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世界有太多毁灭和破坏,只有少数人能在废墟中仰望星空。
” 导演范妮·莉娅塔徳、杰里米·特鲁伊共同指导的首部电影《加加林》就是一部在废墟里向往星空的电影。
十六岁的底层社会少年尤里,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
当社区的加加林大厦即将被拆除,他和朋友们组成了抵抗小联盟,来拯救这座他所爱的建筑,尤里计划把冰冷的水泥屋改造成充满科幻气息的太空舱,发射到宇宙中去。
在大楼爆破的瞬间,影片呈现出的却是尤里宛如真正的宇航员一般,在公寓构成的太空舱中遨游。
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却将浪漫幻想与真实困境相结合,呈现了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被所有人抛弃的少年,是唯一留下来守护老旧公寓的人;社会底层的嗟叹,为超现实主义的太空梦境所补充;坍塌破败的公寓,与瑰丽奇幻的宇宙形成反差;无可奈何的现实面前,是流光浮影的日常浪漫。
网友点评说:“影片用独特的影像风格、大胆音效设计和打破常规的视野淡化了真实事件中的苦涩无奈,其散发的青春气息格外动人。
加加林不仅是居民楼代号、功勋宇航员的姓氏,更是走出舱门的脚步和瞭望别样星辰的视角。
”
“加加林社区是一幢大楼,当我们谈论起加加林社区,我更愿意把它想成一个人”仰视,俯瞰,倾斜,倒转;真实影像、私藏记录、戏剧摄影、联动剪辑与外围采访;逼真震撼的发射升空音效,空灵飘然洞彻的配乐渲染,凄婉忧伤的爱情插曲,时常恍惚置身于飞船太空的音画视效,洋溢着法式人性与科幻浪漫的镜头与剧本、叙事与技法,平缓的语气节奏没有声嘶力竭却直击心中最柔软酸楚之角落,祭奠了一座沧海桑田轰然倒塌之“城”,也缅怀了一个熠熠光辉永载史册之“名”吊顶的星系球,光影的星象图,温室的太空舱,夜空中遥相呼应的摩斯密码宛如“星辰市郊”,即便微弱亦是希望;屋顶积雪上的胶印,大楼燃爆后的失重,闪烁“求救”的点火助推装置,腾空而起的“加加林号”飞船,投向太空遨游的尤里航天员......多少人穷其一生都在梦想的、多少人绵延几代都在追寻的“以月为邻”,Youri de Gagarin,在这个我们世代称之为“地球”的星球上被生母抛弃被社会前进的步伐夺去家园的渺小但强大、孤独亦充实、逼仄却浩瀚、诗性且悲壮的灵魂,做到了!
“加加林”埋葬了尤里的所有情感与记忆,也赋予了尤里梦想的起点与蜕变可笑的是,当尤里被抬下回归至陆地,当尤里再次睁开眼睛,包括戴安娜和霍桑在内的那一张张凑近关切地注视着尤里的面庞,反倒像极了ET遗憾的是,虽然剪辑给到了加加林那次失事事故的画面,可是我宁愿认为最后尤里的“幸存”和那个沉浸于苦行僧旋转的贩毒者的结局,皆是幻象...... 不然,对zz话语、对社会制度、对背弃现实脱离轨道的不满的艺术化表达,似乎也只能如最后不断合拢狭小的画面镜头,闭上眼嘴,言尽于此......
在欧美,技工蓝领很赚钱的!
只要肯吃苦不怕累工资很高的。
这小伙一开始修电灯,电梯的水平已经能够做普通电工了,生活肯定不愁了。
后来自己安装的太空家,以及最后的大楼亮灯工程!
这尼玛一个人做的真的是技术太牛逼好不好。
那就不是普通电工是高级技工了啊!
而且通过这个SOS的大楼行为艺术,那么多人关注还在拍照,他肯定是火了啊,加上这牛逼的技术,绝对是很多公司要他啊。
问题来了,他为啥不去找个蓝领工作赚大钱,不说一步登天富人区吧,至少住个中上水平小区没问题啊,然后把他喜欢的小姑娘娶了,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不是圆满大结局吗?
为啥空有一身技能,却自杀呢?
导演是不是想通过这个电影说明黑人的懒惰和不愿工作的社会问题?
