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铜匕首玉米地的小孩哈里斯夫人闯巴黎大力水手的复仇西区故事写给往昔的未来皇家酒店谋杀案米奇与达利亲爱的自己闪耀少年之空中接力黑社会的我成为了高中生一家不说两家话小怪兽成长日记蹒跚学步第二季中国地飘落的羽毛无间行者之生死潜行中年女性再次人生地球淹没之惊涛大历险我们得做些什么封神之人鱼传说国际市场金婚·风雨情尴尬时刻超感神探第五季片场日记杀不了青维琴河第二季超高速!参勤交代壳中少女:燃烧明日传奇第六季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卷福版《哈姆雷特》。

还是装疯卖傻那部分最适合他。

所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外界和自己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并不是真正自己的自己。

复仇的哈姆雷特并不是自己,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诛仙》中鬼厉说,我有大憾事在心,生不如死,又不能不生。

《火影》中鹿丸只想看着天上的云过完这一生。

《龙族》中源稚生的理想是去法国的沙滩上卖防晒油。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想做一个徜徉在艺术中的画家。

相对应的,一个方向是尼采会发展出那么强健的超人哲学;另一个方向是佛老禅宗的挂心无碍。

戏剧电影化后,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

比如哈姆雷特在激烈决斗后死了,结果卷福在人家怀中那个喘得…固定机位长镜头,无法直视。

 2 ) 我和主创团队之间可能隔了998个哈姆雷特

现代元素加得莫名其妙。

Hamlet开场的唱机,Ophelia的相机,Horatio的纹身,守卫的猎枪,亮红鲜绿的电话……感觉似乎想展示现代的什么,但符号底下是空的。

古典的美感却白白流失了。

Ophelia带崩Hamlet。

前者不够纯美高洁,后者就显得傻缺古怪甚至虚浮。

名场面纯靠演员发疯顶上去,Hamlet行动的延宕变得像是因为他精神不正常,而非源于真挚的痛苦纠结和深沉的思索追问。

本尼仰天长啸时我看着白光照亮他粗壮如橡树的头颈,心想:thou art too strong for Hamlet…mentally and physically. Hamlet思想举棋不定,习性受到王公贵族社会规范的约束,他有Humanist的忧郁和柔弱,本质上还是一个人群中的人,一个担负了伟大事业却不能胜任的人(歌德语)。

本尼诠释出彩的角色通常有“非人”元素(智力超群/才华盖世/特异功能/人格障碍/不是人的怪物/龙…)让他演普通好人,感觉跳过了“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这个步骤,直接把“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国家瞩目的一朵娇花”抬上了愚人船。

Polonius挺出彩,喜剧元素一肩挑。

Diversity没有问题,但Laertes为什么和父亲和妹妹肤色截然不同,实在突兀。

Laertes和Hamlet的对照感也弱化了,加上剧本改编,重头戏纯靠演员爆发力,总觉得结构上有些毛毛刺刺的凌乱感。

王后寝宫和奥菲莉亚之死这两场尤其明显,觉得断裂了,江河该奔涌的地方没接上。

To be or not to be那段是好的。

采访中记者说Hamlet是每一个成名演员都要钻的火圈,看过这一段,觉得本尼以他独特的风格顺利钻过去了。

要是他这一段穿结尾场Fortinbras的衣服我会更喜欢。

衣服很怪。

上半场丹麦王子装滑稽多于肃穆,像丹麦曲奇附赠的Jack in the box。

Hamlet的卡通T恤,Ophelia的姜黄上衣+皮带+灰长裤,Horatio的黑框眼镜+优衣库格子衫+登山包,这三套最奇怪,和其他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共同制造了一种古怪悬浮的氛围。

散场路上琢磨所谓现代化演绎(其实是期待落空有点失望努力找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 莫非哈姆雷特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3 ) 开到荼靡花事了

1. 缘起。

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

另一半因为《狮子王》。

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

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

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

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

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

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

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

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

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

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

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

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

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

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

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

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

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

被放逐。

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

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

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

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

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

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

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开到荼靡花事了。

 4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

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

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

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

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

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

满足!

