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开罗从不下雪,也没有雨。
”Juliette这样对Tareq说,笑靥明媚。
她不知情地闯入只接纳阿拉伯男人的咖啡馆,与他对弈,陪他参加婚礼。
路边茶寮里的水烟管,弯弯曲曲,怎么走也走不回故事里。
在返回开罗的火车上,她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色纱衣。
若隐若现的俨然颜色,搭配长款简单式样的流金手包。
他们相视而笑。
可他们各有各的轨迹各有各的坚持,于是最深的迷恋,不过是他在道晚安的贴面礼后,假装不经意地轻吻过她的嘴唇。
Juliette逃开了,回到房间却倒在沙发上笑得像个孩子。
其实旅行不过如此。
绝世风景,奇妙际遇,命中注定也好,情非得以也罢,Juliette始终只是过客。
Tareq说他相信命运,而Juliette只是回答:也许我要长久地住在开罗,租个公寓,买个烟袋,开个男人止步的咖啡馆。
那一晚,他们匆匆地穿过繁华的夜间市场,他为她买下银饰戴上。
夜市中奔跑的街童、织地毯的女工、喧闹餐厅的服务生,这世间有那么多人,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爱上彼此。
故事的终点可以就此定格,这个尘土飞扬的世界已经盛不下童话。
迟到的Mark完成了工作,终于抵达开罗。
Juliette在丈夫的注视下与Tareq拥抱道别。
电梯门缓缓合上的瞬间,是他此生望见她的最后一眼。
在离开的出租车上,她握着他送的项链,那上面却没有刻他的名字,伴着一同听过的乐曲,留下长串温热的泪。
......开罗终于也下起雨来。
旅途中发生的爱情,必然以假期结束、返回故土为结局。
如果一见钟情再见倾心的后面,不是生死相许,那么就只能是相望于天涯。
最后的最后,只有这轻柔裙角,凝固了开罗时光。
入睡必备曲目
Cairo Time9.4Niall Byrne / 2010-03-22一开场,朱丽叶从飞机场出来时穿的蓝色衬衫就让人眼前一亮,盘着一头金发,简洁干练,身上到处都闪着光芒。
而且接下来的每一套衣服都让人惊艳,深感“气质”是一词不是人人都有的。
不论是鹅黄色、水绿色,还是简单的黑白色,在她身上都显得不再平凡。
好看的蓝衬衫我想,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还是结局未落入俗套,没有结果地离开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朱丽叶和塔克都知道两人的关系不止于友谊。
当他陪她坐船游尼罗河并为她拍下照片纪念,当他在开罗街头抱她躲过急速而过的摩托车,当他们坐在阳台抽苹果味的水烟,当她在咖啡馆里下棋赢过他,当两人夜晚在街头边走边聊,当朱丽叶不好意思地低头承认自己是工作狂,当两人在电梯口接吻道别,当她摸着他送的项链回想刚才的亲吻,当她不经意顺手拿起他喝过的酒杯时,一切都这么自然、符合情理。
她习惯地拿起他喝过的酒杯但她知道两个人不会有结果,所以,她选择在一切复杂和矛盾出现前退出,在陷入混乱前适可而止。
她完全读懂他的眼神里的痴迷、欣赏和爱慕,也清楚那次亲吻带来的欢喜和快乐,但她还是选择放手。
适可而止的温柔有时候,这种“适可而止”恰恰是人世间的一种至美。
如今人们常说的分寸、尺度很容易模糊,失去界定。
要在纷乱拥杂的世界里,与情欲、金钱、权力等的渴望做挣扎,这才是对人的真正考验。
而我常常为这样一种状态着迷。
动摇和挣扎之后做的决定,不论结果如何,都让人为之感动。
当塔克随朱丽叶上楼,放下她手中的茶杯,想将关系推进一步时,朱丽叶迟疑了,又后退了一步。
她不是胆怯害怕,而是处于理智做出的选择。
这种理性且富有张力的美引人不断思考。
同样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我会顺从自己的欲望,不顾一切地扑向它?
