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剧透)冲着满岛光和unnatural、miu404原班制作团队而去。
整体来说真的很刺激紧张,全程精力集中,尤其是预感到下一刻炸弹会爆发时的那种肾上腺飙升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音乐是真的不错,把那种紧张感拉到极致,就像那一根弦越拉越近,最后随着爆炸声一起弹到人的脸上。
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看一场悬疑推理电影的心情来看的,但是渐渐的,就发现了野木亚纪子老师的野心不止于此,就像《unnatural》里面过劳死的那集一样,她想讨论在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物欲是如何被激发出来,而个体如何在这些高效成熟的流程中被原子化,成为流水线上的一环。
所以野木老师抓住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网购和物流。
影片一开始就是为了迎接日本的“双十一”,线上购物平台和物流业如何形成合作,招募人手,商品在不同的地点被采选、打包、运输、签收,环环相扣,但是每个人都只负责一个小小的环节,正常情况下,只要每个人负责好自己的部分,整条流水线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才是高效且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但是,对于效率的崇拜,将一切成果以数字衡量,最终会导致对人的异化,尤其是对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人。
仓库中心正式员工只有9人,派遣员工却达到上千人,而二者之间通过工牌的颜色划出了巨大的鸿沟。
快递员每件商品的签售仅140日元(人民币7元),而每天送达200件,吃饭只花10分钟,一个月也只能赚到25万(人民币1.3w),而等待他的结果是过劳死。
无数人为了维护这个由资本主义喂养出来的庞大怪物,一边承受来自上游企业的剥削,一边又将剥削内化,以“努力”的美名不断剥削自我,精力、时间、重要的人际关系,都要通通让位于工作。
以至于一个职员的死亡,都只能让这条流水线停下不到一分钟,而从他那不足70kg的身体里喷涌出来的血液,是否会比那条传送带2.7m/s的速度更快呢?
在现代社会要写推理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网络密切相关,就像电影开头从电子的流动之间转变为人群的流动,我们每个人的痕迹都可以通过网络追踪到。
但是野木老师反而利用了科技带来的程序化流程的特性:人们都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明晰,但对自己的上游和下游知之甚少。
就像前面说的,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高效的保障,但如果这其中混进去了12枚炸弹呢?
这套高效的制度反而成为了凶手的同盟,为ta披上了白色羊皮的伪装,在无数机器的监控和人的手中传递,最后送上死亡的礼物。
但也不是说这套推理就是完全严丝合缝,尤其是这个退货流程太过复杂,我还是没太明白炸弹是如何进入物流中心,那串柜子里的数字到底还有什么谜底,以及山崎女友那超绝的意志力为什么发展到要报复无辜的普通人来实现与大企业的抗衡,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生命。
最后就是我最爱的人物角色。
宕开一笔先讲讲《unnatural》和《miu404》的大家打的酱油,真正看到这三个世界连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会很感动。
尤其是“狗狗刑警队”和“法医三人组”出场的时候,忍不住小小地激动一下,但却着墨不多(甚至有点欺诈),反而是那两个啰嗦的大叔警察镜头更多哈哈。
回归正题,主角当然是我们满岛光饰演的舟渡埃琳娜(这个姓真好听),以及“日本黄晓明”冈田将生(我旁边的小姐姐一直在说太像了太像了我也忍不住笑了)饰演的下属。
说实话冈田的角色实在是太工具人了以至于中村伦也饰演的山崎都比他都让我印象深刻,完全是为了推动剧情和衬托我们大女主埃琳娜的工具人。
再是我们满岛光女士饰演的女主,我太爱埃琳娜了,一开始上来古里古怪,也不像一个领导,爱用很烂的比喻,看起来不太靠得住的样子。
但是真正发生意外时,她的才能马上就展现出来了,说实话一开始她对效率和利益的维护让我有点打退堂鼓,尤其是为了公司股价延迟上报犯罪预告的时候,还有不断威胁乙方快递公司强迫他们继续工作,都让我感觉看到了无产阶级的敌人哈哈。
直到她后来说出自己来到这里的原因,同样是被工作和效率压垮的人,同样是一腔热血逐渐冷却的人,但她选择了继续奋斗,选择去理解山崎的自杀,不像男主那样变得低欲望、只在乎自己,而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去努力争取,寻找双赢的可能。
而这种视角只有女性才能实现,她看到了大企业是如何通过压缩人工成本和剥削下游生产环节来扩大自己的利益,反而成为“背叛者”,和快递公司联合起来发起罢工,要求应有的待遇,而男性,要么像冈田那样明哲保身,要么就如Dean饰演的那位负责人一样,只会被同化,将一切追求效率和利益的行为合理化,在员工自杀时第一时间保障流水线不会因此停滞,而且还喜欢把责任推给下属,功劳自己包揽(看到那里真的会心一笑)。
同时面对这种困境,野木老师其实也在给我们一个在面对大型企业剥削时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我们下游的“乙方”们应该团结起来,利用非暴力不合作方法争取自身的权益,而不是成为“工贼”,趁乱向“主人”表达自己的“忠心”。
另外两条线的主人公分别是快递父子和顾客母女一家。
父子这条线野木老师明显是想嘲讽日本的“匠人”精神,父亲不断强调自己工作的意义是带给顾客“幸福”,却被儿子戳破不过是自欺欺人,忍受着廉价收入和高强度劳动,被资本主义侵吞还用价值理想来自我麻痹。
而快递企业充满大量像父亲一样年迈的快递员也说明了日本老龄化问题的严峻,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和这一群体对科技的不适应的窘境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儿子的公司是日本本土的小型企业,没办法与大企业低廉的产品竞争,最终倒闭失业,也是反映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现状,小规模但成本较高的产品反而被驱逐出市场。
而母女一家,其实感觉更像是为了前面的伏笔收尾才出现的,最后一枚炸弹,以及最终被前面儿子公司的产品所拯救,但野木老师还是用心刻画了单亲母亲的困境,这一点实在是细腻。
最后,虽然说的是日本的社会问题,但实在是和中国的现状太像了。
生活在如此便利的时代,只要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商品就会送到家门口,还有什么会比这更美妙的事吗?
