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批评,看不惯的话可以轻易说出,可能是网络的藏匿兴,我并非要为电影正名,也没有资格。
只说说三言两语的感受。
或许我并不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所以没有门票钱亏的感受,又或者我没有太大期待,所以也不会失望。
从前我可能也会和大多数人有一样的感受,悲伤痛苦的现实主题怎么总要去消费。
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现在有了不同感受。
不可否认,电影要获得商业收入,这是必然。
但为什么一部抗疫的主题要背着这样文艺的名字,我也曾嗤之以鼻。
电影称不上多好,但却有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电影中传递更多的是向上,是美好。
如果真实的抗疫有多难,我想不难想象,或者会超乎想象,现实已存在,真想去多了解,那是纪录片的责任。
疫情下的武汉,作为其他城市的我,看到的都是新闻报道中的武汉,而现实中的武汉应该要比新闻更难。
但我想如今我再去接触一个武汉人,大概没有谁会给我讲他们有多惨,他们有多不幸,就像金星说的,在舞台上是展现最美好的一面,你付出的辛苦不是在舞台上看的。
同样的,一个承载疫情主题的电影到底是要拍得悲壮,还是定调美好,都是一种选择。
如若电影真的要拍摄悲壮,让每一个幸存者去讲述,去呈现背景的压抑,我去看纪录片我可以具体了解。
但作为传播量更广的电影宣传,我并不想看到武汉人把自己的伤疤再揭开,呈现给观众。
疫情首发城市武汉有多难,多不好过,毫不夸张,人人都知道。
在不可预料的疫情之下,一城全封,保护其他城市最小程度波及。
这是全武汉人民为我们做的最浪漫的事。
所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都看得见。
所以个人偏见,在很短时间里,一个伤痕累累的城市扒开伤疤呈现电影给我,我会遮目不见。
这部电影真的撑不上多好,但公交车缓缓行驶,背景是满目樱花。
清理垃圾苦中作乐救治小猫。
为儿子强逞英雄,为陌生人送医院救治。
欠债还钱理所应当,但生死难料,最后的电话是还钱的遗憾.....这的让我看到了武汉人或者是在武汉的外地人,最为美好的一面。
让我有疫情过后,想去武汉看看的冲动,看看这个在国家危难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市,看看这个樱花布景的浪漫城市。
疫情之下,还有很多幸存者,但幸存的人也不需要将自己的苦难讲出来作为旁听者的下酒菜。
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武汉的美好,就觉得很知足。
(仅个人观点,别怼,怼就是你对。
)
能理解拍摄意图是好的,但是剧本导的实在是太烂太烂太烂太烂太烂了太烂了太烂了🆘烂的程度大概就是观影两小时中我全程都在写要如何diss它的影评。
电影充斥着各式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人物经历没有完整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挣扎,纯粹是剧本安排下为了完成某种单一的"属性意义"输出的工具人,在所谓正确的场景下说出一些机器人台词,该离开的时候就及时"退场"。
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一定是大年夜不回家,坐在车里默默遥望家里窗户;疫情下旅游业的不景气就是一对夫妻上头爆炒台词输出还要怪妻子太爱钱;医护人员消毒城市街道,痛苦的医院看病乱象,城市标志热干面长江大桥,导演让它们在剧情中体面地露一小个脸就算完成了其应尽的使命。
但是他们和剧情主线的关系是?这可不是up主随机剪辑合辑投稿哇。
在本就荒唐的故事中随机切换伤情bgm并播放以上画面,我看穿了我一定是正在看两部被强行缝合起来的电影吧!而且和前一场高下对比真太明显了我好苦(就要拉踩就要拉踩(ノ`⊿´)ノ有些情节一度让我荒唐到脚趾抓地:(球球了你们吵架先把下巴下面的口罩拉起来啊喂)(45岁高龄产妇怀孕了,丈夫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担忧妻子还能不能生,劝生宣传使命1/n)"同样都是离婚组你们为啥整的像毫无来由的尴尬陌生初恋呢";"同样都是几十年老友离开,一个是后知后觉时靠在墙头默默流泪;一个是听闻噩耗下一秒立刻把车丢在下大雨的路上,冲到路中间对天嘶吼,然后夫妻对喷,然后抱头痛哭,这是什么古早狗血剧本吗〒▽〒";披着防疫皮的尴尬青中老全年龄爱情片外加怪味拼盘,快结尾时竟然还出现了完全没有来头的一段动画😰,想拍众生群像却只拍出了导演完全不接地气的一堆刻板印象,一部虚假的片子在每一个时刻疯狂输出我要感动你的意图,结果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可惜了电影这些演员的演技,浪费了我宝贵的两小时ヽ(#`Д´)ノ站在年末我可以骄傲地说这真是我今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2022 bless me!
