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部jojo看下来问题还是老的那些,被狂热粉吹嘘的智斗时常吃设定和违反现实物理/化学定律强行扭转,还有不少的剧情杀和男主生硬地直接推论出结果的大量不适升智桥段,用来突出男主的不同动画化后原作漫画中非常多的杂志造型出现在动态画面中让人产生非常奇怪的观感,另外还有明明战斗情况紧急但人物总是站在那凹奇怪的造型噼里啪啦讲一堆话,一次次让弹幕捉急以上问题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让我不适。
当年第五部刚出来我在评论区跟粉丝理论,结果评论区两人互相有理有据争论了几天,人家搬出“现在还是少年漫嘛,多容忍容忍,青年漫要到第七部才开始”。
气得我是过了几年才看完这部黄金之风,这还是因为朋友圈的服装设计师和模特老是提到黄金之风。
当年看一二部说三四部才是青年漫,现在耐着性子都看到第五部又怎样?
嘿,老问题一个没变,但我心态改了,这就是一个商业动画,你急什么?
下饭看,开着弹幕看,刷着手机看,不就行了?
是呀,我跟自己较真干嘛。
你别说,这一改心态后,JOJO看着也不气人了,回头再看岸边露伴一动不动,真有意思!
有趣的同时正好跟荒木培养一下服装上的审美,学学杂志模特姿势。
总结:制作精良,但不是我个人喜欢的类型。
荒木和尾田是相反的创作者,一个想到一出画一出,造成情节的强烈冲击,导致挖了填不了,整天犯下原本少年热血战斗漫的最大几个禁忌之一——吃设定。
很久以前写了《不灭钻石》的替身名称来历考据,黄金之风的一直鸽着没写。
在《黄金之风》中,当今更加知名的乐队或歌曲的使用比《不灭钻石》多一些。
作为一个广泛的音乐爱好者,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一下。
也许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
不过没关系,这一篇是我写的。
材料来源和水平都有限,也没有能力查当时的音乐杂志或相关数据,更多表述来自于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替身面板均来源于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335164 的整理。
1.乔鲁诺·乔巴拿 替身名:黄金体验 Gold Experience
The Gold Experience - Prince (1995)出自美国歌手Prince在1995年发行的专辑《The Gold Experience》。
专辑中也有同名曲《Gold》。
风格:R&B, Funk, Soul王子Prince以他有特色的嗓音和有张力的台风让他经常与Michael Jackson相提并论。
事实上,就从对黑人音乐的理解和融合上,Prince比MJ做得更好。
这张《The Gold Experience》可以说是90年代的一个黑人音乐大观园,十分精彩。
Prince对后来音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被jo厨们津津乐道的“黑帮摇”《canzonipreferite》便是以本专辑第一首歌《P. Control》为模板创作的。
2.布鲁诺·布加拉提 替身名:钢链手指 Sticky Fingers
Sticky Fingers - The Rolling Stones (1971)出自英国乐队The Rolling Stones在1971年发行的专辑《Sticky Fingers》。
风格:Blues Rock, Country Rock提起The Rolling Stones,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个摇滚诞生之初便存在、至今依然未解散的元老级乐队。
滚石乐队不但是摇滚乐初期布鲁斯摇滚的代表,也是后来英伦摇滚的雏形。
滚石乐队作品甚多,这张《Sticky Fingers》常常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单曲《Wild Horses》也是滚石乐队最好的歌之一。
ps: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台湾滚石唱片(Rock Records)并没有直接关联。
3.雷欧·阿帕基 替身名:忧郁蓝调 Moody Blues
Days Of Future Passed - The Moody Blues (1967)出自英国乐队The Moody Blues。
风格:Blues Rock, Symphony RockThe Moody Blues在布鲁斯摇滚的基础上更加前卫,这张专辑是摇滚交响的代表作之一。
你或许知道崔健的著名的摇滚交响音乐会,而在1960s的The Moody Blues也将摇滚乐和交响乐的融合做出了尝试。
4.纳兰迦·吉尔卡 替身名:航空史密斯 Aerosmith
Aerosmith - Aerosmith (1973)出自美国乐队Aerosmith。
风格:Hard Rock老牌硬摇滚乐队。
标志性的硬摇滚吉他音色、riff和主唱。
这个乐队也是寿命相当长,现在还在活跃。
作品商业性较强,唱片都卖得特别好,全球有积累一亿的销量。
5.潘纳柯达·福葛 替身名:紫烟 Pruple Haze
Are You Experienced? - Jimi Hendrix (1967)出自美国歌手、吉他手Jimi Hendrix在1967年发行的专辑《Are You Experienced? 》中的歌曲《Purple Haze》。
风格:Blues, Blues Rock一句话,这位是个重量级。
Jimi Hendrix在吉他手中的地位约等于鲁班在木匠中的地位。
他一生中只发行了三张录音室专辑便匆匆离世,年仅27岁,成为“27 Club”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他为世界留下了无数的财产。
他以他精湛的演奏技术,几乎颠覆了当时的人们对电吉他乐器的上限的认识。
这首《Purple Haze》贡献了摇滚史上最精彩的一段riff之一。
第六部徐伦的替身“石之自由”(Stone Free)是出自于同一张专辑的曲目。
《轻音少女》中著名的小佐和用牙弹琴梗其实最早出自Jimi。
Jimi用牙弹吉他6.盖多·米斯达 替身名:性感手枪 Sex Pistols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rols - Sex Pistols (1977)出自英国乐队Six Pistols。
风格:PunkSex Pistols一度认为是朋克的鼻祖之一,带动起了后来的朋克运动,并直接或间接催生了后朋克、新浪潮等多个摇滚乐门派。
Six Pistols用极简的和弦走向对抗着华丽摇滚和前卫摇滚,用愤怒的、充满政治批评的歌词爆发出心中的愤怒。
Sex Pistols乐队只发行了一张专辑,存在了两年半便解散了,这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朋克的事情。
7.乌龟 替身名:总统先生 Mister President
出自美国乐队Mr. President。
风格:Disco, Dance这个乐队资料非常少,乌龟的名字是Coco Jamboo,既是这个乐队最有知名度(也是唯一一首)的歌曲。
Y2K年代的跳舞歌曲,旋律非常洗脑。
这首歌相当于90年代的抖音神曲。
8.特莉休·乌纳 替身名:辣妹 Spice Girl
Spice - Spice Girls (1996)出自英国女子组合Spice Girls。
风格:Pop, R&B最早成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女子团体,可惜的是如今已经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了,可能这也是流行音乐的局限性。
