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入睡时,女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旧时光。
女人入睡时,男人跟雅各布举杯,敬美好的新世纪。
雅各布说,活在过去里,却无法再回头。
这仅对我而言,才是事实。
我不会泪流成河。
悲伤时,我会想起艾蕾妮。
一个人,远远离去。
雅各布带走了一切,诠释着另一种永恒。
西奥为此,献上了特别的泪水:“水从我掌心滴答,有那条河的味道。
”。
广场上,军队离去。
留下唏嘘的人群,如同漂浮在空中的落叶。
然后,人群也慢慢散去。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支持真理,就如同我们的制度不支持信誉,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不支持真实。
”。
我们在虚无中彼此依偎,彼此消磨。
而空旷的广场,盛开着爱情,孕育着生命。
一段特别的历史,孕育纯粹、美丽至极的伟大情感,极尽浪漫只能事。
爱情让我们忽视时间,而时间却没能让我们遗忘爱情。
时间的长河,流淌着不变的旋律。
在湍急的河流中,他们短暂的相爱,长久地守候。
正如开头孩子的独白,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会结束。
拂拭尘封旧时光的灰尘,他们就会如梦境般进入你真实的生活。
一切永远不会结束。
如果你牵对了那只手,那么带他回你们湍急的河流。
那里流淌着永恒的旋律,带你穿越时空,慰寄新的、旧的美好时光。
时光之尘:安哲终于找几个能打的演技派了,但布鲁诺冈茨的雅各布居然是配角?
布鲁诺冈茨那句面靠墙壁的don't go,那只想抚摸艾琳妮白发苍苍的银发但又在半空中悬而未决的手,我的心都碎了……在地铁里随着手风琴跳舞那种可爱当当的小老头一转身却是深沉,太棒了。
这个年代年轻的威廉达福的资源还挺好看看现在接的片都是什么鬼?
开篇现代:希腊裔纽约导演威廉达福的女儿小艾琳妮叛逆离家出走,威廉达福要拍摄他妈妈老艾琳妮的爱情历史电影,前一秒还在古典交响乐团的配乐中霸气外露,后一秒一听到女儿小艾琳妮的电影就慌得朝电话扑上去了。
为人父母啊/转回过去:stanley去世路人悲痛驻足局势动荡,1953年在苏联避难的老艾琳妮邂逅昔日失散情人司派罗斯,在公车上二人一夜风流后司派罗斯被捕,怀孕的老艾琳妮被驱逐流浪到西伯利亚,生下孩子后又和孩子(纽约导演威廉达福)天各一方。
/经典一幕:身后一地被打砸的破碎电视机,威廉达福望着暗红色天鹅绒地毯上的天使渴慕、呼唤着第三只翅膀。
“天使之翼触碰大地,大声呼喊,寻找希望之翼”。
/艾琳妮,司派罗斯,边界线,手风琴,船只,在老艾琳妮的信中的黄色雨衣,大草原,都是安哲电影不可少的元素/远在西伯利亚的冰雪中,老艾琳妮和同一处境的德国犹太人布鲁诺冈茨雅各布在一起生活,他躲过了集中营成为了gcd穿越了德国边境却被遣返到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20大秘密会议后stanley神坛倒塌,诗歌和神像都不见了。
布鲁诺冈茨担任德语翻译翻修年久失修破败、堆满stanley塑像的艺术馆。
/边境线是安哲电影里元素,边境线的离别其实也可以拍拍边境线的重逢:奥苏边境线就在对面的奥地利,司派罗斯在黑暗中不愿离开苏联孙女嗲声嗲气的唱着歌牵着着爷爷;布鲁诺冈茨魂牵梦萦的以色列;侮辱尊严的美国安检,不管多少年过去每个人的归宿都不同但又相同,即使老艾琳妮一直滞留在意大利等待签证也要回家……多年后三人在纽约相遇,布鲁诺冈茨分别问司派罗斯和艾蕾妮,你是否愿意娶艾蕾妮为妻。
艾蕾妮激动的打砸锅碗瓢盆(女演员真的得再挑挑,在地铁里三人跳舞的声音好像叫c,我真醉了),想起之前看到一个有趣新闻一位老奶奶在电视上寻人启事在战争年代失散的初恋情人一直在等他回来实现当年的承诺,节目组找到了那位老爷爷,但是老爷爷拒不见面,因为他早已成家,子孙围膝。
/威廉达福的小艾蕾妮站在暴动人员的中心绝望自尽,奶奶老艾琳妮救下了小艾琳妮。
/喝了两杯烈酒“for new century ”看最后一眼爱人艾琳妮,感受拥抱新世纪的空气,布鲁诺冈茨跃入水中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司派罗斯牵着小艾蕾妮走入雪中,尾段的旁述让我想起James Joyce乔伊斯《死者》, 半个世纪两代艾琳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安哲对往昔历史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灰烬中尘埃落定。
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看完了《哭泣的草原》再看希腊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时光之尘》
