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人物传记电影《残影余像》(2016),讲述了波兰前卫艺术家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泽敏斯基在生命最后4年(1949年至1952年)的人生经历。
斯特泽敏斯基在波兰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因其前卫的画风和理论而倍受推崇,特别是在二战之后,斯特泽敏斯基建立现代艺术博馆、积极参与创办多所高等艺术院校,为波兰的艺术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特泽敏斯基在波兰艺术界的地位就如同我国的张大千、齐白石。
但是,1949年之后,波兰作为苏联的附属国家,其国家统治方式完全照搬苏联,实行极权统治。
在艺术领域也完全照苏联,把苏联式的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标准,全面排斥其他风格的任何艺术。
而斯特泽敏斯基作为波兰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拒绝配合苏式的官方要求,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的艺术风格,自然就被当时的波兰统治当局列入重点打击名单。
电影里,斯特泽敏斯基创建的前卫艺术博物馆里的画作被秘密警察通通砸坏,斯特泽敏斯基本人也被波兰国立艺术学校解聘。
波兰艺术家协会取消了斯特泽敏斯基的艺术家资格,剪毁了斯特泽敏斯基的艺术家证件。
其为宾馆创作的浅浮雕作品也被敲掉。
没有了艺术家证件,斯特泽敏斯基无法找到工作,甚至买几管绘画颜料都被拒绝。
没有工作,就没有粮票,就没有饭吃。
斯特泽敏斯基在这种贫困交加的岁月里,仍坚持绘画创作和艺术理论创作。
在朋友、学生们的接济下,斯特泽敏斯基在贫寒的条件下,勉强渡过了4年,最终在1953年因肺癌而去世。
1958年,斯特泽敏斯基创作的视觉艺术理论被学生们打印成书稿,以地下书籍的方式在学生中广泛流传。
对于斯特泽敏斯基最后4年的人生经历,我能说什么呢?
在苏式的社会体系国家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我国的很多艺术家也经受了同样的遭受,不少人还失去了生命。
因此,我只能这样说:当政治强奸艺术之时,我们无能为力。
斯特泽敏斯基对艺术最大的贡献,是其提出的“残影余像”视觉艺术理论。
斯特泽敏斯基认为,当一个人在观看一个物像之后,再将视角转移到另一个物像之时,其先前观看物像的色彩、形态等会随着视角转移而体现新观察的物像上来。
斯特泽敏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残影余像”。
影片中,斯特泽敏斯基用梵高的遗作《麦田》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对画中4个物像中进行分析,指出“残影余影”是如何转移到另一物像来的。
最后我想说,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用“残影余像”作为影片的名字,是有多重的含义。
一是指斯特泽敏斯基提出的“残影余像”视觉艺术理论。
二是指艺术家斯特泽敏斯基在生命最后几年经历,如同“残影余像”一样将影响着新一代的波兰人。
三是指导演安杰伊·瓦伊达本人,在90岁高龄时所拍摄的这部影片,也是导演自身的一个“残影余像”。
在影片上映2个月后,导演安杰伊·瓦伊达就离开了人世。
梵高的绘画遗作《麦田》
有个哲学教授,评价说“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说,尼采是圣人了,因为他预先领受了这个世界或者说民族的苦难。
”那其实艺术到了一定的维度后,逃不开的问题是选择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史特斯明史奇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
当史达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餬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
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
默念着“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这句话哭了一整场。
他画着先锋的作品,却放置在了倒退的时代。
这明明是个崭新的国家,却充斥着陈旧的霉斑。
当画布被斯大林的旗帜染红,正昭示着政治染指艺术。
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归之途。
一个显赫的艺术家被辞退工作开除艺籍,没资质买颜料没余钱买粮食,艺术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让人心寒。
瓦伊达遗作,再现宁折不弯的先锋画家的最后岁月。
沉稳克制的叙事掩不住厚重的历史感与“个体是历史的人质”的悲凉底色。
男主和双女主的表演无可挑剔。
精妙色彩调配:斯大林海报的红色魔影,红衣女儿vs灰冷环境,被刷白的展厅彩墙,亡妻坟前的蓝花。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
电影讲述的是波兰艺术家斯特热敏斯基生前最后的那几年。
电影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在狂热的社会主义环境中生存是怎样的艰难。
工作被强行辞退、作品被毁掉、不让他有工作,我看到这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过得如此惨不忍睹。
电影里提到了多次关于艺术与政治。
电影里的艺术协会会长在一次讲座中声称人民需要的艺术就是好艺术,但电影中却并没有表现人民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所谓他们的艺术仅仅是那么多斯大林的画像、那么多展现列宁的雕塑和绘画。
斯特热敏斯基认为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心境。
他想做中立的艺术,但是当时的社会要求他必须站队。
坚持自我的艺术家最终败给了这个社会,只能说肺结核也许是上天给予他的恩赐吧。
死于肺结核总是比死于饥饿要来的体面一些。
当这部电影在讨论艺术与政治的时候,随着斯特热敏斯基的生活逐渐变得糟糕,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
斯特热敏斯基是一名画家,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可能不是传统的艺术,而是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等。