替身辣妹的战吼是“wannabe”,即是Spice Girls最有名的一首歌。
去听听,你要说你没听过我当场把电脑屏幕吃掉。
9.波尔波 替身名:黑色安息日 Black Sabbath
Paranoid - Black Sabbath (1970)出自英国乐队Black Sabbath。
风格:Heavy Metal黑色安息日是比较老的重金属乐队,金属乐代表性的吉他音色已经形成,也有标志性的大段吉他solo,但还没有那么“快”,还是有布鲁斯的味道在里面。
更让黑色安息日著名的是他们很强的反战性质歌词,比如著名歌曲《War Pigs》。
10.马里奥·兹凯罗 替身名:柔软机器 Soft Machine
The Soft Machine - Soft Machine (1968)出自英国乐队Soft Machine。
风格:Progressive Rock, Psychedelic RockSoft Machine和Pink Floyd有一定相似之处。
在三分钟音乐的时代,Soft Machine等前卫摇滚乐队一首歌就动辄七分钟以上,其中夹杂大量的实验性的音效。
旋律可能没有那么吸引人,但是概念可以。
他们也创造了早期的迷幻摇滚。
11.沙雷 替身名:手艺工作 Kraft Work
The Man-Machine - Kraftwerk (1978)出自德国音乐团体Kraftwerk。
德文意思是发电站。
风格:Experimental, Techno, New Wave, Synth-popKraftwerk是提及近代流行音乐发展无法绕开的一个名字。
音乐从器乐演奏到电子合成器,Kraftwerk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Kraftwerk,可能就没有今天的电子音乐。
从70年代诞生之初的《Tone Float》《Kraftwerk》探索各种声音实验开始,一首歌甚至可以达到20分钟的长度,当然这种有点“电子工业白噪声”直到今日也不被所有人接受。
直到1977年的《Trans-Europe Express》和78年《The Man-Machine》两张专辑的问世,真正让人感受到了合成器和流行结合的强大魔力。
除了音乐,Kraftwerk机器人式的造型在服装、时尚领域也有着影响。
12.霍尔马吉欧 替身名:小脚 Little Feet
Little Feat - Little Feat (1970)出自美国乐队Little Feat。
风格:Country Rock, Blues Rock对这个乐队了解不多,主要也是以蓝调和乡村作为核心的创作动机。
从头到脚都很美式,很适合放到公路片里面当插曲。
13.伊鲁索 替身名:镜中人 Man In The Mirror
Bad - Michael Jackson (1987)出自美国歌手Michael Jackson在1987年发行的专辑《Bad》中的歌曲《Man In The Mirror》。
风格:R&B, PopMJ何许人也和历史地位不需要我更多介绍了吧。
《Bad》是《Thriller》之后的另一张MJ销量传奇。
这首《Man In The Mirror》表达了很大的公益思想,MV中出现了甘地、特蕾莎修女、马丁路德金等人。
14.普罗修特 替身名:壮烈成仁 The Grateful Dead
Grateful Dead - Grateful Dead (1967)出自美国乐队Grateful Dead。
风格:Country Rock, Psychedelic Rock被认为是迷幻摇滚的开创乐队之一。
不过感觉村味更浓一些。
15.贝西 替身名:沙滩男孩 Beach Boy
Pet Sounds - The Beach Boys (1966)出自美国乐队The Beach Boys。
风格:Psychedelic Rock, Blues Rock跟披头士差不多时期的乐队,风格也挺像,所以经常被和披头士相比较,不过商业成绩比披头士差一些。
这不影响乐队的地位(也经常被一些标新立异的乐迷捧到比披头士更高的位置),这张《Pet Sounds》在乐评界的口碑高得吓人,滚石杂志评500佳专辑常年稳居前三。
16.梅洛尼 替身名:娃娃脸 Babyface
Grown & Sexy - Babyface (2005)出自美国歌手Babyface。
风格:R&B让90年代美国乐坛被R&B音乐占据的一个重要人物,也为千禧年流行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单是歌手,Babyface也是一位词曲作者和制作人,不止国外的大牌明星,他也和王菲、张国荣等中国歌手有过合作。
17.里苏特·涅罗 替身名:金属制品 Metallica
Ride The Lightening - Metallica (1984)出自美国乐队Metallica。
风格:Thrash MetalMetallica的出现把金属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们的歌曲有着极高的技巧性,编曲的复杂性也超出了传统金属。
虽然歌词里充满黑暗和神秘主义元素,对于金属乐,Metallica还算比较“轻”的,至少你还能听清他们在唱什么。
18.加丘 替身名:白色相簿 White Album
The Beatles (White Album) - The Beatles (1968)出自The Beatles乐队在1968年发行的白色专辑。
风格:Blues Rock, British InvasionThe Beatles发行这张专辑的时候封面是纯白的,只印了名字,所以这张专辑其实没有名字,“White Album”其实是外号。
除了披头士一贯擅长的风格,这张专辑还加入了几首实验作品,比如《Revolution#9》。
相比艾比路、佩珀军士等大名鼎鼎的经典,或者Let It Be这类的高传唱度作品,白专都有点容易被忽略,不过也是非常好听的。
跟那个白色相簿没关系。
19.乔可拉特 替身名:青春岁月 Green Day
American Idiot - Green Day (2004)出自美国乐队Green Day。
风格:Punk90年代后最有名的朋克乐队之一,继续发挥着离经叛道的朋克精神。
比如上面这张捏着心脏造型手榴弹的手和提名为《美国蠢蛋》的专辑。
他们的歌曲流行性很强,很容易被大众接受,贯彻了朋克的“简”。
你一定听过他们的《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和《21 Guns》。
20.塞可 替身名:绿洲 Oasis
Definitely Maybe - Oasis (1994)出自英国乐队Oasis。
风格:Bri-Rock英伦摇滚承袭了六七十年代的英国摇滚乐前辈,既有摇滚的节奏,也有清新的抒情性,所以被广大的听众(和文艺青年)所接受。
Oasis则是英伦摇滚首屈一指的团体,出身于曼彻斯特的他们如今已经成为曼彻斯特除了足球之外的另一个文化符号。
21.史可亚罗 替身名:冲击 Clash
London Calling - The Clash (1979)出自英国乐队The Clash。
风格:Punk相比其他的朋克乐队,The Clash的愤怒更加内敛,有一种戏谑的调侃感。
《London Calling》是The Clash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这张封面的配色和动作如今被无数人致敬。
22.提查诺 替身名:面部特写 Talking Heads
Talking Heads: 77 - Talking Heads (1977)出自美国乐队Talking Heads。
风格:New Wave, Punk一支同样离经叛道的乐队,歌词充满戏谑和讽刺,和The Clash有不少相似之处,可能这也是“充满干劲的G”的一个小彩蛋。
单曲《Psycho Killer》非常有名。
23.替身名:臭名昭著的B.I.G. The Notorious B.I.G.
