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不起的老爸》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父爱,通过长跑这个项目作为沟通的桥梁,长跑也代表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在这个道路中我们需要有亲情、友情的陪伴,并肩奔跑。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相处不好的亲子关系,在父母的爱意中往往带有强势与控制欲,总是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最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强迫放在子女身上,但这种爱意太沉重了。
在我的生活中,父亲也很少表达对我的感情,但是每次他都会在背后支持我、尊重我的选择,他可能不会像妈妈一样,会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例如会问你最近怎么样呀,天气变冷要多穿衣服这类的话,但是他总能在我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及时给我发钱,在天气变冷之后给我寄衣服,这就是我父亲的表达方式。
其实《了不起的老爸》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子女,要多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爱意,让父母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得更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比赛之前的上山拉练
太感动了,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肖尔东因为身体有些问题,肖大明从小让他适应盲人的生活方式,做眼保健操,吃羊眼(汤)。
老肖为尔东安排了弹钢琴,但其实这是个枷锁,但后来看儿子这么难受,给他创造了一次机会,并陪他跑马拉松,42.195公里呀,童稚们,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些数字的组合,那是背后的汗水与坚持,父爱的力量与梦想的伟大!
还有一幕搞笑的情节嘿,挺好玩,笑死了,爸爸陪儿子演戏,幽默里面带着感动。
在尔东追逐梦想时,最直击灵魂的提问是:你跑的过比人,你跑的过自己吗?
他回答:“可能你说的对,我没有十年的时间,但是我想跑赢我自己。
”他不想跟别人一样,他的梦想超越常人,对梦想的执着超过生命,没有鞋也可以跑步,眼瞎了也要前进。
安比·波弗特说过“跑步和人生一样,只要你不断努力,就没有失败一说”,老肖与尔东的不放弃,最终战胜了自己!
有些情节可能不太真实,但真情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事情!
温情总存在身边:出租车司机同伴陪老肖跑步,这一幕真的太震撼了;好朋友像亲人一样陪伴尔东,还是挺讲义气的哈!
想起了一个故事,男朋友陪女朋友学钢琴,最后分手后男生钢琴考上了级,女生没有学会,这就是为他人服务带给他的力量吧!
嘿!
你注意到了吗?
3527有三个含义:一是爸爸的车牌号,二是代表妈妈的号码,三是儿子身上的号码,这就是一家三口嘿!
马拉松的终点是安全回家。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生命终将绽放”!
雄起!
完结,撒花嘿!
这几年重庆成了影视拍摄的新宠,热血中二的《风犬少年的天空》的劲儿还没过,饰演咪咪丁荣亮的张宥浩,又在重庆加入了另一个故事。
山城重庆还是马拉松比赛的首选场地。
剧版《风犬》扔掉了原著里”跑马拉松“的主线,只留下了“像疯狗一样奔跑,做追风少年的”精神内核。
而张宥浩跟王砚辉合作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仍然以山城重庆做背景,跑马拉松成了整个故事的牵引,跑马拉松是儿子的梦想,而人生这场马拉松却少不了老爸的陪伴。
少年人天生有热忱,少年肖尔东(张宥浩饰)怀揣极大的热情要加入马拉松队伍,他能吃苦,条件好,是能拿奖的种子选手。
肖尔东的学校很重视马拉松比赛,还专门从外面请了教练。
反常的是,肖尔东却被拒之门外。
肖尔东求到教练面前,甚至被教练一顿臭骂。
看得出来,教练不胜其烦,且非常不屑,昨天老子来找,今天小的来求,一会儿坚决不让收,一会儿又求着加入,真当自己家了?
所以,为什么父亲肖大明(王砚辉饰)强烈反对儿子参与马拉松这么一项既健康又时尚的运动呢?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也不存在耽误学习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看上去,曾经在剧团吹小号,现在是出租车司机的肖大明,对音乐情有独钟。
他希望儿子能够练好钢琴,长大后穿着体面的衣服在高雅的剧场演奏钢琴,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一般,肖大明也要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专业的德国钢琴。
不让肖尔东参加马拉松比赛,而是在弹钢琴上不惜血本,难不成这又是一个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寄托给下一代的父权故事?