于是庞大的物流中心随着数以万计的包裹一起诞生了。
无数广告刺激着人的感官,构建着人的欲望,告诉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这件产品,再用优惠作为诱饵,捕获无数冲动消费的人。
信息爆炸、欲望也爆炸。
同样是被层层剥削的快递员,同样是被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充斥的社会,同样是被工作剥削的年轻人,同样是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对科技的不适应,尤其这部剧还是在中国的双十一期间上映,我最近也买了许多快递,代入感一下子就非常真实强烈。
但是我们能够有什么办法来面对这种剥削呢?
我们无止境地自我剥削,将资本主义从小教导我们的“努力”教条深深植入心中,将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希望全权寄托在工作上,又将消费主义培养出来的恋物癖、对被崇拜和肯定的渴求通通传到sns上,不断寻求相同价值观的人,被信息包裹在井底之中,在不知不觉中被资本主义悄悄分化。
这样的我们又能否团结起来,又或者我们现在年轻人的“低欲望”、“躺平”生活是不是一种被动的罢工与反抗呢?
电影到最后才揭示了为什么叫做《last mile》,商品送到顾客手中经过快递员的那段路程就是最后的里程,从一个普通快递员到另一个普通人的手中,人人都可以是顾客,人人都是生产消费的一环。
总之这是一部小小瑕掩不了大大瑜的电影,给我带来一个相当享受的周五晚上。
不过虽然道理都懂,但我还是很难抵抗诱惑,看完电影回去的路上,我还要去取一个我等待许久的快递,我又该如何安全地打开它呢?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慎点!!!
】。。。。。
电影中,笕真理香为了报复公司将炸弹放进特价出售物品的包裹里。
有说法说,她这样做是在伤害无辜贫穷的普通人,这一点我并不否认,如果她是以其他的方式直接报复资本家,将受害者将所受到的伤害原封不动地返还给加害者,这当然可以将“复仇的快感”即时反馈给观众,毕竟,没有比“恶有恶报”更让人觉得痛快的事情了。
生活不是电影,开挂的受压迫者终归是少数,成天被PUA“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底层打工人才是常态。
炸弹当然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炸弹,但它更有可能是无法排解的戾气、被压迫的屈辱等一系列常年积压的不满。
当一个人的身心都已达到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是没有办法对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的,而他做出的非理性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往往都是无辜的人。
所有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觉得“炸弹”不会落在自己身上,无意识地传播着“炸弹”,但“炸弹”的碎片或多或少,总会波及并不处于爆炸中心的每一个旁观者身上。
我们普通人是“炸弹”的传递者、受害者,而真正将“炸弹”制造出来的人们却隔着厚厚的防护玻璃冷眼旁观着底层人的自相残杀。
埃琳娜说,我做事认真,聪明能干,这些本该是优点的特征却让自己疲惫不堪;孔说,我不敢在简历上写曾经是黑客的经历,因为怕又多出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让社会高效运转的能力、经验却成为了打工人的“累赘”?
这依然是一个能者多劳的时代,但不再是多劳多得财的时代,而是多劳多得病的时代。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快递员儿子之前工作过的洗衣机公司倒闭了,所以跟着父亲一起开始送快递。
结尾处,当炸弹快递即将爆炸的那一瞬间,儿子把快递扔进了洗衣机中,试想如果这台洗衣机是一台利润至上,在做工上偷工减料的机器,它是不是就无法承受炸弹的冲击力而导致女孩一家三口以及快递员父子身亡呢?
