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阅(基)片无数的资深观众,有两类基片是个人一直无感的,一类是不停扣宗教帽子的,一类就是总把搞基跟AIDS划等号或者约等号的。
这部电影其实新鲜出炉的时候就下了高清双语字幕版,当时好像也是被人推荐的吧,但大致知道是讲什么的以后,便一直放在硬盘里积灰尘,始终提不起多大兴趣。
最近差不多是清理文件的时候,发现当初辛苦下了不少电影都没看,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开始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一部——最少半部,好歹要对得起那些能无忧无虑免费蹭用某些下载软件的日子……怎么说呢,这部电影在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上并没有太多新意,或者说吸引眼球的地方,一个天生的基友看上了一个帅哥并成功把他掰弯,两人从最初的甜甜蜜蜜你侬我侬发展到了一定的倦怠期,片中没有拍摄出男二也就是John吃野食的片段,但是从两人刚得知都是positive的对话中可以猜出一二——假如John没有吃过野食的话,他绝不可能马上就认为是自己传染给Tim的。
当然,就算没有这些明示暗示的对话,用膝盖也可以想到,要找一个一辈子没吃过野食的基友,比中彩票难度大多了,此处省略一万字……但是当Tim以异地恋为名经过了一段夜夜笙歌只谈性不谈情的时期后,再次登上舞台前,还是跟初次登台时一样,从幕帘里往外窥探,希望可以看到那张熟悉的脸,结果他再度失望了,可是剧情很快又有了转机——当他站在舞台上,即将讲出那句最重要的台词前,他看到了观众席上对他微笑的John,于是他临场把台词说成了“I want you back again,please…John”,此处确定无疑是全剧的高潮。
其实两人从来没说过分手,但是异地恋以及倦怠期内的渐行渐远让两人的关系岌岌可危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东西是不需要语言来表达的,最亲近的人言谈举止上的变化,特别是对自己态度上的转变,只要有心分分钟就能发现不是吗。
于是在这段关系中,John首先选择了妥协和让步,他主动来看了Tim的表演,并打算留在悉尼发展。
而Tim也在那一刻眼神的碰撞中,在电光火石间明白了John对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这句深情的告白。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既是道歉,亦是承诺。
之后John病发以及跟病魔斗争的那一段拍得无比真实,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个人觉得吧,这段抗病史实在太长,在电影中占的比重过大(整整1/3⊙﹏⊙‖° ),不过也许这就是导演和作者本人最想表现的部分吧,而且也正是这一段患难见真情让观众明白了,无论之前两人有过多少不忠于对方的行为,两人之间确实是真爱,穿越生死的那种。
当John在弥留之际,Tim支开了John那位开明的妈妈,爬上了John的病床后回忆的种种——我脑海中竟然闪过了这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还有首尾照应的那段在意大利的朝圣之旅,也让人百感交集,因为我也是那种会去某些特定的地方,寻找喜欢的人曾经留下足迹的偏执狂╮(﹏)╭假如电影中基本还原了当事人当时的心理状态,那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段无限接近于完美的爱情。
因为即便结局在外人看来如此凄惨,却没有人埋怨,没有人互相责怪,甚至没有人正经八百去讨论过到底是谁拖累了谁,我想,这种感情和信任即便在普通直人夫妻中也绝不会多见,不然怎么会有“夫妻本为同龄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种警世名言呢。
有一句说一句,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爱拿这部片子跟《断背山》比,其实我压根也没明白《断》到底因何而经典?
是因为导演的B格高?
还是因为《断》是很多人看的第一部基片,有雏鸟情结?
真的严重怀疑打高分的很多这辈子就只看过《断背山》这一部基片。
别说《断》在我看过的基片里前二十都挤不进,光跟这一部比也绝对是完败好吗……《断》的两个男主完全是因为寂寞而互相取暖,跟那些所谓“监狱轶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明明已经弯了还要结婚,结了婚以后又要出来鬼混,害人害己,哪来那么多的感动,本人实在无法理解……还有对于某类人把情节交代不清辩解为是一种高端艺术表现形式的奇葩行为——好想大吼一句,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最后还是要深度吐槽一下那些以容易传播AIDS为由对搞基零容忍的恐同患者,请问是不是因为有人被狗咬了得了狂犬,就应该把全世界的狗都杀光?
