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者

Experimenter,The Experimenter: The Milgam Project,人性实验室

主演:彼得·萨斯加德,薇诺娜·瑞德,爱德华多·巴莱里尼,吉姆·加菲根,安东尼·爱德华兹,约翰·帕拉迪诺,塔恩·曼宁,凯南·鲁兹,安东·叶利钦,约翰·雷吉扎莫,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5

《实验者》剧照

实验者 剧照 NO.1实验者 剧照 NO.2实验者 剧照 NO.3实验者 剧照 NO.4实验者 剧照 NO.5实验者 剧照 NO.6实验者 剧照 NO.13实验者 剧照 NO.14实验者 剧照 NO.15实验者 剧照 NO.16实验者 剧照 NO.17实验者 剧照 NO.18实验者 剧照 NO.19实验者 剧照 NO.20

《实验者》剧情介绍

《实验者》长篇影评

 1 ) 社会心理学家的独白

1、今年同时有两部关于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电影上映:一部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浪潮》的故事原型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另一部就是本片《实验者》。

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所涉及的实验主题都是相似的,那就是obedience。

贯穿本片的那个实验,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所做的“电击实验”——这个实验让米尔格拉姆名声大噪(也可以说是臭名昭著)。

2、这个实验很出名,不过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还是说一下:(1)实验“表面上”的主题是:科学家想了解下人类是怎么学习知识的、什么因素可以提高人类学习的效率;在这个实验中,测试的变量是“惩罚”,是否惩罚力度越大,学习效率会越高呢?

(当然,这只是个幌子)(2)每次实验包括三个参与者:一个“老师”(Teacher):他/她是志愿者、实验中真正的“被试”。

另一个“学生”(Learner):他坐在另一间房间里,与“老师”隔着一堵墙,将接收“老师”的指令并回答问题;“学生”表面上也是志愿者,但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伙。

最后是一名“实验者”(Experimenter):也就是坐在“老师”身后、“监督指导”实验进行的人。

用实验术语来说,这位“实验者”才是真正对实验组施加刺激的人。

(3)首先,“老师”将向“学生”念一组词(比如“strong arm”、“black curtain”),然后他会念第一个词,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的词组搭配。

比如“老师”念了“strong”,那“学生”就应该念“arm”。

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将对“学生”施加电击。

米尔格拉姆制造了一台电击机(shock box),可以产生不同电压的电流,最低45V,最大450V;每次“学生”答错一题,下次的电击将提高15V——不过,这都是假的,“学生”实际上不会受到任何电击;惨叫声都是预先录制好的。

(不过,为了让真正的被试“老师”相信这个实验的真实性,他自己会接受一次45V的电击,体验一下)(4)“学生”会按计划先答对几题,让“老师”相信没有作假;但随后就会不断答错题,“老师”就会不断施加电击并提高电压。

在电压达到135V时,有些“老师”会开始犹豫并向“实验者”询问要不要停止实验,毕竟隔壁房传来的声音实在凄惨。

这时,本实验最关键的检验目标就要显现了:究竟权威对我们的行为决策有多大影响?

“实验者”会照本宣科地依次讲4句话:①“请继续”②“实验需要您继续下去”③“您继续进行实验是十分关键的”④“您没有选择,只能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四句话的语调在不断提升,“实验者”命令的态度在加强。

如果这四句话后“老师”仍然坚持停止实验,那么实验就会停止了;否则,实验会进行下去,直至电压达到450V为止。

(5)实验被试保持随机性是很重要的,哪怕是骗人也要做好表面功夫。

所以每次实验开始时带来的两位被试都要抽纸条选谁当“老师”,谁当“学生”。

不过,我们知道“学生”实际是事前串通好的,所以真正被试所抽的几张纸条上面都写着都是“老师”。

另外,很显然,实验没有参照组。

(6)此后,米尔格拉姆将这个实验改换成25种不同形式,加入不同的变量,使用不同的被试(性别,年龄,种族,面对面/隔着墙……)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米尔格拉姆的结论是:虽然被试都会犹豫要不要停止实验,但最后65%的被试都会将电击推高到最高的450V。

而实验者只是在旁边礼貌的督促被试“请继续实验”。

作为犹太人的米尔格拉姆,做这个实验的背后动机,是想了解为何像大屠杀这类事件会发生。

许多德国军人在执行上级下达屠杀犹太人的命令时,对犹太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也感到犹豫。

但他们最终还是执行了命令,就像艾希曼那样(片中出现了当年艾希曼审判片段。

米尔格拉姆第一次电击实验在1962年5月26/27日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录像,而四天后,艾希曼就在耶路撒冷被处死),认为自己这么做是正当的,因为他们只是在服从命令。

他们服从上级命令时因为他们害怕上级的暴力吗?

