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凯莉·莱卡特
主演:米歇尔·威廉姆斯,周洪,安德雷·本杰明,陶德-欧-丰尼克·陶德,劳伦·拉基斯,丹泽尔·罗德里格兹,让-卢克·波切洛特,特德·鲁尼,玛丽安·普朗科特,希瑟·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本片展示了画展开幕式之前一位艺术家的日常及其与他人的关系。生活中的混乱成为了她的灵感源泉。详细 >
-
莱卡特用最冷静和温柔的笔触讲了一个(略微)可悲的、焦虑的、普通的艺术家的故事。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略微)可悲的、焦虑的、普通的艺术家(人):困顿于日常,迷惑于妒忌,深陷于焦虑,陶醉于自我。焦虑既可以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也可以是杀人于无形一锅温水。比起温蒂和露西那会,题材的确是中产了一些。但仔细看莱卡特在小米身上雕琢的笔触,她仍然是那个细腻、怜悯、永远与角色平视,且女性主义的莱卡特。
7.3/10
6.5/10 比较真实的视角 办个展不容易 办几个展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平淡
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在何处?从捏陶塑这个微观动作出发,逐笔描成和周遭斡旋的路径图。对关系的拿捏再谨慎,也有跌绊的时候,就像Lizzie对着烧焦的作品叹气。避世而性情乖戾的弟弟,离异多年的父母,创作思维更偏“当代”、无暇购置热水管的Jo,这些人物扮演镜像的同时,挤占着画框,喻示一次接一次小型崩溃的来临。观感颇似看了场轻捷的弹珠游戏,因此也显出结尾放鸽子的桥段太设计。哪怕对莱卡特影迷来说,都是要花功夫适应和接受的。毕竟,比起熟悉的自然乡村小调,谁愿意花上一百多分钟,去凝视一个穷酸艺术家琐碎又芜杂的日常呢?
82/100 艺术与生活无异,拒绝真正“提炼”,尽是缓缓雕琢。这次缺乏明显的美国特性,莱卡特在探索新的方法。最好的艺术家驻地电影。
身边的故事。。
魔笛乱舞那个组笑死了。为什么我一直有种强烈的感觉这只pigeon会叫Albert,虽然里面没有名字。这部就是四星里顶配那种水准,镜头节奏自然到像给大脑做深度马杀鸡,就是慢但很抓人那种,催眠的是毕赣那款,究竟哪里不一样呢,我还没有摸清。后面看茧房我会对比下。结尾的“咕咕”绝!#Ricky🐱 #🧀️
讲纯艺的片子没把纯艺讲好可不行。女主拥有我最讨厌的白女艺术家性格。
喜欢Reichardt风格,生活纪实化,情绪主导。艺术家的生活,也与其他人一样,重复乏味,焦躁不安
豪无意义的沉闷。
3.8
出其不意的鸽子 才是自由
连猫也无法缓解的死线焦虑,突然在开展当天,鸽子飞起来的那刻,舒了一口气。
看完会心一笑,胶片镜头拍的很平实,像是把平淡的日记拍成了一部电影,看得出来这个导演是热爱生活的…
喜欢KellyReichardt的理由 就和她的电影一样 说不出具体哪里好 但就是舒服
这部电影就是个灾难,用两倍速看都不以为过……否则太浪费时间了。导演硬生生地去掉了艺术品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品的部分,电影展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干涩、灰调、乏味的:作品、人际关系、学院、家庭,甚至对待鸽子的态度。艺术学院简直就是一个沟通障碍者学校,都不会好好说话。女主不懂拒绝,不懂主张,而她的泥塑即无美感又无灵魂还无色彩,和六七岁孩子做的差不多……像极了导演的这部电影:把原本就乏味的在野艺术家生活拍得更乏味,也真是本事了。
去年六月下载的现在才看完 就算看了现代艺术150年 艺术家开展还是好无聊的故事 而且看片途中得知周五要凌晨上线 bad omens!
