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他的枕席的——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四世》 ,第三幕Glory,我记得这个词汇。
我的英语并不是很好,但是我记住了这个词语,荣耀。
在《女王》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只有这个词汇。
虽然在世俗面前,荣耀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灵。
“从不立刻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永远是责任第一。
个人第二。
”女王对他的母亲说。
五十多年来,她一直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布莱尔对他的智囊们吼道。
在一个星期以前,你还是一个激进的改革派……没有哪个工党的领袖最终不臣服于王室的。
布莱尔的妻子略带讽刺的对他说道。
当戴安娜王妃,那个已经脱离王室,但是仍被人们冠以此称号的女人,在巴黎遇到车祸身亡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价值观和王室之外世俗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她的人民,她五十年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倾倒于诸身的人们,在敏感的时刻,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她在第一次见到以首相身份坐在自己面前的布莱尔的时候,回忆起了丘吉尔,那个英国最为伟大的首相之一的男人,她说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那时候丘吉尔运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帮助王室渡过了难关。
忆旧,似乎是每个保守派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
布莱尔的家族是一个保守派,伊丽莎白女王也是一个保守派,但是布莱尔不是。
女王安守着王室以及自己一生当中的传统,而布莱尔,在女王的秘书口中,则是妄图颠覆三百年来所形成的制度的改革派。
“他是不是要把王室废除?
”女王问道。
最终,布莱尔还是站在了女王的一侧,虽然在民意面前他还是显得有些投机,但是他还是尽力帮助女王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这部电影,《女王》,事实上也是一部英国改革的缩影。
从最早的君主时代,到最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的伊丽莎白时代,社会总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王室,则似乎是最缓慢的变革者,总是被潮流所落下。
伊丽莎白女王就是一个例子,她不明白,那个乐衷于曝光和媒体的女人,自己的前儿媳,为何能够得到民众如此的爱戴,甚至不惜要废除君主制度;她不明白,王室的荣耀为何在一个已经退出王室的人的葬礼上变得一文不值;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五十多年以来,最终会有四分之一的民众会痛恨自己……也许对于她来说,在她离开庄园回到伦敦白金汉宫的那一刻,自己五十多年来所保守的王的荣耀已经消失殆尽。
时代的主流已经不再是伊丽莎白女王所能适应的了的,正如维多利亚女王不会适应伊丽莎白时代一样。
现在,女王仍旧在位,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绝对不会被她忘记。
她对布莱尔说过,那个夏天教会了她好多事情。
我想,其中也许就有,在这个时代,王的荣耀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媒体的呼唤和民众的激情。
这本是一个个人盛行的时代,神授君权的王,已经远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访问:http://pompeii.yo2.cn/
每个人的眼睛看见的都是前方,能看到目之所及的一切,却唯独看不见自己 而每一次看见的,却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相,因为任何人和事,其实都不是可以被他人全部理解的,加之同一个角度,永远不可能同时站两个人,所以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总是希望可以被他人理解,却很少想到要去理解他人。
如果换一个位置考虑问题,可能看见的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景象了,就好像我以为没有发生过的事,其实早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发生 每个人都是独立着的个体,谁也不能替代谁活着。
因此我们不知道的事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上许多,这也便决定了我们总是以索取的姿态存在着。
想要自己喜欢的衣服包包手表,想要要吃喜欢的食物,想身边的人都喜欢自己,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出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摆脱痛苦想忘记伤害想得到快乐……但其实,我们给出的答案又有多少呢?
我们想要别人理解的时候,有试图真的去理解对方过吗?
我们想获得物质满足的时候,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多少吗?
我们想付出的时候,有想过对方是否需要吗?
我们想得到一些什么的时候,有想过这样将要为之付出的是多少吗?
而这些付出,又是否值得呢?
