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

Detachment,人间师格(台)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马西娅·盖伊·哈登,詹姆斯·肯恩,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刘玉玲,布莱思·丹纳,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威廉·彼德森,布莱恩·克兰斯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超脱》剧照

超脱 剧照 NO.1超脱 剧照 NO.2超脱 剧照 NO.3超脱 剧照 NO.4超脱 剧照 NO.5超脱 剧照 NO.6超脱 剧照 NO.13超脱 剧照 NO.14超脱 剧照 NO.15超脱 剧照 NO.16超脱 剧照 NO.17超脱 剧照 NO.18超脱 剧照 NO.19超脱 剧照 NO.20

《超脱》剧情介绍

超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刘玉玲 饰)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 但是,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某天夜里,他在公车上黯然神伤,独自流泪。这情形被一个刚受到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萨米•盖尔 Sami Gayle 饰)看到了。她尾随他,希望获得他的帮助。他起初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来他还是把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抛弃遇上不放弃不要走远星刻的龙骑士肯尼迪家族布罗姆利的足球小子琴子好日子外乡人愤怒的印度女神死亡之铃远得要命的爱情4月的你,角宿星哪一天我们会红医级复仇小屁孩日记温暖的皇妃同喜杨门女将之天波府风波玛丽女王战场上的小人球BanGDream!EpisodeofRoseliaⅡ:SongIam.AI拼才会赢特殊使命恋人们告白实行委员会:从很久以前就喜欢你了死产儿不能没有你杰弗里·爱泼斯坦:肮脏的财富早安,维罗妮卡第二季惊天侠盗团

《超脱》长篇影评

 1 ) 现实与自我的枷锁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加缪 这是一部有关人生苦痛的电影,无法割裂的自我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那些想要拯救,想要寻求救赎的瞬间,感觉到无比的无力,我们感觉到失败,我们感觉到自己在有局限的一切里,却试图追求无限的美好。

也许世间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聊以自慰的春梦罢了。

若我们完全把自己交给自我,亦或是交给现实存在,结局或许都是一样,无尽的虚无,无尽的失败,无尽的荒谬。

面对现实的苦痛,无尽的仿佛凭空出现的压力,我们会怎样?

封闭?

压抑?

放纵?

还是淡漠。

或许正如加缪所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或许别无选择,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而其中的意义,是无法探寻的。

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

在所有看似荒诞的消亡里,似乎都有其各自的幸福,自杀,或许真的是远离那些暂时性的烦恼的一种永久性的平和方式。

而一切幸福,也可能是起于荒谬的发现。

影片中文译名超脱,其实笔者更愿意将其理解成割裂。

人类承受了无尽的苦难,而其中最让人难以遏制的一点就是人类总在试图将自我与现实存在割裂开来,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心安理得。

然而,事实往往不是如此,自我与现实存在往往无法割裂,因为我们所谓的自我,与影片中的一切的自我相同,并不是虚无的自我,这样的自我连接着过去,他人,以及一切。

我们感觉到它就近在咫尺,却又无比遥远,不断寻找,却在找到之前已经发现它早已在不断崩塌。

而对于存在,往往我们理解成为客观,但有时,脆弱的心灵在确认这个问题时却往往依照他人,从别人眼中看到的我,才是真正地我在客观世界的存在,通过别人,我才感到自己是存在的。

通过别人的话语,拥抱,情感,我才感觉到我与世界建立起了一丝微弱又坚韧的联系。

而当这一切离我远去时,其实我已经死了。

或许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一座城堡,在这座城堡的迷宫里,我们未能有耐心与精力摸索出其中一切的内部构造,就毅然踱出了城门,我们开始寻找其他的城堡,并对它们的外墙进行修葺,让它们看上去焕然一新,但我们其实并没有能力踏遍任何一个城堡的内部迷宫,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其他所有人的。

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徒劳。

世界的矛盾之处在于,我们一边身处在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中,一边笃信我们每个个体都是完全独立以及自由的。

于是我们不断的试图影响别人,同时又不断地筑起自我的堤防,保护着一些莫名的东西。

这两者之间,或许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选用教师这个职业来叙事,或许原因就出于此,一边在教授学生想法,一边又在教授学生要保留自己的想法。

这似乎是一个逻辑的悖论,如果我接受了别人教授给我的要保留独立思想的想法,其实本身,我的独立思想早已不存在了。

所以,迎接一切的,必然是消亡崩塌以及虚无。

生活在这矛盾之中的人或许正如这位老师,他不断帮助着别人,却又保持一种微妙的距离,他不断对他人造成影响,却始终将他人排斥在自我之外。

他表面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却又试图拯救一些悲哀与消亡,将世界归于秩序,他是如此矛盾,正如我们所有人。

影片以加缪的话作为开场白,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第一人称的故事。

正给人一种我距离自我是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又如此真实的错乱感。

影片在结尾处首先用一个沐浴在阳关中的温馨拥抱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又在颓唐的废墟中将这一切统统击碎。

或许,拥有有限生命的我们只能如此,面对荒谬的现实,投入无比巨大的热情,成为一个荒谬的英雄,不去考虑其中的意义,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在企图用个人承担起的无意义的世界中,你不在这里,我也不在这里,你看到我的存在,但我只是一具驱壳。

而你我究竟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总有一把枷锁禁锢在周围,让人不断想要冲破,却往往终结于徒劳。

电影的魅力是双重的,它糅杂了大众的普遍共同认知以及文学的极端个人主义白日梦。

因此,一部好的影片,不只在于它拥有好的色调、镜头、演员出色的演出,它所带给我们的,还应该是无尽的智思,尽管这种思索,往往是无比苦痛的。

全文完

 2 ) 想自杀并不可耻

若每个人都觉得孤独,那我们是如此的相似,为什么还会孤独呢小时候的每次无止境的哭泣,我都在等待门被推开的时候,把最悲伤的表情送给你们,可我总是在等待中睡了过去。

总是认为自己被世界忽略了,可是关心并未停顿,多吃点;你该睡了吧;你要好好学习…只是关心或许未出自你想要的人,或许关心并非是你的诉求,于是关心被曲解,被忽略,却觉得自己被曲解被忽略。

需要,不被需要,过分需要,没有表情是冷漠,表错情也是冷漠。

以为自己的孤独时别人不能体会的,以为自己的孤独时独一无二不能比拟的,可也许自己的孤独比不上你身边一只水杯的孤独。

每个人的孤独都一样,只是孤独每次都着不同的衣裳,如同未曾目睹过它过往的模样。

孤独,被忽略,自杀的冲动并不可耻,只是别让负面情绪的华丽衣裳带你走的太远,而忘了来时的方向。

这个世界如此荒凉,何必让他做你的衣裳?

