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月,疫情期间无聊的在单位,突然想起了之前一直想看的玻璃先生,晚饭后打开电脑一个人静静欣赏起了这部小众电影。
说起小众,之前的不死劫都已经过去多年,很多年轻同事都不知道,更何况在这特效满天飞,超级英雄都是钢铁侠雷神的年代,连DC超级英雄在中国都基本是非主流了,更何况这个超级写实的不死劫故事呢?
电影并没有让我有当年看不死劫那种惊艳,记得不死劫那种缓慢的叙事,结尾的惊天反转,让我记忆犹新十几年,可是这部电影,除了一美的多人格演技,以及三人同医生的对峙这几个惊艳点外,其他实在没有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剧情了。
布鲁斯威利斯的儿子角色可有可无,结尾医院前草坪大战,虽然是极度写实风格,但也太粗糙无聊了。
玻璃先生高智商的反转和存在感过低的“反派”组织,让人也没觉得有多惊艳,至于玻璃先生这种杀人偏执狂,怎么也不能算是超级英雄吧,结尾再怎么说自己不是错误,自己怎么制造了两个超级英雄,也洗不白的。
整部电影作为完结篇,让人有过高的期待,但却无聊的烂尾了,就像说好了品尝高级牛排,却变成了人造肉又做的不咸不淡的,吃到了却又觉得意兴阑珊一样。
期待很久,终于看完了沙马兰的“不死劫三部曲”之终章《玻璃先生》。
如果仅从影片的技法所形成的质感上讲,的确像很多影评人所言,此片并不亮眼。
然而,既然《玻璃先生》是一部筹备并跨越了十九年的续作,它绝不仅仅是一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或是软科幻电影,它是一部深刻表达导演沙马兰人性思想的电影,所以我定义它是一部思想电影,三部电影导演为观众创设了三场思想实验,并通过影像记录了这个实验过程。
十九年前的《不死劫》想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哪怕是我们认为最“坏”的人,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并引出了那个最好的人——超级英雄。
因为英雄往往不自知,换句话说只有置身于万分险恶的环境中,才能显现出谁才是英雄。
的确如此,没有哪个英雄天生就知道自己未来会是英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而“坏”人的存在就在打造这样的一个环境、一个时势,一个让英雄脱颖而出的机遇;只有最“坏”的人的出现,才能有超级英雄的现身。
三年前的《分裂》想要表达的是:我们的思想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当思想足够强大时,它将不仅控制你的精神,甚至控制你的身体。
即你相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那个你所希望的人。
对一个意志与意念足够坚定的人来讲,你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律师,你就会成为一个律师;你相信你会成为一名医生,你就会成为一名医生;而当你相信你是一个野兽时,你就会变成一个野兽。
我们只不过成为了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的那个样子。
而这部《玻璃先生》在我看来想要表达的东西更为丰富:它直指体制化、科学、爱与信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对前两部的总结,也是新的思想的传递。
“科学、爱、信仰”是人类精神的三套不同系统,而“科学”常常也最易被“体制”所利用,维持“体制化”;而“科学”又常常诱骗和利用“爱”去实现其科学的目的,其实背后是实现“体制化”的目的;而“信仰”则比较顽固,它不信“科学”甚至常常挑战“体制”权威。
玻璃先生对原始漫画的虔诚信仰,代表的正是人类的某种原始信仰;心理学家代表的所谓科学恰恰是背后“神秘组织”的维稳工具;少女凯西代表的人类之爱。
心理学家让凯西用其温柔去驯服野兽,然后一枪击毙,恰恰是以“科学之名”诱骗“人类之爱”,进而实现体制化的结果。
然而,只有玻璃先生所代表的信仰最终战斗到底。
导演沙马兰最后并没有交代神秘组织是谁,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霍布斯所谓的“利维坦”——国家机器,他是不允许比它更大更强的怪兽存在的,哪怕更大更强的其实不是怪兽,而是一个超级英雄,也不免最后被戕害的命运,正如布鲁斯-威利斯所饰。
其实这很好理解,哪怕你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也绝不能为我政府所容纳。
权威、秩序、等级是不容许僭越的,有一便无二。
而影片的结局也代表了导演的希冀:信仰在夹缝中不屈战斗,最终必将战胜体制,让人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的自由发展。
很感谢沙马兰最终承认超人的存在,观影过程中我始终害怕超人们最终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印度籍导演延续了西方导演的一贯传统,并没有让疯人们(crazy)接受自己的正常(normal),他甚至要让每个疯人们勇敢的接受自己的“疯”,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状态吗?