…… 对,问号太多了,也没有完全解答的必要,因为很多事是不需问而有的事是不能问的。
我也不想知道全部的答案,因为有时候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就在于它的未知性 可是这部讲述伊丽莎白2世的电影里,我还是看到了理解的重要。
女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女王,何止是世袭家传这样简单的制度就可以维持的,更何况要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
也因此看到,布莱尔的出色,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能力上一个人之所以可以有所成就,智商情商以及天赋的一些善良本性是必须的。
对于女王如此,对于首相亦如是 我们不是女王,也不是首相,但有些生存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凡事总是考虑着“我要……”的时候,即便想的是:我要快乐。
也会变成让人不高兴的根源 所以有的时候想想,动物比人快乐,恐怕并不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他们是低人一等的动物,而是是有的事情,太过在意反而会显出人类的愚昧来了。
把所有问题化繁为简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这句话不无道理……
【】英女皇和鹿 苹果日报 2007-03-06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是一出很奇怪的小品,很像所谓「纪录式的戏剧」(Docudrama),把戴妃之死的新闻片断,与剧情穿插起来,却因为海伦美兰,还有演的是英女皇,变成一部很独特的戏。
因为全片其实只看一人、一事、一景。
人,自然是海伦美兰的演技,英女皇也是一个任由国家摆布的演员,最后她为了戴妃之死,化妆向全国电视广播,海伦美兰演的是英女皇,但英女皇也是一个演员,这是一场奇妙的戏中戏。
然而一事和一景,却不是结局的这段,而是英女皇独自驾车,在一条小河搁浅,她抬头看见一头公鹿──王夫一族正在狩猎,这头公鹿正是他们追踪的猎物。
英女皇困在冬天的这条河里,与公鹿打了个照面── 「你多美啊,」她赞叹,远处传来王夫们的猎鎗响。
这时英女皇起了怜爱之心,呼唤公鹿逃走,鹿走了,她松了一口气。
公鹿逃到了隔邻的野地,躲过了王夫的追捕,然而几天之后,英女皇发现,这头鹿子还是被猎杀了,隔邻的地主告诉她,是伦敦的一个投资银行家猎杀的。
地主邀请英女皇参观鹿的尸体。
一事和一景,就是这一幕。
猎鹿的这一场,暗喻黛安娜之死,黛安娜的名字是希猎神话里的狩猎之神。
黛安娜任性胡为,招惹王室恼怒,尤其是王夫。
黛安娜跑到巴黎去偷情,在狗仔队的追逐中,客死在邻国。
英女皇独处的时候,很同情这只野鹿,只有她一个人搁浅在天地之间时,真情方才流露。
叫野鹿快走,是不是在黛安娜自由不羁的性子里,英女皇也在自怜?
她也是深宫里的女人,一切都端庄有序,她无从享受逍遥自在的快乐。
但公鹿终于被杀。
英女皇看了尸体,没有说出她与这头动物有过一面之缘。
她把惋惜和哀痛收藏得很深,地主为猎物自豪,英女皇冷冷说一句:「替我恭喜那位银行家吧。
」感情到了如此内蕴含蓄,方是境界。
看《英女皇》,仅看一人、一事、一景,就是海伦美兰演的这个人物,就是猎鹿的这件事,以及在荒野的这个场景。
野有死鹿,也曾经是诗经古远的哀愁。
【】菊花和美酒 苹果日报 2007-03-07 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的戏味很淡,围绕戴妃之死,公众知之甚详,没有阴谋论的内幕,编剧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
例如,不可以写王夫跟MI5特务组织秘通电话,问对方「搞定了没有」,也不能把戴妃之死「创作」为谋杀之外,而且执行的其中一个狗仔队,原来就是○○七,而且在车祸现场,由丹尼基格扮演的占士邦,情深地凝视着昏迷的戴妃,画面倒叙三年前,在爱琴海的一艘游艇的双人床上,占士邦跟黛安娜做爱缠绵,今天,看见旧情人跟一个埃及佬车祸浴血,这位多情皇家特务静静在流泪。
既然不可以这样写,编导绑住了手脚,没有鱼翅、鲍鱼、海参、星斑,怎样烹出一席好菜?
这就考究工夫。
全片的唯一冲突,就是「王妃暴毙,英女皇应不应该露面,应全国民情,公开哀悼?
