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是这个样子的。
先是昨天晚上无意中知道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颁给了洪尚秀。
然后上网检索让他获奖的影片《逃跑的女人》,没有资源。
主角仍然是美丽的金敏喜。
我是他俩的CP粉,当然这一点价值观有点不正确。
我陷在我的红色沙发里发呆,想着这两个人真是般配。
郎才女貌,天蝎配双鱼。
洪尚秀看到金敏喜灵魂层面的最大魅力,并将之激活;金敏喜回馈给洪尚秀无穷尽的灵感,诞生了他电影生涯的第二个高峰“后洪尚秀时代”。
金敏喜在柏林电影节封后的时候,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勇敢的说出,洪尚秀导演,我尊敬你,我爱你。
洪尚秀也为了她不惜任何代价的去离婚,虽然最后没离成。
哈,他本人确实跟他电影里唯唯诺诺、思前想后的男主角们,有点那么不一样。
但也有可能是批判的多了,自己总不能还那么做不是。
然后我就想着,不行,我一定要看一部洪尚秀的电影才好。
介于很多都即使情节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也能明白自己隐隐约约看过,选来选去找了一部确定无疑我肯定没有看过的,叫做《剧场前》。
和《这时对那时错》很像,依旧是标准的洪式两分法。
依旧是流水账一般的琐琐碎碎。
但,就是那么好看。
豆瓣上有一个“我们都爱洪尚秀”小组,有一个热门讨论就是为什么国内诞生不了洪尚秀这样的导演。
呵,国内何止诞生不了洪尚秀,侯麦、伍迪艾伦也不太可能啊。
国内主流导演们还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心里装的全是家国情怀,悲天悯人,自然看不上小布尔乔亚式的哲学思辨,但是,家国情怀、宏大叙事有的时候反而简单,因为那大多数时候是假的,也因为是假的,所以观众有的时候也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得到。
小布尔乔亚式的哲学思辨,固然小,但是真诚的反思自己,观众更买这份真诚的账。
这也就是为啥伍迪艾伦这个小老头唠唠叨叨的说,我真的很怕死,洪尚秀的主角们看着美女,搓着手说真漂亮啊,想泡又担心麻烦时,我们感觉那么亲近。
可能对于国内的导演们来说,真诚真的挺难吧,怕真诚了,就跌份儿了。
今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下雨了,密密细细的小雨,让这条五环外的生硬大马路温柔了很多。
但这不会是出现在洪尚秀电影里的路。
他电影里的路都是高高低低、挤挤插插的,路两旁形形色色的招牌,让镜头和构图不那么干净,男女主人公挤在一起缩着脖子走路。
往往并不知道要去干什么,男人心里一套想法,女人心里一套想法。
然后观众的想法是,他们应该会找个地方喝烧酒,然后到一个破旅馆去。
那一般剧情就会按照观众的想法走。
《剧场前》前半部分接近40分钟,是一段电影中的电影。
但其实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一点。
年轻的大学生刚刚考上学校,漫无目的路上闲逛偶遇昔日的情人。
大家高兴于重聚,约定吃晚饭。
等待女孩下班的过程中,大学生在剧场看了一部叫做《母亲》的话剧,讲了一个极为热爱孩子的母亲。
偶然看的剧导致了大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结合后面的情节,我猜那时候他做了一个决定。
晚上和女孩喝的醉醺醺之后,两人去旅馆开房。
第二天男大学生前脚还在思索旅馆老板多收了他半天的房费,后脚就和女孩跑了四家药店买了80片安眠药。
WTF???