可米尔格拉姆自己的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普通人对上级、领导、权威的服从是不需要暴力强迫的。

每次实验后,米尔格拉姆都会对被试(“老师”)进行追加访谈。

其中一位被试的回答值得深思:米尔格拉姆:(在听到惨叫声后)为什么你当时不停止实验呢?

被试:因为他(实验者)叫我继续下去米尔格拉姆:为什么你听从实验者的话,却不听从那个遭受痛苦的人的话?

被试:因为我觉得这个实验有赖于我继续下去。

而且也没人要我停止实验。

米尔格拉姆:可他(“学生”)叫你停下来啊。

被试:没错,但是他是被试啊。

米尔格拉姆:谁应该为这个人(“学生”)被电击而负责呢?

被试:我不知道。

这位被试的回答的潜台词让我想到一个犯罪学理论:“非人格化”——施害者会在内心将被害者的人格去除,否定其人格,从而降低自己犯罪时的愧疚感。

同时,那个在“谁该负责”“我不知道”的回答,亦展示了汉娜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罪恶”。

这位被试到实验结束后也没有想到,其实他才是那个被试(当然,在这个实验被公诸于众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

3、不但这个片的标题叫《实验者》,拍摄手法也实在是很有“实验性”。

整部片有着浓浓的话剧风。

这部片在评论届和观众中口碑比较两极,多少也和这种话剧风格有关。

A、本片的主人公米尔格拉姆经常会突然面向镜头,对着我们观众讲话,来一番内心独白,也即所谓“打破第四堵墙”(break the fourth wall)——在话剧舞台上演员要朝向观众念对白。

这种手法近期使用得最泛滥的自然是《纸牌屋》。

对于一个学术人物的传记片来说,使用“打破第四堵墙”可以让主人公把他的理论直接阐述,毕竟有很多学术上的东西用日常对白难以展示。

B、也许真正让一些观众不解甚至不爽的是导演连一些场景也要“室内场景化”或者说“舞台化”。

一些本来可以直接拍摄的场景,导演却故意要用幕布做背景。

比如,米尔格拉姆和妻子Sasha(Winona Ryder)开车去拜访米尔格拉姆昔日的老师、另一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Solomon Asch,这段场景,居然模仿起40、50年代电影拍摄汽车内对话的那种背景幕布技术;而到了Asch家里,除了Asch夫妇和米尔格拉姆夫妇四人的沙发、喝茶的茶几,家中的其他陈设也都一应以幕布来代表,就像我们在看话剧时经常看到的那样。

导演这么做显然不是缺钱——连5分钱特效都不可能这么搞。

我猜导演可能是想说,对于米尔格拉姆,人生、社会环境就像一个舞台吧(戈夫曼的“戏剧论”)。

另外,在探访Asch的这组镜头里,都用黑白背景,这也可能反映了米尔格拉姆与前导师Asch那颇为复杂、甚至有些紧张的关系。

米尔格拉姆当初在普林斯顿给Asch做实验、写报告,满心以为作为学界名人的Asch会为他引荐些什么其他学术名流、帮他找份工——没有;而且普林斯顿的研究所官僚气息严重,连要一张纸、要一根棒棒糖也要打报告。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似乎还是很在乎老师对他的看法,很想得到老师的赞赏。

Solomon Asch也做过一些广为公众所知的实验,譬如那个判断线段长短的实验。

也许你看一些讲心理学、从众行为的书时都会提到这个实验;而这个实验也是以从众行为为研究对象,同样也涉及到欺骗被试。

米尔格拉姆想的是,我要研究从众行为,那就不止是研究几条线段的问题了。

C、米尔格拉姆在走廊里独白时,有两次在身后出现了一头大象。

但这大象似乎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导演显然是用到了“房间里的大象”这个隐喻:一些众所周知,但大家都不愿意明说、甚至故意忽视的重要事实。

电击实验所揭示的问题,正是这么一头“大象”;米尔格拉姆此后在学术圈里的遭遇,多少也因为他公开谈论这头“大象”。

4、之前的电击实验,片中出现了一个“不太协调”的案例:有一位“老师”(被试)在电击达到一定水平时要求停止实验。

虽然“实验者”反复要求他继续进行实验,但他拒绝执行要求;当“实验者”说你“没有选择”时,这位被试反问道:我怎么会没选择?

