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年少日記,遗书,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主演:卢镇业,郑中基,黄梓乐,韦罗莎,陈汉娜,何珀廉,戴玉麒,归绰峣,周汉宁,吴冰,邵美君,梁祖尧,麦芷谊,陈苡臻,陈湛文,梁雍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年少日记》剧照

年少日记 剧照 NO.1年少日记 剧照 NO.2年少日记 剧照 NO.3年少日记 剧照 NO.4年少日记 剧照 NO.5年少日记 剧照 NO.6年少日记 剧照 NO.13年少日记 剧照 NO.14年少日记 剧照 NO.15年少日记 剧照 NO.16年少日记 剧照 NO.17年少日记 剧照 NO.18年少日记 剧照 NO.19年少日记 剧照 NO.20

《年少日记》剧情介绍

《年少日记》长篇影评

 1 ) 小孩自杀,是想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来报复

小孩自杀,是想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来报复。

他小小的脑袋会想:如果我不在了,父母应该会伤心吧,他们也许会痛哭流涕,可能还会记得我的好。

至少在这一刻,我拥有他们。

这就是小孩子的思路,简简单单——我命是你给的,我还你就是。

——「你是个无法改变的垃圾,我再也不会打你了」——「别再叫我妈咪」——「你抱够了没有啊」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不关注。

孩子的世界很小,当爸爸、妈妈、弟弟都选择了不关注,唯一喜欢自己的钢琴老师被辞退,小杰就觉得失去了所有的个人价值。

他的天塌了。

妈妈一语成谶「如果我离婚一定是因为你」,没错,因为小杰的离开,这个家也土崩瓦解。

其实开头一分钟就看出来这部电影想“耍把戏”,小杰坐在楼顶的边缘,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人瞬没了,瞬间心头一紧,这电影也太高能了吧,画面一转,竟然小杰只是跳到外围。

观众先被摆了一道。

不过,这只是残忍的刀之前的一颗糖。

还以为老师是走出阴影的哥哥,结果哥哥果然跳楼,老师是家庭变故后心灵创伤的弟弟。

因为和预设相违背,这部电影到这里,观众完全落入了提前预设的陷阱,真的太好哭了。

我最喜欢兄弟两个愉快玩耍的片段:

爱学习的「好孩子」并不真正爱学习,只有这时候,没有「聪明的」和「笨的」区别,他们都是贪玩的孩子。

可惜这美好的时光太短暂了。

曾让小杰看到希望的漫画,那个给他力量让他努力长大的漫画,被父亲撕成碎片丢入垃圾桶,他的童年也随之破碎,与这位漫画家一样,坠落,被人当做垃圾一样冲洗。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父亲没有真正忏悔,只是临终前回忆稀释了自己的罪。

在黄昏的余晖下,万物尽显温柔,哪怕残酷的绞刑架,也被怀旧的光芒所照耀。

一个小彩蛋:演职员表里,河马的演员也是河马。

 2 ) 浅谈影片的一些不足:父亲形象的悬浮、对父权制的批判不够深入

我觉得影片最大的问题应该是父亲这一形象太悬浮,人物的行为逻辑欠缺更充分合理的交代,而完全服务于剧情。

试想这样一个中产以上的精英家庭,弟弟已经很优秀,父亲为何还要一直这么偏执地逼迫哥哥也必须像弟弟一样优秀呢?

现实一点说,即使哥哥真的很"不成材",那他至少靠啃老、靠弟弟的成就后半生也不会没有着落。

所以,父亲逼迫哥哥有杰的一系列偏执的举动,不是为了有杰本身考虑。

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是父亲自身的成长经历所致,因为童年也经历过自己父亲类似的高压式打骂教育,所以会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复刻这一模式。

但影片显然没有做任何的交代(在删减片段中有交代,见后文的分析,可能导演是为了保留影片叙事结构的精巧而舍去了更多人物背景信息的交代)。

影片也提及了请uncle来做新的钢琴老师,这里其实完全可以再多交代一些父亲和自己兄弟的相处模式,以此凸显这种有毒的家庭关系是一代代相传的。

另一个更为笼统的原因只能归结于父权制的毒害。

父亲即使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精英,但骨子里依然没有脱离父权制社会的那种社达的"人上人"观念,并且把权力压迫和精神控制作为唯一有效且正确的手段。

电影中有一幕是成年的弟弟回忆自己和父亲一起在餐厅喝茶,因为服务员的失误,父亲非常轻蔑高傲地斥责可以看出他对底层人的歧视,很显然他也会因此瞧不起之后无法步入精英阶层的有杰。

当有杰小心地准备好鸡毛掸子,准备主动领受父亲的伺候时,父亲以"我不会再打你"进一步侮辱了有杰。

先PUA有杰说"打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手段":我打你其实是我对你的关爱和呵护,我是为了你好;接着就破了一盆冷水:你现在差到连我打你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PUA话术想必很多人从小都有共鸣。

如果影片对父亲形象的刻画最终是落脚到对父权制的批判,那么影片结尾的和解就有些生硬和突兀。

父亲为什么到了死前就那么在意有杰弹的钢琴声呢?

如果联系有俊在哥哥死后的叛逆、觉醒,不再服从父亲的安排,那么父亲会不会是在怀念有杰的听话、懂事呢?