事实上,谜底揭晓前我们已经存疑。
肖尔东用自己的坚持打动了教练,背着老爸偷偷加入了训练,比赛在即,肖大明却发现了。
比赛当天,肖尔东被肖大明锁在了屋里,好不容易逃出来,却发现跑鞋“不见了”。
无奈,肖尔东只能穿着拖鞋飞奔。
一直到赛场上,也没有穿上一双不是拖鞋的鞋,肖大明严防死守,连肖尔东的朋友都没鞋穿。
但肖尔东还是站在了赛场上,光着脚,像阿甘一样往前冲。
其实我们已经隐隐猜到了答案,肖大明的强硬不过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表达方式。
也许只是命运作弄,也许没有穿鞋的激烈奔跑是发病的诱因,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没办法排除。
事实就是,肖尔东倒在了比赛场上,旧病复发 ,视力严重受损。
故事从这里正式开始。
失明的肖尔东躺在床上,毫无斗志,没有马拉松,没有在还可以的时候好好努力一次。
他恨自己的命运,也生肖大明的气。
肖尔东拒绝回家,拒绝见肖大明,拒绝跟肖大明有任何的交流。
肖大明有后悔吗?
也许没有,他按照医生嘱托,根据自己照顾肖尔东母亲的经验,他尽一切努力不让肖尔东跑马拉松,是在预防一切发病的诱因。
日防夜防,命运难防。
肖尔东倒在赛场上,退出了马拉松比赛。
但人生这场马拉松,结束之前,没人可以退出。
不但不能退出,还不能认输。
为了照顾儿子,为了不让肖尔东抵触,肖大明假装哑巴出现在儿子这个瞎子面前,开始了一段心照不宣的父子相处时光。
肖尔东其实很早就知道陪伴自己的陌生看护,其实就是自己的“老爸”。
重庆人哦,天生不缺往上爬的勇气,只要不放弃,办法总比苦难多。
以前,肖大明阻止肖尔东参加马拉松是怕儿子发病,现在肖大明鼓励儿子参加比赛,是想通过马拉松让儿子重燃斗志。
想办法报名,想办法振作,想办法训练。
肖大明跟肖尔东一起训练,各自坚持,最后一起站在赛场上是这部电影最励志的地方。
而本来就体力一般的肖大明中途停步,把肖尔东送出去则是最感人的地方。
不止赛场上,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父母总是要放手让孩子往前跑的。
电影不只讲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肖大明常常日行几百公里,出租车司机们之间的烟火人情,何尝不是人生站点的温暖。
这呛人又温暖的烟火气,就像每一位了不起的老爸给儿子的精神给养。
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片尾出字幕的时候,画面左侧出现的一些真实镜头,是视障人员以及陪跑人员参加马拉松时第一视角的记录,电影里的戏剧化表达跟现实里的画面比起来,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如果只是纯粹的记录镜头,不足以构成一部电影,电影是虚构的艺术,考验创作者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给真实的生活披上一层电影的外衣,使其具有电影的特性。
本片想要传达的主题非常明确,即我们如何拥有在面对逆境或者面对生活时的勇气,至于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并非本片所要讨论的主题,它只是引子,正如同本片里的其他感情关系一样,比如好朋友之间的情感(方墩和肖尔东)、老伙计之间的情感(肖大明的同事们)。
按照我自己的标准,聊聊本片的几大罪。
罪之一:强行煽情这是大多数导演惯用的伎俩,他们想要操控观众的情绪,于是在某个时间点,他们用特定的方式,告诉观众,该哭了、该笑了、该羡慕了、该同情了、该骂人了、该唱颂歌了。
肖尔东在钢琴考试的时候,是盲弹,因为从小他爸逼着他这么做,他习惯了,但是他的水平很一般,这时,评委席就有了交头接耳“什么水平啊还盲弹?