我是自愿来参加实验的,我还以为我可以为这项研究做些贡献;但要我去为此伤害他人,不,我不干。

这位有些例外的被试是一位电力工程师,显然,他作为专业人士,他很清楚当电压达到450V时会有什么后果。

由此他才坚决地拒绝实验者的要求。

联系到此前关于为何普通人会愿意服从上级、服从权威(哪怕没有暴力),如果单从这个反例来看,我们可以说:因为这个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充满了太多未知、太多不确定、太多风险,而唯有依靠专家的知识引导我们做出正确决定,所以我们才服从权威。

我想用哈贝马斯的术语来说,就是“生活世界”被“系统”所殖民了。

不过,那35%拒绝服从“实验者”命令的人,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关于电击实验的相关知识吗?

而65%服从的被试又全然是因为知识上的局限而选择服从吗?

在与法国的心理学家莫斯科维奇聊天时,为了鼓励米尔格拉姆继续这类实验,莫斯科维奇就说:你虽然搞出了这个结论,但却没有研究出,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片里并没有指明那个法国人就是莫斯科维奇,不过,莫斯科维奇是罗马尼亚犹太人移民、经历过大屠杀、又是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名字也叫Serge。

显然,就是他了)最终,米尔格拉姆有了自己的解释,一种“the agentic state”的理论:个人之所以愿意服从权威,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把责任与自己的行为相分离;在the agentic state的状态下,个人自愿把自己变成别人实现目的的工具。

人们并非没有选择权,但是一旦他/她选择了the agentic state,那么就几乎不可能克服这种身份、无法抵御对权威的服从。

5、虽然米尔格拉姆做的这个电击实验让他在公众心中被等价于电击实验,但其实他还做过(或指导过)许多稀奇古怪的社会学实验;有些实验可能你也曾听说过——但却不知道是米尔格拉姆做的。

导演也将这些实验引入剧情。

A、遗失信件实验米尔格拉姆制作了四种信封,每个信封都有四个收信人,这四个人的身份分别是:共-产-党支持者、纳-粹-党支持者、医学研究协会、Walter Carnap先生(Carnap这个名字显然是在戏仿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但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信箱,而信封里的信内容也是一样的。

然后他让学生们把这四类信故意“遗失”在大街小巷、电话亭、汽车挡风玻璃……结果后两类信里分别有72%和71%的信被送到了收信人邮箱里,而前两类信只有25%送到邮箱。

米尔格拉姆随后将收信人的身份做进一步扩展:白人政治组织和黑人政治组织。

结果在白人居住区,白人政治组织的信更多被收到;而在黑人居住区,自然是黑人政治组织的信更多被收到。

B、小世界实验也许这个实验的另一个名字会更为出名——“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

米尔格拉姆在堪萨斯城和奥马哈两地派邀请一些人帮助他送一批信件,收信人是一个住在麻省、名叫Jacobs的股票经纪人。

这些被试当然不认识Jacobs,更不知道他全名、具体地址;被试要做的就是把信寄给一位他认识、且觉得可能也认识Jacobs的人,看看最后要经过多少人中转才能送到Jacobs。

片中举例一位奥马哈妇女如何经过7个人之手把信送到Jacobs。

而实验的平均结果是,只需要5.5个人中转即可送到,甚至小于6。

虽然小世界理论早已有之,但米尔格拉姆这个实验也许是第一次以实证手段来检验该理论。

C、抬头望天的人群如果一群人在街上突然望向天空,那么会有多少行人会跟随着去盯着天空呢?

米尔格拉姆研究表明,主动望天空的人数会与跟随从众地看天空的人数呈指数递增的关系——又是一个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

我不是学社会学的,不太清楚社会学界有没有相关理论或模型,不过以我个人接触的一些文献来说,这类现象大致可以被经济学里所谓“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模型所解释。

D、熟悉的陌生人每天当你在你家附近的公交车站等车上班时,是不是觉得有几个和你一样在等车的人很眼熟?

米尔格拉姆研究发现,你大概会在一个场景里认出大约4个你经常见到、却从来不会打招呼的陌生人。

在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当中,有一类叫做“socialmetric star”——当你看到他/她时,不但会觉得很熟悉,而且最终你会发现:其实在其他场合也见过他/她。

(看过《我爱哈克比》吗?

