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电影,流水帐一般的叙事,毫无起伏,毫无波澜无病呻吟的文青气息,以及理想化的英雄悲壮主义在韩寒的电影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韩寒好爱父子情韩寒好爱哥们义气韩寒好爱摩托车韩寒好爱个人英雄主义韩寒好爱温柔清纯的初恋脸女生韩寒好爱四海为家的自由感二说表演,对于演员来说基本都是本色出演,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演适合的角色,毫无惊喜!
没有情绪上的明显变化,和电影一样很平淡!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这两天看了几部国产电影,把我给恶心的,一部比一部重口味,我的妈呀,我真TMD想骂娘,拍的都是些什么鬼玩意儿?
你们拍完自己看吗?
啊?
自己能不能先恶心几遍,没那么恶心了再拿出来?
以往看这些电影,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借口劝自己,总是能找到一些锅,导演一定有他的苦衷,可NMD我实在是编不下去了,真没法洗!
先说最让我恶心的是演员,这个女主角,演的NM什么鬼东西?
嗲声嗲气的,从《一秒钟》开始,开口就出戏,开口就出戏,到这一部变本加厉,台词本来就够恶心了,再叠一层恶心的buff,我真的是全程强压着怒火看完,一边看一边劝自己要冷静冷静冷静,冷静NM啊冷静,急救包都不够用了,闪着大眼睛,是不是以为自己很萌?
角色本来挺单纯的人设,拍出来一股子绿茶味,你们能不能找个配音演员给她安排一下?
还有我想说,刘浩存只适合在无声片时代去当演员,真的演的叫人绝望,刘昊然马马虎虎,这个演员演什么都是一个样子,可塑性太弱,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我和我的祖国》《妖猫传》,除了口吃以外,你们能看得出来区别吗?
好吧,这还是可以忍受的,毕竟角色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但我想说韩导演,你这些个台词像正常人说的话吗?
我就问问你,哪个正常人像电影里这么讲话,别跟我说电影是需要戏剧化艺术化处理,抱歉,我看不出来您的这部电影有什么地方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戏剧!
最后,韩寒导演,真的别拍了,您写写小说,发发微博挣点良心钱挺好的,花钱看您的电影,还弄的观众们很不开心,我不是在教您做事,但看您的电影真的有一种被诈骗的感觉,您觉得合适吗?
我不是多喜欢沈腾,但您海报里放的位置,真的有误导到我了,我能想象那些因为沈腾而冲进电影院的人,是有多失望,还有两位客串的大佬,万梓良和陈小春先生,不知道他们自己看完自己客串的角色是什么感觉,估计就跟您客串叫兽里的白龙马一样尴尬吧!
要是我,估计手机已经砸了,你已经永久躺在了我的黑名单里了!
拜拜啦您嘞!
以上都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跟风尬黑,我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杠精们请对号入座,还有,首先我自己也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当看到片中角色骑着川崎仿赛在泥地里驰聘时,真的有点崩不住了,就这么糊弄啊?
还有那台宝马 RnineT放到水里,太违和了,您这是在干嘛呢?
很多东西我觉得都不是在服务剧情,就是生拉硬套,给电影加料,结果呢?
一堆shit!
以后看到您的电影我真是得避避坑了,开心麻花至少还是个加长版的小品,单看笑点还有点东西,恕我水平不行,您的这些电影我啥也看不到?
一切就是大型虚假的自我感动现场!
喜欢四海的人是站在散文诗一样的文学意蕴上来欣赏的,浅显或没那么浅显的意象表达,直白如欧亨利《麦琪的礼物》,隐晦若聊天最后总以火车喧嚣掩盖到听不清对方说话,欢歌被浓雾中巨轮的浪花吞噬,象征他卷入命运的漩涡,欢颂骑着阿耀的摩托车淹入珠江江水,象征青春里那些爱情无疾而终、那些重要的人从此隐入人海。
值得一提的是欢颂醒来后也没打开211的门,门后那个她理想中的房间就此远去,电影如此细节。
再回头想这部电影,海风轻拂迎面,海浪轻打拍岸,那些浪漫和热情都揉碎在悲叹之中。
若非说是春节档不能BE,有刘浩存就一定不看,实在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创作的不尊。
城市里的草根大多都无出路,现在的年纪,我宁可看点现实,谁让我喜欢青春伤痛文学呢?