”如此生硬的操作,只为了想要唤起观众对肖尔东的同情。
想要体现肖尔东的弹琴水平不好,有数种方式,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拙劣的一种。
父亲对儿子前后态度的转变,也是本片的硬伤之一,肖尔东想跑马拉松,父亲从坚决反对到绝对支持,硬到有点硌得我牙疼,而在转变之间发生的种种小事,比如儿子推倒父亲、父亲陪跑摔伤、买菜的时候也不忘练习高抬腿,同样是强行凑出来的剧情。
一出出苦情戏能赚来的,不过是一些廉价的眼泪。
在山城马拉松比赛正在进行的时候,画面在出租车师傅们、暗恋肖尔东的女友、方墩和他父亲、以及街坊之间来回切换了几次,前面的场景都是合理的,唯独街坊聚在一起看电视转播我无法接受,整的像是奥运会转播一样,所有人放下手头的事去看肖家父子俩的马拉松比赛。
这也是导演想要营造氛围、调动情绪的方式之一,但让人很出戏。
配乐同样过于煽情,这点也在操控观众情绪的范围之内,好的配乐应该给人留有可以想象的空间。
罪之二:滥俗的幽默肖大明拉了一位乘客,一位肥胖的、急于求偶的单身女性,下车之前想要扫一扫的情节设置,加上女乘客本身的形体特点,无非是给影片增加了一点烂俗的幽默,这时弹幕上往往会出现一大片的“哈哈哈哈哈”。
在片尾肖大明为了三轮车钥匙被迫去见相亲对象,然后发现买猪肉的堂妹就是他拉过的那位女乘客,并且堂妹上演了做眼保健操的桥段,好吧,滥俗的幽默又增加了一点。
方墩父亲在马拉松现场的出现,不过是说了一些对剧情毫无价值的口水台词,实在是多此一举,况且,导演又一次用方墩和他父亲肥胖的身体,让影片又多了一些滥俗的幽默。
罪之三:表演不自然马拉松比赛开始之前,参赛者们的几个镜头展现了路人般的演技,画左的女子,表情动作极不自然。
这是没用好非职业演员的案例。
一直都很喜欢王砚辉的演技,但在这部电影里他的演技并没有得到发挥,或许是角色本身的问题。
其他人的演技表现同样尬,方墩为最,女教练次之。
整片里演技在线的唯一一个是默默喜欢肖尔东的女孩,他的练琴搭档,也可以理解为角色跟演员融合得足够好。
罪之四:局外人肖大明在比赛中跑到一半,身体条件不允许他继续的时候,他用力扔开连接绳,让儿子独自一人完成比赛,慢镜头加上声音上的处理,让这个镜头变得很有感染力,父亲扔开绳子的另一端,也象征着给了儿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给了儿子可以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但这个镜头好也仅是单个镜头好,没有融进影片里,在整体的剧情衬托下,这个镜头显得像个局外人。
罪之五:不提问眼泪之后,再无其他,这是最大的问题,廉价的眼泪之外,导演似乎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而是给观众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就是,父亲跟视障儿子一起参加了马拉松比赛之后,父与子之间的所有矛盾突然就消解了,儿子练琴,父亲也重拾小号,父子二人开始和谐的生活,不再有往日的频繁争吵。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满是戏剧性,看不到真正的生活。
一部能带给人感动的亲情片, 能让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片、励志片。
影片父子角色足够立体、丰富和生动, 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 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功不可没。
在电影里, 了不起的不止“老爸”王砚辉, 还有儿子张宥浩。
马拉松是使人产生超凡入圣感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人在自然里能找到的精神和谐,人和人之间的支撑和共同的成长,是人际关系最美的部分。
《了不起的老爸》把这些元素集合在了一起,形成带有喜感的励志电影。
熟悉跑步的人,会很自然欣赏被演绎的跑步姿势:稳定的核心,轻盈送髋折腿,年轻人扬起的脸上不可遏制的笑容,是非常富有美感的运动画面。
跑步对跑者的巨大召唤力是无与伦比的,亲情对人也是一样。
在第三十公里,被紧紧拉起后抛向空中的红绳,是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象征细节。
年老的父亲已经超越了极限,没有办法陪儿子再多跑下去,尽管跑到这里对他的年纪和身体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终于还是到了不得不放手的时刻,否则只会变成相互的拖累。
