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映上看的这个片子,还和肖风对话。
放映时,他坐在我旁边。
我知道他是导演,但没说。
看完之后,被片尾曲惊艳,反复听了几天,直到会唱。
后来不知道忙什么去了,直到最近看了十三钗。
越发觉得岁岁清明的可贵。
最可贵之处有三:如题:简单,坚定,不媚洋人。
杭州人该感谢肖风,同样的题材,塑造出杭州人的风骨和婉约,那立着的姿态如此的倔强,那柔软的日常又是如此的温润。
这就是中国人应该有和本来就有的姿态。
南京人还是找张艺谋拼命去吧,现在南京在他的涂抹下,只剩妓女的风骨了。
那么多殊死抵抗的国军,鱼死网破的百姓,我为你们三哭。
目前,流行的抗日题材电视剧、电影,不太尊重历史,不太注重发挥教育引导正能量,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里面,都描述了抗日力量如何英勇,如何以一敌八,如何打胜仗,智谋如何高超,武艺如何高强,枪法如何神奇。。。。
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那么艰难地抗日?
我们天天说要记住血的历史教训,但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里面,我们却看不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只看到了如何挨收拾,这如何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
如果让日本的青少年来看的话,他们也只看到了其先辈是如何被收拾的,怎么去教育他们?
《岁岁清明》正如片中带来一股清风,含蓄、淳朴、真实,有点类似沈从文风格,不错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渐渐丧失,那种恬静冲淡,讲究留白的传统中国文化。
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无论是文字、音乐、影像都在渐渐丧失这种讲究停滞的美感,余味悠长的渲染所带来的身心灵的愉悦。
尤其是电影,太多、太快、太剧烈的视觉冲击,最终透支了人类的脑细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思考的东西。
这是商业社会对文明,尤其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冲击,也是中国电影当下最缺失的部分。
思考并不是一个难题,但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文本价值上,从一个正统中华的角度去思考过去、未来,以及现在,才是最大的难题。
或许严格来说,对于当下的国人,回归传统文本的角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肖风导演,程晓玲编剧的《岁岁清明》正是基于这个概念,从最原始本初的市民生活角度出发,以最基层而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国民为代表,白描出的一副杭州茶山风情画。
平和冲淡、宁静致远,于寡淡的茶味中,却又出人意料地品出一丝中国人的刚烈血性,并不喧宾夺主,只是淡然地结束,令人观后有如刚品过一壶明前好茶,齿颊留香,回味悠长。
从文本角度分析,《岁岁清明》摒弃几乎所有的商业电影技巧方式,无高潮,当然影片最后五分钟的那个爆裂的高潮毋宁说是一种反高潮了;细节充沛,但是却支离破碎,散乱却又别有用心地放置在影片90分钟进程当中,不亲身体察那种情感的嬗变,根本无法理解那些细微的情节勾连;表演看似粗糙,实则回归生活最原始本初的状态,完全不渲染任何的情绪、情感,只以淡如茶味的生活推进,甚至不推进,只是让你恍如看见一副生活的原貌,即使有些许丑陋也无所谓的画卷。
起初很不能理解,放着漫山遍野,成规模的茶山美景不使用,却偏偏挑一处背阳的小茶丘来做影片外景地。
起码在画面感上,少了许多视觉上的冲击力,甚至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景致构图的宏大和精致,并不能准确传递出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只有在残缺的山河,不完美的画卷当中,才更能体会到中国人眷恋每一处山水,与自然共同生存的美。