毕竟有杰虽然成绩很差,但确实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乖孩子"。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完全有可能是后悔自己做得太过火而害死了有杰这样的乖孩子,至始至终他都没有真正反思过父权制、东亚家庭模式对子女的毒害,以及对自己的毒害。

那么影片最后的和解,就是人为的煽情和刻意制造大团圆。

补充对删减片段(见B站🔗:BV1oQ4y1g7Y7)的分析:个人觉得这一段导演删掉挺可惜的,提供了很多信息量。

这一幕发生在有杰目睹父亲对母亲家暴后、自己也因为被发现看漫画而被父亲家暴后,母亲安慰有杰并帮他擦药的场景。

首先进一步丰富了有杰的人物性格:害怕被同学发现自己的伤,有很强的自尊心。

在我看来,有杰并不是一个完全被东亚教育体制同化,早早失去主体性、只知道一味追求成绩排名的孩子。

恰恰相反,他之所以如此渴望取得好成绩,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只不过当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父母的关爱完全以成绩、表现为条件,身边还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弟弟时,他难免会因为不断地遭受打击、缺少肯定而自我怀疑、自我矮化,而无法寻得另外的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或是像很多欧美家庭里的小孩,他们从小就会有很强的独立自尊和自我赋能的意识)。

因而,父亲的PUA话术无疑对他的自尊产生了非常大的打击,他才会自己揽下一切过错,相信只要自己彻底离开,剩下的人就会生活得更好。

这里的细节让我非常动容,即使父亲打了自己,有杰还会关心地问一句:"爸爸有什么病?

"母亲的回应也非常有东亚特色:"你长大就会明白。

"在这一段对话里,母亲的表现生动地诠释了在父权制下主动为权力压迫进行合理化、正当化辩护的女性,通过"比烂"来合理化当下的苦难:比你活得更糟的人都熬过去了,你怎么就不能吃苦呢。

一方面对传统不加反思地接受(你爷爷也这样打你爸,你爸也是这样过来的),另一方面突出物质生活、完全忽视精神生活;只看到结果的好坏,而不在乎过程的努力(只要你最终成绩不好,就是不努力)。

但是这些都在成片中被删掉了,确实有些可惜。

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体现的,太过直接生硬,更为理想的处理方式通过镜头语言将这些信息融入叙事和人物的塑造中。

 3 ) 《年少日记》影评——从年少到少年,倒置的温柔欺诈

欢迎 +V【machuntao7193】入《干货影评》微信群!

点击跳转小宇宙收听《年少日记》短评节目

【时间轴】00:14 开场语01:50 剧透预警02:24 从片名年少日记,年少和日记两个选词的应用,聊正与反两种解读思路04:40 从姓名中的俊杰,有俊、有杰的起名方式,聊正与反两种解读思路,以及斗胆尝试为《年少日记》主角改名,是否可以进一步深化这个主题?07:10 从导演调度层面谈正与反07:17 结合两版《鸟人》的结尾,聊《年少日记》的两场坠楼戏09:38《年少日记》预告片以及两场坠楼戏的设计,其实反而在防剧透,还能加强反转体验和观众反思10:56 结合《我知女人心》的读心术,聊《年少日记》中郑sir结合每个同学的口吻读遗书那场戏的正与反12:50 从字迹到声音的转译,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设计,也是动情点13:55 从手术、恐怖片、连体婴聊《年少日记》最后弟弟上天台一场戏中的主客观视角切换调度17:40 鸡蛋里挑骨头,结合《少年的你》以及其它谈《年少日记》的缺点19:44 从《年少日记》中哥哥喜欢的漫画家谈到《年少日记》监制尔冬升导演的《色情男女》中的刘青云和张国荣,没有脚的鸟如何飞翔?

21:37 仿照《涉过愤怒的海》原著中老金独白,深情送别少年与日记主播:春涛剪辑:春涛《干货影评》其他长评节目008《辐射》(美剧)诺弟、诺弟、我不diss你!

007《沙丘2》(上)虫在手!

沙尘苟!

旱海龙王无雨则刚!

007《沙丘2》(中)皇室银!

星条绿!

美苏相争犹太得利!

007《沙丘2》(下)蜓儿飞!

蜂儿睡!

汉斯寂寞金星曲美!

006《繁花》(上)玉蘭雌雄同體,牡丹光影琉璃006《繁花》(中1)紫荊形散神聚,叶底花开荼蘼006《繁花》(中2)時空海納悲喜,输赢不悔执迷006《繁花》(下)默言聲聲不息,金玉只此红绿005《涉过愤怒的海》(上)恨比爱真,怒比海深005《涉过愤怒的海》(中)人为猫狗,我为鱼肉005《涉过愤怒的海》(下)天要下鱼,娘要撞人004《河边的错误》(上)马哲非马,梦真梦假004《河边的错误》(下)谋尸在人,成尸在天003《坚如磐石》(上)明修审查,暗渡艺谋003《坚如磐石》(下)明褒暗贬、顽石开花002《奥本海默》(上)又当又立,诺神坠地002《奥本海默》(中)人物不济,彩蛋救急002《奥本海默》(下) 连环杀妻,视听无奇001《封神》(上)中美隐喻,美女情欲001《封神》(下)海默芭比,子牙妲己

 4 ) 《年少日记》,不只是精英家庭的“鸡娃”悲剧

4月上映的电影中,《年少日记》凭借现实主义题材从香港新人导演的冷门小众作品成为大众关注度颇高的影片。

电影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和自杀问题,导演卓亦谦也没想到,这部伤痛叙事的电影会收获如此多共鸣。

根据香港教育局统计,2023年接报超过30宗中小学生自杀个案(为5年来最多)。

两周前,“湖南平江通报9岁学生坠亡事件”也引发网友关注(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频发的悲剧提醒人们,优绩社会下的“鸡娃”教育已经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电影中至死都在自责、道歉的10岁男孩郑有杰刺痛了每个观众,也有不少评论指出,包括有杰父母在内的其他人物形象刻画显得工具化和扁平化。