长记萋萋鹦鹉洲 曾许诺 盼白头 佳期轻负 天人悲永隔 红尘往来如一梦 空念远 泪难收 夜来听雨三更后 宫商咽 动离忧 子扬何在 锦书终难托 别后重逢会有时 沐晨光 浴爱河
四星半! 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讲述的是疫情爆发以后在武汉封城期间发生的各个小故事:出租车司机, 外卖员,超市老板,旅游公司老总, 刚毕业实习的小护士,钢琴老师, 退休医生,餐馆老板,等等等等的小人物. 电影风格比较温柔细腻,刻画出在大环境影响下,小人物们的各种求生存的故事. 整个电影最触动我的有几个点: 1) 两位老人家的黄昏之恋, 特别是老爷爷为病重的奶奶录的加油视频, 不由得感叹一句: 有生之年遇到这个的人,真好! 2) 快递员姐姐一边去取快递,一边给刚认识的小护士发语音的那段, 当小护士的照片露出来的那一刹那, 真的感到人生无常.以为年轻人比较抗造,但是还是会倒下的. 而且这位小护士还是刚毕业出来实习的, 人生才刚开始, 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真的令人唏嘘. 3)钢琴老师的逝去. 由于疫情的关系,让不少身患慢性疾病的病人也耽误的治疗的时机. 虽然老师的器官得以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生命的延续, 但还是感觉到人生的无奈和惋惜.有好的地方,当然也有些带bug的地方. 首先一个就是---电影篇幅太短了!如果可以再长一点就好了. 在网上有看到了不少被删减的片段,其实都是很好的! 如果可以保留的话,那么每个小故事都会变得更完整. 现在感觉就是有些点交代的不太清楚, 有种未完的惋惜. 因此,扣掉了小半颗星....
说是电影,还不如说是纪录片,在电影院两个半小时,真的如坐针毡,几度想要走电影剧情太过平淡,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没有看当时新闻联播来的冲击力大,甚至拍的很尴尬😅电影拍的很生活化,但是剧情却不符合常理,真的看得我脚趾抠地,把每一个故事都拍的过于理想主义,人性过分美好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快跑,跨年那天还是别浪费时间看这部电影了,去吃顿好吃的不香吗
这一次,我会将《穿过寒冬拥抱你》和《中国医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个比较。
很简单,这两部片子都是关注到武汉疫情的历史时刻,但是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事。
本片中难得一见出现黄昏恋的剧情,吴彦姝的表演过于青春和琼瑶了,说实话我接受不了
相比之下,《中国医生》更催泪,也更具有舞台感,人物的刻画也更高光和英雄主义,但这正是影片要塑造的医护工作者的形象,而《穿过寒冬拥抱你》继续用这种手段来刻画普通人,则略显过犹不及对于两部影片,我始终抱有一个问题——如何展现医护人员的勇气,如何展现一个城市的勇气?
可以是面对病毒的不屈,可以是牺牲,可以是同情的泪水,可以是憧憬。
但这还不够!
对于电影而言,矛盾和冲突,才是能够绽放电影魅力的最佳手段!