」一来黛安娜是皇室之敌,二来并无先例可援,三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皇室元首,不可以随便流露伤感,因为正如片中一个角色说的:「善于隐藏情感,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原因。
」感情不是压抑,而是隐藏,更不可以宣泄,这是很深奥的哲学,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的条顿民族,跟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拉丁民族的基本差异。
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眼中,英国人活得很辛苦,但皇室必须表现国家尊严,戴妃车祸,保持沉默就是国家尊严。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压力,编导为英女皇虚构了猎鹿这场戏,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英女皇才对眼前的野鹿发出由衷的赞叹:「你多美啊」,这是英女皇最人性流露的时候。
她听见王夫在远处狩猎的鎗声,呼唤野鹿快逃,焦灼之情,溢于言表,但野鹿逃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还是被另一个猎人宰杀了,还邀请英女皇观赏鹿尸,即使在如此私人的场合,英女皇也不可以讲:「我刚见过这只鹿,牠是我放生了的动物,想不到被你们杀了。
」她只能说一声「恭喜」,她没有流泪的权利,也没有公开表示悲痛的自由,因为「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理由」。
戴妃性好自由,追求情爱,轰烈死在邻国狗仔队的狩猎之下。
英女皇一生安逸,却只是高贵的囚徒。
人淡如菊,情浓似酒,如果能同时拥菊花和美酒的情怀,是幸福的,《英女皇》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戏,说尽了人生的哀愁。
【】藏的学问 苹果日报 2007-03-08 黄金冒险号 一个好故事,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英女皇》的故事情节很淡,主题却很浓,就是一句话:「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一个原因。
」英国文化的长处,在于一个「藏」字。
例如,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座落在武士桥的豪宅区,四周都是博物馆,是一所名校,但是帝国学院没有一个很显赫的霓虹灯招牌,更没有所谓的领导人题字。
不仅帝国学院,任何一所显赫国际的机构,从皇家学院、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从牛津的基督学院,到BBC电台,一副招牌只是很小的金属匾,很不显眼地钉在门外石墙的一侧,字体很小。
外来的游客,拿着一张地图,四处仰望,就是找不到。
首相府也建在一所不显眼的老房子里,英国人相信,越有实力,越是要收藏,情感当然也是一样。
英国的小说,不论喜怒哀乐,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都是淡淡的,从无散发江滨、歌哭山林的激情。
虽然一海之隔的法兰西,出产了《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气势磅礡,爱恨澎湃,雨果是一头激击长空的大苍鹰,俯冲而擒,但英国的小说家,喜欢叙述鸡毛蒜皮的琐事,像一群啄余谷粒的鸽子。
老鹰觉得鸽子没有出息,但鸽子却觉得,不一定在蓝天和峻岭,在教堂的日影和青苔的檐阶之间,更有细节的天地学问在。
法国人热爱革命,用暴力推翻皇室,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很疯狂,激情驾驭了意志,感性推翻了理性,无论在艺术有多大的成就,这样的民族总是低一级的。
福尔摩斯侦破谋杀的过程,也是一样,一宗谋杀案发生了,出现一具女尸,是谁干的?
福尔摩斯对于「沉寃待雪」、「锄强扶弱」、「替天行道」之类的道德理由没有兴趣,他把每一宗棘手的谋杀案,当做一局艰辛的围棋,一个高深的填字游戏,一道科学的不解难题。
他对死者并无怜悯,对凶手也没有仇恨,福尔摩斯有没有血性?
