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大事件,Breaking News

主演: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林雪,任达华,许绍雄,邵美琪,张兆辉,尤勇智,丁海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04

《大事件》剧照

大事件 剧照 NO.1大事件 剧照 NO.2大事件 剧照 NO.3大事件 剧照 NO.4大事件 剧照 NO.5大事件 剧照 NO.6大事件 剧照 NO.13大事件 剧照 NO.14大事件 剧照 NO.15大事件 剧照 NO.16大事件 剧照 NO.17大事件 剧照 NO.18大事件 剧照 NO.19大事件 剧照 NO.20

《大事件》剧情介绍

大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警队被元(任贤齐 饰)率领的悍匪打得无力还击的一幕被电视摄制队拍了下来,全港市民哗然。为了声誉,全港3万多的警员都投入到缉拿重犯的行动中。重案组督察恒(张家辉 饰)跟踪元到了一栋大厦,在他们正想行动时,副指挥官Rebecca(陈慧琳 饰)却打算把整个过程通过电视现场直播。恒与其他队员都带上了微型摄影机冲入了现场,大厦内早已躲着另一班劫匪,形势凶险,Rebecca却想剪掉此片断。在大厦内挟持人质的元把在闭路电视上录到的警匪搏击片段发给了传媒,警方更加尴尬了。元挟持人质对抗警察,恒救出了人质,逃跑了的元遇到了Rebecca,Rebecca从未见过恒跟元,便误以为元是警察恒,元将计就计,想借此脱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广东十虎苏灿之亢龙有悔恋爱三万英尺纽约五尖塔神奇动物学校体面时速二十五亲爱的同伙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晨曦将至甘城光辉游乐园女囚犯第二季师公降魔战斗之夜:百万美元大盗钻石王牌第三季毒刺成为简·奥斯汀谁都会说我爱你情意拳拳姐妹无常法庭浪子红色通道黑钱第二季对的时间,对的人医院革命第四季东京!小小的愿望心中的秘密毁灭战士:灭绝后山日先照幕后玩家

《大事件》长篇影评

 1 ) 主旋律演出。

大事件,看完了。

这片居然是中影出品,韩三平制片。

长镜头调度挺不错的,但有点抖。

为什么黑社会,神探,毒战,很多人喜欢,可能就是特别干净利落吧,要表达的足够两小时了,不用像早期银河,在一个案件里塞上三角恋什么的来表现人物和丰富故事,凑足90分钟。

黑社会被认为是杜sir最好的作品,也是因为这绝对是杜sir表达欲最强烈最旺盛的电影,1和2部,整个野心,人物,剧情,还有画面质感与构图,都与飞纸式的作品有显然的不同(当然飞纸也有超牛的作品,例如枪火,但枪火那段也是创作力用不完的阶段)。

不过早期银河90分钟,轻轻松松,毫无负担,看的也挺好,比较服务观众。

擦,怎么跟非常突然这么像,90分钟,开头枪战,这双团伙这大设定也一样。

主旋律纪录片拍摄现场,难怪中影投呢,学习经验来了。

这是一传播学影片啊。

pprb居然帮忙了,这前面都给警察黑成啥样了,居然会来帮忙,不过最后确实是主旋律收尾。

两人职业对调最后都失败了也特别银河宿命感。

张家辉又是打不死的小强。

4.5分。

 2 ) 感动

看了这部片子,会感动。

为里面那些所谓的“坏人”的善良的一面所感动。

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对狭路相逢的同道中人的互相扶持,最后很纯粹的交换任务。

坏人也很期望过很平凡安定的日子。

他们也不容易。

还有,任贤齐很帅,很帅。

很喜欢。

 3 ) “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随手po一篇课程作业,没有细心打磨;不知道能不能遇到吴老师《媒介素养》课程的后来人。