《我请求:雨》——海子我请求熄灭 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 我请求下雨 我请求 在夜里死去 我请求在早上 你碰见 埋我的人 岁月的尘埃无边 秋天 我请求: 下一场雨 清晰我的骨头 我的眼睛合上 我请求: 雨 雨是一生过错 雨是悲欢离合海子这首诗与《时光之尘》并无太大关联,有的是,“岁月的尘埃无边”这句正对上了电影名,并且跟电影一样悲伤。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希腊历史三部曲之二。
在这个作品中,与第一个一样,安哲又安排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并且是三角恋,横跨她们一生的感情纠葛,来诉说历史的动荡对他们和下一代造成的伤害,而这一次,安哲是含蓄和隐忍的,所以这些悲伤,侵入进每个主角的心中,又从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散发出来。
《时光之尘》并不是一个好理解的电影,首先叙事上就采用了多线叙事,虽然只有两条时间线相互穿叉、铺垫和牵引,过去和现在,但是两个钟头的电影叙事很凝炼,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安哲充满诗性和音乐美的长镜头,更要命的是,对白中就交待了许多世界历史事件。
二战后前苏联在联邦区和社会主义阵营实施的白色恐怖,各种监视监听,据说那时候东德柏林有一百万秘密警察和两百万告密者,另外一个经典电影《窃听风暴》就还原了那段风云诡异的历史。
男女主角施皮罗斯和艾蕾妮是一对恋人,无意中相遇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两个人不能大方相认,只能小心翼翼的交谈,在公交车人都散尽的时候才能亲密地相亲相诉,夜暮里才能恣意交欢,而这一天刚好斯大林逝世(1953.03.05)。
尽管如此告密者也没有闲着,当晚,他们就被秘密警察逮捕,天各一方各自被关进牢笼。
接着是斯大林的雕像被人民推倒。
<图片2><图片3><图片4>我记得这是喝卤小夫(赫鲁晓夫,其实我蛮敬佩他的,只是习惯这样称呼他了😂,另外我对斯大林的独裁独暴的统治是很反感的。
)干的吧,他几乎全面否定了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得益于此,艾蕾妮能被从牢里换取出来,在牢里她认识了另外一个好人雅各布,他们相依相靠相恋。
斯大林头像被推时雅各布早已经出来了,可以肯定的是,艾蕾妮是雅各布动用力量解救出来的。
接着大雾中,公交汽车广播里提及了1972年的水门事件。
<图片5><图片6>美国的丑闻啊,这成为了美国第一个辞职的总统,对的,就是尼克松,详见电影《惊天大阴谋》,讲述两个记者是如何挖出真相,把尼克松拉下台的。
这次事件,似乎对应了以前东柏林的“《窃听风暴》”,以前是前苏联,现在是美国,所以安哲以一场大雾来表达在美国下车的艾蕾妮复杂的心情,这让她恐慌迷茫和伤感,几十年后世界还是这样子。
接着只言片语提及越战,接着又提起了柏林墙的倒塌。
<图片7>
他们三个人在历史的动荡中颠肺流离,亲离子散,最后,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新世纪的到来,夸张怪异的杀马特年轻人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感觉被历史抛弃了,这很像《老无所依》里的一幕。
终究,他们只不过是历史的灰烬,活在过去短暂的美好时光里,也包括艾蕾妮的儿子,孙女,美好和幸福的破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雅各布告别后纵身跃进河里<图片13><图片14>艾蕾妮在新世纪新年之际含悲而去,施皮罗斯捷着孙女从窗口跃下<图片15>他们爷孙俩的灵魂在雪花漫舞的圣街上携手欢快奔跑<图片16>我有理由相信,施皮罗斯是携着艾蕾妮的手,孙女其实是携着妈妈的手。
这是安哲最诗意的表达最悲悯的感怀,是《时光之尘》最动容最不忍的凄美诗画。
艾蕾妮的儿子哭泣中突然呆着看着窗外雪花漫舞。
虽然安哲没有拍摄爷孙俩跃下,但我有理由相信,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正如这时光的尘埃。
岁月的尘埃无边。。。。。。
<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趁着宿舍停电的时候,把电脑里存的电影在回顾一遍,氛围不错,还有几人聊了聊欧洲的一些事情,最后还是自己看完的,那厚重的历史压的人忘不了。
2F的停电场景 如果对于欧洲历史的了解为零,前边斯大林逝世,东欧剧变,以及后来的柏林墙倒塌还有99年的跨年夜,都当成是一个无所谓的时间节点就好。
因为这不到一百年来的时间也如同灰尘一样微小。
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
两个时光交替叙事,前中后,直到后来汇聚到现在。
政治剥削身份,人们流离分散,想要越过国界到另一个国家就要全身赤裸。
希腊当代的一些动乱,社会青年,导演A的家庭。
一切的种种不过是些琐事,在安哲的编排下,一件接这一件,一种情接着一种情。
在将父母辈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交代的差不多后,我已经完全被安哲抓进影片去了。
