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故事不错,只能说导演太烂。
可以畅快淋漓噼里啪啦说过瘾的故事非得搞成一段一段的散文诗,煽情扭捏做作矫情,三个大男人在那边哭成一团怀念过去,以为这样就能折射人性光辉就可以拿金像奖了吗白痴。
电影拖沓到死,又臭又长,在电影院我一直在掐时间想着这屌电影到底还要演多久。
那么多精彩的副线不讲,就顾着几个男人的矫情卖骚,真的蠢到家了好吗。
鳄鱼的特效能再假一点吗,鳄鱼那几个镜头明明就是一模一样的反复播了好几遍而已啊。
那个所谓的做法事的法师念的明明就是大悲咒啊,坑爹呢。
一开始还有直升机啪啪啪呢,这么虎头蛇尾BOSS这么容易就挂了算个什么屌啊。
白头发那傻逼,智商这么低嗨药嗨到都脑残了到底是怎么做上老大的啊,还有特么那么多手下,坑爹呢。
这么高的评分到底是哪些脑残给的啊。
最后的致敬:啊这部电影呵呵太垃圾三个娘炮搂在一起哭哭啼啼好好的故事就这么被导演这傻逼分成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的自然段讲给我们听讲完他一阵唏嘘我只想着这垃圾电影几点才能结束因为我尿急
谁都想做西门吹雪,阿秋、阿天、阿伟。
我以为他们都是英雄,尤其是当死去才知道他们姓名的王顺益和张子伟。
后来我发现他们亦正亦邪,有胆小退缩导致兄弟牺牲的苏建秋;有因被兄弟放弃而回来报仇的张子伟;甚至还有一意孤行抓毒枭进而造成更多痛苦的马昊天;以及与兄弟共进退的黑柴… 这部剧最令我困惑的也是他们的亦正亦邪,反派就真的是坏人吗?
这需要从他们的人物角度分析。
他们大致有三次情感变化,以苏建秋显著,第一次是因为任务。
他已经卧底五年,妻子快要生产,他不想继续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而其他人是劝说。
第二次是因为责任,苏建秋想要回归正常生活被马昊天用枪打回卧底,苏建秋说:“我想做个正常人,做个警察。
”其余人是唱着贯穿全片的歌告诉他,你是个警察。
第三次是因为正义,因为有个词叫该做。
张子伟的爸爸说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就够了,他用一辈子甚至算两辈子的生命做了同一件事。
最后苏建秋也克服了心里的障碍,那时,他也是西门吹雪。
在阿天和阿伟争谁是西门吹雪时阿秋没争,有些细节真的会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他们舍弃一切羁绊,不是为了成为西门吹雪,而是为了别人的家人,扫毒的警察们在安与危之间选择了职责。
“我们今天尽了应尽的职责,就算输了,也死而无憾。
”一瞬之间,忽而生死。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有好有坏,一念之间亦正亦邪。
但这部剧叫《扫毒》,如果选择不专心,那么到处都是毒贩的警告就不是噱头。
苏建秋和张子伟终究不是反派,苏建秋选择做个警察,张子伟选择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所以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誓要去,入刀山。
浩气壮,过千关。
”他们都是西门吹雪。
注:此处所指男同情节不代表是男性同性恋,所指为广泛意义层面上的男性情谊表现。
早在《扫毒》映前一个月的时间,铺天盖地的网络宣传几乎占据了各个角落,莫名的“好口碑”的说法也不知是从何时缘起。
而这部片子最大的营销手段则是重塑和致敬纯粹港片时代。
这种说话其实早就有了,自打九十年代末港片没落起,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香港电影人在坚持着这一口号。
在风雨飘摇的2000年之后,刚刚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不久的香港电影界,又遭“非典”袭击,人祸层出不穷。