Ready To Die - The Notorious B.I.G. (1994)出自美国说唱歌手The Notorious B.I.G. 风格:Eastcoast Hiphop应该是荒木第一个用说唱歌手作为名字的替身。
和西海岸的2Pac的明争暗斗一直被乐迷津津乐道(也被云说唱粉丝乱喷乱玩梗)。
Biggie有着庞大的体型,从而拥有了强大的肺活量,被人尊为“Flow之神”。
Biggie活着只发行了一张个人录音室专辑,但他传奇的一生让他在说唱圈有着无上的地位。
24.迪亚波罗 替身名:绯红之王 King Crimson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 King Crimson (1969) 出自英国乐队King Crimson。
风格:Progressive RockKing Crimson是把摇滚乐推向艺术高度的乐队之一。
尽管年代很早,但他们追求各种新奇的音色、让人眼花缭乱的声音效果,使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好听”,而是让作品本身成为一种艺术,也是概念专辑艺术的先驱。
同其他前卫摇滚乐队一样,King Crimson有很多精彩至极的长篇作品。
另外,替身红王头上的小脸“墓志铭”(Epitaph)也是来源于King Crimson的作品,出自上面那张大红脸专辑。
25.史可利比 替身名:滚石 Rolling Stones
上面已经介绍过滚石乐队了,这里也不多赘述了。
终于写完了。
再说几点:1.曲风分类上我尽量选择了相对宽泛的分类标准(因为具体的话就太具体了)。
2.参考资料主要来自于百度、知乎、网易云音乐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可能不够具体,也缺乏强有力的数据例证。
不过旨在以此为由作大体介绍。
3.希望更多的jojo粉可以以欣赏音乐的角度去看这些音乐,而不是仅仅玩梗。
毕竟这些乐队的音乐质量都很高。
常看到评论说茸总是历代jojo系列主角存在感最差的一位,部分原因是茸总能力不算朴实,通常朴实简单的基础能力在战斗中的应用变化才是更抓人眼球的,比如把拉链能力用得出神入化的“真主角”布姐。
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五部的群像戏描写得太好,各个阵营的人物都充满魅力,哪怕是最后成了鬼畜素材的本代boss,收割布姐、阿帕基、纳兰迦以及战里苏特无一不体现了他稳重的战斗风格。
如果把他的风格带入一场moba游戏,他就是那个把握完美切入和输出时机且灵活走位的c位(我迪亚波罗123号位哪个位置这个版本强我就在哪个位置上carry,无奈认爹决赛赛点局对手开挂三分钟裸了把圣剑还在我面前用了谜团的嘲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我敬佩一部忠厚老实的专业解说老华根,欣赏二部知轻重敢自爆的修特罗海姆和专注公平战斗的华姆,喜欢三部里的欢乐制造组游戏宅花花和小舔使波,甚至看high四部的高速公路面对折纸师时鼓起勇气压榨智慧从而救出仗助,惋惜六部拼命想传达信息最后死于神父之手的ff,但终究也只有七部胶泥和杰伊勒那一路的羁绊能稍微撼动五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到现在还会感到遗憾,杰伊勒说过幸运女神在自己马背上,女神善妒所以自己不载女人,最后还是载了露西,结果和总统决战时因为一点运气和胜利失之交臂,就像冥冥之中命运的戏弄。
)上一次翻阅漫画大概都是五年前了,然而唯有五部能让我几乎记得每场战斗、品味每个人物,唯有五部能让我转换立场,意识到boss外的敌人不是配角,甚至配角也不是配角。
比如牛郎团的睿智担当纳兰迦,如果说单挑小脚是初次把史密斯飞船的狠劲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对战潜伏型鲨鱼替身clash和让他说不了真话的talking head才是让这个角色和他的替身cool到了巅峰。
因为和茸总的相互信任,他充满魄力的割掉了自己的舌头对敌人进行物理和心理上的步步压迫,最后灵活利用自己简单的探测二氧化碳的能力成功1v2救出队友。
两个章节的描述,cool得恰到好处。
再比如一直因为对布姐负责而挑刺茸总的阿帕基,他在柔软机器几乎灭船的一役初次见识了茸总的觉悟,又在镜中人一役自断一手展现了自己的觉悟,最后弥留之际的回忆贡献了我一直截图留在手机里开悟他也开悟我的一段话。
他是那个认真得让我心痛的阿帕基。
这图我过继了三代iphone……
再扯到米斯达,其实这个角色有点天选硬汉的意思,无奈对阵的对手都太出彩,搞得自己除了一开始被特利休嫌臭到最后彼此嘻嘻哈哈其他时候的印象都是被对手略压一筹。
连相比起来最逊的craft work都因为那固定子弹后一直敲敲敲蓄力的骚动作和撒出石子固定后凌空爬山追击卡车的压迫力让我印象深刻(堪比七部撑伞踩雨点追人的catch the rainbow)。
对强迫症兼bb狂魔的白色相簿加丘时虽然显现了惊人的觉悟用血为茸总开路,顺带贡献了纳兰迦害羞表情包,但主要战绩还是被茸总拿去。
打绿d助攻茸总,对沙滩男孩在凭借经验几乎快要收菜时更是被普罗休特完阴。
不提了不提了,命运奴隶篇抱着石头跳楼最后还能活下去看着茸总登基,活着就够了。
最后说布姐。
作为唯一姐贵,初登场灵活的利用茸总放松间隙去制造震慑的拷问手段(虽然结果被一个叫荒木的人给茸总开一次性挂搞成了黑历史)。
而后1v2壮烈成仁和沙滩男孩,觉悟间的碰撞堪称五部之最。
拉着你同归于尽给队友争取时间也好,把自己心脏都劈开来隐藏踪迹也好,都不是送人头式的愚蠢热血,而是实打实的用理性做出的敢于牺牲的赌博。
此役也让布姐加冕“真主角”仪式。
直到对阵老板一役,个性的凸显从而反叛,对阵挂比还一度占到上风,再一路拖着茸总勉强给他续命的肉体智取物理属性完爆自己的绿洲,布姐让我们见识到没有什么比弥留之际也要完成自己的目标更能代表这一部jojo的黄金精神。
茸总串联了每个角色,但直到打娃娃脸时荒木才找到了他真正的定位,辅助,游走型4号位(别问谁是五,问就阿帕茶)而布姐则是那个担起中路solo大任,肥了就要全场节奏的2呀。
前半部分作为牛郎团主要对手的暗杀组也个个是人才。
因为之前提主角组时也顺带提了暗杀组的成员所以就不一一赘述。