里面有个“存在主义笑话”:男主人公一天之内在三个不同地方见到一个并不相识的酒店服务员,于是他想,我一定与这个服务员存在命运上的联系。

按照米尔格拉姆的理论,这位服务员也许只是“socialmetric star”)6、电击实验在公诸于众后给米尔格拉姆带来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实验的手法遭到公众和学术界的道德批评。

有人在期刊发文章质疑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不符合实验伦理;然后学校的伦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也开动了,有人说你是不是操纵数据、编造结论啊,有人说“你搞实验揭露人性多么险恶搞到大家很忧心啊”“科学的目的是增强大家道德观念”云云,甚至还有人说“你在实验里强迫被试折磨另外的被试”这种典型以讹传讹的论调。

米尔格拉姆虽然据理力争,但都是没用的了。

后来他在哈佛也拿不到tenure,拿不到经费,基本就是被人赶出学术界了。

即使在多年后他在电视访谈上、在路上遇到听过他的人,都会说“啊啊,就是那个强迫别人电击实验的那个家伙”,而公众大部分只是听过这个故事,最多就是度过几篇书评,几乎没人真正的度过米尔格拉姆的著作。

其次,电击实验也让大家对米尔格拉姆产生了信誉的怀疑——因为每次见到他,都怀疑他说的也是为了做实验。

这也没办法,毕竟他确实是欺骗了被试们。

肯尼迪遇刺后,米尔格拉姆跑到教室里告诉大家这个消息,但学生们却说肯定又是在搞实验骗我们啦;另一个助教Paul Hollander叫学生们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可即便电台新闻播报了,还是有学生怀疑这个电台广播也是米尔格拉姆伪造的。

真是惨。

离开了麻省剑桥,米尔格拉姆带着全家去了纽约大学教书,在那里也算是恢复了昔日学术研究的乐趣,而且出版了著作,上了电视访谈节目,甚至CBS还以他为原型拍了部电视剧,给了他一笔顾问费。

名也有了,钱也有了,可不知为何,看影片后半段时总觉得米尔格拉姆似乎没有影片前半段那么意气风发。

也许是因为他后来留了大胡子,也许是因为他总觉得被公众指指点点不喜欢,也许就是老了、生命行将终结,也许,电击实验背后所代表的权威服从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他。

(电影中描绘的情况,好像米尔格拉姆在学术圈里没什么朋友,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上面提及的Paul Hollander;但这位Hollander后来搞的好像都是政治学的东西。

Hollander很喜欢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不过有一次来纽约拜访米尔格拉姆时,Hollander想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话却又想不起来,反倒是路过的黑人邮递员正确地帮他引经据典:“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命,但想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在影片一开头,米尔格拉姆就讲过这句话)7、Winona Ryder演米尔格拉姆的妻子Sasha,原本是舞蹈演员,后来变成办公室职员,和米尔格拉姆在电梯相遇。

整部片里Sasha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张力,就是普通贤妻良母的角色,不过Winona出场时间倒不少。

十月份的时候Winona44岁了——时间过得真快,许多人心中的昔日女神如今也已步入中年。

刷微博还能时不时看到关于她的博文或照片——但无一不是当年和德普如何如何的粉丝文或年轻时的剧照、杂志照;少数她近况新闻或图片,下面回复又都清一色“老了”、“美人迟暮”、“杀猪刀”之类。

这尴尬局面都怪当年偷窃那事(搞笑的是她当年偷了Marc Jacobs牌子的东西,从此却成了Marc Jacobs的好基友)。

这十几年里在大片里当小配角、当主角的基本又是独立片小制作,消失在娱乐圈主流视野。

不过握管而论,这些年她演技长进很多,本片的这个贤妻良母角色虽说发挥余地不大,但也可圈可点;今年在Show Me a Hero演的女政客则更是出彩。

我想她不太可能重返当年的巅峰了,但能看到她成长为演技日渐纯熟的好演员,也令人高兴。

就写这么多。

 2 ) 实验出人性

影片说是传记片也不怎么准确,因为片子有一半时间是在很严肃的讨论实验结果和人性丑恶的角力,结尾米尔格伦还来了一大段独白,大意是说,人性总有一天会打破规则,解放天性。

还硬生生把片子立意拔高了一大截。

另一半时间,《实验者》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米尔格伦个人生涯的琐事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剪辑和运镜。

剪辑上,打破时间线的穿插剪辑,给这个平淡到没有高潮的无聊故事,嫁接进了一点儿叙述上的新意。

这是加分项。

 3 ) 实验者

门铃响了。

门开了,你首先进入这个房间里。

和陌生人对视。

正在进行着一个问卷调查顺便为某件产品做做宣传。

对方会发现你的一根笔,一张夹在塑料板上的纸张,或许还有一个挂在脖子上的证件。

他们会猜的。

你是推销员还是过来走访的。

“砰”门关上了,他们选择在你还没开口的时候做出这个动作。

是相信了自己的揣测。

因为,他们平时接到了太多的骚扰电话,看到了太多一些背着双肩包,拿着一沓宣传单的人。

更有甚的,是他们从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怕被受骗的老人家,买菜的大妈和低头看手机的人那里得到一种反馈——大家普遍地忽略这种行为。