若他对你视而不见,就当他是害怕被你一眼看穿。

若屈膝是种卑微,就把屈膝当做是口他时的快乐。

若流泪是种难过,就把流泪当做是高潮来临前的幸福。

所有的快乐都在来的路上,也许堵车,或许迷路,但终会来,还要我说什么呢。

想给很多很多星,因为我是如此害怕被忽略。

 3 ) 这不是一篇影评

我是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水平不高,时间不长,学生不多,学校不好,待遇不高。

这里的学生分划很严重,有钱的上学开着凯迪拉克,没钱的学生直到毕业都交不齐学费。

学校里有女生去做**,每个周五的晚上坐着门口的黑车去三里屯的酒店上班。

学校里有精神有疾病的少年,每天背着手走在学校的走廊里像个大腹便便的中年领导那样四处巡查。

有学生的父母三年才能回国见孩子一次,整个大学期间,这个学生拿着花不完的钱,打着没有数的架,然后去向不知道哪里的明天。

前两年有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意外死亡,我不认识死去的孩子,只看见他们的班主任在教师大会上哭的像个淋湿的木偶。

这些都不是电影中的情节,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接触到这些人和这些事。

老师们常打趣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

我本身是个不“正经”的老师。

我教的是计算机,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放过摇滚乐,告诉过他们什么是伍德斯托克。

一开始,男孩子们说,伍德斯托克上,大家都裸体,好爽。

后来我介绍完了以后,那个男孩子问我,哪里可以听到伍德斯托克上面的歌手唱的歌。

前两周的一次课,一个女孩坐在那里抱怨民办学校的文凭不够硬,觉得自己是被家长忽悠了,家长又是被学校忽悠了。

我给她说了我的故事,说了我朋友的故事,告诉她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拥有什么。

然后我特批她如果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努力、而且比文凭还重要的事情,那她可以以后不来上我的课,或者在不干扰其他同学的条件下,在我的课上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

后来上周的课,我看到她一直在下面写东西,小说还是什么?

我不知道,但是她很开心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什么来着?

哦对了,作为一个所谓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厌恶学校的。

因为是民办,我看着太多的孩子被送进机器里,然后出来都是一个样子,他们拿着各种证件和证书,奔波在招聘会上。

然后在最炎热的夏天,流着满头大汗跟我说,“出去找工作我才发现,我什么玩意儿也不会!

”。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教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渐行渐远了,而如今的学校,越来越像是“企业”。

在我们这的招生部门,学生在他们口里不叫做学生,而是“客户”。

其实现在的很多老师,应该说大部分,还是非常好的。

他们愿意教授知识,他们愿意把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学生们,并让他们自行判断吸收。

他们鼓励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言论。

只是每个老师采用的方法不同,有人严苛,有人放纵,有人循循善诱,有人喋喋不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骂着老师,却在毕业之后许久想起那些我们骂过的老师,心里还会有所怀念。

说了半天,其实我一点都没说到点子上。

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无力感和孤独感,也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欣慰和快乐。

但我终究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个传统的老师,我已经开始厌倦和厌烦很多形式化和填鸭式的工作。

所以,我早晚也是要告别这个行业的。

我在课堂上常和学生说的一个观点是:你们在我的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学到了,那也仅仅是一门课而已。

你们这一辈子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但你们一定要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了解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你们要了解自己,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和其他事,所有你们现在还未知的,就是你们未来要探索的。

悦己而后悦世人,知世人而后知己。

这句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

11年后的后记2012年写下上面这篇「不是影评」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篇影评会这么火,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冲到豆瓣这么一个「苛刻」的平台的 TOP 250(写字的时候是 No.90)。

我现在看到的数据,这篇文章在11年的时光里,被 48w 人看过,15000多个「有用」,260个「没用」,被收藏了4000多次,转发了近千次。

11年很长,11年也很短。

写完这篇影评后不到两个月,我就离开了学校和原来的工作,以一个低到即使在三、四线城市都很难接受的薪资加入了一个刚成立的音乐互联网公司。

我在北京呆到了2021年,期间一直在音乐行业工作,经历过公司解散、自己创业、做演出厂牌、创业失败、继续打工,可能读过这篇文章的你,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用过我做的产品、看过我办的演出。

也是在这期间,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并且结婚,决定丁克至今。

2021年,因为对生活未来的规划有了新的念头,我带着妻子和两只猫,搬到了深圳开始新的「打工」生活。

没错,还是在音乐行业。

就像刚毕业的时候我选择北漂的初心一样,我喜欢的音乐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评论里很多朋友陆陆续续问过我从学校辞职后做了什么,上面算是对大家认真的回答了。

11年也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多的改变,外露的,内敛的。

如今回看自己当年写的文字,就像一封当年「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

当年描述的一些学校里的情况,我想至今应该也还多少存在于中国的各个院校当中。

未来没有脱胎换骨,「未来」只是「当下」在客观现实下、时间维度上的延伸。

但「未来」也有很多令「过去」的我意想不到的发展。

比如2012年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竟然至今都没有看到《超脱》导演 Tony Kaye 的下一部电影;我也想不到当年大杀四方的 iPhone 4s,现在已经出到了14;想不到电动汽车竟然成为了主流,想不到北京的进京证居然1年只能办12次。

当然,我那时候也完全不会想到,我会和作为这篇文章读者的你一起,共同经历一个长达3年的yq时期。

11年里,我也没有再重看过这部电影,任何一次。

我总是觉得,人在某一个年龄节点(或是某一个心理节点)的时候,会有一个改变:在这个节点之前,喜欢畅想未来;在这个节点之后,偏爱追忆过去。

对我自己来说,我好像卡在了这个节点上,过去和未来同时在发生,回忆和畅想经常在打架。

那就试着和大家做一个约定吧,10年之后,再补一篇「后记的后记」。

如果豆瓣还在。

PS: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知人」,但基本能做到「悦己」了。

所以,「知己悦人」可能是我对下个十年的自己的祝愿吧。

再 PS:写完提交的时候,发现豆瓣的自动审核提示我有违规内容,于是我不得不修改了一下原文中一些表达有点露骨的措辞。

这个情况在11年前我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存在。

2023年3月15日 在深圳

 4 ) 电影《超脱》(Detachment)中人物心理特征小析

写这个影评是作为普通心理学作业对待的,不然不会码这么多字啊~~我对普心课程中情绪和记忆的部分最感兴趣,对这两个部分印象也最为深刻。

最近观看了电影《超脱》,虽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例子,但是该部电影真实的反应了现实人物对情绪、情感和记忆的处理,想在作业中做以分析。