但遗憾的是,这样以生产性能优良,质量过硬洗衣机的公司最终却走向了倒闭。
而无限度地压榨员工以降低生产成本,打着顾客至上的旗号掩盖为了更多利益的贪婪,这样的公司反而能做大做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2.7m/s是传送的速度,而让它停下的唯一方式是让它承载70kg的重量。
我们处于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可以是数字,效率可以是数字,人同样也可以是数字。
我们创造出数字,却又被数字困住;我们使用着数字,却又被数字定义。
如何在被异化的环境中生存,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考验吧。
首先说结论,这个故事本人还是非常喜欢的,满分10分至少能达到7.5分以上的佳作了注意: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故事的完整性非常强,三线并行,并且伴有伏笔回收第一条线:男女主推理连环爆破案的凶手的故事第二条线:送快递父子的故事第三条线:单亲妈妈和两个女儿的故事主要还是主线剧情比较吸引人眼球,剩下的两条线只是作为辅助作用,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点,一是满岛光对女主的演绎,女主是一个曾经因为工作而身体精神崩溃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吃药的人,停职了很久才回归职场,遇到这种爆炸案强装坚强其实内心早已破碎,光妹的演技实在是太强了,把这么复杂的一个角色几乎演绎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第二个喜欢的地方是中村伦也的演绎,贯穿整个电影的山崎,山崎是一名普通的流水线员工,工作到身心崩溃,于是开始计划死亡,想让传送带停下来,想让快递的稼働率下降到0%,他计算好自己降落的位置,并且死前在衣柜里留下记号,“2.7m/s,70kg,0”(是否是0还有待商榷)”前两者代表传送带的速度,传送带的承重量,于是纵身一跃,倒在了血泊中,与此同时,当时的负责人五十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息事宁人,传送带只停止了一会,他就被工作人员搬离,公司的业务继续,他在血泊里看着这一切,感到了真正的绝望,在彻底失去意识之前,说了一句,我到底做了什么蠢事啊…中村伦也对于这个角色的演绎也是达到了极点,虽然只有一句台词,但是已经彻底地塑造好了整个角色,非常厉害!
与此同时,伏笔回收,山崎有一个女朋友,想要彻底曝光公司的黑幕,但是被山崎的父亲阻止,于是跑去美国本部找女主商量,但女主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是向亚洲主管女上司提交了报告,女上司其实收到了山崎女友的邮件,但也没有彻底放在心上,但是在派遣女主去日本之前叮嘱女主,最好把山崎的资料全部都删掉,这也是女主后来这么做的原因女主一直以来都想着山崎女友的话,沉浸在后悔中,同时,山崎女友开始实施复仇计划,用自己做出品人的方式掉包来安装炸弹(总计12个),在买来的身份的出租屋里,在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下,泪流满面地引爆了屋子里的瓦斯…文笔不好写的有点流水账,整个故事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有很多地方令人值得思考,其他想到再在评论区补充😂
看到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跳楼让传送带停下来,就像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有gap year一样。
这个2.7m/s的传送带,标准化的作业,一旦停下来,就有人要哭爹喊娘,就像你停不下来的一生。
女主对于这点也是感同身受的,或者说所有做事认真的日本人都是感同身受的,就像电影最后川流不息东京街道,没有人可以在这名为“社会”的巨大机器里停下来。
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你停下来就是给别人,给自己添麻烦。
有人受不了,精神崩溃了,所以跳楼了,想以身殉道让传送带停下来,结果就停了几分钟,真是大大的讽刺。
女主打开储物柜看到涂鸦后放声大哭,因为她理解跳楼那哥们“想要停下来”的感受。
因为她自己就是最标准的社畜。
这也是她在电影后半部开始转变的原因。
至于很多人在提到的阶级叙事,确实炸到普通人有点变态了,但这也不是炸死资本家就能解决的。
并非资本家创造出了这个停不下来的社会。
网购的买家、快递小哥、24小时的客服,医院里不能断的医疗器械、udi的打印纸,这些都是,“停不下来”是系统性问题,没有人可以改变,资本家只不过是其中获益最大的人。
最后通过斗争,只不过是多了20日元一件的快递费,但总比没有好。
现代社会很烂,所以只能慢慢的修修补补,尽量让它不要太烂。
所有人只不过是得过且过,停不下来罢了。
以上
影片围绕世界知名电商Daily Fast的黑色星期五大促销活动展开。
在这场全年最盛大的网络购物狂欢中,接连有快递包裹在顾客拆封时发生爆炸,警方立即展开调查。
物流中心新上任的负责任舟渡一边与警方周旋,一边还要保证出货和送货流程的顺畅,同时应对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
在排除了各种可能性之后,舟渡发现炸弹其实来自于物流中心内部。
影片中的炸弹危机是工作压力的极致呈现。
现实中即便没有爆炸案,仍然会有各种状况需要应对,来自于顾客的需求和上级的压力也会源源不断。
这种压力自然也会转移到下游服务商如物流公司和基层员工包括临时派遣员工的身上。
影片重点表现了压力对处于各个环节的人的吞噬和异化,爆炸则是对此极端化的反抗。
舟渡原本是一个工作狂,工作忘我,掌控力强,靠辛苦打拼做到了负责人的职位。
在了解到案件的原委之后,她开始反思系统的合理性,积极采取行动为自己和系统泄压。