“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 //在一定程度上搞艺术和搞生活总是会被视为两种比较对立的存在 似乎搞艺术的人十指不沾阳春水 搞生活的人充耳不闻丝竹声 但人终归还是人 不能做到这么极致的提纯//或许灵感和那只鸽子一样来去无踪也不定时 就剩下两脚兽心里牵挂也想来支烟
#Cannes 75# 大概是本届最大踩雷,节奏一平到底,运镜缺乏变化,人物单薄呆板。忍受了两个小时美国人的simple English后实在忍不下去。跟其他主竞赛入围电影比,简直无病呻吟和无趣到可笑,凭什么能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
莱卡特用最冷静和温柔的笔触讲了一个(略微)可悲的、焦虑的、普通的艺术家的故事。仿佛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略微)可悲的、焦虑的、普通的艺术家(人):困顿于日常,迷惑于妒忌,深陷于焦虑,陶醉于自我。焦虑既可以是艺术家的灵感源泉,也可以是杀人于无形一锅温水。比起温蒂和露西那会,题材的确是中产了一些。但仔细看莱卡特在小米身上雕琢的笔触,她仍然是那个细腻、怜悯、永远与角色平视,且女性主义的莱卡特。
7.3/10
6.5/10 比较真实的视角 办个展不容易 办几个展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平淡
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在何处?从捏陶塑这个微观动作出发,逐笔描成和周遭斡旋的路径图。对关系的拿捏再谨慎,也有跌绊的时候,就像Lizzie对着烧焦的作品叹气。避世而性情乖戾的弟弟,离异多年的父母,创作思维更偏“当代”、无暇购置热水管的Jo,这些人物扮演镜像的同时,挤占着画框,喻示一次接一次小型崩溃的来临。观感颇似看了场轻捷的弹珠游戏,因此也显出结尾放鸽子的桥段太设计。哪怕对莱卡特影迷来说,都是要花功夫适应和接受的。毕竟,比起熟悉的自然乡村小调,谁愿意花上一百多分钟,去凝视一个穷酸艺术家琐碎又芜杂的日常呢?
82/100 艺术与生活无异,拒绝真正“提炼”,尽是缓缓雕琢。这次缺乏明显的美国特性,莱卡特在探索新的方法。最好的艺术家驻地电影。
身边的故事。。
魔笛乱舞那个组笑死了。为什么我一直有种强烈的感觉这只pigeon会叫Albert,虽然里面没有名字。这部就是四星里顶配那种水准,镜头节奏自然到像给大脑做深度马杀鸡,就是慢但很抓人那种,催眠的是毕赣那款,究竟哪里不一样呢,我还没有摸清。后面看茧房我会对比下。结尾的“咕咕”绝!#Ricky🐱 #🧀️
讲纯艺的片子没把纯艺讲好可不行。女主拥有我最讨厌的白女艺术家性格。
喜欢Reichardt风格,生活纪实化,情绪主导。艺术家的生活,也与其他人一样,重复乏味,焦躁不安
豪无意义的沉闷。
3.8
出其不意的鸽子 才是自由
连猫也无法缓解的死线焦虑,突然在开展当天,鸽子飞起来的那刻,舒了一口气。
看完会心一笑,胶片镜头拍的很平实,像是把平淡的日记拍成了一部电影,看得出来这个导演是热爱生活的…
喜欢KellyReichardt的理由 就和她的电影一样 说不出具体哪里好 但就是舒服
这部电影就是个灾难,用两倍速看都不以为过……否则太浪费时间了。导演硬生生地去掉了艺术品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品的部分,电影展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干涩、灰调、乏味的:作品、人际关系、学院、家庭,甚至对待鸽子的态度。艺术学院简直就是一个沟通障碍者学校,都不会好好说话。女主不懂拒绝,不懂主张,而她的泥塑即无美感又无灵魂还无色彩,和六七岁孩子做的差不多……像极了导演的这部电影:把原本就乏味的在野艺术家生活拍得更乏味,也真是本事了。
去年六月下载的现在才看完 就算看了现代艺术150年 艺术家开展还是好无聊的故事 而且看片途中得知周五要凌晨上线 bad omens!
“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 //在一定程度上搞艺术和搞生活总是会被视为两种比较对立的存在 似乎搞艺术的人十指不沾阳春水 搞生活的人充耳不闻丝竹声 但人终归还是人 不能做到这么极致的提纯//或许灵感和那只鸽子一样来去无踪也不定时 就剩下两脚兽心里牵挂也想来支烟
#Cannes 75# 大概是本届最大踩雷,节奏一平到底,运镜缺乏变化,人物单薄呆板。忍受了两个小时美国人的simple English后实在忍不下去。跟其他主竞赛入围电影比,简直无病呻吟和无趣到可笑,凭什么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