也来检验这么长时间来我一些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情节介绍:男主人公Henry是一位代课老师,是一位有思想但与他人疏离的老师,他应聘来到S(School)校教文学写作。

S校是镇上的“垃圾”学校,有众多问题学生,学校老师都非常头疼,且不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和现状都非常悲观。

校长M (Master)受到来自当地政府的压力被要求退休,在接到这个消息后变得非常消极和抑郁。

男主人公Henry年幼于母亲、祖父一起生活,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他们。

母亲曾遭到祖父的性侵犯,所以抽烟、酗酒,在Henry 7岁的时候服安眠药自杀,死亡后被Henry看到,之后祖父就受到打击,精神有些失常,年老被送进有专人看护的机构。

女主人公Erica是未成年少女,没有家庭,流落街头以出卖肉体维持生计,但是常被打、虐待。

后来偶然机会与Henry结识,Henry收留了她,两人最后成为好朋友。

线索一:学校——老师——校长——学生“垃圾”学校和“垃圾”学生,老师和校长共同的危机老师A(男)-上课时大声呼喊想让学生就坐,没有人理;工作一天回家发现妻子什么晚饭也没有准备,和妻子说话妻子什么反应也没有,只是拿这遥控器专心盯着电视,他只要掏出作业来给学生批改,结果作业上还是学生辱骂他的话。

老师A并未辱骂学生、也未和妻子争吵,他只是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了。

他派遣的方式就是站在学校球场的铁丝网前,用手抓住铁丝网,表情痛苦的仰头看天。

至于Henry有一天看到他,问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竟然问“你看到我了?

”老师A长时间处于被忽视、不被重视的状态,以至于他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质疑。

所以当Henry和他说话的时候,他说了“真是太残忍了”,是对他长久以来的待遇的总结。

老师B(女)- 打电话给学生家长,报告孩子在学校和别的孩子打架,结果却遭到家长指责说这样是因为孩子没有接受到应该享受到的教育,而且不得一句争辩就被挂断电话;期末找全部成绩都得F的女学生谈话,女学生却不以为然,结果女老师不可遏制的爆发,对着女学生大声批评,后来自己又后悔这样做,在另外一个老师怀里哭泣。

美国的老师不得大骂学生,所以如果不得学生尊重,有可能得到的是学生轻视的言语,并且长时间不得抱怨,没有其他人可以诉说这种情绪,便造成负面情绪的积累,在某个节点,愤怒如决堤的洪水般暴发。

校长M(女) 学校声誉不好,有一天突然被通知要退休离职,一直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有一天和老公吃饭,老公想安慰他,老公说“给我一个吻,我会帮你一起解决困难”,她要强的性格却故意推开老公说“走开,别胡闹”,老公苦笑了,拿起他们一起在威尼斯买的精美的花瓶,摔碎在地上。

花瓶是他们温馨浪漫爱情的象征,所以摔碎花瓶,意味甜蜜的爱情回忆也被这么毁灭。

她和老公在一张餐桌前,如同陌生人,各自吃各自的早餐。

校长居高临下的位置和压力让她在家庭生活中也保持了严肃和居高临下的状态,在选择分担压力和独自承担焦虑时,她选择了后者,孤立了自己,满是委屈,却无处诉说,以致她躺在办公室的地板哭泣。

学生M(女) 胖女孩,经常在班上被同学带有侮辱性的词汇上海,喜欢拍照,父亲却从不认可她的艺术,反而讥讽她,讥讽她的体型和学习成绩,有自杀倾向。

Henry给予她作为一个老师应有的尊重和鼓励,让她滋生了对Henry的崇拜和喜爱。

在一次抑制不住自己悲伤情绪的时候,想靠在Henry肩上哭泣,问Henry是不是不喜欢她。

Henry怕自己的不小心言辞会伤害到敏感的女生,但同时有不能太靠近她,会被误会。

结果被其他女老师看到,女学生从教师夺路而出,Henry也受到女老师的质疑,非常愤怒。

结果这个女生在学期末的作品展览上,吞下自己做的有毒蛋糕,当场死亡。

青春期是敏感的,女生在意自己的外貌体型,男生在意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成某事。

在不断的嘲讽中,女生没有建立起自信,甚至是连最亲近的父亲也很嫌弃自己,女生只能在内心不断否定自己的价值,并且一直有自杀倾向,最后在好不容易找到来自Henry的尊重,然后就在她想发泄某种情绪时被无情打断,使她再次失去对自我的认可,这一刻她彻底绝望了,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从线索一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愤怒、焦虑、绝望、压力,没有合理的找到一个方式来释放,最终负能量把人推向悬崖,导致泛化,当无法抑制的时候,带来的是控制不住的暴发。

线索二:男主角Henry——母亲——祖父——女主角Erica男主角Henry祖父每次和祖父见面时,总是出现关于母亲的回忆的片段,而且回忆中的母亲总是很抑郁,抽烟,喝酒,表情冷漠、痛苦,或者没有表情。

暗示在Henry和祖父之间,母亲是共同的痛苦的回忆。

祖父在女儿,也就是Henry的母亲去自杀后精神受打击,因为太痛苦,记忆出现了问题,以前的记忆没有遗忘,但是不能产生新的记忆。

而且对识别人存在障碍,比如把Henry看作是女儿,Henry也是利用这一点,在祖父临终时后以女儿的身份和祖父对话,安慰祖父说“你并没有伤害我”,让祖父释怀,得以离世。

因为祖父对母亲的性侵犯致使Henry对不道德的性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

上面提到了女学生M靠在Henry肩上哭泣时,女老师进来而导致被误解。

Henry冲女教师大发雷霆,说“你以为我是什么变态的老男人”,这里出现了他对母亲和祖父的回忆,也在暗指祖父,并且想和祖父划清界限。

也正是Henry基于对感情的这份理解,使他对失足少女Erica有了怜悯之心,两者才能相遇。

男主角Henry---女主角EricaHenry第一次见到Erica是在探望祖父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Erica在公交车后排和一个老头做性交易。