 5 ) 死亡是全人类的困惑

在我个人的戏剧体验里,莎剧因为年代久远、经典辈出和长度醉人需要另立评价体系,及格标准是“能看下去”,优秀标准是“有说服力”:那些冗长生僻且易流为浮夸的台词,要恰如其分地说出来,自带情感起伏又不令人反感,很不容易。

芭比肯剧院这个版本演员水平比较参差:卷福不功不过把三个多小时的澎湃称下来了,但因为太早就开始狂乱,后期反而有隐隐松弛感,失常的表现倒是很逼真、有“笑果”,但在人物塑造上远远不如饰演叔父的希德——他演的奸王真是太讨人厌了!

幕与幕之间的层次感也相当好。

奥菲利亚则从头到尾就不太“正常”,疯之前也一副难以自持的错乱样,把她目睹误杀的细节处理成一个热爱摄影的小女孩儿的意外纪录挺有意思的。

布景走哥特风,现场气氛应该会更为诡谲ACT II开始全剧建立在砂石之上,“命定的绝望”有所传达。

全剧最喜欢的部分是演前花絮,卷福去东汉姆有色人种为主体的学校,看孩子们排练——哈姆雷特对于绝望之境是否投向死亡的困惑是全人类的困惑,其普世性决定了他永不会过时。

另,最后一幕的挪威王子好帅,没啥戏份,但立领风衣英俊一脸!

 6 ) 哈姆莱特

先看的AS版,很精彩,没有过多的舞台场景布置,让观众更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场景设置中最骚的就是那个电子屏。

全场人物感情饱满,主配角都很不错,觉得AS特别适合癫狂且病娇的角色本尼的NTLIVE版,反观之下就让人觉得没期望中精彩了。

除了舞台布置更真实具体,道具更繁复精致外,总体表演略感疲乏,让人看的有点想睡。

说到场景,还是要不得不提AS版风骚的电子屏,在所有人观看伶人表演那场戏就显得特别精彩,电子屏投射出观看者的表情,对剧情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这版则是所有人背对观众看表演,无法给出各人面部表情特写,只能靠肢体动作,整体观感上则略微逊色。

说回主角,本尼的台词功底和演技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演惯神经质天才,再演哈姆莱特这样的神经质王子,应该是不在话下,实际表演中也确实如此,本尼很好表现了王子的“疯”,发射弹似的语速和夸张的肢体动作,确实更好展现了王子几近癫狂的“疯”,但全场下来,给人感觉就是一直在爆发爆发爆发,一直爆发其实不但演员累,观众看的也累,神经高度紧张就会导致神经疲乏。

只要王子在场,就很少有“收”的时候,也完全看不出王子对奥菲利亚的爱,对母亲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也没有完全表现,只是一个纯粹的一心想要复仇的外表装疯内心明镜似的王子,但演到后面,倒让人觉得王子是“真”疯,而不是“装”疯,可能适当的“收一收”能更全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说不定。

再说其他角色,这版给人感觉各角色之间有点陌生,默契度不够是怎么回事。

王和王后看不出恩爱,王子对奥菲利亚也根本无爱, 雷欧提斯居然是个黑人,同一个爹啊,一黑一白,那干脆让奥菲利亚也让黑人来演得了,真是很出戏啊有没有!

后面王让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握手言和,一黑一白两个人握着手的场景真是让人很想笑,好尬的感觉。

再说奥菲利亚,我觉得是全场演的最糟糕的一个角色,完全没有少女和贵族气质,流于表面的战战兢兢,疯疯癫癫,看她说词表演不太舒服,奥菲利亚是要有少女的纯真和对王子的爱,这里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永远苦大仇深的表情,你可是贵族少女啊,一直那么苦大仇深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其他角色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当然,作为老莎经典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怎么略微改动,总体灵魂都在就行了,艺术也需要紧跟时代创新,才能更好流传,总之还是要感谢演员给我们带来的经典剧体验

 7 ) 最炫哈姆雷特!