舟渡的解决方案是帮乙方联合起来逼迫甲方提高服务费,自己则选择退出游戏。
然而,这种方案能否持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影响系统,是很成疑问的。
毕竟,压力的根源是消费者对低价格、高品质、快物流永无止境的追求,电商和物流公司只能迎合并满足。
网购商品为消费者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愉悦和幸福,影片对此也专门用了一条故事线加以表现。
所以,正话反话都让它说了,问题最终还是一个死结,舟渡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这个结,殊不知商品社会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片中有近年来两部热门日剧《非自然死亡》和《机动搜查队404》的联动,这也是影片宣传的着力点。
两部日剧的原班人马倾巢出动,看起来的确花团锦簇。
不过,这种联动只是加成,并没有触及核心。
为了联动,案件的侦破占了大量篇幅,反而使影片有些散乱,重点不够突出。
先说结论:《非自然死亡》蜂蜜蛋糕那集的加长低配版作品,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个人评分在7.0-7.5左右(含配乐摄影加成,不加成真的就五六分这样)。
推荐的观影人群是习惯了日式悬疑那一套故弄玄虚半天结尾轻拿轻放的观众和miu/udi粉丝,一般向路人去看可能会真的吐血。
再叠个甲,本人是miu与udi的铁血粉丝,野木的本子出名的都看过了,包括逃耻、野兽、miu和udi,总之这次我对剧本的设置是比较失望的,因为完全看不到新意,真的就是电视剧单集究极无敌加长版。
先从节奏来说,开头爆炸案夺人眼球,声势非常之浩大,但结局完全配不上开头的重量,连带着野木想要的那种讽刺循环感都是轻飘飘的。
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给爆炸案的受害者镜头,也可能是野木也意识到了这样做的问题吧,在后续几次爆炸中明显减轻了凶手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比如说司机的儿子被炸但几乎毫发无损一次,后头救场扔洗衣机全员无事又一次。
我可以理解凶手有苦衷,她被指责被抹黑所以想要报社,但这样设置情节真的好吗?
她自己炸死了自己,然后,后续基本没有任何的提及了。
在野木自己以往的作品中对善恶的定性是非常明确的,即使是那种社会环境造成的恶,她也会给出结论:这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做。
这次我没有看到,就使得凶手的塑造非常之单薄,完全沦为了后续所谓“升华”的牺牲品。
本作登场的其他新人物也有这样的问题,大量的无效塑造,故事线也是没头没尾的。
好,接下来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物塑造问题。
剧中象征着“高位者”的人物一共四个,舟渡、山崎、五十岚和那个外国人领导莎拉,真正有意思的个人感觉只有莎拉,因为某种意义上她才是造成整个事件的最大推手,而她云淡风轻的表现也和她的行为态度是相符的。
而舟渡、五十岚都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两个人前期为了利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无视生命,采用各种各样的策略,然后还为了叙事诡计而叙事诡计,故意营造舟渡和山崎关系密切的假象,但实际上只是和他女朋友见了一面,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可怜人,人物的变化是折线型的,尖锐,没有任何的平滑过渡,最后还莫名其妙上演了一出野木版半泽直树,而我只想说:は?
个人觉得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处理方法就应该像蜂蜜蛋糕那集一样,车间的负责人嘴硬但已经能看出心虚了,最后自己累倒了而不是在逼问之下莫名其妙开始哭开始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同理的还有五十岚。
一个面对数十条重伤的人命还能风轻云淡地说搞促销的人,一个把锅转脸甩给下属的人,会因为几句话就想起山崎的死相然后心理阴影大爆发甚至是去重蹈山崎的覆辙吗?
我认为显然是不会的。
还不如安排他的家人之类的角色也卷入这场事件中,他因为家人的惨状想到山崎,进而崩溃,这还说得过去些。
至于山崎,这个人物创作的思路本身没啥问题,问题在于给的笔墨太少,不够饱满,还有中村伦也选得还挺适合的,看着就有那种窝囊劲(……)女朋友有效塑造约为0,梨村毫无铺垫莫名其妙蹦出的黑客设定更是吐槽不能……为啥不设定他也见惯了这种压榨所以来到一个好一点的公司后反而麻木了呢,这样跟主线的联系还高点。
btw说到压榨,山崎究竟为什么跳楼自杀舟渡为什么心理崩溃更是谜中谜,不是说我不能理解他们崩溃的原因,很明显了,压榨嘛,吃人的资本主义嘛,但野木偏偏选择最偷懒的一种手法,即,让观众自己去脑补。
其实只要多放几个镜头闪回就好了,比如说工人忙得吃不上饭啊,受了工伤却没有保障啊,全篇的“压榨”镜头都给了司机那边,然而司机那边的节奏又很缓慢,几乎没什么紧迫感。
(当然我蛮喜欢父子俩的塑造的)还有羊便宅(不记得是不是这么写了)的那个负责人,其实完全可以和山崎建立联系,通过他的压力他的崩溃来暗示山崎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也没有。
不是说野木做不到,纯粹是她偷懒啊,她在《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就很好地塑造了女主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到想要越轨的桥段。
我们加一段,让这个负责人崩溃到准备跳楼,被司机拉回来,消息传到舟渡那,舟渡醒悟过来发动罢工,这样故事不就好得多了吗?