法国电影展上看的。
是近三四年看过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第一次在放映结束后听到满室掌声,虽然一搜豆瓣评分不算高。
加加林和加加林社区,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苏联英雄,和六十年前贫民口中作为庇护和希望存在的社会主义风格筒子楼。
隐约觉得主创在镜头背后有所隐喻。
接着就是飞船爆炸着解体坠落、英雄因国家虚伪的“纪念日献礼”的背叛而牺牲、加加林社区被列为危楼拆毁。
底层群众们捧着花在纪念碑前为加加林哀悼,小号响起,过往的荣光既无法挽回,高远的理想也无力实现。
男主追逐他幻影一样的梦想,他想挽留居民楼,想飞往太空,加加林社区和自制的宇航服却差点成为他的墓碑。
他听着唱片机断断续续播放登月报导,在濒死的幻觉中楼顶厚厚的积雪变成月球土壤,居民楼变成航空器飘向太空。
法国人好会把痛苦拆解成梦幻的意向,喜欢。
聚焦一位宇宙少年经历,电影《加加林》入围“欧洲三大奖”: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推选片单、第33届欧洲电影奖发现奖、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
《加加林》曾于今夏在北京法国电影展放映,影片在剧本创意、影片配乐、摄影调度三方面均有着令人惊喜的呈现,被网友评价为“戛纳不停办能拿大奖的水平”,线下放映后掌声如潮。
非职业演员艾森尼·贝斯利凭借本片夺下2020年西班牙赛维利亚欧洲电影节影帝宝座。
梦想、宇宙、向死而生……在困苦的贫民窟,一位少年以毁灭为代价的飞天梦喷薄而出,其中折射的是对颓败现实的反抗及对“家”的渴求,它无比浪漫,更掷地有声。
去太空不遥远“钉子户男孩”送自己登月热爱宇宙的少年尤里和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同名,住在巴黎市郊的贫民窟——加加林社区。
社区年久失修,被政府列在了拆除名单中。
尤里和朋友霍桑,新结识的吉普赛女孩戴安娜穿街走巷回收旧电器,希望靠修好社区内的老化设备让政府回心转意。
好景不长,经实地评估,政府正式下达了拆除令,所有居民被迫迁出。
霍桑离开,尤里被母亲变相遗弃,没有居民的加加林成了空洞的废墟,只有建筑工人每日敲敲打打。
尤里和几位“钉子户”是这里最后的居民,废弃的大楼在他们眼里反倒成了失落梦想的化身。
没有了打扰,尤里着手将加加林打造成真实的太空舱,这里有星图,有温室,更有被吞噬的无边寂静和城市透出的点点星光。
尤里打造的太空舱可实现自给自足,就在这郊区的废楼里,他以梦为马,即将引燃自己的登月之梦……
影评将《加加林》称为“从瓦砾中铸成的梦”、“一场星空成人礼”、“令人大开眼界的城市幻想”。
在《加加林》前,从未有人想到一部底层拆迁片可以联通宇宙,全片不仅没有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反倒充斥着向希望进军的张力。
镜头充满了迷幻的失重感,空灵的电子乐应和着广袤太空的无垠,少年尤里对加加林的“保卫战”恰似行星上的小王子,孤勇而决绝。
影片同时启用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光是寻找主角尤里,主创就花了6个月。
尤里的饰演者艾森尼·贝斯利因一张传单与电影结缘。
戴安娜的扮演者琳娜·库德里经验丰富,2020年,她凭借影片《帕皮卡》夺下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化为星辰的市郊、堪比太空船走道的楼梯间、飞船母舱般的大楼,以闪光灯拼成的星辰海洋。
这些极度平凡的风景,在导演的镜头下演变成一场穿越星海的无悔旅程。
冲破现实的阻力,前往人类终极梦想之地,这种向死而生的浪漫青春逼人,令人难忘。
贫民窟不颓唐老破旧小区亦有骄傲梦想《加加林》星光熠熠,上映后好评如潮,电影背后的故事亦值得人关注。
加加林确有其地,落成于法国共产主义盛行的1963年,然而,随着共产主义在法衰落,这座社区走向颓败。