还是像朱丽叶一样,后退迟疑,偏向理性的天平一边?
很难给出答案。
我想,朱丽叶的选择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
朱丽叶让我钦佩的原因,可能是她对于自己感情世界的掌控力。
她完全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想要的生活,所以不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秩序。
她深知自己的魅力和优势,也享受别人的爱慕和欣赏,但她不会沉溺于此。
在适当的时候,她会清醒地拒绝并离开。
当然,最后朱丽叶和丈夫坐在车里,抚摸着项链,鼻子红红的,眼泪差点要留下来的那一幕也很动人。
她转过去对旁边的丈夫说:"I've been waiting."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讲的不是婚外情或三角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次意外的心动带来的欢愉与快乐似乎能为无聊的生活带来惊险和刺激,但是理性的掌控显得更难能可贵。
女主对细腻的情感把握得很好。
最后,她眼泛泪光、望向车窗外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
另外,里面的钢琴配乐真好听,很喜欢。
开罗的美,美在黄昏,美在暖色调的天空和沙漠。
电影《开罗时间》的最后,茱丽叶的丈夫马克终于出现。
这时一定有很多观众(比如我)恨死他了:“他干麻回来?
”我们都忘了,他,马克,才是茱丽叶这场旅游所奔赴的目标,她合法合理的等待对象。
茱丽叶那么多天的望眼欲穿、寂寞惶恐、无聊冷落,都只在等待马克出现的这一瞬落幕,马克的从天而降,本该让我们,以及茱丽叶,喜出望外,然而我们抛弃了马克,甚至抛弃了茱丽叶,在情绪上与主角背道而驰。
茱丽叶告诉刚认识的朋友凯瑟琳,她与马克结婚后没有过别的男人。
她爱马克,她一直在等待马克,“I just wish I could get a hold of him(我只是希望我能跟他在一起)”,可是,影片中的马克面目模糊,个性模糊,只出现在电话中;他完全没有任何可爱之处,甚至是可恨的:丢下前来度假的妻子,在这个危险而陌生的城市,孤独度过那么多天。
用凯瑟琳的话说:“旅游开始变得像恶梦。
” 然而塔雷格则完全不同。
如果说马克的缺席把茱丽叶的旅游变成恶梦,茱丽叶刚刚认识的当地男人,塔雷格,则是将茱丽叶从恶梦中带出,茱丽叶的话“I never thought my trip would turn out like this(我没想过我的旅行可以变成这样)”。
塔雷格的出现,带来温柔和安全,歌声、光和蜜。
造物主会给那美好的情愫一个命名,那是爱。
总是对视,但只有对视,只有相对着微微笑,没有亲吻没有拥抱更没有语言,允许我用豆瓣网上刚看来的一句话来形容:不要惊动爱情。
就是这样了。
在克制和酝酿达到最极限的比例的时候,最为芬芳的时候,马克回来。
一切嘎然而止。
茱丽叶仿佛是不假思索地,走向马克,回归原有的生活轨道,塔雷格则像一次出神,一个小盹,随着茱丽叶自己醒来,幻觉消失。
但真的是不假思索的吗?
茱丽叶?
茱丽叶和塔雷格有一次短途的小旅行,火车上,他们对话: Maybe I will stay(也许我会留下。
) Stay.(留下吧。
) Rent an apartment. Buy a water pipe.(租一个公寓,买一根水烟。
) We have create a monster!(我们创造了一个怪物!
) I‘m trying to imagine,what I ‘d do on my first day of living in Cairo.(我在想象我第一天生活在开罗要做的事) And?(做什么呢?
) Open a female-only coffee?(开一家仅供女性的咖啡馆?
) 她确实动过了“留下来”的念头,虽然听起来不太现实,然而什么叫做现实?