电影《大事件》讲述了香港警察在一次行动中利用媒体挽回社会公众信任和重新建构良好形象,警匪双方利用媒介斗智斗勇的故事。

电影借女主角之口,提出了“会使用传媒,他就是英雄”的命题,为传统的香港警匪斗争剧情注入了对媒介运用和新闻建构的思考,值得反复品读。

新闻建构理论认为,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记录,而是通过选题、报道角度、语言、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构建,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框架理论进一步指出,新闻工作者在处理新闻事件时,往往基于一定的框架或认知结构组合新闻信息,为大众建构这一新闻事件。

《大事件》中,首先探讨的是媒体记者的责任问题。

大众媒体时代,作为“把关人”的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

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注意科学合理的新闻框架的构建,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然后是注重多角度、全面地报道和分析事件,尽量避免单一视角和片面报道,以避免引发受众的偏见和误解。

影片开头的媒体记者在报道警方围堵劫匪受挫时将重点片面地放在了警方无力维护香港社会的安全而非警员在面临无奈处境时的个人安危,并肆意纵容引导公共舆论。

这样的报道并未基于客观、人道的新闻建构框架,有违新闻道德。

在大楼清剿行动中,媒体则自然地将获取信息的权力让渡,警方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唯一信源。

而这显然不是多角度的全面报道,很容易使报道陷入单一的视觉盲区。

《大事件》引发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民主社会中政府公关部门是否有在新闻发布部门之外设置的必要;若有,则其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应该说,公关部门的设置是合理的,它可以在确保政府透明、公正、可信的同时,承担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政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影片中警方寻求公共手段的初衷也只是为了重建公众信任,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公关部门应该遵循诚实、透明和负责的原则,与公众建立真实、互信的关系,而不应该试图建构虚假的媒介现实。

公关部门的职责是维护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夸大事实、误导公众或者掩盖真相。

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剥夺了公民的知情权,而且会损害公众的信任度和政府的声誉,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的基础。

影片中,警方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发布虚假信息。

有意剪辑影片编造故事、在结果未定时悍然宣布警方取得重大成功,事后迅速未经核查地发布犯罪集团被连根拔起的信息,这都是在试图建构虚假的媒介事实。

而抢劫案的再次发生,就是反派用生命为警方设计的圈套,圈套的起点恰恰在于警方对媒介权力的滥用。

 4 ) 新媒体你别惹

新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揭示险恶,也可以塑造英雄... 势单力薄的也可以和手握重权的battle,就看谁有能力让大众相信,谁有能力导出精彩的“戏”... 新媒体对于阶级、艺术、沟通、舆论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群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很多人合起来,歌颂赞美你时有开心,辱骂批评你时就有多扎心。

舆论的压力因为新媒体也被放大了。

后面越来越有意思,特别是结尾处杀手和劫匪的微妙情谊。

影片一开始6分47秒的长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查了一下。

原本专程请来的《指环王》摄像师在研究剧本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胜任这个长镜而打了退堂鼓,于是摄制组毅然自力更生:史无前例地租用了全港共160尺的拍摄轨道,加上高达25尺的重型吊臂以适应拍摄角度的需要。

这种拍摄方式也是杜琪峰电影史上的第一次。

虽然这段镜头不用摄影机演练了一天,用摄影机实拍了两天。

但是不得不说,这长镜好几次抖得厉害以至于出戏...... ps.张志恒(张家辉饰)真的坚持不懈,respect!

and突然感觉普通话好温柔是怎么回事?

 5 ) 商业片能玩到这地步,已经很牛B了

银河是香港电影的品质代表之一。

银河的创作团队的模式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虽然还是个警匪题材,但是显然视角又变了,引入了媒介的元素,用电影这一媒介来探讨媒介的真实性,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媒介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实,对我们平常认识世界的眼见为实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最后反思的是现代人被媒介掌控的一个悲剧的事实。

