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
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
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
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
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
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
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
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
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
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
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
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
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
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
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
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
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
他们有勇气与决心。
有理想与信仰。
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
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整日忧伤颓废。
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
何如盛?
我们的名族如何强?
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
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
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
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
他们无力抵抗。
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
你在抱怨什么?
你又在愤怒什么?
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
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
”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
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
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
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
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
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
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
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
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
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
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去影院,本打算看一部轻松的《狂暴飞车》。
可老婆硬是不让看,说看了简介没意思。
看《辛亥革命》吧。
平时我一般都会坚持,这次我没有。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其实还是有点失落。
因为之前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我都看了。
有点够够的感觉。
所以感觉还是回归娱乐吧。
电影一开始的段落让我似乎一下子走进了那个年代,那种感觉可能是很多的70后都能体会到的一种久违的激动,震撼。
看到广州起义失败,孙文在纽约开始募捐讲话的这一段落,我的情绪已经几乎不能自以,说我感情脆弱也好,还是容易激动也罢,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的眼眶中险些就要掉下来。
我强力的忍了忍,生怕被左右看到丢了一个大男人的面子。
由于当前我们所生活的这种状态跟影片中林觉民代表的一代年轻人给我产生的强烈的反差。
冲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两广总督跟林觉民的对话就反应了这个问题。
林觉民绝非濒临饿死的难民,而是家境很好的公子。
为什么要革命?
跟历史上任何一次起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也因此给世人已震撼。
为了不再受国外列强的欺辱,让国民过上宁静幸福,民主的生活。
这种理想是多么的伟大。
伟大到在当时来看近乎痴人说梦。
成功概率估计跟买彩票差不多。
可这些年轻人还会为了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死。
简直是送死。
现在的人来看。
这批人的脑袋估计是被驴踢了。
信仰,信念。
现在人的脑袋里早都没有了。
呵呵。
说的有点过。
电影的另一个场景我印象深刻,就是袁世凯听到自己的人这样介绍孙中山,有人说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袁世凯楞了又10秒钟,一下子笑了。
说“哪有这样的人”。
是啊,用无私两个字来形容一个人,估计再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
谁能相信。
袁世凯更不会信。
这个可能是对伟人的最好评价。
比用伟大,高尚等等华丽的词藻更能说明孙中山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是无可替代的。
总之一句话。
这部电影拍的远远好于《建国》和《建党》两部电影。
看完后我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字好。
值得大家去好好看看,应该免费让学校组织都去看看。
很难做到不去拿《风声》和《十月革命》来和《辛亥革命》作比较,这几部都是透过大银幕看的,所以没有外在原因对其震撼感差异有所影响。
回来看豆瓣评分没有很高,身边的朋友也觉得没有受触动的点。
但是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做到极致也只能是这样,因为历史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存在,不是为了感动一百年后的我们而存在的,没有跌宕起伏兜兜转转是常态。
如果是为了迎合广大群众而让这段历史变得矫情,说不定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叫骂声……《十月革命》这出戏,如果说更胜一筹的话,应该是赢在这段历史没有辛亥革命来得普罗大众却又很贴近群众,陈可辛酝酿了十年的这一小撮历史,浓缩成电影能不出彩吗?