不由自主想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等禅意十足的小说,故事洗练清雅,在林林总总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文本当中,如诗如画的中国式生存模式却出人意料的铺排开来。
《岁岁清明》或许并不兼容于当下凡事求大求壮观的商业电影洪流,但是于叙事、情感方面,却正是最贴合曾经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国画留白特色,清清淡淡,韵味悠长,多年之后仍旧可以悠然思想起,那些宁静的况味,如同一口清茶的滋味,直沁心田。
《岁岁清明》:好茶不愁卖不出去的■文/慕容天涯很明显,《岁岁清明》的题材本身而言,这部电影像个难以言说的异类。
前半部分犹似文艺片的纯爱和结尾血腥直面的爆裂形成了影像风格上少见的割裂。
但是这割裂在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的打造之下并不突兀。
爱死这故事那淡雅的紫云山巅和远眺西湖的意境。
实际上,影片之赞始于三处:先赞其重拾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一座西子湖畔的世外桃源完全展现在影像之中。
再赞其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爱情的描述与细腻刻画,相比眼下直白的时尚的甚至不假思索的爱,影片里丫头阿敏和少爷逸白之间的感情像是个童话,不感天动地却历历在目,实属打动人的雕琢。
最后赞一下故事的精心布局:对于很多人而言,看到结尾当“杭铁头”三字出现,心中会不自禁的一颤。
显然,编导点中了某些东西,那一刻爆米花的甜腻味道远不如茶香来得沁人心脾。
这片子的画卷意境是我所爱,而情感细节也属于上品。
实际上,对于阿敏这个角色而言,她与少爷的夫人巧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段二人在茶园上山看茶的那段戏,也是人物关系几经转折的关键。
这部分可以看到女人的欲说还休和相互试探,显然女性的视觉是双重的,从阿敏的角度切入,巧云是病态的美和不被祝福的爱。
而从巧云的角度切入,阿敏是生命力的美和可以弥补逸白缺憾的指望。
这部分也让故事的层次得到了升华,一切从阿敏看着巧云兴奋的游走于茶田的片段开始,阿敏狭隘的“小爱”瞬间升华成“大爱”,“捂茶”是转折点也是神来之笔。
让故事脱离了三角恋般的自私浅薄,呈现出对于不同形态生命的宽容,让它们面对自然时流露出各自的美。
但显然,品味这一切对观众而言需要耐心。
观众现在习惯于视听冲击,麻木于星光耀眼。
这样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时尚外衣和火爆场面的电影如何打动人?
依靠的是故事以及鲜活的人。
《岁岁清明》之中每一个人都鲜活,无论是开篇那执拗的老爷子,还是左冲右突却无比真实的阿敏,甚至是隐藏颇深的逸白少爷,就连那个卖茶的妇人都值得细细品味其存在的意义。
那句“好茶是不愁卖不出去的”彷如箴言,后来等到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年年清明的等待又换来了“好茶也会卖不出去的”感慨。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在变化,这个故事却走到了你想不到的场面,幽静的茶园,鲜活的人,不期而至的炮火,峰回路转的杀戮,《岁岁清明》不经意就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没有厚重,却平添真实。
但真实之外,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喜爱和难忘。
茶香已有,只可期待导演肖风的再次出手。
好片子低认知是遗憾,但比起烂片子高票房的畸形市场,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可能。