韩寒错了,错在他一直活在新概念作文获奖以前时光驻留,成长停滞心中有一个永远不曾长大的小镇青年和他孤岛一样的梦和他感同身受的人都不再看电影了看电影的人都不再和他感同身受了遗落的他,成为时光中的一个孤岛表达的都是孤岛中的时光,被时光遗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因为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颗自己的心;我们每个人不是一座孤岛因为我们心里都不只装着自己一个人。
每个人都深藏秘密。
从欢歌死亡开始,秘密被一个一个揭开并撕碎,任凭海风怎么吹,吹来他们讯息,听不到还有像小团伙骑车地私人沟通方式,听到了的不属于便是不属于。
看完我一直奇怪阿耀和 欢颂 在海边对话目标时候,风都吹得头发飞舞飘扬,却没听见风声。
以及,在隧道里,阿耀描述翻石头抓螃蟹,也没有隧道轰鸣; 欢颂站海边看着小渔排飘荡;到结尾,飞跃空中风无声停止。
和摩托车比赛,轰鸣、自由、漂移,形成对立。
一切是阿耀做的一个梦吧。
他看着海边乱石堆,突发奇想去翻遍了所有石头,边翻边想摩托车比赛要怎么赢,一直到快通向海里,才回过头看,海风拨弄着她头发,气鼓鼓地脸倒是最清楚了,裤子也被摔破了一个洞,大声喊着「阿耀,你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对不起,欢颂,我应该留在你身边」。
可是在广州送项链,又有火车轰隆呲呲刹车声,掩盖了少男少女对爱朦胧表达。
一切都像虚实、迷幻、无常。
大概,欢颂是真的离开码头那一个。
她目标里没有哥哥也没有阿耀,甚至都没有任何人,是对孩童记忆眷恋,念旧都是异乡人写的,不离开怎么追逐到那丝丝缕缕羁绊了?
不离开怎么知道家乡雪好看?
回到电影本身,要是不拍广州部分,该多么好。
城乡结合部里人与物,摩托车都没有办法开进去,结婚不结婚是个问题,女人要和男人喝酒。
这些部分表达是必然的,人总是需要成长,去经历,去试探,才能证明和知道,酒店含早是怎么回事。
隔了一个门,钥匙还在手上,注定错过了房间里面是想象中家的味道。
想象的美好大概要停在想象才美好吧。
当然要走出去啊。
可里面人物偏偏好像都没有「回头路」。
故事以摩托比赛为噱头,父亲又一次跑路为引子,少男们早被警察盯上,少女餐馆门口没有办法表演摩托特技,广州大人物不是风云是天上池中物罢了,借款的和警察对抗后同车同桌。
纵身跳海,身死无法逾越地海怪。
为心上人还债,心上人为什么要领这份情?
一切都没有是在变好,一切都没有办法妥协。
继续让少男少女对抗什么呢?
可是没有什么是相对错的。
电影配乐有用到万能青年旅店《山雀》,电影《阳光普照》的插曲《太阳》。
歌词中唱有「仓皇、无告、不回的河流」,电影演的是「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我觉得暴青的歌《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人生本就是一条孤独路, 一路平凡遥远一路痛苦。
」更适合这部电影。
在没有答案时候。
许倬云先生说的「就向前走,不败不馁,往里走,安顿自己。
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才会想日子为什么过。
」至少他们感受伤痛之前,是幸福着。
在此之后呢,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
四海里,还在远航会归来的人,都有不一样答案,四海漂泊,四海为家,走得越远越不孤独才对!
《四海》并没有他们说的不好。
我亦不觉得有那么好。
主演演技没有跟着人物成长起伏,对人物情绪只剩一股劲儿,涣散掉复杂地情感交织。
立意方面,譬如女观众能不能代入,我猜测也不能,现在的少女不太能不明白「不含早」的意思。
但我喜欢那些人物构建,韩寒一如既往地少年感,动机纯粹与思想通透,那些人坚韧地目光与迷茫地站姿,在事物过时却观点新鲜地矛盾下,总能脑补一下自己好似参与的部分。
广州部分的女主,一系列场景符号化痕迹明显,特技摩托车出现让动机刻意。
总体价值走向是服务剧情,表达缺乏想象力和律动感,比如毕赣拍远航,会有一个戴着桶的少年突然闯入。
也不是说没有诗意,像阿耀与欢颂海边对话,两人各说各的各演各的,台词是正确的,某种割裂感让人陷入迷幻,有力量直击主旨情绪。
这般矛盾地恰如其分,倒也是年轻人对去向哪地状态。
但总觉得有更好的方式或释然地理解,又回忆起自己的经验,年轻时不都是这样的?
