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10月20日晚上,王海鸰来到浙江图书馆人文大讲堂,以《婚姻中的女人》为题和在场观众分享和交流了关于婚姻、男人、女人的话题。
王海鸰的粉丝很多,也遍布各个阶层,男女老少都有,把大礼堂坐了个满满,还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站着听了2个小时。
王海鸰是职业编剧,正如她所说,写的要比说的多。
可能作家对电脑久了,更习惯了网络语言,更适应于敲打键盘,而对于人际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则显得木讷许多——王海鸰女士并不擅长发言。
而正因如此,在她缓缓道来的字符里,关于婚姻,关于恋爱才显得那么真实。
自一接触王海鸰的作品,直到年初热播的《新结婚时代》,我已经在无形中把她和18世纪女性作家奥斯汀融为一体,通过讲座更是对王海鸰本人有了认识。
但凡喜欢涂涂写写之人一有思绪就有写下来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但凡围城外的人总能够对围城内的事看得特别清楚和透彻,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或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已经被奉为“婚姻教母”;时隔3个世纪,在不同的国度,同样以写婚恋为主的女作家王海鸰女士被誉为“中国的简奥斯汀”,同为女人,同样以写而为人知,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处。
离婚不如结婚今年又刮起了简•奥斯汀之风,《傲慢与偏见》的新版本和《诺桑觉寺》上映,就连她本人的自传式影片也在暑期火了一阵。
这个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而年初的《新结婚时代》又给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婚姻家庭教育课,电视机前的观众拿自己和剧中人作比较,用大段大段的台词说事。
“王海鸰”这三个字自《中国式离婚》又被频繁提起,也是这个时候,带有自传性质的《大校的女儿》也应运而生。
两个女人一直在写,笔耕不辍。
一个习惯在大团圆的结局中阐述深刻的婚姻观念,一个写结婚,也写离婚,没有写作的定数,却也是典型的“婚姻中心论”。
“但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但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婚姻当作一条体面的退路。
尽管结婚并不一定叫人幸福,但总算是给她自己安排了最可靠的储藏室,以后不至于挨饿受冻。
”奥斯汀有着很强的超前意识,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里,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王海鸰的观点则非常明确和简洁:离婚不如不结婚!
这是《中国式离婚》的名言,之前的《牵手》和后来的《新结婚时代》也都暗含了这样的论调,《新结婚时代》兜兜转转了一圈,还是成就了三对相爱的男女。
两个女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是现实的,也都说出了婚姻中缺不了的问题。
“情感和理智”是奥斯汀的说法,到了王海鸰手里估计就演变成“真情与金钱”的较量,在你周围你可以处处看到这样的人,有些仍忠于自己的感情,找不到我爱的人决不罢休;而更多的却是倾向了金钱,因此班纳特太太才积极地说服班纳特先生在第一时间拜访宾格来和达西,正如奥斯汀母亲说的“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在现实面前,顾小西说出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调侃话,却在无形中成为金科玉律。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
而对于男人而言同样如此,《诺桑觉寺》里亨利的父亲能够接受凯瑟琳也是听说了她的家产,不仅默许还极力撮合,一听说情况有变则连夜赶走凯瑟琳。
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在现实中,两位操刀婚姻问题的专家在婚姻问题上都是失败者。
但是注意,这句话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一个终身未嫁,一个结了又离,或许从传统的“婚姻是女人最终归宿”的观念或者两人灌输在作品中的主旋律出发,两人都算不上成功人士,可是谁规定人的生存方式只有婚姻一种?
有些婚姻是有版权的。
但凡不在婚姻围城里的女人大多逃脱不了一种说辞:完美主义者。
奥斯汀是,王海鸰也是。
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
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
王海鸰结过一次婚,用她自己的话说“对方是位作家,又高又帅,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在的一切胜过了心灵的相吸,让王海鸰突然感到了一缕光热从心里生出,闪电式的婚姻却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孩子出生后14天父亲就走了。
今年王海鸰的儿子18岁,18年来都是单身生活,并且她不打算再婚,因为“对自己没信心”。
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婚姻的保质期也越来越短,七年之痒早已超期,婚姻急需上岗证。
无论是《欲望城市》还是中国版的《好想好想谈恋爱》,更多的人明白婚姻是需要大智慧的,难得糊涂!