《辛亥革命》剪辑得很好,但还是难免让人感到仓促。
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看起来没有轻重之分,成龙的戏份太多,打斗得太港式武打片了,加感情戏也是毫无必要的,要加的话也应该是赵文瑄加吧。
林觉民的部分刚刚好,不矫情,就是没有与妻书的独白。
看来《风声》里面周迅的那段独白是难以超越的。
最喜欢孙淳演的袁世凯,气场强大,老谋深算却也还不失天真,和我心目中的袁世凯极为接近。
总而言之,这出戏作为历史教育片的话,还是值得推荐的。
看豆瓣多了,一定知道,只有最差的评价和最好的评价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我到这里,不是为了被注意,只是为了说出自己的对电影的看法,所以选择了最中间的那个,这个革命从开始的时候就让人心酸,看到的只是一些充满理想的一群人为了一个主义在那里奋斗,可是很不幸,都失败了。
胡歌演的林觉民看起来挺帅的,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反正很快就会死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一直在等着林觉民那个著名的《与妻书》的旁白,可惜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到。
也许导演想让我们自己去百度吧,事实上,我的确百度了一遍,看完以后,还是热血沸腾。
剪辑的画面很好,也许和张黎有那么一点关系,不过像这种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如果太着重于情就会显得虚假,太着重于事就显得流俗。
我估计他也尽力了,可惜无可挽回的是整部电影很少有动人之处,很少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我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革命到今天是否成功,但是,只要看到我们这个民族仍然在这样活着,我相信他们这群人仍然愿意再来一次革命,在有一次共和,去让民智开化,去让人民幸福。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强制播映的《飞天》、《杨善洲》,再到今天的《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主旋律影片应接不暇,整体水平却每况愈下,《建国大业》初步试水,数数明星,情节倒也精彩。
可在家里看了《建党伟业》,却直后悔浪费时间看这个空是口号的烂片,并庆幸没有花钱到电影院去,想到豆瓣投诉下,想评分却都不给,唉,没办法,谁让人家“主旋律”呢。
而《辛亥革命》票房的遭遇其实是普通观众对主旋律的主动反驳。
从6月底《建党伟业》上映至本周《杨善洲》等片终于撒手,在建党90周年系列献礼片中,主旋律竟然主要扮演了负面角色,主旋律创作市场化尝试没有任何新的突破,发行放映环节却认真研发偷票房劈票房等卑劣手段,而且被揪出之后不承认不改过,管理部门也集体保持沉默,认同这些非正常甚至非法的手段。
几部主旋律影片不仅制造票房异象,更描画出电影产业本身的畸形,用句重话,真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事实上,《辛亥革命》几经修剪以后仍然保持相当的制作水准,但在这种全面质疑甚至反感的局面下,难免遭遇躺着也中枪的尴尬。
这周《白蛇传说》和《画壁》两部国产大片进场,还有一堆动画片汹涌上映,《辛亥革命》、《第一大总统》、《秋瑾》这些片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只能说,抵制烂片,人人有责!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我一共刷了四部同一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才发现后三部电影是不允许在豆瓣评论的,索性就都写在这里。
这四部影片都是献礼片,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前那一场场血腥而又振奋人心的革命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但四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梳理出不同的主线,呈现出革命者的不同使命: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2、建党伟业:点起有革命信仰的星星之火;3、建军大业:武装反抗军事独裁;4、建国大业:建立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电影中一些史实是重复的,有些演员也是多次出现。
这几部电影我都连刷了几遍,记录了一些剧情,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一下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记录那时候发生的事情。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2011)6.6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张黎 成龙 / 赵文瑄 成龙1911年3月,一切看似准备完善的广州起义开始了。
黄兴带120人的起义军到达广州城下,进行起义。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美国等待起义的消息。
一切还算顺利,起义军很快打进了两广总督府,但张鸣岐却炸墙逃走。
起义军在追击途中遭到了强烈的攻击,义军死伤大半,黄兴受伤,逃回香港。
广州起义失败。
林觉民被张鸣岐抓住,张鸣岐试图劝降,林觉民道:“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广州起义失败,潘达微冒死收取七十二烈士尸体。
后经证实,实有84人牺牲。
为了镇压革命,清廷不惜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做压债,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
引起了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往四川镇压。
武昌的共进会、文学社响应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决定在10月于武昌起义。
10月10日,汉口俄租界的炸弹意外爆炸,起义计划泄漏,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
陶启胜到新军工程第八营查看,发现有人在窃窃私语,便大声训斥。
金兆龙、熊秉坤、程正瀛决定立刻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念黎元洪是自己的师傅,并没有杀他。
黎元洪在被逼之下当上湖北军政府都督。
孙中山得知消息后,不是立马回国,而是立刻到英国去劝四国银行团停止向清政府借款。
孙中山在英国遇到了清朝驻英公使唐维雍之女唐曼柔(父女都是虚构人物),孙中山在与德、法代表讲话时,由她当翻译。
孙中山回国时,唐维雍和唐曼柔双双自杀。
没有了四国银行团的借款,就连袁世凯的新军也无力回天。
在黄兴的率领下,武昌保卫战进行了四十余天,内地十八省中十六省相继独立,虽然山西、陕西、甘肃后来被清军夺回,但革命军有了半壁江山,孙文被迎回中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本来想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听到这消息之后大怒,这皇帝做不了了,那就做大总统了,虽然坐着硌屁股。
“那年冬天,就是当下这个时节,冷风一个劲的往人骨头缝里钻,天上还下着大雪,说起来就要过年了,可满城没有一点的喜庆的意思,还透着一个字凄凉,断头台就立在广场中间,铡刀的刀刃上,还结着血红的冰溜子,皇帝路易十六被绑着过来了。
可怜啊,穿了一身单衣,冻得全身发抖。
满城的百姓,都拖家带口的来看热闹。
时辰一到,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把皇帝的头往铡刀下面一摁,冰渣子沾了一脸。
就听着,咔嚓一声。
”袁世凯就这样像说书一下,一步步的把隆裕太后逼的喊出那一声“退位!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此结束。
