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设单薄,剧情结构不完善,演员演技只能说正常发挥蔡先生是教育家,鼓励女性独立,但是在电影里就是个男主挂件。
而且我也没看出来陈望道有多喜欢蔡慕晖,为了蔡慕晖去向国民党低头给自己求药的事怪她,真是有够尊重自己妻子的呢。
剧情方面,有关陈独秀为什么突然跑到小学教书,没交代(需要观众对陈独秀有一定历史了解否则真的看不懂);对于陈望道为什么那么讨厌自己的一个反抗国民党的学生,没交代(一样需要对那个学生有一定历史了解否则看不懂);洋人踩着地上的头发那么明显的疑点没问一句怎么回事;陈望道学生那么多被抓走被枪杀,陈望道指着国民党骂却可以在重庆呆17年,为什么,没交代。
最让我生理不适的就是为了瞒过洋人让一个男的强吻女生的戏码了,不会有人觉得这种性骚扰很甜吧?
最后吐槽一句文咏珊的配音,能不能根据电影里的年龄改一下声色啊。
致敬先辈,为中国的复兴所做的一切,以点辐射面,通过起源的共产党宣言及翻译者望道先生,还有蔡慕晖先生,及许多许多革命者,看到了近代先辈们对国家的热爱,感谢每一位先辈的付出。
致敬!!!
电影整体的观感还可以吧。
几个重要的人物也算明确(施存统感觉有点不太连贯),围绕望道先生译前和译后,因为共产党宣言这本著作所辐射出的对周围人物的影响,及主要人物对信仰的诠释,还算是到位。
但是由于望道先生生平跨度时间长,所以情节感觉有点琐碎,像一块块场景拼起来的,着重描写一个时段感觉会好一点,群像戏的话电影时长还是不够,还是比较适合拍成电视剧。
然后烨哥的声音感觉有点出戏,以后多接点用眼神表达的戏会不会更好一点😄。
另,文咏珊女士😄旗袍好有气质,好像看见了年轻的、冬天的玉姐,革命者共有的但是又不同的气质拿捏的恰到好处,能明显分辨出角色,一级棒👍!
祝文女士越来越棒,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多多拍拍戏哦😊!!!
本人不是什么cp粉,只是文女士的事业粉,看电影就是冲着革命先贤陈望道先生,和演员文咏珊女士来看的。
电影整体整体观感还可以,可以一看。
以上仅个人观点哦😄。
单位包场看了,感觉主演演员演技在线,尤其刘烨老师还是有那个年代革命者的精气神的。
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符合时代的特征。
电影情节和叙事整体上能看,不是很鸡血,矛盾也不是很激化,本来以为对立立场,实际上淡化处理了。
但是对了解党史,革命历史有帮助。
小演员有一个印象不错。
特别喜欢奚美娟老师,真的不着痕迹的演技,想多看看。
1.片头望道先生连续多日废寝忘食研究翻译的时候仍然保持胶感发型,笨人大三工科狗熬夜复习想题的时候总会不自觉抓挠头发以及不愿意多花时间洗头,不出两天头发就得出油且乱,要向剧组学习形象管理了。
2.片中女性的形象像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且我认为与当时年代的女性形象不同,体现在:(1)蔡慕晖在工人夜校给工厂女工讲课时呼吁她们改变女子三从四德,要知道受封建思想束缚,当时受教育女性的数量本来就少,绝大多数女性第一次听到与她们接受的“教育”大相径庭的道理时不会出现理解支持向往的想法,更多的应该是惊愕和差异。
陈旧腐朽的思想是会转变,但绝不是在接受先进教育的第一次。
(2)蔡慕晖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锋女性代表,多次暗示和主动告白就很先进了(放现在也是),但不知道是为了突出蔡陈关系还是为了缓和剧情气氛,还安排蔡慕晖问陈长发好看短发好看是不是有点纯纯恋爱脑了。
不是说先锋女性不能恋爱脑,可能这也是女性多层次性格形象的体现吧。
其实没有感情线也是可以的。
3.胡军老师饰演的陈独秀确实独具一格,很多的面部微表情能看得出来是仔细琢磨过的,也很真实,太厉害啦!