如果男人把你看透了,也许他就不爱你了。
自问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也就没有踏入婚姻殿堂的勇气和信心。
王海鸰坦诚自己没有信心,是当下的生活能够满足她,有一个帅气出色的儿子,有一份喜欢的兴趣并且就是事业;是恐惧了那段残缺的婚姻而不敢对未来有憧憬,知天命的年纪更懂得保护自己;是听了太多婚姻案例、写了太多婚姻故事而看清了婚姻本质足以能够平静对待没有婚姻的生活,就像王海鸰自己说的“我明白,我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儿,我都懂,我看得很清楚,可是我做不到”。
那么3个世纪前的奥斯汀呢?
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婚姻是一种思维定势,女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才会幸福呢?
子非鱼,旁观者都无法获知看似幸福的家庭有多幸福。
“我一个人生活很自由,我不用去跟别人商量今晚吃萝卜还是吃白菜。
”“我对自己这样的状态还算满意。
”奥斯汀和王海鸰都认同这样的说法。
徘徊在围城分界点站在围城外,写尽围城内之事,两位女性作家依然对爱情和婚姻抱有乐观。
奥斯汀仍然在写,六部婚姻小说写尽了婚姻世界的起起落落,连最喜欢帮人做媒从不考虑自己的爱玛最后也接受了婚姻,奥斯汀对婚姻赋予更多的是祝福和愿景。
没有进入围城,但至少奥斯汀是不孤独的,汤姆的孩子起名为简,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人和她心有灵犀。
而那个声称自己是“纸上谈兵”的王海鸰仍然在憧憬,“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最大的愿望是能够碰上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男人。
”婚姻就像一扇门的两扇框,左面框和右面框。
你在这一边,我在那一边,我们永远有一个力点在相互支撑,而且知道彼此在不远的地方。
这样的婚姻也许是最高的境界。
单身女人怀着对婚姻的肯定写婚姻的故事,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论调。
写归写,生活归生活,愿望归愿望,也许真的,他们都不冲突,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延伸,偶尔出现交点也不互相妨碍。
说实话,我很羡慕别人下班回家后做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点儿书培养培养情操了,充充电了,但我似乎做不到,一是因为懒惰,二是因为很容易陷入电视剧没完没了的“圈套”中,只好看了一集又一集。
这一阵子除了半夜看亚运会之外,电视剧也没拉下。
别的台的几部还没结束,不过《新结婚时代》已经落下了圆满的帷幕。
无论是城乡恋、姐弟恋、还是忘年恋,看起来都找到了自己幸福的结局,不过,感觉结尾这部分有点儿太仓促了。
《新结婚时代》是一部接近生活的电视剧,生活化得让你可以从里边找到自己恋爱、生活的影子,为他们的爱情着急,为他们受到的误解委屈掉泪,也为他们的幸福开心。
有人说看了这个电视剧以后都不敢结婚了,不知道是不是那样,反正我已经跨过了这个阶段,不需要再费心考虑这个问题了,只是要努力让幸福陪伴我们一生一世。
但什么是幸福呢?
感觉很近又很远。
很喜欢刘若英的表演,觉得她把小女人的形象演得很真实、很投入,好像那就是她的本性,惹人怜爱。
之前她和黄磊一起演的《似水年华》,也给我同样的感觉,有一种很淡淡的情绪在人物的性格里,让心情随着她而转动。
更多见:http://www.chaguan.net
《新结婚时代》今天终于看完了,一部老片了。
热播的时候总没那个闲工夫看,一直记得茶吧里,密斯陈推荐我看这部剧,当时不算太理解,婆婆妈妈的东西一个男人也会喜欢的?