玻璃先生炸火车的时候把凯文的父亲炸死了,野兽的人格是保护凯文的不被伤害的,于是野兽生气一巴掌把玻璃先生打死了。
凯西冲上来拉住了要走的野兽,用真情实意感动了野兽,于是野兽人格转换成了凯文,结果凯文被警察一枪打死了,死在了凯西的怀里,两个人彼此互相表露真心;这里我觉得处理的很好,至少凯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凯西这个真心对他好的朋友,也算是弥补了凯文小时候缺乏被人关心和关爱。
大卫呢,被特警按死在了马路上的一个小水坑里,这里我真的要吐槽了,一个超级英雄,把一个大水缸打破了,徒手掰弯一根铁棍,结果死在一个小水坑,导演这脑洞让我服气。
三个超级人物在几分钟内就死完完,我看啥电影都没有这么快啊,这段故事结束的太快了,我一点都不满意。
电影最后吧,超级英雄的事迹被玻璃先生发到网上,全国众所周知了,这才是玻璃先生的目的,总的来说,整部剧还是可以好好体会的,毕竟不是像爆米花电影。
不知道是不是我比较蠢,你知道两个小时的电影,我有一个半小时都以为那三个魔怔人伊利亚,大卫,凯文是同一个人,然后有二十分钟以为电影立意是想证明超级英雄并不存在,可以向往但不能魔怔,不然害人害己,,,结果,电影结尾是真的要让所有人相信啊……超级英雄存在,emmm说实话倒也确实,信念力量加上一点科学因素是会让很多不可能变成现实,可是总觉得这道理不假,但演的多少有些粗糙了吧,就不能稍稍注意下细节,好吧也许我这么评价也很粗糙,总之我看得想发疯,就是这样。
怎么说呢,关于生死劫,多年前看过,对于超人是否存在,逐步探索,引导,最后豁然开朗,这才是影片精彩的地方,而这部影片的问题恰恰在于,前一个小时的悬疑铺垫,由开始的肯定,到否定,有那么一瞬间,让观影者也产生了怀疑,确实有这种可能,也许真的是一种错觉,一种自我催眠,毕竟此类潜意识的科学也有解释,只要你让实验者相信他被烫伤,生理上就真的会起水泡,所以在我看来野兽确实就是人格分裂下的精神病,怪力源于自我信仰,但是我解释不了爬行,于是继续观影,而且玻璃先生的痴呆显然就是有预谋的,我们都在等待反转,等待铺垫后的高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要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就好像你听说了草船借箭,大家都在鼓掌诸葛亮的智慧时对面射了火箭,项羽破釜沉舟,豪气冲天的要决一死战,最后没找到敌人,自己饿死了,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太草率,太平凡,太低端的叙事了,整整一小时20分钟的铺垫,大楼给予世人警醒的战斗草草的发生在医院门前,野兽的凶残没有表现,布鲁斯威利斯的最后死在水坑里,我能理解他们原本的设定就是比普通人强一些的普通超人,但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你连最后的反转都想吐槽,啥?
这就是超人头脑的玻璃先生所想出来办法,就这个破招?