大量的空镜,诗意,是我进入其中的途径。
政治相关的历史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而情感和社会问题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当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再相聚,此时的情感已经无须再多言,那些再影片里大量的无言,过去的经历都已经直观的呈现给我们了。
手(碰触),它第一次出现在火车分别,那颤抖的双手,是人人都有的孤独之情。
第二次是在雅各布·列维投身大海之后,艾雷妮的感应,那水我认为是泪水。
第三次是,斯特罗斯牵着孙女,手牵着手,隔代的触碰,在雪中,时间的灰烬中奔跑。
若能有人十指相连,一定要紧握铭记。
女儿的出逃,可能简单的是想有个完整温馨的家。
奶奶无言,因为我们的经历之于后代无法言说,紧握着不分离,时间的厚重往后自己去体会。
A在父母还没来,妻子不在身边的时候,满地破碎,希望之翼已然折断,而作为电影海报的这个场景,在之后的影片里越回味越震撼。
艾蕾妮被囚禁关押之时,那个长长楼梯。
政治剥削比任何一种都要残酷残忍。
希望我们你们永远不要与这个有关。
艾蕾妮,wake up,wake up!
我们终会消逝,在这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是尘埃。
雅各布·列维,守候挚爱,痴情一生,最后一越展开双翼。
我们渺小,但我们我们有爱。
我们有着许多问题,但我们可以携手解决。
一直追寻的永恒,就在这时间里。
从前到后,从后到前。
永恒归来。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片《时光之尘》无疑是一部在电影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作品。
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湛的视听艺术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本篇影评将从影片的视听风格、叙事结构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影片的视听风格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安哲罗普洛斯以其擅长的写实主义手法,通过镜头呈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
画面的色彩饱满而厚重,构图精巧而意蕴丰富。
导演在镜头的选择上恰到好处,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时光流转的感觉融入画面之中,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时光的力量。
在音乐方面,影片同样表现出色。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既能凸显出场景的氛围,又能勾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紧扣影片的情感走向,为影片注入了灵魂。
而声音设计也让人拍案叫绝,将现实与虚幻、梦境与觉醒之间的界限模糊,为影片增色不少。
其次,影片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
《时光之尘》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讲述故事,通过不同时间线的穿插与交织,呈现出一幅富有哲学性的时光之画。
影片没有刻意追求高潮迭起,而是通过时间的流动,让人物与事件逐渐显现出他们的内在联系。
在这种叙事方式下,观众得以从不同角度审视人物的成长、命运的无常以及时间的神秘。
另外,导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功力深厚。
他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使得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的命运如同时光之尘般紧密相连。
这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与人物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体会到人性中的喜怒哀乐。
最后,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刻且引人深思。
《时光之尘》关注的不仅是个体的命运与成长,更是对人性、爱情、生死、梦想等宏大主题的探讨。
导演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时间对于人类的深刻影响,以及人们在时间的洗礼下如何顽强生存和追求美好。
影片抛出了诸如“我们为何而生?