但关于有杰父亲有限的细节,其实能推测出更多背景,也揭示出在这个故事里,学业压力并不是杀死孩子的利刃。

撰文|一把青近十年来,华语影视作品不乏关注青少年的题材。

2018年上映,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聚焦家庭软暴力;2018年,改编自作家吴晓乐同名小说的单元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深刻描述家庭中,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2020年,辛爽带来年度爆款《隐秘的角落》,打开破碎家庭中孩子的恨与怕;2023年,曹保平导演《涉过愤怒的海》以悬疑凶杀为壳,再度撕掉父爱的虚伪表面。

与这些或情绪强烈或压抑沉重的作品不同,《年少日记》前半段选择了孩童视角,显得轻快。

电影原名《遗书》,讲述高考前夕,教室里发现一封匿名遗书,班主任郑老师(卢镇业饰)在排查有轻生倾向的同学过程中,内心深处关于哥哥自杀的童年阴影被触发。

影片叙事采用现在时与过去时双线交织,整体散文诗化的表达就像贯穿始末的德彪西名作《梦》,克制、温柔,哀而不伤。

《年少日记》剧照。

成功的子女是精英父母的时尚单品电影中两兄弟有杰和有俊,一废柴一优秀,一自杀一存活的设置,让人想起2019年电影《阳光普照》中的阿豪与阿和。

离经叛道、伤人入狱的阿和让父母伤透了心,还好有开朗上进的阿豪是全家的希望。

殊不知,没有暗处躲藏,徒留阳光普照的阿豪,以毫无预兆的纵身一跃自我了结。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白天与黑夜各占一半,妈妈、弟弟、动物园的动物还有司马光,都有一些阴暗的角落可以躲,可是我没有。

” 阿豪的金句言犹在耳,到了《年少日记》中,开篇就是一场预先声张的坠楼背影,死者是谁?

年仅10岁和9岁的兄弟俩,没有高深的言语和沉郁的隐喻,最痛心也正是这份无心可猜的天真:当一个普通男孩连青春期都未踏入,就决定平淡赴死,他只是在日记中重复: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童星黄梓乐对少年有杰的塑造,让他以黑马之势杀入本届金像奖。

他是父亲口中“除了长得帅”一无是处的“垃圾”,费尽全力乖巧讨好每个人,而母亲还是动辄对他丢下一句“我如果和你爸离婚都是因为你”。

与玩偶对话被弟弟嫌弃吵闹,看漫画构想未来被父亲勒令丢掉,唯一温柔待他的钢琴老师,也因为教学成果不彰被父亲换走。

有杰已经很努力了,但确实达不到父母期望,所以付出都是白费气力。

无人在意他用买玩具的钱买笔记本、写日记,是因为听说这样可以练习作文;鼓足勇气请妈妈带他看精神科的呼救,也被妈妈以“疯子才看精神科”的厌烦敷衍过去。

万般逼仄下,家庭的不快乐只能归咎自己。

《年少日记》剧照。

哪怕如此,有杰本来还是相信长大就能解决问题,希望的火苗是一步步被扑灭的。

开始一幕,全家在餐桌上说起如果考得好就去美国旅行,有杰郑重又小心翼翼地许诺,沉吟斟酌再三才说出的名次,显然是下定决心。

而决定离开前夜,旅行确实兑现,不过没他的份,习惯被视作局外人的有杰不反抗、不抱怨,他爬上弟弟有俊的床铺想和他说话,扶起昏昏欲睡的弟弟泪眼婆娑地依偎一阵,然后镜头一转,画面外,“咚”的一声——他学着电视新闻里跳楼的漫画家一了百了。

有杰不再期望成为大人,不是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报复,到最后一刻,他还是比顺从更顺从地深信没有自己拖后腿,家人会更幸福。

有杰有俊的原生家庭被观众形容为“很东亚”,但简单以“鸡娃家庭悲剧”概括有杰之死,又是有失偏颇的。

他们家境优渥,父亲是成功的大律师,某种意义上出生在罗马,车接车送,家有女佣,毋须靠知识改变命运,和千万人挤独木桥。

练琴、考试、学英语,无非是精英家庭标配,远没有传说中“鸡娃”家庭那样内卷得各显神通。

父亲嫌弃有杰留级、批评他讲英文时语法错误,不能完整弹出弟弟信手拈来的钢琴曲。

这些与其说是达不到对标弟弟的严格期许,不如说是父亲感到面子上过不去。

换言之,父亲对两个儿子的厚此薄彼都不是出自偏爱,本质上只是因为,像弟弟那样作为学生代表、就读老牌名校让自己有面子。

就像父亲在意给学校捐款支票的署名是不是自己一样,最重要的是脸上有光。

成功的子女只是成功人士的时尚单品。

生者:“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年少日记》中有杰的父亲是冷漠的“富爸爸”,去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的影片《老狐狸》中则有一位“穷爸爸”。

二者恰为成长之一体两面。

后者租住陋室与儿子廖界相依为命。

在经济腾飞,人人想赚快钱的年代,深谙游戏规则的教父式“老狐狸”(房东)突然出现,对廖界倾囊相授如何断绝同情实现阶层升迁。

贫穷却仁厚的父亲却以身作则影响儿子恪守敦良本分。

廖界也因为心中笃定的爱意,还是在摇摆过后做出自己的选择,知世故而不世故地长大。

这样的父子关系对《年少日记》中锦衣玉食的有杰有俊而言,又是怎样一种丰裕与奢靡?