作为普通人类的编剧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主题没有升华,人物是前作铺垫出来的,女反派完全服务剧情,偏偏还要担任玛丽苏般的剧情谅解,配角的人设及有问题,节奏感不好,高起低落,配乐单调,前期叙事悬疑尚可,但是节奏过于拖沓,如果看过前两部作品才推荐观看
《玻璃先生》导演M·奈特·沙马兰的故事片总是能受到电影界的密切关注,相信许多影迷都是通过超自然惊悚悬疑片《不死劫》认识这位大导演的,2017年导演沙马兰推出的多重人格电影《分裂》,由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凯文患有精神分裂,他被精神病医生诊断出有24种多重人格身份,电影得到影迷们一致好评,从而衍生出《不死劫》和《分裂》的续集《玻璃先生》。
玻璃先生剧照导演沙马兰以超级英雄的神话为基础,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主题: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信念获得超能力,《玻璃先生》不同于以往的经典超级英雄故事片,影片在个人精神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试图通过科学的方式解构超级英雄背后的神话,影片想表达一个引人入胜善恶故事,以及什么叫做“超级英雄”。
《不死劫》、《分裂》《玻璃先生》的主要角色是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玻璃先生、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大卫、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的凯文,故事从《不死劫》开始,漫画收藏家玻璃先生开启了幸存者大卫的第六感超能力,列车的意外事件间接影响到《分裂》中凯文的成长,凯文在母亲的长期虐待下出现人格分裂,他们三人都是“超能力拥有者”。
玻璃先生剧照玻璃先生拥有超强的推理和分析能力,他试图揭示世上所有“超能力者”的存在;凯文有着多重人格,主要由“野兽”领导着其它人格,他可以不停地“切换”不同人格;大卫有着强大的力量并为城市铲奸除恶,是自我正义的自卫者。
玻璃先生剧照在《玻璃先生》中艾丽博士表面上是一名精神学医生,实际上是为一个特殊组织效力,专门研究那些另类的“超能力拥有者”,她试图利用精神学科的医学理论说服“超能力拥有者”,所谓的超能力只是对漫画书中“超级英雄”的幻想,是一种常见的妄想症。
玻璃先生剧照导演沙马兰在《玻璃先生》中创造了很多戏剧性的镜头,大卫如何追寻凯文和玻璃先生,玻璃先生怎样给凯文和大卫下圈套,在特定的情节中加入动作和音乐营造出悬疑的氛围,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剧情过于繁复,滔滔不绝且没营养的精神学对白,直到最后一幕,影片才有了新的反转,玻璃先生利用监视系统录下凯文和大卫的超能力,向世人证明了“超能力拥有者”的存在。
玻璃先生剧照最终导演沙马兰只是将《不死劫》和《分裂》中的信息重复,以一个不完美的叙事方式结束三部曲,毁掉本可以成为经典的电影系列。
毫无疑问,全球影迷都在期待《复仇者联盟4》的“王者归来”。
北美影迷为了能预购到一张电影票,甚至挤爆了AMC的服务器,可见漫威超级英雄们的巨大魅力。
不得不承认,《复仇者联盟4》绝对是超级英雄片的黄金时代。
但,衰落总是在顶点之时悄然发生。
《复仇者联盟4》之后,漫威和其他超级英雄大片必须考虑类型的演变和创新。
反复的“重启”,替换演员,或者拉几个新的大反派,这些老伎俩将越来越难以打动影迷的心。
超级英雄类型片到底该何去何从?
也许,M·奈特·沙马兰(M. Night Shyamalan)的新片《玻璃先生》(Glass)给出了一些答案。
《玻璃先生》又名“分裂2”或“不死劫2”。
说明这部新片与M·奈特·沙马兰两部前作有不可磨灭的关系。
2016年,“一美”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主演的《分裂》(Split)令影迷狂热。
他一人饰演被24种人格控制的恶魔。
随意切换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性别差异,甚至口音习惯,让人对詹姆斯·麦卡沃伊的演技惊叹不已。
影片走悬疑加惊悚路线,在新浪潮恐怖片《女巫》里大放异彩的小妮子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与“一美”搭戏,更是擦出不少火花。
结尾的大尺度反转,直接“溺毙”观众,众人看完后无不期待赶快出后续。
