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公园

Paranoid Park,妄想狂公园

主演:盖博·纳文斯,劳伦·麦克金妮,泰勒·摩森,丹尼尔·刘,Jake Miller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迷幻公园》剧照

迷幻公园 剧照 NO.1迷幻公园 剧照 NO.2迷幻公园 剧照 NO.3迷幻公园 剧照 NO.4迷幻公园 剧照 NO.5迷幻公园 剧照 NO.6迷幻公园 剧照 NO.13迷幻公园 剧照 NO.14迷幻公园 剧照 NO.15迷幻公园 剧照 NO.16迷幻公园 剧照 NO.17迷幻公园 剧照 NO.18迷幻公园 剧照 NO.19迷幻公园 剧照 NO.20

《迷幻公园》剧情介绍

迷幻公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迷幻公园是这个城市滑板少年的聚集之地,当然,这里也是犯罪的多发地带。少年阿历克斯(盖博•纳文斯 Gabe Nevins 饰)迷恋上了这个公园,每天他都要到这里来,虽然他玩滑板不是很在行,但是能静静的坐在边上,欣赏场内各个高手各种各样的滑板花招,他已经感到十分快乐。然而,那天发生的一次事件却令到阿历克斯即使听到别人提起迷幻公园都十分局促不安。阿历克斯每天都在经历着一番剧烈的心理斗争,他惊恐、他害怕、他迷惘。最终阿历克斯会走向何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侯斯顿屠夫十字镇回到家乡换子成龙一击突破鲁邦三世PART4伦敦一家人侠客无名天啊,我的太子殿下死丘往事脱泳而出斯亚码勇士七宗罪越狱二人组喵星少年漂流记禁忌之子涉外大饭店海上骑士便携门当我们17岁平地风云第五季寻女彻夜行女孩成长记第一季火线英雄冒险王卫斯理之支离人光荣之路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第二季~魔女与大主教篇~沙海狂鲨一世牵挂勇敢的心2

《迷幻公园》长篇影评

 1 ) FIFF13丨DAY5《迷幻公园》:每个少年心里都有这样一块地方······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迷幻公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青春少年们迷茫懵忡的评价了!

杰夫江:摄影真棒。

果树:让人羡慕少年的年纪。

墨夜轩:我们都曾是少年,声音做的太好了。

Sparrow:每一个迷惘少年都藏匿着一座迷幻公园,是密不可宣也是折磨重重,视听很精妙。

蝠蝠:干净到毫无杂质的以眼叙事,在一步步地推进中少年的世界慢慢崩坏,唯有在回忆中重构,想象中解脱。

西北化为乌有:在始终保持悬疑性的前提下比《大象》还要有情感冲击力。

视听语言超神,几处独到的声画处理是神来之笔。

野凡:用大量铺设满配乐的慢镜头描绘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世界的迷茫与懵忡。

用跳脱的影像交织讲述一个其实非常简单甚至略显无趣的故事。

内涵再加多一些,就可以覆盖现在略显空洞的虚无。

斯诺-纳什维尔:通过一名保安的意外死亡,揭露了年轻人的疏远,展示了凶手如何按照朋友的建议处理自己的罪行,并轻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悔意。

除了原声比较精彩外我想不到别的能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Supremacyacron:延续了《大象》的视听,讲了一个类似于《半熟少年》的故事。

慢镜头配合富有冲击力的滑板动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也呼应了男主人公内心的迷幻世界。

但是话说回来,光摆出一副矛盾的架子并没啥用,这片子太空了。

Polaris.J:视听和精神都很“《大象》”,还是Alex,少年,压抑,迷茫,边缘,平淡表象下的歇斯底里。

好像什么都没说,好像又说了很多。

喜欢浴室戏和结尾。

《迷幻公园》真的很迷幻!