更何况,当家庭成为情感的牢狱,死者戛然而止,而生者负重前行。

《年少日记》剧照。

心理咨询的家庭治疗流派中,有两大主流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家庭结构理论。

其中家庭系统理论的奠基人莫瑞·鲍温(Murray Bowen)曾提出三角关系理论,即通过第三者的介入来转移两位家庭成员的矛盾。

有杰有俊的家庭中,铁面暴力的父亲、弱势紧绷的母亲,夫妻关系本身摇摇欲坠,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高举唯成绩论,让“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的有杰成为牺牲品。

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爱与理解,同住屋檐下的弟弟有俊也不快乐。

有人将他对有杰的冷淡解读为恃宠而骄,但更深一层,有俊可能只是为了自保。

且不说“读书好所以更优秀”是被灌输的价值观,一样目击父亲对母亲的暴力相向,又有哥哥的反面教材摆在面前,有俊唯有以优秀表现换取微薄的安全感,只敢在无人的天台大声喊出其实内心也觉得读书好闷。

他对哥哥的情感切割(Emotional Cutoff)更多是机制性的自保手段,他深知万万不可“近墨者黑”,故在有杰被同学取笑、被老师责罚、被父亲痛打时,都下意识表现得事不关己。

如此抽离一直延续,且在成年后有俊已经成长为郑老师的世界中表现得更为具象。

电影的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ens The Page(时光会开启新篇章)”,但又谈何容易?

母亲一走了之,自此在有俊成长中缺席。

电影最高光的叙事诡计,暨兄弟身份、生者与死者的错置,一个轻巧的障眼法,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被有杰视角带入的观众,前一秒还在庆幸,有杰终究得偿所愿,长大成为了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后一秒真相大白,原来郑老师是被寄予厚望的弟弟有俊。

他没有按父亲的规划走向成功人士的康庄大道,而是选择成为那个平行时空里代替哥哥活下来,挤着小巴上下班的平凡人。

这是对家庭的反叛,也是自己背起的道德十字架。

如同张爱玲《对照记》的名言,“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年少日记》剧照。

需要指出的是,影片对于郑老师(成年有俊)的情节推演,太过遵循与童年呼应的笼统模式而显得过犹不及。

例如郑老师写给前妻的长篇告解信中,自白当初目睹她像有杰般对着玩偶自语一见倾心;又由于心中关于哥哥的伤痛“没有准备好做一个父亲”;例如他与学生谈话,揭晓校园中潜藏的被霸凌者与自残人士,学着哥哥当年带他们去无人处大喊纾压,又接连输出“只要你说出来,就会有人在意”“未必帮得了你,但是可以陪着你”等金句;例如他与病危父亲抱头痛哭,追忆有杰的样貌已模糊,只记得“他一直在说对不起”。

与浑然天成、唤起观众共鸣的“过去时”童年线相比,“现在时”的篇幅堆砌太多主题先行的旁枝末节。

可以理解导演的用心,但亦有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的冗余。

结尾处,成年有俊带着花来到有杰跳楼的天台,转身与10岁的哥哥舞台剧式的四目相对,也有些刻意点题。

毕竟,正如电影中那封到头来仍是无主的遗书,还有若不是被有俊暗自收起,也必然被时间湮没的日记,有的伤痛未必需要和解。

他者:“我为什么要忘记?

”正因为优缺点的格外突出,《年少日记》评价两极。

有人质疑其如温吞糖水片,题材深沉而手法清新,也有人感同身受二刷三刷,并认为“这不是给家庭从小幸福美满的人看的电影”。

共鸣与否,甚至情意结是否解开,都不是电影最重要的目的。

导演卓亦谦因好友自杀离世写下剧本初稿,曾被问及拍完是否放下?

他的回答是,“我以为我会释怀,但拍摄过程中我知道没有,也可能永远不会放下,但我为什么要忘记?

这是能够好好记住他的方式。

”就像作家周志文回忆少时同学的散文《空山松子落》:“不只是一颗,而是数也数不清的松子从树上落下,有的落在石头上,有的落在草叶上,有的落在溪涧中,但从来没人会看到,也没人会听到,因为那是一座空山。

”成长道路上的千沟万壑,有人大步迈过,按部就班地长大,但是,那一颗颗像有杰一样,坠落的,没有成功迈过的松子呢?

在理解、放下、释怀以前,好好记住是第一步,记住他们,也是记住年少时的自己。

《年少日记》剧照。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

作者:一把青;编辑:荷花;校对:陈荻雁。

封面题图为《年少日记》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5 ) 一封「事先張揚」的「自殺宣言」

《年少日記》,一封「事先張揚」的「自殺宣言」,我不是一個重要的人」,促使教師鄭有俊回顧其過世兄長鄭有傑的「年少日記」,過去時空與現在時空交織,現實和幻想重疊,成年後的鄭有俊與停留在童年時期的鄭有傑「同時出現」在天台上,形成跨時空「對話」。

戒指、燒賣、粉色河馬等物象分別指向不同關係。

母親脫下戒指是其婚姻關係破裂的表徵,林雪兒留下的戒指則是鄭有俊家庭創傷後遺症所造成的狀況;燒賣的三次出現亦各有不同含義:一是壯年父親與青年兒子交談的茶餐廳空間的食物,二是病中的父親為兒子到來而特意準備燒賣,三是鄭有俊為病危父親帶到病房的燒賣,燒賣的三次出現是兩人在不同關係狀態下的表徵;粉色河馬則是鄭有傑自我對話的對象,這一場景在鄭有俊初見林雪兒時復現,某種程度上促使二人定情。