片尾的彩蛋出现了布鲁斯·威利斯的身影,更预示着新片的格局和体量将大幅攀升。
果然,《玻璃先生》还与M·奈特·沙马兰于2000年拍摄的悬疑片《不死劫》(Unbreakable)渊源颇深。
《不死劫》 里,老布饰演的大卫·杜恩在一场火车事故中存活下来,并且毫发无损。
酷爱漫画的黑人男子伊利亚(塞缪尔·杰克逊 饰)告诉他:其实他是有“不死之身”的超级英雄。
影片也和M·奈特·沙马兰的经典之作《灵异第六感》一样,被浓厚的悬疑层层包裹,最后却用非常柔软的亲情落幕,以悲剧触底的方式作结,看得人心碎又断肠。
这次的《玻璃先生》,搭上了《不死劫》和《分裂》,让Glass在Unbreakable和Split之间摇摆不定。
三部类型元素统一的影片其实完全可以看做是导演M·奈特·沙马兰的“超英”三部曲。
他的英雄价值观与漫威大相径庭,与前期的DC倒有些“形似”。
他喜欢悲剧性的英雄。
在他眼里,这些人没有万丈光芒,万人敬仰,有的只是不敢见光,有的只是阴影之下的丑陋与懦弱。
《玻璃先生》绝对是《复仇者联盟4》之后,“超英”类型片可以尝试的全新方向。
英雄最大的魅力在于“明星光环”,而光环之下需要放大魅力,也需要保留隐私。
让人们知道一些,同时用一些秘密营造神秘感,保持“能看到却不能触碰”的距离,是大众与英雄之间最好的关系模式。
平衡,是其中的关键。
而《玻璃先生》就在讨论如何保持英雄与大众的平衡,那种安全的距离,在信仰上既可谓却不狂热。
英雄,其实是大众欲望的自我投射,一种镜子式的自我映照。
如同Glass一般,我们在Glass上看到“希望”的自我,一个本我和超我的欲望重合。
如果他是Unbreakable的,我们就会走向大卫的悲剧;而如果他是Split式的,我就会堕入凯文的深渊;对于自我个体和社会群体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Glass“似破非破”的样子。
我们崇拜英雄,有勇气付诸行动;但同时我们明白不存在所谓的“超级英雄”,我们依然是凡人自身,有种种不可逾越的限制,不会膨胀和自大。
这其实就是《玻璃先生》的关键主题。
影片一开始就表达出这种隐患。
两个年轻人,在大街上通过突袭殴打他人(少数裔),使用“超人之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来宣扬自己的“英雄主义”。
这种对于“超英”的迷恋和认知扭曲,是英雄主义价值观混乱的体验。
随即,他们遭到了大卫的惩罚。
而另一边,陷入分裂、兽格被激发的凯文又在折磨少女,企图不断激发兽格能力,激发超人能力。
一边是衰老的正义化身大卫,一边是正在崛起的黑暗恶魔。
社会上的年轻人价值观混乱,这个社会逐渐滑入危险的边缘。
大卫和凯文的冲突不可避免的爆发。
剧情迎来激励事件,神秘的Dr. Ellie Staple(莎拉·保罗森 饰)突然出现,他劝服和制服了正在搏斗的双方。
通过闪光设备控制了凯文的人格突变;用高压水墙抑制了大卫的超级能力;而早已被Dr. Ellie Staple用精神药物控制的玻璃先生伊利亚坐在轮椅上神志不清,如同脑死。
Dr. Ellie Staple把三人聚集在一起,是想说服三人,他们并没有他们自认为的超级英雄能力。
他们都是精神病患者,因为悲剧的童年和中年而引发出各种臆症。
他们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是病人。
影片格局清晰的规划出5种视角。
衰老的正义英雄大卫;
他的对手,邪恶象征凯文;
还有希望让“超级英雄”的存在得到证明的漫画迷玻璃先生伊利亚;
希望劝服众人,给予治疗的Dr. Ellie Staple;
还有作为重要一环的旁观者,影片中的三位主角的亲人朋友,以及作为大众意识的观众。
影片不断在证伪“超级英雄是否存在”。
Dr. Ellie Staple和玻璃先生伊利亚是平衡的关键。
一边在控制,一边在激发。
大卫和凯文只是他们的棋子。
正义与邪恶的碰撞是所有英雄主义主题或者大热漫画不灭的冲突元素。
观众会在双方的阐释和行为下也变得模棱两可起来,究竟他们是疯子还是超能力者。
片尾,M·奈特·沙马兰再度祭出拿手的情绪操控“套路”。
不断的反转再反转把剧情推向高潮,而最大的反转还是留在了影片的最后几分钟。
落幕之后的延续,最后一秒的真相大白与反转,加上亲情与友情的情绪渲染,把剧情推向真正的沸点。
《Glass》被译为《玻璃先生》无疑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其实影片的主题不在于人物上,而是在一种状态中。
摆脱对于“超级英雄”人设的打磨和突出,抽身脱离而出;从更宏大的社会角度入手,去讨论“超级英雄”存在的价值,以及对于大众意识的影响。
这是《玻璃先生》为“超英”类型片提供的全新发展路径。
微博&微信公众号:玛妮的自我修养
首先 这部电影真的是完全被低估了啊!