白金剧场每天上午放四集,很过瘾地看完。
终于理解为什么会火热了。
也终于理解一个大男人为什么会喜欢了。
因为太真实了。
真实得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
确切地说是每个在婚姻里和即将进入婚姻的人都能找到共鸣。
所谓“门当户对”,虽说是一句古训,到今天,到走进婚姻里,才明白,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新》就是这句话很好的一个诠释。
在今天的现实婚姻里,门当户对其实就是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
何建国和顾小西原本只是单纯的相爱。
不顾世俗的反对后结了婚,可是从此就开始了大战。
一个农民儿子和一个城市里知识家庭出身的小姐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艰难。
这个农民儿子重情重义,以孝字当先,一碰上自家的事儿就变得言听计从,没了原则,让城里小姐如何也理解不了。
于是,围绕着许许多多的家庭琐事,两个人及两个家庭都陷入了战争。
其实,我想,大部分看这部剧集的人都会和我怀着同样的心境。
都会在里面对照着自己的生活,我也找到了很多自己在婚姻里相似的问题。
所以,因共鸣而随着故事情节感动着,悲喜着。
想来,这到底还是电视剧,尽量地还原真实,但还是高于了真实。
看到最后一集,大家都很开心了,何建国和顾小西从离婚到分离后的冷静,终于解开了心结,达成了生活细节的共识。
复婚的复婚了,新婚的新婚了,再婚的再婚了。
皆大欢喜。
这样的安排,我想编剧和导演都是为了照顾观者的心情吧。
抑或是中国式的喜剧才让人欢迎。
这也罢了。
可最后一行字的结尾让我一下了倒了胃口:一年后,顾小西生下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
天啊,这是多么地喜剧啊。
因为顾小西习惯性地流产,因为她有可能不能生育,农民的家庭在原本感情破裂的两个人面前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能接受。
这也是两人离婚的一个原因。
可这最后一集,已经皆大欢喜了,还要再添上这么一句。
这虽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心理,可也最终代表了编者的一个态度:婚姻里不能没有孩子,只有生了孩子才是成功的婚姻。
我想,假如顾小西真的就不能再生了,然后领养了哥哥家的女孩,一样地能够和何建国能够天长地久,那才算是爱情的伟大,那更能体现爱情在婚姻里重要的作用。
可是王海鸰老师,您没有这样安排,您安排了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结尾。
可是,再仔细地想想,也许您是真正正确的,婚姻真的不是爱情啊!
吐血般的看完,天都蒙蒙亮了。
已经走入家庭的,可能会更喜欢投入一些说实话,情节进行的较慢,太细腻到繁琐了(可能是电视剧的特点吧)作品很写实,城里的媳妇农村的郎,农村的穷世界,通过通婚改变着家族的命运,该变着城里的媳妇,及媳妇家族,扶贫帮困的痛苦经历演员:刘若英演技强,可是太脱俗了,不是完全与角色完全契合,女主角的母亲的演技,我的评分是100分编剧:情节进行的能力强,丝丝入扣。
作品所反映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反差客观真实,各自的家庭茅盾的处理情理的处理,拿捏到位。
遗憾:关于原著结局的完美差强人意,太唯美主义了,反倒虚拟了女主角儿以所谓的理解妥协了原本独立的,自我的世界,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爱情和现实的婚姻不同,爱情更和现实的婚姻中对方的家庭难以和谐,这脆弱的爱啊,这没完没了地扶贫帮困阿
书里讲述了小西和建军国婚姻里的家庭问题,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婚姻却是双方家庭关系的总和,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他的整个家庭,小西与建国两个人因为家人问题争吵后,感情也在慢慢变淡和冷却,最后双方是坚持了下去,想想当初恋爱时的快乐和甜蜜,能一直走下去要两个人共同的努力,如果都没有耐心分开了彼此的人生也就多了一道伤痕。
面对婚姻一定要慎重,如果选择了,就别轻言放弃,有时候挺过去了就好了,不争吵的婚姻和一生不生病的人是一样的,和谐的背后是更大的隐患,用平常心来对待吧,面对争吵和误解的时候,多给对方一些空间,也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http://www.xiaoshuo.com/jsp/shuping/index.jsp
看了两集就心窄的不行,怎么还不离婚?
为什么还不离婚?
最后几集满满都是槽点,突然所有人都圣母光环罩身,顾小西居然能理解何建国为啥愚孝,还要养何建成的两个孩子;何家老头居然说出男女都一样这种话,表姑夫的坟不迁不行春节不回乡下过年不行村里的房子不盖不行这回不能生孩子都行了;何建国还声称家里不同意他复婚就要单身一辈子,哟这愚孝的方向不全面呐,剩菜不舍得扔衣服不舍得买送起蓝色妖姬倒是不心疼了;我很好奇一个退休老头和一个三十岁保姆的夫妻生活……顾教授和这个保姆真是温情脉脉地互相利用啊,一个为了有人给自己做饭,一个为了女儿能在北京上学,不先谈谈感情?
不是主仆,是夫妻的感情。
这个结尾,简直是“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呵呵。
新结婚时代。
作者写过牵手,一桩小事,写来长篇。
到了离婚结婚,分别冠以中国和时代的修饰,猜不透葫芦里的药。
时代感的婚姻?