电影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求艺术家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服务,而当今社会的我们已经比那个时候自由的多。
现在的作家或者艺术家能够自由的表达想表达的东西。
我想纯粹的艺术是很美的,美的艺术能够吸引人随着前往。
当艺术家在表达纯粹的艺术的时候他表达就是艺术家的心境,就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手、自己的脑所二次创作出来的现实。
但是当一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表达之前就有了自己的立场,那么他所有的表达就会都从这个立场出发。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我们的文宣工作。
当我们看到很多表达致敬一线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的作品、表达理解并同时鼓舞封闭在家中的人们的作品,我们会感到感动、感到欣慰。
我们会为我们祖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感叹的同时更加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像方方那样“屁股决定脑袋”的人不停的传递负面情绪,甚至传递谣言。
这些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表达者眼中的“残影余像”,只不过有的是美好纯粹的,有的是丑陋不堪的。
在这个时候那些鼓舞人民的“艺术”就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它或许不高雅也不先锋,但是它表达了人们心里最热忱的情感、最浓烈的期盼。
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为了她或者他心中另一个在大洋彼岸的信仰服务罢了。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去搜了一下斯特热敏斯基,蹦出来的第一个链接是罗兹斯特热敏斯基美术学院。
我想这就是现代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贡献的肯定吧。
这又让我想到了老舍。
我们不应该强迫艺术家去虚伪的表达,我相信有中立的艺术存在。
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也相信好的艺术家都是真实的,他们的作品会忠于他们自己的感受。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当时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一幅黄果树瀑布的画,站在画的前面我仿佛就能听到奔腾的流水发出的惊雷声,这是艺术带给我的震撼。
我在电影里“正确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艺术家自己,艺术家们仿佛成为了工匠。
我想艺术的蓬勃发展需要我们给艺术家们表达的空间,同时我也希望无论是绘画、文学、音乐、戏剧中能够没有那种夹带私货的东西。
最后想说电影给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还是得少吸烟。
斯特热敏斯基的女儿不停的劝告他少抽烟他都没听过,电影的最后他死于肺结核。
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泽敏斯基(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
当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餬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
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
但我们凝视一个物体时,眼中会形成映像。
等我们不再看它,将目光投向别处,眼中会留有那个物体的残影余像。
这物体留下了痕迹,形状相同,但颜色相反。
残影余像是你眼底深处观察到的物体的颜色。
因为人真正看到的,只能是他所感知到的。
这个理论暗含了影片的主题,影片要探讨的,正是时代背景下的真与假、专制与自由。
民主,自由,权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多么的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进步,为曾经的苦难致以无限的惋惜。
1948年12月15日,一整面红色贝鲁特肖像条幅升起,完完全全地挡住了斯特热敏斯基家的窗户,遮天蔽光。
斯特热敏斯基用美工刀将窗外红色条幅划开一个口子的举动,是一个普通居民维护私人住所采光权,也寓意着一名画家坚持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
《残影余像》是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一部关于先锋艺术家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的传记电影,平淡简洁的叙述既讲述事实,又展现了美。
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先锋艺术家,优秀的理论家和教育家。
1893年11月21出生于明斯克,经历一战,俄国十月革命,二战,1916年5月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失去了右腿和左手臂,随后投身艺术事业,1952年12月26入因肺癌在罗兹去世。
1922年他偷渡到波兰积极开辟先锋艺术。
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完成蜕变,他认为艺术品应该反应作者自己的心境,不应该宣扬意识形态,成为一个集体牟利的工具。
他为波兰筹建了第一座,也是欧洲第二座现代艺术博物馆;1945年他组织倡议组建了波兰罗兹美术学院,并被学院聘用。
他制定自己的教育计划,教授艺术史,形式原理,版式和功能图形。
但随着苏军进驻罗兹,他的艺术立场和观点与斯大林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格格不入,又坚持不妥协,因此遭到新政权的抛弃、羞辱和封杀直至病逝。
导演就是从这个时代转折点切入,讲述他艺术人生惨遭扼杀的最后4年。
电影从他带着学生进行户外美术教学开始,这项教学活动是他从1946年开始,每年夏天进行的。
他的理论、讲座和综合知识在学生中极受欢迎。
比如他用《视觉理论》解释梵高观察自然的方式,听着有没有让你觉得eyes wide open?