除开刚才提到的不谈,柔软机器驾驶中突然离车剩个队友坐在行驶着的车的副驾一脸懵逼;壮烈成仁的普罗休特大哥上火车前对贝西说我们在开车前找到他们,这样可以不用买车票;组里的逗比导致了全场最惨里苏特,作为暗杀组组长手下除了懂得节俭的普罗休特都不太正常,最后不得不亲自出马还输在了一点运气之下。
后半部分的亲卫队就是些纯粹的死变态了,回到了敌人衬主角的套路。
回忆至此,果然也只有五部能让我津津有味至如此层度。
最后还是得为茸总平反一下,作为官方主角,一开始就通过康一评价了黑色安息日一役后他所看到的茸总。
和阿帕基组队助攻一次借紫烟刀收割一次无不体现棋高一着的成熟智慧和过人情商,他也是第一个察觉到老板能力发动时时间被削走,确实因为考虑事物太过完美,不及布姐拼足灵魂的程度,但揍绿d可是刷新了暴揍页数,赚够了血性。
这样,在配角组团发光的情况下当个低调的主角还是能接受,吧?
什么?
没提福葛?
去看恬不知耻的紫烟呀p.s最近重温了漫画,捉自己的虫,柔软机器和手艺工作不是暗杀组的,只是来抢钱的而已。
时隔多年重刷了第五部,其实对于一刷的时候的印象已经不深了,还能记得的只有小飞机跳水追船那集我在宿舍边看边哭吓到当时的室友,还有老板虽屑却实在美丽,搞得我看了他好多黄文和G图。
对我来说是虽然有遗憾但是第一部一集不差地追下来看完的JoJo。
大卫社对JoJo的制作一直都说得上是充满了爱和厨力,但是从第四部起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经费似乎不是很充足……以至于看过漫画的人都很难对动画版的画风和色指定完全满意。
这直接导致的就是很多时候画面看上去莫名的脏,也诞生了诸如“茸茸气得脸都紫了”还有迪亚波罗崩成绯红之王等世界名画,作为漫画画风相当美丽的五部动画化后却是这样的后果,真的很让人惋惜……但是剧情还是一如既往无可挑剔的。
九天的旅行,几乎是由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串连,JoJo一如既往地做到了没有一个让人完全厌恶的角色,就连老板也因为其精分的设定以及面对银镇时的破局方法(和美貌)让人讨厌不起来。
荒木在五部的时候似乎格外强调“命运”的存在。
在他的笔下,命运一直不是可以被打破或者能够被征服的东西,而是需要认知到之后顺应其存在,达成自己应尽的宿命,有些“尽人事听天命”的滋味。
尽管如此,在认知到命运的途中,却绝非只能束手待毙。
命运是沉睡的奴隶,而我们亲手解放了那奴隶,这就已经是我们的胜利。
OP改的很妙,意大利语逼格拉满。
再重复一遍,老板虽屑,却实在美丽!
剧情:五星声优:五星画面:四星推荐指数:四星
主要集中在动画ED2和剧中几处。
大胆推断和强行碰瓷居多,主要目的是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表达对荒木的音乐艺术品位的喜爱。
其实这篇在五部动画完结的时候就成稿了,写的比较匆忙也没太多心情去再回头润色,措辞粗糙请见谅可能有漏的reference,但是我懒的补了,评论区同好欢迎补充。
因为人懒故不对所有作品加以解说,感兴趣的各位指路西方艺术史优秀入门读物,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也可选择翻阅《詹森艺术史》或《加德纳艺术史》,或者善用搜索引擎查找作品相关信息: )所有图都来自Google和自己截的图。
注意图多杀流量。
若有任何误区欢迎指出 :) - ED2 动画 Modern Crusaders 两旁的柱子参考贝尔尼尼 (Bernini) 所设计的位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青铜华盖 (Baldacchino di San Pietro)
真的这么大
仰视一下
对比图(调了锐度和亮度)可以看到ED里柱子上的花纹和实物是一致的带 *星号* 信息参考Youtube视频 JoJo Part 5 - Vento Aureo - Italian References in Ep 23 - 24 - 25 - 26》 https://youtu.be/6kLkfJdKus0 - 紫烟,推测姿势参考《垂死的高卢人》(Dying Gaul) 和 Antonio de Bellis 的《圣彼得的解放》(Liberation of St. Peter)《垂死的高卢人》为古罗马时期仿造希腊化时代(Hellenisitc)的大理石雕像,原作应为青铜雕塑。
现为意大利卡比多利欧博物馆 (Capitoline Museum)收藏《圣彼得的解放》为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那不勒斯画家Antonio de Bellis的作品。
他的作品明显受到卡拉瓦乔 (Caravaggio) 的影响,现在应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这幅画描绘的是常见的圣经主题,背景故事被被希律王投入监狱的圣彼得在天使的帮助下成功脱狱 (《圣经》使徒行传/Acts 12:3-9)
自己胡乱拼的图,辣眼见谅- 绯红之王与辣妹姿势参考 Giambologna 的 《抢劫萨宾妇女》 (Abduc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和贝尔尼尼的《被劫持的普洛塞庇娜》(The Rape of Proserpina)《阿波罗和达芙妮》 (Apollo and Daphne)。
壮烈成仁的姿势可能同样参考了《抢劫萨宾妇女》最下方的男子
左图为抢劫萨宾妇女。
以及比较有趣的是性感手枪的子弹在顶端圣光的照耀下,特别像幸灾乐祸的cherubs(小天使)围绕着红王和辣妹
冥王强行抢人
比起其他两个作品稍微牵强点,但是太好看了,我要再介绍一下《抢劫萨宾妇女》同样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历史题材,曾被多为著名画家以油画形式描绘。
雕塑最上方为 被抢夺的萨宾女子,中间的男子是罗马劫掠者,最下方的是一位被吓到的老人。
作品创作于16世纪,现位于佛罗伦萨的兰齐画廊(室外)《被劫持的普洛塞庇娜》其实就是冥王强抢珀耳塞福涅当妻子的场面,Proserpina是Persephone的罗马名字。
能注意到和萨宾妇女一作有一定的相似性,还有像Giambologna的矫饰主义(Mannerism)的影子。
不过注意这个作品像贝尔尼尼很多其他作品一样,观众应当从特定或固定视角去观看。