4.怎么总觉得女主蔡慕晖眼睛里没光呀,目中无神,什么感情都是一个眼神,没有刘烨那种目光如炬的感觉。
5.看豆友评论是加长版青年大学习哈哈哈哈哈(俺也一样)。
6.杨逢林受伤后学生们为他发声那段我真的蚌埠住了,剧情是很感动,这个配乐和那个捕头的反应什么鬼啊,导演想说点啥又没说靠配乐玩尬的是吧……7.主旋律的片确实很有教育意义,也从革命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新青年永远是时代的光。
但是片子平铺直叙,要说的很多但都不精,给人一种面面俱不到的直白感。
最后的rap真是一言难尽……
望道 (2023)5.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侯咏 / 刘烨 胡军
陈望道先生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被大家熟知,这部电影相当于其个人传记,这样一个经历大风大浪的人物,应该有怎样精彩绝伦并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与之匹配啊。
但说实话,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与我的想象有不小差距,虽然有刘烨、胡军、文咏珊等次一线明星助阵,但模式陈旧的叙事、表演和人物塑造着实令人提不起兴趣。
从票房表现来看,票房6800万,力压《宇宙探索编辑部》一头,相对1900万的成本刚好持平,表现算不上好,但其创作目的并不单纯为盈利,还兼顾宣传教育,也可说,是免费对社会大众进行了一次宣传教育,这样看还是成功的。
可是,影片质量毕竟是根本,一次两次还是老样子的话,观众的耐心势必消耗殆尽,小成本主旋律影片要叫好又叫座确实难之又难,但不能每次都像列行公事,图一个完成任务,还是要守住内在核心精神、勇于创新外在形式,方可紧随电影发展大势,不至于原地打转、不进返退。
陈望道先生
独秀园中的《敬告青年》石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的一生,正如他陵园里的那汪清池一般,端方正直,肝胆照人。
墓旁的青松傲立,诉说着他桀骜不屈的一生。
春秋代序,清风拂园,任由后世评说。
*污点艺人#胡军#,信用都不讲的人,还敢讲信仰!
追究电影选角责任!
宣称望真理、守大道,共溯信仰之源,同品真理之甘的电影《望道》,找个代言过2个壮阳药的胡军,至今还在被数万玖富受害人追讨的污点艺人,信用都不讲的人,还能讲信仰?
追究电影选角责任!
禁止胡军出镜、代言!
退回代言费,取消一级演员职称
电影望道,讲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也就是后来复旦大学校长。
开篇陈先生即引用老子“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故改名望道。
”陈独秀期望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应做到“浅白易懂,语句优美”。
面试了留洋海龟,清末遗老等一干人后,见到了陈望道,方觉得合适。
陈望道回到家乡,利用英文,日文对照着翻译,在紧迫的20天付印期限内的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白话的翻译。
时过境迁,当初在新青年共事的三人,陈望道继续教书育人,戴季陶选择拥护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在国民党担任高官。
陈独秀临终前在四川一所小学教书,编写了小学教材,说是希望留下些有用的东西,最后说到自己所剩日子不多了, “只有自己承认才是真正的失败”。
令人唏嘘。
电影表达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于共产,真理,理想的坚定信念,成为黑夜的追光者,真理的捍卫者。
小地方看的相当于包场的感觉,看完剧版风声后对民国背景的历史开始有了兴趣。
为了wys看的,同时会被电影中关于女性勇敢独立,坚强隐忍的片段感动到。
整体剧情一般,但是自动代入了角色滤镜。
最喜欢的镜头是33剪去长发进行的宣讲以及雨中求药未果,演绎的让人为之动容。
阿龙算是比较出彩的一条线,也算是增添了亮点。
在当时的社会下,惋惜愕然。
2023年4月初的雨夜,观看了电影《望道》,跟随电影中的主人公又回到了100年前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共同经历一场追随信仰之路。
电影的画面始于浙江的校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校园内进行拔河比赛,充满着生命力。
课堂上,留学归来的教授在黑板上写下刚刚为自己而改的新名:望道,即“追望大道”。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抒发了教授心中理想,也将这团追随信仰的火种播向了学生心中。
因一次学潮事件,受到旧势力集团的打压和威胁,致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上海,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越来越多进步青年争相阅读。
一群年轻人正在酝酿一件大事:翻译《共产党宣言》全译本。
日本留学归来的进步青年陈望道接受了这项特殊的任务。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陈望道回到了老家浙江义乌,开始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
电影中有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和瞬间。
在对两个词语的译法存疑时,对照着英文和日本版本,他认为“绅士”和“平民”不足以表现两个群体针尖对麦芒的冲突,而在这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时,索性离开屋子,在山顶上打起了太极,在与自我的思想碰撞中,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中,陈望道迸发了灵感之光,提出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
迸发这个灵感后,他异常喜悦地回到自己的书屋内,文思泉涌地继续翻译工作。
这是一个让我特别感动的镜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电影中的望道者于乱世之中,不随波逐流,在身心的涤荡中也完成了伟大的作品。
身处如今的时代,也应当追随心中的理想,多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勇于按下“暂停”键,多思考,勤思考,而不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向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另外一个镜头是陈望道先生粽子蘸墨水的经典故事。
此前只在书本上看到过,而当这个画面被搬到电影大荧幕上,内心更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动。
专注投入的翻译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眼前存在的物品,将粽子蘸了墨水而咀嚼时,竟然也品尝到了“甜”的味道。
这是真理的味道,一种进入“心流”状态的美妙体验,不论当下实际品尝到的是什么,“滋味”一定是甜的。
电影中的人受限于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等种种约束,依然能追逐信仰之光,忘我专注地投入自己的事业中,让人由衷地钦佩。
我们处在一个各方面都极其丰盈的时代,然而却往往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桎梏,很难专注而投入地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他们忘我的精神追求是值得如今的我们学习的。
电影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成长线来讲述上个世纪的故事。
杨阿龙的孩子即将出生,而他却成为了即将被行刑的对象。
当年轻的母亲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大雨中狂奔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当年轻的父亲说出: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将来看不起我!