身为廉租房,加加林的居民多为移民及社会底层,房屋不仅老化失修,背后高发的社会问题更令人头疼。
最终,政府考虑“抹除”贫民窟加加林,建筑师邀请非科班毕业的两位导演范妮·莉娅塔徳与杰里米·特鲁伊为社区居民“留些纪念”。
导演们一看到这幢T型的红色大楼,顿时觉得很有缘分。
他们首先完成短片《加加林》,在拆除前完成了长片的拍摄工作。
《饥饿游戏》《波斯语课》的音乐人尤金·加尔佩里尼与萨夏·加尔佩里尼为影片配乐。
听闻拍摄,许多加加林的住户们特意赶来,为“老朋友”出一份力。
电影主要在社区实地拍摄,少部分另一幢仍在使用的居民楼。
在拍摄时,就已经有很多居民从加加林搬走,他们留下的家具、老照片成了影片素材。
从类型上,加加林属于“郊区电影”,从影片的内核来说,《加加林》讲述的也是远离市区,被“母亲”抛弃的一群人。
300多间公寓,每扇门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亦是记忆的集合体。
在居民和主创眼中,加加林这幢近60年历史的大楼具有生命,它并不破败,它承载着从这里出走的年轻梦想和世代居民的深深眷恋。
尤里的摩斯电码不仅是信息工具,也是加加林全体居民的呼喊:他们的社区有着光荣的历史,他们拒绝被粗暴贴上“贫穷又落后”的标签。
无论得意失意,加加林始终像一位守护者,平等地给予这里的居民以庇护。
影片中,身穿宇航服的尤里最终完成了“登月”。
那一刻,他完成了宇航员加加林、自己和加加林大楼的“三位一体”。
《加加林》代表着没落生活中不灭的英雄理想,尤里的回归代表新生,而梦中的加加林,则一直向上,飞往广袤星空,飞向希望诞生的地方。
《加加林》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拆迁社区的故事,有一个男孩,一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居住在那栋叫加加林的大楼里。
说实话,因为人生经历中并没有和拆迁有太多的关系,所以对于那位叫尤里的男孩关于这栋大楼的感情并没有非常理解,更多的是对其母亲不把他带走这件事有所困惑。
所以前半段很长的一段故事里,我都看得蛮费力的。
直到最后结尾的时候,确实让我惊艳到了。
故事的结尾定格在了大楼爆炸的那一个夜晚,所有曾经住在这栋大楼或者说这个社区里的居民,都簇拥在底下见证这一个时刻,与他们的过去告别。
他们纷纷举起手里的手机,打开闪光灯,那一幕仿佛就是尤里所想象过的那一片星河。
当燃爆队按下爆炸的开关,那种失重感通过尤里在太空游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不由得为尤里接下来的生死而感到揪心,并且揣测下1秒这个故事的走向。
这时,整个故事最精彩的一幕来了,这栋大楼的顶层,一整排开始闪烁出整齐的光芒。
那片光芒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SOS,也是那一刻,他的伙伴们明白尤里还在这栋楼里,而尤里呢,仿佛也实现了他那个环游太空的梦,这栋大楼就是他的宇宙飞船。
喜欢这个浪漫的梦幻结局,人生苦涩,总得做梦。
看加加林的时候一直在走神,倒是想了一个故事。
暑假乐园的讨论。
我与哥哥,其实是成人弟弟&幽灵儿童哥哥(我)。
幽灵&幽浮暑假调研。
小男孩主视角&小女孩助手视角,关系近似儿童版禁闭岛+孤岛惊魂/第六感,中间可以变调闪灵,也可以学寄生虫。
暑假发生在清明,年假+清明假最多15天。
所以可不可以哥哥晚出场?
1、我(儿童哥哥幽灵)线:开场。
我要做调查,秘密基地,父母的死亡?
或者UFO幻想。
有点像斯派克幻想的起手?
对妹妹的交代?
前期是轻松的儿童幻想剧?
安德森式的?
“哥,我是不是还有个弟弟?
”2、“哥哥”(成人弟弟)线:尾声。
火灾,不用火用微波炉。
皮卡丘光敏性癫痫+阴阳眼。
姥爷活了下来?
哥哥+姥爷?
追过来的女性朋友。
结尾姥爷劝我早点谈恋爱?
不要再孤身一人了。
3、幽灵侧:职业设定为入殓师?
葬经4、UFO侧:草鞋底金属虫形探测器。
土炕下的UFO驾驶舱。
操作台导致地球对端的异动。
三道门——郑渊洁的一本什么书?
超自然武装?
袁大头糊墙?