就像,你在一个网站底部看到的,人们对于一本书,一个人过激行为的评价一样。

事实是,你不会去花很大的时间成本,眉头紧锁着,用食指捏着嘴唇,久坐在一张椅子或半躺在床上去了解抨击中心的那个观点。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场合。

穿着和背后啤酒墙一样亮色服装的美女,拿着话筒在购物广场中心喊着:“机会难得,我们的抽奖活动即将举行,只要大家用手机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添加关注我们,就能免费进行抽奖,兑换我们在APP上推出的礼品。

”他们并不需要很蹩脚地游说人们。

仅仅安排一些内部人员做为来往的路人。

就会吸引跟风者。

这期间,有人会开始摸一摸鼻子,抬一抬眉毛,看一看手表。

他们中,在想着现在走还是过半个小时后再走,回家吃饭或者等下在商场吃饭。

一旦,他们在这种“伺服机制”中卷进去,必然的会发生滚雪球的效应。

半个小时过去。

“何不再等一等呢?

活动马上就开始了”他们在想。

这里面,在损失递增的因素下,还有的是来自环境的压力。

它做为参考行为,不会拿着枪指着你,不会大声威逼你。

但你往往敌不过。

根本问题不是你能够预见到这件事情好不好。

相反的,你永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就像《围城》里讲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只有在两个地方同时居住过的人,才有资格掌管话语权。

这个环境,我们不要错误的认识到,取决于数量。

它在一两个人中也能得到效果。

关键是坚持。

比如现在,我在饭点写这篇影评的同时,我的另外一个同事问我要不要出去吃饭。

我在不确定还要多久的情况下,坚持写完再出去。

这之间,他可以自己出去,也可以等我。

但在之前大多数下的模式中,他选择了后者。

这个方式成为他自己的“代理”。

考验的同时也是我,因为我也受到同等的压力。

而我制胜的法则是在他问我确定还要多久写完时回答:“嗯,不确定耶!!!

应该快了吧!!!

马上就好了!!!

 4 ) Experimenter

1、Stanley Milgram: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生命倒着看才能被理解,但是都得向后活。

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好像都想给你留下印象。

3、Stanley Milgram:我在这,仍然试着给他留下好印象。

人类的天性可以研究,但是永远无法摆脱。

尤其是你自己的天性。

4、Stanley Milgram:Not all my ideas are brilliant.并不是说我所有的设计都很好。

5、Carnap is an odd name.6、加奶还是加糖?

Cream?Sugar?7、但是根本上只有一个问题:How do these things happened?How are they institutionalized?怎么会成惯例?

8、Stanley Milgram: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没有能力去抗拒权威。

但是人们不喜欢这个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

a kind of flaw in social thinking.9、Kafkaesque's quality.卡夫卡式。

10、Stanley Milgram:人类本性不是邪恶的,也不是好斗的,而是具有一定服从性的。

11、蒙恬说,人类具有双重性,我们活在悖论中。

你憎恨什么,你就是什么。

We cannot rid ourselves of what we condemn.12、你有没有突然觉得自己是个透明人?

Yes and no.一半一半吧。

13、He tortures people with electric shocks.14、但是现在,人们经常看不到全局,只看到一部分的现实。

劳动力是分配好的,人们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专业,没有上面的指令我们就无法工作。

and we can't act without some kind of direction from on high.我把这叫做代理状态。

the agentic state.个人服从权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可以把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分开。

人是有选择的,可以选择进入代理状态。

而你一旦进入了状态,就很难出来了。

But once you assume the role,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go back.15、Piaget.皮亚杰。

在翻译《Piaget》我读到一段关于儿童发展的一句话。

儿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当一个孩子能够分辨现实和幻想的时候。

When the growing child is able to recognize a gap between what exists and what might exist.这让我想到,你选择了和谁结婚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

(妻子:但是婚姻不是幻想。

)是,是,不是。

我选择了你,我每天都会选择你。

16、Sing:Who can explain it?Who can tell you why?Fools give you reasons.愚蠢的人给你起因。

Wise men never try.明智的人从不尝试。

17、我的服从电影在西点军校的第一节课上放映。

every incoming lesson18、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5 ) 起名废+非心理学家的影评

