玛琳娜的杀戮四段式
Marlina Si Pembunuh dalam Empat Babak,复仇女万里歼狼(港),玛莉娜之杀人四幕(台),玛琳娜之杀人四幕,Marlina the Murderer in Four Acts
导演:莫莉·苏亚
主演:玛莎·蒂莫西,埃吉·费德里,图帕尔·坦普波隆,尤佳·普拉塔马,海达尔·萨利什,迪娅·潘德拉,因陀罗·比乌罗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尼西亚,法国,马来西亚,泰国语言:印度尼西亚语年份:2017
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寡妇的故事。她不幸遭遇了七个强盗,他们不仅偷走了她家的牲畜,还强奸了她。《抢劫》《旅途》《忏悔》《出生》。遭到歹徒侵犯的玛琳娜出于自卫,杀掉他们中的几人。为了寻找正义,她踏上了捍卫权利、完成救赎的旅途。路途遥远,玛琳娜时常回想起自己杀死的人,那伙歹徒中活着的两人也开始伺机报复……详细 >
女主砍头,女二也砍头,就这么个事
甄子丹是马来人?
印尼女导演竟然拍出一部浓浓拉美味儿的西部女权喜剧cult片……基本是佐杜洛夫斯基(「鼹鼠」)加点罗德里格斯(是的品味就是这么坏哈哈)混上颇为莫里康内(尤其是给莱昂内写的西部片)的音乐。特别high但是可惜就是有点不完整。
画面很美,故事节奏很慢,如果节奏快的话,大概只有四十几分钟。所以节奏很慢。不过剧情也很不错。女主听漂亮的。BGM也挺带感的。
故事不錯,但是處理的太平庸,高潮不夠強,但是導演掌握畫面調度還算佳
看完電影後我走到地鐵站買了一個鮮奶蛋撻,那種美味甚至有些驚人。一口奶香,一口空氣,希望我們都能捍衛自主和自由。
金馬影展2017。節奏意外的快 攝影極漂亮
故事弱不禁风,一星给摄影,一星给社会人文和一些小细节
为了形式上和所谓女性觉醒主题上的圆满牺牲掉了基本的人物逻辑。亮点基本都在第二幕,出现了几个有点飞的设计(搞得我还以为一幕就换一个tone呢)。配乐还不错。
这部片很强烈的输出了一个现实观点:只有女人可以救女人,只有女人会互帮互助,女人站起来只能靠女人。
如果说《裁缝》是清新版的《狗镇》,那《玛琳娜的杀戮四段式》就是极简版,有些事情一定要自己来做!
反正文青都爱这种废话从头说到尾的电影,一部普通的要死的电影就是装模作样搞了一点文艺的调调就能吹的起来?
影片很像是蛮荒西部片。影片构图色彩,音乐都极佳。4星推荐
印尼式重口味cult风格,四段式简单粗暴的故事情节,左手砍刀右手人头反抗男性暴力的设定以及最后在尸体旁生产的情节也太有女权主义色彩了吧!
印尼版《末路狂花》,但在同题材电影里实在是弱爆了,连异国文化猎奇都没做到。
一手提刀,一手拎着脑袋。其他的就非常乏味了
摄影很下功夫。有一种奇怪的平静
过于工整的四段环形结构,《玛丽娜》在东南亚建构西部空间,我们看到了阿巴斯的乡村小路与莱昂内式大远景。第一幕的戏剧空间,定镜,尸体被放置在对比度最强位置的旁边,在两位人物主控的调度中,只能通过话语,才能将视线引向到这个并不显眼却本难以忽视的角落。复仇之旅永远处于定镜,又在定镜的角落中设计黑色幽默元素,正如第三幕的开端,一具无头尸跟在女主人公身后,这可以在理性叙事中取代心理描写,也暗示着魔幻现实元素的存在,但美中不足地在于,导演似乎并没有将之展开的欲望,而是匆忙地回到了第一幕的空间,第四幕则是第一幕的变体,“杀戮”行为由另外一个主体展开——女性意识的觉醒。影片就像一个运算程序,令人想起拉菲·皮特斯,但莫利·苏亚的“编程”中,似乎更长于用音乐或隐喻抒情:在理性中“模仿”感性的存在。
女性复仇,逐远杀戮,故事平淡无声,却有如平地惊雷,不动则已,动则千钧。
第一次看印度尼西亚的电影,有点魔幻现实的感觉,不明白为什么女主家里面要摆一个死人,是什么宗教信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