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映首日,同看的有一个家长和她的孩子。
也许孩子有机械师的理想吧。
但真的不沾边。
2、翻拍靠谱片;“机械师”和“杀人无迹”这两个很酷很耐把玩的创意点没贯穿始终,比较遗憾。
而最根本的问题“杀了老朋友,和他的儿子搭档”,怎么解决?
没有解决。
但那些池塘,房舍,唱片,氛围,动作,都棒透了。
冲这些给五星。
3、有没有觉得在潜意识中被种植了什么?
简朴与质感生活的美学,人物对死亡的处理,主角的服装,头型,大致造型,行事风格,还有,他频频使用的电子产品?
看完第二部复活后再来看第一部,收获是终于知道了亚瑟的“死因”, 在没看到结尾前,一直猜测的是亚瑟特意主动地给自己制造意外死亡的事故然后退出江湖,没想到是Steve动的手(本以为他会原谅亚瑟,说清误会,是我太天真: ) )。
Steve最后的死亡结局也是我没想到的…杀手的世界果然冷酷!
不仅需要精准的手法,冷静的大脑,强健的体魄,还要莫得感情。
但是!
第二部的杀手就动了感情有了弱点,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是人美心善的美人。
印象深刻的是高空游泳池杀人,那个矿产商在坠楼前还和亚瑟来了一个深情对视(确认过眼神,你是我要杀的人)总之很强很智慧很无敌~~~~~~~~~~~~~~~ 和第二部相比,第一部的杀手更像一个杀手,没有爱情只有克制的一夜情,有过师徒之情但最终师与徒都死于其手。
真正如同一个杀人的机械,没有感情,只追求胜利。
“胜利偏爱有准备的人”,他的确是最后的赢家。
第二部掺杂入爱情,杀手的世界不再纯粹冰冷。
就像一个机械有了缺口,他有了弱点,为了救出美人而完成杀人任务。
美人是开收容所的退伍特种兵,收容那些被拐卖的孤儿,而亚瑟也是一个被卖给黑道的孤儿。
这是他俩除了外貌之外,比较契合的一点叭。
第二部的亚瑟更像一个人而非机械,虽然次次出手没有失误,但是感情终究大过了杀人。
(那个boss为什么要杀亚瑟?
就因为儿时丢下他一个人逃跑?
有种相爱相杀的微妙感。
) 更爱第一部,因为结局超出预期,更贴合杀手的主题。
第二部情节有点烂俗,结局意料之中,那个反派boss对亚瑟的感情有点意思,但是他立马就挂了!!
~~~~~~~~~~~~~~~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观后感,然后在思考下一部看什么,或者写点以前看的电影的感想,就酱
这部电影,从形式上讲可以归类为悬疑惊悚片,真相惶城惶恐的让观众看到80多分钟依旧云深不知处,开始害怕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直到最后两分钟,才慢慢发现拍摄的是一个试图逃脱惩罚的罪犯。
整个片子玩那么多忽悠,就是想告诉朋友们:做了坏事一定要主动承认,要不然会一年睡不着觉。
还想告诉想减肥瘦身的同学们:一年不睡觉可以减肥,但会有幻觉。
如果觉得如此减肥太慢,可以问主角贝尔,他减掉30公斤据说只花了两三个星期,于是在影片中他不吝多方位的展示个人仅剩那点肌肉和风骨,效果相当惊人。
虽然看到最后,疑云才得以解开,便觉得有些无聊。
但不得不承认影片在用光,构图,音乐,气氛营造,情节和人物设计方面是很工于心计的,这种重手法让人颇有牛刀杀鸡的错觉,但还是能给人带来至少5分钟的思维消化锻炼。
能做冷面杀手的人都是高手。
他们都是地理学家、电脑专家、电力工程师、心理学家、速记高手,他们都是策划者,每一个杀人方案都精心编排,杀人于无形。
他们都是爱音乐爱制作的情调男,他们都是设计者,他们为客户设计情趣不一的死亡方案。
他们的女人都很酷。
1 头三场戏太棒了,B级片就该这样开门见山。
秃头哥是杀手,秃头哥有个朋友,秃头哥接到单子要干掉朋友。
2 西蒙韦斯特越来越像托尼斯科特:黑红色仿佛滴着机油的色调,抖到帕金森氏症的摄影,干脆利落的杀与被杀。
3 本片隐藏着教育人民的信息:基佬没有好下场,直男永远打不死,有两段床戏为证。
4 开皮卡玩霰弹枪的猛男啊,你为何要用苹果小白?