难得平心静气的看完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电影,在写这个影评之前先手贱点了一下已有评价,发现一个分析到位列举1、2、3、4的影评,当时就吓跪了:难道是我太肤浅了,为什么他说的我神马都不懂<笑cry>后来翻到后面才知道是专业的= =首先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最开始选这个电影的原因是因为电击,内心的小人在大叫:这么独特的情节哎╮(╯▽╰)╭小蠢萌(然而并不萌)然后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这下好的片子为什么挂的是英文字幕,这对于战五渣来讲简直瞬间清空血条啊呃呃回归正题,这个电影却确实确实没有人受电击的恐怖画面,想看不敢看的朋友放心吧。

整个影片讲了一个服从的主题,在讨论人的服从的问题,如果要是有研究的人看起来会挺舒服的。。。

太晚了不继续写了ヾ( ̄▽ ̄)ByeBye

 6 ) 每个人都是被实验者,每一天都是在实验中

看完影片突然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找到了答案,你为什么到了某个年龄就要结婚?

为什么结了婚就要生孩子?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

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其实这些统统就像是电梯上那个见到别人面朝墙而自己也转向过去的实验者一样,和那个线条实验者附和大众,回答错误答案一样。

很多人明明不想结婚,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是要遵从大众在某个年龄去选择结婚呢?

尤其在中国你已经很少听到”我是因为爱他才选择跟他结婚的“这种言论了,更多的是“大家都结婚了,所以我也就结了吧“;”这个相亲对象感觉还不错,所以就结了吧“;”老大不小了也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等等,所以什么是到了合适的年龄了?

什么是应该结婚了?

甚至为什么是男人和女人结婚?

又甚至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呢?

以此类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大事亦或小事都是仅仅因为要服从这个社会规则而已,我们每天都活在这种实验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被实验者,而这就是影片中重点讨论的人性中的服从性,无论是服从大众亦或权威。

细细思量这其实不算复杂的实验,其结论却如此震撼与恐怖,这不仅仅止于心理学,实已直达哲学范畴。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变,改变。

实验中的数据其实是65%的人选择了服从,并没有到达99%,这说明这服从性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基因带来的天性,而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是有自己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正如影片最后那句话,而且我认为那句话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斯坦利.米格拉姆,对,独立思考能力是我们走向自己和自由的第一步。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只给你灌输鸡汤而没有方法论的无营养快餐,而是能让你真正可以从了解到深知到最后付诸行动的完整的一套理论加方法论。

至于你会不会自己深入思考加付诸实践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选择做木偶或是自我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其实我还挺佩服看完了这部电影还能从专业角度去评鉴的人的,因为我完全被电影内容吸引了,因为我不是学心理的,以前都这个实验一无所知,而通过这部电影的讲述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实验,知道了这个结论,而这些对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什么镜头,什么打光,什么剧本,什么剪接,什么摄影,WHAT!??

在这么伟大的实验面前who care???难道你看完不是应该想想怎样能在现实生活中不做提线木偶,不做杀人机器,不做代理程序,找到真正的自己吗?

好吧,讲到电影,我觉得能将纪录片似的传记同传统电影结合的如此微妙与讨好也算是另辟蹊径了,这给影片带来了更大的可观赏性,虽然依然有人吵着枯燥无聊,但是它本身就是论文实验题材+个人传记的电影,你可以拍的更生动你去拍啊!

你怎么不上天呢!

OK。

bye。

上天的你们。

 7 ) 写完了,懒得检查了

4.5。

正好前段时间bbc对前色情明星mia khalifa有个采访,里面mia就说当时片方的人给了她无形的压力让她不得不继续拍片,其实这和本片的实验是一个道理,在很多情况下你其实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拒绝,只是好多人从小就被教育成了那样,听话和服从,被潜意识想象出来的恐惧所支配,而驯化我们的人往往还是父母和师长。

除了实验电影兼谈了一下作者的人生,与其说是人生,其实不如说是服从实验对于他整个人生的影响吧,连死前都要点评一下护士的代理人模式,苦笑。

其实蛮感动的,尤其当你是干完了一件 “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能充分表达你当时发自灵魂想表达的” 事,有人发自内心感谢你带来这样一件作品,而你觉得这一切已经和自己现在没什么关系,但是时不时又会回想一下的时候。

看到最后他在实验室挥手告别的场景,有点想哭,以至于看完过后,我蔫了半天。

电影中途有点无聊,那些舞台剧式的表达方式有点用错地方的感觉,所以打不到5星,遗憾。

关于实验的道德问题,我也很矛盾,问题好像集中在,1、用无形的压力迫使受试者去做某事,2、以及让受试者伤害他人继而否定自己这,两个问题上。

实验虽说从结果上并没有对让受试者对客体造成伤害,但是受试者本身的心理活动是完整体验的,而受试者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个 “好人” 这个问题,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很能接受。

完全理解,我完全理解,虽说这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但是那真的是一个很漫长很痛苦的转变过程,尤其是受试者是成年人甚至中年人,没有过这种心理变化的人就更难接受了。

所以米尔格拉姆的做法,1、肯定没有照顾到所有人的心理水平,如上所述这是事实,他就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冷冰冰的,没有爱的,做了一个实验。

2、以自由主义的道德来看,他也没有任何实际的伤害他人,受试者本就是随时可以拒绝的,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权利以及实力,最后对于自身恶的不接受也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他真的没有实际的伤害他人吗?