陷入了深思。
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四海。
都点题在路上的感觉。
为什么这一次不是四个字?
我猜原名叫四海歌颂吧,因为歌、颂不在了,所以叫四海了吧。
年轻的朋友你要去向哪?
四海后面是不能接人名的哦,去多远都别忘了回家,尽管还在问哪里是你的家,在此之前多想想,你应该自己去寻找答案,尽量不要和另一个人去抓螃蟹时,自己走得太远太远了。
说这部片子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的,可能没有看懂成年人的世界或者说片子的后半部。
如果前半部分是青春的洒脱、酷、帅,那后半部就是为这些埋单的成人世界。
这部片子感觉既浪漫又残酷,时不时还有生活中的搞笑,或被生活幽了一默。
片子里有很多线索,或者说有很多元素,讨论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前半部分是一副画,那后半部分就是扒开这些酷帅洒脱背后的代价。
尹正那个角色,就像很多小镇青年当中会有的,他们表面看起来很风光,有很多兄弟,为人讲义气,做事看起来很飒,活的很酷炫的样子,例如他们组车队,他们开酒吧,他们认识大人物。
但是成就这些人物特色背后的是什么呢?
这一切可能就要从他喝醉了在海里游泳不幸去世说起。
他背后的一切都被抖落了出来。
他去借高利贷买车,开酒吧,不仅用自己的,还用妹妹,兄弟的。
他并没有像外表看起来那样令人喜欢或欣赏了。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感觉蕴含的一个道理就是,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偶像的过程,就好像是不断看清这个世界,都来不及失望然后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
第一个,就像男主的爸爸,在他没回来之前对他满怀期待,但是发现他有了新的豹纹阿姨,他也有生活的苟且,男主或许对他爸爸是失望的,但还是爱着他爸爸。
第二个让他生活有波澜的就是女主的哥哥,但是随着女主哥哥的去世,背后的不那么光鲜也浮出了水面。
第三个就是黄晓明那个角色,当时他是酒吧上的大人物,是女主哥哥口中敬仰的什么什么哥,上通天下通地的人,但是当事情出来之后,男主费尽万难找到他之后,发现他不过是给广州塔修塔的人,当男主质问他的时候,他却怪起了男主的不懂事,称那只是成年人的应酬,别太当真。
这是他靠近第三个光鲜的人背后的失望。
第四个就是他的偶像,他年少时骑车一直听着那个偶像的歌,把他当作他的精神领袖,但是他的偶像却在演唱会上用替身,而这个替身就是他。
当有人问要不要去见一下他替身的时候,他只是说了句不用了。
这是他的第四次失望吧。
难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偶像,或者不断看清生活本质的过程,是吗?
是的。
成长就是这么的真实,不狗血不鸡汤。
这个世界仿佛一切都在撕掉伪装给他看,他或许会失望,他没有去抗争,只是接受,解决这些问题,看,多么像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不会哭爹喊娘了,更多的只是默默接受,寻找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没有沮丧,没有妥协,没有豪情万丈,而是默默坚守自己对爱的执着,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没有被打倒,但也不煽情,就是这样去做就好了。
虽然也有友情的背叛,别人的嫉妒,父亲有了新家感情的落寞,但这只是人生中的轻描淡写,它存在,但不值得大书特书。
几次,都以为女主在大城市,会不会被花花世界迷花了眼,但是最终令人温暖的是,他们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都在为彼此着想。
最终,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麦琪的礼物”。
整部片子哪是什么青春文学,明明是一处现实主义世界。
只是假借了青春的洒脱或温情的笔调,来温暖现实的成人世界,让这个成人世界不至于那么残酷或悲剧主义。
全片感觉都是一副写实主义,唯有结尾,导演还是非常温情的,让女主没有被花花世界带走,还是让她最终跟爱他的男主在一起了。
如果现实,会这个样子吗?