特别是,这是一部系列电影,你一定要把《不死劫》和《分裂》的内容都吃透了,明了了,再看第三部,你才能看懂导演在这部大结局里真正想表达和展现什么吧可以说沙马兰这次真的挖了个超大坑,别的导演拍的都是某个超级英雄的起源,而沙马兰这是吃透了超英漫画的内核,想拍一个有超级英雄存在的世界的起源啊,这种世界观和视角真的很牛逼,而且最后结局也做到了这一点!
大家诟病的无非就是,以为是超英电影,结果都是对话,结尾以为有大战,结果就在家门口闹了一家,但是首先要搞清楚导演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最后大家展现自己超强的能力,然后惊天动地打一架,这部电影和其他所有超级英雄电影有什么区别呢,说白了雨披侠不过就是卢克凯奇白人版,野兽就是不是真的蓝毛野兽的野兽,如果他们真的打一架,也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超英电影的结尾,跟现在这种震撼的结局完全没有可比性啊 你们真的看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了吗?
首先《不死劫》带出了超级英雄和反派,《分裂》带出了反英雄,而这一部带出了邪恶组织,但是所有这些角色又都被赋予了新的解读,特别是玻璃先生和邪恶组织,都不是真正意义上邪恶的存在,前者只是用激进的手段找出超英,后者是为了不破坏地球现有的和平而想办法解决超人类,我们都知道,有超英必会有超反,那时候世界受到的威胁只会不断加强,所以本质上,他们做的事虽然都不人道,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而这部电影的片名也是一语双关,既指了玻璃先生在这部电影的重要,更带出了结局打破这面镜子,这块玻璃 ,架起了超英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
最后视频的传播,会被证实是虚假的,会被很多人所不信,会以为是特效做出来的,但是玻璃先生的目的根本不在此,他的目的是激励那些相信的人,那些已经在怀疑自己有超能力的人,当他们看到有同样的人出现,并且被政府或者组织抹杀后,他们就会觉醒,这个视频是真正意义上希望的种子在被传播,那些嘲笑这种传播没有用的人,明显本身就不是这个视频想要传达给的人当然这部电影的缺点就是,拍的太平淡,太平稳了,基本上都是靠对话去发展剧情,对于看惯了真正超英片和想看动作大片的观众来说,自然是觉得和想象的大为不合,但是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个剧情片,如果只是把它当一部剧情片来看,才不会有那种所谓的心理落差和失落,虽然这个系列不能说是多么牛逼的神作,但是这个收尾值个四星或者8分,绝不为过!
写给那些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
当“玻璃先生”的名字以及布鲁斯·威利扮演的“不死人”大卫在电影《分裂》的结尾出现时,导演M·奈特·沙马兰当年因《不死劫》票房不佳而壮志未酬的“超级英雄”三部曲正式宣告回归。
而随着今年《玻璃先生》的上映,历时十八年的时间,沙马兰总算完成了他的超级英雄故事。
《不死劫》票房不佳,风评也不好,要怪的话只能怪之前的《第六感》实在是太成功了。
《不死劫》像《第六感》又不像《第六感》,让满怀期待的观众在一时之间有点不知所措。
《不死劫》几乎用了一个跟《第六感》完全一样的结构形式去讲另一个故事。
布鲁斯·威利遭遇意外事件,但“活”了下来并“人”缠上,最后悬念揭晓剧情翻转,留下一个不幸的事实。
不同的是:一个人文关怀、生死感悟的悲美故事,变成了一个从漫画出发的草根英雄悲剧;牵动人心的天才童役海利·乔·奥斯蒙,变成了发型和服装品味都不敢让人恭维的塞缪尔·杰克逊。
当《第六感》这部“珠玉”在前而要拍摄下一部电影时,沙马兰肯定也认真地做了变与不变的考量,但当时观众的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内容跳跃得厉害,其实《不死劫》的主题还是挺严肃的,跟《第六感》也有相通之处(具体后面再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见”渐消,玻璃先生和“不死人”大卫也成了经典人物,再加上因詹姆斯·麦卡沃伊一人多角引爆话题的“分裂者”凯文,三人聚首,总算也赶上了英雄集结大乱斗的潮流。
那沙马兰为什么执着于要拍摄他的超级英雄电影呢?