请问是不是有傻缺做了缺心眼的事,就应该把全世界的傻缺都活埋了呢?
这种神一般的逻辑恕我这个学霸都跟不上节奏哈╮(▽)╭
几年前我二姑父被检查出了食道癌,在几个月的日子里迅速从健康逐渐衰落为常常在病床上喘不过气的老头子。
我与他并不亲近,只是个过年时才能见到的亲戚而已,当时一切只是浅浅听说。
之后一次父母带我去看望他,走进病房、看到那个躺在病床上甚至连眼皮都不怎么能抬起来的老头我的心里忽然头一次的萌生出一种无法比拟的恐惧。
于是我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盯着高高悬挂在墙壁上的小小电视机,闻着医院里浓重的消毒水味道,我看到他缓慢的坐起身来,二姑将破壁机打过的鸽子汤通过他身体上的导管注射进胃里,我看见二哥在一旁背着手安静的看着,我没敢看他的眼睛,我知道我看不懂的,看不懂那时的情绪、想法。
我试图死死的盯着电视机看,但是他的声音——无比嘶哑的、就像是锯齿般的声音,微小却又像是嘶吼般钻进我的耳朵。
我那时真想逃啊。
几天后的凌晨二姑父去世了。
即使是现在,他的去世在我的心中依旧没有泛起除了点点悲伤外的任何波澜,但那次看望给我留下的震撼和恐惧,至今想起依然令我胆战心惊。
我曾经从家人的闲谈中偶然听到他人因病而死,或几天便离去,或经受了极大的痛苦。
很长时间里,我对死亡的事情心存疑惑。
既然因病而生的死亡需要经历如此的痛苦,那为何不为他们早早刹车,好免受病痛之苦呢?
年少不知愁滋味,亦不知“死”为何物。
一周前买了新电脑,下载了日思夜想的游戏《模拟人生》,在游戏里捏了自己的第一个角色。
从盖房子开始,到之后交了朋友结了婚,眼看着这角色从青年时期的帅气到中年的大腹便便,最后迈入老年。
游戏人物也并未逃脱死亡的定律,在游戏最后角色在我眼前死去时,我竟无比的心痛。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以延长角色的寿命,但我最后发现,当死神降临在他的身边,即使我有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依恋,多么想要挽留,也是无济于事。
我所能做的只是将二人的骨灰盒埋到前院,或是把房子贴满二人的合影与画作,偶尔盯着那两方小小的坟墓发发呆而已。
中午和母亲谈起白先勇先生为王国祥写下的怀念之作《树犹如此》,由那被撕裂的三棵意大利柏树谈起了《项脊轩志》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天下之大悲,时光之流逝,人生中的遗憾与留恋,似乎都留在了那亭亭的树冠之上,人世沧桑尽显纸上。
不知怎么话题转到了游戏身上,提起这二位角色的离开,我竟一度哽咽,甚至留下几滴清泪。
游戏不动真感情,但我的悲伤也是真的,也是在那时,我迷迷糊糊的了解到了死亡的事情。
这部电影有些地方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二人拆圣诞礼物时,约翰注视着面前的爱人,说出“在我恢复意识之前,仿佛有那么一瞬间,我的灵魂飞出体外,我感觉轻松极了。
蒂姆,你能接受我说的这些吗?
”他的爱人点头,接着摇头,“不,我还没有准备好。
”那时我想,我无法再去质疑一些事情,我不能再去质疑那些不愿为病人按下停止键的人们。
因为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一种自私。
放弃是需要勇气的事情。
可人不是冷血的动物,就像是当时安静的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父亲的二哥,他又何尝不知道父亲的处境?
