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由于Roger Ebert的最后一篇影评给了此片才看的,说实话,不喜欢这种个人化电影,题材也不大感兴趣,稍有些沉闷,也没理解多少,但我相信其中还是有很值得体会的东西的,也许真正经历过类似的感受才会与影片心灵相通。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不错,Malick80年代时在法国认识了一个女人Michèle Morette,在85年时与她结婚并回到Texas,后又于98年离婚。
在Texas州Austin市的St. Stephen's School时,他又遇到了高中时的女友Alexandra "Ecky" Wallace。
所以这是一部过于个人化的电影也不足为奇了,何况他老人家就是这种风格。
本片中Affleck演的Neil看似是一个最小的配角。
他周围的每个人,Marina,Jane,还有Father Quintana,都有自己的独白,而他自己却沉默寡言。
而正如之前所说,Malick即Neil,他审视着周围的这一切,因而他才是主角,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就像是他的个人日记。
主线似乎很简单,就是讲一个男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被Malick写成了诗一般的篇章。
估计整个片子中最多的就是女人舞蹈、跳跃的场景了。
田野里,公园里,院子里,无处不在。
这也是我最不理解的一个地方,这些行为意在挣脱爱情的束缚,飞向自由?
还仅仅是一些自然的行为?
Marina偶遇的女人Anna就告诉她"Leave while you can""Live and do what you like""You need to fly"。
Marina善于表达情感,而Neil却较为内敛,两人无法匹配的生活方式终将使他们分分合合。
本片不仅仅只讲爱情,还讲了另一种爱。
在Father Quintana这条线中,他走访了那些贫困潦倒、生活失意的人,一边一边的默念着"Christ,be with me."。
教堂里的教导:"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tream that goes dry,when rain no longer feeds it;But there is a love,that is like a spring coming up from the earth."。
第一种是Human Love,第二种是Divine Love。
这也应该是Malick对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看法吧。
看完片子,我一直在想仙境到底是指什么?
是指首尾呼应的法国圣米歇尔山?
还是指两个人爱情中聚合分离之间最平衡的那个点?
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答案。
另外说一下,Malick的拍片速度越来越快了,The Tree of Life拍完不到两年此片便已出世。
片中飘忽不定的镜头,琐碎的台词,以及对大片大片风景的全景描写,似乎是上一部的影子。
只希望Malick能静下心来,再多拍一些更有哲学意味的片子。
纯净的现实并没有看过生命之树的我 第一次感受马力克的散文电影 这是一部情绪化的电影 我完完全全投入其中 从开始热恋中对爱的一体化追求的笃定 甚至放弃一切去追寻爱人的脚步 她变成了一个小女孩 蹦蹦跳跳 时而忧郁时而欢欣 这就是我们爱里的表现 变的纯净变的如初 爱却是现实的 她选择离开 不是不爱他了 而是怀着爱试着放弃 他又遇见了她 他们象两个依偎的人 这种依偎的感情象一夜情 无法怀疑它的诚实却在彼此心里有着回忆 我特别喜爱瑞秋那句话 无法承受爱错一个人的代价 我多希望你能来找我 我一直在等你 我们常提醒自己要聪明 可爱错下一个人再所难免 她回来了 她把他当做生命的中心 所以离开她 她找不到一切 她回来了 束缚在爱里 她在他生活的环境里 自我封闭 远离人群 失去自我是可怕的 她开始逃避甚至反抗 爱一个人爱到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反抗对方 爱开始变的怀疑 我不再是我们 我什么时候内心变得如此坚硬 爱在我们相信后开始变化 抓不住了 留不住了 哭也没有用 挽留统统都没有 我们还相信自己是爱的 我们试着找答案 可我们对爱人却已经坚硬如石 我于是尝试一夜情 用这种方法减少爱 减少内心的痛苦 毁灭自我才能得到永恒 她是个弱者 找不到出口 爱最后选择了离开 爱教会了她 她谢谢曾经的经历 因为曾经的一切不让人怀疑了 仙境在哪里呢 那一恍惚的欢愉便是 它不是永恒的 它是飘忽不定的 就象牧师告诉我们的 它无处不在 却不能感知 我们祈祷神灵 却也不能减少生命的痛苦和罪恶 我们追求一切 却在追求中失去我想说的还有很多 但情绪本来也就是杂乱无章的 不如就随电影感受情绪 让它帮我们梳理 当然如果从情绪中站出来 就会看见电影过于拖沓和mv化 所以它如此挑观众
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
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
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
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