与此相对的是《抢劫萨宾妇女》的构成需要观众走一圈从全方位各角度去欣赏。
《阿波罗和达芙妮》则表现的是希腊传说里达芙妮被阿波罗的手接触时变为月桂树的一瞬间。
故事简单来讲就是丘比特搞事,阿波罗中了金箭,达芙妮中了铅箭,最后成了你追我你追上我我也不喜欢你的局面。
作品创作于17世纪,现收藏在罗马的博尔盖塞博物馆(Galleria Borghese)。
像冥王抢人一样,这个作品其实也是要从一个特定角度来观赏的,所以作品本身应是靠墙放,而不是放在展厅中间供人360度馆长。
如果绕到雕像“背面”会发现完成度和“正面”不太一样。
- 白色相薄参考拉斐尔1507年作品《基督下葬》(The Deposition)里耶稣的姿势(左下),也可能有参考卡拉瓦乔1601年所绘的《埋葬基督》(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左:拉斐尔 右:卡拉瓦乔 注意观察文艺复兴vs巴洛克时期的绘画风格和人物姿势的不同 基督下葬 (Descent from the Cross) 或安葬耶稣是一个常见的圣经主题,大约从10世纪开始流行。
画面里常包括各种玛丽和圣徒,描述的是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对他尸体的安葬。
除了这里提到的卡拉瓦乔和拉斐尔外,鲁本斯、伦勃朗、米开朗基罗、范德魏登等其他艺术家也画过这个主题。
感兴趣的可以搜来对比一下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对于同一主题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 *小脚(Little Feet) 可能参考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习作》(Pietà )(注:这个习作非常冷门,wikipedia下面有大图。
望天- *柔软机器 (Soft Machine) 可能参考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 里耶稣右下侧的人皮。
YouTube视频里说的,想了想还是加上了,因为有趣知识 《最后的审判》位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圣巴多罗买 (Saint Bartholomew) 是传道时被暴徒剥皮而亡,所以他手里拿的是他殉道时割下来的人皮。
这张人皮画一般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
米开朗基罗 by Daniele da Volterra冷知识:给米开朗基罗画像的Daniele da Volterra也是被教皇雇来给《最后的审判》里所有的生殖器官部分盖上遮羞布和叶子的人。
丹尼尔作为米开朗基罗的粉丝,努力把改动控制到最小,但是还是被教会命令改到他们认为合适为止。
- *忧郁蓝调可能参考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Andrea Mantegna) 的《圣塞巴斯提安》 (St. Sebastian)
右边截自维基百科,平行对比不同的圣塞巴斯蒂安被射版本。
左下角是私心: ) 曼特尼亚另一幅代表作是《死去的基督》(上图左下角)。
圣赛巴斯提安同圣巴多罗买,也是一名殉道者,他在军队中传教最后被乱箭射死。
- OP开头出现的雕塑,有多个可能的参考。
姿势参考的是漫画里的单手举地球的阿特拉斯茸,雕塑头部 参考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姿势可能镜面翻转过)。
值得一提的是雕塑也在漫画里完整出现过。
Dio乐队的《Holy Diver》专辑封面也跟茸和雕像很相似。
多重元素结合- 动画第19集白学家篇,乔鲁诺扶着重伤的米斯达,参考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哀悼基督》(Pietà)
名场面也自带圣光- ED结尾站在顶端的黄金体验,姿势参考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耶稣,背景呈放射状的太阳光形似圣彼得大教堂半圆形小室(apse)内由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 (Chair of St. Peter)
特意抠图把耶稣放到宝座上贝尔尼尼用镀金条反射自然光的手法同样也可在他的《圣特蕾莎的狂喜》(The Ecstasy of St. Teresa) 里看到(上图左下角)。
- 最终话的ED果不其然很细心地让黄金体验变黄金体验镇魂曲了!
但是是我没想到的双手张开的姿势(见下)接下来是强行解读部分……
注意辣妹的手伸向天空,黄金体验镇魂曲如神一般张开双手凌驾于底端堆集挣扎的替身 推测这个姿势跟之前《最后的审判》耶稣的姿势是个对比。
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耶稣升天”的姿势,见下图百度图片显示:
写这部分的时候我懒得挂梯子了: ) 耶稣双臂展开呈十字的姿势尖→联想情景:被钉在十字架上 or 布道 or 升天”耶稣升天“这个主题一般的构图都是耶稣和信众圣徒们分开来,独自占据制高点,画面底部描绘信众。
动画ED2的柱状图由众替身使者层层堆砌而成,最底端众人是跪着看向顶部,辣妹更是向顶部伸出手请求被从红王手中救赎,更别提前面说过的黄镇背后神性的光芒。
找张图强行靠一波解释(笑)请看伦勃朗的《耶稣升天》那我们来联系之前黄金体验的姿势来继续猜想下黄镇这个姿势背后的信息:先上喜闻乐见的百度百科耶稣升天:耶稣基督离开尘世、投向天父的日子,表示基督通过苦难,进入光荣,成为万物的元首;同时也是人类及物质世界在末日被提升的预兆和保证。
之前看过一些JO学家的“茸茸=耶稣”or“布布=耶稣”猜想说,这里我仅依据ED作简单推断的话,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茸茸耶稣说。
暂且不提他作为Dio儿子这一重身份,黄金体验→黄镇 对应 审判→升天,呼应了茸茸在全剧里扮演的一个冷静的,类似审判者一般的形象。
老板的“最后的审判”是由茸(救世主?