”、“如何面对时间的流逝?
”等一系列哲学问题,引导观众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影片对于爱情的探讨同样值得称道。
安哲罗普洛斯展现了多种爱情形态,包括初恋、痴情、离婚等。
这些情感纠葛如同时光之尘,随风飘散,又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影片表达了一个观念:爱情虽然短暂,但却有着无法抹去的价值。
爱情能够激励人们去坚持、去奋斗,使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而言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光之尘》是一部视听艺术与深刻主题思想相结合的佳作。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视听风格、非线性叙事结构和人性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电影体验。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电影的美学价值,还能够深入思考人生哲理。
可以说,《时光之尘》是一部值得每个人在时光长河中品味的电影。
【红场往事】2017-09-17 00:31:41大火在雪地上燃烧,单厢列车经过那些坐火车来的大人物站在楼上向远处走过的影子挥手二月的风吹在每个人脸上如果你从安哲的镜头里见到过他们朋友, 西方的面孔多么真诚挥手的人最后也都死掉了……
【一场离别】 2017-09-17 19:26:47昨天还和你在一起今天就要道别三岁的小手在冰凌背后刚刚学会再见的孩子就要离开我作为母亲还能祈求什么?
西伯利亚冬天的雪为证明晚你将到达柏林旧钢琴乐声响起……
【时光之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背离大草原享有过爱情还是没有在一起
看的我脑袋痛,太难看了,好像全片都是音乐啊,该死的音乐,放在这个电影里面就让人觉得别扭,可那音乐又都是那么好听,让人烦躁,该死的叙事啊,太考验观众啊,虽然很流畅但是依然看不懂!
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精品电影有一个特点,看过之后,片中的很多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看这位“大师”的作品。
本来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抱着一种涉猎的冷静心态,可看到最后,泪流满面···还能说什么呢?
看那个从船头跌落水中的老人,一张痛苦不堪的脸,谁还能在对生之欢乐,产生任何期望?
收音机里的欢乐颂充满了反讽。
那面墙壁上满是符号,醒目的是朱迪、切、鲍勃马利、莫瑞森···墙下面是雪白的床、弥留的老人、绝望的孩子···窗外的天空却分外明亮了,还飘起了雪花,把房间照得通透,吹进来的阵阵凉风更是沁入肌骨。
虽说片子的故事不发生在中国,背景自己并不熟悉,最多也就是对大体的历史略知一二,但片中场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烟筒、浓雾、雪地、钢轨、电车等等,都充满了历史感。
片中充斥着大段的音乐,但音源很少来自画外,这很符合我的理念。
不同的声音伴随着各种精致的构图,能让人的矜持不知不觉就沦陷。
人物关系和故事是如抽丝剥茧般逐渐展开的,如果一个悬疑片采用这种叙事结构,那肯定是找拍,但对于这种诗化的作品来说,则非常合适。
所谓的人生,不过是把一张张照片平铺在桌子上面,然后反复把玩左手的青丝、及右手的白发。
传奇的故事、跌宕的经历,不过是后人言谈中,一两句的感慨。
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唯有无法言说、飘渺虚无的“情感”,愈久愈深沉、愈久愈刻骨。
就好像时间冲走了镜子上厚厚的浮尘,最终只留下一道划痕,于是这划痕,就显得更加清晰,更加刺痛。
好片子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宏大的叙事、多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多么诡异的人物性格。
整个20世纪就已经够波澜壮阔的了,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烙上时代的烙印。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只要把最平淡的生老病死、相爱离别、相聚回忆,平铺开来,就已经足够震撼。
何况此片中的人物经历并不平淡。
人不过是时空的玩物,谁都得经受一下时间和空间的洗礼。