虽然不能说沙马兰没有受到过经典英雄漫画的影响,但他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以漫画为基础的。
除了悬疑反转,沙马兰另一个“爱好”就是用不同类型的题材来包装他要表现的主题。
《第六感》有鬼,《天兆》有外星人,《神秘村》有“兽”,《水中女妖》有“妖”和能力者,《探访惊魂》有精神病人……超级英雄便也是这多姿多彩题材中的一个。
尽管设计了这么多异类,沙马兰电影的核心当然还是在“人”。
对应的主题,也就是人在面对苦难、痛苦的时候该怎么办!
人的苦难,就是那些人无法避免、很难克服的生死病痛、孤独伤害。
人一边承受着这些,一边要想办法生存下去。
沙马兰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小时候受到电影《夺宝奇兵》的影响,并且从父亲那里得到一台8毫米摄影机,让他立下了当导演的志愿。
跟很多有医学背景的人一样,沙马兰最后也选择了与人“心灵”相关的工作。
另外,虽然他的家族是来自印度的移民家庭,本身并不信奉天主教,但为了让沙马兰接受严格的教育,家人把他送进了一所天主教学校学习。
沙马兰在电影中探索人的安慰、解救之道时,宗教也就除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沙马兰对待宗教的态度,是既不盲从,也不完全否定。
人的问题终要人去面对、解决,“神”是人的精神的象征和理想,而宗教就是一种传递精神并将之付诸于实践的形式。
他的第二部电影《小鬼一箩筐》,来到了他曾经就读的天主教学校实地拍摄,讲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男孩寻找上帝的故事。
跟他很亲的爷爷生病去世对小男孩的打击很大。
爷爷是个虔诚的教徒,也领受了圣餐,但这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小男孩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印证之旅。
在影片的最后,“上帝”真的现身了,但对小男孩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见识并理解了生老病死的人之常态,并因为了解而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宗教是属于人而非神的,人看清自己,然后积极面对。
沙马兰还有一部有明显宗教情结的电影就是《天兆》,主题跟《小鬼一箩筐》很类似。
梅尔·吉布森扮演的牧师因为妻子车祸去世而失去了信仰,在面对外星人入侵而为保护家人奋起反抗的过程中,他也得到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本质的机会,重新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让他从打击中走出来。
虽然影片最后也出现了“神迹”(儿子活了下来),但他重新当回牧师的原因,还是他接受“人之常态”收拾起心情面对未来,并以他的收获去帮助他人。
而在《不死劫》中,也出现了对神的质疑。
从小就饱受病痛困恼而孤独痛苦的玻璃先生,不禁对神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要生下他?
他的存在是个错误吗?
他没有从“神”那里得到答案,但却在漫画中找到了一点线索。
漫画是玻璃先生的一个重要安慰,当他无法在现实中像他人一样正常生活并因受欺凌而更加痛苦之时,这个想象的世界给了他一个栖身之所。
他从漫画世界强烈的正邪对立中得到了灵感,因为有邪有正世界才保持平衡,如果这世界上有坚不可摧的“不死人”的话,那他这个脆弱至极的人的存在也就不是一个错误,而只是处于另一个极端而已。
玻璃先生为寻找存在感而作恶,“不死人”大卫其实也是为了存在感而成为了英雄,虽然这背后有玻璃先生并非好意的引导。
大卫在大学时曾是一名大有前途的明星橄榄球球员,但他为了爱情(并不是因为车祸,因为他其实没有或者说不会受伤)放弃了自己的球员生涯。
如今在球场做保安,显然不能填补心中的那份遗憾。
而在了解自己拥有“超能力”后,做自己能做且是正义的事,他的生活才有变得充实,又有了意义。
而到了最新的《玻璃先生》中,妻子此时已经去世,在儿子的协助下,“做英雄”已完全成了大卫生活的重心。
另外,玻璃先生之所以成为玻璃先生,不只因为先天疾病和漫画,还有同龄孩子的歧视、霸凌,“玻璃先生”的名字也由他们而来。
不能成为他们中一员,那就只能成为特殊的一个,不管是英雄,还是大魔王。
相较成人,儿童因为身心都未成熟,在面对苦难与伤害时,更加脆弱,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