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冰与火之歌》中的一段名言——“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
”而这恰恰是《中国医生》比《穿过寒冬拥抱你》要更出色的地方。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我们能够更多的病毒的可怕,我们能看到身边的人倒下,能看到束手无策的医生,能看到惊慌的市民,能看到恐怖的传染性,看到瘫痪的城市,看到面对病毒哭泣无力的护士。
影片中这种类似于新闻画面的镜头出现,能给人一种很好的紧迫感,这种大场景镜头可以更多一些时长,把前期城市中人们的惊慌更真实的表现出来,而这越真实,后面的浪漫才能越让人接受,给人的冲击才能越大并非是因为我以他人的痛苦为喜,而是因为这正是真实的反映,这才是人。
此刻,我们越是害怕,越是困惑,随之而来,人所爆发出的勇气。
便会越加光芒四射。
于是这种绽放的光芒,在《中国医生》中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在了医护人员身上,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扩大了无数倍,赚得了无数的眼泪。
《中国医生》中对医护群体的统一符号表达的异常鲜明从手法上来说,通俗点儿,便是将一个人群升华,艺术升华,成为一个符号。
看似简单粗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医生和护士,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他们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即使进行了艺术升华,也并不违和,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有了固定形象的一个群体。
似乎《穿过寒冬拥抱你》也采取了这个手段,而重大的差别在于,本片视角的转变。
从医护人员,变成了武汉的普通居民。
有快递员、钢琴老师、超市和旅行社老板、退休的妇产科大夫、粤菜厨师….影片中八成的内容都在展现武汉封城阶段普通人的生活,主创们希望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一座城市的不屈不挠。
这个方向完全正确,一个城市的样子不仅仅是站在聚光灯和所有人目光之下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在疫情期间顽强生活,相互搀扶的普通民众。
那么,对于普通人,在历史车轮下的故事,我们应该如何讲述呢?
真实,是根基,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和它的真正样貌,也才能展现一座城市真正的勇气和光芒。
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应该呈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
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变化应该是这样的:迷茫——从众恐慌——小心翼翼——一次事件激发勇气——成为榜样影响他人——一个城市的勇敢而《穿过寒冬拥抱你》在前三部走得过快了,基本上从开场十分钟开始,就快进到了第四步。
直接体现在黄渤扮演的阿勇身上,这个角色是本片中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而又最脱离现实的一个人物。
影片一开始他第一个出现,便是在爱人的反对下,载着医护工作者前往医院,组织志愿者、带着大家练拳、三过家门不入、扮成大侠在楼下祝儿子生日快乐…..
这个沟通,够讲究的,人物的平衡,一上一下的罗曼蒂克浪漫感,可惜,你很难在现实中看到吧,看到以后肯定得一身鸡皮疙瘩吧,反正我在银幕前是起了也许真有其事,也许当时身在武汉的朋友,你的身边便有这样的勇士,但在我观影时,并没有片后的彩蛋片花来告诉我,因此在我眼里他现在只是一个王进喜式的人物,更多只能出现在银幕上,而非让我相信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对于阿勇的塑造应该增加更多他的苦恼和普通人的软弱。
比如他的剧情可以用一开始一系列的拒载,到最后看到一个孕妇,犹豫再三后出手相救,借这个契机,他通过两次三番的犹豫,进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而他和家人的关系我认为应该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妻子的不满、儿子的想念,而非在语音中的调侃,和志愿者群里面看似怒骂实则喂狗粮的秀恩爱。
创作者的担心,我认识是新冠疫情对于国人的冲击,是否观众们愿意再一次直面当时的心情,因此选用了乐观主义的风格让观众的心情不至于始终沉重,同时也不妨碍用英雄主义的情节来激发观众的眼泪。
这一点在贾玲扮演的武哥与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的情节上最能表现。
贾玲扮演的武哥,是本片中我认为最接地气,也是最有观众缘的人,几乎所有的笑点都出自她的身上,而所有的泪点也都来自她的身上。