)来执行的,他的受刑方式史无前例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我读过圣经但是对神学没有更多研究,也暂时找不到很好的基督教外援…有人更懂新约里对死亡的诠释的话欢迎指出。
不过《新约圣经》中的最后一卷 启示录/Revelation 20:10 里面有一段话And the devil that deceived them was cast into the lake of fire and brimstone, where the beast and the false prophet are, and shall be tormented day and night for ever and ever然後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丟進烈火和硫磺的湖裡,就是那獸和那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將日夜受折磨,直到永永遠遠魔鬼最后受到了上天的惩戒。
回到迪亚波罗(Diablo)名字本来也代表魔鬼这一层含义上,斗胆猜测下老板的无限循环死法是否和这一段说魔鬼会永远受到折磨有一些关联。
其他: 滚石篇雕塑家的头饰像耶稣的荆棘王冠(Crown of Thorns)
动画做这一篇章的时机安排的很好
Jesus Carrying the Cross by El Greco 雕塑家的双手掌心也被米斯达的子弹各打了个洞,额头也流下鲜血(圣痕/Stigma)。
他自己被揍成那个样子也还在希望护卫组都是 “沉睡的奴隶” ,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无法控制滚石,知道命运但是选择向命运屈服。
耶稣不管是犹大的背叛和最后为世人赎罪钉上十字架,都是知晓自己的命运和作为神之子的使命的,这一点是跟雕塑家有点契合。
不过耶稣也可能并没有局限地表现在雕塑家一人身上,尤其考虑到乔鲁诺的出现改变了命运的走向,他是最终审判并打败了恶魔(迪亚波罗)的人,还有ED动画和作品中种种对于他的“神性”的塑造。
关于神性的具体表现是怎么被荒木解构并分配到各个人物上的,这一点有待商榷,在此不作过多讨论。
最后附上拼接起来的Modern Crusaders ED条图。
感谢大卫社的用心制作,期待JOJO第六部甚至第七部动画化的那一天。
(黄镇高清版见imgur@FrostyAlmighty,https://gimg0.baidu.com/gimg/app=2001&n=0&g=0n&fmt=webp&src=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p5658257.webp">
黄金精神
提到jojo系列,每一部的主角都可以称得上相当精彩和有个性——绅士的大乔,流氓的二乔,霸气的三乔,热心善良的四乔,冷静沉着的布姐,叛逆的徐伦和无敌帅气的杰洛(第八部暂时没看233)。
第五和第七部由于布姐和杰洛太过抢眼,所以我把他们放到了主角的位置上,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七部是双主角,第五部是布姐主角,茸茸配角233。
那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替身系列大成的一部——jojo的奇妙冒险黄金之风篇。
替身系列战斗从第三部开始出现,我们不难看出第三部开始和中期出现了很多能力过于简单粗暴的替身(没错就是你卖鸡小子)作为替身系列的开篇这样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即使是替身设定较为粗糙,也还是贡献了大小达比,亚空瘴气,水哥这些反派与主角的经典战役。
到了第四部,替身的设定逐渐完善,并且从虹村兄弟那里引出了箭的概念,替身也越来越多样化,既有仗助这种看上去是奶妈实则替身属性是A的被人拿来当做"奶妈型"吹捧的强力替身,也有灰姑娘和厨师这种日常型的替身,并且这一部的替身很多的发动需要一定的规则。
比如心锁,折纸师甚至于吉良吉影的炸弹,这样的设定增加了对决的紧张感,也可以围绕着替身的限制和特点进行战术上的设计,可以说是天才般的想法,并且相较于其他动漫里得超能力,替身显得十分的不"平衡",他的不平衡点在于,替身使者几乎都是攻强防弱,很多战斗可以通过解决本体来结束战斗,这样进一步的增加了战斗的维度,从而使得jojo系列的打斗越发的精彩。
而即将到来的第五部,可以说是所有系列中替身战最经典的一部了,甚至可以说是场场精彩,没有差的。
其中的米斯达茸茸对阵白色相簿,金属王者对阵绯红之王,青春岁月对阵钢炼手指,茸茸三人组对阵镜子男以及我认为最精彩的普罗修特兄弟对阵布姐,都可以说是漫画对局中教科书式的对阵了,尤其是普罗修特兄弟对阵布姐的那场,我觉得放在jojo全系列中也少有能与之媲美的。
普罗修特大哥的壮烈成仁(翻译问题但意外的带感)的无差别攻击把自己伪装成老人直接一下带走米斯达的果断,以及击倒米斯达后开枪补刀的狠辣,布姐与普罗修特大哥争海涛男孩鱼线的机敏,大哥落入车轮中仍不解除能力的坚持以及弟弟的成长,这一战有太多太多的经典转折,普罗修特兄弟更是除了穷的逃票外找不出一丝黑点,作为战士他们将自己做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大哥的那句"当我们心中浮现出宰了他们这句话时,我们的行动早就已经完成了"(虽然这句好像是化用的爱与诚里面的句子),作为暗杀组的狠辣与决心展露无遗。
另外作为系列的第五部,前作的康一与老将波波也会在这部登场(呜呜呜心疼波波),总的来说第五部是相当优秀的,除了主角茸茸存在感较低,黄镇太过bug外没啥黑点,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至于这篇想到哪说到哪的文章我想用第五部的一句台词来进行收场。
命运,是沉睡的奴隶。
在目前完结的五部中,个人觉得观感最差的一部,虽然整体来说制作还过得去,但是观感确实下降了很多,感觉就像是第三部的问题放大版,首先从人设上来说,这个第五部我从一开始看着就挺别扭的,感觉太夸大了,这就和当初看第三部一样,把荒木风格有点极端化了,阴影画风棱角分明,看的有点太刺眼,我感觉应该要再柔和点比较好,而且这部变色以及色彩的运用更加夸张,服装也是各种奇葩造型,看着确实有点累,我感觉1、2、4这三部的画风是看着最舒服的。
这是从画风和人设上说,下面是场景方面,这部之所以说是第三部的问题放大版,是因为和第三部一样也是公路片,边走边打,但怎么说呢,第三部有种游记的感觉,虽然我看到埃及篇的时候开始有点疲劳了,但是前半段还是挺有趣的,一方面是因为替身战的首次引用,看着很新颖,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承太郎的旅行,世界各地的风景都在变化,人文习俗也在变化,每到一个新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风景展示、而第五部虽然是也在走,但是给我感觉就是在兜圈子,在意大利兜来兜去,场景变化单调乏味。