有这种可能,今日虽茶香无人识,他日却会飘满堂。
而无这种可能,我们只能在烂片的海洋里迎接年年岁岁那比之清明更冷的冬。
整体质量:★★★★演员表演:★★★★音画效果:★★★☆娱乐指数:★★★☆
她叫敏,穿梭在山山绿叶间,在清涧深处对空气诉说懵懂的情愫。
这是一年清明,西湖畔茶行的人踏上青山。
他坐着竹轿,忧愁路途遥远。
手捧一本书,被爷爷教训道:“去什么洋学堂,读书越读越苍白。
你迟早要当家,今天带你来看看茶叶。
”他并不俊美,甚至有几分病态,身材消瘦,尹家爷爷一直为他娶妻之事发愁。
敏见他第一面,竟是他捉不住野兔的窘样。
她笑嘻嘻地回家,见茶山主父亲介绍说:“这是尹家少爷,逸白。
”他着一袭白袍,出现在她眼前。
她领他看过茶山的美景,为他烧过洗澡的水,他们一起捕溪中的鱼。
他卧于青石板上,枕过的白巾被她珍视。
仅一天的初遇,却像极了数年隽永温柔的感情。
她如此率性,完全就是个男孩加两根辫子,却尚不敢表露心思,只在他回杭州时,送上一篮上好的贡茶 ,仓皇地跑回来。
山中人微笑,道:“好茶总是卖得出去的。
”盼了整整一年,她在清明之时把上山的青石路打扫了一遍又一遍。
等来的却是走路上山的他,与竹轿上他的太太。
这是第二年,他穿着一身飒爽的米色洋装,与那位着旗袍,面容姣好的女子一起站在她面前。
他说:“这是我的太太,天巧。
”天巧,巧夺天工的面容。
一个苍白瘦弱,身患痨疾的可怜小姐,是与他一起学医,志同道合的校友。
敏的花布衫与粗布长裤比不上天巧的锦袍银线。
可是敏最难过的,是她心里眷恋,珍藏,苦等的这个少年,对另一位女子百般爱怜,拭去她发丝上的汗珠,叮嘱别人不要让她受累……一幕幕都出现在她眼前,带着悲伤的色调画在她心里,一笔笔刻得生疼。
天巧不让仆人陪同,自己跟敏上山看茶叶,从不娇惯地抱怨阳光炽热,路途遥远。
敏自然妒忌她,但却同情她的。
她夸她:"逸白是娶了个仙女回来。
”她按照古老偏方里胸口捂茶叶的办法让天巧生子,赶走痨疾。
后来天巧才知,捂过茶叶的女子会被山里人认为不能再生子,于是很难嫁个好人家了。
她感动于敏的善良,称她为妹 ,赠她美衣,还对逸白说:“你真看不出来她喜欢你吗?
她能这样豁出去,我相信她的善良,在我走以后,她会善待我的爱人,和我将来的儿子。
”天巧劝他,在自己死后,娶敏回家。
尹逸白与敏,乃是相视无言的沉默。
这年他走以后,山野中都听到战机飞过的轰鸣。
一直喜欢敏的阿五全家投靠了香港的亲戚,山里人渐渐都搬走了。
只有阿敏和父亲一直守着茶山,守着尹家人每年清明的到来。
敏等了一年,等逸白,也等天巧。
于是,第三年,他来了,与三个日本军官坐在她家院里。
敏吓得不敢出气,却见那个她无比思念,无比熟悉的人,身穿刺眼的黄绿色日本军装,对她说:“阿敏,去沏点茶来。
”她惊恐万分,走向开水房,带着哭腔问:“尹爷爷呢?
……天巧呢?
……尹少爷呢?!
”逸白平静地说:“尹少爷让你去沏茶。
”图片她颤抖着沏着贡茶,见他依然那么风度翩翩地,给日本人讲茶道。
夜晚,他遣她去准备洗澡水,她愤怒地说:“那是我和我爸都舍不得喝的茶叶,你怎么能给日本人!
”他哑然失笑:“他们,走了……”“我们家不留汉奸!
滚!
”她已经急得面红耳赤,他低头不语,走出了门。
她恨他,恨得哀怨。
只是不曾想到,再次见他时,一切已无力挽回。
那天阴云,尹逸白被绑住,身上处处是伤,被十多个日军用枪顶着走到一处山崖。
敏吓得躲进茶树间,见他横眉的冰冷。
几个日军跳下山坡翻开土地,发现里面横七竖八躺着很多日军的尸体。
他们鞭打逸白,丝毫没有改变他脸上的神情。
敏才知道,他每次把日本人带上山来 ,就是为了秘密地杀死他们,扔下山崖。
他脑中闪现出所有可怕的片段,他又看到了爷爷反抗日本人,重重砸碎那个青瓷茶叶缸。
日军包围了尹府,把爷爷闷死在水缸里。
他仿佛又听到了怀孕的天巧被日本人拖出房间用刺刀戳进肚子里撕心裂肺的惨叫。
在这山崖上,逸白对汉奸和日军怒吼和咒骂。
他被绳子紧吊在树上,看见躲在那边的敏。
他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她的手指被自己咬得渗出鲜血,喉咙里发出呜咽的声音,双眼紧盯着他浑身的血流。
这,是诀别。
这年清明,她才18岁,和父亲一起到他的墓前献上一朵花;几年后,父亲也不在了,她独自去给他扫墓;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她老了,驼着背,拄着杖,站在坟前;又过了几年,最后她也不在了,那座孤坟荒突地立在山野。