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和审美力。
<图片2>
再牛逼的人,也有马失前蹄之时。
这事儿发生在泰伦斯·马力克身上不算是个大事儿。
老头子的创作能量在《通往仙境》里几近枯竭,似乎什么也创造不出来了。
《生命之树》时没用完的那点儿沫儿,全用在了这部续貂之作上。
本·阿弗莱克的表演永远都不在状态,可惜了科瑞兰蔻这么个美人。
对自然风景和自然光线的捕捉依然是马力克的强项,这个强项没有更好的支撑后,也就成了累赘。
整部《通往仙境》都是在延续《生命之树》后,老头子对世界的感概。
这感慨不过是最后挤出来的一点儿奶水,营养不多了,勉强能喝而已。
但当然也不必对老人家这么苛刻,他的失败只是因为他太着急。
能慢下来,马力克依旧是马力克,就看他个人的状态了。
2013年10月5日
對於這種意識流類噠影片我眞是又愛又恨啊...愛噠是太好文藝好高端。
鏡頭角度光線仿佛都是一種會呼吸噠藝術。
恨噠是我操太文藝。
文藝到我都不知道它在講甚麼也看不下去它在講甚麼。
我沒說這電影不好。
很好。
但是不太是我噠菜。
類似Pitt噠生命之樹。
喜歡噠朋友可以看看。
电影之长在于叙事,若舍叙事而不用,则自然向诗境、乐境延伸。
而无论是诗抑或乐,皆深含喻象,朦胧蕴藉,曲折多义,不可言说。
若硬性解读,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故一人一解,一时一解,因人而异,因时有别。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皆神情恍惚,似不食人间烟火。
尤其男子神情冷漠,自始至终游离于情境之外,无悲无喜,无乐无哀,无去无留,终了无影无踪。
女主人公亦神情飘惚,恍若梦中。
二人貌似欢爱,然始终并无刻骨铭心之交流,似亲非亲,似爱非爱,似欢非欢,似怨非怨。
即便反复出现嬉戏场景,但毕竟游戏之举,近乎表象,难见深意。
此情似有非有,斯人似在非在。
其实,人皆独立之个体,其身亦变动不居。
此身非在,故彼此并无完全的相知、相爱、相恋、相通。
多年前观一描写校园生活的电视剧,题为《师魂》,情节早已经忘尽,但其中主题歌的歌词记忆犹新:“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就是他。
”三句大白话,道尽人生真谛。
影片皆用手持摄影机拍摄,画面摇曳不居,焦点亦漂移不定,亦给人以如梦如幻、转瞬即逝之无定相之感,有如佛家所言无常之境。
人生无常,何处觅求仙境,又何需觅求虚幻之仙境?
我自以为是个文艺女青年。
早前在这边电影院看到这部片的预告,我想哇,好唯美的感觉。
好多镜头好像搜索里的高圆圆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些画面。
烟灰色毛衣,棉布吊带,牛仔裤,隐隐约约的夕阳,草地。
但是,过多的女主角自顾自地玩耍,与男主角天真烂漫地追逐,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个女人,一个男人。
通篇顾影自怜,我实在受不了。
我从没在电影院期待一个电影赶紧结束,法语说的让我反胃极了。
突然女主就出轨了。
就这个最能算情节的情节,也莫名奇妙,她和一个只有一面之缘奇丑无比的一个开卡车拉大树根的男人就上了床,突然男主就生气了,突然他俩又好了。
我硬着头皮看下去,画面是美,女主也美,够瘦,尤其锁骨形状。
但看多了她那副忧伤的模样,我觉得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心烦厌倦。
我在后半段就想,啊,不在于你好不好看,而在于你有一个美好的性格,才会遇见love that loves you(这是台词)。
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无比煎熬。
真的。
从没一部片子能让我这样别扭。
就好比前两篇影评说,导演多么的完美主义多么追求夕阳的刹那,但那又怎么样。
不接地气地伤神,莫名奇妙地叩问上帝,谁也帮助不了你开阔心境。
来来去去想要去探讨爱,信仰,我从哪来到哪里去的宏大命题,却建立在一对琼瑶男女身上,女的忧伤快死了,男的在一边配合忧伤,看的人实在是难受。
大喊自由,在旷地里尖叫你想飞,简直是幼儿园段位。
其实这个片,基本就是刘若英自己神经兮兮40岁了拍了个16岁少女情怀总是湿的短片叫《爱情限量版》的专业升级版,想看这个片子童鞋看看那个感受一下湿人矫情做作的感觉就行了。
哎,其实我很喜欢刘若英的。
但是我觉得女人上了年纪,还搞少女小清新实在让人难受。
我也挺喜欢高圆圆,但是她也是三十多岁永远演戏像念台词。
马利克一把年纪,还要在拍青年男女的爱情,还拍成这个样子,真的让文艺青年喜欢也难啊。
我最多在豆瓣给这部片多打一颗星星,来支持所谓文艺。
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内容空洞,主题妄想宏大,永远没有用处。
适度文艺。
停止装逼。
当然,搜索也很难看,比这个通往仙境还难看。
用梦境一样的诗,讲述了一个爱的困局。
全片的正面对白很少,也不大声,就像背景音或者耳语。
空旷的海边或者草原有追逐嬉戏,也有同一个画面里即不相对,也无言语。
爱的温柔缱绻,爱的支离破碎,爱的呵护,爱的伤害,都在画面里。
爱过的人,面对支离破碎,等经历过后,远远在想起,一切都像是梦境,没有清晰的逻辑,只有几个关键词,初恋,迷恋,沉溺和逃离。
其实说简单一点,这个故事里一点不缺少,典型爱情故事里的寂寞,慰藉,情欲,背叛,伤害。
这些可以用台词展现的东西都在背景里,它只是爱承载的东西。
电影里有一个牧师,第三个会旁白讲述内心的人,他也在探索爱,神圣之爱,不涸之爱。
这样的爱有吗?