5 抽烟终究还是有害健康。
6 本来买的是《JUST GO WITH IT》的票,可是我是如此地容易被杀手片吸引,路过这部的厅就拐了进去。
昨晚没事通宵看了《线人》,今天稿子没赶完却还是通宵看完了《机械师》,两片相比,高低立辨!
这是一个冷血杀手的故事,杀人过程畅快淋漓,真的体现了把一件事情做极致了就是艺术这个道理。
习惯了看文艺片(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让子弹飞》)的我,一边看一边期待出现些杀手也有感情、或者思考杀人的对错、又或者杀不想杀的人时内心挣扎之类的情节,可是几乎没有,有也是很隐晦地一笔带过。
这部片最令我惊讶的地方就是纯粹,杀人杀得那么纯粹。
什么是纯粹?
就是不装B。
不思考人生,不唱“杀人的意义”之类的歌,不探讨杀人对不对。
这部电影没有笑点,没有泪点,有几秒露点但没有色情,有冷血残酷的杀人场面但没有刻意的血腥(相比之下《线人》反而有更恶心的血腥场面),故事情节浑然一体没有明显的堆砌或硬伤(相比之下《线人》的情节又雷又囧),是一部不向观众献媚,不刻意讨好观众的电影。
但是看完之后发现,原来不装B可以把工作和生活做到那么极致,原来不装B是那么潇洒那么帅气。
本来我是很喜欢装B的人的,看完这部电影对装B有了新的想法了。
我之前写另一部外语片的影评时也说过那是一部“不刻意讨好观众”的电影(具体忘了是哪一部了),竟然敢既不搞笑又不煽情催泪,国产片就不敢。
也许我们的导演也会羡慕人家吧,可以认真地拍自己的电影,心里不用想着观众笑不笑、哭不哭、骂不骂,不用担心要剪了又剪才能上映。
能不能不献媚地进行艺术创作,虽然这和市场、观众素质、相关制度有关,但和作者本人的意愿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我的爱好是拍照,个人爱好,没有商业成份的自我娱乐,但是我不知不觉也会“心里想着看照片的人的反应”来拍照,想着要让别人觉得好看、要让别人觉得有意义、让别人感动,最近我才发现这是错的,首先要先感动自己才对(道理很简单,但是就算明白了,实际拍照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想着别人)。
因此我建了一个新的相册,叫做“一次快门、一次单恋”,我希望自己拍照片首先要像暗恋像单恋。
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不管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我自己要有“恋”的感觉,一厢情愿,执迷不悔。
好吧,零晨五点,电影看完,影评写完,继续赶稿。
以某瞳为数不多的电影观看记录来说,机械师这样的名字会让我联想这是讲了个啥说明我绝对是没有看过几十年前的老版本的,冲着介绍说一个熟练的机械师带着一个傻XX的徒弟展开一场生死较量【大概宣传墙的海报是这样写的吧】就买了一张观看权。
开始的贫民窟炫富的场景极似速度激情5的开场,大佬们要么喜欢住在一张卡当全村人收入的穷乡僻壤要么就喜欢在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修别墅,总之注定了死都没人帮你,于是这位我还没注意名字的富一代就因为好奇一枚水底戒指莫名其妙的给捂死了。
又印证了一句好奇心害死什么来着……至于淹死的人应该是屁股先上身子后浮这个我就不吐槽了,总之主角的逃逸过程也未免太过轻松,就算亲你穿的是内部通用制服,人家都吓的在那躲着看热闹你这样明目张胆沉着冷静的走掉也忒不和谐了。
嘛嘛,毕竟人家专业的,专业的。
跟他的顶头上司见面讨论搞定他的老朋友的时候,那个塞巴斯加的名字也没啥可吐槽的,历来酱油仆人都是这个名字,我就不说除了黑执事以外连偏到游戏王5ds里都有这名字!
但是死了一票人就给了他一个照片,我感觉这里没被剪辑过,所以这人还得诈尸是必然的。
恕我愚钝当主角跟老友打电话告风的时候我还真以为主角良心发现,也就这一个场景到了地下车场我瞬间感觉我怎么是看过这电影来着的?