直到《无间道》的出现,又算是重振了港片余威。
但像《无间道》这样的极致作品毕竟是个个例,仍然难掩港片日渐的颓势。
在近些年来,香港电影人开始集体北上,就连当初固守的杜琪峰都盯紧了大陆这块肥肉,何苦其他。
再造港片时代逐渐变成了一句纯粹的空头口号了。
谈回《扫毒》这部片子。
这是一部群雄性质的影片,人物结构与关系事实上早在张彻的《刺马》中就得以发挥了,而后又有如《窃听风云》,这种同类型片中的群雄戏不胜枚举。
在上面提到的三部片子中,群雄的个性又是相互依托存在的,直白的讲便是各为制约对方的因素,关联性极强。
而事实上,《扫毒》在处理三人关系的时候,埋入了更多同《刺马》一样的相惜的男同情结。
自张彻男同情结发扬之后,被吴宇森光大,并在回归之后开始没落,因此观众已经很久不见这种纯粹式的男性情谊表现了。
之所以将这部片子划归为具有男同情结影片,是因为《扫毒》中对于此的隐晦表现实在太多。
影片很巧妙的运用了一首经典老歌——《誓要入刀山》。
当中歌词有一段“愿与你,近一杯,聚与散,记心间,毋忘情义,长存傲气,日后再相知未晚。
“这段标准的歌词非常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三位男主角的情谊,意味深长,悲壮感一时激发而不可收拾,尤其是到了尾末阶段的火拼戏,更是”男儿傲气“四射。
同时,不得不说,这段运镜方式和演员走位,极像杜琪峰的《枪火》和《放•逐》,所以这也可以看做是延续杜琪峰的男同情结。
除开上述,愿为兄弟生死的表现则又是一例佐证。
在片中,马昊天在绝路选择苏建秋与张子伟的去留生死,则更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味,马昊天在绝路舍己留人的高呼,再显悲壮色彩。
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绪在张彻的《新独臂刀》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而暗喻也贯穿整片,张子伟得幸留存并与八面佛的“女儿“结婚,而众所周知的是,这缅娜也是个变性人而已,在之前苏建秋与黑柴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得出。
今年暑假上映的《激战》又是一部很基情的影片,男性的肌肉碰撞以及惺惺相惜的一吻,都在昭示着近些年港片的一个创作态度,那边是重塑早前港片中的男性情谊。
这种不约而同的创作方式更像是近些年来的普遍民风所向,在哗众取宠的时代,这种潜意识的把握,更能显得出这个时代观众群体的关注点和猎奇点。
事实而言,这部片子编剧水平算不上顶级,甚至只能达到及格线。
依然贯穿了老套的情结,对于张子伟的生死转折更是处理的草率,缺乏最基本的说服力。
同时惯有的毛病则是对于人物的挖掘和塑造。
当中最具有人味儿的也不过是苏建秋一角儿,对其他两位主角的塑造显然不够立体,同时三人的对比关系线也没有充分划清,这样也使得其他两人的情绪爆发更显突兀与陡然。
在观众看来,既然是一部群雄戏,必然是等分来划,主次关系必然是要体现,但这绝对不代表次要主角的挖掘是没有必要的,不然的话只能是人中戏而非戏中人了。
再造港片依然是种愿景,在资金、人员共融的当今电影界,完全的闭门造车时代已经枉然了,重塑时代是倒退的表现,但适当的致敬则是关注人文情绪的。
凡事适可而止,不然又将成为下一部《光辉岁月》了。
这部片子口碑好像挺不错,已经听到周围好多人推介和称赞了。
今天在电脑上搜出来报着期待看完了。
好像张家辉凭借这部电影得了影帝?
只能说应得的吧。
其实从这三个角色本身来说,张家辉的角色就是最出彩的,当然,他确实也演得很好。
始终对一场戏印象深刻,就是5年后他们三个相遇的那场戏,只想对张家辉说两个字:漂亮!
好了,进入对这部电影的正题。
听名字我以为主要是讲关于警察捉拿毒贩的,看到一半发现我错了,原来他想讲兄弟复仇的,最后,当三兄弟唱歌时,我发现我彻底错了,原来这是一部批着警匪外衣的琼瑶片!
之前那个聪明的三个人(至少不是太笨)会相信毒贩的话?