这两个人非常成功的让我认同了一个不可思议的CP一个能将观众的喜与悲都凝聚在一个人的身上,是演员的成功,也是导演和编剧的成功。
武哥是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女人,我们能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困境,她都碰上了,离异、高强度的快递工作、女儿在外……但她的大大咧咧的气场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困难都在银幕上以一种快活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而这种快活并不脱离实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接触到几个类似武哥这样的人。
而在这个疫情肆虐的舞台上,她碰上了他,身患绝症的钢琴老师,叶老师。
朱一龙扮演的叶老师,是一个超脱于现实的人物,他过分的美好。
一个接地气的胖大姐,一个仙气的音乐老师,擦出了火花,这一对原本不太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人,带给我们的竟是,朦朦胧胧,略带青涩的青春感情戏。
并不突兀,而是过于美好。
美好到,最后的遗憾,最后未能实现的桥上的约会,带给我们的遗憾之美,带给我们的眼泪,给了整个电影最出彩的亮点。
影片最后,每个主人公似乎都与过去的问题做了和解。
这种和解并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因为人与人的羁绊。
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总是有着女性视角的独特美感。
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人间的惨烈,而是从普通人视角带观众感受环境的冷暖。
快递员,钢琴老师,旅行社老板、医生以及护士等人物的刻画,每一段都非常真实,感情真挚,笑中带着泪,糖里藏着刀,非常好笑,也十分好哭。
我觉得能牵动观众如此丰富情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觉得应该是武汉方言的输出。
我是真的没想到,地道而日常的武汉方言,听起来这么有味道,说起来特别普通的一句话,用武汉话表达出来都会很有意思,而且特别有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种烟火气,实在好听极了。
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黄渤老师和高亚麟老师,他们俩都是我们山东人,我们山东话跟武汉话可完全不是一个调调,他们能表现这么好,真的是下了很多工夫的。
让人最惊喜的莫过于武哥和叶老师的故事了,简直承包了全场的笑点,我以前知道贾玲的戏很好笑,却不知道贾玲跟朱一龙搭配起来这么好笑!
他们从相遇开始就看点十足,订外卖遇上不接电话不开门的客户,这实在是太常见了,因为我经常办这事儿(坏笑),但我很幸运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武哥来砸门(举手投降),叶老师黝黑黝黑的皮肤,在电影院一出场,我差点没认出来是朱一龙,不过这样看起来十分符合电影里普通人的设定,给化妆师加鸡腿!
他给小朋友们上网课的样子实在是喜感十足,加上又说的是方言,简直不要太搞笑!
跪求朱一龙去演个喜剧吧!
黄渤老师饰演的勇哥和妻儿之间的互动十分逗趣,尤其是和儿子之间的,太自然了,我怀疑私下里渤哥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因为我们山东的爷们,总有那么股子侠义在身上的!
本来以为中年组企业家夫妇的表演不会有什么水花的,但没想到薛导这么会拍,俩人的互动也同样很有看点。
尤其雨中那一段对话我听了都有点受不了了,那是每个女性听了都会有共鸣的一段话,送给全天下的女性朋友!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爱自己!
要说前几对是负责逗趣搞笑的,老年组就真的是负责甜的!
我滴个神呐,想想他俩的黄昏恋,丝毫不输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不对,是年轻人根本比不了啊!
厨师爷爷真的是十佳男友,太羡慕医生奶奶了,虽然最后那一刀有点疼,但是结果多欢乐啊,最后奶奶那句粤语真好听!
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初投放在我们身边的重磅炸弹,给全世界的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稳,我们之所以可以安安乐乐过好我们的小日子,源于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真的应该庆幸,生在中国,真好!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要懂得感恩,也教会了我如何勇敢,以前的我真的很畏惧死亡,每次想到,都会像武哥给叶老师打电话时一样,脆弱而无力,可叶老师的话多么温暖人心啊,真的让我鼓起了心灵的勇气,我觉得,晨光一旦升起,一定可以消融我们头上的云涛,地狱和天堂,不过都是无尽的宇宙,心中有爱和勇气,我们终会在宇宙中的某一点相遇,续写不一样的人间温暖!