阻挡茱丽叶留下的,绝不是现不现实的问题,于她,一位多年来只忠于马克一人的女性,她深懂爱的真谛,她知道,如果她投身于这短暂而炫目的偶遇,之后,幻觉扑灭,生活又周而复始,她将陷于失去坚持的迷失。
她要听从的,绝不是迷人的幻觉,更不是浅薄的欲望。
所以她选择了在离塔雷格两步之遥的地方,站定。
与其说这是对塔雷格的克制之美,勿宁说是对马克的坚持之美。
最后,马克和茱丽叶进行着计划中的金字塔之行,在我们看来,那是多么乏味的一次赴约。
她舍弃曾经闪闪发光的短暂的际遇,重新投身乏味的漫长的人生,这就是她,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吗?
这就是真相吗?
如果让导演鲁巴纳达来回答,我想他会说:可以是。
马克,至少在影片中,是一个魅力完全无法与塔雷格抗衡的角色,但他不需魅力,只需要身份,便能轻松扭转剧情。
这会不会是一个寓言:乏味最终能取代炫目。
给出时光,这沉重的拖累,塔雷格也将变成马克。
所以,马克看到了茱丽叶和塔雷格之间言行的亲切,看到了出租车上的茱丽叶望着窗外突然泪流满面,但导演没有安排他去问一句为什么。
作为一对在生活中浸染已深的多年夫妻,语言是那么多余,无需多问,不便发问,也无法言明。
我们的情感世界是如此泥沙俱下,只有那些坚持“非黑即白”的人们,才会坚持发问。
茱丽叶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在那双总在微笑的眼睛里。
那双眼睛,不算非常漂亮,总是微微眯着,有点虚光,仿佛视力不太好。
它与明亮扑闪的眼睛不同,它是一双属于懂得爱的中年女性的眼睛。
她的年龄就像她的眼睛,有一种青春少女闪光明亮所比不上的泥沙俱下的美。
这是一部讲述“等待”的影片,等待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意外,美好的意外。
然后,一切回归正常,这个优雅智慧的、值得尊敬的女人选择了她应该选择的,修成了她的正果。
这一场等待结束了,但等待的意味仍在。
所有乏味而坚持的等待,都会有它的回报,生命真正的淳厚,都在一场乏味的坚持后面,被坚持者领略。
我们等了,从最初的满怀期望,到最终发现不外如此,甚至兴味阑珊。
从最终的一心一意,到过程里节外生枝。
也从艰难,到收获,从单薄,到丰厚。
我们等待的时光,暗生变化,英语书说,life is varied,谁能预料。
可是一切就是这样一场乏味而坚持的等待,上帝保佑等待着的人们
这部片子没有大片的戏剧性情节,也没有那些大场面,有的只是缓缓发展甚至是自己生长的故事,带着观众的情绪,当剧终,突然觉得这结局也不失为一种圆满。
所以这种片子对于剧本、导演的要求应当极高,看似没有讲什么故事,到最后才知道导演让情节在其铺陈下慢慢生长起来,一切看似水到渠成,浑然天成,这就是功力。
片子的开头朱丽叶到开罗来探望她在联合国工作的丈夫,接她的是埃及人塔列克,完全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把男主角给了看似路人甲的塔列克。
他礼貌周到地送她回酒店。
朱丽叶自己上街本想如通常旅游那样自己游玩,可她发现这个国度里像她这样不戴头巾的女人竟然会被视作轻浮的可以被满街男人揩油的女人。
困惑之下,她去找了塔列克,塔列克对朱丽叶的态度更突显出他对她的尊重和欣赏。
他带着她泛舟尼罗河,在五百年历史的绿荫下谈天说地,在夜色中共吸一杆水烟,下一盘国际象棋,情愫就是这样渐渐生成,二人浑然不觉,直至在一日告别时,两人吻了脸颊,却又有意无意地吻了嘴唇。
朱丽叶逃回房间,在房间里她不自觉地笑了,恋爱中的女人就是如此美丽。
二人结伴去参加塔列克前女友的婚礼,在火车里二人的对视已经有许多的深情,她说,或许我会留在开罗,他说那你就留下;她说,留下或许我就开一间专供女人的咖啡屋,二人的对话就是如此机智有趣。
在婚礼上,他说我会想你,可我不会写邮件,她说我恨打电话,但是我会想你。
他们不是不知道前方面对他们的是什么,只是巧妙地避开了那些现实。
回到开罗的酒店,在分别时,朱丽叶鼓起勇气邀请他去她的房间喝一杯茶,他们互相凝视,可是竟连一个吻还没有开始,朱丽叶主动要求离开,她拉着塔列克去了金字塔,那一段也是极美的画面。