之后得不到报酬,反而被老头扇了耳光。

Henry当然是很反感这样的事,所以提前下车,Erica尾随,想从Henry这里得到钱,但被Henry拒绝。

第二次相遇也是探望祖父后步行回家的路上,Erica问他有没有吃的。

Henry一开始有些无奈,后来处于怜悯将Erica带回家,给她食物,并且处理了她身上的伤口,让她在自己家里留宿。

Erica也是第一次感觉到有人是出于尊重自己而对自己好,并不是出于对性的需求。

Henry的尊重也让Erica懂得了自重。

这样两个人开始了相互照顾的生活——Erica会等Henry回家吃饭,给Henry收拾屋子和做早餐,Henry带Erica去做了艾滋病检查,两人在超市互买了礼物,两人打闹的时候影片播放的是Henry记忆里和母亲一起堆雪人玩耍的场景。

说明在和Erica共同生活的日子里,Henry的经历是和这些快乐温暖的记忆相联系的,也在暗示两者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Erica和Henry感情的一次升华就发生在祖父离世前。

他们两个人一起目睹了祖父临终前的状态,Henry安慰祖父。

Erica才问起祖父和Henry家里的事,Henry也是第一次坦然的将自己的童年讲给别人听(之前单位的同事和女学生M都问过Henry类似的问题,但是Henry都不愿意回答)。

Henry在揭开这些回忆的伤疤的时候,也是自己能够坦然面对的时候,在最后祖父将要离世,他也确实原谅了祖父,而且他提及母亲总让他把自己所在屋子里,他相信母亲是在以她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他(指祖父性侵母亲时,母亲不愿意让Henry看到)。

但是,Henry来自破裂的家庭,年少又经历了这些事,所以一直做代课老师,干一段时间以后就离开再去下一个地方,避免与人有长时间的接触,产生感情,感情对Henry来说是一个消费不起的商品。

所以在祖父离世后,Henry做了一个决定,他不能够长时间和Erica这样相处,而且自己在S学校的代课期也将结束,将要开始下一段旅程,他将Erica送到了青少年看护中心。

Erica十分伤心,当然对于寻找到家庭温暖的Henry来说,也是非常难过的事情。

最后是女学生M的自杀给Henry带来了心灵上的冲击,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逃避对其他的责任,不能以代课为借口来避免对学生长期的负责,逃避对Erica情谊,所以他最后还是去了青年看护中心把Erica领了回来。

整部影片以美国教师面临的处境为大背景,以Henry一个代课老师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如剥洋葱般讲述了一个活在压抑中的群体。

这些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顺、负面的情绪、童年的阴影等等,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处理记忆和情绪的写照。

本片最后以Henry的勇敢面对积极结尾,暗示“面对”是处理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至于“面对”到底要花多少勇气和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PS:在写作业前我曾经看过本片,为了完成作业我又特意重温本片。

从记忆的角度来说,这是即时复习、带有目的的深度加工,对长时记忆的帮助,所以我再回忆、提取记忆的时候才能更准确和细致。

谢谢荆老师能带给我们非常愉快的学习经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可以和您进行交流。

如果荆老师也对本片感兴趣,我可以把电影发给您。

 5 ) 《超脱》——为了台词看电影

窝在房间里看《超脱》,这是很适合一个人关灯躺着慢慢看的电影。

有些引用和台词很不错:比如引自阿尔伯.加缪的这句:“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和引自爱伦坡在《厄舍府的倒塌》的这段:”During the whole of a dull,dark soundless day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In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when the clouds hung oppressively low in heaven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I had been passing alone on the horse's back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Through the Singularly,dreary tract in the country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and at length found myself, as the shades of the evening drew on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Within the view of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I know not how it was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But with the first glimpse of the building, a sense of insufferable gloom pervaded my spirit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I looked upon the scene before me the simpl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domain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Upon the bleak walls,upon the white trunks of decayed trees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With the utter depression souls我的灵魂失语了There was an iciness我的心在冷却A sinking.下沉A sickening of the heart显出疲软的病态当然还有电影里的这段台词独白:”Our young men你们这一代年轻人Today当下They being told that women他们被这样告知are whores女人都是妓女Bitches,things to be secluded婊子,被排挤Beaten殴打Shit on欺辱Ashamed蒙羞的对象This is a marketing holocaust这是一场24时不间断的24 hours a day传销式精神屠戮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使我们的后半生The power that be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A harder work它很强烈Dumbing us蒙蔽我们的双眼To death至死方休So, to defend ourselves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And fighting against the stimulating ofthis dumbs into our thought processors.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我们的思想进程中We must learn to read我们要学会阅读To stimulate our imagination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To cultivate耕耘它Our own consciousness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Our own belief systems我们的信仰系统We all need these skills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To defend用以抵御To preserve用以保有Our minds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电影里独居主角的房子让我之前被琐碎掩盖的想法又得以浮出来。

最好是一个人,或者和一个安静的朋友租一个房子。

不用任何多余的家具,在自己技能和财富的积累不足以自由之前,一天中处理完所有的琐事之后,至少有清静的地方和灵魂短暂的约会。

繁琐沉重的工作最终会更让人明白梦想的重要,否则给一个人在多的钱和闲暇也只是浪费。

如果说上帝真是公平的,那么这个也许就是他对于不富有所不补尝的礼物。

 6 ) 关于Henry

【局外人•存在感】影片开篇引用存在主义哲学、文学家——加缪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

影片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Henry的一些琐碎的背后却具有连贯性的故事。

开始时是对他的面部特写,在昏暗的房间访谈进行——却没有采访者——更像是在与观影人之间的交流。

这段台词有句是对第三人说“……我想我不需要什么”并下了逐客令,看上去是以便与采访人(或观影人)好好聊聊——事实上也表现出了他习惯拒绝别人,哪怕对方是出于热心。

Henry与小说《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相似之处正是这种与世界的距离感。

这种厌倦的姿态源自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正如小说中那句“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所言,在直观的感情前提下,掩饰变得无意义,感情也无需存在,因此H也好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H的祖父说他从孩提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也就是说从童年期的他开始便习惯独处,与自己交流——这种自我思考无疑是极度孤独的事情。

在看透生命本之后,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希望能有效地操控它——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空皮包。

在课堂上H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

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

”这句话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他有记日志的习惯,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在一本本笔记本里。