與《破·地獄》相同,影片《年少日記》亦展現現實主義風格,東亞家庭的壓抑氛圍及困境、香港移民潮、青年一代的迷惘均在影片中有所呈現。

而香港在地化的空間則是故事講述的背景,雙層巴士、昏黃香港街頭的小賣部等空間都展現出香港的地域特徵。

樓梯空間亦是影片講述故事的重要空間:樓梯通往天台,而天台承載鄭有俊與哥哥的回憶,天台或許是哥哥自殺的地方,也可將香港全景收入眼底。

 6 ) 调性是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 借个观影来叨叨 --《年少日记》开篇讲一所中学的校长、副校长、社工和郑老师在商量如何处理一封重要大考前拾获的没有署名的遗书。

主角郑老师用心的和自己收到的学生字迹比对,尝试找到写遗书的学生,遗书上面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勾起郑老师一段被他刻意遗忘的记忆。

(以下有剧透)一部电影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两句话“对唔住”和“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关于“对唔住”是哥哥郑有杰不停向身边的人道歉,自己躲在被窝看漫画,自己睡不着,自己读书不好,要留级,学不好钢琴,压力大在考试现场呕吐导致妈妈到校,妈妈落泪,妈妈指责“如果我哋离婚,一定是因为你”,妈妈讲“咁你唔好再叫我妈咪”,被爸爸虐打……甚至因为认为因为自己不好,导致很关心他的钢琴老师被换,他都深深愧疚“如果我叻D,就不会换走Miss Chan啦“。

最后,哥哥郑有杰和自己本日记讲“拜拜日记”,在爸爸、妈妈和弟弟“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去美国迪士尼旅游的时候,从天台跳下……《年少日记》在内地上映的宣传语是 #致没被爱过的你 ,在上面的叠加场景就是没有被爱过的哥哥,很压抑。

因为有做过青少年的个案,所以,影片中多处都会很有感触。

1.哥哥郑有杰主动向妈妈求助睡眠不足,很累想看精神科医生,妈妈讲“精神科是癫的人看的”拒绝儿童求助。

(青少向家长求助希望可以看心理医生,家长讲那是“作(妖)”而已)2.郑老师所教班级的班长,被老师和社工虾姐注意到她很少讲自己的故事。

班长自证自己很OK,主动露出手腕没有自伤自残痕迹。

细心的社工虾姐在班长的手肘位置找到自伤自残的痕迹。

(有青少是在脚脖子自伤自残)3.哥哥郑有杰为了获取家长的注意,会讨好家长去和菲佣一起煮早餐。

(有青少年也会表达,我成绩已经不好了,我能做的就是帮忙做饭给大家吃,让大家不要太讨厌我。

)4.哥哥郑有杰情绪困扰,已经无法安睡,导致白天上课忍不住在课堂上犯困睡觉,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老师认为是不尊重课堂,自己成绩差居然还不听课。

(工作中也会有遇到对青少年情绪已经备受困扰的信号忽视的成年人,甚至还会贴上“差生”标签)还有很多对有相关经验的工作者来说是有感触的剧情。

服务和接触过青少个案的大家,还是要先照顾好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看电影。

不过电影里,哥哥郑有杰多次释放信号向身边的人求助,没有得到重视。

这个部分,很适合同业者们讨论和警惕。

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宣传语是#好好记住。

哥哥郑有杰的葬礼上,哭得最伤心的是那个被换掉的钢琴老师。

其他的家人并没有在哭。

他们不是不痛,而是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这种痛。

妈妈无法再待在这个家,没有和弟弟、爸爸好好道别就悄悄离开这个家,只是留下一枚戒指。

爸爸其实悄悄留着哥哥谈不好钢琴的那盒磁带,一直听到磁带坏掉,在临终时说“想不起小杰的样子”。

弟弟则是成为了郑有杰。

哥哥郑有杰在伤痛时,会自己用手偶自我对话,他躺在床上讲“总有一日,你会大过仔,成为自己想做的大人”。

哥哥因为弹不好一首歌被爸爸责骂,Miss Chan关心他,他就讲自己长大想成为一个关心学生的老师,不会因为学生不交功课骂他,会关心他。

所以,这个家庭里另一个创伤下长大的孩童——弟弟郑有俊,在哥哥10岁坠楼后,不能长大成人后,决定不再满足爸爸的期待,过上哥哥想要的生活——努力成为关心学生的老师。

大家都有不同的创伤,这个家庭有创伤,作为男主角的弟弟,成人后的郑有俊就是在创伤下长大,面对爸爸的家庭暴力、哥哥的自杀、妈妈的出走,乃至于他婚后认为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要求太太堕胎,后面经历离婚……创伤没有因为时间而伤愈,只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上呈现。

有一个影评讲这是一部深入剖析东亚原生家庭病理的电影,在讲“唯成绩论”、棍棒教育、家庭暴力……然后,我想,也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关注:青少年抑郁、学童自杀、创伤知情……爸爸在打哥哥的时候讲“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有一个妈妈安慰哥哥的延长片段里面讲“爸爸用藤条打你已经好好了,爸爸的爸爸是用烟头烫他的”。

其实在这里的时候,会有窒息感和无力感。

不是因为原生家庭如何对我,我就可以合理化自己对孩童的伤害。

但是,可能又有一些原生家庭窒息中有力量的地方,成人后的郑有俊,用他自己的方式#好好记住 哥哥,以及抚慰自己的内在小孩。

在处理班级遗书事件中,慢慢和过去和解,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move on。

很喜欢《年少日记》的英文译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7 ) 可是,你好像从不开心

当一位創作者率先打动自己,会誕生什麼样的作品?

