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1、主角光环都拉满了还这么狼狈。
专门在火车站10几个人带着枪围堵他,他随便一跳就能跳到正在开走的火车上,火车站不应该被临时管制,所以火车只能进不能出吗?
那条狗跟着他我就知道这条狗凶多吉少,狗在那儿给他争取时间,他一不上去补刀助攻,二不抓紧时间逃命,十几个人的枪都朝他开,他一点屁事没有,这不是就是神剧么?
神经病导演2、只能说主角经历丰富,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力行。
他经历的那些事遇到一两件让他死里逃生也就罢了,一连串都被他遇到就是主角光环,就是狗编剧的安排而已,有什么不得了的遇到的磨难多,又不是遇到了绝境3、男主好几次都幻觉,导演故意这么安排吓观众,手段低劣4、我希望主角在快逃出去,快成功的时候死掉5、你说他一路上遇到的帮他的人为什么要帮他呢?
比起举报他的人来说,帮他的人更多,举报他、抓他的人更少、脑子更不全。
6、这个真实故事里的人走了14,208KM,荭菌怅筝走了两万五千里,1里=500M,鸿钧常增就走了12,500KM,这个主角居然比洪俊長蒸走的路还长,而且弘峻苌憎走了两万五千里只是“走得最远的布兌”。
描写这一段德国战俘的历史电影比较少,题材选的不错,我不在乎是不是真实改编,整体感觉拍得比较糙,男主运气值几乎是999,中途被抓,不明白为什么还要是让他上火车,直接关起来等将军就是,被教堂门口的老头举报,说明他很显眼,但是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只有一个老头发现他显眼了?
关于犹太人帮助他,不予置评,一句话他们当年只是执行命令,你们被俘受的罪能和当年的集中营比?
欠债总是要还的,说得像他自己没作过一点恶似的,不关他的事,路上遇到的人都在帮助他,最后在边界桥上将军就不能一枪崩了他?
其实我也想不通将军为什么这么恨他,正常的反应是,跑了就跑了吧,这动机哪来的?
杀他家人了?
那狗死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想去帮狗一把,照拍的来看,将军拔不出枪的时间他不说抢枪杀了将军,起码可以帮狗一下,枉狗对他那么忠,看出男主很自私,哪怕可以拍成狗刚冲上去就被将军利索的一枪打死了也好,最后,放弃自己给你生机的医生托付你的事情你办了吗?
办了吗?
饭盒早扔了吧,地址简单的几个字应该铭记在心,时刻感恩,我看最后他也没想起来,或者是导演忘了这茬,哎。。。。。。
雪橇那个是主人公长时间独自一人产生的幻觉。
淘金者临把他打下去之前说了金子只够我一个人的,因为快到目的地了要买护照,而且他也说了要帮淘金者拿包,淘金者不想第二次被出卖,到了监狱里,视金子为生命的淘金者金子没有了,也不想被严刑拷打出卖救过他一命的主人公,所以自杀了。
还有个很多人没看到懂的地方就是犹太人为什么救主人公?
当年德国人杀害了很多波兰犹太人,而这个犹太人能保命逃离到伊朗,也肯定被人救了,他也经历过磨难,经历过痛苦,经历过被好心人搭救,所以他想临死前也做个好心人。
证据就是听口音就知道主人公是德国人,证明这个犹太人接触过很多德国人。
没有年龄做基础和生活阅历 很难看懂的片子,还比如为什么到家了不进门!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你离家不远了,只差一万公里 ――看《极地重生》《极地重生》是根据德国军官克列门斯.弗雷尔在二战时期真实经理改编的电影,同样是监狱题材的片子看有很多,象哈特的战争和第九日,但能表现出如此的勇气和毅力是其他影片不多见的。
影片中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一:基文斯所带不多的粮食已经吃完,面对四周寸草不生的绵绵雪野,基文斯绝望地跪下来,对天长啸,“我们在天之父,请赐我食粮……”面对茫茫雪原,没有边际,似乎就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无助与绝望,在那一刻扑面而来。
印象二:终日走在雪原的基文斯筋疲力尽,几乎已不相信他能走出西伯利亚。
除了漫天大雪,他什么也看不到。
然而,奇迹出现了,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株小树――那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小树。
虽然它在风雪中抑制不住地颤抖,但依然坚定地、笔直地站在那里。
狂喜的基文斯奔过去紧紧地拥抱着它,大喊道,“ 是一棵树,你是一棵树。
我快要成功了!