看来,他们做了要自杀的决定。
后面的情节是男大学生突然跑路了,被女孩追了回来。
两人晚上又去开房自杀。
路上途径小卖部,大学生特别想买自己常抽的红色万宝路,但是没有货。
到了旅馆,两个人洗澡,准备“干干净净的走”。
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着烧酒往嘴里塞药。
躺了一会儿女孩呕吐,把药片都吐了出来,而大学生陷入了昏迷。
女孩拿起他的手机通知他家人过来救人。
后面大学生回家之后,被他母亲严厉的责骂,似乎忘了这是一个刚自杀过的儿子。
大学生哭着说,让我说一下理由吧,就是妈妈你对我太严厉了。
结果他妈妈更生气了。
大学生就愤怒的跑出家门,冲到屋顶。
他往楼下看了一下,那么高。
往身后看了一下,没有人追上来。
他心里说,并没有人在乎我。
这时太阳升起来了,欢快的音乐响起。
随后,电影告诉我们,刚才发生的是一部电影,是我们陪真正的主人公看了一场电影。
出场的主人公叫做金东秀,是个失败的导演。
他看的这部电影是他同学俊熙的作品。
从剧场出来的人群中,金东秀还看到了电影中女孩的饰演者崔英实。
他同学俊熙作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导演身患绝症,在医院随时都有可能死去。
于是这个回顾展之后,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们晚上还有一个募捐聚会。
金东秀也没想好是去还是不去,毕竟他一事无成,对于俊熙的病情他也漠不关心。
但是偶然的,另外一个老同学在散场的人群中发现了他,跟他聊天并请他吃午饭。
穷困的金东秀乐意蹭吃蹭喝。
吃完饭,老同学问金东秀去哪儿,他也不知道,随便坐了一程,因为想抽烟下了车。
结果意外偶遇崔英实。
金东秀鼓起勇气搭讪,还说自己是俊熙的同学,也想找她拍电影。
崔英实无法确认他说的是真是假,只好推脱说,那晚上为俊熙开的募捐聚会再说吧。
金东秀这才决定晚上也出席聚会。
聚会后,金东秀粘上崔英实,问她去哪里,她说要去医院看俊熙。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个偶然性因素,俊熙的病情出现了危机,大夫透露可能挺不过当晚。
这导致了崔英实情绪的波动,并让她愿意去和金东秀喝酒聊天。
紧接着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金东秀对崔英实说,俊熙这部电影的想法抄袭了他的故事。
他列举了很多例证,其中一个是红色万宝路的情节。
崔英实说,这真的很巧合,但你不能因为有巧合就说是你的故事不是么?
木卫二在影评中说,虽然场合各异、心境不一、但依然仿佛被什么东西扎了下,有点颤抖。
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有的人心里就会说,那像自己的故事,细腻的观众可能会因为某个场景被触动,继而在影片接近现实的刹那,产生某种难以理解的亲切。
我的理解是,这个电影只是又一次重复洪尚秀的“母题”——偶然。
偶然触发的一个又一个事件,让事情的发展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这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如果大学生没有看那个关于母亲的话剧,可能不会触发他因为自己难以忍受的母亲,而要去和重逢的昔日情人共同赴死这个决定,如果小卖部有红色万宝路出售,男孩就不会另购鱿鱼干,女孩就不会恶心的呕吐,可能这个荒唐的决定就成了真,两个人就真的都死掉了。
后面的“现实”情节中,金东秀如果不是偶然想抽烟下车,就不会再次碰到英实,俊熙的病情如果不是突然转差,英实也不会和金东秀去喝酒,也不会有后面的开房。
但是在开房的时候,金东秀突然无礼的提出,让英实和他一起自杀殉情。
英实投来一个轻蔑的眼神,甩出来一句话:“你根本就没看懂那个电影”。
对哈,电影讲得是偶然对事物的推动,而金东秀想用必然的模仿去规划偶然的人生,那不就是没看懂么。
洪尚秀在采访中,一再强调偶然对于自己的电影,对于自己人生的重要性。
然后他跟金敏喜的相遇相知相爱,也是偶然喽。
我本来想把这个片子里提到的与女人相约自杀这件事,和著名的总是连累女伴,自己却不死直到第五次自杀才死成的太宰治比对一下,写写殉情相关事宜。
可是写着写着就写成个日记流水账了。
但是,就像洪尚秀说的,写作也是偶然性推动的不是吗?
从昨晚十点到现在,正好我的这24个小时,跟洪尚秀有关。
早就买了洪尚秀的《猪堕井的那天》,一直没看,在我放碟的抽屉里逐渐沉没下去,象一艘失事潜艇。
这次淘到这张碟,心想趁早看了,不然不好意思了。
洪尚秀被誉为目前韩国最具实验精神的独立电影导演。
他是韩国第一代留学导演。
1996年,他凭《猪堕井的那天》一鸣惊人,其后又拍摄了《江原道之力》。
2000年的《哦!