记忆碎片也可以借鉴主题是什么?
仅仅是儿童幻想?
四月日历。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给你崭新的灯泡、静默的日食、遥远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仰望星空的少年的抵抗今年的戛纳已经闭幕,电影节十多天的时间里,无论是文艺女神汤唯、安妮海瑟薇、法国一姐蕾雅赛杜等人的自信亮相,还是朴赞郁、柯南伯格、达内兄弟、克里斯蒂安蒙吉等名导的神仙打架,都让这场电影盛会赚足了眼球。
回望新冠疫情爆发之初,2020年戛纳转为线上举办的冷清与平淡,在经过21年的过渡之后,又重归了那个红毯明星、爆点新闻、热闹华丽的盛况,但这些都是次要的。
在戛纳最重要的永远是那一部部列于各个竞赛单元的新鲜影像,它们传递着对世界、对人类的深刻思考,承载着对影像本体的探索,代表着最先锋、最勇敢的声音。
就像接下来这部因2020年戛纳决定线上举办而未获得过多关注,但绝对是拿奖水平的戛纳遗珠——《加加林》(又名《仰望星空的少年》)。
电影《加加林》由范妮·莉亚塔德、杰里米·特鲁伊二人共同执导,在2020年与中国导演魏书钧共同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新长片导演作品名单,同时也获得了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的提名。
文:Edison编辑:恐龙憨憨责编:置否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法国巴黎伊夫里市政府车站的加加林公共住宅社区,占地160000平方米,楼层13层,共计365幢公寓楼,居民大多由外来移民、低收入者组成。
这是首个用宇航员名字命名的社区,已于2019年被拆除。
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加加林社区,并梦想成为宇航员的少年尤里,联合伙伴保护自己心爱的社区不被拆迁,并决定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成一个太空飞船,以示抵抗。
两位导演通过浪漫细腻的视听笔触在真实深刻的故事文本中书写了一个不甘被抛弃,在逐渐黯淡的现实中追寻光亮的孤单少年形象,从而展开对深邃宇宙的探索与想象。
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在于影像层面上光影对于空间景观的雕琢,还原出建筑本身的尊严。
无论是耀眼日光对建筑线条棱角的细腻勾勒,还是构图鲜明视角独特的表现镜头,亦或是人们在观赏日全食时的静默与楼房之间形成的奇妙联结,都是以一种十分肃穆的视角去仰望、注视这些即将倒塌的建筑。
所以在片中有大量的全景、远景、俯瞰镜头去加深空间在影像总谱中的绝对主角地位。
同样是拆迁,同样是巴黎边缘社区,但本片导演既没有像《三峡好人》式的对破旧房屋,废墟瓦砾的迷恋,也没有一昧地追求拉吉·利在《悲惨世界》中对愤怒是如何在拥挤脏乱的空间中形成并爆发的探讨,而是执着于岌岌可危的楼房和少年尤里在自己小屋中打造的太空舱之间的对比,一个是宏大的即将破碎,一个是逼仄的认真重构。
导演的浪漫想象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中得到了更为独特且迷人的呈现,在危楼与塔吊之间相隔百米的正反打,闪烁的灯光通过摩斯电码在黑夜中互表关心,传情达意,如同两颗运行轨迹不同的小行星在照亮彼此。
社区大楼不断地被拆除、封闭,尤里的太空舱也逐渐成形,即使外部建筑终究要沦为断壁颓垣,但此刻也毫不影响内部空间的璀璨星光。
这种对比不是要凸显尤里对社区的执着坚守,而是要表达他内心对被抛弃的抵抗,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同时也是对梦想的向往。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在片中多次出现尤里身着宇航服的画面,摄影机的失重感、鲜红的色彩、让影片增添了一些实验性的神秘气质,也更加吻合尤里的太空幻想。
包括在影片结尾所展现的尤里特殊的视角去看加加林社区的超现实感是对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同时片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这部电影的配乐的重要性就如同汉斯·季莫之于《星际穿越》一般,对深邃空灵的氛围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某些配乐片段也让片中的无奈现实多了些许的青春与活力。
这部电影的叙事并不能称得上多么出彩,因为可以看出导演的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瑰丽的想象与华美的视觉呈现上,但仍有几处的叙事设置,值得琢磨与思考。