可他宁愿抓住一根并不存在的希望稻草。
很多时候我们得被迫做一些事情,接受死亡便是其中一种。
一直想要养条狗狗,从小把他养到大,看着他成长,互相陪伴,有我吃的一定有他吃的,没我吃的还要有他吃的。
但是最近在想,如果有一天他死了,我该怎么办。
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我应该养只乌龟,等我死了,让他去难过。
人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难过的是活着的人。
我想,处于痛苦中的人就算已经绝望也要努力多活一点时间,大概不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的命,而是在想,他死之后,爱他的人该怎么办。
不,不。
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有时候我们去逃避亲密的关系,我们反对去建立任何形式上的关系,不是不渴望,而是太怕失去,也怕别人无法失去自己。
树犹如此,草木有情,人又何尝不是呢?
认真的看完了 想吐槽的是两个人演学生时代实在是有点出戏啊😂学生时代你我相遇 朋友们和父母们意外得知我们在一起了 我们也许会分开但不会分别 长大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厌倦期 但最爱的人永远是彼此 我们共同抗艾 我逗你欢笑 看着你难过我也不舒服 两句词印象深刻 “妈妈 就好像我亲手杀了我爱的人”“他的朋友 提姆”十五年的恋人 这段感情 是永恒的 杰克 在你离开后的十天后我就去找你了 在那十天里 我把我们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本书 名字叫做 Holding The Man
最开始以为是澳洲版平常的心,但是看到后面其实跟平常的心刻画的点不一样。
最开始的欧洲镜头其实跟现实的澳洲跳的有点远,然而开头的时候TIM在电话里说:我想要把一切写下来,这让我很害怕,我觉得我要失去他了……看到后面你才会知道这句话埋下的伏笔有多深!
这本是部回忆录,而且是晚年TIM写的,或许因为他自己记忆模糊或者编纂的问题,有些情节未必是真实,又或许电影情节需要,呈现出来的东西又不一样!
其实TIM发现自己感染了JHON,却丝毫读不出他的愧疚之情,JHON一只忠贞,跟TIM形成的对比如此强烈,让我想到了QAF的BRAIN而且感觉JHON一直是弱者,或者TIM回忆录里面根本就故意抹去了JHON应有的一些特性性爱的表现方面,或许很多人会被裸露的镜头吸睛,却戳中了我的泪点,J说:I WANT YOU INSIDE ME,I WANNA KNOW HOW IT FEELS LIKE这或许是对性爱的最好诠释,而后面J好不容一回家一次,却仍在病中希望跟T SCREW即使是要死去也要清晰记得你在我体内的感觉进入的一刹那,J还在咳嗽,T的内心应该是很心痛的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后面J在面对死亡的豁然,他什么都明白,可能因为不能说太多话,好多都是看到眼里,但是他比谁都清楚还有T说他还没有准备好面对你的离开,但是J说了他们已经告别过了,跟T要去墨尔本读书那次离别一样,提前练习就是为了在真正要离开的时候心理上会好受一点,然并卵。
J说过没他在他身边他不可以走,最后,J濒临死亡的时候,是在T来了之后才断气的,这也是对他“霸道”的一种回应在教父面前说“我们在一起15年了”“他是我丈夫”这两句话的震撼力远大于他们之间所有的羁绊最后T说J是一个黑洞,他让他放进去的所有东西都消失了J的离世带走了他所有的牵挂,所以当他用回忆的方式记录完他们在一起的所有时间的时候,过了10天就离世,我曾大胆猜测这10天他脑中运转的都是他还努力回忆自己是否遗漏了那些没有被记录的,当确认完后,精神世界崩塌,没有支撑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所以离世时最好的解脱Ci vedremo lassu,angelo.( ▼-▼ )彩蛋最后的两张照片应该就是本尊吧
温情,真实,不过分渲染什么,就是慢慢的叙述。
当时一直觉得演员颜值老,但是必须说演技要不错才可以诠释那种不一般的温情感。
有记忆点的几幕是片头Tim狂奔打电话问John的位置,因为他感觉他记不住正在lose it;Tim得知自己感染John后对妈妈说:“我感觉我亲手杀了我爱的男人”;John爸爸走过AIDS病房过道所见的一些细节场景,然后在压力和恐慌下扶墙;John带着氧气管和Tim make love的那一幕,一种无言的叹息,特别是此时的背景乐的贴切;John和Tim拆礼物,Tim的小暴躁以及John弥留之际那沉重饱含疼痛的呼吸这两幕直接泪崩。
这几幕比较有记忆点,然后记得最深的是第一个以及最后弥留之际男主的好演技,一种如果连记忆都无法挽留的深切恐慌。
即使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的剧本,但这部电影是比较紧凑的。
现在越来越多开明的国家同性恋合法化.同性恋合理,合法,客观存在,我们国家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中,以前把同性恋患者当病治,这是错误的,其实有病的不是同性恋者,有病的是落后愚昧的思想和观念.我以前有个同事,是同性恋,我们虽然自认包容同性恋,经常拿他的言行举止开玩笑,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太幼稚了.不能因为不同于常人就排斥迫害异端.海里有各种鱼,陆地上有各种动物,世界的精彩在于多种多样,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包容之心.剧作家从小与同性好友相恋相爱,冲破世俗,克服困难,最后走到一起.发现好友感染了爱滋病,剧作家不离不弃,照顾好友.好友死后,剧作家写作品怀念好友,纪念曾经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真诚的爱情比很多男女之爱更深更感人.希望中国也多一些这样的独特电影.世界很精彩毕竟不止一面,有很多面的.而电影就是要反映这更多的方方面面.(附:演员真不是普通人干的,各种牺牲奉献都需要付出.如果演员不是真同性恋,要投入拍这本电影也确实要克服很多的障碍)
这片子我最惊讶的一点是两个人的一拍即合。
七十年代的澳大利亚,两个高中生可以那么情不自禁,一个人热烈追求,另一个又主动迎合,很大胆也很幸运。
还有两个人的那种为自己争取自由的那种勇气,他们很早就会为平权运动而努力,同样也意识到自己权利的合法性和天然性。
虽然一切桥段都是那样的老套,无外乎是和父母的激烈争吵,家里的偷情,情书被老师发现又被父亲发现,关系稳定后的厌倦和背叛,但始终不变的是两个人的热情。
这种热情乐极生悲似的为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本片美中不足的是,前半部分演员表演有些生疏,情绪变化的过于急转直下,也许是要注意到原作品本身的一些情节体现,想面面俱到。
后半部的缺点是病床上的剧情太长太拖沓,让人顿生疲倦。