当襁褓中的婴儿伴随着枪声发出划破长空的哭喊,我的泪水伴着电影中的一家人而决堤,跟随着他们的命运共同包裹进巨大的情绪旋涡中。
望道先生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指引了杨阿龙的前进方向,从一名普通的印刷工成为工人们发起抗争的带领者。
父亲留给自己的《共产党宣言》成了杨逢林成长中的精神指南,伴随着他一路走向延安。
将年幼的孩子交给可托付之人后,林茵毅然决然地走向军营,1949年上海解放那天昂首挺胸地迈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与陈望道夫妇多年后重聚相拥的画面又让人热泪盈眶。
是信仰之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是这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信仰的人,共同换来了如今我们崭新的生活。
看完整场电影,走出影院,外面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思绪沉浸在电影中久久回荡,我相信,无论今天如何,这一切都会过去,明天终将到来,阳光灿烂的日子也终将到来。
个人认为相比于《觉醒年代》来说这部真的差了不少,可能主要与人设的打造相关,《觉醒年代》里的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但这部来说,整体看下来,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立体。
影片最精彩的剧情是阿龙的那一段吧,导演对于这段也是有些特别的设计的。
导演:1.阿龙这块婴儿的哭声是有设计的,阿龙倒地之前哭声一直不要,从阿龙倒地之后再有婴儿的哭声,更有冲击力2.行拳进入无我境界也是特意设计的凸显望道性格特点。
3.杨逢林与望道相处,“一定要保护好你的生命”,但离开后,杨逢林死于战役,这个设计主要是想形成反差编剧:当时有想法不做成传记片会不会更有意思,但最终还是未曾实现摄影:用了很多前视觉,根据所有的优秀写字的镜头,变成一个个元素,然后再根据各个元素去组合成连续的镜头进行创作,决定每个镜头怎么去拍,除此之外,摄影需要符合影片的风格。
《望道》的拍摄:是属于求索,和时代较劲,寻找一个道路。
不同于《1921》是炫丽的,是要掩盖的,所以颜色上是用了大量的雾与雨水,造就了一个遮罩,直到新中国之后,才将饱和度拉高,拉开遮罩。
在拍摄时候,眼神光要有情绪有感情,眼神光有一百多种,需要找到合适的眼神光。
剪辑:结构上望道原本是在20分钟以后才出现,但主人公不能这么晚才出现,到后来删减了前面剧情,提早了他出现的剧情。
叙事上,不论是什么影片,都应该有现代感(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一些创新吧),打破原有叙事逻辑(蒙太奇),将各种时间交杂在一起,才更有现代感小tips:其实《望道》改了很多次名,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否决,依旧是《望道》最有收获的就是穆德远老师说的话,适用于每一个岗位:不是喜欢,而是职业,有人找就做,做,就做好,去想怎么做好现有的这个,改变自己的态度,要爱自己所要拍的内容,要接受这个作品的思想,这个我深有体会,对于很多不想做的事经常一边排斥一边敷衍,这其实很不对
开分了,但是预估最终5.几,不能再多了!这种理想情怀的主题电影,从某个角度说值得一看,但是不得不说导演创作需要提升!1胡军和刘烨的搭配让我出戏蓝宇,彩虹CP多少年来深入人心,为什么还找来搭配做同志!2叙事野心太陈凯歌,短短两个小时就讲了三十多年的故事,最后的效果就是什么都想讲一点等于一点都没讲,特别是用剪报交待故事情节作转场的剪辑手法,太PPT了,虽然剪辑也叫蒙太奇,但这么生硬的使用不能算电影语音之一种吧3光顾煽情,前方没有铺垫,某些地方让人尬出天际,学生长亭外古道边的合唱以及所有恋爱戏,来得很突兀,起鸡皮疙瘩想按快进。
翻译完共产党宣言之后,这个电影就没法看了。
除了军烨毫无看点,两个小时时长+用了无数字幕/报纸省略剧情,居然还能这么拖沓无聊,感觉导演压根没想好好拍。演员年轻年老状态几乎没什么区别。很努力在拍男女主感情戏了,但真的没有cp感,还不如刘烨去看望胡军时隔着玻璃那一眼对视来得火花四溅。以及女主演技也太太太刻板了,演技这么差就不要给她那么多戏份了嘛。最后那个rap给我听笑了,啥玩意儿
戴季陶的选角和演法都好低配廖凡噢
用军烨演,让人打心里觉得他们志同道合,是互相信任且永不背叛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了共产党多加一颗星)
剧情是流水账,情感是刻意的,观感是像片里的《非孝》舞台剧的,片尾曲的rap是吓呆的。#优酷
如此平庸不堪,就算陈望道答应,我陈某某也不会答应!