有些短评真的很傻B,如果不爱看电影或者不懂电影的话就不要看这种了。

P.S.格斯范桑特真的很会选美少年。

子夜无人:比《大象》更加简单、聚焦、极致,男主角有一双异常纯真的眼睛,在做爱的时候都像误闯进伊甸园里偷食禁果一样无辜。

导演是玩弄镜头的高手,尤其以隧道滑板一段为神来之笔,男孩们腾空的身影就像调焦时拨动的光圈,而他们追逐的方向正是在圆筒一样的另一头。

整套视听系统本身就是一座“迷幻公园”,少年的内心世界里所有混沌、无逻辑、不可捉摸的特质在这里像被打着追光一样变得明亮起来,一切从波澜不惊中酝酿的惊天动地被叙写得身姿斑斓。

Pincent:与《大象》里逐步通往社会暴力的路途不同,这里的道路更迂回,结局被前置,”与死亡共生”,以男孩日记写作的形式多次重述,邀请观众去共同体验那些意识被放大的“非日常时刻”,特写、升格,反复聚焦于面部,既模拟主观也利用第三人称凝视,用迷离感的视听设计强调电影对人的关怀,死亡必是庄严圣洁的时刻。

运动录像、慢镜、手持跟拍,杜可风这次的摄影体系较复杂多样,且结合声音体系。

人不会突然开始关注远处世界的现实的,直到不幸也发生在身边。

那个黑暗的水泥管滑道,多像暗无天日的青春,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成为大人的,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去迷幻公园的,那个带有虚幻气质的乌托邦。

#FIFF13#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大象后的《迷幻公园》

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摘下戛纳最佳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2007年格·斯范·桑特凭借《迷幻公园》获得评委会特别奖的荣誉。

《不羁的天空》、《大象》、《迷幻公园》就像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

三部电影都在维围着青春、成长、男生女生的爱情带来的困惑,青春期不该经历的那些暴力。

在格·斯范·桑特青春三部曲从来不缺少花样气质美男,每一部美少男都那么让人怜爱。

《大象》特别风格的树立,对《迷幻公园》充满了期待。

看过电影,觉得《迷幻公园》远远没有前两部那么好看。

无论青春期多么的黑暗、血腥,导演依然把这三部电影画面拍摄得相当唯美,《不羁的天空》中那金黄的麦浪,《大象》中变幻的天空,《迷幻公园》中芳草连天,无论画面美得像行云流水的山水画,或是色彩深烈的油画,都蔽盖不住青春的苍白迷茫。

在《迷幻公园》我们依然能听到格·斯范·桑特一如即往的迷幻多变的电影配乐。

电影《迷幻公园》那些关于滑板画面真的很摇晃也很迷幻,很特别很喜欢。

格·斯范·桑特对青春三部曲用一种减法呈显在大家面前。

《不羁的天空》男妓跨国寻母跌宕起伏的剧情,等到《大象》没有复杂的电影情节,就是一句话的校园枪新闻故事了,导演让《大象》前半段的平静来反衬后半段的爆发,通多人物视觉角度切换来推动剧情发展。

《迷幻公园》整体比前两部来的简单的多,差不多也是一句话的误杀案故事,这一次导演连最后的电影高潮都省掉了。

观看《迷幻公园》过60分钟后,就开始期待导演的蹦发,直到100分钟后仍然没有看到爆发点,自个有点坐不住了,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分钟导演也没有让电影剧情来一次喷涌。

原来青春有时就是这么的迷惑不解,导演只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男生做错事后有多么的不安和迷惘,他不想去探讨其他无关青春的事情,他不想用道义去判定这个男生的对错。

可能正是因为电影没有火山喷发式的高潮让我觉得不如前两部好看了。

电影中关于父母的影像总是那么的模糊不清,就像他们在青春期少年心中的地位一样可有可无,青春期少年好像大都无视父母的叮咛,也大都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只能把更多的事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或是写在小日记中,或是写在信纸上最后再烧掉。