有人可能要说,那第四部也是在杜王町没变啊,你怎么不觉得单调乏味,这就是我后面要说的其他问题了。
第四部虽然也是在一个场景下的内容,但是有几点做的非常好,第一是出色的人物,很多人物不管是反派正派看着都很有趣,而且替身能力也很有趣,感觉就跟玩游戏一样,学习到了一个新技能就迫不及待的想试一试。
而第五部的人物相比而言单调许多,作为主角来说乔鲁诺的戏份更像是配角,虽然第四部仗助不少时候也是担当了触发事件的任务,但是仗助本身是参与其中推动剧情的,而乔鲁诺虽然也在触发事件,但是推动剧情的更多的是布加拉提,所以第五部里,布加拉提更像主角,而第五部剩下几个配角,我感觉就更差劲了,感觉就是前几部的模板化塑造。
所谓模板化塑造就是,设计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让他说一段不明所以的台词,然后摆几个JOJO的奇妙姿势,然后就开始打,打着打着突发恶疾一下,最后找到他的破绽把他击败,这样的塑造模式确实很能短时间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你老这么搞,就很疲劳了。
另外就是第四部的剧情在平淡中潜伏着危险,从中期开始局势就陡然紧张了起来,就像一根皮筋,一直不停的被拉伸,不停的被越绷越紧,直到最后一刻才断开,那样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第五部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是打完一个下一个,打完一个下一个这样的闯关。
另外一点就是第五部的替身能力过于复杂,导致已经无法理解了,而且过于偏向战斗,也只能有战斗的形式来展现,所以很多替身设计的蛮单调的,不像第四部那么百花齐放,而且展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战斗,所以看着很有趣。
过于复杂的问题就是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战斗的,怎么才能有代入感。
这点感觉第四部的战斗设计的很好,虽然第三炸弹的回溯能力很复杂,但是战斗的重点并不在于替身能力,而是在于如何破局,所以你看最后的BOSS战是由一个完全没有替身能力的人来进行的破局的,当时这段剧情看得我心惊胆战,咬牙切齿,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皮筋被扯到了临界点,而破局之后的战斗依靠的第一和第二炸弹以及猫猫,变得简单直接,这两段的打BOSS给人一个是紧张,一个是刺激,截然不同的感觉,是我看过JOJO乃至各种动漫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BOSS战了(不过动画确实做的不咋地,这点漫画观感是最棒的)。
相比之下,迪亚波罗的BOSS战看到后面我已经放弃思考,难懂就算了,而且还变本加厉,搞出个镇魂曲,打吉良吉影是做减法,把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完就赢了,而打迪亚波罗是做加法,一个能力打不过咱们加个能力,就感觉又臭又长了。
最后我必须吐槽一点就是,这已经第五部了,每次遭遇替身战斗的时候,主角团搞的像是第一次见替身一样,一脸的震惊迷茫,还非得要互相问,怎么了,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看错了,你一定产生错觉了,巴拉巴拉的,然后把被替身攻击的角色臭骂一顿,说你大惊小怪,谎报军情。
绝了,这种桥段从头看到尾,实在是让人看得血压顿时升高。
开播的时候我说jojo系列真是一步一个台阶,第五部是神作级别的,但是很可惜现在我不得不收回这样的评价了。
第五部的情节存在的重大硬伤,首先是20集左右的关于反抗老板的契机,布姐和纳兰伽都过于生硬了,而这样的生硬追根溯源在于主角团每个人的人物刻画几乎全都依赖他们半集左右的回忆,这样以来,当他们作出重大决定,或者角色死亡的时候毫无疑问也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感染力,更不要提什么人类勇气的赞歌了。
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需要不断点题的,当然高明的手法需要我们把人物的核心特质不断地转化为各种具体场景中的各种言行加以立体的表现,而黄金之风中的很多人物甚至连最基本的点题都没有做到,更别提立体地多方面的刻画人物了。
而更无厘头的是,福葛居然直接在这里掉线了,并且从此以后没有对剧情主线造成任何直接影响。
这种刻画的乏力,对人物的随意性贯穿了整部动画,我们可以对比花京院和阿帕基的死,花京院的角色定位在我看来就是勇气与胆怯之间的不断博弈,而花京院最后直面其恐惧来源——强大的dio和他无敌的替身世界,并用生命传达最后的讯息不仅完美实现了在死亡最后一刻对死亡恐惧征服的个人意义,也极大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反观阿帕基,确实,黄金之风的特色就是暗杀,不一定非要刚正面死,可是你告诉阿帕基拼死留下的倒膜对剧情有什么重大推动吗?
以及,阿帕基的死和他的执念,和他追求的东西有什么关系?
合着死了就可以释怀了?
当然,比起纳兰迦死的悄无声息,几乎毫无(推动剧情)的意义,阿帕基已经算是好的了,小飞机是因为在特莉休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幸的过去才选择背叛老板的,可是他既没有为保护特莉休而死,也没有以任何形式获得慰藉,这种死法除了恶心人我看不到任何意义,是的,又要说了,小飞机死于暗杀,但是死于暗杀和刻画死前的心理活动并不矛盾,为了保留老板身上的悬念而轻易地放弃花了那么多集去刻画的主要人物实在是太愚蠢了。
这又牵涉到黄金之风的另一个重大缺陷: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悬念而悬念,不论是剧情本身还是战斗过程,充满了强行制造意外效果的生硬转折,而最最要命的是,动画恰恰缺乏这些复杂机制转折刻画所需要的足够的篇幅。
导致第一遍看的观感基本就是双方在不停地“没想到吧?
”简直和小学生的反弹一样让人疲惫不堪,复杂的智斗和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不是不可以共存,但是需要非常合理小心的编排,而不是胡乱地搅在一起,很遗憾,我认为黄金之风的后半部分几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
绯红之王原理究竟是什么?