为什么全世界改莎翁的剧都在试图新潮与实验戏剧...经历过鲁赫曼的之后完全是奔着本尼演王子去的,结果一上来眼镜背包程序员衬衫给我看傻了,现代装加大段拗口的华丽的剖析内心的台词还有thee我真的会以为自己又在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舞美无与伦比,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对戏剧的想象是多么浅薄,乐器插入怒放的鲜花表述雍容歌舞升平的宫廷戏剧;第一幕结尾昏白灯源里喷射的壮观的黑色裁片又构成第二幕里的坎坷泥泞的土地和表达奥菲利亚的陷入污烂怅惘里的疯癫;奥菲利亚之死没有办法搬上舞台真的是一大遗憾,但尽头纯净明亮的白色之门足以填补缺憾;以及最后决战刃尖刺向雷欧提斯,蓝绿色如思绪般的斑驳拉扯的灯光瞬间炸裂开。

奥菲利亚第二幕的表现真的太好,一洗第一眼的不适合的印象。

英式幽默灌的很足,看完脑子里还是奥菲利亚的爹掂着薄纸:你们的贵子疯啦!

缺点其实挺多,第二幕非常乏力,结尾像是要赶集一样乱七八糟就结束了,最经典的部分就很平白直叙的过去了,但能看本老师青筋暴起,眼眶通红,额角汗珠,大口喘息,装疯卖傻还有什么不满足呢,从今天起我就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脑残粉望周知。

 8 )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人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取决于这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全部人生经历。

印第安人看到鸡的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思想的外化。

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 ) 一些碎碎念

19年七月。

朋友告诉我万达举办莎翁影像展,莎士比亚的戏剧将在此展映。

说实话,我不大关注这些活动,因为大部分都不带济南玩儿,省会不像省会,整的不尴不尬的。

这次倒令我有些惊讶了。

因曾有幸拜读其著作,又本着对戏剧的热爱,便前去了解一二。

看完剧目,我私心本更偏向《麦克白》。

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选择去看了本尼饰演的哈姆雷特。

    说实话,这场戏很长,没有想象中那么吸引我,但也的确很震撼。

与中国的戏剧有些不同,外国戏剧台词如诗一般美,这也是我喜欢外国戏剧的原因之一。

比如哈姆雷特的独白,那句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

这点本尼表现的跟我预想中的有所不同,但其实本来对于台词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吧。

有人说,外国戏剧剧情性较差,其实不然。

剧情自身只是第一层的东西,是命运在人物身上的映射而已。

人物的表达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

哈姆雷特王子得知真相后的悲切、无助与了然,企图复仇后的犹豫、踟蹰,最终坚定。

本尼发挥的淋漓尽致。

灯光投射在他身上,那一刻,他是绝对的主角。

 10 ) 《哈姆雷特》碎碎念

知道莎士比亚400年的NTLive系列,是因为马老师,但还是先看了口碑最佳的《李尔王》,今天,把马老师版本的哈姆雷特补上。

先说演员好了,毕竟看这版有一半儿原因是为了追星,伦敦首演炒到1500磅已经可见马老师的号召力了。

擅演天才的马老师,演一个敏感煎熬的丹麦王子是在能力范围内的,更何况这次的所谓现代版造型(别忘了马老师是怎么红遍全球的),简直就是主场。

表演上,怎么说呢,饱满的发音、飞快的语速、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戏份超足的眼神和嘴唇(我觉得马老师是我见过的最会用嘴唇演戏的人)……还是那个男神马老师,绝对的精彩!

就气质和气场而言,我觉得这些上过哈罗公学撑得起萨维尔街西装的家伙演王室贵族什么的简直就是犯规,穿难看秋衣破夹克的王子还是王子。

装疯部分,我想说这是疯的最可爱的哈姆雷特,马老师本色出演了。

可能是作为粉丝的不客观,很对不住马老师的是:首先我没有感受到他的自我突破,其次是有几次我都看着他的表演跳戏了,卷福图灵和他自己。

其他演员,都演的很好,但在头一小时感觉毫无惊喜,尤其是奥菲利亚,觉得壮壮的还有点儿神经质。

但是到了奥菲利亚临死前的一幕,姑娘演技简直精彩到晃眼!

那一抹游魂样的脆弱少女,我都想冲上去替她拼命,更何况是她心碎的哥哥。

说真心话,这姑娘带给我的震撼比马老师大。

另外,我以为会出彩的霍拉旭和雷欧提斯都并没有!

于是此戏朕没有站任何cp。

剧情,就是你我熟知的那个“ to be or not to be”的故事,导演处理的简单直接而……无趣。

就算是马老师当前,头一个小时我也困了!