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抑郁狂操过吧。

 3 ) 淡迷幻

     依我看,《迷幻公园》不算是个特别好的电影。

它非常地格斯•范•桑特,就像片头一来的那个天空加草地,清新加迷离的镜头一样,但是它太淡太薄了,太沉溺于对镜头,对演员的视觉审美之中,它形胜于质,又由于形质一体,唇亡齿寒,这个形其实也还不够先锋厉害。

     电影的叙事与《大象》相似,时序上也不那么线性,但也不绕得让人找不到路。

阿历克斯喜欢一个滑板爱好者的聚集地迷幻公园(那里有涂鸦,弧形场地与失重感),他去那里玩,经常只是坐在旁边看着。

但有一天他被警察传唤了,因为一个火车站的巡查之死被发现与滑板有关。

电影一会前一会后地,讲到他的父母离异,他的朋友与女朋友,他的失手杀人与这个秘密对他的重压。

     对这个少年犯罪题材的呈现,电影极尽唯美之能事。

某种程度上,杜可风的摄影太甜了,这种甜不是那种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甜腻腻,但还是甜,有一种设计感与时尚感,不具备一种创新的形式力度,而是过度娴熟与过度使用,有着对这种形式的自觉与不节制。

对于“迷幻”这个主题来说,节制似乎是不必须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形式运用的结果,并不产生真正的迷幻感,——那种青年电影如《猜火车》甚或《两杆大烟枪》中的自我放逐,而是一个外在的对迷幻的审美感,这种审美是非常自我与清醒的。

     能从这个电影里看的是最美的镜头,一是一些纪录式的,又做了慢镜处理的滑轮镜头,在长长的甬道中,在迷幻公园,或者在街头,在一个小台阶,一个转角,忽然的低空飞翔。

二是对演员(而非角色)的镜头描绘:金发,苹果色的面庞,干净美好的五官。

棒球帽,T恤与连帽卫衣。

这两种美都如此无害,与世无争。

好像越是能描绘得美,越是忍不住去一再描绘。

     但这种对个人审美趣味的耽溺,显然还是妨碍了对对象的深入理解。

单单写一首赞美诗是足够的么?

对于阿历克斯来说?

他的内心困惑被太轻描淡写,解决方案也极其地《读者文摘》式。

以至对阿历克斯来说,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另一种类型的淡漠与误解——如果只把阿历克斯在非凡的美与浅淡的青春恐慌这个角度加以理解的话。

     他的迷惘,他的害怕,他的逃避,在《迷幻公园》里成为故事背景,如同那些电子乐。

而电影的最大长处,在于流畅光洁的剪辑技术,在于声画之间流转的对位关系。

说它是一首漫长的MTV也许过份了,但它的作用,确实更多在于对一种情绪的引领。

非常感官,没有思想与审美上的责任感——这或许能让电影逃逸于主流规范,但没有能使它逃逸出自我的陷阱。

但又对于格斯•范•桑特及他的影迷,对于这种情绪/审美/娱乐方式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种更纯粹的享受吧?

     

 4 ) 滑板还是李维斯,关于青春的那些事儿。

今天是个大阴天,我在听

看完paranoid park的那天是个大晴天,大概是前天吧。

我还在一遍啃着鸭脖子一遍给谁发信息。

实话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喜欢里面的配乐,喜欢Alex这个人物,喜欢手持摄像机和大颗粒胶片,喜欢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喜欢它的叙事手法,只是不太喜欢这故事,看上去有些荒诞和单薄了。

Alex生活在没有父亲的家庭里,少许的偏执,小沉默,有个13岁的弟弟。

在paranoid park里总有那么一些不同于别人的孩子们,生活在被放弃或者冷眼中,在这里你总能找到比自己悲惨的人,所以也不用试图去了解别人的故事了,于是不会攀比,不用自卑。