答案是以影像为笔,写就一本年少日記。

当听到卓亦謙導演在映後聲淚俱下地訴說,那麽人物設置上先聲夺人的真实刺痛感便有了可溯源的出處,那不同等於天才般靈光一閃的巧思,而是孕育于鮮血淋漓的現实掙扎

开片的手法,簡單的剪輯連帶出小孩与成人的登場,乾脆利落的交錯誤導,於是我們幾乎是抱著一種篤定的想法繼續觀看:他肯定就是他吧。

哥哥與弟弟的鏡像关係,輔助情緒對位的效果达成(包括兩個鋼琴老師的設置)。

而長大成人後的他呢?

透過盧鎮業的演繹,我們看到了一個從未真正自洽的角色,漂浮在一体两面的人生历程。

剧情的缓缓推进,配乐的渐渐铺陈,也是一种残酷的挖掘,深究在那忧郁的双眸之下暗藏何种撕心裂肺的过往。

凝固的身体,冰凍的話語,一同冷藏在名為東亞之殤的監牢。

卓亦謙彷彿借著片中的鄭Sir之口對逝去的友人說出那句“我未必幫得了你,但可陪著你”,我想他自己也最終迈過了一道心坎。

兩個心心相惜的人,以最貼近熱鬧的姿态,覆蓋落落寡合的心态

脱胎于真实的剧本,灌注足心血的构思,导演本人的真情实感依靠画面开口倾诉,當然最真诚也最动人。

直到轉折之处我們才得以明晰,在东亚家庭制度化的規訓之下,他們背負多少同样的伤。

共情之后留下反思,残忍之下尚有温存。

順著楼梯向下凝望,沿著阶梯向上生长,还是熟悉的空間,只是物是人已非。

绵延不绝的钢琴曲映照数载的人海浮沉,余音绕梁,仿佛他尚在身旁。

他总说大声呼喊能夠抛弃烦恼迎接幸福,可在曾经的此地,他原来从未真正开心。

最终四兩拨千斤的力道在天台迸发,于是处处泪痕,步步伤痕誠然,从鄭Sir与父親的病床交心其實开始扣分,那段戲仍然使用了一種逼人落淚的挑撥性音樂,可是單調的台詞設計和死板的拍法在此刻造成的是負面的觀感疲勞,作者失誤地發射了一顆失效的催淚彈。

不過縱觀全片,這部作品整體上已然足夠好。

當一众港产新片如泥鰍之勢滑膩地涌向大陸影坛時,這部惊人首作的誕生,也正代表卓亦謙的一份溫情脉脉的宣告——港影未死犹記得在那個刻骨銘心的夜晚观影,一夜涼風起,悠然故人思,晚的靜謐流淌成一種哀伤,会有誰無意間翻开這部年少日記,於是得以回望少年的自己

“如果孤單 不要想孤單妄想到黑暗轉眼 又泛濫如果呼吸 可蓋掩低泣也許那心跳的痛 沒秘密”——電影主題曲《年月漫漫》

 8 ) 自毁以遗忘

鉴于三年的执教经历,深深共情。

同电影主人公一样,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学生们的文字窥探到他们正经历的痛苦和迷惑,有时候也直面过他或她手臂上狰狞蜷曲的疤痕。

我曾希冀自己可以是一个残酷青春乐园里的守望者,可最终发现自己也只能在他们痛哭的时候倾听和安慰,那些来自家庭、社会的挤压,我自己都深陷其中,更无法给谁开启窗口。

影片中,这种无力感借由男主角发现的一封学生遗书展开,蔓延至人生的过往与不定的未来。

面对一个年幼生命的坠落,用自毁去遗忘,还是用悲恸去铭记,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抉择。

我想起上个月母校一位女生结束生命,我能做的,也仅有打探一下是否为自己教过的学生。

一切为时已晚,但一切也可以始于当下。

上学期的编剧结课作业,我曾设想过一个关于中学生抑郁跳楼的剧本,可惜只开了头便痛苦得无法继续,也无从安放自己的位置。

如今有人做出来了我无能为力的事,真的很好,谢谢。

 9 ) 成为怎样的大人呢?(一些吐槽)

凌晨场看完。

故事还是很完整的,叙诡虽然不新,但这么一设计,确实让电影有趣很多。

电影院扫地僧非常的有风度,耐心的等我们把歌曲听完。

感谢———-这里开始有剧透————一本日记串联了现在和过去的时空,哥哥和弟弟的身份重叠又模糊。

弟弟因为一封自杀信,再一次回忆起了哥哥,努力的寻找同样心里有创伤的学生可能是想获得救赎吧。

先说好的吧,演员选择太合适了,小演员跟大演员非常的相似,一点也不会出戏,而且全员演技在线,还看到了《白日之下》的熟面孔。

主题曲还挺好听。

再谈谈我在意的点。

首先,本片充满了刻板印象,内容不够深刻,关于教育的题材,我觉得前几年的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比这个深刻多了。

电影的一些细节可能是符合H K的情况,但是不太符合大陆的情况。

先说一说我比较在意的小点,目前很少有留级,而且不允许体罚(包括罚站),当然这也是近几年的改进,这些也都是小问题。

但是班主任为什么电话是高三毕业了再给呀?