让我流泪的是最后约翰重病,病中看着蒂姆说:我还想再做一次。
长时间的虐心的酝酿中,我终于流泪了。
这是一个青年临死前还保有的对爱的渴望,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
和相爱的人阴阳两界,这是世界还有太多的景色没有看遍,这不舍让人神伤。
这种电影太令人伤心,让人心绪不宁,但好的电影就是能够让观众为之动容,这部做到了。
I didn't make it to the world premiere of Holding the man (2015) last Sunday in Sydney State Theater. But many friends went and spoke highly of. I did a quick check online and found out how influential the book has been ,basically the gay bible for Australian LGBT groups. Published in 1994, this auto-biography of Timothy Conigrave has shocked the whole Australia by its pure and real narration on homosexual love and also the description period in 1980s when HIV stroke Australia. And the play, adapted by Tommy Murphy in 2005, was also a legend in Australian theatre history, totally crash of ticket box wherever it toured. Not only has the play been on in almost every major cities in Australia and adapted by multiple theater companies such as Belvoir and Australia theater company, it also has made to London and LA for world tour. The legend continues for almost ten years and finally in 2014, director decided to adapt this story to big screen. While Tommy Murphy got rehired as screenplay writer and two hot popular Australian actors as lead, this movie has definitely become the most expected movie of the year. Audiences may get a bit worried due to the hyper successful play as a comparison. As a story about intimacy and delicate emotions, it could be much more easily demonstrated on a single stage with touching and smart dialogues. Fancy cinematographic work or extra mise-en scene could serve as minor importance in story-telling itself. But still, there are definitely more space to develop this romance in film.It is the autobiography at first place that attracted most, with the real story of Timothy and his 15-year partners John holding hand together through bitter-sweet first love, sex, fights, disease and finally death.I'm such kind of person who just cannot hold back my curiosity on such literary works. After searching online without finding new books to sell or ebook to download, I went down to the uni library and borrowed the only copy of Murphy's play. While unfortunately there was still no Timothy's work, it's worth reading the play first to see how he carried out this life-long story in a two-act play. It didn't take me long to read, maybe 2 hours or so. But I was sort of blushed inbetween sometimes, imagining the actors talking so bluntly at stage, about the expression of love and sex. Murphy ingeniously separate the two acts with scenes of love and sorrow, making audiences smile or unable to stop laughing for some of humors at first but incredibly sad and may even cry out loud during the second set. Handful of casts but every role is just en-punto. The very thing that touched me in this play is that the whole storyline and every details of love and conflicts are so real, which could happening any place or just next-door, but people just failed to notice how normal LGBT group is or how fragile true love is, as any types of groups or love. But all we could think about is "weird" "sissy""always fighting for marriage""unhealty