她来到大城市里,没有经历蜕变,过了这么多年,还能如年少时一样纯情吗?
我不知道,或许吧。
这个电影感觉就是一个“反着的夹心饼干”,正常的夹心饼干是两面糙的中间夹甜的;而四海这枚夹心饼干是,两头是甜的中间是糙的。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韩寒的成长,我是一个80后,当时是看着韩寒的萌芽长大的,我们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就像他当时结婚的时候,我感叹我的偶像都结婚了,我们不再年轻了;当他有小孩的时候,哇,韩寒都当爸了,我们都要为人父母了。
我看到了他这么些年的成长,这绝不是他以往电影的重复,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他的成长。
感觉他也真切的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看透生活的本质,虽然有点丧,但是依然热爱着。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各路媒体接收到了如潮的差评,诸如韩寒的时代结束了、四海口碑崩塌等推送层出不穷。
还是按照最初的打算贡献了些票房(不是窃取动画片票房那种),并由衷感慨40岁的韩寒还跟20岁一样,男人至死是少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的电影里最不缺的是车,喜剧的内核永远是悲情主义。
豆瓣里打一分的观众里,三分之一是觉得大过年看个电影结果人没了真晦气,三分之一是觉得是刘浩存啊那高低得给个差评彰显正义。
所以这年头多少电影电视剧为了一个完美大结局想破脑袋,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看电影不就图个心情愉悦。
说回电影本身。
四海的整体架构一如既往的充满荒诞,偏僻海岛上的摩托车战队,广州塔顶的高端住宅,豪情壮志的夜店老板,心平气和的追债小哥。
电影试图把故事写在地平线之上,免得被人一眼看透了人间不值得的断壁残垣。
这是一座普通的海岛,普通到做外卖小哥都接不到单子,普通到水泥轮船就能开个夜店,普通到街头老掉牙的投币点唱机。
但这又是个人人有点执念的地方,四处借债为了赢场比赛的欢歌,攒钱合计开个小鱼排的欢颂,看不到却坚持到北方看雪的奶奶,坚持不能实线掉头的守法小伙王彦霖。
人人都说韩寒的东西很简单也很纯粹,青春,梦想,车子和爱情。
阿耀在点歌的时候被欢歌愚弄了一把,放了首“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的浪子情歌。
这是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与爱相关的字眼,阿耀最正式的表白就是借着摩托车略过的风声小声对自己说我想带欢颂去一个地方抓螃蟹。
欢颂说她听到了,就如同她在火车的轰鸣声中说太吵了我听不到。
于是想起看完这部电影的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脑海里闪过很多单薄的片段,总有些情绪让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四海的英文名叫Only Fools Rush In,高雅的翻译叫智者不入爱河,直白来说就是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欢颂问我的摩托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呢?
那你陷进去过吗?
阿耀没心没肺地笑着说,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对影片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海坝上,阿耀和欢颂就着傍晚的海风散步,欢颂拿出自己电单车上的竹蜻蜓送给阿耀,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把竹蜻蜓举起来放在头顶,欢颂也有样学样的把右手压在头顶。
这感觉就像学堂里的姑娘把自己心爱的物件送给暗恋的男孩子,看着他把东西塞进校服靠近心口的内兜里,心满意足相视而笑的模样。
可惜韩寒是个著名的爱情“侩子手”。
《后会无期》里王珞丹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
袁泉跟冯绍峰语重心长说喜欢就会放肆,而爱就是克制;;《乘风破浪》里小花抱着遍体鳞伤的阿正看飞机划过天空,自己却坠落产后抑郁的黑暗。
欢歌给自己心爱的摩托起名叫烈火战车,在同名电影里,刘德华给梁咏琪的表白也只是“我就是喜欢你不让我赛车,我就是喜欢你烦我,因为你烦我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做错的事”。
那么多喜欢里,止步于爱之弥坚的占大多数。
阿耀的床头放着一本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