我想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近些年的一些职场骚扰案,不管是被强迫加班,或者性骚扰,其实真要是按自由主义的标准来看,一有苗头你拒绝就好了,对方有暴力迫使加班或者进一步接触行为犯法了自然会走法律程序。

但是实际上我印象中有些发达国家把凶狠的威慑强迫加班,或者没有被拒绝的性骚扰算是犯法的,我有点不解说实话,虽然我也很讨厌职场非暴力,非语言攻击的霸凌行为,就像利用职务之便给你穿小鞋,对你工作完成度而不是人身进行攻击这些事,但是你还是要清楚,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大不了就离开。

之前就mia这个问题在墙外和人讨论,结果基本上也还是,片方并不犯法,没有顾及她的感受这也是事实(本身也不是亲友),mia的父母需要检讨自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对于这些心理,法律,自由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严重不足,导致一出社会就像一群羊入虎口一样,悲剧就是这么一年年上演的。

题外话就是,当时的讨论是,关于教育问题,应该让学生更自由的选择自身想学的科目,除了基本的语文数学外,应当加入法律,心理学,健康护理,经济学等和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学科,让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生物这些都分成更基础的知识,和进阶内容,对于想要考入的专业,你只需学习相应科目的进阶内容并参加联考就行了,比如你要学建筑设计,那你就要学语文123456,数学12345678,物理12,实用物理13,化学1,地理123,法律12,心理学12,其余的你可以完全不碰。

当然,这是一次自由主义的胜利。

服从实验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一课在学校进行模拟和讨论,这个实验对于法律,心理学,自由主义都有很深的探讨空间,这样至少对于学校霸凌事件,尤其是受压迫者和帮凶,有很大帮助,这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保证孩子们学的津津有味。

《对于权威的服从》书本身也很不错,十分推荐,保证你看的全程背脊发麻,尤其是那些实验条件改一改,数据就走一点点的感觉,或者对于某些个体的描述,我几年前对这书最大的印象反倒是 “刺激” 二字,不摆了。

 8 ) 拍的不难懂,但是很奇特。

拍的不难懂,但是很奇特。

导演讲了个并不难懂的故事,但手法却奇特,明显是纪录片加故事片,效果很一般。

斯坦福大学实验探讨人性本身的服从性和趋同性所导致的对暴力熟视无睹并默认的态度如何形成。

就像前几天有人在大街上实验模拟对女性性骚扰,周边的人会怎样一样,结果让人胆寒,这就是所谓掌权者和绝对实力派所想见的,人的麻木就是这样的可怕。

趋同性 英文名称:convergence 定义:不同种昆虫生活环境相似而逐渐形成相似特征的现象

 9 ) 走向不受控的人生

影评《实验者》文/梅飞朔舞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冷血的暴力事件,其背后的发生机理时什么,这部电影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

一个人类学服从实验的分析结果证实,65%以上的人愿意服从指令、游戏规则、权威人士或是自己周边人的意见,继续做看是不合理、不道德、不愉快等等的事情,在那一刻,人们放弃独立思考,放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选择服从!

身边这样的人越多,构成的环境形成一种气场,不自觉地引导人们从众,尽管看似荒谬,这种事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发生着,这个结论令人吃惊!

不得不接受,的确即便文明发展到信息智能时代,人类没有摆脱这种潜在和隐蔽的人性!

这部影片抛出的问题深刻和富有哲理,引人思考: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思维缺陷,人类所标榜的道德观也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人类自诩自己是这个地球上做聪明的生物,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行为!

这部影片警醒观众,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失去了自由,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我们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名字的代理状态,思想和行为都被规训而不自知,成为这个世界的看客、任何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他们都茫然不知所云,浑浑噩噩,丧失自我是极其可怕的!

愿这部电影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智慧,走出自我欺骗的迷雾,拥有不受控的人生!