总结为城乡差别,着落在历史推移,是个答案。
但古人定了规矩,门当户对,不比这个浅薄。
古话放在现时代来演,旧酒新瓶,照样可以喝高。
刘若英演的北京女子,远远看着不敢认。
结尾的忏悔回忆,知识决定命运,抓阄操纵人生。
婚姻结了离离了结,只写在两张纸上,轻飘飘的儿戏。
用时代找藉口,结婚有望,幸福可期。
电视剧强行和稀泥,现实才是最好的教材。
她和他离婚了,而他最高分的作品竟是这部三观奇葩的剧。
你借给他再多的资源,他还是烂泥扶不上墙。
导演和编剧都是直男癌晚期吗?
电视剧的结尾所谓专家说男性比女性更害怕孤独,退休之后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需要找个老伴儿才能活成正常的社会人。
我的天哪,男的上班的时候可以整天不着家,一辈子都不会做饭,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这个时候怎么没有人说独立男性应该既能挣钱,又能做家务呢?
农村里中老年丧偶或离异的女性是没有情感和被人照顾的需求吗?
是因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她们只能去伺候城市里的退休老干部。
并不是狗屁不通的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独。
对于何建国一家人的刻画绝了,城市优越中心论暴露无遗,农村人又土又穷又自私,城市中产家庭则是天使。
离婚了也不争房子,就算父亲是教授、母亲是专家,北京的房子也没这么好买吧。
男主一家张嘴闭嘴就是要男人做主,你也得有能做主的能耐才行吧。
这部剧有毒,气死我了!
不喜欢的电视剧不说第二遍,本来是习惯的,不过《新结婚时代》例外,因为它居然白痴到能把一个普遍的社会矛盾用“真善忍”来解决,比我最初预料的将心比心还跌眼镜。
主人公之间最初的争端就是给家里钱的问题,男主人公幽怨地说出“就是没有钱才会如此”的普遍真理,因为共鸣让我引出工薪族一切为钱的感慨,可是到了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啊?
男主人公家庭负担二个外来孩子在北京念书的全部费用,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如果算上自己的双胞胎就是四个孩子,再加上女主人公老爸二婚媳妇带来的那个,就是五个孩子,还不包括男主人公负担哥哥重新考学的费用——叫声我的天,就算是皆大欢喜也没有这么离谱的吧?
多少人都有类似家庭问题,如果能用这种简单方式解决?
那问题还叫问题吗?
当然,肯定有人说,那位男主人公已经升到了技术主管的地位,自然薪水上涨,负担这些费用可以不成问题了——那么它想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不食人间烟火的言情剧,还是深刻反映现实问题的家庭剧?
有几个家庭能达到电视剧里的生活水平,一个男人通过一次晋升就可以负担五个孩子的教育费用?
(还是在北京)用最没有浪漫细胞的老公的话说:这男人以后肯定会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没办法,对浪漫的人,看到的是主人公弹琴、背楼梯的罗曼蒂克,对不浪漫的人,看到的只是沉重的负担不断下降的生活质量。
如果一切可以这样顺理成章,主人公们最初的所有争吵岂不都是一种矫情——相当于把所有因为此类问题吵架的家庭都等同于矫情。
你编剧的人没法解决金钱和感情的矛盾,就不要把问题提得那么现实和赤裸裸,等到大家都有了代入感,都产生了共鸣,然后突然抛出一个完全不搭边的解决方法,未免太欺骗人了。
另一个让人无法赞同的是对忘年恋的处理,三十岁正当年华的小夏似乎顺理成章地嫁给了六十多岁的老教授,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合适的,然后主动放弃财产继承。
还是没有浪漫细胞的C的话:这女人算是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
我承认,我不纯洁,看到这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三十岁的女人,她熬得住吗?
应该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甘于把二八年华奉献给八二白发,还会认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这是个城市女人,编剧会忍心把她给了一个心脏不好的老头子,不做任何心理分析,还让她感激涕零?
分明是忽略了农村女子也应该有自己的“乡村爱情”,一方面用男主人公的表现说明城市农村都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让三十多岁离婚的农村巧手媳妇嫁给六十多岁的城里博学教授,还觉得这是让农村孩子能接受城里教育的最好途径——果然双重标准。
2007年06月29日 星期五 12:31 明天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要去无锡参加一位大学校友的婚礼。
对于我来说,这个月过的很平淡,而对于要做新郎的他来说,这是最兴奋、最激动人心的日子。
本来他是邀请我做伴郎的,被我婉拒了,因为我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不能衬托出新人的新气象。
我对他说,不做伴郎,要做就做新郎,哈哈,幽他一默。
但婚礼我还是如约而至的,可以沾点喜气,这样的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
好朋友对我发问,最近为什么空间很“空”,为什么不写点东西。
在此回答:可能是最近比较懒,懒得动脑筋去思考,很多话都到了“喉咙”了,又咽了回去,不愿意形成文字,也许是受到百度“删除风暴”的影响吧。
这几天在看连续剧《新结婚时代》,觉得不错,比较能够反映现实的婚恋状况,本来准备写篇观后感(影评就谈不上了),但一个懒字顶在头上,就不想写了。
在网上找了篇影评的片段,贴在这里,供君愉阅。
正好是在校友婚礼的前夕,愿他们新婚幸福!