漫山的茶叶,绿透了整个人间。
岁岁清明,婉约之爱,切肤之痛。
-这部电影作为“献给党的十八大”的获奖影片,必然是十分主旋律的。
如果它只是一般的文艺电影,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民国短命正妻为丈夫择妾的爱情故事,然而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在整部作品如茶般淡雅,把青涩爱情与家国深仇过渡得如此巧妙,几乎不留痕迹(当然除了尹逸白死前的怒吼让人感觉太唐突了)。
总之,是一部叙事非常饱满的剧情片。
下面列举一下各路名家的评价。
《电影艺术杂志》总编辑吴冠平肯定了这部片子,“影片的小事件和小视角其实是从民族和情感和性格中,去寻找戏剧力量的真正源泉,这种创作方法符合世界的潮流,也使这部电影超出了一般抗日题材的范围和框架,更潇洒,并且更风格化。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说:“我曾经说过《岁岁清明》给影坛吹来了清风,而且成功将真善美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意识交融整合,我们应该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面对某些缺精神、缺灵魂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仲呈祥分析说,“这部电影在清新的同时也有刚劲的一面,这正是艺术的辩证法。
这缕清风实际上也是自信的文化强风,它让坐在放映室中的人体味到中华文化之美。
” 你看这些人说得多么复杂和主旋律啊,不过人家思维和眼光尚不是我等能及的。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戳进来看到这里的各位: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帅哥美女演员的影迷,就去看别的片子算了…………
电影《岁岁清明》是小成本电影中的佳作,茶山美景与三个清明相得益彰,女主角的表演渐入佳境,从少女的初恋懵懂,到结尾面对山河破碎时的决绝,剧本和演员的表演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在茶山间成长的茶户少女,她既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甘愿以自己生不出孩子的代价为天巧换取生孩子的机会。
尽管这只是不可信的民间偏方,但阿敏天真烂漫中的善良和坚定依然让人动容。
在最后一个清明,演员表演很少地诠释了阿敏对侵略者的恐惧与憎恶,对逸白少爷“投敌”的不齿与愤怒,种种复杂情绪皆通过表演呈现了出来。
钱佩怡作为新人女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
影片前半部分的基调惬意而舒缓,到结尾急转直下,如此大的落差却不让人感到割裂,剧本的构思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亦证明了编剧的强大功力。
结尾,逸白少爷每年清明的造访变成了阿敏每年青年的守候。
青丝到白发,新坟到旧塚,多年前发生在这片茶山的故事或许不为人所知,但这份守候却是永生永世的。
写于 2012年10月2日 虽是一部抗日时期的电影,却没有战火连绵的画面,它需要你有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和一颗平静的心,如同那一山的好茶,淡雅清新,香气不散,细细品味。
清明时节,山下的卖茶行尹家总会上山买茶,几辈几代都如此,从不间断。
这一年,她15岁,茶园主人的女儿,遇到了茶行的尹大少爷,冥冥之中,她喜欢上了他。
等待是一年的光景,又到了一年的清明。
他来了,带着自己病恹恹的夫人。
她和夫人成了好朋友,这是她做梦都想不到的结局。
他们下山了,仿佛两人的世界只是平行线,买与卖。
第三年,他迟迟地来了,带来了日本朋友,她惊呆了,吓傻了,她让他滚。
几日后,她隐藏在茶园中,全程目睹了他被日本人残害。
原来,他是为了给家人报仇才将日本人引上山杀死,被发现后,走上绝路。