轻而易举带着三把枪就以为能走上人生巅峰?
si不si sa?这就算了,那么一个封闭的小房子,没有坚硬的遮挡物,外面一圈人各种先进武器围剿,还能气定神闲的唱歌,一个沙发就可以挡子弹?还能在里面把外面各种开挂的武器和毒贩消灭完,也是厉害.抗日战争要都像这三个人一样牛X那哪里需要打这么多年?还有,那个泰国人妖存在感会不会太强了?怎么不跟张家辉来场吻戏?毕竟爱得那么轰烈,死都不让哥哥杀张家辉,这种时候要是来场吻戏,哇,那妥妥的琼瑶啊,也不至于现在这样三不沾,警匪不像警匪,兄弟不像兄弟,琼瑶不像琼瑶.如果这部片子出现在5年前甚至3年前,我都会觉得这是部非常好的片子.然而到了现在,这片子简直就是大杂烩啊,什么都往里扔,也就没什么出彩的了.
陈木胜是像陈可辛一样会算计的导演。
这是那个时代香港导演的通病。
成功是因为重视观众体验,失败也是因为太在意观众体验。
可以说,陈木胜是功夫片导演,他拍过的成名片大多是功夫片,在九十年代港片最辉煌的时候,他是很有一些代表作的。
陈木胜所拍的电影,大多数是英雄情结,兄弟义气,热衷塑造街头流氓、无业游民、失意警察。
陈木胜拍片还是很有风格的,没有太大的跳跃,水平也基本持平,没有特别特别差的臭名声之作。
陈木胜电影的分界点,大概可以从2005年《三岔口》开始。
在《三岔口》之前,陈木胜用的是自己赶上香港电影辉煌时使用的本能手法,重点放在小人物的忠义悲剧和精彩打斗上。
香港电影衰落后,陈木胜也试错地探索过拍片方向,最终《三岔口》的肯定令他找到了方向。
2005年《三岔口》是郭富城转型之作,令迷茫的天王最终获得自信转型到电影演出上。
陈木胜似乎也探索到了港片的新内涵,除了传统的打斗和兄弟义气之外,更注重探索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扫毒》也不例外。
除了拥有非常“港”的片名之外,班底也是港片御用。
本片是典型的兄弟电影,加上儿童只有三个女演员。
本片的叙事超越了普通的好莱坞叙事,在观众都以为电影要结束的时候,电影只是经历了一个节奏性的过门,接下来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恢复到“情和义 值千金 上刀山 下火海又何妨”的港片标准节奏。
结局悲情,是港片伦理的必然,令人不免想到吴宇森。
但是吴宇森通常描绘双人情义,陈木胜擅长刻画三角关系。
说到三角关系,本片值得关注的是几次三角构图。
第一次,是影片开场,交代三人关系和各自工作背景。
张家辉买了外卖,拿出两个椅子招呼兄弟们吃饭,把高的椅子让给刘青云,自己坐矮板凳。
一个细节交代刘青云在张家辉心中的地位。
接着喊宿醉的古天乐起床吃饭。
古天乐坐起来,三人形成了非常经典的三角构图。
张家辉、刘青云相对而坐在画前,古天乐一个人正面对镜头在画后。
古天乐在三兄弟中一直属于边缘角色。
其他两人是警察他是卧底,其他两兄弟朝夕相处他出生入死,吵起架来他俩肯定是一伙的。
此时古天乐在三人关系和职业身份上都处于弱势。
第二次,是泰国情况败露,八面佛逼刘青云在古天乐和张家辉中选一个生还,此时的三角形是刘青云挟持八面佛女儿站在三角之巅,古天乐和张家辉站在三角两底处,摄影机处于全景上帝视角。
古天乐和张家辉在刘青云心中都是同等重要的弟弟,而生与死都在刘青云一念之间,此时他处于决定生死的上帝身份。
所以站在三角形顶端。
第三次,张家辉复生,三兄弟在天台重逢,这时候,和第一次明显不同,古天乐和刘青云站在三角两底,张家辉被孤立在顶端。
因为突然出现的张家辉此时身份是报仇的毒枭,与刘古二人明显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此时三人都是逃犯,一个劫匪,一个越狱,还有一个是毒贩,他们已经为了兄弟义气和自我救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最后一次三角构图,是三兄弟携手勇闯八面佛泰国贩毒集团,在被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在沙发上坐一个三角回忆儿时记忆(此处的回忆表明,他们的战斗有一定的不正当性),作战时形成了一个三角的防御同盟。