突然想起了那几句贾生的佳句,射雕中的黄药师曾经吟过:“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这部电影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不足,就是觉得酒吧里老人歇斯底里的喊叫稍微有些过。
音量不需要那么高,只要把镜头对准各自沧桑的面孔就可以了,夸张的表演略显多余。
许多跟文艺有关的深沉赞美都应该献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这个希腊人曾让侯孝贤心口发紧。
在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之后,他毫不着急地打造着心目中的三部曲,步伐依旧。
相比许多文艺大导的被迫转型和自我耽溺,《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里的安哲会让很多影迷感到欣慰,他的执着和坚持老实说也没闷到哪去。
影片镜头的变化之多丰富多样;从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从巴赫到贝多芬,满溢的音乐让人物情感更显充沛。
影片制造了一个个有利情感抒发的空间。
夫妻、恋人、父女几组人物被时间拆散,不得不接受分离;几个老者更成为被历史抛弃的流浪者。
然而跳跃的时间线、嵌套的故事结构和充满野心的叙述,都表露出《时光之尘》更高的追求,它说的绝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交流沟通。
火车上的两人对话转为一个车窗的镜面反射,一个运动的长镜头里包含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些都还是小菜级的调度处理。
往后的放映场内,镜头先捕捉人物,继而跟随移动,涉及对话,最后跑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年老后的主角)。
后面公交偷欢被抓,镜头从外面窥视车厢里的人,然后上升越过车体,完成了里外景别的切换。
酒吧一段中,人物独自寻索,隔空对话,用声音交代当年的情景,场面调度算得上艺高人胆大。
广场集会一段,人们自发涌来悼念后又慢慢散去,中间的静默和歌曲都很有冲击力。
与其类似的,还有收押隔离一段,镜头自天空落下,扫到人群然后走上带有强烈形式感的曲折阶梯,日记体的画外音打开了汹涌的回忆洪流。
有评论家责备安哲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镜头很美,极富诗意,但不可否认有过分强调设计的成分。
如果“雾中风景”的梦幻镜头让人稍觉熟悉,那么机场的人体扫描安检仪则令人印象深刻。
先不说与侵害个人和隐私有无关联,这个纵深成像和变焦推进,很难不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裸体上,电影因此产生了某种荒诞感。
同是放行,当《时光之尘》把不同年代的事件组接到一起,影片的呓语呢喃实在意味深长。
如果在静与动之间做选择,《时光之尘》的镜头更多停留在动的一面,而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却非常安静,哪怕是压抑的平静。
固定机位不是没有,人物也有猛烈爆发,同时还有肢体冲突。
然而从立意到技巧,从演员到故事,《时光之尘》完全是欧洲主流、标准大师的艺术片。
比方说折翼天使和新年时候的欣然起舞,再有老少携手的结尾,他们在雪花中跑过勃兰登堡门,不知去向何方。
这无疑是充满象征寓意的,直接跟历史的大主题挂上了钩。
【南方都市报】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更加个人化的安哲完全满足了对观众的承诺,流离失所的人物永远在寻找归家的旅途上。
———Dan Fainaru(《每日银幕》)不时出现的虚拟姿态让电影显得太过了,然而导演并没有丧失对于艺术的完美触觉,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更多的卓越时刻能填补这种缺憾。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时光之尘》●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威廉·达福(Willem Dafoe)
全篇一共83个镜头。
时长120分钟。
大多数场景就是一个镜头。
这种长镜头烘托出来的气氛,淡雅。
其中好多镜头可以用顺接,正反打,但是一直都是长镜头,也许在导演的思维里,这种限制调动了更多的想象力,可能性,所以自成体系,自成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去借鉴。
观看的第二部安哲的影片,虽然第一部比第二部评分高,但是我还是较喜欢这一部。