 10 ) 服从实验

在米格尔的实验之前,服从实验已经有多人做过。

1.1924年,威尔士的landis实验:坚决要求被试者残忍地砍掉活老鼠的头,而且被试者都不是医生或医学院学生。

结果是71%的被试者被强令照做。

2.1944年,frank实验,frank发现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让被试者做各种各样的荒谬动作。

不过,米格尔没有修过心理学,所以他没有借鉴以上实验。

米格尔实验有很多奇特的情景,电影之中根本没有提及:1.逼真。

实验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试是要被实验员要求把扮演”学生“的演员绑起来的,而不是实验员来绑,等于被试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

为了让被试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实验者会先用机器电击被试者,让被试者更加认为机器是真的有电。

2.机器。

假电击器并非是如家用电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标明有危险的。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电击器,而且在危险的刻度上有伪装的骷髅符号,明确指出超过300v对人是致命的。

”非常危险!

“3.大笑。

很多被试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试甚至笑到无法行动,实验停止。

之后的”英雄“们有65%的人选择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伤害他人的决定,但也有35%的人选择了不伤害,这些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呢?

具体人名要到2057年才能解禁。

60年代中期,米格尔对2方人士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询问其童年、亲子关系、早期记忆等问题,结果没有任何共性。

正如电影所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去屠杀犹太人,这也是这个实验广受争议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是美国人民的天性的想法是错误的。

一旦有类似的制度,任何人都会去做相同的事。

本片拍摄得过于简陋,很多应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所有人都像是”历史频道“纪录片的人一样简单陈述。

米格尔本人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光鲜、富有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萎缩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这也是他能发展出如此多重要实验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实验备受争议的缘故。

《实验者》短评

Stringed puppet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间离式画面加抽离式旁白,实验本身讲的比人的故事更精彩,放在一个重心为experimenter的电影中显得有点defocus,斯坦利饰演者表演似乎输给了某些受验者。Perhaps our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in our liberation.

5分钟前
  • Meet the Devil
  • 还行

实验方法没有问题,结果能说明问题。

7分钟前
  • 天涯.........
  • 还行

科教片

11分钟前
  • 冒烟的**
  • 还行

米尔格拉姆实验,心理学课上老师讲过,电影主要是还原了实验过程。人物不能让人印象深刻,做实验的过程也和书上讲的差不多,研究结论出来后电影没有呈现深挖的过程,所以看完后觉得就是复习了心理学知识而已。另外看到了这么多年后的薇诺娜,想到在《纯真年代》的惊艳,祝福她。

13分钟前
  • Calavera
  • 还行

Do not be messed up with human nature, it&amp;#39;s a black hole, but intriging obviously.拍的很有意思,台词去细细琢磨加上自己成长经历中的回忆,会发现其实并不会枯燥,唯一没看明白的是背景里的大象是什么意思。

17分钟前
  • 畸生
  • 力荐

是我喜欢的题材,涉及到不少经典社会实验,大学里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实验经济学」,也算是入过门。主角多次打破第四面墙向观众对话,意不在讨论实验本身背后社会哲学,作为传记电影,足够。

18分钟前
  • Ecane
  • 推荐

要是部纪实的纪录片就好了,其实没有很体现演员的演技,一些实验的细节也没有完整呈现。

19分钟前
  • 火柴头15275
  • 推荐

更像人物传记

2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这个实验倒是听说过,这么详细的了解来龙去脉感觉社会学家这职业也是很有趣的

24分钟前
  • 七叶明
  • 推荐

160715,6.0分。作为传记片过于平铺直叙。而且只见其做了什么,不知其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难在哪里,体现什么。

27分钟前
  • 二一老人
  • 还行

我会是中止实验的那一个吗????

32分钟前
  • 尼奥
  • 推荐

突然觉得我的人性好强大 我在第一个demonstration结束之前就说“你要中断没人能拿你怎么样”

34分钟前
  • RITA
  • 还行

沉闷,故作深沉,不知所云

38分钟前
  • 野百合也有春天
  • 较差

生硬。。

39分钟前
  • 河い西
  • 较差

挺好看的

43分钟前
  • 木白木白木白
  • 推荐

做学问

46分钟前
  • *`WQW.!
  • 推荐

路西法效应讲的俩实验居然同一年电影化。离间效果、屋子里的大象等等,但实验细节不比读过得更多,人生全部交代一遍但难说深入,深刻金句全是书里摘录直接对观众说的。妻子一角作用不大。亮点是耶鲁实验首版影视剧是William Shatner主演黑了他一把哈哈

48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也许我们都是木偶,但是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52分钟前
  • 槑槑
  • 力荐

已经下载,但是看简介,不打算看

54分钟前
  • 疯语者
  • 较差

相当不喜欢这种

58分钟前
  • in2too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