标题还没出来,屏幕还没有亮起来,只听见此起彼伏的警报声,救护车声,钟南山的声音,我已经泪流满面。
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是怎么样一段悲伤的回忆,我们总不愿意接触这些,我们苦中作乐,我们饱受着大家的质疑和歧视……很多人不理解,不能get到电影里面的泪点,是啊,你们没有经历过一颗白菜一家人吃五天,你们没有经历过完全不会做饭的人被困在家里,你们不知道在那种恐慌的时刻,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会管你,你们不知道直升飞机在头顶上转是什么感觉,你们不知道那种绝望我们甚至以为国家不要我们了,前期的绝望,只有经历过的才会明白,回过头看也许只有短短几天,但是当初身在其中的我们,看不见希望,看不见光明,我们想活下去,在那个时候,活下去已经变成了一个愿望。
很多人问我,疫情期间我是怎么过来的,我也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说,感谢老天,让我平安的活下来了。
但是国家速度是很快的,前期的慌乱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得到了很及时的物资,我们盼来了希望,我们看见了光明。
电影里在高速路口迎接物资的画面,我真的破防了破大防了我看着电影里熟悉的场景,是我每天看见的江滩,大桥,黄鹤楼,是我们美丽的大武汉,一个英雄的城市。
每个人都渴望美好的结局,对吧但是现实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疫情没有过去,我们仍需努力,疫情是现实的,但是人心是温暖的。
希望我们可以穿过寒冬,拥抱你~
刚刚刷完《穿过寒冬拥抱你》,无意间看到的电影,不知道讲解的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谁是主演。
2小时零5分钟的电影,没有快进过一次,但泪水不知道留了多少。
一个大老爷们,泪点太低了,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
不懂电影拍摄手法,也没有学过专业术语。
个人觉得导演的多视角拍摄,同时空交汇的拍摄手法很新颖,也第一次介绍了换位思考的真实场景,或者用你不知道别人经历的事情,就没有资格指责别人来说更加确切。
黄渤主演的志愿者不被大家认可,导演告诉大家其实老李夫妇也是有难处的;贾玲在群里边看到别人点菜,就赶紧为心爱的人(或许是一个人的爱,或许是两个人的爱,导演最后把结果留给了观众)问了一句淮阳翠柳是不是杭帮菜,都说陷入爱情的人智商都会降低,但是看电影的我们好生羡慕,心里有希望,行动就更加光明,为了给心爱的人找到共同话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一次送菜的机会,认识了一个跟自己家女儿差不多大小的实习生晓晓,刚开始不明白导演的意图,慢慢的才发现,导演用一件小小(晓晓)的事情,让大家记住在2020年初为了疫情牺牲生命,不顾安危的医护工作者。
在此,向参加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电影中另一个特别感人结局也美好的片段大概就是德高望重的谢老了。
谢老在花甲之年,为了照顾女婿和外孙,没有选择返聘,但在疫情当前,主动投身于抗疫第一线,最后感染。
期间,特别会做菜的广东老爷爷每天给谢老送饭,每次吃饭谢老高兴的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儿,看着那一幕感觉好暖,好羡慕他们的爱情,在老爷爷的视频语音鼓励下,谢老用毅力抗过了疫情,并最后与外孙、女婿、新的女儿(自己的女儿离世,女婿再娶)开心的度过晚年。
老李夫妇从刚开始的几乎一言不合就动手吵架,到最后刘若兰成为高龄产妇,家庭诞生一个小生命,导演采用老李的一个老朋友借钱还钱,因为疫情感染没有挺过去,临死之前还上的这笔钱,促使老李夫妇在大雨中抱头痛哭,也解开夫妻两人多年的隔阂。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黄渤主要的志愿者了,几乎是整部电影的线索,由黄渤串联,架构清晰,真情流露。
一个从小学武、爱打抱不平的平常人,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
舍小爱为大爱,电影中分别用捡手机事件、接医务人员等小事,衬托出普通人在大灾面前,也能做“大事”,主动帮助大家。
就像影片中谢老外孙的哭唤醒了无数的灯火亮起,有多少灯火,就有多少家庭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不怕危险,坚决奔赴一线。
此时此刻写影评的我,都差点绷不住;电影最后贾玲带着女儿,看着叶老师在去世后仍然捐献器官,她知道自己爱上了一个伟大的人,那个伟大的人在鹦鹉洲大桥上面向他挥手告别,面带微笑,但眼角的泪水是真情流露,她知道自己没有爱错人,她也知道叶老师不是不回她信息。
整部电影,用一个个小的故事串联,平淡而真实,最为一名观众,郑重向大家推荐这部电影,尤其是情侣、爱人推荐,愿没有灾难,愿家人平安,抱抱你的亲人、爱人,珍惜彼此。
朱一龙不是第一次演电影了吧,我还特意上百度搜了一下总感觉看他演电影很难受,演的很生疏,有点尬(粉丝别冲,纯路人,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剧情稀巴烂啊?