无论是面无表情的杀手大叔还是坐轮椅的耍帅老头还有那把银灿灿的三十年典藏版手枪,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可爱……啊呸……总之我依稀记得以前是看过这个片段的,私以为这不会是个山寨货吧?
在坟地虽然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始终是拖了一节剧情才现身的男二号小朋友史蒂夫,在一番对父亲不知是业绩上的认同还是亲情上的不满还是复仇心的趋势或者三者都有,他决定跟着男主角混,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当杀人好玩么= =主角曾经明明白白的叙述过自己的职业操守:#$%$^%$^【好吧我不记得了】总之中心意思是杀手是不能带入情感的。
因而为了证明这句话是对的,史蒂夫就带着情感暴揍了一个黑人抢车贼,黑人带个黑帽子在黑夜真是形如夜行者啊可是史蒂夫对热血暴力的画面美感有着深度的憧憬,让他滴几滴药弄死人他不干,还得跟人家床戏一把,搞得姹紫嫣红,基情四射,你捅我我插你的...虽然就结果而言你还是把人家搞定了,事情闹的挺大啊小伙儿...这孩子过多的是描述他的心理成长过程,从急于复仇到积累能量复仇,就他这能量怎么来的过程给用一段2分钟的音乐带过了。
终于到第一个高潮,当然我本来以为亚瑟打炮那会是一个高潮......可惜美国大片对尺度和情节的把握怎么跟天朝如此相近呢......通过一系列的攀爬钻孔,结果发现氯胺酮能综合他们的肾上腺素这么狗血的意外发生,两个瞬间从牧师切天赋到dps,出去一顿爆捂又搞的一个人窒息了,话说亚瑟很好这口?
一个螺丝钉出卖了他们,镜子后面的自己给了自己一枪也是一句台词和事实,史蒂夫始终是个徒弟不成熟,在亚瑟的帮忙下俩人倒是轻轻松松就逃了出去。
我一度以为史蒂夫才是大boss,就我刚看到他出场的时候,嘛嘛结果他的表现也过于平凡,真正的boss是亚瑟的boss,呃,嗯。
对于最后的这段戏我实在觉得没啥意思,难得用上的推土机算是一个亮点?
史蒂夫的错就在于自己亮出了那把银灿灿的手枪,即使不亮出来,于亚瑟来说,好歹你是明我在暗,你以为你知道的其实我都知道,亚瑟估计也是故意把手枪给史蒂夫瞧瞧,看看史蒂夫在自己的培养他的恩情和复仇的执念里选择哪个,如果是前者,也许就这样了,如果是后者,亚瑟这样的独行侠势必不能留你,史蒂夫选择杀不杀亚瑟,也是亚瑟选择除不除掉史蒂夫,总而言之,徒弟还是太小看师傅了,这样的小青年就是容易在小成就之后自我陶醉,加上作为杀手带入了情感,自然看的没有机械一般的亚瑟清楚明白,总归是悲剧的。
嘛,总归还是个中规中矩的电影,看完没特别的感慨。
over
一直喜欢看硬汉。
但是看杰森•斯坦森,还是第一次在这个电影里。
对这张脸的印象,一直还停留在那个说不上名字的、7个8个著名硬汉全上场的系列电影(里面有李连杰,也只是打酱油) 第一次看这厮:杀人都能那么智慧 第二次看这厮:脱身的时候那叫一个从容不迫(导演功不可没,呵呵) 第三次看:那男2真是笨到死得其所。
男1永远是不动声色的杀人于无形 谍影重重1234,是没事就拿出来复习又复习的,那么这个电影与之不同在哪儿呢?
追逐:电影里没有过多的追逐,相互的车战、枪战基本没有,似乎不惊险,但别有一种从容的味道,把看电影从紧张变成了欣赏 袭杀:他的一切杀人都是经过了细密分析的,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顺畅。
观众在这里得一边看电影,一边去寻找困难。
知道他不嗜血,但不知道他怎么不嗜地解决问题,有些烧脑子。
它在逻辑上与一般的电影是反着来的 心理:故事里强调的是行为与心理分析。
他很细微的观察,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从心理上激发对方的情绪,然后调动行为、进行伏杀、或者自我毁灭。
这才是完美的杀手,不是无脑的肌肉男。
动作:杀人及打斗、奔跑动作上,设计得简洁明了,美感多于血腥 科技:美片里的看点必有科技,那些好的助力,让人享受到无比神奇的智慧结晶。
不然,那房子怎么就自燃了呢?