没想到一上来就是那么激烈的枪战,虽然街头巷战有点像导火线,但是就调度的流畅性和空间感来说,恐怕国内没有人可以出其右了。

这个片子的剧作结构也很有意思的,首先是简单的双方对决,突然警察变成了两方,最后突然匪徒也变成了两方,不过到最后还是合流了,这里面对于警察的内涵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张家辉应该是传统的警察,办事是一种责任感和信念,对于正义的坚持。

陈慧琳不但是一个警察,更是警察代表的媒介符号。

 6 ) 关于前面陈慧琳和任达华的一场戏

这场没什么意义的戏,想来想去只有一个解释:陈慧琳和大BOSS有这么一段暧昧的关系,所以其他的同事才会畏她三分,她发的命令才会有人听从,甚至连她的顶头上司都要买她的帐。

不然以她这样一个中层职位,是无法导演出这么一场大事件的。

不过如果真是这样,这段也太鸡肋了吧。。。。。。

 7 ) just a show

看到最后 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警察内部的勾心斗角外加暧昧不清 还是匪徒之间的惺惺相惜外加抢得银行进得厨房的绝种好男人的潜力?

陈大美人演的警司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 也不不知道她到底是冷静是严肃还是面部表情僵硬 外加还要和身边英魂不散的男警司(貌似是一个经典配角)勾心斗角 当然到最后一般是正义战胜邪恶 无心战胜有心 最后男警司只得醋溜溜的说一句:你终于成英雄了还有那个张家辉的超人小队长 大街上枪战他不死 大厦里面和匪徒的小喽啰对射他不死 在走廊炸弹爆炸他不死 电梯间和两个老大还可以耍嘴皮子 追小齐是车撞他不死 骑着摩托和小齐枪战他不死 到最后小齐开枪射翻他的摩托他都可以一瘸一拐的追上 终于 终于 他终于最后打了小齐一枪 你看他多不容易 忍了一个多小时 受了这么多罪 终于亲手射了他一枪 他哪里是警察 他根本就是超人 他不去参加马拉松真的是浪费人才!!

还有我们可爱的小齐 他最后那一句:如果有的选 我会选你做我的女主角!

我真的忍不住想把我刚喝下去的水喷到屏幕上

 8 ) A Great Show

开头的一段数分钟的长镜头给这部电影牢牢的打上了杜琪峰的标签,再加上简洁而有力的画面、紧张中带点诙谐的对白、不错的剧本与想法,让这部片子成为了电影中所说的“The Great Show”。

喜欢这部片子,喜欢这部片子中张家辉、陈慧琳和任贤齐,依旧是那个词——简洁有力。

这部片子的张家辉让我认识到除了夸张的搞笑他其实也可以扮酷;这部片子的陈慧琳让我知道冷美人确实比较适合她;这部片子的任贤齐也许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任贤齐。

 9 ) 从传播学看“大事件”

杜琪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今天的社会里,政府与传媒的关系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香港如此,全世界都是如此。

《大事件》的构思就来自这样一个大趋势。

”一般来说,警匪片的好看主要体现在代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警察与歹徒双方间的斗智斗勇,其表现的形式不外乎两点:斗智,紧张的谈判;斗勇,激烈的枪战。

《大事件》不例外地落了这个俗套。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杜琪峰的勇气和编剧的创新,这就体现在该片抓住了媒体传播的这一新兴要素点作为关键和主线,从而使整部原本普通的警匪片闪现出了更多现代化的潮流气息以及间接折射的人文关怀。

同样是枪战,通常的手法会是通过正邪两方持枪互相扫射的交接剪辑,来达到对战激烈的效果。

而《大事件》开头却用了将近七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环境纪录了完整的枪战,从开始直到结束,这对于观众的耐心是一大考量——尽管这一长镜头如今已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

长镜头一向是导演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拍摄手法,因其极容易出现干涩枯燥的副作用,画面之沉闷会直接导致观众昏昏欲睡。