本片人物有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挣扎,又是一部容易突出演技的电影,三大影帝飙戏中,最精彩的是张家辉。
尤其从在泰国被处决之后开始,催人泪下。
当然,本片也有很多槽点,比如人物转变生硬,人物动机没有足够说服力,故事背景交代不够,很多逻辑经不起推敲等。
纵观本片,是三大影帝个人表演的胜利,是陈木胜再次挑战奖项的野心之作,是导演迎合观众冲击票房的有力候选,但是要说是港片的复兴之作,未免乐观。
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马昊天(刘青云 饰)、张子伟(张家辉 饰)和 苏建秋(古天乐 饰)共同效力于警队扫毒科。
在一次临时改变计划的行动后,建秋因为卧底身份不能与妻子(袁泉 饰)过正常生活而心生退意,但在阿天与子伟的劝说下,三人决定进行最后一搏。
建秋跟着毒贩老大黑柴(林国斌 饰)前往泰国与毒贩Bobby(卢惠光 饰)进行对接,目的是见到行动的最大目标“八面佛”(卢海鹏 饰),阿天则和子伟以及同事阿益(吴廷烨 饰)进行跟进。
由于泰国警方的配合不力导致建秋身份暴露,虽然建秋答应阿天继续把交易完成,但失败的导火索已经埋下。
交易当天警方几乎全军覆没,危急之时阿天挟持了八面佛的女儿缅娜(宝儿 饰)准备逃命,八面佛承诺只要还回缅娜阿天可以带走建秋和子伟中的一个,没被选中的则要被推进鳄鱼池,面对抉择阿天及进退两难其实这部影片bug很多,因为喜欢张家辉,就勉强看下去,不但张家辉死里逃生有些离奇,连最后两们领盒饭感觉也领的莫名其妙。
陈木胜有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身份——杜琪峰的弟子。
欧洲人喜欢杜琪峰,《扫毒》作为闭幕影片在罗马电影节上映,宣传材料在介绍陈木胜时,不忘加上一个注释:Johnnie To的学生。
师徒二人在同一年不约而同都拍了一部古天乐主演的缉毒题材的电影,也算是个有趣的巧合。
杜琪峰的《毒战》偏重写实,制毒、运毒、贩毒的过程,真实丑陋得惊心。
《扫毒》不同,虽然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陈木胜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两个美国缉毒警为抓哥伦比亚毒枭,穷追不舍,用时两年,从南北追到北美,期间双方各有不少伤亡。
毒枭不解:何以如此执着?
警察答曰:这是我的责任。
),但毒品对于陈木胜只是一个噱头,一个引子,一个引发冲突、制造矛盾的诱因,即便把扫毒换成扫黄、扫黑、扫地,对剧情的推进和人物关系的建立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扫毒》的内核在于一个“情”字——友情、爱情、亲情,各有涉及。
尤其是三大主演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之间的兄弟情,是整部影片推进的源动力,矛盾冲突都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想法和作出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对之后的人生造成极难挽回的影响。
而故事最终的救赎,依靠的同样是三人之间的情谊,在陈木胜看来,兄弟情深是化解一切问题的钥匙。
虽然有漂亮的袁泉和性感的宝儿这一个半女性角色,可最让观众揪心的还是三个男人之间的虐恋情深。
陈木胜坦陈自己受张彻、徐克、吴宇森、杜琪峰影响最大,而这四人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善于刻画男性之间一诺千金、生死相许的铁血情义。
为了让文戏更出彩,陈木胜先后请了三个“不能说他们名字”的著名编剧,磨合之后,感觉理念不合;继续找编剧,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整个创作过程历时良久,陈木胜也说自己“从未如此纠结过”。
