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沙特利雅得近郊的十岁女孩Wadjda(Waad Mohammed饰)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行车,这样她便可以和邻家男孩Abdullah(Abdulrahman Al-Guhani饰)赛车了。
但是她的妈妈(Reem Abdullah饰)并不同意,因为女性骑车在当地被视为禁忌。
Wadjda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自己筹钱,无论是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还是报名参加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可是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却始终对她如影随形。
由沙特女导演Haifaa Al-Mansourz执导的《瓦嘉达》是第一部在沙特全程实景拍摄的电影长片。
作为习俗保守的阿拉伯国家,沙特没有电影院也无相关产业。
因此,这部反映沙特女性对自由向往的影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不仅如此,《瓦嘉达》也是部贴近生活感人真挚的佳作,自2012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起便引人瞩目并多次获奖。
Wadjda(瓦嘉达)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
十岁的她虽然生活在传统守旧的沙特首都利雅得,但其性格却十分乐观果敢。
她不仅喜欢穿被老师禁止的帆布鞋,也爱听在当地被视为糜糜之音的摇滚乐。
Wadjda在与邻家男孩小伙伴Abdullah的一次追打嬉戏后,望着他与其他男孩一起骑车畅游而去,顿生拥有一辆自行车和Abdullah赛车的念头。
然而女性骑车是当地的禁忌,她的妈妈自然也没有答允。
家长的赠送指望不上,独立聪颖的Wadjda便设法自己筹钱,影片的乐趣也由此递增。
比如,她会先和售车老板套近乎以留住她喜欢的那款自行车,同时增产自制的小商品并加价在学校贩卖。
无奈上得山多终遇虎,Wadjda的小生意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面对恪守传统的权威管制,她只好暂停赚钱买车的计划。
在这条买车的主线里,Wadjda独自与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的周旋是自发不懈的。
她甚至不惜参加宣传宗教思想的校际可兰经背诵比赛,因为丰厚的冠军奖金可以圆她的自行车梦。
尽管她报名前对可兰经一窍不通,对唱诵更是完全外行,但自由自在地骑车已是她勇往直前的信仰。
片中另有一条副线,是Wadjda的妈妈试图避免她爸爸为了要儿子而娶二妻的努力。
爸爸是疼爱Wadjda的,但其传宗接代的思想也根深蒂固,还会与妻子冷战长期不归。
一夫一妻是妈妈的理想,可惜主动权在爸爸的手中。
与天真单纯的Wadjda相比,懂得人情世故的妈妈当然是现实的,已不再会飞蛾扑火。
《瓦嘉达》的主题背景是压抑的,但基调却哀而不伤时有诙谐。
勇敢灵气的Wadjda有如一缕春风,为这个沙漠中的国度带来了绿色的希望,也为银幕前的你我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文/一一,英国商报)
我住在沙特的首都利雅德近郊的一栋别墅里,对,漂亮的海蓝色大门、能骑自行车的天台的那一栋。
我丈夫是个远近闻名的帅哥,他很有钱,他的朋友爱吃我做的手抓饭,他以此为豪,但是他已经几周没有回家了。
我有个12岁的女儿,孩子们到了这个年龄谁也阻止不了他们锁上房门,但是她很听话,数学不错,真主保佑。
沙特女人婚后很少会工作,社会提供的岗位不多,毕竟婚后还抛头露面免不了被其他男人看到,实在有损家族的名誉,我们除了料理家务和侍奉丈夫、抚养孩子,好像也不被社会的其他人所需要。
但我仍然坚持一份工作,除了每天需要那个该死的不开空调的司机开3小时车送我,但是,即使要求换班,我也不想失去工作机会。
原因?
婚后我一直担心我的身材,毕竟外面那些女人可不是吃素的,再加上有个总想给我老公娶妾的婆婆,生活总不能太完美,对吗?
好在,我还有个好朋友——莱拉,她就像是一块厚厚的涂了蜂蜜奶黄酱的哈瓦尔,除了需要担心体脂过高压迫心脏以外,她总是那么自得其乐。
从她那把不住门的嘴里总能得到一些众所周知的八卦,比如玛利亚姆的女儿跟野男人跑了,后来被宗教警察抓回来,要我说,有个这么丢脸的女儿不如趁早嫁了。
最近我的丈夫回家次数越来越少了,我是不是该去换个发型?