life styles" or "HIV positive " and so on. Three scenes in the play has left me strong impression.The first one lie in the beginning when Tim wrote John the letter after their first date, talking about the erection he had and masturbation afterwords with the worry about the expression on sex could be so rush for a new couple. The monologue felt so bold yet cute when actually spoken out from a 16-year old schoolboy. While john is the one who actually read the letter with Tim adding up some of his feeling on the side, the audiences could definitely feel the chemistry and the beautiful blump in-between. The second could be when Tim, in his puberty and freshly new in college, went throughout all these temptation in gay bar and gay peers. He gradually accepted the "non-monogamy or open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decided to separate with John for a while. He alleged that they are both "sexual inexperienced" due to long relationship with purely each other . I believe that most of the audiences and readers will feel the stupidity and ignorance of Tim to trying to sabotage this wonderful relationship and affection(which has been built up throughout the previous scenes). This can be a turning point of the play and indicated the heartbreaking ending, especially when Tim regretted to have infected AIDS to John and cried in front her mom for redemption. But ultimately it shocks me by putting out straightly and ruthlessly how fragile love could be when facing temptations and fresh inspirations. My finally emotional outcry goes to a simple gesture or move instead a complete scene. Though I have to admit that the whole "finding out HIV positive" scenes is torturing and heartbreaking. The simple gesture that Tim "lifts up John's shirt with his mouth and snaked his head underneath it" when they lay on bed after the news and couldn't go to sleep. With too many briliant dialogues and plots in this play, this move had just crushed all the doubts and sadness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leaving the ultimate intimacy and trust and treasure of each other. When that scene is supposed to be haunted with endless sorrow from on and off stage, this move has made us recall the beauty of love and support. Since in the play, the bed was hanging vertical above stage (audiences actually standing while leaning on the bed) , making audience have every move in sight. What's more, the design stage is lovely with the dim and lovely light around the bed on the dark and only some photos of their life together seen from behind. I can barely think of any better innovation in the film to surpass this scene. Though over three theaters around Australia has their versions and actors for this play, I still adore the first pair in Belvoir Sydney, Guy Edmond and Matt Zeremes just got this absolute chemistry and original innocence on those two characters, though the Brisbane version got much handsome ones. Anyway,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film in August. I couldn't help but respecting Tommy Murphy as such a young successful playwright, hoping he could have more work on big screen as well.