水晶》获得2000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2年的《生活的发现》被韩国电影界认为“提升了韩国电影的价值”,韩国权威电影周刊《Cine21》在评选90年代韩国十大电影事件时,更提出“三人三色的作家主义导演洪尚秀、李沧东、李光模”这一说法。
因为李沧东是我很推崇的,所以对洪尚秀也一直很好奇。
加上今年韩国以本片出击嘎纳电影节,获金棕榈提名,虽然最终空手而回,不过也算颇获肯定了。
本片看下来的感觉是稍平淡了些。
冬日的汉城,萧瑟的阳光,人们没来由地悲伤和沮丧。
我曾经分析过韩国电影近年全面超越日本的原因,在这部影片里也可以找到答案:韩国电影不刻意的人文气息,还没有被商业社会完全污染。
日本自小津和黑泽以降,电影其实是在走下坡路。
深刻的失去了,细腻的也快不见了。
只是靠北野和岩井寥寥数人,迟早要被中,韩灭掉。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大东亚共荣战,日本真的胜算无几了。
看完洪尚秀,更加怀念李沧东,徐秦豪。
韩国我还是最喜欢这两个导演。
谣传李沧东买了余华的卖血记,想想李沧东电影里的人物,还真是和许三观如出一辙,没准,就是这个韩国导演,比我们任何中国导演更适合拍卖血记呢,呵呵。
洪常秀说他的电影不是讲故事,而是展示一堆生活的碎片。
这些碎片经由他观察,大脑提取,罗列进一个合适框架里,建立一定结构,便成为他的电影。
他也不拍自传性电影,他不相信自传体会忠实反映出他的人生(这一理念与我钟爱的哲学家德勒兹一致)。
但他会将自己生命中某些瞬间感受,编织进影像里。
他第六部长片《剧场前》(2005年)前一段40分钟所讲述的,与他本人18岁左右自杀未遂经历,出奇相似(本片也是一部不足90分钟小品式影片。
分两段,戏中戏)。
这段故事讲一个18岁青年,遇到以前喜欢过而不敢追的女人,随着境遇改变,他们擦出火花,在旅馆甜蜜做爱后,青年突然说自己想死。
而与他相拥的女人,说自己也有这个想法。
出奇巧合。
二人相约赴死。
为此认真做起准备来。
最后他们并没死成。
二人在旅馆房间共同服下的安眠药药效不够。
女人先醒来,给他家人拨打电话求救后,自行离去。
青年被赶来的叔叔送去救治,在病床上躺了许多天。
他看到漂亮护士照顾他时,心里还闪过追她的念头(很洪常秀)。
但他没力气,也足够羞涩。
他被带回家后,母亲因他自杀举动感到愤怒。
不是安慰他,而是骂他。
他很受伤,一怒之下冲到楼房顶层天台,想要跳下去。
又几番回头,发现并没谁追上来劝阻,感到失落(很黑色幽默)……戏中戏到此结束。
接下来故事是一位郁郁不得志青年从影院走出,看到这段短片的女主演也走出影院。
影片下半段讲的是他如何执著地想要靠近女主角。
前段戏中戏男主角自杀经历,及摆脱死亡后重获新生的欣喜感,正是洪常秀当年所经历的(他加进的共同赴死女主角则为虚构,为下半段故事做铺垫)。
影片中母亲态度,很难说不是现实中他自己母亲对他曾有过的态度。
这段影片对青年几乎没有个人背景交代,也不描述他为何想死。
仅仅是,突然想死,然后行动。
以及相应后果。
将缺乏背景交代和心理动机讲述的人孤悬于环境中,单纯地行动。
人变得抽象,更具普遍性。
这令人想起加缪故事主角(洪常秀在美留学期间大量阅读的作品中包含加缪)。
充满存在主义荒诞感。
洪常秀为何拍这样一部影片呢,一方面,18岁时这段自杀经历是很好素材。
另一方面,他经常在看完一部电影走出影院时还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虚拟感觉中,心理及行为方式会受到影响,比如像电影中男主角一样耍帅(然后觉得自己好傻),或者恋上电影中女主角。