首先是对于人物-社区-历史在名称上的巧妙链接,片中主人公对社区的难以割舍就如同尤里与加加林这个姓氏与名字的不可分割一样,它是整体的,统一的。
少年尤里身上承载着父母的抛弃,边缘底层的身份以及登上太空的梦想,加加林社区象征着曾经的荣光、对人的包容,同时也象征着一段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
尤里·加加林这个首位进入太空的历史人物则代表着人类的目光对浩瀚无垠的太空的首次投射,因此三者在故事文本中结合就像是砸断沉重现实的枷锁,在见证集体崩塌的时刻,跃入星空,完成对58年前历史的一次回望。
这让影片叙事脱离底层叙事的苦难窠臼,转而对未知的宇宙进行了温柔的诗意想象。
另一处在于影片结尾交叉剪辑,一面是曾经住在加加林社区的居民们观看爆破大楼的情景,另一面是难以忍受饥寒交迫的尤里登上楼顶,换上太空服,准备进入幻想中的船舱。
在一声声的十秒倒计时中既是“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式的对集体回忆的无奈叹惋,又是用独自仰望苍穹的勇气与坚决去抵抗现实的残酷与不堪。
在最后一刹那,SOS的摩斯点划照亮了在场所有人的湿润眼眶,也照亮了这位在失重状态下的孤单少年的纯真内心。
你是星空,是历史,是人类穿过大气层的初次心悸你是社区,是集体,是16000平方米上的底层贫苦你是37只卤素灯泡也无法挽回的崩塌你是两颗行星永不黯淡的浪漫光芒你是被抛弃后依旧保有漫步太空的幻想你是不可分割的星辰市郊你是纯真勇敢的诗意想象你是一切...
一些还停留在记忆里的回答。
#Filmfest HamburgQ:在IMDB上我发现有一部你们之前创作的同名短片。
可以谈一谈你们的项目是如何开始的吗?
A:5年前我俩来到了巴黎郊区,在那我们遇到了加加林这个地方,红色的大幢的建筑让我们印象深刻。
同时我们也得知这里即将拆迁,于是我们决定写一个关于这里的故事。
这里的居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根据60年代宇航员Yuri Gagarin来命的名。
我们便以此为开端,写了一个将自己的房屋视作太空船的男孩的故事。
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差不多15分钟的短片,去年我们加长了故事扩充成了长片。
Q:你们一开始是打算做纪录片吗?
还是Fiction?
A:从一开始我们就打算做成一个关于这个社区的Fiction。
我觉得Fiction也是一种展现现实的形式。
当然,我之前在学校是读的关于纪录片的master degree,但当我们到巴黎遇见加加林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first step去写一个故事。
这里虽然有drug,有暴力,但也有普通人,有怀揣梦想的青年。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想通过Fiction去讨论现实中一些年轻人的梦想。
Q:你们是如何选角的呢?
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容易。
A:我们和选角导演一开始就在加加林这里寻找,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Yuri。
后来我们扩大到整个巴黎,最后找到了我们的主角。
他17岁,他的经历和一些特质也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
这是他的第一次表演经历,但是同时也和一些有着表演经验的演员合作。
我们也邀请了真正的加加林当地居民来参演,比如最后的场景大家聚集在大楼前面say goodbye,是真的很emotional的。
Q:你们是一直一起工作对吧?
你们是怎么分配各自的任务的?
A: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分配。
我们在拍摄影片之前就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了。
我们一起写的剧本,在准备了几年之后我们都有着一致的想法,非常默契。
Q:能谈一谈你们如何调教演员的表演吗?
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documentary style,比如一些派对,跳舞场景,就是很自然不加干涉的。
A:我并不是特别地确定这是documentary style哈哈哈。
我们时间比较紧张,只能尽力的去把表演和我们所想的拍摄方式相结合。
几个月的拍摄时期,我们都会和演员重复相关场景,给演员机会去根据自己的想法rewrite一些台词,来表现他们的character。
如果很好我们就会写进剧本里。
Q:还有什么我没有问到但你们想对观众说的吗?