吾等只是凡人。
整个故事虽然对白少,但是故事讲述还是很清楚,表意明确单不通俗。
电影画面构图不错,也很好看。
man is in revolt against god.the prophet Hosea saw in the break down of his marriage the spiritual infidelity of his people.in that broken marriage,we see the pattern of our worldwe wish to live inside the safety of the laws.we fear to choose.Jesus insists on choice.the one thing he condemns utterly is avoiding the choiceto choose is to commit yourself.and to commit yourself is to run the risk,is to run the risk of failure.the risk of sin,the risk of betrayal.but Jesus can deal with all of those.forgiveness he never denies us.the man who makes a mistake can repent.but the man who hesitates,who does nothing,who buries his talent in the earth with him.he can do nothing.
论剧情我太懂这个片子,回头一看导演学业主攻哲学。
那剧情我就放弃了。
《聚焦》的女主《老无所依》的人杀手男主最吸引我的就是就是这两位,也是看过的那两个片子中两位演员出演让我能静心继续看。
片子里面很多专场都是空镜头
《惊天四骑士》里面大结局有这个锁桥的身影。
不知道你们有没印象!
这个空镜里面水里展现天空的云彩,不知道这个在哲学里面有什么含义……
有点感觉导演借景来叙事,再以哲学的手法表达出来。
还是那个锁桥
我就在一直回想那个娃娃头杀手突然变教父,哎玛,有点接受不了。
这个是我拍的。
(蒙混过关)
马老师悠着点儿,我知道你想把自己之前的那种长段长段的纪录片式诗意改进,但也不必要这么的剑走偏锋啊!说实在的,这么干,一方面让很多人入门难度更大,另一方面,又让很多人感觉到一种形式上面由于碰见无法超越的壁垒而导致的无聊。
看了三分之一,但是看了不下十次,每次都只能忍受两三分钟,尼玛终于忍不了了,我现在唯一的感想就是终于能给我的硬盘清出2G的空间来了
88/100 爱情的意识流情绪化表达 用散文诗的形式交代了男女爱情中的热恋 争吵 猜忌 背叛 分离 重逢 爱恨即在一念间 独白总是呢喃耳语 争吵总是无声无息
星全在摄影
一如既往马利克上帝视角的哲学镜头 像是《生命之树》的另一面 那些细腻的人性的情感欲望都融化在日落中 好:)
影像与情绪之间的联系远比『生命之树』要紧密,但大概是因为Ben和Olga之间的这条主线实在太缺乏内容,最终还是难免被相似论点和构图的重复使用率给烦到,此外牧师唐僧一般的存在显然也加重了我的审美疲劳。偏爱有Rachel McAdams的那部分更多一点。
继生命之树之后的以小见大的电影,自由灵动的剪辑是亮点,依旧把情节打得很零碎,缺点是会有时略感造作。
電影詩人之眼,一切戲劇性其實都在畫面細節中道盡了:背叛,愛慕,覺醒……但Malick走得更遠了。Kurylenko被拍得真美
这电影就像散文一样,虽然看着很美,但是容易走神。我就是为了看最后一秒阳光打在脸上的画面才去看这部电影的。
一定是我太庸俗了
“生命就像一个梦境,人在梦境中犯下的错误,转眼就会过去“真爱是应该让心自由,通往仙境的吧,而看这片吧差点把我带到梦境去了。。。
他妈的去死
之前看《生命之树》已经看的濒临崩溃了,这部片子比《生命之树》还令人崩溃!!这导演很执着的把电影碎片化,让人看的云里雾里啊,导演见好就收吧。
太做作
还是觉得拍成这样是对影像、音乐的一种浪费
我就猜是《生命之树》的导演拍的!这矫揉造作,这看似诗意实则浮夸的运镜,这断断续续的叙事…………可怕……
像在讀福克納。內核真主流真美國。比聖杯騎士好太多,聖杯騎士用了更aggresive的技法講更偏門的宗教概念,難消化。對女主的情緒捕捉能細微到如此地步,男主卻一筆帶過,是羞于啟齒(甚至船戲男的都不脫褲XD)還是別的什麼原因?神父和男主都是導演的分身吧。喜歡聲音的處理多過攝影。
必竟电影描绘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就不以正常的逻辑去评判演员的安排和表演。如果没有《生命之树》放在前面评价可能会高些,甚至比它更要飘在感觉之上。
光看那些广角的运动镜头,就值了。
如今已经没有耐心去分析马大爷意识流般的骚包旁白和镜头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让我看的不畅快得就不给好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