我的女儿瓦嘉达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她居然想和男孩一样上街去骑自行车!
这和赤身裸体地站在大街上有什么区别?
难道她不知道爸爸就要娶别的女人,离开这个家,离开我们?
除了能生儿子那个女人还有什么?
他爱她吗?
难道她也会在做饭的时候为他唱情歌?
瓦嘉达说学校里的老师要求她蒙上面纱,女儿是不是也可以嫁人了?
我帮她戴上我的面纱,顺便翻了翻衣柜,过两天小叔要结婚,我决定在family day去top shop逛一逛。
中国有句话叫:女为悦己者容。
在老公被勾走前刷爆他的卡这个主意好像不错。
一大早校长就叫我去趟办公室,当我看到桌子上那些摇滚磁带和足球俱乐部的手链,我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开除?
不,您不能开除瓦嘉达,她学习一直很好……嫁人?
我没想过让女儿这么早离开我……她还撒谎?
我知道了,我会好好教育她的。
可她呢?
摆出一副我不想听你讲话我只要自行车的样子,即使是我告诉她骑自行车不能怀孕也不能阻止她这种疯狂的想法。
天知道其他国家的妈妈是怎么和12岁的女儿沟通的?
放任她们自由渡过青春期的叛逆?
这里是阿拉伯,妇女们拥有少的可怜的视野去看世界,我绝不能让我的女儿误入歧途。
最近我和丈夫吵架越来越频繁了,每次面对他摔门而去的身影,我很想大哭一场,但是我有什么办法呢?
就因为我生不出儿子?
为了生瓦嘉达我差点死在手术室里,有时候我在想,她是不是真主送来考验我的?
之前和我一起乘车上班的姐妹们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放弃了工作,莱拉也换了份新工作,在医院里和男人们一起,她疯了?
她的丈夫怎么允许她抛头露面的?
有一次我还看到她甚至没有蒙纱就和一个陌生男子交谈,实在有损妇德,我是不是该离她远一点?
他说我是他夜空中最亮的星。
我就这么没出息地融化在他的甜言蜜语里了,男人心海底针,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男人在口口声声说你是他的挚爱之后又找了别的女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而全世界女人脑子一定进过水,即使他找了别的女人,只要他回来抱着你的腿,诉说衷肠,你又会轻易地将头枕在他的臂弯里,自欺欺人自己才是他的一生所爱,毕竟他虽找了别人,她可不是他嘴里的小蜜糖。
这时候女人总要不惜一切代价挽回他,对于他也是其他女人嚼过的口香糖这件事丝毫不在乎。
这件红色真丝的晚礼服怎么样?
可以刚好展示出我的窈窕曲线,领口会不会太低?
他不喜欢我穿着暴露,不如剪个时髦的发型?
可他说我留长发很温柔,还是让老板改一改领口,也不过1000里亚尔,不领政府补贴我也赚的回来。
瓦嘉达要参加学校里的古兰经背诵比赛,我每天帮她复习、纠正发音,当我们坐在天台上,也许是古兰经的音韵太美妙,能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遥想,瓦嘉达问我是不是爱着隔壁的男人——那个二流子,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是我的初恋,非常英俊潇洒,就是小说里浑身闪着非女主不娶的杰克苏的光芒那种,我就是幸运的女主角。
然而我没有告诉瓦嘉达,我们没能在一起是因为我没的选,在我还没明白爱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把我嫁掉了。
我没有告诉瓦嘉达,也许……我的女儿可以有的选。
我没有去参加小叔的婚礼,小叔的婚礼……多么可笑,我是多么愚蠢!
这个男人就这样抛弃了我和女儿……抛弃了我们的家。
一想到他和他的母亲一直以来对我的种种指责、种种冷漠、种种欺骗,我就恶心地想亲手为他点上一支烟!
然而最终我没有这样做,我还有瓦嘉达,她在古兰经比赛上获得了第一名,只为了拿到奖金买一辆她心心念念的自行车。
我的女儿瓦嘉达、我的天使、带刺的乌丹玫瑰,她固执时亦如少时的我,然而她比我勇敢,对自己想要的总会一往无前。
我有什么理由剪断她的翅膀?