但连接父子的陪跑红绳并不是被简单松开的。
体力透支的老爸果断向前几步,紧紧的绷起了两人之间的红绳,然后全力扬起手臂,抛向空中和远方,把还有一点犹豫的儿子,像一支离开弓的箭一样向前发射出去。
哪怕是在必须分别的最后,他是多想还能多陪一段,又是多想能再给多一点帮助,这个像射箭一样的动作,诠释了父母离开子女时竭尽全力的内心。
这让之后逐渐摆脱犹豫,带着象征亲情羁绊的红绳,从跌跌撞撞到坚定有力向前飞跑出去的儿子,更加猛烈的点燃观众对生命和传承的共鸣。
在这之外,还有很多安静的细节,楼道里被用一支火柴支起损坏琴键的老旧钢琴,象征重新找到支柱的老爸,「要开的时候拦也拦不住」的向日葵,在摔碎的花盆里盛开,象征灾难之后重新绽放的生命热情,而儿子成为盲人钢琴师,父亲成为跑步爱好者的结局,象征互相支撑的人们互相进入对方的生活,在彼此的补完里得到更完整的人生,都一样很感人。
在独自上路的三十公里之外,儿子一直手拿着曾被用来陪跑时引导他的那节红绳。
虽然,牵引我们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但他们所有曾经的陪伴回忆,分别时用尽全身力气的期许,永远都会像这红绳一样留在心里。
也让我们带着它,跑过更辽远的时空,跑出更漂亮的生活,专注在「跑赢你自己」的命题上的决心,得到千万倍的加强。
我的评分:8.5影评:你跑得过别人容易,那你能跑得过自己吗?
关于跑步的电影,我就自带感动,自带加分,豆瓣评分不高,但是我是觉得看好。
因为我能跟患病的肖尔东产生共情,能get到那个点。
知道那种奔跑虽然流着汗,虽然累,随着内啡肽的分泌,只有跑步的人才能体会到的那种感觉。
若生命注定消亡,是选择璀璨的绽放,还是苟且活到终老?
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每个人人生不一样。
肖尔东的人生,应该交给他自己选择,不需要别人替他做决定。
一个躺在床上的等死的跑者,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往后的余生留给他的只有是痛苦。
他的痛苦分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因为在他能跑的时候没有去竭尽全力。
作为一个父亲,看到自己儿子最开心的笑容是在雨中跌倒在跑道上,难道不感觉自己悲哀与可耻吗?
当父亲把肖尔东妈妈当年比赛的号码布别在他胸前的时候,那一刻肖尔东应该懂得了跑步的意义。
1.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里面的人物塑造,老爸一上场所有的行为,语言直接将他在儿子眼里的形象塑造起来,进行人物建制,让观众产生刻板印象,而后面再进行打破,所谓不破不立,新立起来的形象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扎实;还有对司机朋友的人物塑造,我很喜欢当他们算距离时,将距离量化成他们平时跑出租时的距离和钱数,这样就涉及到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你从事的什么职业或者研究什么领域,那么这个世界都能用你所掌握的该领域的信息来看待,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既真实又有特点,而且突出小人物在跑出租这个领域的老道和专业,我觉得这很难得,毕竟不埋没小人物是需要一定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经验的。
2.我很喜欢最后的处理,也就是老爸是“视障人士”,而儿子则是“领跑员”,这样的身份绝不仅仅只有参加比赛身份上的意义,更深层次的也许就是,一直以来,老爸在对待生活,对待儿子是“视障”的,他只想让儿子活下去,却不考虑儿子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最后他放开牵引绳那一刻,可能才真的成为了儿子的“领跑员”。
3.侧面拍肖尔东奔跑的画面时,又让我想起了《四百下》,反叛、希望、迷茫、自由等等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今年好像注意到很多电影都有致敬,学好电影史,去看那些以前的经典,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4.看这个的时候让我同时想到了《送你一朵小红花》、《小小的愿望》这两部影片,因为前者里的爸爸也去朋友家找过儿子,而后者里爸爸也带儿子参加马拉松,以及做了很多前期准备。
大家好!