那是一群年轻人越过自己青春的地方,滑板与鸭舌帽,香口胶李维斯,晃动的摄像机和大颗粒胶片,像整个青春一样不安。

他跟一个陌生人去爬火车了,然后误杀了铁道看守人。

他与好几个自己争执,恐惧和负罪感瞬间将他提拔的成长起来,以至于可以坦然的面对警察,抛弃漂亮但聒噪的女朋友。

Macy教他当你有事不能跟别人说的时候,就写下来吧,写信。

写完以后就好了,寄也好不寄也好烧掉也好。

于是他写了,在一片充满了风和荒草的地方写信,然后烧掉,如同可以烧掉一可罪恶的自己。

像summer rain里的那些旁白“米格,有些人,会一点一滴的遗忘,会逃避,但你我会来这里把一切都烧了。

”在车上Jared的那个眼神,浴室里给Alex的长镜头,我喜欢这两个镜头。

电影配乐更倾向于后摇和电子,让人欣喜。

片尾是elliot smith。

我太喜欢他。

于是冲着配乐又给这电影打了4颗星。

也是在前几天刚看完的《六楼后座》和《破事儿》,片尾花絮问每个人,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不怕地球引力”这答案太可爱了,但也太实在了。

青春就是还能有时间和能力去完成愿望,拥有勇气,于是像在真正生活,生活在青春里。

paranoid park丝毫没有活力四射的感觉,好吧,它其实是颓废派的好了,是一小撮儿阴暗的孩子们的游乐园。

至于我,我还在考虑着明天要去逛动物园这件伟大的事儿,比起看摇滚现场或者看抑郁的电影,我太想念长颈鹿和熊猫们了。

还是积极向上的生活看起来比较好吧,恩。

应该是这样的。

希望明天是个大晴天吧,可以晒晒发霉了的自己。

 5 ) 青春是一地碎玻璃

Gus van sant,最近一次看他的电影是“elephant”,第60届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电影“paranoid park”从店里淘来忘了看,中午窝在办公室看完,凌晨又在冷嗖嗖的冷气里重温了一遍。

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看alex碰上这档子事儿,哪个大老爷们会觉得青春这档子事就只是成天打架、泡妞、失恋那么简单。

因为“paranoid park”和“elephant”的摄影师不同,这回找来杜可风(杜先生还在片子里客串了一把),影片的音效和拍摄方式让看电影的人变成alex,看清他想看的,听到他听得清楚的。

慢镜头和忽远忽近的声音,alex没有喜怒表情的清俊的脸,和elephant一样片段式的剪辑,胶片厚重的颗粒感和色调,让人有嗑药后的迷幻感觉。

Alex和Gus van sant一贯的人物一样,麻木清冷的脸,看似波澜不惊下的思潮暗涌,滑板带来的摇晃和噪音才是内心汹涌的出口。

行将离婚的父母,总是紧张的弟弟,呱噪没有大脑的女友;谁家的父母不离婚,弟弟承受不了吵架的压力,alex希望可以喜欢jenifer或者至少有共同的话题;麻木其实大家都一样。

Alex过失杀人(正当防卫也许更恰当)后惊慌失措的逃离,扔掉滑板,就像你我犯错一样,有很多小人叽叽喳喳在脑子里说话。

这是电影中很出彩的部分,配乐也是恰如其分,逃避和奔跑,最后还是选择沉默。

总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lex洗澡时脑中犹如万鸟齐鸣,或是脑电波刺耳的声音,似刀子划过玻璃发出尖厉的声音。

也许正因为是碎玻璃才能折射出五彩的光,macy:“the important is to write it down,you can save,send,born;’you can write to me.”秘密有了出口,在烧掉秘密的时候,alex的无虑青春还有多久?

觉得macy骑着单车拉着alex溜滑板是影片里最温馨的场面,两个人背后有阳光。

影片结尾还是一群玩滑板的孩子,其中有alex,即便秘密有个出口,记忆未必有出口。

但愿青春仍旧美好。

Ps:电影的配乐很赞,今年听过不错的原声除了《juno》就是《paranoid park》。

费里尼的电影配乐也抓来用?