我不会让她重蹈我的覆辙。
可是我首先要让她经历,让她明白,努力打怪兽也不一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装备,但是总会得到些什么。
看看她眼角的泪痕,她努力地擦干,不让我发现,这个可怜的小傻瓜!
如果你是穷人家的孩子,故事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是这里是阿拉伯,你妈我很有钱,你不需要愁穷,看,只要我高兴,我就能给你买辆自行车,让你自由的飞翔在那遥远的边疆。
看完Wadjda后总想为这片子写点什么。
女导演,故事片,女孩子,自由,这些元素单独看都很平常,但前面加一个“沙特阿拉伯”,就一下子变得超现实了,不是吗。
沙特作为一个极度保守的伊斯兰教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现今还在禁止女性开车的国家,那里的女人能有什么故事呢?
我能想到的,无非是被黑袍禁锢的身体,还有被教规禁锢的头脑。
但是女导演Haifaa al-Mansour冲破了传统的层层禁忌,把镜头伸进沙特女性的日常生活,拍出学校和家中,黑袍与面纱下的她们,并把这一切展示给世界看。
这听上去像一个传奇,因为一谈到沙特的女性就不得不触及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一个男的可以娶四个老婆,妻子则必须服从丈夫;女人外出要裹得只露出眼睛(而且是黑色的,热死了)并有男性亲属许可;任何公共场合都严格实行男女分流;结婚没有法定年龄,女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就可以被安排嫁人,就连家庭暴力也是去年起才被视为犯罪。
在我看来那里无疑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天堂, 女人的地狱(可能比阿富汗好一点)。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粉饰这些问题,而是从弱势群体——女性的角度把它不卑不亢地讲出来,没有苦大仇深的控诉,甚至还带一点点诙谐。
故事很简单:小女孩Wadjda想要一辆自行车和邻家男孩Abdullah比赛,但遭到母亲严辞拒绝,因为在沙特女孩子骑车有伤风化,违背教规。
与此同时,母亲正在尝试说服父亲不要娶第二个妻子,却因为自己没能生儿子而底气不足。
Wadjda决定自己攒钱买她早就看中的一辆自行车:她偷偷编手链卖给同学,或有偿为同学报信,却被校长发现,财路中断。
适逢学校搞古兰经朗诵比赛,冠军奖励是1000个里亚尔——够买那辆800里亚尔的自行车。
Wadjda为赢下这笔钱狂背古兰经,终于在比赛中胜出,然而她图样图森破,当众说出了买自行车的打算,于是被校长没收了奖金,代捐给巴勒斯坦难民。
失落的小女孩回家碰到得意的父亲和失落的母亲——父亲最终还是娶了第二个妻子,从此剩下母女俩相依为命。
母亲决定成全女儿的梦想,拿买裙子的钱给她买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片子不长,一个半小时,但信息量极大,沙特女性的处境就在各种细节里不动声色地表露出来。
细节一。
女生们说笑着进校门,遭到老师厉声喝斥——“女人的声音不能让外界听见,因为那和她当众赤身露体没区别。
”——这是从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口里说出的。
细节二。
一家三口的场景看上去很温馨,父亲也不吝惜赞美母亲漂亮。
然而母亲想说服父亲不要另娶,就换来一句 “如果你给我生个儿子,什么都好说!
” 母亲沉默了,没有儿子是硬伤。
细节三。
家里摆着一幅家谱,画成树的样子。
Wadjda念树叶上的名字,母亲说,你的名字不会在上面的,因为它只包含男人的名字。
趁母亲不在时,Wadjda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片上,钉在枝头,稍后却发现纸片被撕掉揉成一团,扔在一边。
不知是父亲还是母亲干的,看风格更像母亲。
细节四。
母亲的好友Leila不堪忍受每天三个小时的颠簸和无礼的司机,换到离家近的医院工作,并怂恿母亲也跳槽。
母亲担心和男人共事有损名誉,而且她的丈夫很小心眼儿,受不了别的男人多看她一眼。
细节五。
犯了一连串不规矩的事,Wadjda被校长Hussa小姐叫去训话,说你很象我年轻的时候。
话到此被别的事打断了,但是接下来要说的东西不言自明: 后来我学乖了,知道和体制对着干没有好下场。
于是她就变成了它台面上的卫道士——至少看上去听话的孩子不挨打。
她真心相信她灌输给学生的教条么?