A:我们都在南美待过几年,受到了一些拉丁导演关于magical reality的影响。
我们想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种现实与科幻的平衡。
它给了我们很多自由的表达,就像主角悬浮在他的太空舱里。
一些人告诉我们Yuri这个角色可能too kind了,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但现在我们很高兴我们坚持地描绘了这个受环境影响但仍然善良,充满梦想的男孩。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当下the power of community仍然是非常强大的。
就像我们的主角Yuri就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community里便能够feels strong and full of dreams。
我们与月为邻——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浅析《加加林》摘 要:范妮·利亚塔德原先是波尔多政治学院的学生,因为个人爱好以及童年的经历,后来转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方向。
她热爱旅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旅行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经历与体悟。
这些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为她积攒了足够丰富的经验,终于在2014年赢得了一项编剧比赛。
这也成为她电影之路的开端。
她的首部剧情长片《加加林》的故事一如她所熟知的生活一样,都是一个社区里普通人的生命经历。
当这片有凝聚力的、又是普通人聚集的地方面临拆迁,三个年轻人把这片社区当做抵抗的堡垒、逃逸的飞船,拼命守护自己的家园。
关键词:太空、空间、场面调度、诗意、超现实主义1、《加加林》电影背景分析1.电影所讲述的现实空间分析加加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疏散系统永久性缺陷、卫生设施老旧、地板隔热层等粉尘含量每升超过25000纤维。
高犯罪率、毒品交易、高贫困率,几乎是这个国家的缩影。
但剥开它沉堕的外壳,这片区域又试图留住即将弥散的社区记忆。
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国家的荣光,2019年,它是一个男孩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梦。
一群边缘化的群体在此聚集,漂浮在城市的话语之外,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急匆匆的口号推着走。
2.电影中主要人物分析尤里,16岁,在废墟里仰望星空的人。
剧情中透露出父母离异的信息,母亲重组了家庭,父亲杳无音讯。
于是一直住在加加林社区,这是一个坐落在巴黎郊区的公共社区项目。
大量无力支付昂贵房租、削减生活成本的人在此定居。
梦想是成为了一名宇航员,热爱科学,动手能力极强。
把自己的家用科学的方式改造的更为宜居,甚至为了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卧室改造成了太空舱。
他身上透露着一种迷人的太空精神,永不放弃锐意进取,善于挑战自我。
又浪漫地改造现实,遣散难以言喻的现实压迫。
在自己社区失守后钻进废墟成为巴黎钉子户,企图凭借爆炸将自己的太空舱送上太空。
星际探索版的佛罗里达乐园中的1900,身上有着勇敢无畏又执拗的浪漫,为影片赋予了一层清新的残酷基调。
Diana,吉普赛女郎,流浪的民族。
她足够明媚、热情、聪慧。
会使用摩斯密码,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对爱情勇敢追求,但是圄于现实的藩篱,无法翻跃家庭的束缚。
在和尤里约会之后回家发现家被拆,在父亲的强迫之下还是离开了尤里,上车跟随自己的家族。
于笔者而言,Diana本质上与加加林并无两样,都是一个触手可及但又遥远的梦。
承载着尤里的希望与梦。
Fari,认识尤里父母并在加加林社区偶尔照顾尤里的女人。
有三个孩子。
Fair几乎可以说是点明主题的角色。
在一次聊天中向尤里讲述了自己年轻人迫于生机又为了爱情勇敢又浪漫的逃离故事。
穿过伊斯坦布尔定居加加林。
Fair身上是有种诗人一样的大胆和浪漫品质的,并且经由剧情传递到了尤里的身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音乐、音效设计的使用极为出色与大胆。