BOSS究竟为什么千里迢迢让主角团送女儿就为了亲手宰掉她?
如果BOSS不说自己有女儿,谁也不知道,连休妹自己都不知道,这不是没事找事么?
为什么BOSS一开始不亲自动手还需要主角团护送女儿?
直接自己亲手去宰掉女儿不是更保险么?
如果是为了不留下踪迹,后面BOSS出场不也很频繁么?
白色相簿那一集,究竟拔多少草才能做成滑板?
舌头上有替身控制说话可以理解,为什么能控制小飞机的行动?
(´⊙ω⊙`)小飞机的舌头都被拔掉了,主角团居然问他“你是不是看错了”,23333小飞机和茸茸战斗的天昏地暗的时候,主角团其他人就和没看见一样在外面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就这个战斗激烈程度,路人都能注意到了吧,结果打完之后一行人跑过来表示你们刚才怎么了2333嘛,这也算JOJO的通病。
以及最后小飞机把舌头割下来当众展示并表示“看到谁呼吸急促耗氧量大谁就是凶手”,拜托,一个正常人看到大街上突然有人割自己的舌头也会呼吸急促吧!
与B.I.G一战中,为什么在飞机上遭遇替身的时候茸茸会看到飞机上署名为他的几行字?
替身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什么意义?
而且不觉得B.I.G有什么必要或者是否有这个智商写这几行字。
明明之前BOSS还不知道自己有个女儿,后来都能感觉女儿还活着,替身也已经觉醒???
以及giogio总在说“我有一个梦想”,请问这个梦想究竟是什么?
(成为秧歌star?
第五部,很多战斗的致胜原因也太牵强了,虽说热血番不用讲逻辑,但主角能力万金油一会一变,还是给人一种低幼感. 另外,相较于之前,这部的嘴炮尤其多,不亚于死神,直逼教主. 最主要的问题是,全剧也没什么节奏变化,始终在高强度战(zui)斗(pao),情绪以压抑为主,没有对比,没有升降,从而没有层次感. 如果没有荒木风格加成,只是一部除了意大利黑帮背景和配乐外毫无亮点的热血番,仅此而已.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平”. 你可能说这是在致敬《教父》,但请别忘了,《教父》是电影,全长不到三小时,内容涉及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自始至终的运作展现了利益(集团),人性,乃至本我与外在之间的矛盾;Jojo一整就给你整三十多集,而且内容无非是朴素到二元的邪不胜正,恶人不懂补刀,正人嘴炮逆袭. 没有节奏变化和风格切换,除非情怀,谁能耐得住?
基于前四部的口碑,不看会担心错过好料,看过后只觉浪费时间.搭噶,黄金之风处刑曲实在太棒了,早在入坑之前,就搜了琴谱,可惜只有钢琴的,手风琴的话贝斯没得配....作为一个第一印象只看画风的人,当初入这坑,只是想见识下它出现的场景. 不料第四部确实很好看,事件、节奏、风格的繁简都拿捏得很好,扣人心弦,让人有所期待,甚至有所留恋,jo入坑了. 毕竟是这部的配乐,加一星
动画化的黄金之风太完美了,菅野佑吾立功!!
最后收尾收得真是太好了。无处不在的“命运”,不惜纵身也要将其破坏的意志,也决定着接下来注定是一段无法回头的旅程。并非接受命运,而是亲自走进命运。考验不断将人逼至绝境,往后的生死无法左右,然而在他们的意念当中,有着超人般的果决与直面一切的勇气。真是残酷的筛选啊。同时个人也感觉关于善恶敌友之间看似对立但其实又会让人觉得应当有一种更复杂的联系。不过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ps:布加拉提身上闪耀着一种一旦遇见他就忍不住想要跟随他的光芒。以及,迪亚波罗因为能够预知未来而觉得自己立于巅峰,但是看见未来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命运由自己亲手打破。…可以说是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jo人仿若希腊英雄。)
最后是真的机械降神….
直面现实是最难的
麻木了,要不是好朋友极力推荐,根本不会看
坚持到18集还是坚持不下去.....画风人设都蛮不错的,剧情顶不住。就是反转反转再反转,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高,可能是我太菜了。
没有上季小镇日常好看,这季忙着记替身的名称了(都是老牌欧美乐队歌手或者专辑曲目)
个人好感度一般的一季。前期暗杀组出彩,后期老板茸茸能力各种吃书,机械降神也显得荒木有点江郎才尽,另外从画风上看也是最劝退的一部。
片尾曲怪好听的
因为没看过前作,真还没看明白在干啥。
强忍着愤意看到二十多集,忍不下去了,太烂了,正反派的人设和战斗一塌糊涂。
替身能力+智商崩坏减一星,行云流水的叙事加一星,个性不够鲜明的jojo减一星,布姐坚韧不拔加一星。结果还是五星。jojo系列让我一个疲惫的成年人产生了“活着真好”的想法,冲这一点,我就要给它封神!
认识了很多乐队
相比傀儡马戏团,jojo粉真的太幸福了,羡慕。
这节奏,这PPT省钱画面,我 失望
就这样吧……从银魂到鬼灭之刃到咒术回战再到这个,再也吃不下任何少年热血番了,觉得太浅了。
和前四部完全没法比
第五部完,果然在动画里面我更喜欢的还是五部,虽然在制作方面确实没有第三部优秀,但是替身战在五部有了质的提升,在反转与再反转之间每一个人物都能表现的很立体,包括那些反派们,不再像第三部那样成为了单一的反派,也不再像第四部那样只有BOSS战用心描绘,当然任然不变也是那逃不脱命运的悲壮,和那贯彻始终的黄金精神
最终战话太多,还是喜欢前面智斗的部分
最终战不行,除了原作硬伤可能还是我完全无法认可迪亚波罗作为boss,所有和他有关的事都那么卑鄙,太卑鄙了,邪恶都显得高洁可爱。一个一直逃避命运的人,最后永远到不了任何命运,连死都不可以。不过老实说,屑屑回味起来有种无聊的哲学...拿到往前拨动时间道具的大雄,只为了纠正过去的自己,正好与其他人的信念背道而驰。黄金精神也好漆黑意志也好,一直是在生长的。(不要这么用力往柯里昂长说不定更好?)枕头人滚石篇加一星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