未必。
学生中早就传言,Hussa小姐的情人装成小偷,潜进她家。
细节六。
诵经小组开始之前,老师问谁来了例假?
来例假的女生不干净,不许用手碰古兰经。
然后就有一个女孩子用纸巾托着古兰经。
细节七。
两个女孩课间干违禁的事:看杂志,在小腿上画图案。
一个碰了一下另一个的腿,被校长撞见,怒问你把手伸她裙子里做什么?!!
当众揪出来批评,批斗会结束后学生们排队进教室,挨批的两人想挤进队伍,被同伴喝斥道“别碰我!
” 细节八。
Wadjda趁母亲不注意把Abdullah和他的自行车带进家里,她在屋顶上练骑车,摔了,母亲闻声赶来,Wadjda说,“我流血了!” 母亲惊得天塌了一般,“什么?!
你的贞操?!!!!
”这句台词神了。
哪国当妈的听到女儿摔伤了第一反应是这个?
然而在穆斯林世界,未婚女孩的贞操几乎就是她们的价值体现,也是她们家族的颜面,比命还贵。
婚前丢了贞操的女孩子会令整个家族蒙羞,甚至因此被杀害——所谓的“honor killing”。
一个社群对女性贞操的看重程度基本上和女性被歧视的程度正相关,在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横行的地方,贞操崇拜就狂热得令人发指。
有趣的是,这些细节中女性受到的严苛对待大都来自女同胞——母亲,女老师,女同学,女性朋友。
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她们是受压迫者,却也是压迫的认同者。
封闭的社会,彻底集中在男性手中的权力,加上服从至上的“道德”教育,足以将一个女性驯化到即使不愿意,也得承认自己别无选择。
她们在接受不公平的同时,也将它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并以此来教导下一代的女儿们。
劣势地位无法改变的境况下,每个人都急切地想取悦权威:妻子取悦丈夫(Wadjda母亲一边试裙子一边问女儿,“你觉得爸爸会喜欢吗?
”), 学生取悦老师(当面和受罚者“划清界限”)。
也许这是让日子好过的唯一捷径。
几个男性角色反而轻松得多:Wadjda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患厌女症的宗教狂,他爱不爱妻子?
爱。
爱不爱女儿?
当然爱。
他对生儿子的坚持可以看作是传统灌输给他的。
玩具店的大叔也很可爱,Wadjda要他留着自行车等她攒够钱来买,他就留了,没有扔给她一句“女孩子不许骑车!
” 但最出彩的还是小男孩Abdullah. 这个白袍白帽的小帅哥绝对是全片里最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跟Wadjda玩恶作剧时像我们身边的男孩子一样调皮,哄她开心时却又像个王子。
他会送Wadjda头巾和自行车头盔,教她骑车,用五个里亚尔换得美人破涕一笑,也会替她教训无礼司机。
他会告诉Wadjda等我们长大了我要娶你,得知她丢了奖金,甚至愿意把自行车送给她,Wadjda说,那你就没车和我比赛了。
这一幕特别动人: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要开心,要都开心。
可是这么可爱的小男孩长大了,被教规喂饱了,他的绅士风度会不会就消失了,变成一个制度的拥护者了呢?
毕竟那个制度之下,他的性别在社会上有绝对优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简单一些的结局:Wadjda赢了诵经比赛,拿到了奖金,也买到了自行车,众人皆大欢喜。
如果只是这样,这部片子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那意味着骑自行车无悖于做教规下的“好女孩”。
校长的代捐决定是一个重要转折,它无情地宣告:“天理”和“人欲”,“道德”和梦想——水火不容!