袁世凯摄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但共和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挽救中国当下时局,但也让日后帝国主义的力量有了打击。
# 附:国民党建立的一些重大节点1912年:建立1913年:被袁世凯强制解散1919年: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国共合作1925年:孙中山去世,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迁都至武汉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开始争权,国共合作破碎1928年:北伐成功1930年: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内部分裂1931年:国共在赣南进行战争1935年:第五次“围剿”之后,共产党被迫长征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1938年:迁都重庆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为国民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汪伪国民政府解散1948年:国民政府改为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任大总统1949年:败退至台湾2、《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2011)暂无评分201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刘烨 冯远征1911年,沪军都督陈其美护送孙文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逼退清廷,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与此同时,在湖南服役半年没打过仗的毛泽东退伍。
1913年,在上海的国民党代总理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凯签订从《二十一条》中筛选出的《民四条约》,在日本的支持下称帝,建立中华帝国。
1916年,蔡锷和黄兴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在云南起义,发动护国运动,率护国军直冲北京,袁世凯退位,不久后病逝。
1917年,徐州军阀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率五千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为帝,段祺瑞联合驻扎在天津郊马厂的李长泰、保定的曹锟、廊坊的冯玉祥组成讨逆军消灭张勋。
建立民国才六年,就出了两个皇帝,这叫革命吗?
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深知大义,决定学习苏俄的十月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中国发生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经过学生游行和中方强烈的态度,协约国决定将山东半岛归还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一个共和,但无法挽救中国当时的社会。
1921年,中国派出代表去莫斯科共产国际开会,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各方代表在上海开会,毛泽东也成为了湖南代表。
由于有特务跟踪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同志,上海的开会地被发现,陈独秀决定撤到嘉兴的渔船上建立共产党,马林因太抢眼而回了苏联,陈公博竟因为隔壁有对情侣殉情自杀吓破了胆,回了广州。
1921年6月末,共产党正式建立,定7月1日为建党节。
# 附:中国共产党重大节点1921年:建立,以陈独秀为总书记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赣南发动土地革命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撤退到陕北,称“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1945年:抗战胜利,与国民党签订《双十条约》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条约》,国共反目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历史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3、《建军大业》
建军大业 (2017)暂无评分2017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刘伟强 / 刘烨 朱亚文1927年,蒋中正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事变,没收工人纠察队枪支,肆无忌惮的杀害共产党员,引起了在武汉一方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注意。
与其同时,在北京闹游行的李大钊也被张作霖杀害。
形式逐渐对共产党不利,一些老顽固派执着于汪精卫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帮助。
周恩来仰慕毛泽东在中国对于农民的重视要高于工人的言论。
决定和毛泽东一起建立一支共产党的队伍。
在说服贺龙后,叶挺、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军到了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会合。
与此同时,汪精卫政府发动七一五事变,也开始杀害共产党人,宁、汉的国民政府开始合并。
经过高层会议,决定在八月一日在南昌进行起义:全体队员以脖子上系红巾、腕上带白帕为标志,口号保卫河山;叶挺部队先占领守卫少的火车站,断敌军后路;朱德请南昌大大小小的军官赴宴,以此减少敌人领导能力;贺龙部队进攻藩台衙门的第五军;叶挺占领火车站后,再率军进攻城楼。
由于内部有间谍,起义计划和标志被泄露,但国军无心作战,让第五军很难召集。
占领火车站后,周恩来三枪为号,贺龙、叶挺部队相继出击,朱德在宴会上也把所有军官都抓住了。
义军很快打到了城楼,第五军也正好召集起来了,国军用机枪扫射义军,义军用炸弹将机枪炸毁,进了城门,但很快又遇到了第二波机枪和敌军伪装的义军,还好粟裕问了口号,才识别真假。
南昌起义结束,义军成功控制了南昌,再后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日。
随后,义军撤出南昌城,争取到广州的海岸接收共产国际的援助,但在三河坝遇到国军的强烈反击,两万人的部队被打成八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也发动了起义,还提出不能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帽徽作战,将军名改成中国工农革命军,全体拆掉帽子上的国民党徽章。
毛泽东等人有领导了秋收起义,遭失败,撤往井冈山当“山大王”。
朱德军虽然遭到潮汕、三河坝起义的失败,但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后,势力大增,为后来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基础。
再经过1927年–1937年,1945年—1949年的革命中,新中国才能成立,我们在过着好日子时,也不要忘记革命先辈的辛苦和牺牲。