读者不知道,这一点,也不重要。
只知这位高人,从拆解一个迷局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小说家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种文学和娱乐的成就。
英国在世界文明之中,是一项伟大的资产,正在于当世界都陷于歇斯底里的疯狂中,只有英国人是冷静的,做到这一点,先要习惯孤独。
电影《英女皇》的主题很深,对于民情喜欢大喊「我们崛起了」,喜欢集体唱K、猜枚,群起冲凉揼骨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部大闷戏,看翻版《黄金甲》好了,这部戏不要花寃枉钱进场。
一个离了婚的王妃车祸死了搞得大张旗鼓、大惊小怪、剑拔弩张,还说革命改成共和制,媒体太恶了。
人群也激动,王公贵族和政客就是闲的没事干,就知道想讨人们欢心不会影响自己。
70%民众认为会影响君主制,四分之一人赞同取消君主制,就为了个不了解的旧王妃,把她死怪罪到王室,说他们手沾满王妃鲜血,王妃和情人到处玩自己撞死的跟王室什么关系,一群傻逼,影片把布莱尔首相表现的挺搞笑的。
女王一世英名败在小丫头手里,悲哀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
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
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
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
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肤浅的我对电影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能够震撼我的电影就是好电影那么《The Queen》无疑是合乎好电影标准的它震撼我之处绝不在少数仅此择一二述之一、女主角的精准表演喜欢她走路的样子,风风火火地大踏步前进喜欢她很自信地说:“别忘了我战时当过机械工”喜欢她对狗狗下命令,说现在不许吃还有她啜泣的背影,隐忍的坚强,压抑的悲伤流泪过后,擦拭眼角,抹抹鼻子,然后,深吸口气,目光坚定她说:“他们的悲痛?
如果你认为我会放下两个失去母亲的王子和这里所有的事务赶往伦敦,你就大错特错了!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摒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悼念,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全世界都知道。
”她还说:“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我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我愚蠢地认为民众就是想要这样的女王而不是那种小题大做类型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我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我只会这么做。
”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除了戴安娜和14角鹿其他都是演员演绎的近乎真实让我曾恍惚地提醒自己别把它当成纪录片看还有14角鹿这个编剧铺设的情节线索可以说是对戴妃的影射它那么的美丽,优雅女王都为之欣赏当远处传来依稀的枪响女王对着14角鹿挥手对它轻轻催促“走,快走”……可是竭力想保护却无法抵御命运的不设防人民的王妃死于别国他乡14角鹿也终究逃不过猎枪当女王匆匆赶来的时候摸着冰冷的异处身首她的神情,她隐匿的情感原谅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她似乎明白了面对人民的不满和舆论的压力她再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默默地悼念和缅怀失去的亲人只能面无表情地走向镜头在电视里向人们说那些他们想听的话三、传媒的可怕力量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政治通过传媒已经渐渐演变为“娱乐”“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因为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是传媒从业人员间接使可怜的戴妃致死;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将经过加工、编码的信息——这些未必真实的“真相”传递给毫无防范意识的大众;而这部电影本身(当然同样也是一种媒介)则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女王是被误解的,整件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怎样……当然,我们无从考证。
虽然所有人都宣扬“地球是平的”我们早已不像过去可以无所不能地通过媒介得到各种信息可是别忘了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还说“媒介即讯息”我们所认识的大多是经过媒介转述的信息是非真实面目的信息只是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而“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需要声明的是我无意彻头彻尾去指责传媒的荼毒和教化我还是不可避免、满足且享受地生活在它的包围圈下起码这部电影还是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礼仪常识——见女王陛下的时候,永远不能背对她,不能在她之前转身~~不是吗?
好吧,撇开那些理性的辨析和逻辑的思考,也不再去争辩孰真孰假孰对孰错,只是单就这部电影单就这部电影里所塑造的女王形象还是深深感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说一声GOD SAVE THE QUEEN愿美好常在~
黛安娜死了,布莱尔说,她虽然已经不是英国皇室的王妃了,但她是人民的王妃,我们将永远记得她然后事情就开始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各国领导人们纷纷致辞各种组织蠢蠢欲动人民涌向街道,露宿街头只为了向一个 仅仅在电视上看过的人 表示哀悼人们攻击皇室,攻击女王仅仅因为女王没有向前王妃的死公开表示哀悼,,,女王说,我难道没有独自哀悼的权力么?
难道黛安娜没有和我儿子离婚么?