且不说这七分钟的场面调度和拍摄流程有多么困难复杂,尤其还把它放在了开头,怎么说杜琪峰导演也是勇气可嘉。

另一面,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七分钟长镜头正完美的体现了其纪实性的功效,即展现的是现实的真实的环境,这与之后在“拟态环境”中看到的“秀”的内容是不同的,现实环境中的枪战是无保留的全能的视角,在引出开端和主要人物的同时,也交代了事件的缘故,即出现了记者的身影——抓拍到了警察举手投降的画面,从而引发出一场媒体之战。

方洁霞是一个干练上司的形象,全片中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

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

”这似乎就奠定了她女主角的地位,只有不一样的目光才能解剖大事件才能驾驭大事件。

也就从这里开始,已经说明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媒体”才是“大事件”的主导,“传媒”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赢了“媒体”才是真正赢得胜利。

通过传媒对一次警匪交战的现场直播,把传媒力量与电影故事如此密切联系,《大事件》或许不是绝后的,却绝对是浩瀚港片里空前的。

哈德罗•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认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意即各种政治运动的成长和发展,是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把自己根深蒂固的个人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

拉斯韦尔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他亦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五个“W”理论,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从拉斯韦尔的五个“W”,即内容分析法来看《大事件》,传播者是以陈慧娴为领导的警察、以任贤齐为头领的劫匪、媒体工作者即记者这三方为主,互相对立,最终目的和最终的受众还是电视观众也就是香港市民。

从这点来看,《大事件》就不是简单的警匪交战片了,它关注传媒的力量,把焦点聚集在媒体传播上面,他们的目的是像杨警司说的那样:“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告诉大家,香港警察,是有能力把匪徒绳之以法。

画面会第一时传送给全港市民,要市民给警队再有信心!

”副警务处长也说:“不管匪徒是否在单位里,我们都要行动,起码我们要在传媒面前显一次身手,这次我们不单要对付匪徒,还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的戏。

”所以在警察手里,媒体这个传播者成了他们对市民保障安全目的的一个渠道,而破坏他们达成这个效果的就是反方的为制造出恐慌而求自保的劫匪们。

关系微妙以及巧妙就在此处,也促成了该片的一大看点。

从这个“大事件”里,撇开戏剧化情节和冲突不说,我们也能大致看到拉斯韦尔这个模式的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1、该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警察试图劝服歹徒却被反将了一军,要不是狗血的爱情桥段出现——即歹徒爱上警察,换任何一种情境,方洁霞都必死无疑。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他研究的当人类行为场理论和群体动力学,既属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范畴,也涉及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这个意识上,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给传播学中的效果研究一个重要启事: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等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卢因指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总是有“门区”的,即把关人所处的位置。

在那里,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而作出决断。

而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

把关过程的实质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传播者不可避免的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就是把关。

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在《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方洁霞不仅仅是网络媒体的虚拟环境的制造者,也是对整个信息加工、筛选的的把关人。

她站在警方的立场上汇集了来自各处的新闻后,把对于警方不利的新闻报道剪掉,只对媒体公开一些有利于挽回警方颜面的新闻报道。

这就把她作为一个把关人的位置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

杨警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资讯发达,有好有坏!

”正如事件本没有那么大,正是因为有了传媒的传播功能才放大了使它成为“大事件”。

然而资讯再发达,也因为有了“把关人”和各个步骤的复杂性以及人物本身及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始终都看不到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但电影终究是不同与现实生活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导演何尝不是一个“把关人”呢,他想给观众看到什么就只能看到什么。

至于剧本,打不倒的张家辉、洒脱酷帅的任贤齐、冷艳沉着的陈慧娴、警察的绝对胜利、女主角的必然不会死、男二号会成为英雄……这些东西倒是司空见惯未得创新的。

任贤齐死后的那个结局还不算太差,即使警察取得了“胜利”,赢了媒体,可犯罪依然继续着,为着他们的江湖义气,也是接了一把古惑仔的地气。

综上分析所述,可以看到“大事件”是非常符合这些传播理论的特点的。

由电影再反观自己周围的生活,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接收众多讯息,它们都太过于表象和片面。