并且希望外公写日志也可能是引导其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救赎(关于他身世的真相他的母亲可能已经在临终遗留下的录音带里告知了他);在送女学生Meredith日记本时也是之前说,若将痛苦写出来,就不再被其纠缠。

这种情感的转移倾吐就是为了自己能达到“空皮包”的状态——空的,没有任何感觉。

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因为人只有与他人交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

抑或,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孤独的方式。

可人毕竟不是皮包,他自己无法用这种记录的表象手段达到不为人事动容,不为孤独感烦恼的程度。

所以他也采用一些外在手段去隔绝与世界的联系,比如不会去建立长久的关系——回避女教师的示好(原因之一是在童年失去最重要的女性——母亲后的害怕失去其他亲密情感);不断换学校以求不被束缚,以及不顾少女erica苦苦哀求坚决将其送到孤儿院。

尽管如此,他偶尔还是被情感失控折磨。

在每一次的情感爆发——比如外公将自己反锁到卫生间后他痛骂护士后在公车上流泪,那时刻的他定是痛苦的。

【身体•灵魂】“醒悟者,有识者说:‘我完全就是肉体,除此无他;灵魂仅仅是肉体中某种东西的名称罢了。

’”——这在尼采看来是通往超人的桥梁。

H认为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灵魂,因为情绪的失控。

有由于这种灵魂与身体的脱节让他缺失存在感——“像一张揉皱的钞票,在社会上流动”所以在外公再一次将自己锁在洗手间和拥抱安慰Meredith时被误会之后的情感失控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完全控制情绪挫败感,与“身体厌倦灵魂”这样的结论。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

(让•保罗•萨特)H像所有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一样,认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的选择。

这一点在收留erica后,她在他家中进行性交易那部分情节中被充分体现。

在他生活明确的规则里并没有道德约束女孩的选择,只是规定他的房子里不被允许这种行为。

在将虐猫少年带到训导处时候,镜头效果下的H好像是位悲天悯人的神明,在男孩说出“trapped,like the cat”时,他竟无言以对。

存在主义也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又选择自由的。

所以在他的思维中常常陷入矛盾。

这一点矛盾是道德与自由之间的——一方面他认为道德并不该被强加与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他有认为教师本身需要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引导,帮助其了解生存世界的复杂性。

(是对其孤独无人引导童年的弥补)【矛盾•信仰】“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

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

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

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

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台词,也是主人公对自己信仰系统的剖析。

这个世界现存的观念被经过H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被吸收接纳,他的思想围墙对于那些被认为是谬误的想法坚不可摧。

在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有位叫列文的年轻人,也有着类似的精神体验——他时常为生活的本质困苦多年——“他就这样活着,他不知道,而且也看不出他有可能知道他是什么和他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且他因为这种愚昧无知痛苦到那种地步,以至他简直怕他会自杀。

” 这部电影里也存在着对自杀的探讨,摒弃指责或者赞誉,对其更多是尊重事实的客观阐述。

即便坚定如他,也是经常陷入迷惘中。

比如电影里第一次见到erica时,他不顾她的献媚,径直绕过她走回家,她生气地扬声问道:“Where are you going?!

”未落的话音中,直接切入的是下一个镜头——搭公车上班。

每日几近重复的生活,但是他也在内心疑问,自己究竟是要去何方,为了什么。

这样的迷惘会令人内心苦不堪言,无人能抗拒对自己的怀疑所产生的无助感。

好在每一个努力渴望生存下来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独特方式的解答。

列文得出结论,也许人就是为了我们渴望的东西活着。

而片中的H则也清楚地认识到哪怕不知道生存的缘由,但“习惯”会是解决那些暂时认为不堪忍受问题的好办法;顺其自然会成为是度过迷惑期的救生艇。

【生存•死亡】H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游荡,此时响起了他的独白“我从人群中逃走,就像你一样”——这里的你就是指在自己幼年时候自杀的目母亲。

母亲的自杀是因为不堪与祖父不伦的关系,这样的生活她无力承受下去,所以选择逃开。

学校里有位教师死亡,其他教师声称“天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这位教师每天生活在自认为被学生奴役的世界,苦不堪言。

他的电话录音里充满了怒骂与诅咒。

他诅咒不受管教的学生与不可理喻的家长。

这段结束后插入一段希特勒的演讲,与其语气竟然惊人相似。

我想这里想表达的是这位教师也是拥有自己绝对极端人生信念的人。

他的死亡有一种可能是自己结束的生命。

比较明显的被讲述的是女学生Meredith的自杀。

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经常是同学甚至家长谩骂的对象。

有一个情节是H在课上念他第一次上课时候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的短文作业里,那个“no name”很大可能就是她的“……提供一切她想要的”——她的家境很不错,从穿戴细节到与父亲争执时候的卧室都能体现这点;文章里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几乎没有对女儿死去的悲伤,满满的是对她不知满足的指责和对她无法进入好学校的惋惜——父亲在刻薄她时提到现在努力搞不好还能上好学校——相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加缪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开篇即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走投无路,但更多情况是其对自己处境的错误估量。

自杀虽然看起来是种冲动的情绪,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积的种种也与累积出这次“冲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经过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后,H得出的结论是顺着生命的自然发展,这样面对一切的勇气或者淡然来自内心所相信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因此也避免了信念似是而非,又被自己积非成是,绕开自杀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这也是影片想告诉观影人的思想。

【结局】Erica令H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与她第一次见面时候她在公车里性交易于老男人,索取报酬未果反而被打——这里能与母亲与祖父极大可能是被迫的不伦关系相对应。

收留她后做hiv测试那天的购物场景中,不断地穿插儿时与母亲嬉闹的片段,这是影片中惟一一次不是关于母亲自杀当天相关的回忆。

所以影片结尾H向她展开的怀抱,就不仅仅是向眼前这个小姑娘敞开心扉而已了。

p.s这部影片还间或讨论了关于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

总体来说,耐人寻味。

 7 ) 怎样超脱【从拍摄谈超脱

电影的镜头:首先电影的海报就是一个从额头处截掉的Adrien Brody的面部,之所以留出脖子纯粹是为了让观者了解这个动作的趋势,一种疲软的侧目,Adrien Brody的眉毛非常有特点,这也让他能更好的阐述忧郁这个词。