难道我就非得哭给你们看么民众说,对你得搞个直播秀否则谁知道你有没有伤心过女王说,我已经不明白我的国民了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不怎么检点的前王妃的死会变得如此重要,如此夸张,如此莫名奇妙即使她人再美,功绩再大,心灵再崇高也没有这么夸张吧我想她不明白的是,在这个时代,悲伤也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对着镜头老泪纵横,指责皇室是多么没有同情心,居然不肯为黛安娜降半旗,我很阴暗的揣摩,她回家后第一件事是不是问老公“有没有看到我上电视?
”那个悲伤的一边哭一边用标准动作把花放在墙边的中年男子,是不在是一边暗爽“老子终于出名拉”《乌合之众》的作者能活到今天,黛安娜的死将是个多么完美的例子:群众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全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即使女王也不能幸免群众的智力远远低于个人,感情用事,不可理喻黛安娜死又关女王什么事了,你们以为是看8点档么?
婆婆与小姑升级版?
黛安娜不是已经与皇室脱离关系了么?
皇室为什么要公开哀悼?
你们不是在花圈上写着“they don't deserve you”为什么又逼着they给她办葬礼?
女王就不能不喜欢黛安娜么,世界上讨厌媳妇的婆婆她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民众不关心事实真相,民众不需要沉闷,民众要的只有一个,就是娱乐。
民众要阴谋,要戏剧,要冲击性民众要一个最终BOSS,把这个8点档演完李志在歌里唱,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我能理解各种各样的悲伤,毕竟生活充满着不如意但我不能理解为一个“仅在电视和花边小报上看过的女人的死”而成群结队的,作秀似的悲伤我坚持认为真正的悲伤,是个人的,私密的,不可言说的不是群体的,电视直播的,叫嚣喧天的后者是娱乐,不是悲伤
演技是现在公认的好,化妆造型师其实更加厉害,不需要用巩俐身上手上那些金光灿灿的饰品,依然一副母仪天下的威严。
为了表现伊丽莎白内心情感的复杂,演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试图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压抑,相反,我感受到的是女王的孩子气,看着她的种种应对,甚至会微微发笑。
她贵为女王,终究还是一个普通人。
从情节上而言,女王起初对黛安娜车祸事件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基于普通人的做法,而不是被王室章程束缚。
王妃当时离婚已久,确实这只是斯宾塞家族的私事;为了避免小孩子被媒体伤害,远离伦敦也没什么好指责的;既然国王去世都没有降半旗,不为黛安娜破例自然无可厚非;媒体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为什么还要从他们的意愿发表什么劳什子的声明?
不事张扬,本来就是英国民族的特质。
况且王妃夫妇的离婚对这一家族确实造成了伤害,不论责任到底在谁。
试问普通家庭,会有几个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积极的反应。
女王的屈服,不是对民众的屈服,这本来就是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她是随同黛安娜一起被媒体压迫的受害者,原因只是因为她们都是王室。
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每天的报纸头条,是电视里面的新闻,是布莱尔报告的民意调查结果。
布莱尔在听到那个张狂的顾问的秽语之后的爆发,才是真正反映导演意图的点睛之笔,而王宫门前那个小女孩单独给女王送上的鲜花,跟国王的新衣里面的说真话的小孩,隐隐呼应。
她在片尾的那句话:现在的人们,喜欢感人肺腑的讲演,但我不擅长这个,从来都不。
是的,无论她是不是明星,为什么要让她面对这些愚弄万千乌合之众的东西?
在当时要被指责的,到底是无耻的媒体,还是冷血的王室?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了,面对1/4支持要她下台的民意调查结果她就和那只被追得走头无路的麋鹿一样,不得不妥协。
上个月的新闻:2006的圣诞,80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用播客给英联邦国家人民致新年贺辞。
不擅长不重要,谁让你其实就是一颗明星呢?
看这部电影的人的最初动机大概是想看看王妃车祸的真相的居多,或者是想看看王室真实的生活,看来要失望了。
作为跟惊爆13天差不多类型的政治片,人物塑造的成功,同时强化了影片主题,确实是一部上乘之作。
女王,女王!