其实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压缩掉的,虽然有趣,但和主线无关紧要。
路人角色的塑造就是野木的舒适区了,母女和父子都做得不错。
miu和udi客串个人感觉就是纯拉粉丝来用了,其实有没有是不是他们没有区别,不过能看到就很好了……(虽然我还是很想问六郎你不是做法医吗クソ!!!
) 其实野木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力过猛,这个问题体现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miu、野兽和逃耻,miu可以理解有一部分不可抗力因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ep糖啊互联网这段啊收的不是很好,逃耻第十集男女主在吃饭的时候商量结婚也让人火大,野兽更是把老板压榨这个问题直接幽默化了,但电视剧有留给她充足的空间让她可以拉回来,电影没有,最终呈现出的就是这种充满遗憾的及格分作品。
配乐和摄影、演员们都很努力,但她的剧本没有,太保守太无趣太不愿意花心思了,那么多有意思的地方,那个“你想要什么”的广告词,那串神秘的字符,全都没有很好的回收。
这个结局本来也可以更震撼,我其实是遗憾大于失望的。
PS:而且立本人又暗戳戳地表现自己非常认真非常工匠的匠心精神了……当然这是霓虹电影所以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我比较烦这点。
miu和udi的戏份都很萌,就是太少了,不如把这部分都替换成他们的剧情……全剧最惊喜的地方是白井和洗衣机……
十一月的东京,黑色星期五,疾速奔赴城市各个角落的包裹,爆炸案。
《最后的里程》开篇不久,便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个悬疑故事的草图——在知名购物网站于购物节前夕投递出的商品中,藏匿着十二份有炸药装置的包裹。
而整个故事的主线,便是在下一次爆炸发生之前,找寻出那些包裹。
影片选择了游移在“商家”“客户”“快递小哥”之间的多重视点叙事,叙事节奏有着一种日式极简主义的干脆利落,而《非自然死亡》制作班底的加持,更是催生了无数剧迷的惊喜联动。
在我看来,作为一部悬疑电影,《最后的里程》实在算不上引人入胜,而甚至有些寡淡。
如果将其作为推理文本,它显然与传统以解谜为主要走向的“本格派推理”相去甚远,而更接近于一种“社会派推理”。
相较于本格派推理对于“破案”本身的凝注,社会派推理则更加关注“犯罪动机”,其往往将案件置入一种社会化的语境中进行审视,继而以罪案中的微观人性为入口,对其背后的宏观社会与时代进行批判。
《最后的里程》恰恰是这样一个裹着“悬疑”外衣的,以资本主义批判为内核的故事。
而其选择在中国“双十一”之际上映,更是在这场消费主义的狂欢映照之下,具有了某种“反讽”意味。
影片中那些装置了炸药的包裹所引发的血案,指向的是另一场尘封已久的血案——五年前,daily fast公司的员工山崎佑从楼上纵身跃下,砸在了传送带上,而他淋漓的鲜血只换来传送带不到一分钟的停止——传送带依旧以2.7m/s的速率向前运转,他却成为植物人,陷入永远的浑沌。
这场“意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切如故。
所有人都仿佛局外人,甚至没有为这个生命的断裂,献上多一分钟的默哀——而唯一坚持不懈寻求着他自戕真相的未婚妻,为了报复daily fast公司,最终策划了这场快递爆炸案。
显然,她的“报复”成功了——在这场爆炸案的漩涡之中,那不曾为山崎佑停下的传送带终于停止了,而daily fast公司亦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但这场个体面向资本的对峙与反抗真的胜利了吗?