最终上映的版本,剧情上虽然难说一流,但比之陈木胜前几部遭人诟病的恶评之作,水准显然大幅提升。
武戏是陈木胜的长项,枪战、爆破是他立足香港影坛的看家法宝,相对于及格水准的文戏,《扫毒》的武戏值得更高的分数。
全片最精彩的动作戏莫过于大毒枭八面佛在泰国大开杀戒那一场,直升机扫射、追车、鳄鱼潭,丢下中枪兄弟的绝望、面对两个只能活一个的抉择的两难,这段时长二十多分钟的大场面枪战戏,没有片刻的冷场,虽然逻辑上有问题,可仅就观赏性而言,绝对可以值回票价了。
大结局的那场发生在澳门夜总会里的决斗,一直在红色调的背景下进行,视觉上同样可圈可点,有血腥暴力的寓意,也象征着热血的兄弟情(此处视觉上的设定不知是否受了金知云那部《甜蜜的人生》影响)。
九十年代,陈木胜给我们留下过《天若有情》、《冲锋队之怒火街头》这样的难忘之作,尤其后者,畅快淋漓,被多少当年混迹于录像厅的港片拥趸奉为经典。
可千禧之后,从《三岔口》、《全城戒备》、《新少林寺》一路看来的观众,难免得出陈木胜江郎才尽每况愈下的结论。
《扫毒》算是陈木胜为自己正名的作品,风格上依然是一贯的简单暴烈,虽然剧情上有硬伤,但总体看来,精彩刺激,的确一扫颓势,细节上间或犀利,偶露狰狞,都能让人看到曾经的那个能带给我们惊喜的陈木胜。
细节上的用心,俯拾两例。
一,影片开始不久,三兄弟一起吃饭,一起唱“誓要去,入刀山”那场戏,可以注意三人的位置,古天乐处于画面中央,意味着他是之后发生事件的中心人物,他偷偷打电话给八面佛,也的确是三人关系发生巨变的始因;他坐在床上,比坐在椅子上的刘青云和张家辉矮了一截,也暗含他之后犯了错误、心理上矮人一截的意思。
面光的张家辉,是被牺牲掉的无辜的角色,而背光的刘青云,则是作出那个“两个只能活一个”的黑暗决定的“坏人”。
这场戏,三个人由冲突到讲和,最后看似融洽地一起吃饭,镜头上摇、后退,退出窗外,透过一个铁栅栏拍摄三人一起吃饭,铁栅栏象征隔阂,也寓意着三人之后心生隔阂分崩离析的结局。
二,刘青云在抓捕行动时,奉命放走林国斌,并让古天乐继续卧底,以揪出幕后的八面佛,古天乐不依,三个人在他女友海边的房子外发生口角。
冲突结束,古天乐一人走到海边,站在栏杆旁看着大海,此时的画面构图非常凌乱,横竖相间的木条、栏杆上绕着的渔网,代表着古天乐此时混乱的内心。
而当三人和好之后,同样的场景,却又拍出不同的感觉,一个仰角镜头里,三人并肩站着,中景镜头滤去了多余的画面,连本来看来凌乱的木条,此刻也整齐起来,寓意着三人达成共识,暂时平静的心理。
以上虽然只是随便略举两例,其中却能看出导演花了心思。
在接受采访时,陈木胜谈起创新:“以前技术不发达,要通过看电影才知道很多事。
现在我们已经在网上看到很多东西,所以‘新’这个字最重要,怎样找到新的题材,如何在电影里把这个题材发挥得更好,创作能力更高。
”有趣的是,虽然口口声声在谈创新,可《扫毒》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却是——这实在太像一部八九十年代的老港片了。
甚至有网友戏言,“这片可能未必最适合大银幕观赏,在录像厅看估计更嗨”。
《扫毒》里浓浓的怀旧感无处不在。
三位男主角最爱的一首歌是郑少秋的经典金曲《誓要入刀山》,失意时、彷徨时、痛苦时,都会唱起这首歌互相鼓劲。
而当电影结尾三人举枪并肩大战八面佛的雇佣兵时,这首歌再次响起,霎时间仿佛时间倒流,那些有过录像厅经历的影迷仿佛瞬间回到那些烟雾缭绕的旧时光,昏暗的录像厅、闪着荧光的电视、那么多兄弟情深的老港片……《誓要入刀山》是1978年香港武侠剧《陆小凤之武当之战》的主题曲,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都称自己是西门吹雪,争执不下时只听张家辉说道:“西门吹雪有你们俩这么黑吗?
”唔,这也算冷幽默一则。
影片里有一段张家辉自断左手的戏,血腥、惨烈,却突兀违和,无甚必要,可又让人忍不住想起杜琪峰1991年拍摄的《至尊无上之永霸天下》,里面王杰砍手的那场戏。
不知陈木胜此处是否在向自己的老师致敬?