没商量。
唯一的好女孩,就是失声的女孩,梦想死去的女孩。
替小女孩圆梦的是母亲——那个曾说过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骑自行车,也曾骗过女儿说骑车就生不了孩子的母亲,成长了的母亲。
失去丈夫的现实终于让她觉醒,她从一个传统妇德的遵从者变成了它的挑战者,和女儿站在一起。
我想,如果沙特或是其他任何地方的女权要进步,深层推动力应该来自这样的女性。
电影里,她们的不合作就是自由的开始,现实中,她们的故事有人讲出来就是解禁的开始。
这样的女性会越来越多,因为头脑一旦解禁就很难再被锁住了,驯化女性的链条也就断掉了几节。
当然这样的链条有很多根,全部断掉不是眼前的事,但Wadjda的推出,至少可以看作一场乐观的预言吧。
该片讲述了一名12岁的沙特女孩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但根据当地教义,未婚女性不允许骑车,由此展开了一个现代世俗与宗教传统对抗的家庭故事。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
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
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
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跟阿布杜拉来一场比赛。
然而瓦嘉达的妈妈却极力反对这件事。
因为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
倔强的瓦嘉达只得偷偷的想办法自己筹钱。
她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又报名参加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父亲家族树上只有男性的名字,瓦嘉达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贴在家族树上。
瓦嘉达在朗诵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她想用这笔钱买一辆自行车,可是学校认为那是违背妇德的行为,所以强制她将奖金做出捐献。
而她的母亲一辈子都遵从妇德,依赖男人,守着那狗屁的规矩,可结果依然没能改变丈夫再娶第二个妻子的命运。
幸好,醒悟过来的母亲放弃了买红裙来取悦丈夫,而是买下了自行车送给她做礼物,希望她今后的人生都是快乐的。
1、什么狗屁的“妇德”,怎么不制定“夫德”、“男德”?
有时候,女性对女性的苛刻甚至比男性对女性的傲慢还要多。
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千年媳妇熬成婆之后也不能让别人好过?
还是我很惨,只有看着你比我更惨才能心理平衡?
正是这样扭曲变态的心理,才让女性一代一代地一直沦为第二性。
自己不努力,不争取,跪的时间久形成习惯就不会站直了,自甘低下,那就永远都不会有昂首挺胸、自信自立的一天。
内部都不团结,更会让别人嘲笑瞧不起。
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不要做拖后腿的叛徒,不要做向命运低头的懦夫。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谁也没比谁高贵,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2、女性自己要更努力,在各行各业都占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和重要位置,这样才有机会发声,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在相关事件中尽量争取公平公正。
自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3、任何人都不要置身事外,沉默是变相的纵容,不能总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用血汗抗争得来的成果。
太祖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正确的。
4、女性要真正可以掌控和决定自己成年之后的人生。
而不是随便被父母兄弟嫁掉,或是自己拼命努力却为他人做嫁衣裳,可惜别人不但不感激涕零,还会当你是拖油瓶、累赘,说不定人家还想着多卖你几次换点钱。
5、不想被物化,就让自己活得像个人。
不是取悦别人,而是取悦自己。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更需努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提到沙特阿拉伯,第一印象就是有钱。
电影设定在沙特首都的近郊,虽然看起来荒凉了点,但是也不妨碍他们有钱这个主题。
这一点从瓦嘉达家里的装潢和美式的厨房设施完全能体现。
影片开场不到三分钟,瓦嘉达小妹妹那双黑色匡威已经露出不下四次。
虽然没打logo,但是欺骗不了我的。
那副头戴式没仔细看,好像没有看到魔影的logo,总之瓦嘉达小妹妹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好姑娘。
所以她想要一辆自行车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
这片和沙特的宗教关系紧密啊,因为政府不提倡沙特女性工作,所以从出生到死亡,每个月可以领取一笔可观的固定生活补贴。