于是阿耀想飞跃珠江为欢颂还上债务,欢颂花大价钱雇小偷想拿回阿耀的车子,但他们因此失去的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韩寒已经在尽可能的美化残忍。
欢颂说,我在海边长大都不会游泳,可能只是怕水。
阿耀笑她说,水有什么可怕的,火才可怕呢。
后来一个坠入了珠江,一个飞入了火海。
于是你想起欢颂送竹蜻蜓的时候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说,希望你住的每一个酒店都含早。
于是欢颂在211的门前描绘了自己对家所有的幻想,就像房门后面的场景一样。
那道门隔开的是她对含早这件事的认知,隔开的是她梦想成真的段落,隔开的是她与穿上白衬衫、弹奏钢琴曲的都市梦想。
欢颂说,我们谁都不要搀扶谁,除非有人跌倒了。
于是两个年轻人在喧嚣的洪流里各自翻涌,一个还是在开摩托车,一个还是在做服务员。
即使所处的环境变了,他们依然只会开摩托车,和做服务员。
最大的区别是这儿的摩托车不允许上路,这儿的服务员也得穿白衬衫。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凿开韩寒给这故事套的壳子,真实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欢歌利用妹妹办贷款,资金链断裂,酒吧破产,就此销声匿迹;奶奶不是去北方看雪,是离开人世到更远的地方去了;欢颂在大城市无法找到想要的工作,在债务和不要搀扶的自尊心中,选择了当初自己拒绝的行当;阿耀开着摩托车飞入火海,告别曾经崇拜如今作假的偶像,失去了年少时最珍贵的念想和人。
豆瓣的影评里有一段大胆的设想。
电影的最后,欢歌拄着拐杖告诉阿耀,“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梦”。
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只是个梦。
梦里有带着草根梦想的LEEK CLUB,有仗义豪爽的欢歌,有寄回头盔的父亲,有摩托导师小春哥,还有跟他一起到河边抓螃蟹的欢颂。
可惜当他想搀扶欢颂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影片上映过程中,有很多人在质疑选角,认为刘昊然和刘浩存演技不在线,人物不恰当。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刘昊然的少年感和刘浩存的初恋脸,在当今的娱乐圈里,都没有可以上行替代的人选。
对他们来说,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表演。
尽管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不清,有些感受没办法流于笔下,但我依然认为这是韩寒最好的一部电影。
不是单纯的玩梗遣词,不是单纯的撕扯窗户纸,不是单纯的激情和热血。
有人说韩寒影像表达的软肋在于对人物挖掘总是留有余地,他热衷展现角色“陷入挣扎”的尴尬,却鲜少揭露他们“挣扎无果”的绝望和残忍。
但这样不是挺好的么,因为有余地才有想象的空间和“也许不是”的期许,热腾腾的牛排总比血淋淋的牛肉看起来容易下口。
父子、兄弟、爱情。
奥特曼、摩托车、竹蜻蜓。
于是在某一刹那想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到了那些老虎,猩猩,和挤满狐獴的岛屿。
韩寒在影片上映当天凌晨的微博里这么写到,“虽然有一扇门,你打不开,有一条河,你越不过,但希望有人可以让你不再孤独和四海漂泊,希望你的家都是如你所想的样子,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
最后我还想说,其实阿耀一场比赛都没赢过。
其实欢颂连钢琴的琴键都没摸过。
其实出海岛的每个方向,都是四海。
第一:喝多了不要游泳 容易出事第二:晚上不要骑摩托 容易出事第三:遵守当地交通规则 不让骑摩托 就不要骑摩托 第四:卧底当的好 但是转不了正 只能当协警感谢韩寒导演 祝大家新年快乐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说在前头,其实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建议最好是先去尝试着看韩寒的小说并且去理解他所理解与表达的生活(如果你要说凭什么你要为了看部电影还要去看小说,那当我没说)在你们不断地喷这部你们所谓的“烂片”的时候不妨多再想一想影中的每一个片段为什么来自偏僻小镇的两个青年打不开一个房间号是“211”的房门,而门后的一切正好是他们想拥有的一切为什么睡梦中的阿耀身旁摆的是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什么本以为人生得意的欢歌会被卷入巨浪洪流之中为什么会有南澳岛上肆意的摩托轰鸣和广州市区的黑色幽默般的禁摩片段为什么会有他们飞驰过隧道并且大声喊出自己愿望的片段 而那些大声喊出的愿望最后实现了吗?