而本片第一处出现有声源音乐就是在Fari的车上,播放的是《Ya Tara》,是首情歌,内容提到“我们是月亮的邻居”这个人物是被导演认真雕琢过的,无论是经历、气质还是这首歌都与本片的气质相吻合,是一种神秘遥远浪漫的感觉。
Dali是尤里在社区人员被勒令撤走之后遇到的和自己一样的钉子户,不过他们俩有一定的区别。
尤里是默默的坚守者。
Dali则是一点就着睚眦必报的个性,对社区的爱是一致的。
在后来的剧情里多次与拆迁人员起冲突,不过还是属于浪漫基调那一挂的,打架打输了就去月台上跳舞,很有意思。
在调查人员将要发现尤里的住宅时为尤里出面闹事挡了一次。
2、《加加林》叙事结构分析1.叙事线索——加加林影片一开始的加加林登月纪录片,到后来的以加加林命名的公寓,再到九十分钟引爆公寓之前的登月画面。
加加林这个词从头到尾都传递着登月的信号。
尤其是承载着现实单元的使用却又被宇宙主义的命名。
明明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却被宏大的未知覆盖。
分割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能举重若轻地将现实主义的苦痛转化成轻飘飘的浪漫的诗意又温柔的梦的原因。
2.叙事结构与空间板块式的叙事结构,在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用激励事件超越。
前九十分钟都是沉重的现实:尤里心爱的社区即将崩塌、拯救社区不被理解又屡屡受挫、父母重组家庭无法融入、心爱的女孩没法挽留,当强光亮起的那一刻影片进入超现实的空间。
尤里在落雪的天台上迈出属于自己的登月第一步,整个社区丢失重力,像火箭一样冲天而起,同时变成他抵抗的堡垒逃逸的飞船。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情节急转直下的桥段用日蚀过渡,真是绝妙的设计。
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寓言“即将”要发生十分可怕的事情啦,所有人观看日蚀。
影片前半段所描绘的幸福时光安逸祥和,从此刻开始进入激励事件即大厦要被迫拆除。
高度吻合故事主题的设计让本片如虎添翼。
一切都是太空的事情。
影片中的叙事空间设计十分巧妙,现实空间与超现实的空间。
现实空间下发生的一切,摄像机都是平稳注视的。
推拉摇移跟,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长久地凝视琐碎的苦难。
而超现实主义的空间经过漫长的铺垫之后发生在九十分钟的时刻,也就是即将爆破加加林公寓的时候,又是经典的“滴答作响的时钟” 当强光亮起,不知道又是多少人最接近太空的一刻呢?
一切都在天旋地转,整个世界轰隆隆地发生震动。
重力消失,尤里穿着宇航服从楼梯上腾空而起,窗户的玻璃上折射出地球的倒影。
如此美妙又易碎的梦。
这一刻他自己就是加加林,无需考虑现实的琐碎,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梦呢。
3、《加加林》的镜头语言、音效设计分析1.镜头语言为何如此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会被导演调教成如此清新浪漫脱俗的梦,镜头语言的设计与使用功不可没。
首先是奠定整体基调的开头部分,结束了对加加林时代的眺望之后分别衔接了太空视野下的太阳、仰视中规整庞大的建筑、红色的旋转的空间。
我们来分析这些镜头,仰视的视角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更何况这个画面还是由广角拍摄,放大了建筑(加加林公寓)的庞大。
结合加加林公寓所承载的意志、期望,我们可以对这个公寓发生一个充满充满敬意的凝视。
从导演的视角来看也无疑高度肯定了尤里的梦、一群人对时代、社区记忆的坚守。
而红色的旋转的空间在视觉上放大了一种怪异、不安、失重的感觉。
这中旋转第二次出现是在加加林社区被宣布全员撤离之后,随着冷漠的宣布式的口吻,尤里在画面中被封锁在公寓的一面窗户内,沉重急促的喘息、框架式的沟通,再配合一阵天旋地转式的旋转放大了观众的失重、紧张,天才般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尤里的惊慌、失措、无助、恐惧,尤其是联想到他失去公寓无家可归的状态更不由得对其产生共情。
同时旋转的镜头也能模拟一种太空的失重感,更加契合影片追逐太空的主题。
在强调人物情绪的变化的时刻也会使用旋转的镜头,比方说尤里收到了妈妈的留下的告别的纸条,夜晚在床上意识到自己的无家可归而感觉奔溃的时刻,旋转镜头的使用为他接下来死守加加林公寓的行动添上了深刻的一笔,经由这种镜头调度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宿命式的对抗与无奈。