“看,不是一种单一、不明、抽象的行为,而是一种行动,观察某一瞬间的过程,大自然拥有一个聚焦点能够吸引他人的关注,我们的视线跟随焦点移动,当我们凝视梵高画中的风景,他是否以一种寻常的、自然的、生理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答案便不言自明,沿着地平线共有四个目光投射点,每个都以自己的聚焦点为中心,于是完全相同的透视部分就呈现在画面上了,这并不是因为梵高某些主观原因造就的形式主义美学,而是他准确再现了观察风景的过程,运用他身体的物理机制,用四束平行相继的定向目光去观察,这就是梵高的现实主义,源于鲜活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目光去看,而是运用了他身体中活生生的生理机制,这并非精神层面的经验接受,而是生理层面的。
”女学生Hania感叹说:“他帮我打开了展望世界的眼睛。
” 斯特热敏斯基的课不仅吸引校内的学生,还吸引校外人士专程赶来,当时他的课堂里是否也曾坐着一个叫安杰伊·瓦伊达的人呢?
瓦伊达1946年开始在克拉科夫学习绘画美术,1950年到1954年他转到罗兹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导演,他形容那段时期和接触到的先锋艺术是大开眼界又影响深远。
而斯特热敏斯基是当时罗兹、乃至整个波兰先锋艺术的领军人物。
从1947年开始他给罗兹电影学院(当时叫电影、摄影和国家设计系)讲授艺术史,罗兹电影学院正是瓦伊达求学的地方。
可惜这样有建设性、启发性的课程被迫中断。
求知若渴的学生正听得津津入味,几个人推门而入,通知师生必须停下手头一切事务以接待文化管理部长的来访。
这种不动声色带有隐喻意味的影像表达赋予这部电影简洁、坚定的美感。
新政府入驻,教学楼外高高挂起印有斯大林头像的红旗将一方画布映成了红色,这种压迫式的意象直接指向新政权对艺术家在意识形态上的要求;他站起来,打开窗,毫不犹豫用拐棍将红旗戳裂,“单刀直入”的反抗招致了当局的抛弃、封杀和秘密警察的围猎。
首先校长鼓动学生给斯特热敏斯基定罪,扣给他在学校散布动乱思想,暗中破坏其他讲师的权威的罪名;然后名正言顺终止他与学院的聘用合同;文化部长还当面诅咒他“应该被电车撞死”;秘密警察破坏他学生的展览作品和现场;妻子死后,公寓立即被征用,迫使妮卡只能去女孩之家;他的视觉理论被禁止;亲自设计的新造型美学主义展厅被清空;波兰艺术设计协会将他除名,撕毁其会员证;强迫清除他为罗兹异国咖啡馆设计的彩色浅浮雕作品;失去艺术家会员资格后,在普通消费者合作社(PSS)的油漆工工作也被举报而遭解聘;因为没有会员证,无法购买绘画所需颜料;没有工作,没有粮票,买不到食物,也没钱支付家佣;弹尽粮绝的他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当他拄着拐杖体力不支倒在街上时的影像仿佛走到了鬼门关。
“眼底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他转过身拒绝了秘密警察的要挟和诱惑。
艺术似乎给他披上了隐形衣、一件防护衣,“任它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他相信这些“风”总会过去,生活会归于平静。
安杰伊·瓦伊达用影像展现了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独具魅力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难看而有缺陷的人的标本”,他的生命肌理丰富有层次。
年轻时也曾被时代精神煽动跻身于那些体制的热情追随者中,相信艺术的唯一目的是为社会变革服务;也有日常饮食男女的烦恼:跟妻子卡塔日娜•科布罗无法善终的婚姻;与学生Hania互有心动,但迫于自身的处境只能制止幻想;对女儿妮卡疏于照顾以及后来的力不从心。
这些真实的生命能量让艺术家的人生呈现更加丰富、立体。
这种叙述的层次感与细节的丰富性让影片产生一种美感。
在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周围还聚集着一批各个门类的先锋艺术家。
从远处看,他们围着主星组成了当时先锋艺术的矩阵,从细部看,每颗星星都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比如卡塔日娜•科布罗。
她是斯特热敏斯基的妻子,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波兰最出色的先锋雕塑家之一。
女儿妮卡被赶出公寓时跟新房客是怎么说的?