时光之尘,他的绝望,他的诗意,他的静谧,他的对称,他的人物关系,甚至他的刻意等等带来的美感,氛,气氛给我带来了享受。
红色的地毯,被砸烂了的电视布满画面,镜头向上帝之眼,视野慢慢的在开阔,一只翅膀,美男子般的天使伸手触摸它。
一老一小,升格镜头,雪地中奔跑。
这两组镜头足可以诠释整部电影。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这部是真够矫情的了,快赶上欧美小白左导演们用哈哈镜去看待东欧和中东苦难的作品了,没想到最后一部作品如此令人失望。
你跑我就追,相遇即是分别,无比纠结的感情纠葛,散乱的镜头和时间线。
不如看一百遍小城之春。。。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34;第三只翅膀&#34;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34;Don&#39;t go!&#34;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2023 CFA 安哲回顾展(15/15)语言不对(用英语而不是希腊语)啥也不对,就像《海上花》。希腊语可以说是安哲最大的滤镜(?),抛开这层滤镜,安哲讲故事的能力emmm……
除去惯用的360度全景、空间时序交错、画外空间展示以外,安哲巧妙的模糊了影片中实际发生的故事和片场拍摄的故事之间的边界,造成了多重时间与空间错乱交织的假象。从1953年到2008年,回忆与现实交织,过去与现在重叠,“没什么会结束,一切永不结束,我回到尘封了往事的地方,在时间的灰烬下失去了当初的纯净,却又突如其来地在某个时刻,浮上水面,犹如梦境,一切永不会结束。”
英语片怎么这么土。。。。。。
「尘埃」是安氏历史观中最重要的概念,达福的子辈象征着后辈对于特定历史与个人的一种反馈和羁绊,只是包容多于理解。以爱情来反衬历史的残酷也是惯例。
20220820 @资料馆 安哲版祖与占。死亡是记忆搁浅前最后的涟漪,用尽一生书尽三人情感的颠沛流离。前半段结构有点像永恒与一日,都是通过回忆与现实互相对照来显示出人物的生活困境,但这个片子到了后期威廉达福这个角色就被处理的无足轻重,从开始的回忆建构变成了成了死亡联结,有点蒙。
看到这部感觉有点不行了,美还是美,音乐的运用依然巧妙,但只能被一部分片段打动,比如海报上那一段,还有结尾化用乔伊斯《逝者》的那一段。但大部分时间感觉空洞和不明所以,可能也是自己心浮气躁吧。想重温雾中风景和尤里西斯的凝视,但短时间内不想再看安哲的其他片子了。
我想说 相当一般 除了安哲式的镜头语言和白搭的古典音乐 此片矫揉造作剪辑突兀 我中途还睡着了.... 而且还被安哲大师放了鸽子 您老要保重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2022.0816北影节第二部。
依然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时间”和“追寻”命题”。双线叙事营造诗意氛围,它强化了最终兵戎相见的悲壮和孤寂,同时暗暗埋下抚慰。人与时间拔河,人臣服于时间,人消失在时间之海,生死相继。触动和铭记的画面台词太多,泪目多次。是的,时间的灰烬降落到人世,终将湮没一切。
《时光之尘》是一部极具深度和艺术感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引领观众穿越时光的尘埃,探寻人性、爱情与历史的交织
节奏太慢了,情节不精彩,分不清谁是谁。主题乐好听。
遗憾之作,标志性的长镜头壮景不见,斯同志的雕像屹立不倒,黄衣人也消失,只剩下疯狂的冈茨,安哲时刻的三人起舞,向天敬酒
音乐绝美,三条线做得很精美,但不是从头到尾都能喜欢起来。这国际纵队的卡司阵容到底还是出了问题,之前尤利西斯的凝视虽然用了哈威凯特尔做主角,但故事的背景仍是欧洲。把这一套搬来美国果然水土不服,美国式的摩登与街头是安哲所不能充分剖析的。标题中的“时光”因此而显得轻飘,年代变迁、文化大异,可镜头展现出来的仍是安哲式的审美。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否太囿于自己的窠臼,与美国的土壤不合?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选角和妆造,55年的威廉达福演66年伊莲娜雅各布的儿子?伊莲娜的美人胚子即使画上了老年妆也毫无老相。冈茨老爷子的妆又太显老,都可以演她爷爷了。很喜欢酒吧那个长镜头,梦回老塔乡愁中的神奇机位。我屡屡觉得与乡愁里的很多镜头都神似,投河与自焚,卧床的与悬浮的孕妇。时光之尘在现实中落定,何尝不是另一种的雕刻时光?
垃圾。唉,算了。可能只是我不喜欢吧。慢节奏,略苦楚的文艺片果然还是得拍成黑白片。Bergman的片子我都能看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