愿所有有情人都能相伴终生,不管是相敬如宾,还是磕磕绊绊,就像穿鞋子一样,自己觉得舒适就行。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新结婚时代》。
它说的其实是婚姻需要理解,宽容和宽恕。
婚姻,是需要门当户对的。
这是普遍得出的结论。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问题,是两个家庭乃至社会关系的婚姻。
差距太大的家庭之间必定会产生很多的冲突和矛盾。
何建国和顾小西离婚了,不是因为不爱对方,而是因为两个家庭观念的不能融合。
高素质却有些冷漠的城里人和封建贫穷的农村家庭的结合,种种矛盾使得婚姻不堪重负。
但是,《新》要说的,并不是婚姻在现实面前有多不堪,这只是大多数懒惰不愿付出努力的人们的借口。
顾小西(刘若英饰),父亲是大学教授,有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学生,母亲是外科主任,还是北京市的大医院,其手下都是留英博士;何建国,不知名的农村,比目前一般的农村还要落后,落后到回一次乡需要几个小时火车,几小时汽车再加上几小时农用车来回折腾。
这样的两个家庭原本就很难相互理解,顾家自然高高在上,以至于何家封建和俗气的举动显得加倍地卑微。
这也刺痛了何建国(郭晓东饰)敏感自卑的自尊心。
因此,他要不顾一切地维护家人,维护的也是自己的尊严。
这种维护,对顾小西来说当然也是一种伤害。
终于,在顾小西的母亲去世后离婚。
都市人太大的压力,太多的冷漠,以至于,对至亲都下意识地用了一种市侩的眼光去衡量得失。
每个人都用收支平衡的眼观去期望生活。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何建国觉得自己没了自尊,觉得顾家看似有礼貌的冷淡深深的刺伤了自己的父亲和家人,自己的哥哥进京顾晓航却只介绍了一个民工的工作,看着家人的委屈和在大城市里的卑微,何建国感同身受并且把责任加诸到了顾小西身上。
顾小西也觉得自己付出了太多,用青春年华跟这个没钱没出身没地位的农村小子,一开始便觉得吃亏,后来为了何家,出钱,出力,甚至拜托母亲给何家远得不着边的亲戚治病,因为何家村极差的条件习惯性流产,因为何家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一切的一切,怎么算得清楚收益和支出?
爱情,婚姻和生活哪里能适用经济学的公式?
尽管不愿意承认一个俗套的桥段,但是人很多时候是犯贱的。
拥有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了又念念不忘。
离婚之后的顾小西和何建国都平和了许多。
也许人需要在真正的痛彻心肺之后才会懂得反省。
顾小西开始温和友善,从对保姆小夏的方式可以看出,也许开始知道了人需要的更多是尊重,心灵上的得失,而不是那么明确地计较物质的得失。
何建国也开始能说出自己作弊获在自己和哥哥只能供一个念书的情况下得了读大学的机会,这种坦白也许是一种克服了罪恶感和自卑的信号。
何建国说他偷走了他哥的人生,并切一直在受罪恶感的煎熬。
小西说“抓阄的事不要告诉你哥了,我们不能为了坦白的解脱,而把痛苦加诸到他的身上。
”我很感动,成长的标志是,懂得生活不是戏剧,保持沉默很多时候也需要勇气。
最后,顾小西何建国还是复婚了,一切的冲突和错误只是要人们学会如何去容忍和宽恕。
最后何父也放弃了要报孙子的想法,对小西说要是想要孩子,把他哥的小孩过继一个给他们。
其含义是他们放弃了根深蒂固的坚持,连粗俗固执如何父都可以懂得了理解。
放弃一些伤人的固执,修正自己去适应生活。
我们都不应该活得那么自我和偏执,这才是人生的哲学吧。
婚姻和恋爱不一样,婚姻是过日子,一天天,一年年。
一边磕磕碰碰一边学习相处,如同小西和建国,还是几十年相敬如宾,如同顾家父母?