”记得从新疆戈壁滩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片几颗绿色的白杨树,为止感动。
生命同样能带来感动,特别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唤起对生的渴望和勇气。
印象三:哥夫对主角基文斯说:你离家不远了,只差1万公里。
一万公里非常遥远,但对于基文斯来说不过如此。
他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让他战胜如此艰难的旅行,何况只有一万公里呢。
主角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一件事--回家。
在雪地中行走时,主角用数子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路程。
在极度寒冷的迪尼夫角一步一步向前走。
每一天很短暂,但把每一天都专注在一件事上,最终成就非凡。
缺点:主角在和雅库茨克居民中一位少女的故事,显得太过俗套,好像每一个英雄都应该和美女发生故事。
二战末期,德国军人科利基文斯(米高·文度 Michael Mendl)在战争中沦为战俘,被处以25年的刑期,而此时他怀孕的妻子和女儿则完全没有他的消息,只能求神保佑他还能活着回来。
经过漫长的跋涉,一行战俘被送到了一个劳改场,那里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然而极度的严寒和千里冰原则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这里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初到之时,由于天气和疾病,很多人都不幸死去,然而非人的矿工生活,才是真正的炼狱。
科利基文斯从来没有忘记远方的亲人,一次失败的逃亡让他饱受看守的虐待,然而这却更加坚定了他要逃出这里的决心。
后来在年迈的医生的帮助下,科利基文斯才得以逃离劳改场,从此获得回家的希望。
可是在他面前的,将是长达14000公里的“死亡之地”,在被积雪覆盖的千里冰原,科利孤身一开始了漫长的回家之路……
《极地重生》,一个德国战俘逃离了迭夫涅日劳改营,在北极圈内独行500公里,继而向西南穿越克雷马山脉及克雷马河,走了一年才到勒拿河,风雪天被野狼袭伤,在雅库茨克被蒙古装束的居民救活,在蒙古包养伤并与一个美丽善良的寡妇(其夫被熊杀死)相爱,与前一小时相比,感觉雅库茨克温和美好如天堂,由于被通辑,继续西逃,在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逃到了赤塔,差点被活捉,又经一年多西行至中亚,形同乞丐,被一犹太人解救,获得拉脱维亚护照,经土库曼斯坦与伊朗边界的一座木桥离开苏联,因疑为苏联间谍被关入德黑兰监狱,幸而被一位在非洲做大使的舅舅相认而获准出狱,凭着两只脚和坚强的意志,苦行三年多,从苏联最东边白令海峡,经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丘陵,俄罗斯平原,蒙古高原,中亚高原,伊朗高原,最终回到家乡德国拜恩州,在一个冬夜温暖的教堂,老泪纵横地拥抱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当时我也是泪流满面。
小说的历史背景不明,叙述者始终紧贴他的德国主人公,在描述主人公遇到的其他人物,尤其是苏联人和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时充满了种族主义的陈词滥调。
他们,“至少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孩童,有一种幼稚的残忍和乐于助人的习气”,在小说中,他们“消瘦、眼窝深陷,一副穷酸样,看上去卑鄙、可疑,就好像他们能活下来都要感谢绞刑架上断裂的绳子一样”。
战俘营中的一名苏联护士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既不能对任何德国犯人感同身受,也不像正常人类那样有情绪的起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个德国人,即使深陷困境,他们也能保持“教养”和人性,其中尤以昔日的军官最为出众。
直到几年前,巴伐利亚的一位广播记者才发现了“中尉福雷尔”的原型。
他综合了很多可靠的线索,证明了小说中叙述的故事从未发生过。