于是他设想一番情景,一个事业失意生活缺乏重心的男青年,看完电影迷恋上女主角然后看到扮演女主角的演员就在身边,由此引发的可能情境。
这依然是一部布满洪常秀元素的电影。
他说过,拍电影他只是找一个框架,来容纳他想放入的一堆碎片。
这个男青年身份是一个电影专业毕业后无所事事的人,因酗酒在朋友圈子搞臭了名声。
前段短片是他师兄导演作品,而师兄正躺在医院病床上等死。
青年追上女主角搭讪,对方不认识他,爱搭不理。
他又碰到一个前来观影的大学男同学,从他那里得知师兄病重,晚上一群同学搞聚会,为师兄治病募款。
这个同学邀他吃饭,与自己老婆孩子一道。
同学的孩子着凉感冒,他解下自己围巾给她围上。
这善意举动,令同学喊他上车,载他一程。
他在车上想抽烟,同学警告他不要车内抽烟。
这令他不爽,要求下车并从孩子脖上解下围巾,说是妈妈给他的围巾他必须留下。
这令同学不爽。
他步行到同学聚会的地方(因为他听女演员说要来参加),聚会上同学对他不友好(载他的同学率先奚落他),笑他混得差又酗酒。
女演员到来后受到热烈欢迎,她唱了首情歌,泪光闪闪地希望导演康复。
导演是她演艺事业起步时的贵人,她红了后弃导演而去。
导演如今生命垂危,她心中有愧。
她离开饭局时男主角再次纠缠她,她不耐烦,说要去医院看导演,匆匆离去。
男主角又步行着奔往医院。
在医院门口,再次拦住走出门来的女主角。
这次,他说他也生病,搏得女主角同情。
又兼心烦寂寞交缠,终于同意和他上小酒馆喝两杯。
不小心喝多了后,共同奔赴汽车旅馆。
他得到了他心中女神。
女主角还对他说,看,女演员也没啥吧?
也就是一个女人。
他还想模仿那部短片剧情,和女主角一起赴死。
女主角告诉他,那部片子,你没看懂(也仿佛洪常秀对观众在说)。
第二天他想继续和女主角一起,女主角鄙夷道,该知足了吧?
说完匆匆离去。
男主角最后也进医院看望了师兄。
师兄躺在病床上,认出他后,哭着说不想死(与前段死亡主题互文,黑色幽默式反差)。
他也感慨万千,与师兄哭在一起。
走出医院重新汇入街上人流,他若有所思,边走边自言自语,我要思考,我必须好好思考一下我的人生。
貌似正在找回失落的生活重心。
或许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此刻正在他心中发挥效应。
电影在此处结束。
洪常秀说,结尾处台词是剧本上写好的,本想换掉,但看了表演效果后予以保留。
他的电影就是如此随性。
在既定框架内,充满即兴考虑。
封装进这个框架的是些什么呢?
社交中的微妙尴尬(车上吸烟与解围巾的令人不快细节),饭局上的攻击和嘲讽,均体现出现代人的异化,人情的冷漠,以及成王败寇的都市丛林法则。
这部电影中两处围绕死亡显示的态度,也充满鲜活感。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洪常秀影片常让男主角在性事上得逞,有点超现实色彩,仿佛一个梦。
这并不是为展示生命光彩,反而是为表达失落提供平台。
在欢床上剥光人性外衣,让我们将人性灰暗处瞧得清清楚楚。
我最感慨的是车中吸烟冲突与解围巾细节。
这么微小的日常细节几乎不会被任何影片所关注到并刻画。
但洪常秀影片中充斥着这类细节。
比如在《生活的发现》中男主角站在小饭店门前享受一根烟的惬意时,一辆三轮车横冲过来吓人一跳司机还粗暴喊道:“让开!
”《江原道之力》中男主角溜达在公园里,被一条狗挡住去路时害怕得瑟瑟发抖,还有三个年轻女孩并排坐在海滩上聊天之际,画面上方跟她们隔着几米之处,坐着一位土味十足孤单大叔,以破坏画面美感的方式提醒,三个女生不是生活在唯美真空中的;《猪堕井的那天》老同学们聚餐被男主角搅扰得不欢而散时,一群人溜达在公园便道上,一位中年男子忽然对身边女同学说:“相不相信我可以一下子跃过前面那个栏杆?