就算有少数小部分工作的女性也要隔着面纱和男同事打交道,所以当瓦嘉达她娘看到朋友竟然在医院把头部露出来,表现出极大的震惊。
伊斯兰教戒律认为,妇女全身全是羞体,假如男人看见陌生妇女的面孔,则被认为是不吉祥的。
而她们深受伊斯兰教规的束缚,到十岁就要整个身体遮盖起来。
如果要出门,就得戴上面纱,并且只可以在僻静的小巷里匆匆而过。
瓦嘉达的那位指导老师和同学也多次表达了这个意思。
沙特信奉伊斯兰教,教法就是古兰经。
电影的开头一帮小妹妹们就用歌唱式的语调背诵古兰经。
而让已婚的同学用纸巾翻书这一规定,也表达出人民对古兰经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已婚女子地位的贬低。
沙特女性生活在残酷严格的宗教教条下,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婚后的生活于其说是幸福,不如说是法律上给与她们金钱和物质保障,此外也再无其他。
这点在瓦嘉达她老爹要再婚上体现无疑。
他也不算二婚,走的是正规宗教正规渠道。
谁让伊斯兰教规定一个男士可以娶四个老婆,他的老娘,也就是瓦嘉达小妹妹的奶奶嫌弃没孙子抱。
瓦嘉达小妹妹是女儿身啊,在她们眼里就不算个啥。
瓦嘉达她爹的处境就跟无后差不多,这点倒是和天朝一样,无后为大,必须再找个生娃,而且是生孙子的新媳妇。
瓦嘉达她爹也无奈,朝瓦嘉达她娘喉了一句:你以为我想啊,谁让你生不出。
主线还是一心想买自行车的瓦嘉达小妹妹,其他副线都是从侧面描写了沙特女人的不公艰辛。
小妹妹基本是个反叛的主,这一点,太显而易见了。
为了购车款,她可以参加朗诵比赛,但在老师问她要咋处理奖金时,那么漫不经心的说了:我要卖一辆自行车。
老师不止脸绿了,估计连宣布结果无效和掐死小妹妹的心也有了。
不过无论是这个老师,还是瓦嘉达的指导老师,对她的态度还是属于友好级别的,采用教育的模式。
估计摆在天朝就要先动手再喊家长了。
由于影片走的是积极向上的路线,所有最后瓦嘉达小妹妹还是拥有了一辆属于她的自行车。
而和母亲的关系也进一步加深,更像是两个女人之间的理解。
随着沙特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加深,以及各国文化的慢慢渗透,沙特女性一定会获得的权力,慢慢走出她们的黑纱。
看完这部影片,我第一件事儿是去百度“沙特阿拉伯 女性骑车”。
我欣然地看到“沙特为妇女骑车休闲解禁 但必须有男性亲属在场”的新闻,瓦嘉达,现在应该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骑车了吧。
这部影片前面很沉闷,呈现的也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国度,小姑娘的叛逆在情理之中,也不讨喜。
但随着影片进入中段,故事的味道开始出来,小姑娘为了自己离经叛道的目标而选择了“皈依”和“顺从”,此刻,故事的悬念升了起来。
她母亲的戏码渐渐开始加重,我们能看到在那些清规戒律之后,人性本能的诉求是黑大褂遮盖不住的,她母亲绝对愿意去接纳宗教给予她的一切束缚,但是她容不一下丈夫身边的另一个女人。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小男孩一个善意的举动伤到了瓦嘉达的自尊,瓦嘉达跑到一边默默流泪,小男孩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伤心,就说:“别哭了,要不我给你五块钱?”只见瓦嘉达的手嗖地一下就伸出来了。。。
(姑娘,咱们别这么现实,矜持点好吗?
)越到后面,故事就在惊喜与挫折、幸福与苦恼、圆满与遗憾游走,观众的心也跟着忽上忽下、忽喜忽悲,最后的结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满是感动。
看完,作为观众,我并没有一个终结的情绪点。
故事给了结尾,但并不是结局,我会牵挂瓦嘉达以后的日子。
今天这个对瓦嘉达说”我将来会娶你“的男孩,长大后是否也会变成她父亲那样的男人?
瓦嘉达与她的母亲最后实现了“和解”,但是她的母亲以后会幸福吗?
相依为命也好,强颜欢笑也罢,用歌词来形容就是,”我们回不回去对不对,眼看就要让满心遗憾,为爱受罪。
”瓦嘉达,你最笨的一回就是你拿奖的那刹那,当你回到学校,校长是否会对你秋后算账呢?
你在学校终究还是个“异类”啊。
一部影片带给人情绪,带给人思考,引发你对千里之外一个陌生国度的挂念,那一定是部成功的电影。
特别简单的一个剧情,也很好看,对沙特很有意义。
我给了及格分,一个是因为娱乐性不够,更主要的是对我没有意义。
在中国,女性骑自行车在我的上一代就不是稀奇事了,现在助动车、摩托车、开汽车都可以了,这些都是代步工具,帮助女性去到更远的地方,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婚后女性一样时间不够用,因为要为家庭付出自己的全部;在沙特,一个男人可以娶四房妻子,中国则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一样保证不了男性对家庭的忠诚,一样很多家庭都是丧偶式的存在;伊斯兰教认为来例假的女生不干净,不许用手碰古兰经,在中国还有身为母亲嫌弃女儿来例假的,我不能说很多,但是真实存在。
中国的社会在女性解放方面应该是沙特进步太多了,但女性还是男权社会里的被压迫者,接受着生活和婚姻中的不平等待遇。
这种压迫不但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男性、也来自于同样的女性,她们已经被驯化被内化,是压迫的认同者,想取悦权威,并教导女儿们服从父权。
让我想到了《紫色》中曾经的西丽,日本电视剧中的《阿信》。
瓦嘉达是美好的,她具有挑战传统保守思想的勇气,成年后是否也会像校长Hussa那样学乖了,含泪接受体制和现实,她真的会比她的母亲有着更好的命运吗?