 6 ) You lost in your Paranoid Park

长长的长长的镜头。

同样阴霾的天空。

同样沉默寡言的忧郁。

Gas Van Sant永远都关注那些不安,压抑,彷徨的少年。

滑板的声音在耳边肆意的响起。

镜头跟着那些滑板在耀眼的眼光下慢悠悠的来回摇摆。

晕眩。

伴着男女的呓语。

瘦弱的少年独自一人走在海边的草原上。

只有那么一条被踩出来的小路。

17岁的滑板少年,浑身上下一水儿的ZOO YORK.削瘦,苍白。

支言片语。

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在本子上不停的写。

因为有人告诉他如果有事没办法说出来就写成一封一封的信,可以留着,寄出去,或者烧掉。

于是他不停的写。

没人知道他写给谁,没人知道他写了些什么。

除了在片子里出现了三次,在本子上用铅笔一笔一划的写下"Paranoid Park".谎言成了人们最后的庇护伞。

就像OASIS在歌里唱得“You gonna be the one to save me ,You're my wonderwall."躲在自己的幻觉后面翩翩起舞。

整部片子里男孩台词最多的就是在失手杀人之后的回家路上。

两个自己声音在不停的争论。

呐呐自语。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了衣服上的血迹。

这个时侯他才意识到现实真是一颗你永远无法下咽的苦果。

不停地在本子上写。

没有停止联系滑板。

躺在马路上。

在商场里游荡。

看最新的新闻和报纸。

和漂亮任性的女友分了手。

烧掉了自己写下的全部的信。

片子在少年们生涩的滑板练习里淡淡结束。

Gas Van Sant影片里的少年们似乎永远都一样。

压抑,忧郁,不安,冷静。

沉默寡言。

他喜欢长镜头。

喜欢男孩之间暧昧的眼神。

喜欢那些清一色的非专业的演员。

看完这片子不久以后才知道原来担任摄影的是杜可风。

难怪片头的那组晃晃悠悠的手摇让人似曾相识。

镜头永远很美,飘渺。

让人晕眩。

Gas Van Sant执迷于金发的美少年。

连主角的名字都没换。

和《大象》里的一样都叫Alex。

同样的一脸漠然,一脸平静。

整个片子里导演好像在刻意的控制。

控制压抑的忧伤的情绪,好像在刻意的防止他们肆意的蔓延。

静静地开始。

淡淡地结束。

就像Jerry对Alex说的,“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没有人是够格的。

 7 ) 长镜头下的青春

Gus Van Sant的作品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优雅饱和的色调和暗涌的黑夜。

俊美的金发少年和木离的眼神。

看不到尽头的公路与风中浮动的草海。

流云不断的天空和压迫心弦的低气压。

镜头后不断推进的是他的金发少年那慌乱至及转而冷酷的神色。

他不再迷惘。

在那一瞬间,我知道我们长大后生就的残忍不是偶然。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杀人事件。