”说着往前助跑,成功跃过,然后得意地转身望着女同学;《女人是男人的未来》里住豪宅的男人说,偶然撞见自己老婆躲在卫生间里抽烟(她平常不抽烟),并感慨道:“那一刻,觉得她突然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了,而不只是我老婆。
”诸如此类,洪常秀将他在自己生活里观察到、感受到的细节,碎片,放到影片中,有时,会从叙事主线上跳脱一下,令人一愣,但这造成他影片的不受限制的丰富感。
他永远不会仅仅被主线叙事给框住。
拒绝一个封闭世界。
因为这样不真实。
他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试图还原世界的复杂与真实。
对真实的凝视,赋予他的电影自由呼吸感。
如果你迷恋他的电影,那是因为,你也深深迷恋着生活本身,对这世界无穷可能性,以及细节纹理,保持着开放心态,与观察的好奇。
朋友对东洙提到他与形秀:“你们俩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东洙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随后朋友举了些例子:“耍酷,还有都很喜欢女人,另外,这次准备拍的电影也很相似,不是吗?
”东洙啧了一声说:“总之,在我吃过的酱排骨中,你们家的酱排骨是最好吃的。
”此时镜头拉远,友人望向妻子。
当时看到这句台词,这种情景,一瞬间想到村上的且听风吟。
失去小拇指的女孩曾跟我说过她要去旅行,去一个又幽静又凉爽的地方。
一周左右。
她回来时告知了我,并立刻约定了时间见面,“五点钟在YWCA门前”。
暴雨过后,她钻进助手席,我拿了海水浴毛巾递到她手里。
“旅行可愉快?
”我试着问。
“哪里去什么旅行,说谎骗你。
” “为什么说谎?
” “一会儿再告诉你。
”简单吃完饭,要了血腥玛丽和波旁威士忌。
“想听真实的?
”她问。
“去年啊,解剖了一头牛。
”……都是在一个能推动剧情的关键语句后,有人巧妙的避而不谈,转移了话题。
东洙隐藏了他的电影创意被形秀偷窃的事实,为后续在与英实酒后聊天时提出此事作了线索。
这让他讨人厌的形象维持了下来,但后来得知真相的我们,大概会被他维护形秀形象的行为感动吧。
这是否也算是一种耍酷?
我在被女孩欺骗之后,明明能听她阐述缘由,或许拉近两人之间距离,但我却选择避而不谈,而更加无厘头的说起解剖一头牛的事情。
村上用一种更难解的方式,让主人公自身的疏离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这种无厘头,也强调了一种刻意,犹如电影中镜头拉远一般的让人的视线注意到此处。
我选择与她保持距离,这是一种村上式的高级,也是他写作中呈现孤独母题的方式。
二者的避而不谈有相似的意味,而拉远镜头与解剖一头牛的荒诞都构成了强调的作用,尽管是电影与文学的差别,洪和村上的手法都足够精妙,以至于达到了相似的程度。
本片描述一位男人看了前辈的电影后走出电影院时,在剧场前,偶遇电影中的女主角而追着这位女主角的一天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韩国首都首尔,讲述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对电影院的热爱而结识又分开的经历。
一个想自杀的学生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她决定跟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Tongsu是个平庸的电影制片人,他走出电影院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女人,并且认出那就是他刚 看的这部电影的女主角。
这个年轻人动荡哀伤的生活与先前想自杀的学生产生了奇怪的回应。
作为洪尚秀的影迷,看他的每部电影我都带着极其主观的色彩和浓厚的兴趣:突然的拉近远焦镜头,把话筒故意放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梦境和现实的直接切换,还有让人始料未及的做爱镜头等等等,让我叹为观止,无不佩服洪尚秀独立而坚持的品质。
我认为洪尚秀是一个极其尊重观众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里,长镜头的运用,演员生活化的表现,以及导演刻意的拉焦指示,不仅让观众融入剧情,而且能让观众清醒地知晓这只是电影,不可以轻易站在哪个角色的立场上来感同身受,在《江原道之力》里毛茸茸的话筒调皮地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正应证了如此。
《剧场前》与洪尚秀经常在影片里反映男女关系的主题显然不同。
这部电影则瞄准了猥琐文艺男子的独角戏,其他都沦为配衬,连和她上床的女主角也只是生活的一个过客,他进行感受和思考的一个棋子而已。
所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互动,只有体验。
没有互动的体验却是最痛苦最孤独的,因此导演只好在前四十分钟用一个“片中的电影”来铺垫男主人公的情绪,这着实把观众都忽悠了一把,我想,一般观影的观众谁愿意把“片中的电影”男主角的情感体验转接到真正的男主角身上呢?