那车子,怎么就恰到好处的爆炸了呢?
这电影里,全扣着那句主题目:他就是一个精密的机器,他精通各种杀人的方法,他精细的观察,精确的计算每一个步骤。
一切都在他掌握中,一切痕迹又都能消于散无形
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
至少打斗场面比TDKR好多了啊!!!
虽然镜子梗烂了点,但主线那里到最后也没让我绕出来很腻害啊!!!
一开始我以为养吉娃娃是要过3个月杀掉的,竟然是道具作用!!!
我真是图森破了!!!
那个戒指有什么意义,没看懂啊!!!
最大的怨念——好基友你们怎么没有在一起!!!
一开始我以为你们要恩爱了,结果傲娇受没扛过去!!!
后来我以为是相爱相杀了,结果男猪脚竟然逃离生天啊!!!
现在果然是面瘫腹黑男的天下了吗!!!
以前看过《机械师2》,还以为前传依然是一部套路动作片,等看了一半才知道它讲了一个江湖恩义的故事。
亚瑟作为组织最顶尖的杀手,能够最简单最低调的实施暗杀行动。
组织老大欺骗他说师父背叛组织,他只能杀死师父。
然后带着师父的儿子学习暗杀本领,等最终水落石出两人合力杀死组织老大之后,他们二人图穷匕见相互对抗,活下来的是那个交付选择权的人。
电影从意大利盛夏下午热烈的阳光开始,一位黑帮老大悠闲的回到豪宅,脱衣沐浴,然后被水下的亚瑟拉入深处溺毙。
然后亚瑟轻车熟路的换装逃离,任务结束回到自己悠闲的乡村住所。
杰森斯坦森在《玩命快递》系列中也是同样身手不凡镇定沉着的杀手,只是系列中几部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个NPC任务,观众赞叹他有多威猛厉害,也不过是个动作片影星的符号。
但在这部电影里,无处不在的暖黄让场景多了欲说还休的人情味。
他是孤勇一人,但不是浮萍无根,他有全权控制的组织,也有竭力带领的师父,当双方面临对抗的时候,他只能站队一方,并承受于此而来的反噬。
而人的复杂性就在于此,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所归类。
他觉得任务合理便杀死师父,他觉得被骗便杀死老大,而对师父儿子更体现了复杂性——他极富耐心的培养了对方,又能在对方动手之后灭掉他。
也许这才像是江湖社会的日常吧,有限的温存,合理的给予和赏赐,以及在对方背叛时加倍奉还。
一般般啦,有一点点血腥。出现两次的MM完全就是个打酱油的嘛……结局太出人意料了,敢情是准备拍续集吗?
这片子是纯给杰森耍帅的好么。我们家杰森就是帅╮(╯_╰)╭
身材加了一颗星呢~
原谅我太困了电影院里一直睡,反正此片的精髓就是虐恋情深,除此木有啥看头。最后清醒了一下,啥,竟然BE了!!大叔和小受没有没有在一起!!!啥!
这么老的电影居然才上映!!!
这么老的电影,怎么会刚刚引进?肌肉男的b级杀人爆米花电影。
没撒意义的片子 就是利用和互相利用和用完就扔的关系
看了两遍,一遍在华星,一遍在新华国际,杰森斯坦森的片子都不会错过!
坑爹
坑人,看了一个多小时还在想贝尔怎么还不出来,原来是有俩片!
为了Jason Statham、、、、
故事尚可,配乐一流。但全片前戏太短,高潮过快。做为一部荷尔蒙电影,不够让人热血沸腾,远不及非常人贩和高压电。
这么晚才上映,干嘛呢?
十几年了,空中监狱还是这家伙的代表作
动作戏不错,相比于利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的部分特工片而言,打斗比较写实,但同样扣人心弦。但剧情方面有所欠缺,第一结局出人意料,比较悲剧,同时出场女性基本沦为花瓶,另外高潮不够突出
杰森斯坦森真的很帅,和那个美女的戏份再多些就好看了.整个故事略显单薄了.
一般。无剧情,无大脑。有点.."意外"的嫌疑。
2012.08.07 @ 独墅湖跳水哥你怎么没跟小受哥在一起 明明互相爱着嘛 哈哈哈
国内上映的版本究竟是截了多少啊!
莫名其妙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