我们很难抓住真相,现实就被隐藏起来,这就活在了媒体操控的世界里了。

 10 ) 评论大事件

一部很程式化的港式警匪枪战片,而且有些弱智。

两拨匪在一个民居里偶遇,这也就算了,还纷纷亲自下厨给大伙做饭,那个人质大哥兴高采烈的拿出陈年老酒来助兴,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我真是晕死。

一警一匪在狭窄的电梯通道里互相射击,相距也就十几米,但就是谁也射不着谁,期间还能聊聊天缓解气氛,妈的老子小时候拿水枪打仗的时候都比这帮孙子紧张。

还有那个陈慧琳,简直就是弱智中的战斗机,让丫演真是太合适了,就是本色演出,什么都不懂还总装经的脑残女警,说话还蹦英文,让人看了就想抽丫的。

最后都被绑匪抓了当人质了还跟绑匪说这是一场秀,已经结束了,还TMD这是我的秀我做主。

我真的无语了,我要是那个绑匪不冲别的就冲这两句话我也得给丫爆头。

上有天下有地,咱可都得摸着良心说话,连这种弱智+脑残还TM自认为良好的芙蓉式人才都能在警察队伍里当高级官员,不要说人民,连绑匪都得哭了。

脑残啊脑残,对一个只有两星的电影本不该说这么多话,但看到人嫌弃和尘灰淋这两个呆B就气不打一出来,不骂两句心里不爽

《大事件》短评

你他妈在逗我?

8分钟前
  • Jef.
  • 较差

比起经典港片来说 很一般

10分钟前
  • 啦啦啦。
  • 较差

意外的好看 枪战三星 讽刺五星

14分钟前
  • 西西弗假面
  • 推荐

开头近7分钟时长(1'20-8'08)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出彩,空中全景俯瞰城市,介绍环境,中景近景推进到人物,跟随人物上楼,由窗户进去,再随着任贤齐的目光移下来,镜头跟随报纸飘落,再自然转到张家辉身上。然后是一场复杂的枪战调度,直到镜头拉远,劫匪逃走,镜头一甩之后才切开了

17分钟前
  • Futurismus
  • 还行

任贤齐演的电影都好难看。。

19分钟前
  • 胡子捉摸
  • 较差

上下左右的长镜头果然没有撑起意淫的剧情

24分钟前
  • 剑雄
  • 还行

表演和叙事都很僵硬,但是持重到最后竟然上演劫匪表白的散文叙事戏码,和女主角性格的转变一样突兀。讽刺传媒影响民意的立意有新意,但是落实得不成功,沒覺得警方在這場great show裡頭挽回了聲譽,赢得了甚么。另外林雪那个爸爸角色太不负责了 @2020-06-10 19:08:52

29分钟前
  • 老咪
  • 还行

今天补mark杜琪峰电影。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2008年,正好十年。唉 怎么办 还是和十年前一样很想打五星。这应该是我看过最可爱的警匪大战了 哈哈哈。印象最深的是案件指挥官是陈慧琳,运筹帷幄的样子真的是帅惨了。不停的和匪徒角力,印象最深的是给全场出勤的警力和在场记者派了特别丰盛的盒饭。

34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在杜琪峰的警匪片裡頭,每個人不管是正義的一方還是反派角色,都是活脫脫的一般人,有些白有些黑又有些灰的狀態,才是人真正的模樣。他的槍戰總是很唯美,但在正義和邪惡的對決裡,人心的煎熬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37分钟前
  • Ricci D.
  • 力荐

艺术片一般,快要睡着

41分钟前
  • 德东耶美
  • 较差

杜琪峰真的会拍,他有足够的意志力将一个设定推向极端,再用足够的意志力细心完成它,而不对那些可能的滑稽畏首畏尾。那些贬低他的细节和情感的人没有想到这种创作需要怎么才能做到,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做的更深刻,但这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