# 附:中国军队(不计清朝以前)重大节点1895年:奕䜣、荣禄等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建立新式军队1900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清朝灭亡,全国军队进行改编1916年: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相继独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训练北伐军,准备北伐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北伐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1927年:周恩来等人发动八一南昌起义,后来的新中国将此日定为建军节1927年:毛泽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北伐之后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1931年:中国工农革命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红军主力长征,撤至陕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编第四军抗日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合并成东北野战军、中华人民解放军等军队1948年:全部军队合并为中华人民解放军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2017年:建军九十周年4、《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 (2009)暂无评分200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 韩三平 黄建新 / 唐国强 张国立1945年10月10日,抗日战争结束两个月后,毛泽东与蒋中正在重庆见面,签订《双十条约》,共产党军开始撤往东北。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开始对关内的解放区进攻,共军大多撤往陕北和东北,毛泽东先在哈尔滨设政府,随后南下。
至1948年攻下整个东北、河南、大半个河北、半个山东。
与此同时,蒋中正在南京当上了大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蒋介石开始对毛泽东进行轰炸,但被毛泽东躲过。
在1947年,傅作义曾向美国记者发誓:如果自己兵败,就给毛泽东牵马。
1949年,保定、山东半岛的国军向南撤,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大总统,开始向毛泽东谈判。
1月15日,天津失守,1月21日合肥失守。
傅作义在民国政府的强烈命令和自身安危下,决定向解放军投降。
1931年,傅作义率北平的军队,投降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让开国大典可以毫无阻拦的执行。
1949年9月末,北京(已经改名)、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这是按现在的区划,以前的行政区划怎么样就不管了)已经被解放,解放军获得了半壁江山。
经过投票,国旗、国歌都确认了。
10月1日,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而在北京的傅作义也后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话:“我曾经说过,兵败之日要为您牵马,今天我给您开门。
”在台北的蒋介石仍妄想想挽回形势,让广州方面派飞机轰炸北京,但油量不够要在韩国附近加油再回去。
美国拒绝了,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决定放弃轰炸计划,开国大典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自1921年建党到1927年革命,到1935年长征,再到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到1945年发动解放战争,再到1949年建国。
28年革命,终于成立了一个新中国。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节点1949年:建立,毛泽东为总书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文化大革命1976年:毛泽东去世1981年:女排三连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
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在此期间,黄兴(成龙 饰)、黎元洪(姜武 饰)、隆裕太后(陈冲 饰)、袁世凯(孙淳 饰)、汪精卫(余少群 饰)、宋教仁(邢桂栋 饰)、秋瑾(宁静 饰)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
电影 围绕着孙先生,从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重点基本囊括。
尤其镜头表现出的凝重感值得称赞。
其实剧情编排与其说是为再现历史进程,更不如说是着力于要传达永远的革命精神。
问:何为革命?
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
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红色大片《辛亥革命》的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
电影《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xx年x月x日(广州起义)至19xx年x月x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
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
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
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至此我明白了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后辈的幸福所付出的种种艰辛。
随着思想觉悟的进步,统治人类的不再是兵器而是思想。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
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xx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
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
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
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xx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
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如今,我们在看不到革命历程中的血雨腥风,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
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是我们的子孙之福,我们的国家之幸。
影片的开头,是女英雄秋瑾英勇就义的场景,望着道路两旁前来观看行刑的老百姓,秋瑾淡然微笑。
手拿自己两个孩子的照片,秋瑾说,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
孩子…… 影片中,孙中山先生亦唤他作“孩子”。
他说,这个孩子,就快当父亲了。
可是,那一天,永远等不到了…… 那一群孩子,他们个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他们在海边狂欢的镜头,让人觉得生命这般美好,这般令人留恋和向往。
他们何尝没有生存的权利,但他们选择革命,就是选择了舞蹈着奔赴死亡。
谁人不想安逸快乐地生活、谁人不愿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谁会选择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慷慨赴死?