小男孩Abdullah今天对瓦嘉达说”我将来会娶你“,长大后是否也会变成她父亲那样的男人?
也许,女性体型上的弱势,根本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地位,除非所有的制度都更偏向女性。
男人女人:小女孩不能骑自行车,这是男孩子的权利。
女人不能开车,这是男人的权利。
家庭:男人不用负什么家庭责任,可以一夫多妻。
家族有家谱,是一颗树,只有男性会被记录在树上。
女性,不过烟云。
建筑:家里是美式耳机,美式音乐,非常有个性的卧室。
出门却是古朴阿拉伯风,黄色,荒芜,黑纱女人,白帽男人。
21世纪很魔幻。
现代化的商场,里面却没有女性的更衣室,华丽的红裙,却只能绽放于蹲坑边上。
她们爱美,在乎每一撮头发的长短,涂蓝色的脚趾甲,在脚腕上画星星,她们有情愫,她们青春洋溢,但是这些在公共场合是罪恶,不能示人。
宗教:上街溜达必须佩戴头纱。
小孩遮住头,大人遮住脸。
女人似乎除了家里没有任何的权力,无法歌唱,露脸,结婚以后甚至不能够触碰古兰经,必须纸巾垫着才能翻页。
要晨祷,祷告前要洗干净手脚脸。
学习古兰经在学校里是有社团的。
古兰经里面的字生僻拗口,正确朗读方式是歌唱着读。
古兰经读完要合上,不然魔鬼会向里面吐口水。
zs式爆炸死后天堂会有70个妻子。。
会客:女人负责厨房做饭不见人,客人们只在客厅男人招待。
而女人的晚饭,是客人们的剩饭。
结局:两位女人相拥在一起,他们明白,能救她们的不是取悦男人,也不是那些已经被完全同化的女人,能救她们自己的,只有她们自己了,她们要觉醒,要自救。
瓦嘉达骑着自行车,因为她是自由的,再也没有人,可以追上她。
tag沙特阿拉伯第一位女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加油吧,沙特女性!
瓦嘉达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穿板鞋,听摇滚,她梦想要一辆自行车,和小正太比赛。
小正太还真是有爱极了,淘气地抢瓦嘉达的三明治和头巾,送了瓦嘉达一条美丽的纱巾,在天台帮瓦嘉达偷偷学骑自行车。
她有“经商”头脑,自己编手链到学校偷偷卖给同学们,陪妈妈去挑选红裙子的时候见到商场柜台的手链,她向老板说自己也能编,10块一条卖给你如何?
结果店主说我从中国进口10块可以买到100条。
另一个镜头特写给了一个底下写了Made in China的马克杯。
这电影是想顺带黑中国呢?
还是赞一下中国东西价廉物美?
那个地区的女人:出门围头巾,不能被男人看到正面。
她们蒙上一块黑布是怎么看清路的?!