似乎并没有。
她需要对抗的,并不是一个公司,而是如穹顶般将所有人困囿于其中的资本主义体系。
被工具理性所架构的资本主义体系,不啻为一个庞大的“机器”,而所有人都不过是这台“机器”上最微末的零件,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维系着“机器”的运转,亦再生产着那越来越致密地围困着他们的,坚不可摧的“资本逻辑”。
在资本逻辑中,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可以生成“剩余价值”,从而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抑或说是“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道:“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
或许可以说,在资本逻辑下,所有人,甚至资本家本身,都被“平等”地“物化”了。
所有人从本质上看,都不过是资本主义机器传送带上的那个,无生命的、被夷平了差异性的“包裹”。
于是,当山崎佑坠落在传送带上,作为管理者的五十岚却麻木不仁地要求“一切继续”,这样的情境竟如此合乎逻辑——他的“人性”已经被架空,而沦为了与传送带具有某种同一性的“工具”,为维系公司运转,以源源不断生产“剩余价值”而存在的“工具”。
无独有偶,当爆炸案发生后,新任管理者舟渡艾蕾娜亦拒绝中止快递的投送,而要求传送带“继续运转”。
当下属质疑这一决策不过是为了“利润”,艾蕾娜则矫饰其是为了让“客户不再花费时间成本去重新选购商品”——她在用这一套说辞pua下属的同时,亦在pua自己,而她所信奉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亦不过是公司pua她的说辞。
企业正是藉由这样一种“崇高”的理念钩织,实现了对其赤裸盈利本质的“合法性”包装。
在这种虚假意识形态的“麻醉”之下,决策者与管理者自觉乃至激进地被收编进资本逻辑之中,成为这个“非人化”世界最忠实的拥趸。
而普通员工亦可能在“资本逻辑”这个“大他者”的询唤之下,“自觉”地认同于资本主义机器对于自己生命潜匿的榨取。
影片中,快递员父亲佐野昭总批评同为快递员的儿子吃饭太慢——如果将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压缩为二十分钟,便可以多送很多快递。
显然,当“多劳多得”的表象将其“剥削”的本质遮蔽,父亲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便会甘愿嵌合于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成为支撑着它完成自我生产与再生产的,必不可少却又微不足道的零件。
而作为资本逻辑衍生物的“优绩主义”,更是轻而易举完成了对“牛马们”的规训,诱引着他们坠入内卷的“无间道”之中——那最彻底、最简捷的出离方式却可能是极端荒谬的——由于“过劳死”或身患重疾而失去“被剥削”的价值。
客户也并不是所谓被服务的“中心”,而同样无法逃脱这场无际又无尽的“物化”。
购物网站首页的那句“黑色星期五”的醒目广告:“What do you want”,不啻为一种“诱饵”,而当客户点进广告,开始浏览商品,诱导便完成了——在选购商品时,客户往往并非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而是作为一个被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工具人”,接受着资本主义体系所“制造”的、“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给个人身上的那些需求”,亦即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需要”。
在对“虚假需要”的满足中,客户获得了一种“自由”的幻象,继而成为“自觉”被收编进资本逻辑的另一片零件。
影片中,山崎佑是那个清醒地看到了自己“非人”境遇的个体,于是他选择以自戕的方式对抗“被物化”的命运。
艾蕾娜亦在看到山崎佑留在衣柜内的“遗言”的瞬间被深深触动,随即觉醒,鼓励员工们通过罢工的方式争取了更多的利益,并最终辞去了管理者的职务。
我相信,从这个资本主义机器中决绝出离的那一刻,是她几十年的人生中最自由的时刻。
如何让那个倾轧着个体生命的传送带停下呢?
影片的答案依旧在那句广告语里:“What do you want?
”问问自己的“真实需要”吧——只是这个答案或许过于理想主义。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那么,在一个被资本所宰制的世界里,是否还存在一个地方,没有被那样的“血和肮脏”所沾染呢?
人的心灵中,是否还有一个本真的角落,可以承载住那句追问:What do you want?
离开了daily fast公司的艾蕾娜会去哪里?
没有人知道。
7.5/10 良好 完全没有了解这部电影的情况下来看的,仅仅因为看到豆瓣评价挺不错,而且还是一部悬疑片。
看完之后发现其实跟我预期的不太一样。
首先这部电影缺点在我看来很明显,那就是影片的前40分钟处理的真的很有问题,尤其是前40分钟的节奏,从第一次爆炸开始一直到第40分钟的地方完全没有把控好影片节奏。
首先,第一次爆炸就没有吸引住我的目光,处理的有些过于平淡,而且开场展示黑色星期五那一段的配乐也很怪,是人声的配乐,可能是我不太理解,反正我不太喜欢。
然后刚开始男主和女主出场以后,男主还好,女主在刚开始的时候说实话看得有一点尬,因为此时还不知道女主的人物形象,也因此感觉不太出来女主演技有多好。
不过本片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后面的节奏处理的真的很好,这一点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首先后面开始推进关键剧情了以后就没有什么拖沓地方,剧情可以说是相当紧凑,一个线索接着一个线索,一个状况接着一个状况的出现。
而突发事件的处理也相当到位,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拆到炸弹那一段。
而其实到了后面我也没有把它看作一个强悬疑性质的悬疑推理片来看,因为很明显本片剧情成分是要多于悬疑成分的。
后面男女主的演技也很好,男主和女主关系的一个转变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从上下属服从关系,到男主开始怀疑女主,再到经典的日本下克上,再到真相揭晓,两人开始联手调查真相,这一关系的处理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也可以看出编剧其实是很有功力的。
还有一对人物关系,就是那对父子。
这对父子可以说是司机的一个代表,他们的部分也反映了日本快递司机所存在的种种困境。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物流公司的那个总经理。
这几个人物从上到下组成了一个层级关系,这一层级关系的塑造也是本片做得很好的一点。
并且本片中有相当多的伏笔回收,比如说送货司机儿子曾经工作厂家制造的洗衣机、柜子上所写下的线索等等,在最后都有得到回收,这一点我觉得处理很好,并且本片的主题也是比我想的还要再深,从爆炸来看出日本快递产业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抗资本的剥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逆行人生?