一般来说都是第一天就给。

所以我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那个电话号码是什么心理救援中心热线,就觉得老师还挺聪明的“虽然我不知道受过伤的是谁,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个心理热线给大家,让专业人士帮大家解决困惑。

”我是万万没想到,分享的是老师自己电话号码。

说句实在话,如果自己内心有很大的创伤,并且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的话,小小建议下,不要随便去帮助他人(因为很可能你自己的角度就很悲观,然后两个悲观的人在一起交流,直接悲观叠加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

说到这个,想起之前买书送的小卡,真的很贴心!

其次,电影选取的是HK中产阶级,孩子衣食无忧,车接车送,有佣人、钢琴家教,还可以去国外旅游,单这些就把很多普通家庭给分割开了吧。

当然抛开这些问题不谈,家长还很关心在乎孩子的学业,并且虽然方法错误,但是有在思考教育方法(这里并不是支持暴力,暴力是绝对不可以的!

不管是肉体上的暴力还是精神上的冷暴力!

)而且从男主爸爸的言行看来男主爸爸小时候就是这么挨打过来的。

可那个年代的人和现在这个年代完全不一样,人在更新迭代,社会风气舆论在更新迭代,那么教育方式就应该更新迭代。

(这里仍然不是表达那个年代的小孩就该被打,打人永远是不对的,不可以打人!

)如果想要好好教育孩子的话,可以先完成家长的准备工作,多看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为模式的书籍,这样你就不会没有准备了!

而且现在听这些真的很方便某些读书软件都可以免费听。

这么多书男主角又这么聪明,为什么没有想到去看去学习呢?

他哥哥比他“笨”一点,都知道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呢。

(当你的孩子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建议不要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不管真假,可以带ta去看一下心理医生或者找学校的心理老师,而且现在基本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心理评估,如果发现有问题的话,老师一定会联系家长的)这个男主够幸运了,还遇到了一个这么漂亮的女生爱他。

还有稳定的工作,还有可救赎的对象。

所以他说的那句“我没有准备好”真的很没担当。

要么就先别结婚,要么就戴套,而不是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自己一时爽,最后全归咎到“我是个有创伤的男人”这样……仿佛他的不幸全部是别人造成的一样。

18岁了(这里只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大概就是你成年了或者懂事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18)之后你就是你自己了,你可以改变一切,你可以成长得很好,你可以自己成为你的家长成为你的朋友。

最后,想说说电影里那句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呢?

在我看来,那必然是,你得先活下去,活成大人。

你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违法犯罪除外)。

如果原生家庭对你不好,可以脱离就脱离,离不开就想一个中和的方法,想不到就去读书去咨询。

我们总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罗马呢?

我完全可以为路边的野花驻足。

别人人生模板是别人的。

你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别人的来。

社会的评价很单一但这并不是你的错,不用管他们,为自己活,你永远是自由的。

ps 把男朋友翻译成密友,真的是会谢……多关心关心老师的精神状态吧,其实我觉得这个老师还挺有闲的,他的问题基本上是原生家庭的,但凡主创真的在学校里面考察,你关注关注他班主任的工作呢?

 10 ) 唱个反调——我觉得父亲角色塑造很成功,并不差!那些说不可能这样的应该是还没结婚生子的学生吧。

看了好多帖子,发现都在喷导演把父亲编的很假,大律师,知识分子,怎么可能不会教育小孩?

怎么会那么暴躁?

怎么会打老婆?

不像律师像暴发户。。。。

我觉得能有以上感受的人,估计都是没结婚生子的学生,或者是刚步入社会没见过人性各样的青年人。

先说父亲像不像暴发户?

一点都不像,我还真见过好几个暴发户,有同事也有朋友,对于小孩教育,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 学习好不好随便,考不上好大学没事,反正以后饿不死,爸爸教你做生意就行!

”。。。

电影中父亲的情况,和暴发户根本不像。

再说父亲像不像精英律师?

非常像!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律师职业不是创业公司大老板千万富豪亿万富豪。。。

你看他家捐款也就十万还是港元。

而且回家还在争应该写谁名字谁出风头?

父亲自己也说他曾经很穷,家庭条件很差,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拼出来的,家里所有花费都是他出的。。。。

所以他们家应该算是精英家庭有些钱,但和做生意大富豪大老板相比,并不是一个档次的。

父亲表面看上去风光,其实工作压力和家庭以及社交开销都是非常大的,在外人面前是成功人士,但在家里放下成功人士面具🎭后,另一面就表现出来,在家的他已经不是律师了,不能用“知识分子,修养,理性”这些词来形容他的,而应该用“刻薄,极端,暴躁,歇斯底里,宣泄,家暴。。。

”这些词形容,甚至用“轻微变态”这个词都是可以的。。。

这种情况,在家庭条件较差靠自己拼命跨阶层成为精英中产的男性中,最为多发!

所以电影中的父亲,并不假,反而特别真实。

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做一个笨小孩,父亲的压力转嫁到笨小孩身上,压的喘不过气,就会走极端。

所以,这部电影编剧,是符合生活和逻辑的。

附:那个看了三遍电影的人喷电影中父亲的影评原文,好傻好天真

《年少日记》短评

男主视角下的自怜自悔和自我成长是构建这个故事的一个糟糕选择。

7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诡叙成功,全片的冲击力都在那里爆发,然后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在中国,不要说笨孩子,多少聪明孩子都是被打大骂大的,跟日后社会上的捶打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如果这个坎过不去,以后也过不去。

10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长大后要养的第一个小孩,是自己。

11分钟前
  • dP狸
  • 力荐

其实是我会有共鸣的题材,以前读书压力也好大,考不好还要下跪,还因为要把考不好的成绩告诉父母而紧张到头晕。可是我不太喜欢这个电影的呈现方式,有点不是太真诚的感觉。有两个情节非常不喜欢,一句“你硬咗啦?”然后开始床戏有什么作用?最后与父亲的和解又有什么意义?