微博上那些好心的影评大咖弄了资源可以看到这部澳大利亚出品的同志电影《抱紧他》。
豆瓣打分7.4分,而IMDB打分7.0分,显然和《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之类的猛片不能匹敌。
被触动不仅仅是电影,更是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枪击案。
6月12日发生在美国奥兰多的一场同性恋酒吧的枪击案令人心惊胆战,死亡58人,受伤44人。
出生纽约阿富汗裔的凶手奥马尔·马丁有过短暂的婚史,据媒体采访他的前妻,马丁多次家暴殴打她,虽然凶手是穆斯林,但也没有对宗教极度虔诚或非常激进。
早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马丁就曾经被观察,FBI在2014年也曾对马丁展开调查,但官方并未透露此次调查的原因。
ISIS在事发后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但马丁和ISIS之间的联系尚不确定。
没有明朗的凶杀动机,唯一的说明,马丁就是一个恐同极端分子,有人联想到《美国丽人》那部著名的电影,其中隔壁“老王”就是一个深柜的恐同分子。
看到知乎上有人对“恐同即深柜”的辩解,说来说去,恐同者非即深柜。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绝对答案不一。
伊斯兰教对同性恋行为是嗤之以鼻的,并认为是犯罪,有些地方对犯事者施以乱石打死。
而马丁的行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是一个深柜,出于宗教的不允许,加之周边族裔的监视,马丁想出柜万万不能,尽管美国同性婚姻合法。
澳大利亚2004年废止了同性婚姻法,而这部电影是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影片蒂姆与约翰的故事和许多异性恋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有人认为该片和《平常的心》神似,实则后者更多在争取权力上大张旗鼓。
而该片没有那么大的阵仗,一切显得平淡和温情。
这部同名电影改编自有澳洲同志版“罗密欧与茱丽叶”之称的真人真事小说《Holding The Man》,故事主轴都在描写一段长达十六年的爱情。
本书作者是蒂莫西‧康格里夫 (Timothy Conigrave) 三十四年短暂人生的回忆录,也是蒂莫西写给同志爱人约翰·可列奥(John Caleo)的最后情书。
影片中蒂姆对自己传染病毒给约翰非常的内疚和痛心,一直不离不弃的送走了约翰,而34岁的蒂姆相继一年多离开了人世。
与许多深刻的类型故事相比较,该片真不能算精品,当然影片中俩男主角颜值和演技还是吸睛指数比较高。
至于能够在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这个真没有,还有俩帅哥装嫩演高中生有些免其为难。
联想最近深陷“约炮”丑闻的吴亦凡,看来直男的烦恼不会比基佬们少多少。
关键的关键洁身自好最重要,做个专一、忠诚、善良的爱人是不是很困难?
平复狂乱的心,你会感受到安全、健康和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微信公众号:yushuodianying
#真人真事影片片名《Holding the Man》中的Holding,其實是橄欖球術語,意思是拉人阻擋犯規。
影片來自於真實故事,是根據澳大利亞作家、演員和活動家Timothy conigrave,同名暢銷回憶錄改編。
Timothy在寫完這本書,第十天就去世了,年僅34歲。
#故事簡介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還原了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亞,同性戀者生活狀況:——“我們在一起15年了,他是我的丈夫!