又一年清明,尹大少爷不会再来了,她守在墓前……又一年清明,一个中年妇人来到他的墓前……又一年清明,一个佝偻的背影来到他墓前……一年复一年,岁岁清明。
这是一份怎样的婉约之爱、切肤之痛,从开头就猜不到结局,如同人的一生,待走完这一程,便全懂了。
看了几分钟后似乎忍不住看他可不可以一直清新下去,怎么会让这么瘦的男生出现在电影里,不敢让别人认同我的审美了,因为我一看到他就觉得是好看,怎么那么像我的同学,真的可以叫他小白脸了,瘦猴子。
丫头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那是年少的我自己,我对自己喜欢的少爷就是那样,装作很生气,却拼命引起他注意。
一阵有趣的心情看故事的发展之后我真是对那里的每一点一滴的出现都爱上,直到少爷在带着日本兵回来,我的心立刻就碎了,几句台词之后,我狠狠关上了电视。。。。。。
今早又打开把他看完,天啊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他在讲什么,曾经久久有感于心中的,那些深深地猛烈地屠我同胞的国耻之恨马上涌上心头,这些伤害永远不能被原谅,无论是多少年,无论这个国家的文明思想怎么在改变,绝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看清今天我们要怎么记忆才可以祭奠那些我们民族曾经惨死于他人屠刀下的亡灵,又怎能再让他在清明时节幽咽悲泣。
文:赵猪以抗战肇始杭州为背景的《岁岁清明》,是肖风导演与程晓玲编剧再度联手的最新作品,“抗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这一次,两位将目光对准了江南水乡——杭州城,讲述了一个清新、婉约,却又不乏惨烈的,有关“杭铁头”自发自觉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间传奇故事。
当然,究竟是如何抵抗的,在此恕我不能剧透,大家完全可以亲自到电影院里看看,亲身感受一下“杭铁头”出人意料的壮怀激烈。
不过在我来说,到是更愿意认为,《岁岁清明》其实是部有关“初恋”小事的纯爱电影。
而且此“纯爱”绝不同于那些事先张扬,炒作得轰轰烈烈的“纯爱”,实际上却是打着“纯爱”的招牌,贩卖廉价、猎奇、知音体的所谓爱情故事。
《岁岁清明》沿袭了沈从文《边城》、汪曾琪《受戒》的散文诗式笔调,用一个看似平淡无味、司空见惯的故事,却写尽了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淳朴、善良,以及小男女情态,正如片中用来点题的紫云山上明前贡茶那般,清淡雅致,却沁人心脾。
有关《岁岁清明》的剧情,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大体上来说,编导们已经尽量把剧情线索尽量简化、淡化到一个极致,更多的时候,只是用一些设计精巧,带有显著江南水乡、茶山特色的景致、人物、故事来勾勒剧情。
但是这又不是说片子没有故事,就是这些颇有禅机的小情节,一个个串连起来,却以小见大,反射出一整个动荡的时代,以及在这动荡时代之下,依旧我自岿然不动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并且还必须提到的是,《岁岁清明》这个片子里对于细节的前后照应,线索、伏笔的运用,是目前国产影片中相当巧妙和精致的。
几乎做到了环环相扣,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其作用,都能代表一种生态,而每一个镜头,每一个伏笔都有后面的剧情发展与之相互照应,而且丝丝入扣,每一条线索都能对故事情绪,人物表现发展的堆叠起到烘托的作用,没有一丝赘笔。
话说肖风导演这一次的转变,让我想起了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早期的《漂流欲室》、《收件人不明》等作品暴戾、狂躁,后期却突然笔锋一转,拍出部禅意十足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平淡的叙事节奏,机锋处处的电影。
从《大劫难》的重口味到《岁岁清明》的恬淡冲虚,肖风导演的转变无谓好坏,但却是令人耳目一新。
《岁岁清明》如同一杯茗茶,饮后令人通体舒泰,不增添负担的好电影了!