1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前半段平平无奇,还以为是校园霸凌,心灵治愈的俗套戏码。后面的转折并不煽情,却能让人忽然泪流满面,幼稚天真的日记竟然是一个十岁孩子毫无征兆的绝笔。一句“我是一个不重要的人”直戳东亚家庭的痛点。那个少年明明非常努力想让父母开心,但他却始终和这个家格格不入。长大后的我们会明白“都是为你好”,但,不是所有的少年都能长大。

18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华语片今年自己的坠楼死亡的剖析。导演的双线叙事非常精明,连我这个平时谁也别想骗过的都被骗了,以至于错位叙事明了的那一刻,我惊愕到哭出了一公升的眼泪。本以为是一个简单而落俗的原生家庭青春期心理问题探讨,这样一来就不再平凡,变成了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偏刀口又是钝的,你若有一点共情能力,有那么一点通达的共鸣,它都尖啸着磋磨你,它也没想让你达成和解,反而最终温柔地融入,你流下的泪都有它出的力。 如英文名,若未选择遗忘,岁月会否翻过这篇。4.2,四星之上,临场体验五星,国内院线扣分点是男朋友字幕变密友,电影本身扣分点是男主没准备好要小孩但戴个雨伞不会吗??差点破坏我心目中哥哥的形象(还好没有

19分钟前
  • 蛋蛋崽子
  • 力荐

喜欢我的东亚困境+原生家庭ppt吗?

20分钟前
  • V
  • 很差

一星给天真可爱的小男孩,一星给剪辑。新概念作文大赛入围作品。一个男人受到童年伤害,成长起来后就会把伤害带给女人。

25分钟前
  • TimesNewRoman
  • 较差

像是拍了个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宣传片。尤其后半段大量MV式拍法。老爹老妈离婚,老妈出走,老爸病死这是什么爽片式意淫拍法嘛?让原本就不是很完整的讨论滑到更戏剧化的程度。(林雪儿好像广末凉子,拍一拍青春mv

26分钟前
  • 邢育森
  • 还行

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啜泣声,东亚人的group therapy。

27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力荐

大部分香港新生代導演的通病恐怕是:有處理社會議題的意識,但要不缺乏講故事的能力,要不對人性的洞察還停留在小學生階段。

28分钟前
  • 劉咳暝
  • 较差

特别好,真的特别好,到中间那一点“反转”,泪点设置的实在是完美,完美到从那里大概一直哭到最后。其实看到三分之二有点想起after yang,大概是因为有种同样的舒缓而忧伤的节奏,以及深埋沉痛的过往,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叫after Eli。(为香港电影院绝佳的观影氛围多加一颗星,以及再次感慨就院线片及影院可看电影的维度而言,在大陆真的只配吃💩

31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言过其实的电影。导演想表达一个不幸的家庭,对于人生的意义的影响和重塑。但是全篇下来80%时间在讲哥哥的不幸和家庭的暴力。这个哥哥也是被编剧写得霉到了极点。这种人和事真的极致地“不合理”地发生在他身上,导致他自杀了。但是他的自杀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一直在期待。结果就是妈妈走了,爸爸病了,哥哥懊悔了。那继续下去,我仍然在等待,还会是什么的安排和寓意。但是下一秒就是爸爸后悔了,抱头痛哭。哥哥在想弟弟而不敢生孩子。校园霸凌和压力遍布班级各个学生。我继续等,等到最后啥都没有。还是在那说教。草草收场,毫无寓意。不知道这评分怎么来的

33分钟前
  • 温柔的鱼
  • 很差

导演移动硬盘里装了一些要拿出去卖的av,以及大部分日式校园霸凌电影吧,这社会背景空洞到设置到日本也毫不违和,甚至最近看的一个日本电影《东京奏鸣曲》中,就有类似情节:暴力的父亲、懦弱的母亲、不被理解的兄弟、伪善的老师、一首非常出名的钢琴曲,这部好歹还有08金融危机的社会背景呢,连海报都像日本的前殖民地台湾的《一一》,被日系趣味腌入味了,甚至不如《焚城》更香港,金马、金像、金爵都改名叫日本金像奖分支吧(啊,以及我就说我怎么突然想起来刘冠廷,这部的哥哥弟弟设置很像《阳光普照》啊

35分钟前
  • .
  • 较差

香港青年导演出色的长片处女作,独特的角度解读了家庭教育问题。剧作上的误导是其成功之处;小演员可爱,惊艳。

3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能不能不要为了煽情而煽情,拍一些很表面的东西。

40分钟前
  • 小渔渔渔渔渔儿
  • 较差

这电影的初衷是让谁高潮?幻想自杀后家长追悔一生的哥哥们?虚伪家暴害死一条命临终被共犯原谅而和解安息的父亲们?还是参与了集体霸凌导致别人死亡+还拿别人的创伤自怜一辈子+挑了个老婆是因为老婆像当年被自己忽视和害死的人,所以要救救一个替代品+搞大肚子不负责造成第二条生命的流失+还想充当救世主让所有学生找他谈心事好让自己心里好受些觉得这就是赎罪了释怀了升华了的弟弟们?

42分钟前
  • Nin
  • 较差

期待值被拉高了,反而失望

43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不是我泪点高,也不是我无法感受片中的压抑,而是它拍得实在僵硬,处处样板化。

46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

费劲吧啦的凑到了90分钟

50分钟前
  • 本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