”面對同性愛人,遭受愛滋折磨,他選擇了堅守在愛人身邊,一起對抗困難。
帥氣的高中男校,足球隊隊長約翰,與戲劇社中跑龍套的小演員提姆,兩人攜手面對過,許多外界的歧視、批評,也曾在誘惑與忌妒間擺蕩,相識相戀15年至今。
原本以為,他們的愛情已是圓滿,直到愛無法解決的問題逐漸浮現,考驗著他們之間的關係。
這部同名電影有澳洲同志版,羅密歐與茱麗葉之稱的,真人真事小說《Holding The Man》。
故事主軸,都在描寫一段,長達十六年的愛情。
本書作者Timothy Conigrave,34年短暫人生的回憶錄,也是蒂莫西,寫給同志愛人John Caleo的最後情書。
1995年,《Holding The Man》在澳出版。
熱愛演戲的Tim,在高中時期遇見了,性格沉靜的,橄欖球隊隊長John,兩人攜手同行十五年。
Tim在大學時期,熱衷義務獻血生活,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年代,致使他感染了HIV病毒,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感染了病毒,並傳染給John,兩人在1985年,被診斷出攜帶HIV病毒,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直至1990年。
1991年John,被診斷出患有癌症。
得知是自己將HIV,傳染給了John,Tim泣不成聲:——“感覺就像自己,親手殺了自己最愛的人。
” Tim在剩下,不到一年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John左右。
1992年1月26日John去世。
John去世后,Tim著手創作《Holding The Man》一書。
完成此書後僅十天,也就是1994年10月18日,Tim去世,年僅34歲。
抱紧他 (2015)7.72015 / 澳大利亚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尼尔·阿姆菲尔德 / 瑞安·柯尔 克雷格·斯托特
基情满满
3.4
“I'm in love, I feel love.” 在这两句重复的歌词里 Tim泪流满面地骑着车 爱上一个人是多么残酷和美丽的事 是为他流泪 是心碎 是失去后的空洞 是再次拥抱 是两个人对抗全世界因为一起经历了这些 所以你离开之后就变成了我生命里无法填补的黑洞
并不是很喜欢。
他来到他的病床前说:i am here!
只是普通相爱的恋人,他们有过一见钟情,家庭阻隔,义无反顾,背叛移情,破镜重圆,相濡以沫。15年的共同进退,携手相伴,先后病逝。艾滋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视,厌恶,疏远。勇敢去爱,生命短暂也轰轰烈烈。我想到了《戴着手套擦眼泪》格局更大,更动人。
。。。。
男主都很好看,但是一把年纪演高中生就过分了,约翰断气那段破防,看了好几部同性电影70,80年代好多同性恋毁于艾滋病。
看多了这种剧情就觉得没啥了……
坚持了一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发现,这类剧少看一两部并不会怎样,多看一部也没改变多少生活。
并不是很喜欢男主角,花心和专一是不可以二者兼具的。
消失在心中的黑洞
很惊喜的一部片,前面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艾滋题材就是永远讲不腻避不开的点......John的长睫毛真的好美,实在无法将目光从他的脸上离开。中间Tim和他爸爸一起跳舞那段真的哭得泣不成声,无论什么年代,有无条件爱你的父母永远是最幸福的事情。整体感觉有点像《末路记事》,那么无畏的爱,绚烂的爱,只有爱。
小说或许不错,但是电影改编成这样真的很有问题。
「What happens to my soul if I go mad? Does it stay trapped inside or is it floating free?」「You are a hole in my life - a black hole. Anything I place there cannot be returned.」
对同性片无感,看后弃
俩小时有点仓促,学生时代年龄违和,中间疲软,但它弱化了激烈与drama后,其实只是展现了一段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15年的爱情,甜蜜争吵勇气分手和好。蒂姆哭着说我感觉像是我杀了我爱的人。最后是真人?蒂姆说,支持我活下去的一是剧本,另一个是写完我和爱人的故事。写完10天后,蒂姆去世。
这部电影我不知道我该打四颗星还是五颗星,最终我决定去掉一颗星。情节吸引了我以至于我完全不想去讨论电影质量的问题。如果是真实故事改变的,我觉得上天很不公平,john做错了什么要受到这种伤害!?像Tim这种对爱情不忠、充满了对刺激和另类向往的人,才应该去死!!!!!
除了大叔扮中学生以外,都很自然。男一号好俊(●✿∀✿●)
电影拍的挺好 但故事本身在我雷点上 忽然磕不动男男了 敲他妈出轨乱搞还不带套 把另一半害成这样 john停止呼吸那刻太戳泪 这踏马算什么 算他倒霉吗 可最痛的是 john从来没有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