这奇怪的节奏也是没谁了,觉得他一直在赶时间、同时又觉得有点儿拖沓,愁死人。

舞台和配乐,炫酷到没朋友。

特别好莱坞的华贵立体多层次,简直就是为了拍成电影设计的,衬得上次看的《李尔王》就像是没有舞美。

总体来说,导演没有演员出色,舞台最最抢戏。

最后,马老师不姓马,他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Cumberbatch),我们叫他马老师是因为他脸比名字长(真心一粉顶十黑),他是个稳步走入事业黄金期的优秀英国男演员。

《哈姆雷特》短评

三颗星全给本尼,这是怎样糟糕的改编,改的拖沓又毫无波澜,服装和其它现代化道具分分钟出戏。

7分钟前
  • 包包儿
  • 还行

NT Live. 英语还是差。。。慢动作挺不错,现代戏有点不习惯,全看BC穿什么了,上半部分又长又详细,下半部分反而匆匆收场的感觉。BC总有几个时候让人出戏。。。

9分钟前
  • willamette
  • 推荐

主角在死扛,其它太一般了。Barbican的技术问题还中断了一次,尴尬。

12分钟前
  • 洗白话
  • 较差

两星都给本尼的投入,晚上就把书看看。这个舞台剧时间并不短,人物很多行为都莫名其妙,不甚合理。几场爆发戏的台词真的惊到我,牛逼。

13分钟前
  • 阿五五五悟
  • 较差

还是很优秀的 就没有那么stunning了 特别是在看过Laurence Oliver的电影版本之后

14分钟前
  • Hesperia
  • 推荐

好喜欢空旷的大厅里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的舞台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6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力荐

看不进去,挣扎着看了一个小时,还是离场了。太前卫了,演员穿插穿着不同年代的衣服,总之都不是哈姆雷特那时代的衣服。

17分钟前
  • TAOTAO
  • 很差

看完之后还行,但剧情有点不好

18分钟前
  • 玉米mo
  • 很差

改成现代王室背景后很多情节根本就没法成立啊,除了省服装费外想不出任何要这么改的理由。演奥菲莉娅的女演员咋回事啊,全程演得像个脑瘫

19分钟前
  • 还行

这版真的很差😔编剧的改编令原剧中的人物不合逻辑单一空白。

22分钟前
  • 朗朗高空
  • 很差

enjoyed it a lot 想起一开头卷福受采访 被问到每次演完什么感想 他回答“非常饿” 我看完后有同感。

27分钟前
  • bardoffen
  • 力荐

在众多好版本的衬托下显得异常无力

28分钟前
  • Zerbinetto
  • 较差

佈景很驚艷,但卻沒有結合好觀眾席的結構,座位靠左的觀眾非常吃虧。哈姆雷特被康伯巴奇演出了福尔摩斯的感觉,真不是什么好事。演員太有個人風格確實有礙發展。但願康伯巴奇能沉下心來思考一下再繼續,片約不斷的時候更應該冷靜。

29分钟前
  • ripley
  • 还行

冷靜睿智無所不能的哈姆雷特從第一幕就情緒高八度爆滿。肢體語言和淚腺都過於豐富,讓人覺得這個王子很狡猾及respurceful, 急難產生難入感和同情感。不覺得編導演得到很出色

33分钟前
  • chenjes160
  • 还行

剧本差不能怪演员

37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推荐

#资料馆留影#“卷福”的NTLive版,加入现代化视听语言的古典话剧,的确有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而演员现代人的衣着打扮,也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个人以为,“卷福”的哈姆雷特与饰演奥菲利亚的女主角演得最赞,其余演员也很投入。其实只要有莎翁神一样的经典剧本护航,无所谓保守或是创新,古典还是现代,无论怎么裁剪这出好戏,永远是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枷锁与挣扎,to be or not to be。ps 谢幕时“卷福”现身呼吁为叙利亚难民捐款,以及朗诵的那首《家园》实在感动,堪称“高光一幕”了。

40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舞台美术风格很现代,但和古典的剧本融合得挺好,BC的表演很有冲击力,有些改编也说得过去。

42分钟前
  • 穆豆
  • 还行

哈姆雷特这个二货。时至今日,我喜欢上了他叔叔。

44分钟前
  • 年逝
  • 推荐

布景开眼

49分钟前
  • 本来也
  • 还行

不是我黑卷卷,这版跟肯叔、提提、安煮比……都输了太多啊,真心是我看过最差的哈姆雷特

54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