我是《了不起的老爸》的导演周青元。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我常常觉得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含蓄,彼此都爱着对方但说不出口,所以我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作为两父子沟通的桥梁——父亲陪着儿一起跑步。
长跑意味着人生的这一段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奔跑时,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交给他,哪怕闭着眼也可以展翅飞翔。
在我们电影里,这个人就是王砚辉饰演的老爸肖大明。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
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此外家长跟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陪伴之外还要彼此成长。
因为并肩奔跑,步伐一致也非常重要,孩子多一份理解,多跟家长大胆地说出爱,家长也会在陪着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得更好,两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电影里的父子关系,去找到一种动力,让自己跨出这一步。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电影院。
看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一块聊聊感受。
观影后个人感觉这部片子拥有一个挺不错的故事核,作为原创故事非常值得鼓励。
可惜讲述方式平庸至极,使其看起来倒像一部大型公益广告。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我个人以为,最大的问题是其视角切换的混乱,以及其他配角的脸谱化,让观众难以代入角色。
那么就来随便想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去讲这个故事呢:第一部分仍然以儿子视角切入,一个叛逆的无比渴望像母亲一样奔跑的儿子,因为一直被父亲压抑而不解而反抗,他以为他最大的阻碍就是自己的父亲,没想到最终在梦想即将实现的一刻,瞎了。
第二部分切入父亲视角,从儿子出生妻子离世开始,一个从小苦心保护着儿子的父亲形象缓慢向观众铺开,解答第一部分不让儿子奔跑的悬念,直到儿子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怨恨绝望自暴自弃,父亲终于开始思考儿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重新以“赵师傅”的身份小心翼翼的与儿子相处,哪怕有很多不放心不愿意都还是陪着儿子做了。
最终在赛场上心脏病发作,倒地,却听见儿子喊了一声“爸!
” 第三部分再度回到儿子视角,原来从“赵师傅”出现他便已认出,接下来一切的任性都是报复,却没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慢慢治愈。
直到在赛场之上,他的担心胜过了一切埋怨………最终父亲选择放手,让儿子得以完成梦想。
父子终于彼此理解,又彼此救赎。
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为略显平淡的上篇故事增加悬念,又通过视角的转化让观众分别得以代入共情,而为父子的矛盾而揪心、为父子的成功而感动。
纸上谈兵,仅供娱乐🖖🏻
故事一气呵成!我看的是午间三点场,本想不好看就顺便睡觉,没想到一点尿点没有。影院里的气氛很好,有种大家都沉浸在导演的故事里的和谐。导演也是温柔的人,虽然是个并不新鲜的题材,虽然博眼泪应该是卖点,但仍然愿意在最后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大笑一场,并且也成功地做到了!再次说一遍,这是个值得一看的一气呵成的故事!