也因为其未成熟加上影响大,儿童的应对、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儿童也成为沙马兰在电影喜欢表现的对象。
在著名的《第六感》中,小男孩因为看得见鬼魂而活在恐惧不安之中,并因此成为异类而孤独于世。
幸好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以及遇到了布鲁斯·威利扮演的“好鬼”心理医生(影片中的“鬼”其实没有好坏之分,鬼游荡人世是因为牵挂未了,它们“骚扰”看得见它们的人其实也就为了找人帮忙了却遗愿)。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小男孩可以坦然处理与鬼之间的关系了(同时医生也获得解脱)。
如果不是爱与勇敢,以他的能力,等待小男孩的可能也会是个疯狂黑暗的结局。
《分裂》中的凯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父亲死于玻璃先生制造的车祸后,他就失去庇护以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加上母亲的虐待,他的病情恶化,凯文分裂出23种人格,他的身体变成了一个“群组”。
病情恶化的另一面,是面临危机和苦难时的一种自我保护,不断分裂出的人格,都是为了保护无助、弱小的凯文而存在。
在极端状况的刺激下,大脑的潜能被激发,有的人格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于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进化”成了一个超能力者。
“野兽”的出现伴随着血腥的杀戮,在《分裂》里像是一种仪式,而到了《玻璃先生》中则成为了一种示威。
主动出击也是一种防御手段。
被母亲虐待是一个难以消除的阴影,在获得能力、强弱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原本的弱者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并展开反击。
这也就是《玻璃先生》要表现的主题。
当有人想要掩盖超能力的存在时,对这些因为超能力而获得生存方式或生存意义的人来说,就等于要抹杀掉他们的存在价值。
在玻璃先生的策划下,他们以一种自杀式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存在,以鼓励那些和他们一样的人。
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对立的三个人成为了一个意义上的集体。
虽然他们都死亡告终,但他们存在的意义却得到提升,并将在被他们影响的世界中成为永恒。
沙马兰的超级英雄三部曲,《不死劫》讲了超级英雄的存在和出场;《分裂》表现了超级英雄产生的原因或者说方式(之一);最后的《玻璃先生》则完成对“世界”的构筑。
超级英雄们尽管各自立场、性质不同,但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他们是同一阵营的战友。
他们同时拥有能力和苦难,而一个强大、邪恶的对手又赋予他们责任与牺牲,他们为自己生存而奋斗的意义也从他们个体扩展到了一个群体。
在世界的角落,有人会受他们影响而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
一个新的局面由此而展开。
少数派,弱势群体,要在主流主导的社会中生存非常不易,哪怕是拥有了超能力。
从个体生存状态到社会群体矛盾,娱乐化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对现实议题做出自己的表述。
沙马兰的超级英雄故事,要讲的也就是人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尽管形式特殊,但意义是普遍的,而且是积极的。
尽管如此包装并不一定能更好地突显他的诉求,尽管类似的主题在漫画超级英雄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4星,如果不是拍的过于文艺,节奏太过于缓慢的话。
就这个“反超能英雄”的故事设定完全可以给5星的, 仅仅是故事情节已经比前两作好了,很完整,即使没看过《死劫》《分裂》两部,单独看这部也一点问题没有。
剧情完全独立,也算是对近些年来的超能题材影片的一个讽刺。
是超能英雄还是神经病,超能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麻烦,世界需不需要超能英雄。
看了这部片子后,人们有了更深刻的想法。
比起不死劫的开端,这个结尾差强人意。后半段的仓促,让整体都变得混乱起来,再好的镜头的运用也无济于事,不过秒杀那些流水线超英片绰绰有余。