而也正是这种非主流的转接,也恰恰说明了片中都市人物游离状态。
男主角似乎一直在游离,从被朋友嫌弃,想勾搭妹纸,参加同学会,和妹纸上床,和妹纸诉苦、控诉李导演想并和妹纸一起自杀,妹纸不鸟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对着李导演痛哭流涕。
这一切发生完,又改变不了什么,妹纸还狠狠地告诉他:“我看你没看懂这部电影。
”这不是他的亲身经历吗,怎么会没看懂呢。
喔,也许他真的没看懂。
我们每个人能体验到的自己的快乐悲伤忧愁烦恼,并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我们认为我们很懂自己,而别人看我们的情感体验时,会这样认为吗?
当然,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了。
这个电影我认为是洪尚秀叙事较为薄弱的一部,当然,如果他只是想去讲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心境,我们大可不必怪罪。
也许,洪导演当时正处于一个孤独而焦灼的状态呢。
他拍了一部电影,想告诉感同身受的人们,你们应该好好思考下自己最近的行为了。
既然没有自杀,那就好好活着。
对以往风格的“变奏”之作——男主人公独白画外音 以及(手动)变焦镜头的使用 第一次直接交代梦境 也是在梦境里 第一次正面出现外国女人(长相欧美风却操着一口流利的韩语) 这里的国别属性差异可看作外界(花花世界)的侵扰 外国女人递来的红苹果恰可代表诱惑 而当男主人公面对这种诱惑选择直截了当地把门关上 由此引出现实中的早晨 男女醒来裸体相拥 男对女说“我们不要做爱了 干干净净地死掉” /再根据后面情节男主人公独白想对女主人公公平点 独自打车逃走 这里的侵扰便有了另一层解读即男主人公对于这个世界的污秽的现实单方面的惶恐/而男主人公又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无法与母亲进行真正的沟通当洪尚秀标志性的近似无痕的开启新的一个段落 前半段于是成为了故事中的故事、电影中的短片电影 而关于后半段的主题甚至于整部影片的主题 在翻转中也变得更为复杂——有电影与人生亦有男女两性
死亡并不能逃避什么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真实生活里那么在电影里,死并不稀奇,所以它不是重点刚开始有一半电影时间,于是导演似乎主观地真实地把观众拉出了电影,那么,真实的故事开始,真实的故事就是小事,这小事比前半段电影复杂了、现实了。
你其实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你活在电影里,但你并不明白你所存在的电影。
你活着,但你并不知道你活着的意味;思考思考死亡吧,这么现实的事。
剧场内和剧场外。
洪尚秀的这部刚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力作一改前几部影片的叙事方式,通过“片中片”的形式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出三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剧场前》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电影院的故事。
男主角是《生活的发现》的金相庆,他饰演的金东秀一天在电影院里看了自己同学拍摄的一部电影,当他走出影院时,看到片中女演员崔英实(严智媛饰)也在剧院前走过,对电影剧情有深刻感受的东秀于是开始追求英实,而另一边,他的同学即他所看影片的导演得了重痛有可能离开人世......影片的情感描写延续了洪尚秀一贯的风格,冷静而不失尖锐,主人公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彼此孤独的人总会走到一起,喝酒,聊天,然后发生关系,性爱场景里看不到性感,只有真实,洪似乎把他的各种人生体验都投进了电影里。