44分钟前
  • 发ihsioaoibe
  • 推荐

6.3/10。①警队一次执行任务时因一名警员向匪徒举手投降而引起舆论不满。为挽回舆论,警队决定以追捕这伙匪徒的行动为基础展开面向群众与媒体的直播与作秀,在这过程中也有各种来自匪徒的利用网络和媒体对警察的攻击。②开场警匪对峙与火拼的七分钟浸入式长镜头调度难度很大且完成度可观,但由于镜头太抖且影像元素间的韵律有些混乱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匪徒挟警察乘公车逃跑那段浸入式手持长镜不错。其实这两段用不用长镜头没太大区别。③四次用分屏实现同步展示双场景的交叉/平行蒙太奇,营造了更紧张刺激的氛围;大量利用走廊的狭窄空间营造紧张刺激感。④作为传统情节剧,故事塞得太满主次不分,导致内容没有充分的释放,后半段甚至有些无趣+表意混乱。另外陈慧琳表演不行。

49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还行

之前看《杜Sir有种!》提及过这部片,看到有张家辉就立刻标记了想看!今晚终于和爸妈一起看完了。回想杜琪峰说他喜欢用香港居民楼来拍警匪片,因为够窄够长多转弯,警察很不喜欢但劫匪喜欢,拍出来效果很好。除了居民楼的枪战,片中的另一大亮点,一定是开头的7分钟长镜头,拍得真心赞!有技术难度,要求时机抓得很准,据说最难的是镜头捕捉飞弹发射的一刻。整部片的节奏把控还不错,紧张和轻快的气氛不停切换,相当玩味。而剧本也很有创意,聚焦于传媒这种真实又死板的群体,给什么东西看就呈现什么,而市民对内容也没法做有效的判断。喜欢中后段陈慧琳和任贤齐之间的斗智斗勇,但是张家辉就沦为配角了。结尾挺讽刺但不太喜欢。片子7分,许绍雄再演逗比警察&张家辉说粤语太带感&喜欢当年港片质感+1分,8/10 PS:张家辉真年轻啊!做回老本行太有感觉了。

53分钟前
  • Kwan
  • 推荐

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就不多叙了,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人兴奋,最后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等消解了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

58分钟前
  • 力荐

杜琪峰以前的片子,感觉麻麻地了~~

1小时前
  • 乌咪
  • 还行

传媒时代的伟大力量

1小时前
  • 鸭梨三打
  • 力荐

1.开头的7分钟长镜头,一气呵成。而我是在镜头拍枪战时调度忽高忽低,才意识到它是一个长镜头。2.A Good Show。这是Media的年代,我们栽在media手上,就得从media上赢回来。3.电梯里张家辉、尤勇、任贤齐三人对话有意思。张家辉普通话不错,尤勇讲了两句粤语。而全片中任贤齐的粤语普通话交替自如。

1小时前
  • 靠谱的帅哥
  • 推荐

勉强及格~又看了一遍,以前看过的~结局浪漫点~

1小时前
  • 木水
  • 还行

很一般,看完即忘。

1小时前
  • 普鲁士蓝
  • 很差

“今次我哋唔只要对付呢班匪徒,仲要做一场面对六百万市民嘅show.” “呢个系我嘅show,我话事。我唔能够在我嘅show衰咗。”/电梯井里三人对决的戏,是杜导的拿手场面。远景看到三人不同的姿态和动作,宿命感很强。“那你怎么不转行当劫匪?那你怎么不转行当杀手?那你为什么不去当警察啊?”/街市发生枪战,一名警察在匪徒的枪指之下跪低举手求饶,媒体曝光片段后掀起轩然大波。跨入新千年,警察的能力与形象,市民信任度、媒体对于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已然有很多微妙的变化;警方公共关系科如何在传媒时代做文章,重案组、飞虎队、PTU、扫黑组如何配合打击罪犯,重振信心,确实是一场时代的大戏来的。虽然结尾是邪不胜正的套路,杜导为了香港警察也算是尽力了。

1小时前
  • 蔷薇泡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