《不死劫》(是的,不包括《分裂》)的可贵之处在于尝试严肃思考超级英雄真正的现实生存样貌与社会学存在肌理,以及虚构情节设置的实际伦理可行性,于此形成闭环的本片在这个类型题材正处于泡沫般浮夸狂热巅峰之时就更为彰显反讽和冷静,进而催生出成熟态度和鲜明质问。沙马兰的反转不再局限于写作,镜头亦成为潜在包袱的一部分,内心的善意与对费城的爱让电影归于暖流,结局表达同全片连带前作的思考相断裂,没有漫画里的天马行空,却也倾心于在现实中造神的浪漫(其实亦是他一直所痴迷的),对这个系列中心思想的“背叛”和“轻视”,实则是一场近二十年(或许并不连续)的作者策略修行,纵然辜负了大多数人,他也终于在这个合适的节点,让这些心爱的角色成为永恒。
30/100 split是靠什么咸鱼翻身的,沙马兰看起来是一点没往心里去。把片子拍成了一只妇联和x人的舔狗。
安雅·泰勒的花瓶也太耀眼了吧…沙马兰的另类超级英雄也迎来了聚首,不过期待的巅峰决战并没有,一聚首就团灭了,即使耍滑头搞了个反转,向公众证明超级英雄的存在,其中两个还是杀人的超级“英雄”…好在质感真不错…
给超级英雄来大段的心理分析还挺搞笑 结尾实在toooo lame
@Century 12 Evanston
生活中的某些徵兆,或許曾經都讓我們一度認為自己不平凡。遭遇巨大的自身恐懼或創傷而產生脫離現實的多重人格,奈沙馬蘭式的解讀為另一種超級英雄天賦能力。企圖讓世界看見自我存在、覺醒、面對自我懷疑,最終犧牲自我殉道,多種片型語言恰好拿捏的混合,對英雄公式的另一種精彩科普與私心詮釋。力量型與智謀型反派設定,自身脆弱處卻也是最強而有力的地方,真實人性方有的矛盾令人著迷。生活本身便是一種悲喜劇,而我們在其中掙扎著。有別商業電影語彙處理的「超人類」與 「英雄」,奈沙馬蘭宇宙觀裡,是啟蒙,是藝術性格自毀式的浪漫,「英雄漫畫」更成為了懷疑論觀下的另一種真實世界存在與人類信仰。"They always underestimate the mastermind" 燃起每個人英雄情懷的強大語言,為曾因自我獨特懷疑過的人平反,對體制平庸化壓迫的任性反抗。
没看过不死劫,不过感觉本片剧情太低智敷衍了吧,无趣且牵强。像舞台剧似的小打小闹。
失望。浪费一美的演技。
片尾升华全片
厉害了,好莱坞开新宇宙的能力。想法非常好,但表达出的太有限了。
除了麦卡沃伊还能看,其他的根本看不下,扯得没边际了
强忍着恶心看完,我觉得没有打分的必要了。是这两年我看过最翔的电影没有之一。先不谈本片剪辑和故事结构有多糟,光故事本身就已经让我恨不得用自己的10公斤来换这片从未存在过。《不死劫》和《分裂》已经把它们要表达的东西很完整的表达出来了,角色也立住了,却偏偏拍了一部把所有前面表达的东西全都毁掉的电影,我真的不明白这部电影诞生的意义。另外故事中的漏洞同样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特别是结局已经是强力降智打击了,在这个民间CG高手数不胜数的时代还真有人看到那么个低成本CG镜头就会觉醒超能力?算了……......
一团乱麻,比第一部Unbreakable差远了
神作!就解构/重构超级英雄题材的意义而言,可与《守望者》媲美。如果说《守望者》是超级英雄的挽歌,那《玻璃先生》就是超级英雄的史诗。当然,《守望者》的经典毫无争议;《玻璃先生》么,爱的人可能像我一样爱得全身发抖,不爱的人会说这是什么破玩意儿。
熟悉的配方,新鲜的味道。看了一半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不死劫的第二部,也算是超级英雄题材的一种创新式表达和另一种解读。James McAvoy塑造的角色极富挑战性,每一种人格的分裂辨识度非常高
试想一下守望者被淹死在一个小水坑里,野兽被一颗子弹打死,智多星玻璃先生被一拳拍散。立意有点意思,关于寻求自我认知和他人认可,但结局实在让人泄气。
居然把跨度十几年的《不死劫》和《分裂》两部片捏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沙马兰电影宇宙……就像是拍完起源故事后又拍超英集结,但类型上更像是一个反超英故事。沙马兰继续向世人贯彻他的漫画观:漫画就是被扭曲的纪录片,超级英雄的出现源自“相信”的力量,而反派组织的目的就是抹杀这种信仰。信与不信,才是这部片的核心矛盾。但是,节奏掌控得不好导致终极决战缺乏张力,也许是成本问题打斗总是草草了事。最后的沙马兰招牌式反转也不够给力,达不到“真香”的地步。
沙马兰确实借《分裂》咸鱼翻身,才有机会拍了这部《不死劫》的完结篇,风格还是贴前作太近,剧情偏于疲软,也少了早年作品那种步步为营的叙事节奏。经济实惠的场面调度给人不少好感,同时也要归功于漫威超级英雄片带来的审美疲劳。
虎胆龙威VS X教授 VS 神盾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