而谁又记得影片中的阿耀当时在旁边打趣的是“愿望说出口就不灵了”为什么会拍小镇青年的拧巴父爱 而影中又为什么会出现阿耀父亲所住的城中村为什么影片中会有城中村与高楼大厦强烈的对比为什么在南澳岛中肆意自由的阿耀在城市去的工作是在笼中表演的“笼中困兽”为什么当万青的《山雀》和痛仰的《无法离地的飞行》响起的时候是那些片段为什么不会游泳的欢颂倒在了水里 为什么怕火的阿耀会置身火海在你们喷这部电影“混乱” “狗血” 的时候,不妨多再去思考一下电影中的片段,不妨去看一看韩寒的书看完四海的时候,我想,这不就是韩寒么?
世俗里藏着理想,理想里藏着现实,戏谑不正经里藏着灰黑色的严肃,喜剧外皮里始终是寂寞伤感内核。
肆意自由的南澳岛和灯火通明的广州城,一个是乌托邦,一个是现实叙事上的飘忽不定,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全片没有一条明晰的叙事主线,只是对一些诗意片段、幽默片段重点着墨。
这种表达带来的最直观问题,就是故事捉摸不定,有些拼接感,主题情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至于,到头来很多观众看不明白,直接给《四海》打了低分。
不过,对我这个很吃韩寒风格的人来说,我就很能get到他在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讲看得出,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他擅长的风格与标签都没变。
只不过,这一次他变“狠”了。
他不再执着于编排人生和解、追梦至死的成人童话,而是把血淋淋的现实盘剥开,让观众看到现实的残酷、人生的失落。
在春节档看到这样一部 “丧片” ,观众多多少少会有些闹心,觉得它破坏了过节的心情与兴致。
但不想看,不意味它不存在。
因为人生本就如此,逃也逃不过,躲也躲不掉。
看过韩寒小说并理解他小说风格的人才明白,《四海》是韩寒这么多年来拍的最有他小说风格的一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长安乱》 看到了《一座城池》 看到了《他的国》 甚至看到了《像少年啦飞驰》《他的国》中韩寒在序言里写道:“我几欲把主人公变得很悲惨,有无数个地方都可以结尾,可以让他一无所有,失去生命。
但是到最后,我没有那样做。
如同这书的情节,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看到影片最后的大雾,我恍惚了一下,然后明白,原来韩寒还是那个韩寒,他一直在做自己“萤火虫的光芒熄灭又亮起。
左小龙伏在它的光芒边上,轻轻说:你能发光,应该飞在我的前面。
”
影片开头是阿耀和父亲的相认,但并不是我们预想的感动剧情,阔别多年的父亲竟然认错了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沈腾扮演的父亲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的。
不同于父亲在大众心中的光辉形象,阿耀的父亲是一个满嘴谎话连儿子都欺骗的人,请儿子吃饭躲在一边不结账,送儿子的手表是假的,在和阿耀作最后告别时塞给他三万块钱满怀歉意地说本来能给他更多的,结果讽刺的是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里,屁股兜里还塞着厚厚两沓钞票。
唯一的真话可能就是劝告阿耀别活成跟他一样的人罢。
电影里阿耀的枕头下出现的第一本书是小王子,暗示了阿耀最初的内心世界,遇到周欢歌和周欢颂前他和老年痴呆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其他亲人也没有朋友,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
机缘巧合认识周欢歌后,他加入了车队,成了一名“车手”,有热爱的事可做,收获了兄弟朋友,能和喜欢的姑娘相处相伴,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电影前半段长达一个小时的无所事事里是几乎没有主线剧情的,穿插了不少幽默段子。
故事的转折是周欢歌的溺亡,大雾中突然出现的巨轮就像沉重的生活现实掀起巨浪搅动漩涡,几个讨论理想的年轻人或被吸入海底,或晕头转向,或狼狈逃窜。
生活自此发生巨变急转直下。
阿耀在和职业车手的较量中一败涂地,自以为是朋友其实是背信弃义的二五仔,危险驾驶落入警方布控又强行闯卡,准大舅哥以自己的名义借了6万高利贷,喜欢的女生背上了几十万的负债,所有的沉重现实让他觉得再没有东西可以失去,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带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去了广州找showta哥试图解决问题,结果却连自己的摩托车都失去了。
阿耀和欢颂被迫在广州打工,一个继续做服务员,一个在游乐园玩摩托特技。
现实生活中两个年轻人肯定会被湮没在这个城市人群里,有人苛责剧情脱离现实,但是韩寒决定给他们最后的希望,超越一般现实的可能给了阿耀飞跃珠江改写人生的机会。
阿耀枕头下的第二本书《麦琪的礼物》暗示了结局,两个主角送给对方的礼物都落空,他们一个怕水一个怕火,结果欢颂遇到肇事掉进了珠江,阿耀跃过珠江却落入了火海。
韩寒说这是一部看着热闹,但挺孤单的电影,他尝试给它包裹了很多动作和喜剧的糖衣,它也许会让你欢笑很多次,可最终,它是惆怅忧伤的。
《四海》不是我们预想的小镇青年追梦的故事。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喜剧收尾,不是所有的生活都充满希望,电影前半部分给小镇青年的生活蒙上了一层诙谐轻松的滤镜,但是后半部分直接扯去了文艺喜剧的外衣,残酷地暴露出底层小人物的悲剧以及现实的无力感。
抛开剧情,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多少见过飙摩托车的鬼火少年,见过没好好读书只能端盘子端碗的服务员小妹,他们肯定也都做过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努力罢。
发现没有?