“这些雕塑来自著名的雕塑家卡塔日娜•科布罗,我的母亲,我明天来把它们拿走,请不要动它们。
” 科布罗认为一件雕塑作品不仅仅是雕塑本身,更包括了它周围的空间环境。
她在自己的雕塑作品中故意摒弃了装饰性。
安杰伊·瓦伊达是拍摄人物传记电影最好的导演,多希望他也能把法国人奥古斯特•罗丹的艺术人生搬上荧幕呀。
可惜《残影余像》上映不到一个月,他和此片编剧于2016年10月9日同一天与世长辞……
#豆瓣春日影展#1、越是沉重的题材,越是鲜艳的外在表达,矛盾自然油然而生。
2、电影一开始的欢乐与鲜明,与后期在受到迫害,学生反叛,艺术品被清理等等的环境里,色调是压抑且昏暗的,前后的对比让人不噤唏嘘。
3、艺术有时候就是天赋,而天赋的升华是人性,是与身俱来的东西;政治是后天的界限设置,是人与人之间形成隔阂的根本外在因素,更是人性的产物,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又怎么能完全没有界限?
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疑问。
正值疫情期间,我在微博热搜上知道了方方这个人,大家都叫她公知。
那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否是国外公知的一种呢?
当我有次看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渐渐从教科书中剔除时,我是震惊的。
因为鲁迅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的文字特别犀利,像一把刀直接撕破了那些遮羞布,直接刺中我的心。
但是在现在2020年,在微博上的一句话,跟别人观念不合,马上各种帽子就带上来了。
公知、美分、小粉红等等。
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有人对现状满意,那必然有人会不满意,那么,限制别的声音的发出是正确的吗?
如果是鲁迅先生在现在发出,我从来不已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种言论,恐怕会被大家骂成筛子,说他是最大的公知吧?
看这部电影我的心态是特别纠结的,因为它体现的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迫害了发出声音的人,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也确实经常因为一些言论而被别人抨击。
但是如果能发出任何声音,拥有了真正的言论自由,那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可是如果限制他人发出声音,这个社会会失去灵魂,失去自己的思想。
我不能窥得其中的道理,希望有一天能够解除我心中的疑惑吧。
艺术家只有两种死亡方式 要么被人过多谈论 要么没人谈论
2022.04.24
瓦伊达遗作,最近这种片真的看得太多了,追捕聂鲁达、杰出公民、残影余像...那句“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上的一阵风,总会重归平静”可以看作点睛之笔。
彼时今日,感同身受。心痛又悲伤,愤怒又无奈。但我相信一切限制自由表达的力量都只是历史中的一阵风,真正的美和艺术则会随着文明永远流传。
男主演得非常棒。
比枪炮战争可怕的是清洗战争。比枪炮可怕的是人性。
极权主义之恶!!
巨幅海报下的红色,女儿借来的新鞋,妻子墓前的蓝色。“-你站在哪边?-我站在我这边。”
明明是崭新的国家,却有着旧式的制度。可怜的艺术家
艺术家在极权主义社会除了当舔狗一条路外没有其他出路。
主角塑造形象偏于隐忍平静,即使是比较激动的情绪也没有夸张的动作。最后倒在橱窗里的场景显得有点刻意。
现在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历史的一阵风。
教授说,它留下了痕迹,形状相同,但颜色相反,是一个残影余像。而人真正看到的,只能是他所感知到的。部长感受到了大庭广众的冒犯,于是竭尽所能的报复。艺术家就是艺术家,一切的艺术家都活不久,因为他们只靠直觉,只活在想象,不思考社会,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纯粹的艺术。艺术就是不羁且疯狂的。很少有心智健全的优秀的艺术家。——这也是人们所感知到的。
“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不能发声,不如沉默……杀死艺术家有两种方式,要么对他们过度关注,要么不闻不问。”艺术只需要被应用,而不需要超前思考表达时代里的异见艺术家电影,真够凝炼冷峻,对生活困窘仍要活下来的细节描摹,时间这把钝刀比正常速慢了不止三倍,活着就是致郁本身。近期最佳台词视觉。
著名先锋画家传记片。这里不需要先锋、对立、风格、理论……只需要现实主义,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否则都是死路一条,这就是过去的社会主义波兰。
形式之悖论。
“艺术不是装饰,艺术是发现”,据说是瓦伊达的遗作,强烈推荐!
权力扼杀艺术的最高指示:饿死艺术家。安杰伊•瓦伊达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此悲凉,如此有骨气,晚节铮铮,可敬可佩!
1952-1989,波兰人民共和国。
影翳重,不成画,身心残,不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