因为塔列克对她完全是一副视作珍宝的态度,他看她的目光,深情却又含蓄,时时刻刻,谦谦君子,实在让人神往。
回到酒店,在大厅,朱丽叶的丈夫突然出现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还好没有发生滚床单。
塔列克看着朱丽叶和她丈夫离去,眼神里是无奈与不舍,可是他只是转身离去,恰到好处地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也许是年龄见长,懂得欣赏含蓄的美。
最深沉的爱一定是用时间、用忍耐铸就的。
距离会让爱保持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太近例如婚姻使感情失去了新鲜,太远会让感情渐次冷淡,不远不近的距离,就是你回头,知道她在注视你的背影,心下笃定,这便是最好的爱情。
这道理,年少时甚至许多成年人是不懂得的。
非要日夜厮守,非要贴身肉搏,非要对方袒露所有,却不知失去新鲜感的过程,也便是感情渐渐消逝的过程。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局,朱丽叶和塔列克都会记得那段开罗时光,他们相遇相恋相视的那些时光,在彼此的记忆里长存,且永远发光。
无意中下的片子,在2011年的二月,直到片子进行了四分之一,才恍然这是开罗。
开罗,埃及的开罗。
帕崔夏总是加入那种小制作片子,配角或主角也永远不是那么重要,让我喜欢。
所以美艳如果加上年华,一样可以酿成醇和。
还好这没有拍成一部风光片。
也没有刻意去渲染冲突。
所有的有关文化的,爱情的,政治的,都在那淡淡的不经意间。
也许还比不上那小小一杯埃及咖啡来得深刻。
2011年,还有十月。
但在东和西的中间,确确实实已经发生了些什么。
这是个欲言又止的故事。
在这个欲言又止的时代。
陈丹燕曾在她行遍欧洲所获的见闻里说,西方人喜欢管日本女人叫“黄色出租车”,是因为很多新婚前的女人喜欢在旅途中和西方男人上演一夜情,然后将这个金发碧眼的秘密深埋心底,作为日后漫长岁月中一段浪漫又忧伤的回忆。
现在想来,大概并非只有日本女人,这种注定只能被蒙上回忆那暧昧隐秘面纱的关系,在有意无意间不知曾缠住多少匆匆而过的有情人。
正如朱莉叶在远离家乡的异域埃及所经历的那样。
虽然你可以说,他们之间什么也没发生。
可你同时又明白,这份只有两人相知的情愫,回忆之中自有其重量。
朱丽叶一个人飞离美国前往埃及,去寻找在难民地区任联合国职务的丈夫马克。
哪知风尘仆仆地飞了半个地球后,却得知丈夫因公务而耽搁在加沙,不能及时来开罗与朱丽叶会合。
于是他的警卫,一位埃及男子塔列格,受托前来帮朱丽叶安排在此地短暂停留时的生活。
塔列格有着某种埃及本地男子没有的气质(虽然这是朱丽叶在接触了当地人之后才发觉的)。
一袭黑西服白衬衫的他微微弯下修长的腰身帮她接过行李,这相识如影片开头的音乐一样,舒缓而温柔。
他亲切而优雅地亲吻熟识女士的脸颊,简洁地回答已被漫长旅途、混乱街景与炎热天气搅得心烦气躁的朱丽叶的问题……如此彬彬有礼。
但并非每个人都如此。
第二天当朱丽叶独自走上街,便立刻体会了被陌生包围的恐惧感。
虽然她已不再年轻,可依旧是当地人眼中那开放国度的金发尤物,优雅而美丽。
那些男人用毫无掩饰的好奇目光直直盯着她,尾随她,甚至故意与她擦肩去触碰那在这昏黄色调的城市白皙得刺眼的皮肤。
最后不知所措的朱丽叶竟几乎被越积越多的人包围了。
她当前的尴尬处境似乎只有塔列格可以帮忙。
而在塔列格经营的只对男人开放的咖啡馆里,朱丽叶才见到了他更加真实的一面——黑色西服被一身灰长袍所取代,抽着烟悠然地坐在那里下棋。
这里才是他们相识的真正开端。
自此随着彼此交流的增多,两人的思维开始碰撞,带着彼此之间的欣赏与抵触。
他们为埃及街头流落的穷孩子而争执,为是否该拆开陌生人的信而相互质疑……很多时候你知道再多一句话也许他们就要吵起来,可是因为彼此的身份与关系,他们都克制下那说服对方的冲动。
可就是在这克制的接触中,两颗心慢慢靠近了。
是因为在异乡被陌生包围的心终于有了一双解救呵护的手而产生的感激与依赖,抑或是为大洋彼岸的海风吹来的异域气息所沉醉?