虽然是杜琪峰的弟子,但陈木胜在段位上显然要低不少。
《扫毒》结尾,面对即将到来的泰国雇佣兵,三位男主角不躲不避,潇洒地点起烟细说从前。
相似的情景设定,杜琪峰的《放·逐》里,黄秋生为首的一干兄弟放弃一吨黄金,轮流喝着一瓶威士忌慷慨赴死的场景,不知要比陈木胜高出多少。
决战的枪战戏,包括刘青云站起以血肉之躯当盾牌、掩护古天乐开枪打死八面佛的镜头,则显然是吴宇森的做派了。
不难看出,虽然是杜琪峰的弟子,可陈木胜其实继承的是吴宇森的血脉和衣钵。
一.《龙虎风云》(林岭东,1987年)1.开场《扫毒》开场有大量的香港街景,并且大部分都是俯拍的夜景,这跟《龙虎风云》的第一镜很像(由上至下的摇镜),两部片子的开场不仅都同样地选择像庙街这类龙蛇混杂的街市,以暗示犯罪的即将发生,而且都很注重纪实性。
2.人物《扫毒》里的古天乐和《龙虎风云》里的周润发都叫“秋”,二者都有同样的身份——警方在毒贩身边安插的卧底,并且两人都具有同样的情感——对卧底身份的厌倦,对重返警察岗位跟家庭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危机四伏的恐惧。
二、《英雄本色》(吴宇森,1986年)1.跛脚《扫毒》跟《英雄本色》都用了跛脚来象征人物的衰落,这种具象化的符号加深了观众对人物凄凉处境的代入感,而两部电影里的主角都在跛脚后面临事业的低潮与兄弟的不和。
2.倒地双枪“倒地双枪”可谓吴宇森的独创绝技,以动作潇洒著称,此绝学自开创以来,受到中外众多影迷和导演的喜欢,并被多次借鉴,此次刘青云在《扫毒》中也玩了一把,不过在视觉美感上还是不如小马哥的。
三、《喋血街头》(吴宇森,1990年)外部环境、人物关系《扫毒》在泰国的戏份,有几分《喋血街头》的影子,不光是里面出现了东南亚军队跟重型武器,连人物陷入困境,以及三兄弟关系的决裂都似曾相识。
四、《放逐》(杜琪峰,2006年)血雾,结尾处理杜琪峰拍枪战戏有一个要诀,就是着重表现瞬间的爆发力,所以才有了血雾。
一般他拍血雾的时候都配以慢镜,来渲染出一种血腥的美感。
这次陈木胜在《扫毒》的结尾大决战也用了血雾,但是有点东施效颦,拍得毫无美感,在视点选择跟景别切换的合理性上面也很差。
简单来说,就是看起来很混乱,看完不知道TM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就结束了。
再说,你后面都用了血雾,前面干嘛去了?
有位网友说得很对,他压根就不应该把现实的枪战跟美化的枪战混在一部电影里拍,最后搞得四不像。
在结尾处理上,《扫毒》也有很多跟《放逐》相似的地方,深入虎穴、以少敌多、密闭空间,最后,刘古张三人还大谈小时候踢波的趣事,踢波?
这不就是杜琪峰最喜欢用来表现兄弟情谊的小技巧吗。
五、置景方面的借鉴——《无间道》(刘伟强、麦兆辉,2002年)——《唯神能恕》(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2013年)电影开头在庙街旧楼里的毒品交易、结尾大决战的酒吧,分别借鉴了《无间道》、《唯神能恕》两部电影的置景,这个光看场景主色调就能对比出。
最后——我敢肯定陈木胜一定很喜欢《唯神能恕》,可是你丫请了泰国警长又不让他劈友又不让他唱K,那你还请个毛球??