当然,就我个人口味而言,假如在影片最后结局时,不要那神来一笔的血腥暴戾,或许整部电影的基调会更加统一。
与其说,这是一部描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尽管这个英雄有些另类,不同于主流的抗战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影片。
是的,故事中有战争,但更多的是战争在这里只是一种突转的方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一部悲剧必须得有突转,突转是转变的一种。
在复杂的情节中,主人公一直处在顺境或逆境中,但是到了某一场里,情势突然转变。
”“发现和突转同时出现为最好的发现。
”如果从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来看,《岁岁清明》是一出正宗的古典主义悲剧,日本人的闯入是造成悲剧的突转,而这种突转又与阿敏最终发现尹少爷的牺牲密切相关。
当然,它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色彩才成为文化色彩深厚的悲剧电影,这部电影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并将这种文化氛围用诗一样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它将传统文化明净自然的一面用优美的视觉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
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被视为中国饮食方面的代表,故自唐代时即有陆羽之《茶经》,饮茶、品茶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象征。
在这种文化情结的推动下,种茶、采茶、制茶也染上了浓厚的文化诗意。
《岁岁清明》中所表现的茶商与茶园主人之间的饮茶、品茶、辨茶;茶农上山采茶;以及照顾茶树等,无不体现出清洁、飘逸的气质,仿佛这不是一项充满劳作的活动,而是一场诗性的创作。
而这种清新自如的文化品味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基本叙事氛围,使故事具有了坚实的发生场域。
其次,它塑造了传统文化中活的人物与活的生活范式。
故事中的阿敏是山中茶园中的少女,也是传统文化中自然一面的代表,那种充满野性的纯真,对所爱的执着与奉献,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最让人迷醉的一面。
而尹大少爷也颠覆了诸多影视剧中民国大少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充满血性的个性,展现了传统文化中温文尔雅却又有不失原则的特点,“念言君子,其温如玉”。
他与夫人天巧让人领略到传统文化雍容自如的特性。
其余人物如阿敏父亲、八叔、翠翠母女、尹老爷子,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了传统文化的品性,这种文化是温润的,它高度与自然融为一体,其中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都被这种氛围融化,甚至使人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但它同样是刚强的,日本人的入侵让人看到了它坚韧的一面,是那种发自文化内部的不屈精神让人看到似乎风都能吹倒的尹大少爷如何拿起手中的枪,向敌人发出致命的复仇。
它是祥和谦逊的,但却从不缺少勇气与血性,这便是我们民族文化内部的底气。
第三,影片还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身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被更为完整的统一性所包融。
阿敏与尹少爷之间的爱情阻隔从深层讲是知识层面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两人的阶层身份有关,尹少爷选择与自己共同志趣的天巧而不是阿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差异,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暗示了上层与下层的不同。
但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却被文化上的一致性所融合,使得三个人的关系尽管出现紧张,但始终是和谐的。
同样,八叔和翠翠的爱情则更多体现了这种阶级或阶层上的差异,尽管影片中显示是受传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茶农跟庄园主的身份也是一个因素。
只是,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被冲和淡化,而这正显示了传统文化极强的包融性,那种中庸和谐的生活观念在这里悄然展现。
总之,这不仅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视觉艺术,它体现了体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茶园,优美如诗的音乐以及阿敏演员灵动的演技。前面的婉转铺垫,为后面的起伏做了完美的呼应
千万别看国语版
有点故作忧伤的感觉
今天偶然在电影频道瞥见,看过太多矫揉造作信誓旦旦要告诉我们什么的电影,这样质朴的茶香一吹,便觉得清丽脱俗。
应该是上高中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今天感怀一下,这部电影我知道了采茶一般在清明前后,一个沉闷的电影,许多不屈的灵魂
看了一会片段
真心拍的不好。
女一号脸大如盆,女二号阮玲玉上身。悲剧啊。
片尾曲很动听
男女主角都难看死了。。
有多少故事在记忆中遗忘
别样的电影。
有台湾电影的小清新感,刚开始看以为只是青年男女的叙叙情谊,直到最后一分钟才点出主题,让人震撼
总体感觉比较幼稚,情感交代不够细腻
喜欢血腥之后的歌曲
感觉很好
前面的表演很“演”,但反转的确有力度。有新意。
永世守候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影片《岁岁清明》主题歌《永世守候》词/曲 刘迈歌词谁靠在你的身边和你摇曳在山水间直到银丝与你纠缠也要笑着吻他老去的红颜独自风中几丝惆怅月落之后情断也断人肠几世修来方能与你同行老天却要棒打鸳鸯谁万般风情的眼让你沉睡千年谁在你梦里出现拉起你手共赴悲欢爱恨犹如风月缠绵时明时暗哪天能圆等待中我望穿了眼痛彻心扉却也贪恋谁人能怜情人泪谁的轻描叹出爱人悲始终不肯走过奈何桥尾何时才能等到我错过的人回佳人欲求醒时也能醉朦胧中的美与谁能成一对娓娓道来这离别的怨我愿等在世间为你守候千年为你守候千年
天巧太诡异了
你們這些演員都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