这是爱情吗?
如果换一个人,还会产生同样的感情吗?
这感情是如此的微妙而平和。
他们期待,又在犹豫。
他们感到了想要长久凝视的意味,又微笑着转过脸去。
他们不再是无所顾忌的少年,甚至清楚地明白这份冲动只能走到朱丽叶丈夫回来的那一天。
也许他们也在问自己那个问题,这是爱情吗?
值得为此冒险吗?
朱丽叶在当地认识的一个好友告诉她的故事,那开头和自己的经历是如此相似。
只是结局也像她所预料的那样,情人只是情人。
可是游览金字塔,本该是夫妻间的约定,朱丽叶最终还是把这机会给了塔列格。
但又是在那个清晨,当他们默然相对时,一切似乎也都安静下来注视着这对犹疑的恋人,只有那乳白色的窗帘在氤氲的光线中轻轻飘摇着,撩拨着两颗渴望拥抱的心。
终于他们靠近,俯仰之间凝视无言,却在那一吻轻轻落下之前,回到了最初的原点。
这一刻也许他们已明了放弃继续的选择,这在两人心中早已是定数,尽管那一丝不甘与爱恋还在努力为他们营造出一方继续的有限空间。
他们不过相识些许天,面对着如此不同的对方,深知一个选择便会将彼此固有的生活撞得粉碎。
他们也知道,爱情这如此神奇的事物,只会降临在特定地点发生在特定时间。
若是扭曲本有的生活将其塞进这个看似闪光的盒子里,他们看到的是否还是对方初识的样子?
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又愿为对方的巨大差异妥协多少?
代价如此之大,拖沉了恋爱中的轻快脚步。
于是他们都成为了对方心底的秘密,那个时不时会关上心门,再独自打开轻抚的盒子。
爱情有保鲜期,它会褪色,失去甜味,甚至令人疲惫;回忆也有保鲜期,它会模糊,变得扭曲,没有了真实。
可是当它们融在一起,又有谁说,回忆中的爱情不是如琥珀般美丽呢?
它被时光凝固,保留着相遇时最美好的姿态,那般纯净无畏。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爱情在回忆里才会获得永恒,没有得到的才会永远珍惜。
记得杂志上谈到伊丽莎白泰勒,这个有着无数段情史的女人,在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死后对记者说,我深深爱着他,他是我的兄弟,我最珍贵的朋友。
私下里,她告诉她的朋友,蒙哥马利死后很多年,她每次看到他的名字,依然会黯然神伤。
她把这个本该和自己成为金童玉女,却因同性恋而止步爱情大门的男人当做内心最特殊的一个永生保留。
如果一切改变,他们真的在一起了,那还会有这之后的八次婚姻吗?
他还会是她至死挂念的那一个吗?