每个人的追求也不一样,有人要的是富有,比如刘凯瑞,一个生意人的爱,能给简佳物质买到的一切,除了婚姻和家庭;有人要的是温暖,比如简佳(梅婷饰),还你房子钥匙和车子钥匙,从豪宅搬进平房,6年的青春换来物质却没有温暖;还有人要的是感情,比如顾小航(吴健饰),大男孩,英俊,阳光,出身良好,他对母亲说一切冲外在条件来的,一个都不要,最后真正找到自己的红佛,简佳。
没有人不面对生存的压力,但是别把压力发泄给家人;没有人可以逃离世俗的计算,但是不要用经济学去衡量感情;没有人不犯错,原谅了就不要旧事重提;没有人完全属于另一个人,所以不要妄图束缚你的爱人。
理解,宽容,宽恕。
很简单的词语,我们却要用一辈子去学会。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从假期到现在,整整把这部片子看了两遍,片中反复强调了“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结婚不是俩个人的事情”等等观点,我倒蛮赞同刘若英自己的理解,就也作为我自己的现在的观点。
小西自述:两个人结婚并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还有朋友、亲戚等,婚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结婚要门当户对,但我所理解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有没有钱,而应该是生活价值观对不对。
最初被这部电视吸引是因为有刘若英,换台时偶尔扫到了一眼,看下去便欲罢不能。
其实剧情很简单,甚至简单到琐碎: 小西一个高知家庭的女孩子,有爸妈宠着,父亲是退休的中文系老教授,母亲是北京某医院的主任医师;有老公爱着——何建国,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出生在贫穷的山东沂蒙老区何家村,但为人细致体贴,用小西的话来说就是:“他要不是生在农村,他就十全十美。
”就是这样般配的一对,却因为各自的家庭每天几乎都在吵闹中度过,甚至,闹到了离婚。
顾小航,小西的弟弟,一个在家人眼中长不大的小男生,片中他与姐姐小西的同事简佳,一个有着六年复杂感情经历的女人之间的感情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他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爱情最终被大家所认可。
还有一对人的感情,小西小航的父亲,再他们的母亲去世后在小保姆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产生的本能的依赖,也甚是感人。
以前总是很天真,以为爱情就是你爱他他爱你,别的人怎么说怎么看和自己无关,慢慢的长大,才逐渐体会到个中含义:婚姻,若经营的好,那会是爱情的延续;如若经营的不好,那势必是“爱情的坟墓”了。
爱情,是需要经营的。
看了之后让人对婚姻太幻灭了
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部电视剧,很现实也很有时代感。演员选得也不错,当时觉得刘若英的角色是不是应该换个演员,但是又实在想不起换成谁,据说是一边写一边拍的剧,难得!
何建国全家都是一群恶心垃圾
千万不能找农村的。
看完刘老师解说
郭晓冬真不错,就是我喜欢的型。
打一星是为了赔偿我看这句时候的心情,我要气死了
你替我看完了😂
王海鸰比较失败的一部作品,可算郭晓冬的成名作吧?
中国式婚姻,有时候生活琐碎得让人想死。
想穿过电视机 一脚把那个啃子女的老伥父踹沟里
门当户对有时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
爱死了刘若英.....郭晓冬好帅!!!!!
不好看 总觉得看的不是电视剧是电影啥啥的=。=
奶茶是那样的可爱而世俗,她要得不过是那样简单。爱情不是童话,回归生活,面对的东西太多。还好,他们一起走过来啦!!
王海鸰的小说还是可以读的,文笔小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亦如生活般细水长流的感觉。牵手,中国第一部为第三者发声的作品,新结婚时代,两个生活经历不同的人在一起磨合,少不经事,觉得原来这就是婚姻的模样,时至今日,回首再看,才发现,时下的价值观念早已不同,原来以前的自己确实too young too simple,强行洗白的和谐结局,才是一场骗局和笑话,只会误导更多人生活悲剧。学历知识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质本性,没有读过书的何建国哥哥,反而是全剧里何家最通情达理的人。
国产电视剧真的已经彻底沦为垃圾代名词了吗?故事结尾编剧一定是坏掉了。编剧对中国农村有多少了解?对白太差,写角色不是把“我”换成“俺”就是农村人了。
还不错的电视剧,很真实,结尾也很美好,美好得甚至不真实~在普通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让人感到点点的幸福.
小时候我爸妈拖着我看这部剧苦口婆心教育我以后死也不能找何建国这种家庭背景……凤凰男概念完美诠释
有车有房 父母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