啊?
就、就这?
前半个小时 压抑的说不出来话后部分 刻意煽情明显可以说 贾玲撑起了整部剧 周冬雨也还不错这一分给贾玲演技不是吹 就是冲着贾玲来看这部电影的 可以说她诠释角色这点做的很好跨年看的 感觉明年都不好了总之就是别看!
别看!
别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总结:一部垃圾剧,用疫情、抗疫精神来道德绑架。
想要过个好年 就别看!
水军别来评论区抬杠(个人观点)
喜欢贾玲和朱一龙的表演,意外地很搭
重温那个困难的时期,拥抱身边的人。
虽然剧情漏洞很多,但老少皆宜
感觉有点空洞,故事有点东拼西凑的
看疫情下的武汉普通人的生活。太感人了,从头至尾。在来势凶凶的疫情面前,人们相互温暖,相互鼓励,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换来了武汉的重启,这个电影太有意义了。
喜欢吴老师和许老师那条线 真挚而感人
其实贾玲的角色还是挺令人动容。隔了一段时间看,也能看到镣铐舞蹈里真诚的一部分。其实应该先让这部上,再上《中国医生》,可能会更成功吧。摊手
太刻意的煽情了,煽情贵在自然和打动人心,不是生硬“凹造型”
看的6点场,刚刚散场来吃饭。太好看了,电影后半段所有人物串联起来开始哭的稀里哗啦体现了口罩卓越的吸水性。贾玲朱一龙太甜了!!!!!!疫情下每个小人物都特别特别真实,不是一味的真善美,强烈推荐!!!!!!
很一般的片子。碎且不说,几个泪点也是故意往出挤。有些地方刻意拔高,要展现人性光辉,但搞的跟神一样乏味无趣。我们不经历,你编,还会被哄。我们经历过,你再编,就得考虑我们的智商了。
超感动,影片开始便被带回了2020年,泪目想哭。整个影片都是笑与泪相交织,结尾叶老师让我泣不成声……
剧情散乱,强行煽情,为啥要元旦上这个片子
感觉得到原始剧本是想写好故事线的穿插交汇那种叙事型,可惜收尾还是差了好大口气。除了部分穿插的写实场景还算可圈可点,其他的小片段也就两位老演员和中年夫妇的两条线因为演员的内核表现力,算张弛有度又有故事性。难得让我觉得黄渤得向前辈多看齐。
快结束的时候我前排有个人看了眼手机,是21点10分,从这个时候开始连续be,be到21点30分电影放完,就是强行煽情大过年的给你喂玻璃渣的感觉。。。另:老年cp那对的结局说实话我是不太相信的😅
给编剧扣四星
有笑有泪,非常适合带全家老小去看,边上一大叔小孩都在擦泪
2021看过最烂的电影有了😅 打两星纯纯因为题材和配乐吧。。。
买错票了买成这个,刻意煽情。说的武汉话太不正宗了像四川话,略无语。看着人打瞌睡😪
特别特别特别好,剧情很流畅,朱一龙和贾玲的笑点很密集,演技都很优秀,一点也不会出戏
没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