本片剪辑相当干脆利落,很多地方不使用配乐,仅依靠情节、人物表演以及场面调度来营造悬疑的氛围。
总体来说算是一部蛇头虎尾的电影,也是蛮少见的。
总体还是推荐可以去电影院看一下,只不过不要对悬疑方面抱有太高的期待就行。
怎么说,11月就把年过了算什么福利,把我最爱的MIU404和UDI两个神仙单位放进一部电影里已经很犯规了,还搭个光妹,啥条件啊搞的这么奢靡。
电影中期那个被我当年剪片反复横用的404BGM随着车里刚哥星野源猫狗队拌着嘴登场的时候,妈的整个头皮毛囊都在雀跃,差点起身领掌。
刚冷静下来,几年前那个嵌进脑子里的硬币声把十元和法医组duang出来的时候,整个人算是瘫椅子上了,冢原导演这波配享太庙。
光妹就没法评了,永远稳定的人物魅力和表演魅力,一句废话都不想说。
虽然被粉丝彩蛋冲昏了头脑,电影我也努力认真在看,真的,太他妈努力了这么一部悬疑片和那么多情感干扰。
悬疑节奏依然是冢原非常擅长的多线叙事,超细节伏笔悬疑和第三幕强反转。
话题探讨也是她很专注的社会性议题,不同于日剧,大银幕2个小时没有办法做到她更擅长的细腻情感,但是已经很极限了。
一本满足的时候,片尾曲八爷倾情亮嗓,还要啥自行车,啥都有了。
要是再贪一点,能不能去笨蛋节奏那再借一手重启人生的IP把东京上空巡逻的飞行员换成我樱姐。
失心疯的我要去四刷404,二刷UDI了
《最后的里程》这部由我的女神满岛光主演的日本电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现实主义悬疑电影。
所有那些觉得徐峥《逆行人生》和陈思成《唐探》就是好电影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这部《最后的里程》,涨涨见识。
影片的整体质量堪称此类电影的教科书。
剧本、演员、摄影、剪辑、服化道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要是硬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影片作为产品呈现出没有毛边的工整状态,与影片批判的那类大公司的整体制度是同构的。
无懈可击的网购服务和精彩且工整的电影背后,都是一个个被当成机器使用的活生生的人。
另外主创把故事里所有的恶,都归结为一个美国公司(类似亚马逊),日本的工人完全是受害者,这有些推卸责任。
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在表达日本作为东亚小国与欧美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但你日本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消费主义和所谓的匠人精神对人的异化,你们也有份,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除了我的娃女神满岛光松弛而有生命力的表演之外,就是这精巧堪称工艺品的剧本。
主创把一个层层反转的恐袭悬疑故事,有机嵌套近一个充满现实批判主义的真实环境。
这里有互联网大厂对人性异化的批判,有地缘政治的表达,有日本底层快递员的困境,有对消费主义的反思。
这些被主创精巧的编织在一起,把一个打工人报复社会的危机事件,转变成了一次成功的精英和底层配合默契的劳资革命。
这几年我们看到国内也有很多试图这样做戏的电影,例如《逆行人生》《年会不能停》。
他们最后往往都是顾此失彼,故事也没讲好,现实表达也只是浮皮蹭痒。
甚至让人怀疑有消费苦难未遂之闲。
而这部《最后的里程》的主创则把现实主义的表达有机的结合在了剧情里,每一处表达也是对剧情的推进。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表现快递公司员工老龄化严重,老人家动作缓慢,不会用电脑,因此快递信息都是传真的纸质存根,因此拖慢了寻找炸弹的进度。
影片中这种精巧的设计比比皆是。
另外还有很多用的非常巧妙的道具,比如滚筒洗衣机、天天手机、储物柜上的涂鸦、仓储中心的护栏都做到了既有表达,又推动剧情且前后呼应。
尤其是天天手机,它是公司为了诱导客户多购物的诱饵,同时也是剧情的核心麦格芬,让观众以为手机就是炸弹,其实不是,它只是碰巧在那个有炸弹的快递箱子里。
影片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句句如同扎心的钢刀。
有一幕送快递的爸爸总是对儿子说,死去的哥哥吃饭快,快递送的多,是当年的单王。
但儿子一句“所以他死了。
”道出了所有在大厂和算法体制下生不如死的打工人的悲剧。
儿子接着说:“即使这样,他也没挣到五十万日元一个月,甚至只有一半。
那可是差不多两万五千块人民币啊。
我们的快递单王一个月能挣多少呢?