可是答案不得而知了。
当朱丽叶坐在返程的出租车上,望着窗外飞快后退的开罗的云与河,集市与人群,炎热与喧嚣,她握着脖子上塔列格带他去专门打造的项链,泪水随着电台里的喧嚣倾泻而出。
记忆中尼罗河上那古老悠扬的歌声,一如电影的叙事般深情而内敛,也如他们的爱情般暧昧而沉静。
这画面让人想到《廊桥遗梦》的那一幕。
同样是夫妻同车,隔着无法诉说的秘密,同样是那串带着故事的项链,在她的泪眼中变得模糊。
这也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的碰撞,但明显要更加激烈波折,也承载了除爱情以外的更多诉求。
但她们都选择了放弃,回到了曾经的生活里。
这样不期而至的爱情长久性似乎大都经不起推敲,尤其是生活背景太过不同的人,我们总在想,日后的长久磨合妥协是否会消磨掉当初对彼此的新奇幻想?
像《蓝色情人节》那样残酷的现实吗?
如果这样,那似乎分开并不是最坏的结果。
爱情的产生,相悦,持久抑或消逝,都有太多变数。
只是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并不等同于永远的爱情。
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它是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爱是一种个人情感,它的存在是生命的一种象征,可它不是生活的全部。
即使放弃,不管结局如何,总有回忆在漫漫岁月里提醒人们,爱情最初那美好的姿态。
看完之后真的为该电影捏一把汗,完全没有剧情,也没有什么风土人情等亮点,但我竟然完全没有被闷到,回想起来都有点惊讶。
我主要是被女主角的演绎深深吸引的,我的意思是,甚至她的眼神就完全符合她那个角色当时所处的状态,这哪叫表演,这完全就是真实发生的人的心态。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高分闷片<迷失东京>,但我对<迷失东京>的投入感不高主要是男主角的表演不太符合我的节奏,而这部<开罗时间>就非常不错,古老浪漫沉思的黄金色调,本身就象征观众们逃离现实的心,然后女主角的观念准则很符合那些成熟观众的自我定位,然后在这种脱离时空的生活中,遇见某些心相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那些记忆中的感觉就在投入戏中被释放出来了。
我最后在四星与五星之间作选择,给了四星可能是因为结局——但不要误会,这不是电影,它并不存在所谓的结局,我完全同意这种真实朴素的结尾——正如大部份人记忆中的那些“感觉”一样,它成了你的记忆而非现实。
所以我本来应该给五星的,四星是给那些视为电影的观众群参考,毕竟它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非常非常闷。
最近一直在忙着看美剧,一部接着一部,没有看电影的想法。
难得昨天自己在家休息,想要小资文艺一下,偶然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于是在一个阴阴的上午,窝在沙发上,盖着小薄毯看了这部艳阳高照的《开罗时间》。
其实和它最好的对比就是《廊桥遗梦》,只是《开》含蓄内敛,《廊》热情奔放。
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这是一部关于婚外恋的电影吧。
故事很简单,朱丽叶到开罗去看望为联合国工作的丈夫尼克,他却因为加沙问题没空陪她,让自己以前的同事塔列克陪她参观开罗,二人也因此产生了感情。
这是一部导演自己强烈要求的作品,她喜欢开罗,喜欢它暖洋洋的太阳,喜欢它金色的轮廓,喜欢中东那热情洋溢的音乐,喜欢那缓慢节奏的生活。
如果说这部电影让我读懂了一些什么,那就是——生活是需要慢慢品位的。
导演用电影镜头缓缓地展示了一幅开罗的生活场景——披着黑纱的中东妇女、虔诚祷告的穆斯林、扶老人过马路的胖警察、混乱的交通、可爱的孩子、美丽的沙漠。
市井生活让你一下融入到了这个大却温暖的城市。
整个电影的颜色都是尼罗河的颜色——金黄色,闪着金字塔耀眼的光芒,有着悠久的文化。
那些男人、女人悠闲地走在路上,用他们漂亮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我们是旅行者,旁观别人的生活,却又被别人旁观着。
朱丽叶和塔列克的爱情是浅浅的,就好像尼罗河的余晖,有着晚霞温暖的颜色却不那么炽烈。
中年人的爱情都是这样的吗?