为了“从同志到同志”这句影评看的,多一星给片尾军烨的眼神拉丝。标放听了主创映后…中等偏下的片子,剧本还是有问题,代入感很弱。陈望道本人身上的戏剧性可能实在太少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情绪或期待感,电影比较简单粗暴地用字幕在1920/1921/1927/1944/1949这几个重要的党史/历史节点反复横跳,望道本人的戏剧性目标和对抗力量都不明显,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作为复旦的校史片,与清华的《无问西东》差了几档,究其本质是题材类型糅杂导致的。作为传记片,人物弧光与情感延续性不明显;作为主旋律电影,望道本人的政治倾向过于暧昧和动摇,影片不敢直面矛盾;作为校史片,又没有像《无问西东》那样鲜明惨烈的主题。主创又是戴着镣铐跳舞,实属遗憾。
生动形象的讲出来那位蘸着墨水吃粽子还说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革命前辈,他的一生从翻译共产党宣言起,就致力于社会革命和为中国寻求出路,略微添加的感情戏也能回归革命友谊般的爱情上来,不会抢戏,几个配角的故事也能更好的烘托主人公形象
拍得有点零散,有些细节甚至没有很好地交代(比如施存统为什么会和自己的老师陈望道关系破裂)。女性角色还是扁平了,希望能再以蔡慕晖视角出一部片子来好好讲讲这故事。还有,片尾曲感觉有点不伦不类的。
犹记得观影时的如坐针毡
看完感觉很惊喜,不是想象中说教意味的历史电影
整部片子就像一个(非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话剧表演,最突出的大概是文咏珊,演技和台词都堪称可怕军烨对视的时候真的有磁场,瞬间把同志片变同志片
单位的组织生活包场电影 磕了一把军烨的CP 但是电影太破碎了 像学生短片的水准
陈旧的主旋律电影,叙事结构传统而散漫,简单来说就是过于形式主义。影片在制作上看得出是认真的,但剧情编排得不好,作为传记片,人物塑造得很不立体,没有精气神,感觉就像是在走形式;故事很散碎,除了翻译《共产党宣言》那段,各个节点几乎都是点到即止,没有重点,像是衔接不流畅的流水账。还有最后的片尾曲,这样一部主题沉重的作品配个Rap,导演是怎么想的?
给三星全凭题材。传记做得不像传记,望道本人的篇幅应该不到一半,想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衬托他也做得太失败了。演员选择上你让二十多岁的演学生挺好的,但一直让他们演到底变成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真不行,不仅演了还要怼大脸,导演你看看他们脸上饱满的苹果肌像中年人吗……这电影当胡军刘烨共同出现的时候,镜头语言里只有好爱两个字。最后的那首rap作为片尾曲,合适吗合适吗合适吗,导演自己听听合适吗!!
好片!可谓是:那啥重复那啥做,那啥终成那啥嗦,那啥捅了那啥窝,那啥不让那啥说,大家都被那啥过,那啥啥时候那啥豁~
脸谱式的电影作品,节奏很怪。陈这代知识分子对○○主义的想法也很怪。
后浪视角看前浪,理想主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值得被歌颂。电影的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陈望道身上经历的热血青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电影没有拍成流水账,而是从生活化的角度来塑造人物。军烨同框的挚友情谊让人动容,刘烨这些年演不同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得心应手了,这次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