离开夜色中的滑板天堂-paranoid park后,Alex与新认识的朋友跳上了缓慢行驶的货运火车。

被铁道员发现后,Alex自卫式的用手中滑板一挡。

铁道员踉跄一下,倒在铁轨上,被飞驰而过的另一火车碾成两段。

这个真相一直到后面才慢慢拼接出来。

因为Gus Van Sant的追逐的焦点是杀人事件后的Alex在之后的内心冲击。

是以不厌其烦的长镜头,追逐着Alex的身影,铺就着许多的低气压静待着真相暴露的那一刻,给我们的心理冲击。

简单的事件,但在Gus Van Sant的手中一切充满魔力,我在这样的魔力里小心呼吸,沉醉。

因为他的行云流水的技巧,和收放自如的掌控力。

这样的残酷青春让人心寒,也带来观感上的享受。

Gus Van Sant喜欢用他的镜头讲故事。

他的故事总是与青春,与摇滚,与迷惘,息息相关。

甚至与金发少年相关。

他没有用总结性的镜头来圈定他的想法。

但你很轻易的体会到镜头传达的冷暴力。

我们多么憎恨喋喋不休。

但我们喜欢小众式的镜头语言带来的冲击。

频繁的慢格画面,时间仿佛突然凝滞不前,我不由自主的跟着这样缓慢的节奏不知所措。

周围的空间都陷入一种叫做寂静的气息里,吹拂过面前的空气敏感异常,甚至感觉到毛孔张开,狠狠吸食着空气,喘息着透露出过于屏息而导致的缺氧状态。

Gus Van Sant的镜头里总是隐约感觉到风的存在。

有时是浮动的风,有时是涌动的风,有时是凝固的风。

在风的氛围中,它笼罩的是每一个年轻躯体在青春与真相中几近摧毁的心智。

然后不自觉的幻化成冷酷的少年,学会漠视事件的冲击力度,学会在每一个考验中冰封出安全的心墙。

Gus Van Sant和金发少年,奇异的发生连结。

这样的连结让人好奇,一个人的桎梏。

他把他的幻象融入到每一个迷惘的梦境中。

他的每一个梦境,你都不会失望。

 8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滑板少年

落伍小青年看电影。

加斯·范·桑特的《迷幻公园》,关注现实的独立制作电影。

残酷青春的永恒主题,却拍得轻柔。

主角是一个叫阿历克斯的金发薄唇美少年,干净安静到有一点点迷离。

家庭并不美满,心里总是有一些困扰,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出没,不动声色地练习着滑板。

一切如6月清晨的风一样轻盈。

如果生活正常地进行下去,这个忧郁少年可能会渐渐成熟,变成面目模糊的平常人,要么幸运一点也许会成为艾薇儿歌里的超级摇滚明星。

可是这个小青年不经意在“那个”时间来到“那个”迷幻公园,又不经意将滑板出借,跟着“那个”人离开,爬上“那辆”火车。

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个保安被失手杀死,一不小心方式方式那么暴虐血腥。

自然会彷徨无助。

他淋浴,直到水声盖过世界的一切存在。

他向父亲求助,电话不通。

他沉沉睡下,希望一切只是噩梦。

生活似乎还是如水般进行,波澜不惊。

家里的琐碎,一起玩滑板的少年,漂亮的朋克女朋友,莫名出现的早慧少女,一切人和事在他的世界里出现又消失,行云流水般的畅快又哀伤。

电影没有结局,少年最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结果似乎并不重要。

这只是一个少年的一段生活剪影。

一部如诗一样流畅清新的电影,在闹哄哄的好莱坞真是难得。

是导演从〈大象〉到〈初恋〉的一贯风格,没看过前两部,也只是听说。

一部拥有美少年和好听的音乐的电影总是很讨喜的。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另外两部电影〈八月迷情〉和〈爱在暹罗〉。

前者是歌舞+纽约版的〈哈里·波特〉,尽管里面的小男孩绝对可爱并且已经是绝对的大牌了。

(小演员弗莱迪?海默,他就是〈查里和他的巧克力工厂〉里的查里,〈亚塞和他的迷你王国〉里的亚塞。

)后者尽管够清新够养眼够赚人眼泪,但是由于出身问题(泰国电影)和同志主题,总让我觉得有些别扭。

然而当知道加斯·范·桑特是GAY的时候,愤懑和小反胃不可遏止地冲出来。

这感觉一如得知毛姆爷爷是个恋童癖时的状况。

不管是金发滑板少年阿历克斯,还是逛膀子理想主义小青年拉里,都是同性恋中年大叔们塑造出来的YY对象吧。

这些水仙花一样的自恋少年长久以来深深影响了我对男人的品味,直到现在知道自己被糊弄了还不能自呀。

那些摇滚青年,文艺青年,电影青年从来只有在小说电影歌词中让人欢喜的。

然而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滑板少年的吧。

 9 ) 迷幻 还是妄想

 10 ) 关于青春的记忆-迷幻公园

纵观格斯范桑特将近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这位在美国独立电影界游刃有余,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但却不迎合流俗审美情趣,而将实践个人的创作理念奉为圭臬的电影人,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在他所营造的那些亦真亦幻的音画世界里,有在不羁的天空下不断行走,抛弃世俗而以波西米亚面孔出现的同性恋人,有为往事和记忆伤害,但却忍着切肤之痛拯救桀骜不驯内心脆弱天才的心灵捕手。