懂得借鉴其实是好事,古往今来,很多导演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的,杜琪峰学黑泽明、吴宇森学梅尔维尔,但这事儿,你搞好了就是昆汀周星驰,搞不好就是陈木胜了。
《扫毒》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太多以前港片的影子,反而迷失了自己,很杂,很四不像,连每个段落的调色都不统一。
陈木胜状态好的时候也就是半个林岭东,况且他状态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ps:本文纯属个人推测,不喜勿喷。
完。
三位影帝的表演的确给了这部电影非常扎实的表演功底。
也流出了不少著名的梗。
但美中不足的是结尾又有点无厘头了,三个人打三百人的场面又来了,如果不考虑合理性,这部片子甚至可以和我心中10分的片子排在一起。
但电影看多了,也就要求更高,导演把这么优秀的演员凑在一块儿,拍出这样的扫毒只能说是完成任务,并没有惊喜。
但是呢,看到好像有人故意打低分,还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没办法,只能打5星拉拉分了。
打1星2星的,麻烦你们找出同类型的警匪片逻辑又缜密,又能让观众看的热血的电影!
还有,别只差一点点哦,毕竟你心中的5星和1星,差距很小吗?
悬疑动作犯罪片,讲述本来是好兄弟的三人,面对困境和诱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此命运大为不同的故事;但最后三个好兄弟齐心协力,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三个男人一台戏,亦搞基亦兄弟,有种老式港片情怀。
很有诚意的港片,特别是最后澳门的枪战太有九十年代警匪片的感觉,插曲也好听,当然最给力的还是帅哥,古天乐又逆回去了,又有点男神的感觉了,伪黑化的张家辉果然很帅,还有老帅哥吴岱融,够花痴标准了。
我们向往的,我们立志要做到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终能达成目标。
有三五知己,同进同退,不问前路之艰辛,只为人生之志向,男儿豪气,无畏前行。
耶稣都留不住他,我说的
乱煽情 情节转折牵强 没水准 前面拖太长
为什么这么不合逻辑?
虎头蛇尾
烂片,逻辑不清楚
剧本太弱了。为了刘青云加一个星。鳄鱼不喜欢张家辉的肉体。
三个火枪手,一人一星,叠加加一星。虽然所有剧情都被我猜到了这应该是算惊喜还是惊吓呢?话说尖沙咀段坤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闹哪样啊?!
高开低走 五年后的字幕一出迅速值崩沦为魔幻片 硬伤太多让人想吐槽都无从下嘴 几个大男人叽叽歪歪各种表白真的大丈夫吗?张家辉娶的老婆居然不是人妖 这就是本剧戏剧张力不足的罪魁祸首!
主角如果是三个香港女人感情戏陈木胜这么拍还成。结局如果全死了,八面佛活着我就再加两颗星。不过里面那个人妖还真特么是人妖啊我操。
bug得黑人,不过我很喜欢八面爱因斯坦
三大影帝
三位男主互相飙戏的感觉不错,在刘青云和张家辉强大的气场下,古天乐又稍微显得弱点。多年前行动的失败造成的影响,张家辉卷土重来之后,他和刘青云的表演都是气场全开,分寸感十足,颇有看点。
本来前面都挺好的,节奏很紧凑。但泰国缉毒戏过后,电影就婆婆妈妈一直到结尾,几个大老爷们磨磨叽叽的,各种黑化又洗白,然后为了选谁的问题动不动就眼泪鼻涕的,你在拍唐山大地震呢?我反正全程盯着泰国男孩子的黑丝大长腿看。
老港味道,不错不错,不过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什么,不爽快。
辉哥复活之后真是帅呆了啊!……干嘛最后泰国美女要变成男声啊,为嘛要这么幻灭啊!
三尊大神演技牛逼的不行,感人的部分也煽情十足,但是故事明显不合理,叙事里面的bug太多,张家辉活着回来还不黑,导演脑洞这么大真的没有问题吗?
故事禁不起推敲,倒是最后又热血了一把。
古天乐的脸是打多了肉毒杆菌么?怎么僵硬得一点表情变化都没有,夹在影帝中间完全看不到演技了...
很复古的热血电影,英雄本色+喋血街头,倒退25年,主演就是周润发、张国荣和张学友了。作为升级版的《男儿本色》,陈木胜的暴烈风格表现很充分,文戏有点拖,应该删掉20分钟。张家辉角色最讨巧,纯男人戏,戏份最多的女角是个人妖!
分都给这三个老男人,剧情什么的我完全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