影片中的东秀是一个对生活没有什么渴求的人,所以当看到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买安眼药自杀的场景时就联想到自己,甚至觉得电影讲的就是自己的故事,是啊,生活中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每当我们被一部电影打动时往往就认为影片讲的就是自己的的故事,甚至当电影结束那种情绪还会围绕着左右,只不过我们没有东秀那样投入,他甚至听电影里的歌曲,迷上了电影里的女主角,令他没有料到的电影毕竟是电影,电影里的男女可以不顾一切自杀,而现实中的导演自己得了病都害怕离开这个世界,女主角在电影里不习惯男人在性爱方面粗鲁的行为而在现实中却希望男人勇猛一些......电影毕竟是电影,而不是生活,也许我们在影片最后也有和东秀一样的困惑,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最近的行为。
洪尚秀在韩国电影里算是一个另类,也很具有开拓精神,他的电影有着现代人的孤独感和游离感,却又不像金基德那样极端,他的电影里的男女彼此都渴望发生关系却又不会考虑到责任,在洪尚秀的电影里,我看到了真实,一种现代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关系。
190217开学前一天晚上《剧场前》这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甚至看的时候就想要二刷的电影。
镜头语言很简洁,开篇的长镜头、简单的推拉、中景与特写等镜头的切换都使人感到简洁,这是经典最初的模样,个人觉得与这部电影风格很匹配并且有很强的写实效果(演员的演技也很高,始终在线,很难出戏,真实性很强)。
配乐我很喜欢,开头是电视塔似的东西,很高,镜头推得很近,被树枝几笔遮挡着,这个意象后来也多次出现,是电影青年们的幻梦,很高,很远,但反复,出现,音乐很欢快俏皮,就像东洙见到崔英实并且走在她身后时听到的情绪激昂的声音,特形象,我都笑了偶尔来几个人声当配乐,也很好听。
剧情太强了!非常好看。
我一直纠结于是不是戏中戏,还是说假戏真做,还是说有太多隐藏部分;《剧场前》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在电影中的电影中出现一个戏剧式的舞台,“元电影”的意味可以说是很强了。
关于人性的部分,我想二刷,过于复杂了,再补点电影台词什么的。
看到别人自杀会更难过?前后电影的对照,很有意思,有种想把前面片中的男主换成后者的冲动。
对了,后来的导演和女演员谈话那段,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崔永元与冯小刚。。。
很多深邃与精彩的想法似乎在脑中一闪而过,捕捉不到了,渴望有一台机器直接读出我的想法呜呼,以免电影一结束,头脑中的弹幕全部化为乌有,随之ng了。
并且我惊奇地发现,我好像分不清哪个是男主了(可是颜值的缘故?orz
。这是啥
他们自杀的那天夜里,窗外下着雪
7.6 两段式对比,电影和与电影相似又相反的现实,我觉得我没看懂这部电影。好久没看洪常秀,突然一看还是很尴尬的。
喜欢前半部分
戏中戏的结构,想不透的人总动不动谈到死,其实只要想透了,什么都可以改变。
实在看不下去
洪尚秀对我来说有点太别扭了……
莫名其妙,我要跟洪尚秀永别。
随意微妙不确定,纷繁杂芜无方向,要论浑然纯熟的境界,还是后期比前期好。
女主好漂亮。故事无聊,有点恶心。
风格细腻的情感片
围巾那段细节不错
6/10。典型的侯麦式”女英雄“(独立自强、适时的抽身离开),男性反而渴望单纯的爱,但约定自杀这个梗太出戏了,完全不见主角有厌世情绪的铺垫暗示。个别细节还是很洪式幽默,例如酒席上男主去拥抱来讨好前辈,结果前辈嫌他搞基....零度剪辑,缺乏演员调度的定焦,毫无叙事关联的突然特写,技巧真是粗。 @2015-11-01 02:16:22
窝的天,这部电影感觉是洪尚秀最聪明的一部了吧,你所能想象到的洪式戏中戏——对没错,看到一部电影,喜欢上了里面的姑娘,进而真的泡了这个姑娘。而且嘴老毒了,姑娘跟人上床以后竟然给那男的甩出一句“我觉得你根本没看懂这部电影”,当时就给我吓懵在影院座位上哈哈哈😂
威风堂堂的进行曲,玉熙的电影前奏曲
剧中剧。
居然把男女相遇吃饭做爱分开的过程拍了十几部电影
这部实在是没劲啊
一个想啥就马上去做的人?那应该行动力超强啊,只要思维深度多一点,那一定不会是个loser
我觉得你没看懂这部电影你说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