也有在最后的日子中丢掉存在感和现实感的苟延残喘的摇滚巨星。

这些主题,思想,概念和意境相互缠绕的数十个影像文本,提供给了我们大量关于青春,犯罪,同性之爱这些语汇解读方法和策略的可视化素材。

在所有的格斯范桑特电影中,青春是他最感兴趣,关心甚至可以被贴上他个人标签的创作主体和思维原点。

而电影盖瑞则成为了导演本人关于青春记事,叙述,书写的分界线和切割符。

在盖瑞以前,虽然每部电影故事的主题都披着青春的外衣,但这一词汇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精巧叙事舞台上的主角,实际上,他只是电影剧情设定所需要的陪衬和装饰而已。

,在若干部电影中,格斯范桑特都设计了一个成对出现的一方年长,一方年幼的双人结构,在充满互动和张力的这一结构中,青春只是年幼一方的戏剧属性和符号称谓,无论是心灵捕手中的被动者还是寻找佛罗斯特中的主动者,它都没有大声呐喊一舒情怀成为叙事体系的主宰。

对突破长期封闭的内心壁垒,唤醒僵死灵魂从而达到对主体拯救的关注才是格斯范桑特的重点。

而从电影盖瑞以后,格斯范桑特改变了对于青春的关注方式,他抽离掉埋藏在青春主题下的其他框架和脉络,把它打扮成唯一的主角后真正置于舞台的中心。

青春开始低声呢喃和自言自语,流淌着的一切故事都暗含在它的只言片语中,那些残酷无情的谋杀和漂浮迷离的同性之爱,虽然不够甜美,不够温馨,缺少任何救赎和援助,也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道德上帝。

但没关系。

它终于不用再羞涩的躲在帷幕后面看着别的演员假借着自己的名义于舞台上大吹大唱,它也将不再会是其他主题的附庸物和垫脚石,从现在开始,青春是它自己。

实际上,从盖瑞开始,格斯范桑特不仅提纯和精粹了电影的主题,而且在电影的表现形式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他摒除了繁杂的外在渲染和装饰,将常规的叙事方式进行了一番极具个人特色的改造,与以往过分注重叙事情节的戏剧冲突下形式的中规中矩和相辅相成不同,他开始关注一种原发的,缓慢流动的和纯粹的针对生命轨迹和青春触角的表现手法,长镜头的拍摄技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纯客观的凝注视角,这些元素被组织,构建,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包容的,同时又与青春主题恰到好处紧紧啮合的外在框架。

与常规好莱坞电影中短镜头的激烈快速,转瞬即逝,不断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同。

格斯范桑特的长镜头仿佛是一双凝视生命存在的眼睛,无论是盖瑞和大象中的谋杀,还是最后的日子中的自杀,流动的长镜头都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下了从生到死,从色彩到灰暗,从律动到静止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记录并不是自以为是的想要发现关于存在的玄机亦或是一厢情愿的打算找出洞悉,推理,解决无可避免死亡的钥匙。

他只是一种与任何外在感情都无涉的完整的真实记录,承载的也只是个体在生命这块幕布上的独一无二的投影。

如果论及迷幻公园的叙事线索,一个关于铁路警卫死亡的故事恐怕是唯一的清晰和完整,但格斯范桑特并未将这种犯罪打造成俗不可耐的悬疑和惊悚,在他的精心烹制下,电影散发出来可被人感知的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情绪流转和心理写意。

那个俊美的阿历克斯,犹如灵魂转世的兰波,激起一道道美丽和脆弱的涟漪。

这甚至不是一种狭隘的同性之爱,而如古希腊健美而受智者们钟爱的男青年一样幻化无可救药的唯美与极致。

“对于迷幻公园,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的” 亚历克斯唯一亲密的伙伴杰瑞,在带他去滑板公园时对她说。

是呀,谁会在青春时做好准备呢?