全剧大量的使用了人物的面部特写,说是面部特写还不如说是五官特写,这样的特写很难把握,太近的距离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不安,比如21分左右DR.parker教授对镜头说的那段话,大光圈,小景深,主题完全占据镜头,富有攻击性的对话,把那种不安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有很多虚焦的地方开始以为是疏忽,后来发现这样的表现更能符合电影的主题,一种很真实的视觉的感觉,就像是小武,盲井这样的电影的台词,真实不矫揉。

值得一提的还有,Meredith卖蛋糕的那一场,有一个快速变焦,拉的非常迅猛,这和胖女孩拍照时照片所呈现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照片是以成片为效果展示的,这段则更直观的展示其迅猛,这是一种很唐突的表现方法,要知道这样的拍摄手法一般是用在间谍找寻刺杀目标之类的地方。

【一小时二十五分十三秒】还有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走廊尽头,机位高低变化和特效变化也很有特点,心理类影片最大的爱好就是各种走廊,走廊象征着一种未知的过程,一种态度的转变,穿过这个走廊你就是老师,你就是老板,你不能用对待其他地方的其他人的方式对待走廊尽头的人,无论是医院的走廊,教室的走廊都是。

一小时13分左右的走廊用的机位装换很好的诠释了这点,先是仅依靠门外的自然光给Adrien Brody一个剪影然后又用室内光换到了他的背影。

Meredith的所有照片都是影片最尖锐的预言【可惜的是她手中的18-55完全驾驭不了这样的大距离变焦,算了,不提也罢】电影的光与色:Adrien Brody每段独白的色调非常有意思,Adrien Brody的家是很刺眼的白色调,而且第一次带Sami Gayle回来客厅开的是落地灯,这样灯饰的惨白更加明显,这样的家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独白则用的暖色调的光直接从偏斜的角度打到脸上,这中情景下的独白给人一种烛光下低吟般的温柔,这是一个反差。

Adrien Brody和Sami Gayle第二次遇见的那个红墙很是明显,色泽之刺目令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光线运用很明显是为了凸显这块红,因为是类似模特拍片的正面散光,说的红色不得不想起Krzysztof Kieslowski【基耶斯洛夫斯基】解释过的红是救赎,这样的解释放在这里也没有不妥。

还有一个地方出现红色,就是在体育馆虐猫的背景,【34分左右】34分40秒最有特点,虐猫男孩缩着肩眼睛透露出恐惧,可是背景却是一片恐怖的红,【我觉得虐猫完全没必要去体育场,而且Adrien Brody一穿着西服的语文老师没事去什么体育馆啊】其实正是小男孩的心理和面相的强烈反差。

 8 ) 人间的教养

我不安地瞥了一眼时间轴,还有二十分钟结束,《放牛班的春天》是不可能了,但巴望导演不必关闭这所学校,不必撤换校长,不必让胖乎乎的女生死,不必让老师最终走掉……还有很多的“不必”。

这好比是纯净的“人间”的梦想:老师应当带领我们找到灵魂,童年的废墟上应当有金色的港口,黑白照片着色,疤痕速朽。

人类因此才需要发明“教养”,指望着无论爹妈们的生活有多龌龊,孩子们都还盘踞着葡萄架下一张书桌。

校门张开,好比天使们羽翼招展,围墙外的枯水和污泥,早晚被导师们的盥洗池涤荡。

人类因此不相信软弱的园丁,好比不相信将军的战败,义士的身亡,有情人的不能终成眷属。

《超脱》是即将崩溃而不得的故事,教育,于是变成黑魔法,先前不知廉耻的恶童们,如果从未读爱伦•坡,如果从未目睹过教员的软弱,如果不会写作,说不定还会幸福少许。

但这毕竟是奢望,片子里,男男女女不分老少都僵硬地悬挂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上,明知不可为而为。

我渐渐地觉得人类这动物的伟大:我们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堕落,卖淫要卖的有腔调,拯救也要拯救的有涵养。

王朔说:地球是个满布垃圾的重力场,你我都被“拘”在这儿。

当年我读这话,心里佩服文学痞子的文笔:那个超自然力,命运也罢,上帝也好,本来就妖里妖气,长着一双蛮横的手。

上学期的末尾,旁听一个教育人类学的讲座,著名的教授说:你们这些大人,幻想着给孩子们爱、安全、温饱,幻想着让他们得以启蒙,成为茁壮的种子。

屁,以上奢望没有经验材料能加以支撑。

人类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里,孩子们养护孩子们,孩子们教育孩子们,在庞然的“社会”的裙边,家长们无非配戏。

我坐在下面很沮丧:也就是说,毕竟我最多只能尽力教育我未来的幼子,但没办法教育他的邻居,他的街区,他耳机里的音乐,他掠夺的初吻。

最重要的,我管束不了他的父亲。

大人们,历朝历代,总愿意批评孩子们。

说他们不卫生,不乖巧,不本分。

大人们惊诧于孩子们研究生毕业最心仪的居然是公务员,痛心疾首于孩子们在小小的年纪失却了好奇心。

大人们总是愿意甚至乐于“惊诧”,这并不妨碍他们酒过三巡后批评儿子们玩音乐的梦想“太幼稚”,也不妨碍他们做老板招工的时候,写明一定要“北京户口”。

这世界与孩子们无关,总是大人们在战斗,有些人梦想着拯救,有些人冲进校长办公室打闹、吐口水。

浑身刺青的凶猛少年,二十年后会不会同样破口大骂:你他妈真是个社会的渣滓,废物,你就不能阳光一点儿?

白养你!

身在学院,少不了看见讲台的背面。

博士学生崩溃的百态:灾难一般的消化系统,一次次炼狱一样的相亲和失恋,黑白颠倒作息失调,餐桌边的说笑只能用来垫桌角。

他们是以后的为人师表。

偶尔见了酒肉朋友或远房亲戚,“你们做老师的,真好。

”我暗地里苦笑,你们可知道将来闺女儿子会落在谁手?

教养,说得好听,连实验也算不上,学院,有人说那就是情商的坟场。

我当然不服气,但也不太有底气。

人们硬着头皮走进学校,真的为寻找牧羊人么?