刚考完,就带小朋友去看了,幸好还没下线,在家上在线英语课,7点25完,电影是7点35的。
拍的很细腻的亲情电影,演员之间的默契也不错。原本以为会泪洒电影院,但离场的观感其实更多是温暖治愈。中国式父子之间无言的陪伴其实比拥抱和流泪更让人心颤,哪怕生活再艰辛,只要有亲人的陪伴都能一一度过,人生原本就是一场长跑。王砚辉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自然平实,人间烟火。
看好张宥浩。
。。。。想说点啥算了,不配
只顾煽情不顾逻辑,最后搞得煽情都煽情不起来= =
没想到年逾五十、一脸恶相的王砚辉也有演男主的一天。中国电影总算有了一些希望,不再满屏幕都是砸钱的烂特效和扶不上墙的小鲜肉。
最大的bug难道不是,他爸爸用出租车公司员工的名义参赛,但又以视障人士为理由让儿子作为陪跑吗。出租车司机怎么可能是视障人士
整体上还行,但是格局太小,投资小并不代表格局要小。另外还是国产电影的老问题,剧作力量分散,一个拳头捏紧打人别人才会疼。(第二幕的假扮情节让我想起《武士的一分》)
俗套的故事讲得还凑合,最后纪录片出来之后直接泪目。体育精神令人震撼
中国父母的爱是自我满足式的用心良苦和自导自演式的亡羊补牢,影片精准地描绘了这一点却止步于煽情,是为遗憾。另外,片子三段式的结构过于工整,以至于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全在意料之中,同时也不乏“人物性格扁平化”、“自圆其说的牵强和解”以及“马来西亚导演不知道中国有摇步神器”、“视障司机成功报名”等硬伤。但两位主演的表演细腻动人,值得多加一星。毕竟,谁不想要一个张宥浩这样的儿子呢?
影片很业余,跑马更业余。整个训练团队的成员都跑不赢跑球场外围的跑者,然而这种绝世高手竟然只有pb335,那特么跑道上那些货怕是连4小时都跑不进去了,还特么要谈专业不专业,女教练还一脸傲慢?这不就是一群渣吗?遇到有专业技能的素材领域,拜托这些有机会排电影的主创团队态度认真点,就这有什么好励志的?他就是不瞎也还是应该放弃追求专业的念头,因为这就仅仅是个普通人最多是个爱好者呀!
聚焦父子情的电影,前面是视障跑手的角度,后面切换到父亲视角,老爸化身护工与儿子交流,到以陪跑的身份,陪伴儿子一同起跑,在此期间,父亲被儿子的精神所感动,儿子也逐渐理解父亲,他们了解彼此、依赖彼此,共同突破极限,令人佩服又动容。重庆味儿很浓,几位主演的表现也很不错,而王砚辉老师几乎贡献了所有的笑点。
应该能拯救一下低迷的电影票房吧,整个故事很完整,讲的很明白,好好讲故事的影片碾压形式主义!王砚辉真是好!
可以让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回想起高考作文的电影。作为类型片来说非常的工整,密集而明显计算过的感动点让人不适,而核心情节不出意外的是一出拉长的春晚小品。我不禁想:如果给了郭达、郭冬临、潘长江那些狗血的小品足够时长,是不是也能把东亚观众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东亚的父亲就是你想在外面时把你关在屋里而你想呆在屋子里时把你往外撵的人,因此影片最必要的一幕:父子间的明确碰撞,始终是缺失的。
拍亲子片能不能不要这么煽情啊…
挺好,喜欢跑步好看的人
两星半。高度正向的励志故事,以父子亲情为依托,实际要讲的是马拉松中盲人选手和陪跑者这样的特殊群体。但导演在处理父子亲情和体育运动间的比例上有些失调,父子亲情讲得很啰嗦,止于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明显的动情片段,运动精神升华较为片面。给张宥浩安排的感情线部分完全可以删去。倒是张宥浩表演非常松弛,和王砚辉对戏甚至有点压过后者,毫不油腻,算是为影片挽回了一些分数。
王砚辉的表现让这部电影足够感人,这位老爸小心翼翼照顾随时会有万一的儿子,看着一个大肉墩子拼了老命陪儿子跑,实在不容易,还要假扮不会说话的赵师傅,与空气打起架来,剧情上对这个病严重性的处理有些模糊,马拉松精神再伟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跑得了。
三星半,片尾的记录影像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