不过该片也不乏其他优秀的镜头设计,比方说推焦镜头的使用。
区别于洪尚秀电影里推焦代表一种人物关系的递进,在范妮·利亚塔德手下这种镜头常常发生在值得交代的环境或者人物上,更多地产生一种太空的虚幻感,很好的为观众营造了太空漫游的错觉。
2.色彩与构图构图和色彩也是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部分。
比方说主人公尤里作为失去城市话语权的边缘人的代表,他在现实空间中的加加林公寓往往是以被窗户、长长的黑暗的走廊呈现的,尤其是在大家都离开之后他一个人待在这片空间,随处可见的框架式构图把他围起来里。
他永远的在画面框架下逼仄的一角,这也代表他因为种种原因被压迫的事实。
再比如他窥视自己的新朋友fari和工作人员起冲突,透过黄色的玻璃窗,Fari同样也是钉子户的一员,在框架内被隔离,无法冲出现实的封锁。
而在超现实的空间内或者尤里在坚守自己太空梦的时候,画面会突然被解放。
摄像机开始旋转了,开始像在太空一样漂浮了,于是我们获得更丰富的视角,同时也包括更丰富的色彩。
鲜艳的蓝色或者红色凶猛地填充一整个画面,太空服、漫游的空间等等。
3.音效设计影片的音效设计特别大胆,除去前文提到的唯一一处有声源音乐,本片的音乐同时参与了影片基调的定调。
在叙事进入尤里初次通过望远镜发现心上人的时刻,在与女孩对视的那一刻主题音乐同时响起,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坚信这个女孩对于尤里来说和太空并无二致。
迷幻的神秘的遥远的电子合成乐透着一股子星际穿越主题曲的味道,画面开始铺满加加林社区内的大伙的日常生活,一切都显得宁静、和谐、美好又遥远。
一如影片的主题:在废墟下向星空的仰望。
坚持这颗心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美丽又空洞,我不喜欢。
切入呈现点多新奇有趣这电影就有多无聊。
2.5 又一部好評如潮卻超無感的影展片,看完內心毫無波瀾。我還以為youri會像《海上鋼琴師》一樣死在裡面。ya tara這首歌很不錯。
述
拆迁版《海上钢琴师》
我的年度一佳已经有了(今天是1月4日)。太浪漫了,这是电影打败文字,理想叩灭现实的典范。
过去与未来,繁华与衰败,前进与历史…天际之于人类,有种妙不可言的浩瀚;而少年与社区,两种释义的“加加林”,同样被串联为更为奇特与诗意的展开。借由一个新闻事件与发起的社会讨论,再成为让人动容与个性的成长宣言;当中的路程如梦似幻,又情真意切。导演做到的,青年演员完成的,都如此之多。
人均诗人的俄罗斯,魔幻现实主义,对家园的依恋和捍卫用一种浪漫而悲伤的方式呈现出来。节奏缓慢,过于诗意
不难联想到JR《墙纸与胶水》中呈现的那些社群
脚印踏上楼顶仿佛初次登月,塔吊变幻灯光好像点火助推。我把公寓当成太空舱种植蔬菜,公寓替我收纳全部宇宙记忆。我打通整层墙体替加加林发布求救信号,城市高空变幻所有灯光回应我摩斯密码。被城市驱逐的人就像星球的边缘物质,尽管光芒微弱,恒星依旧需要它。当我经常提及一栋建筑,它便获得了生命。
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任风吹 任它乱毁不灭是我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法国版钉子户,水泥森林里的荒野求生。
天马行空小清新包裹下的留守残酷物语,与梦想一起飞翔的一曲拆迁悲歌。本子完成度非常高,两位导演发挥了集编与导一身的优势。
7/10,新颖之处在于影片将男主角在废弃小区的生活与加加林的太空旅程并举,一些超自然戏份的拍摄非常美,几首科幻风格音乐的选择也让影片增色不少,缺点是对男主角内心的发掘不够深入,个人生活与太空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不紧密、有机。
加加林社区里养狗都叫莱卡,男主角在落雪的屋顶踏出了他那艰难的一步。少年宇航员的太空梦技术宅起来还是挺浪漫的,导演也很温柔的用镜头设计完成了这种浪漫。
反正看起来很无聊。
都没看懂剧情,真的很无语了什么玩意儿,这种片以后别拍了
法国人也太浪漫了吧,没钱没工作没住的地方,但还是要谈恋爱谈宇宙。
有些像深绘里描述出的《空气蛹》,神秘迷人但稚嫩,需要被更成熟的展现出来。后二十分钟的超现实环境是无比绚烂的电影时刻,法文有些撑不起来了。
创意还不错,用一个名字把当下与历史,现实与想像,地球与太空连接了起来。视觉上很有想像力很惊艳。但剧作很弱,故事基本没什么情节,只有无止尽的抒情。这么多废戏感觉能剪下一半时长。关键是情感就更弱了,导演似乎无意探究主人公的历史、心理和动机,更无心走入其他邻居的内心。于是影片只剩下了浮在影像上的抒情,没有任何共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