醇厚好似开罗的独特饮品——用芝麻和蜂蜜调和的。
要不怎么都说最好的爱情都发生在旅途呢?
他们走遍了开罗的所有地方,却惟独留下了金字塔——那是朱丽叶和尼克约定要一起去的地方。
每一对恋人都会有自己心目中要一起欣赏的美景,这种感觉不在于美景是哪儿,而是要两个人一起,即便只是看看大海的潮涨潮落也要一起看过才算自己的景色。
朱丽叶用最好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塔列克的爱情——和他一起去看金字塔,那是保留给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的美景。
他们快乐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走在金字塔粗犷的台阶上,携手同行,没有语言,只是深深地凝视就有满满的幸福洋溢,让人觉得暖洋洋的。
当他们回到酒店的时候,尼克回来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只是那么高兴地搂着妻子。
塔列克黯然离去,这一别就再也难相见了。
朱丽叶在电梯中对塔列克最后一望,有一些无奈,有一些感伤,更多的是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惆怅。
中年人的爱情,就是这样折磨人,总有各种的桎梏——婚姻、家庭、子女、工作甚至是国别。
当尼克开心的带着朱丽叶去看金字塔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快乐,她看到的是感伤。
当车里再响起她最熟悉的中东旋律,她的心动了,然而很快就被司机换了一首歌,这首她能听懂的歌,歌词好像是专为这段爱情所写的,她,哭了。
没有那么歇斯底里,只是难过,痛彻心扉的难过。
整部电影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隐忍,对爱情的隐忍,对性的隐忍。
可以说这是一段柏拉图的恋情,基本连拥抱都很少,最亲昵的动作无非就是吻颊时故意亲到的嘴巴,还是浅尝辄止。
有些信仰让我们不能跨越雷池,有些教养让我们不能放弃家庭。
在一切平静的生活里,有这么一段让人回味的爱情也是一件很美很美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个年纪。
爱情,真不是用岁月和年龄衡量的东西。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美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认识,只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即便只有几天,也是一生的回味。
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想很想去开罗,看看金字塔,感受一下那种文化的气息。
男女主演都那么优秀,演的张力十足,十分到位。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就拍不出这样的片子,遗憾。
穿越时空,来到了古代文明的彼岸。
清晨古兰经浅浅吟唱伴尼罗河苏醒,浓郁香味儿的鲜花刺激你的神经,小巷里蒙面的神秘女人一面晃过,沙漠里海市蜃楼让你辨不清现实还是幻象,壁画里抽象怪异的符号记录着不知是铭文和咒语,还有那古老的传说把你.......离别埃及的时候也莫名其妙的哭了,也许那里真的充满魔力,每次看照片都很温暖,象是在回味那种初恋的味道。
http://www.uutuu.com/fotolog/detail/1797518/
我们在不同的空间里生活,却在同一时间里共老。
多好的一句话啊,安慰了不知道多少人,在开罗的这些时间里,从刚开始的害怕,焦虑到后来的放松,开心,那颗不能说是寂寞的心多多少少会被开罗的时间所调和。
你碰到了对的人,在对的时间里,彼此交谈,好感慢慢滋长,但终归发乎情,止于礼。
你就像是为着奔向开罗的一道光,不是为的你丈夫,而是为着塔列克。
他说喜欢你叫他的名字,塔列克,塔列克。
我喜欢你的声音,你的眼神,对周遭事物的变化。
这趟开罗之旅,我能说是精神上的小小出轨吗?