除了剧本、台词,影片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
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山崎佑自杀那场戏,他纵身一跃砸在了智能仓库的传送带上,每秒2.9米的传送带停了下来,但当他被台下传送带时,躺在血坡里的山崎佑奄奄一息,他背后的传送带又慢慢开始转动起来,那一幕是及其恐怖和无奈的!
山崎佑拼上自己的性命也只是让这吃人的传送带停下了短短几分钟,之后电脑屏幕又显示一切正常,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的一样。
这个镜头就是影片的题眼,也是全篇最狠的一笔。
新梦 对系统的控诉?跟逆转人生一样还是无果?
除了非自然和404的老面孔出来的时候心情波动了一下以外完全没被主线剧情打动到一分一毫。以及,冈田将生要演技没演技要观赏性没观赏性的,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啊!三颗星是我的感情分。
虽然剧情有很多硬伤,尤其是凶手的动机,但社畜无疑是深深共情了。
3.5吧,作为非自然死亡和MIU404粉丝,其实对这个片子怀有很高期待,但看完出来只记得光妹的漂亮裙子和八爷的ED,感觉为了一碟醋包了一顿饺子。优点和缺点都是太日本了,压榨人的公司体制、让人崩溃的合作方、一往情深的女朋友,这些所有元素加起来让一个熟悉日本亚文化的人几乎可以轻松猜到电影走向,导致整体节奏松散并让人怀疑日本警察体制的混乱。
当牛马决心要报复资本之后,回头发现,炸伤的是另一群牛马,累死的也是另一群牛马……喜欢买特价的牛马没惹任何人
能上Amazon Prime Video吗
我为了绫野刚的五分钟愿意坐这两个小时……
TBS打过最富裕的仗了吧,全资拍摄加国际化加大取景,被东宝调教后TBS终于不是拍SP水准学会拍工整的“柯南式”主题化剧场版了。与之相反的则是野原一部部在下滑的剧本水准,从404就有,到逃耻特别篇和围栏出现,这次和今年的新剧她开始依赖于先定主题再倒退剧情,并且想要给每个角色加上口号式升华的毛病算是显露无疑了,并且是抱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去结果收尾却一直避重就轻的程度。这和她曾经征服观众的底层共鸣已经有点偏离了,不是个好的信号
花了两个小时给我拉了坨大的买特价商品的人做错了什么 被炸伤算他们倒霉吗
@ SHO 骗钱的,剧本还不如一集剧用心。
香港映后场。被无法停止的工作传送带裹狭,是牛马们的悲歌。UDI和MIU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激动,但是大家怎么都那么平静啊。其实打通宇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了。
东拼西凑,柯南剧场版水平的SP
野木亜希子宇宙團建。物流確實是個很卷的行業,這份關注很有心了,但故事還是把比較嚴肅和複雜的話題漫畫化和簡單化了,最後牛馬們莫名其妙就熱血勝利了一把。女主人設很謎,風格很奇怪,想造懸疑感,但前後的轉變只顯得突兀。岡田將生越長越像黃曉明……!
纯诈骗电影,以为是个与时间赛跑的强情节片,结果是个无聊的物流行业片,电影里的一切我都不care。
野木亚纪子的行活,很好看,但没什么新鲜的。象征性比较强的案件设计:资本家压迫导致底层互害。老角色登场当然情怀拉满,但可惜最终都成了力保当期UP角色(?)高光的工具人,有点遗憾。诡计依托于网络零售业的冷知识,比较普通。但野木老师经常能从各个行业的工作流程中领悟出杀人手法,令人畏惧。
没看过相关作品无情怀滤镜,女主整个人设就很……怪,全程看得非常不舒服,从表情到语言她一个人的テンション总是和当下情境相反显得突兀且莫名其妙。花了乱糟糟一大篇就为了传达早就周知的物流界black和心理有病就快去看,我就问你们一个过得那么寒碜的家是怎么能用上那么贵的洗衣机的?下面又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宅配box?and,音乐也恕我欣赏不来🙃
日本黄晓明也救不了啊
是一部Sp的体量,作为电影稍显勉强。但看到了MIU和UDI的成员们还是好欣慰,当年超级感人的校园暴力当事人白井也出现了,太惊喜了。全是大熟脸,尤其是我喜欢的伦也!!伦也什么时候能在此宇宙中主役一个剧或电影啊!!!!
满岛光甚至不如林依晨
好難看 除了聯動有驚喜 其他都很怪 一直在用音樂製造緊張氣氛 但緊張得莫名其妙 主線異常難看的演員大亂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