在片头那些亦真亦幻的摆拍和张弛分明的背景音乐中,青春的躯体踏着滑板左右穿行,与那些技艺高超的小伙伴一样,阿历克斯钟爱滑板。

这一次,格斯范桑特为他的青春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标志——滑板。

滑行,不确定,难以静止,永远在路上。

这种克鲁亚克式的流浪精神贯穿于滑板文化的流行之中。

起始于火热的六十年代的这种亚文化,以炫酷和个性来彰显自我,它是那场永载史册的青春风暴的某种形式的结束。

但这并不表明真实和自由的信念不再成为人们的心头所愿而转变为陈列于博物馆的历史记忆,而是从曾经占据的宏大叙事领地里撤退转而分散在消费社会的各个细节之中。

人们并非不在钟爱自由和信念了,而只是厌恶了在火热的群体运动和石块横飞和满目疮痍的巷战中来实践理想,青年人唯一想做的,只是在自己喜欢的团体和派别中感受没有责任的失重状态。

喜欢滑板,腾空之后的欢喜,无拘无束的不思索的权利。

阿历克斯乐于享受的就是这些简单和纯粹。

青春的记忆能够完整吗?

整部电影的都很像一个少年的青春记忆,无逻辑,碎片化,满含内容但又毫无意义。

这种专属青春的记忆形式不同于长于世故的成年人,它不是那种精于计算和有目的的镌刻和忘怀,任何瞬间都能在那个还属青涩的内心留下一些印记,但他很难连续。

前行的轨迹总是不断地被突发奇想和焦躁不安所打断,散落的碎片又被拾携起来参与重构和再造。

如果说有哪位导演的影像能够忠实于这种奇妙的青年体验,那无疑是格斯范桑特,滑板公园讲述的青春当然是记忆的,导演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与那个少年的记忆萦绕不分,似在模拟这个群体的思考和在世。

影像的呈现则充满了生活的起伏和褶皱,唯一的高潮是那场关于死亡的展示,但即使这样,流露出来的处乱不惊也成为记忆得以重置的借口。

阿历克斯不断地将那晚警卫死亡的碎片记忆写下,但最终又付之一炬。

文字的碎片与影像的碎片产生了多么奇妙的联姻。

这之中确实充满着挥散不去的奇情和灵感,格斯范桑特的记录和阿里克斯的书写显然充满了联系。

不是试图完整的再现,也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一切只是平静的记录那些拥有开始,被打碎和结束的权利。

仿佛烈焰中熊熊燃烧的文字记忆一样,100多分钟梦的结束也使真实的纸张被付之一炬。

对于阿列克斯和格斯范桑特来说,那个警卫的死亡记忆无非是永恒性质中的一瞬,与滑板带来的奇妙失重感一样,阿历克斯跳上那辆前行的火车其实是一种青年人的愿望:我要到远处去流浪。

那个现代的萨尔突然感受到了莫名的快乐,那隆隆作响的机器鸣叫声犹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推开障碍不断向前。

但老朽的警卫追在青春的屁股后不断呵斥,拉拽,阻止。

阿列克斯不妥协的一推终结了逐渐老去的生命,也用青春的强健和朝气扇了陈旧和顽固一记耳光。

这里没有任何的谴责和谩骂,也不会简单的将罪恶的标签贴在青春的头上,更不会自编自导一场法庭审判剧来满足一种虚假的想象和情感。

格斯范桑特总是那么冷静和客观,一切只是青春自己的轨迹,他走在路上,引吭高歌,满心欢喜,一块破旧的石头不合时宜的挡住了他的路,他踢开了石头,依旧引吭高歌,走向了远方。

甚至可能那个老人和那场死亡都仅仅是一个隐喻和指代:过去的死亡终究是要来临的,当青春迈着步伐疾驰向前时,一切的障碍都会被推开,但青春自己也会受伤,而让人唯一觉得叹息的其实是这场受伤所导致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