怕是你两都会有此想法,77分钟的时候,你们在天台上就这样近距离的站着,望着对方的眼,像是有很多话,却又说不出,像是接吻,却最终走开,你知道过程很长,很长,长得会让我揪心,会想着你们能更进一步,或者不要。
可你的一句走了,带走了我所有的幻想,不过也好,这场异国的暧昧里把感情都留给了自己,他不会回信,你讨厌电话,就这样,让对方在记忆里共老。
快结尾的时候,你说i am happy i waited,你还是把金字塔留给了自己的丈夫,或许你们之间不光有爱情,20年的相濡以沫更是存在着亲情,塔列克像是昙花,你闻过,看过,却没有采摘,但他最好的一面留在了你的心里。
年近50,你对着这短暂的火花还会有什么想法,这是最好的时间,因为你的阅历能让你处理心里突如其来的感情变动,我至今不知道你们俩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对方有了感觉,是你头戴面巾出现的那一瞬间,是你们共赴婚宴的那个白天,还是为你戴上埃及项链的那一刹那?
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当塔列克在吻完面颊后的那一个突然的吻,让你在电梯里有点失措,让你在沙发上莫名的微笑,你那时像个孩子,那样美好,也就在那时,我知道你对他有了感觉。
可金字塔,你还是留给了丈夫,你知道什么更为重要,我很开心你的选择,昙花啊,怕是一生拥有的时间都不会长,何况半辈子都随风而逝了,你记着他的好,对你来说就够了。
旅行,在别的空间里享受着共同的时光,我为我不停奔波的旅行而感到惭愧,你多聪明啊,搬着沙发到阳台上,看着尼罗河的水波荡漾,看当地人步履匆匆,对啊,旅人不该如此奔波,该做的是享受当地的空气,阳光,看着不同的风景,舒缓压力,然后释放自己。
但你也体会到当地的生活了吧,看到了动乱,压力,以及你作为现代女性所关心的话题,你学会吸水烟袋,你和凯瑟琳一样,在这短短的开罗时间里碰到了一个让你心动的人,却都选择了离开。
旅行,见到了多少人,记住了多少人,我想,或许又要用多久去遗忘多少人。
尼罗河的水,喝过就一直想回来,我不知道你是否喝了,但无论与否,我想你都会一直想回来,但永远不会来。
朱丽叶,这开罗的时光,我多想有机会体验一番,然后和记忆共老!
迷失东京,迷失开罗
为了女主的美丽而来,在六尺之下里演的阿姨太漂亮了。但是这里看反而更像六尺里面的妈妈。果然年轻的心态让人看起来更年轻漂亮。但是电影本身不是特喜欢。感受不到两人间的感情,甚至觉得两人价值观差了很多。
中年人的旅途爱情故事, 男女主角都很迷人,尤其女主角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演的真棒,欲言又止暗生情愫的含蓄犹疑表现的非常生动啊。。。埃及风光真美,阿拉伯歌曲也很好听。
介是一部烂片
CRUSH。
竟然7.9,难道这年头屎都是香的啊?!
因为遗憾,所以难忘
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现实就是再多的暗情涌动也不能换来一炮~
开罗版小清新....没发生是不是才真好?浪漫,唯美,安静,钢琴配乐很赞
我爱你,无关爱情。最美好的,莫过于拥有过却不会失去。音乐超赞!
情绪低落的早晨看了一部略让人心疼的片子 是否动情总是太容易 而太多情愫终究只能烂在心底
只能作为风光旅游片看看
OST不错
一场直抵心灵的盛宴,这段中产阶级的婚外情被拍的那么美好,那么无奈,那么富有情调和异域风情。它绝不是那种经典好莱坞婚外恋式的暴雨梨花,它更像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心灵细雨,一切来去的那么悄无声息却出动人心。★★★★
朱丽叶已经不复年轻与活力,可是浑身上下散发着成熟女性的优雅和感性。塔列克已经退休自己经营一家咖啡馆,可是对生活深刻的见解和对女人的绅士风度,不禁让我着迷。两个拥有同样美丽灵魂的人,在埃及的美景和慵懒当中,互相吸引着,但是有太多东西阻挡着他们,所以他们不得不把彼此封存在记忆里。隐忍
彻头彻底的烂片,不解释
一部中年版中東版的《羅馬假日》。
暧昧之后继续生活。开罗够热的。
一响贪欢 怎的半世安稳
CHC频道正播呢,半老徐娘的小清新出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