未必。

我们做孩子的时候,就明白先生们的烦恼和无力,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的望远镜里,清清楚楚看见老师撒尿,还要浑身一抖。

只是大家多少还存着奢侈的幻想,幻想着遇到一位教师:落魄、忧伤的绅士,无不良嗜好,背负着成长的枷锁,住在一间租来的公寓,摆满宜家的器具,晚上批改作业,上班坐公车。

长大到今天,还留在记忆里的老师们,大都曾经真实地承认过那种无助,抑或分享过奢侈的相互温暖,走过一程。

路要自己走,老师们替代不了,家长们替代不了,“教养”也不行。

但因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超脱”的渴望,有些人和有些故事,得以不朽。

 9 ) 超脱 台词摘录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但是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我还从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既超脱了自我,又生存在这尘世中间。

一个人可以轻易的学会不在乎,但学习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勇气和努力。

有一种感觉无时不萦绕在我脑海中,我对自己很诚实,我不再年轻,我正在老去,开始厌倦自己身体里的灵魂,有好几次,我用光了所有表情,从人群中仓惶逃走,就像你当年一样。

我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没有父母,一个人也没有。

我想过这件事的合理性,这是窥伺。

那些该死的问题的内在根源的第一现场。

我们中的一些人觉得自己能做些什么,可有时我们从梦中醒来,才发现我们最终一事无成。

我意识到了一件事,我和你不是同一种人。

我不该在这里,我的灵魂不在这里。

你可以看见我,但我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

我们失败了。

失败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让所有人都感到失望,包括我们自己。

我知道这些事的重要性,后天的引导以及一个帮助你理解你所生存的世界的复杂性的人。

在我的童年里并不存在这样的人,我孤独地长大。

我不是钞票。

但我却像一张被揉过的纸币,在社会上流动着。

我记下的往事足以集结成册,而我把所有的眼泪还给了自己。

这是所有不幸的发端。

那个包,它没有任何感觉。

它是空的。

我也没有能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

知道么?我能理解你的愤怒。

我曾经也因为一些事非常愤怒,知道么。

你完全没有冲我发火的理由,因为……我是会对这样的你给予机会的极少数人的一个。

孩子们不喜欢消耗自身的注意力。

他们对此感到乏味。

因此,你要如何跟一个人谈论文学,如果他们不相信……你,想要和他们分享一些有意义的事的话。

所以你不在意他们对你说的话么?——也许我已经习惯了。

——我也想变得这么坚强。

——这和坚强无关,Meredith。

要知道,很不幸地,大多数人都选择听从自我而行动。

记住一点,你在往后的人生阶段里仍要面临这样的问题。

每个年龄段都存在这样的人。

她曾经是个贴心的女孩。

她似乎从不对生活感到满足。

为什么她要感到满足?她的母亲会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

那她为什么会生气呢?突然间她变得暴躁刻薄。

我们不知道她怎么了。

诚然,这和我们无关。

我们是称职的父母。

但她却用这种方式来回报我们对她的付出。

她自杀了。

真是愚蠢又自私的孩子啊。

她再也没有上普林斯顿大学的机会了。

我们都有难题需要解决,这些难题,跟着我们晚上回家,跟着我们早上去上班,那种无助,那种感觉,像在大海上漂泊,没救生圈,没救生衣,而你还以为,你在给别人扔救生圈。

人们彼此疏远,内心却支离破碎。

每一天结束,也许你是常人中偏执又疯狂的那一个。

你急于融入人群,因此又一次变成了随波逐流的群居者。

为此你付出的代价,是一种长期的超脱的痛。

不论幸是不幸,你的挣扎,无人能见,无人能懂。

幽默感是关键。

我就没有那样的天赋,哈哈。

我的意思是,我的幽默感里,还掺杂着某种悲剧感。

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彼此拥抱。

我的人生,我的人生,不值一提……我不想让我们都活得这么辛苦。

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当你不再来看我的时候,我就会死。

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使我们从繁琐与现实中解脱,或多或少思考下事情的根源。

没人愿意去想,需要多少努力才能脱离,脱离苦海。

我们都需要解脱。

现在的年轻人被告诉说,女人就是娼妇,妓女,活该被上,被打,被人践踏,被人羞辱。

这是一种营销大屠杀!

在我们余下的生命里,一天24小时,都会驱使我们努力工作,让我们在沉默中灭亡!

所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防止苦闷无聊渗入我们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会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去保护我们自己的意识,我们自己的信仰。

我们都需要这些技能,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公园现在空荡荡的,只有把被遗弃的椅子。

爬梯,滑梯,秋千都生锈腐蚀了,它们现在都太孤独了。

孩子们去哪了?

难道他们不知道公园需要他们?

孩子们那聪慧的心,能看透许多黑暗的深渊,但他们能看透自己超脱的那个美妙瞬间吗?

”你不喜欢建立一些更为持久的关系么?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先确定自己达到了那个标准。

我觉得,做我们这一行最糟糕的是,没人会对你说谢谢。

没有。

现在我在这里对你说一声谢谢。

你正在做一份其他人都无法胜任的工作。

我们都不能。

当你和我说话的时候,你让我觉得自己是确实存在的。

——你确实是存在的,Meredith。

你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去引导一个孩子,避免他们走向支离破碎的结局……碎成粉末,散落路边……变成微不足道的存在……我的灵魂不在这里。

你可以看见我,但我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

当你穿过走廊或者走进教室 有多少人,感受过压力席卷而来?……我曾经有过。

爱伦坡在很多年前描写过这种感觉。

诚如我们读到的那样。

我们知道厄舍屋不仅仅是一座老旧的,摇摇欲坠的城坻,它还代表我们自身的存在: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最终,到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我未曾目睹过它过往的模样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我的灵魂失语了我的心在冷却下沉显出疲软的病态

 10 ) 谁有权利更悲伤?

在评论影片之前,我想到了一个场景。

大致两位姑娘聊天,姑娘A说一日她去她刚小学毕业的小表妹家。

小表妹聪明伶俐,家境也富裕,算得上物物皆有,事事皆好。

可是小表妹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打算初中将孩子送去住读。

一向乖巧的小表妹突然不依了,哭闹起来,一人在房间里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

姑娘A在门外看着心里就想“得了吧,就这点事儿,天底下比你惨的人多多了,何况你还过得这么舒坦。

”姑娘B也挺赞同她的观点,认为这孩子没受过什么苦,这样闹脾气是没道理的。

不管小表妹到底是不是得了娇生惯养的公主病。

但是由那两个姑娘的言语我却读出来了悲伤与痛苦是可以比较的意思。

这样的心态其实太熟悉不过了,断了手的会认为手指破了的没什么大不了,得了绝症的会认为精神压力大的人没资格抱怨,前者永远都会认为后者小题大做。

就像年长的人总是忍不住讥讽年轻的苦闷只是无病呻吟一样。

正因此,“悲伤”是一种极难表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拿捏的不好,博得的不是同情,怕是只有嘲笑了。

而《超脱》却是一部完美的演绎了“悲伤”这一感情的电影,并且借由观影的怜悯体验唤起了内心深处更隐秘的疑惑和思考。

故事并不复杂,其实也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

其叙事的类型,依旧是惯用的以一人的视角去观察周身的环境。

这个人是亨利,而那些环境是一所有着一对问题学生和失败老师的学校。

他们颓唐的躯壳里包裹的是一颗颗扭曲沉痛的心灵以及对生命完全失去了热情毫无颜色的灵魂。

但是,我们有能力去耻笑他们的失意与绝望吗?