在故事发生的时间内,西伯利亚东端根本没有什么战俘营,而所谓“真实的”克莱门斯·福雷尔也早在1947年就离开苏联战俘营返回了慕尼黑,因此不可能辗转跋涉3年。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此书讲述的究竟是谁的故事?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疑问,并不仅仅是因为这部小说,而是类似的关于战争和战俘的作品的真实性都非常可疑。
在展开叙述的过程中,鲍尔不仅仅依托于对时代的见证者科尔内留斯·罗斯特(福雷尔的原型)的描述,其自身的丰富经历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鲍尔于1940年加入纳粹国防军,还参加过对苏联的战争。
他当时的出版商赖因哈德·皮珀,很早就曾表达过有兴趣出版一本关于他这段经历的书。
这与鲍尔的野心不谋而合,他一直关注着战争,开始勤勉地搜集资料。
“从我们第一天越过边境开始,直到今天,经历了无数伟大的、振奋人心的、可怕的和令人恐惧的事情。
”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伟大的经历从来都是战争,是我们的战士所打过的仗。
……苏联的风光千姿百态,无不美丽、灵动、震撼人心。
令人恐惧的是苏联人,22年的统治留下的痕迹远比战争中的他们更可怕。
我当时并未弄清为什么这一目标值得追求,但是处处都可以看出,灵魂的缺失、简单化、同质化以及所有对人生价值的贬低都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必须面对这一切令我感到恶心和仇恨……命中注定我要遭遇战争,对此我毫无怨言。
我很愿意再重新经历这一切,虽然辛劳,但我最终获得了成长。
危险并未大到无法承担的程度。
我相信,我会从这一切中受益。
”
配乐烂到极致了,配出了劣质廉价舞台剧感觉,像样板戏,丝毫不像电影配乐;情节、情绪全被配乐破坏;每个音符都在夸张、直白,毫无感染力。
幼稚、庸俗的配乐,严重拉分……好久没有听过这么差的电影配乐了………配乐烂到极致了,配出了劣质廉价舞台剧感觉,像样板戏,丝毫不像电影配乐;情节、情绪全被配乐破坏;每个音符都在夸张、直白,毫无感染力。
幼稚、庸俗的配乐,严重拉分……好久没有听过这么差的电影配乐了………
这个德国人走了14000公里,经历无数磨难。
最终,就连一路追杀他的上尉都被他折服,在最后关头让他回家。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人的强大不仅在于你有权势的时候,也在于你人生低谷的时候,这股力量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蕴藏在一个人的心底。
而这个世界的善意,也总会向内心强大的人倾斜,而不是内心软弱的人。
意志力。
人心,人性,一切都是美好的
整體來說拍的可看性可以。真實性經不起推敲,幾年時間孤身徒步穿越西伯利亞,生存機率極低,連續有好人相救幫忙,好比連續中大獎一般,大概率不會發生。無條件救濟,女人獻身送狗,猶太人也捨命相助,不過是德國人的自我意淫罷了。
拼命逃亡的故事,这个公路片里的路人不管是医生,部落,犹太人,甚至是上尉的存在都显得很童话,真实事件改编很难不怀疑艺术加工成分有多少,还是前半部分好一些。
“你离家不远了,只剩一万公里。”根据真实经历改编,太悲壮了……这是个体的胜利。
虽然苏联军官只是职责所在,但是每一步都在对方意料之中的感觉真的很绝望,我也敬佩这顽强的求生意志
大爱,很MAN~
运气好得让人有点无法接受
美化战犯 过多巧合 也许是不错的求生片 但不是价值观不和
真是好没劲的片子。。看完了觉得没意思透了。白白浪费时间。这么好的题材,居然拍的像冒险过关一样平淡无趣,一点也没有人物刻画角色成长。医生的嘱托,妻女的等待,到底是啥支撑了他八年?还有和爱斯基摩女的感情,一笔带过。明明可以再加深一下。总之,无聊
这两天天天都在看集中营题材的片
感觉在看n年前的电视剧
那个苏联军官真讨厌,不是要泡妞的么!没事儿追着个大男人跑做什么!
这一路是个奇迹
同为西伯利亚荒原逃亡电影,感觉没有回来的路刻画的那么深刻。一个人三年孤独的徒步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只为回家!
万里归乡路。
关键情节的设置都太生硬,说是体现主人公的意志,结果只体现了运气。
味很冲,黑和洗。
苏联真他妈大
大自然严苛但纯粹,人类之间的互相攻讦更痛苦,但我们为了便利和活着,必须苟且在这社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