这是一部以伊丽莎白二世为中心人物的传记性电影,影片围绕女王和首相布莱尔之间的关系展开,并以戴安娜王妃去世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以此表现英国王室与政府,与人民大众,以及与这个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中女王的形象让人产生了诸多的思考。
这是一个成长于战争年代的英国王室代表,恪守着上百年来王室贵族教育所赋予的清规戒律,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要求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她在意英国王室的传统与尊严,在意王室贵族在整个国家中的象征力。
一方面,这是她身为一个王室成员不得不做的,而另一方面,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已经在她身上根深蒂固,成为她毕生所信奉和尊崇的信仰。
生为一个现代的普通大众,或许应该站在民众的角度批判这种刻板和不自由带给整个王室乃至整个社会的教条与压抑,然而,从一位历经二战,历经冷战世界,再历经整个欧洲,整个世界风云变幻的王室人,从女王的言谈举止和仪表尊荣中,我看到的是一种得体与大气,规守与典范。
在一个国家,尤其像英国这种有着浓厚传统与历史的国家中,需要也必须一种王室与上层社会的典范存在。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有以人民大众所选出的首相为亲民代表就足矣,而王室,归结到王室的代表者——女王,这个形象与某种信仰的代表是无法取代和被摒弃的。
在是否为戴安娜王妃举行以王室名义的葬礼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诸多矛盾的焦点。
王室权力与政府首相权力的归属之争,王室女王与人民王妃的形象冲突,王室对人民的态度与人民对王室的期待之间的落差,都在影片中表现出来。
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思考和逐渐转变的女王,这些在与其他王室成员的对比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虽作为一个王室贵族的成员,她并没有完全将自己凌驾于人民和整个国家之上,而是从内心想要为整个英国的荣耀与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在战争的年代,她通过广播宣传鼓舞民心,战争胜利了,她同民众一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可能,在女王的心目中,永远存活着对于那个纯真而美好年代的希冀与怀念,也存在着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经历了几代的民众变迁后的英国人民,依然会像二战时那样对王室,对女王,怀有无限的尊崇与爱戴。
然而,时过境迁,世界在变,时代在变,英国人民在变,而唯一恪守不变的是英国的王室,这必然会被整个巨变的世界所质疑。
人民怀疑这样高高在上的王室是否依然值得他们尊崇,他们或许开始考虑要不要取代它,他们产生了对像戴安娜一样的与民亲近的人民王妃的某种狂热追求,于是产生了对这位王妃死的宣泄式的怀念和对英国王室的抵触。
女王也在质疑,苦闷的站在这样风口浪尖的地位和这样风口浪尖的时代,她该如何保持英国王室的传统并消泯与人民的隔阂。
她并非对人民不屑,她的内心,是一颗永远为英国跳动的,然而,经历了几代人并恪守不变的心。
因为跳动,所以感动,而因为不变,所以离人民越来越远。
女王,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女人。
无论她在整个国家中代表了多么崇高的地位,在整个世界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她依然是个个人,是一个女人。
这或许表现出君主制和民主制的某种差异,因为君主制会将某个个体无限的放大,当将优点放大的时候,那是人民无限的尊崇和宗教般的狂热,那将是整个王室的荣耀,然而,一旦不断放大的是缺点的时候,那样的压抑和摒弃将由女王一个人承担。
作为一个女人,她不能表现出如男人一样的强大和威慑力,他不能用暴力和强势来压倒一切,她只能选择一种渐进的,抑或是柔弱的力量来对抗某种反对,而更多的时候,是屈从和忍受。
她只能站在皇家狩猎场,在寂寞无人的时候,悄悄的流下几滴不能为他人所见的泪水。
这并非王室和国家的悲哀,而是作为一个女王,一个拥有特殊身份的人的,孤独的个人的悲哀。
然而,整个影片中,无论是在于新首相见面的端庄礼仪,还是在王室困境中挣扎的无奈与矛盾,抑或者最终屈服和改变的故作自然,我们所了解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
一个拥有上好的皇室教养的王室成员,一个深爱这个国家的女王,一个孤单却肩挑重担的女人。
不论如何,她都是女王,毋庸置疑的女王。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中香消玉陨,那时候我不过是个尚未开窍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赏传奇,更不要说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呵,做什么,我又不认识她。
不过1997年在英伦三岛,却着实有一个人因为不肯为之当众哭泣而身处险境,落得千夫所指,横遭诟病。
这个人就是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当是时,英国王室对戴妃之死反应冷淡,举家避居行宫巴尔莫罗堡。
这一做法激起民愤,媒体火上浇油趁势抨击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仅三月的首相布莱尔斡旋其中,终于说服女王“与民众共同悲伤”,平息了这场风波。
电影《女王》围绕这一事件展开。
但我没料到这部片子可以拍得这么好看。
女王有银灰鬈发,细薄嘴唇,讲一口矜持的伦敦音,戴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