离现实远一点,生活都能像电影华彩一样浪漫,但身在其中,我们的努力在更高层次的人看来也会哑然失笑罢。
宏大叙事背景下,是难以把握个人悲欢离合的,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人生?
又有谁愿意费笔墨去讲他们的故事呢?
阿耀有剧情给他一个万众瞩目一飞冲天的机会,大多数普通人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向前走,路过一扇又一扇打不开的门,直至终点。
多少人年少时觉得自己人生会纵横四海,可后来发现只能四海漂泊,多少人年少时觉得人生会像影剧一样在最后有终曲奏响大幕落下掌声响起,可现实里,小人物的故事又有谁会投来匆匆一瞥呢?
只是不相信这样简单的结局,只是怀疑起自己无悔的心情,一切沸腾的感情,都将沉淀为清澈的空气。
—— 片尾曲《逝》电影上映几天,发现四海的风评几乎是两个极端,要么觉得韩寒才华在线,要么黑得一文不值。
我是觉得一部电影,要批评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无脑批评,好多骂电影的点说是弱智真的不为过。
欣赏好电影是有门槛的,这里的门槛不是说能不能买得起电影票,而是个人的学识、内涵、双商。
基本上所有高级的东西都是需要跨过门槛才能够得到的,就好比音乐,现在不少人随便套用个1645和弦套路就开始写歌了,然后有一帮人天天把口水歌奉若至宝。
你让这些写口水歌的人改编个爵士他不会编,你让这些听口水歌的人听听稍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他也听不懂,而且这些人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上: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得允许别人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然后闭着眼睛对所有他们听不懂的玩不了的东西瞎几把评价。
回归到电影,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看了毫无感觉,有的人看了潸然泪下,同样的电影情节,有的人看了嘿嘿一笑,有的人看到了背后对现实巨大的讽刺,有的人一辈子只能看懂无脑喜剧,有的人能在隐藏剧情里发现宝藏。
所以,没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思想,对有的电影是无法理解和共情的。
我在豆瓣写的第二篇影评是为四海写的,不是非要论证四海有多好,作为一部电影它是有缺点的。
只是因为这部电影触动我了,与我内心深处的一个点产生了共振共鸣,我为主人公和我自己而遗憾、悲戚,这就足够让我认为他好了。
至于许多人诟病韩寒为什么要把一个悲剧的内核裹上喜剧外衣,我用我的理解阐述一下原因,这就好比你要把你不轻易告人的悲伤故事讲给大家听,如果你是流着泪讲的,真的动了情用了心,遇到傻波一轻蔑一笑嗤之以鼻,你会非常伤心。
但是如果你是笑着讲的,顺带着把悲伤故事变成了黑色幽默,这个时候懂你的人会想,啊其实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呀,他当时一定很难过,太不容易了,这个人怎么内心这么坚强?
这种情况下即便遇到傻波一不屑讥讽,你的笑也为你保留了尊严和面子。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 Don't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中文译作“不要对牛弹琴”,但是我觉得直译的话更为准确,即“不要把珍珠放在猪面前”。
这句谚语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以后都不要做出努力让猪学会欣赏珍珠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