难道我们能够以一副成功者的嘴脸趾高气昂的对这些失败者说,这都是你们自己的错,正是你们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的话吗?

亨利从来没有以一个救世者的身份出现在这群问题少年之中。

他并不是一个企图以自己的真诚博取学生们的信任,最终将他们一一改造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人。

那样的真诚无疑是浸染了虚伪的自我优越感的。

而亨利本身却从未打算过做一位改造达人,他拒绝成为长期的老师,而一直都在不同的学校代课。

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害怕和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严重心理隐患的人。

不过,恰恰是这样的伤痕,使他天生就懂得如何对待那些孩子。

他和他们是一样的,他并不用做作地堆起笑脸说“我了解你的那些悲伤”。

他以他自己的视角冷静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能嘲笑一个胖女孩长期在父母的嘲讽之中倍感自卑的苦闷吗?

我们能因她拒绝用自己的天赋画人们期待看见的事物,而嘲笑她是一位失败者吗?

或者,我们能够责备一个小妓女是因为她不知检点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吗?

而对于一个最终压抑不住自己的挫败感而失声痛哭的女老师,我们能说出“你管别人干嘛?

又不管你的事儿!

”这样的话吗?

还有故事里更多的失败者,这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群。

难道我们就可以仗着自己人多势众,仗着自己握着话语的至高权力而对他们评头论足,最终宣判他们是咎由自取不值同情吗?

没有什么比随意评价一个人更加自以为是的事情了,而其中又以评价“悲伤”最为可笑。

所以凯耶太聪明了。

他避免传统的故事模式——用“改过自新”来肯定一些人的性格,或者用“死亡”去惩戒另一些人的懦弱。

他不评价,他仅仅只是表达这种情绪。

在灰色为主基调的画面中,各式人物用无力而绝望的口吻述说着,甚至用冷漠的态度看待个体死亡。

而这一切都恰如其分,浑然天成。

正是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恰恰唤起了人人内心之中最纯质的怜悯与恐惧。

人不是永远都要处在竞争之中,“悲伤”也一样,它并不需要拿来比较。

在这样极度私密的情感之中,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评价,它仅仅想要被单独的对待,单单只想得到宣泄。

毕竟,我们人人都有可能遇见这样的情形,在他人眼里无足轻重,却独独自己不堪忍受。

就像开头的那个小表妹一样,她也许并不想说“我比别人难过”,她只是单纯的在表达“我很悲伤”。

《超脱》短评

我一定是生活太苦了,看到没我苦的还渲染苦的会很抵触

10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较差

不知道如何评价,基调非常悲伤。

11分钟前
  • 吉喵
  • 还行

到最后,无解题,我们坐在荒凉的教室,目击这片荒芜的人生。有人得以拯救,也有人无可避免地继续沉沦。但施救者也从未被真正救赎。

14分钟前
  • 川者
  • 推荐

压抑

17分钟前
  • 繁花一梦已败
  • 还行

这种风格,要是部5分钟的公益广告短片或者MV之类的,才能说得上好看吧。

1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无病呻吟了。

20分钟前
  • Thoreau
  • 还行

满篇游离着矛盾与无力 感觉像是在宣泄不是在解答 裏剧本其实是说胖子没有好下场么~?(误)

25分钟前
  • 栖砚之白
  • 推荐

三星半。以悲悯的眼神垂怜着这个社会的悲哀,但布罗迪终究不是耶稣,无法背负这个世界的罪恶,面对崩塌,也只能束手无策。影片曾提到可以帮助人们躲避罪恶侵蚀的书籍,但这种力量被低估了,只是偶尔被提到。它只是一个悲恸的故事,缺乏力量。

2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语文老师总是有点疯狂的,不是忧郁的就是疯癫的,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唧唧歪歪思考怎么挽救孩子。而最令我不信服的就是他上课时把一帮熊孩子扭转成乖囡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缺席的。我曾经的烂校校长应接不暇时还保持着偷一块小蛋糕吃的恶趣味。这是一部文艺电影,而现实中你没有哀伤的权利和时间

3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一个破碎的你

35分钟前
  • 陳 大 力
  • 还行

当个圣人真累啊

40分钟前
  • 血男孩
  • 较差

浪费时间

43分钟前
  • Shek .
  • 较差

谁能想到,2011年口碑杠杠的好电影,到了2020年时再看,已经变得非常悬浮。9年了,时代变了,现在这个世界已经疯的不给人任何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机会,每天发生的各种事,都能比前一天更荒谬,更迷惑,好像上帝点了快进键,大家都在一个洗衣机里搅动,没人能超脱。——————亲们,2020年4月了,大公司高管性侵14岁少女,竟然也有了不同的解法,大家可以通过这部电影,看看一个好人是怎么对待一个未成年妓女的。

44分钟前
  • 宋大卡
  • 还行

看着好累

49分钟前
  • Royo
  • 较差

太过压抑,直面孤独,电影是好电影,但更欣赏正能量电影,SO,不推荐。

50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还行

AB演技超好,情节让我觉得太极端。

53分钟前
  • eileen
  • 还行

这片子看似是拍青年人的教育问题,其实是拍这个世界的无助。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即使只是保持自己的完整也变得如此困难。学校只是个舞台,青年人是我们塑造的这个世界的成果。最后的那段荒凉破败是个再明显不过的比喻,我们失去了所有的伟大和尊严,从今以后只有无尽的欲壑难填的荒漠。

58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孤独症患者

59分钟前
  • ®菌小
  • 还行

我实在超脱不了……看不懂

1小时前
  • cocomars
  • 较差

太说教 还是不看好托尼凯耶的水准

1小时前
  • 番茄杀手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