出门有专门的女人接送车,司机还可以罢工不接她们。
女人不能骑自行车,说因为会影响生育。
不能大声讲话更不能大声唱歌,因为会被男人们听到。
结过婚的女子翻阅古兰经需要垫一层纸巾,避免玷污了什么。
一个胖胖的小姑娘居然已经结婚了。
婚姻受到父母的支配,小正太说长大了要去瓦嘉达,但愿他们可以剥去他们所处社会的束缚,在一起。
瓦嘉达的妈妈很漂亮,唱歌很好听,为了取悦丈夫想买一条红裙子,可丈夫还是取了第二个女人,她对爱情和家庭的守护破灭了,最后她给心爱的女儿买了自行车,虽然之前她摔盘子阻止女儿的这个想法,但最后她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关于女权,其实还有很多要说的。。。
生活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郊区的十岁小女孩瓦嘉达(瓦德·穆罕默德 Waad Mohammed 饰),性格乐观开朗,活力四射。
虽然她生活的环境传统保守,但小瓦嘉达不仅穿被老师明令禁止的牛仔裤板鞋,还热衷听摇滚乐。
一日,瓦嘉达和邻家男孩阿布杜拉(Abdullrahman Al Gohani 饰)打了一架后,刚巧看见一辆崭新的绿色自行车正在售卖。
从此,瓦嘉达满脑子都是这两漂亮洋气的自行车,梦想有一天能买下它跟阿布杜拉来一场比赛。
然而瓦嘉达的妈妈(黎姆·阿杜拉 Reem Abdullah 饰)却极力反对这件事。
因为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少女。
倔强的瓦嘉达只得偷偷的想办法自己筹钱。
她在学校努力贩卖自制的小商品,又报名参加了自己一无所知的可兰经有奖背诵比赛。
然而社会约束和宗教束缚却始终阻碍着瓦嘉达,难道她就只能屈服于现实么?
现实又诗意的镜头。配乐不错。故事以自行车为线索,传统却也不做作,常有动人之处。看报道,“沙特阿拉伯第一部在境内取景的影片”,“一个几乎没有电影院的国家的第一位女导演”,“全沙特阿拉伯演员班底”,似乎是影片的卖点。。。倒让人好奇起这位女导演的身份以及影片故事的真实性~嗯嗯
一个小女孩买自行车的故事。讲了几个家庭女人的变化,有些女权主义的意义,反映了沙特的文化和生活,但节奏稍慢,高潮不多。
影片的意义大于本身的内容了。
沙特阿拉伯的第一部申奥片,也是一部让人大开眼界的电影,震撼更多的是源自社会环境和女性地位的展示。片中女性的日常活动空间和行为个性被传统的宗教守旧思想无限打压,故事的场景选择都是那些只限于女性出入的地方,电影却并没有抨击什么,只是在展示荒诞的当下,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
我能编很漂亮的手链,我可以十块钱一条卖给你。不用了,谢谢,我可以从中国十块钱买来一百条
向来喜欢敢作敢为、聪敏勇敢的女性形象,母亲曾抱的幻想化作支持女儿的行动,这样的自省在大环境下或许还很微弱,但正如这部电影本身,已经足够让人惊喜;高起点的处女作,主题不乏深重,然风格明快,演技自然,光线极为熨帖,甚是好看!
小姑娘倔强要强,不过好在遇到了尊重她的小男孩和爱她的妈妈。虽然题材很好,但故事有点boring
看不懂 看不下 懂不
Cliche
沙特的电影好难见,直白地描述女性地位低下、男女不平等给世界人民看。女主妈妈试穿红裙子,在贩卖女装的店里女人没法试衣服,简直了。女主任性聪明又笨,假装改过自新获奖后又当众宣布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个忠犬未来老公为她肝脑涂地。演员都挺好看。感谢毛主席提高了社会主义妇女的社会地位。
能反映很多现实的问题,只不过是希望平等而已,对女人不公平的地方太多
小姑娘灵气满满,很有演技天赋。
三星半。小女孩蛮可爱但演技比较一般,电影也是现实意义大于实际文艺意义。
所有力量都来源于影片内部的勇气,但如果试图把它当做社会窥镜,应该没有一个观众有底气说它可信与否。有很明显的政治指涉,但对社会诸股力量的呈现语焉不详——非世界文化主流的宗教国家影片总要处理一些语境问题
其实看起来最触目惊心的是对富足的物质和极度保守压抑的精神进行的对比。片中有很多细节都很动人,小女孩也演得特别真实可感。
如同嚼蜡
谁当初没向家里要辆自行车?
电影虽然有一些直白,技巧上有一点寡淡,但是这个剧本让人可以忽略掉所有缺点。
尽管影片的政治诉求是明显而强烈的,但曼苏尔做到了展示,而不是讲述故事。不仅瓦嘉达明媚动人,所有的女性都再有故事中的故事。这是文化、宗教与未来的碰撞。相当可观。
中产阶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