当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从那一群年轻人的衣物中发现一封封绝命书的时候,她哭了。
这一群孩子,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写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们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此行,便是诀别。
那些年轻的心,面对死亡,不害怕么?
战场上的林觉民,一袭白衣,恰似一朵盛开的山茶花。
这是林觉民的饰演者胡歌对角色的诠释,在我看来,也是最好的诠释。
山茶花,“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导演有意安排胡歌身着白衣参加起义,为的是表现一种诗意,美好的生命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凄美。
起义的枪声一响,白衣顷刻间染成了血色,这一朵山茶花,终究是要向着它的仰望,壮丽地凋亡。
被捕受审的林觉民,应该是胡歌的主要戏份,那一段慷慨陈词,振聋发聩。
面对敌人,不是仇恨,而是戏谑的眼神。
一身是血,满目皆伤的林觉民,原本是被押坐在椅子上的,可是面对腐朽的清廷官员,他竭力起身,用最挺拔的身姿,回应对方。
“张鸣岐,你为什么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 “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
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 镜头中出现的林觉民的脚,带着脚镣,却用尽全力地踮着,鲜红的血液滴落在地板上,令人心酸。
林觉民的义正言辞,让张鸣岐无话可说:“怎么变成了你审我?
” “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 林觉民是有才华的,面对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没有人忍心将他置于死地,抹杀这样的生命。
可是他说,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
他相信他所相信的,为了他的信任、信念、信仰,他毅然走向死亡,生命虽是归于虚无,精神却获得了重生。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只此一句,掷地有声!
年仅24岁的林觉民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相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以及其他义士的血能唤醒麻木的中国民众,相信终有一天,民主共和之风会吹遍整个神州大地,所有的中国人不再遭受奴役和屈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胡歌的角色虽小,戏份虽少,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用发自肺腑的动容与崇敬、用情真意切的表演方式诠释了“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林觉民。
硝烟中的山茶花,其形虽已凋零,其意却依旧与世长存,流芳百世!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
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我是正文的分界线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
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郎心似铁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
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
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
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
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
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亮点的主流片,但是正因为没有亮点,才突出了它本应有的亮点,还记得袁世凯听到孙中山是一个无私的人时的表情么,这是这个时代的表情,无论这是部怎样的电影,我们都应该对那个应该称之为国父的人,为那群舍己为人的人心存敬意。
我期待太高了吗?
怎么看都觉得大哥要从政咯…四分是因为李冰冰的护士服及新军们硬朗的造型。姜武的破音有点崩溃,大哥也是配音的但是演员表里没写。
主旋律不是错,但缺乏历史的沉重感
有刺客时,黄兴一秒变成龙……
多久没有看这么挑战观影极限的片子了。。我终于明白了一点,没有合适的感情烘托,就等于了装逼。在混乱的剧情和更加混乱的演员之上 ,片子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看看是谁流血然后是谁摘桃子
历史自古就是一个美艳风骚的婊子,引无数英雄好汗竞折腰带。金钱这个流氓强奸她,政治这个恶霸蹂躏她,就连历史本身也时常露出荡妇的本色,聊以自慰。
有时候想想,皇权统治的清政府与民主共和的革新时期怎么能共存了那么久。辛亥革命的确是一次决定性的变革。最搞笑的是,有刺客时,黄兴一秒变成龙!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克强穿得好潮啊!
造型略胜建党伟业
把最后那几秒钟删掉吧,挺膈应人的。《早报》影评说,是又该轮回了么?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和走向共和说的同一件事情,要深度没深度,要角度没角度。叙事略显拖沓
孙大炮这张嘴真牛比
看过就忘了的那种电影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孙文游说四国银行团的片段是我在银幕上的首见,算是一个亮点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一点吊意思都木有
我真的很欣赏黎叔的诗意影像叙事,张弛形意、群像生动、暗流汹涌、合于真史,唯一缺的,大概就是一点两点的静态凝像和宽屏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