她那么尊贵乃是由于她的权威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一千年来,曾称霸一方。
于是我们看到,布莱尔在她面前单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来女王貌似漫不经心地同他讲起,“你已经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温斯顿•丘吉尔”。
听起来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举国大恸,白金汉宫门前祭成花海,面对镜头,民众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称王室为“一群憎恶自由、感情迟钝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尔士王子,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抛弃他的母亲,叛逃向大众的怀抱。
实在讲,他甚至还不如首相布莱尔来得忠诚。
但女王极力维持贵族的格调,隐忍的感情方式。
对于民众的误解,她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国人民,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我相信他们随时都会摈弃这种由媒体制造出来的大悲大哀,选择静静地伤痛,默默地哀悼,这是我们民族处事的方式,毫不张扬又不失尊严。
不过你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奔跑过甚,一切崩溃得太快。
老罗素早已说过,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热衷于使地球表面各个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须要有相同的悲伤,而表达悲伤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样。
真的讲不好,1997年那个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众通过媒体强制了女王,抑或是媒体借由民众对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胀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凉。
影片中有一头寓意深远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个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雾中好似神明,高贵典雅。
这头鹿出现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当中,镜头里只看到她抖动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头,见到雄鹿,被它的美击中,连眼泪也忘记抹。
这鹿好像专程来同她打个照面,容她向它道别。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杀,驱车赶往猎场,看见鹿倒挂的身躯和砍下的头颅,她知道,旧时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贵族统统走错时光隧道。
他们是豹,卓尔不群,但不幸得很,这个时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礼上,人们为一篇煽情的悼词鼓掌、起立、流下热泪。
而女王寂然不动,临了,她举起手,揉了揉眉心。
你看,女王并没有屈膝,她只是学乖。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把女王当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保守老太太来看,确实没必要为了不伤心的事情表演伤心,不过、还是对她前儿媳死亡之后的冷漠表示无好感
都浅层地表现出来了~没什么回味的
非典型政治片。
看到搞笑的潜力,但女演员是妈妈说要努力的方向
看过没印象的片子,不过海伦米伦让人印象深刻
就电影的角度来说,我是支持女王的。
女皇流着泪回头看见那头雄健的麋鹿,笑了
气场。。。
拍得同样小心翼翼
题目应该是:女王VS布莱尔
很难想象一个历史人物的固执的小小前进,居然值得人们注视与感恩如此之久。
第一次看到完全未从戴安娜角度出发却又围绕戴妃事件的电影,叙事平静。很喜欢这样的电影。
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结果总是不同
我只看到她迷恋那只麋鹿。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发的那番话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众甚至要废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讲的是天人两隔,却不得不继续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构了危机框架讲故事,工整却别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见的那只鹿,以为赶跑它便可予其自由。这与她的处境何其相似,无人能懂最凄凉。
蛮触动于片尾女王对布莱尔说的一席话。作为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是自小被培养出来的一种操行。可是这个操行不适合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的人喜欢大惊小怪,喜欢公开表态,喜欢作秀,喜欢表演,就连女王,也要适应这个时代去演一场戏。你说这是进是退呢?
米伦的表演确实一流,不过情节还是有点单薄的
高处不胜寒。
海伦的完美演绎
这个女人背负着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