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在港的宣傳重點落於三億四千萬元的制作規模,這意味本片如一眾聖誕檔期的鉅製一樣大賣特技與唯美。
而如果就依此出發評判表現,則本片正如坊間主流口碑所說,令人大失所望。
電影的各個製作單位,除了攝影與服裝兩個環節屬稱職出色外,電影連一些基本剪接和構圖都無法做好,更遑論是本片打正旗號的電腦特效了。
影片出來的整體效果明白地展示了陳凱歌導演完全缺乏了對娛樂大片應有的統御能力與方寸;既無法管理好繁雜的製作單位分別交出的部份,也無法準確掌握電影該有的氣氛和節奏。
特別令人費解的是,許多不該笑的地方給攪了個硬笑話,這使前面再美、再動人的氣氛都給一下子攪得煙消雲散了。
進一步說,電影除了表面的糖衣交不出水準外,真正致命的是劇本粗疏的編排,使電影缺乏了同型類史詩格局應有的既優雅又細膩的層次感。
不獨是前述的笑位攪俗了格調,還有情節鬆緊與節奏快慢都相繼失調。
具體來說,劇本的內容涵蓋了過多過密而沒有層次遞進的衝突場面,這一來已讓觀眾無法抓牢電影前進的主旋律,相加起本來就超現實的情節與不夠自然協調感的畫面構圖,三者由是乎一拍即合地掃除了觀眾應有的、對娛樂大片尢其重要的投入感了。
但如果只單獨的看故事,《無極》有很大機會是筆者本年度最愛的一個,所以看罷電影,眼見一個如斯精彩的故事給拍成這個樣子,不得不嘆,可惜。
其實本片的原創故事說來非常巧妙,既對選擇與命運這兩個人生大題目有深刻的呈現,也有豐沛想像力的鮮明人物與架空世界,同時還有非常精彩叫筆者於過程中引頸以待的連番糾葛衝突。
而當中特別要讚,於觀影時也特別要留心的就是充滿宿命感又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固中的無奈與傷悲著實令人心感烕烕。
本故事蘊含了不少不得不提的好點子,比如是雪國奴隸張東健的速度竟然可用來回到過去的設定就很妙了,此舉照例又是跟全片的許多地方都有呼應,不過如何呼應與呼應甚麼,筆者就先賣個關子了,因為筆者始終推薦各位看官入場欣賞。
只要對本片的電腦特效採放棄態度,單單看幾位都稱職甚至予人驚喜的演員如何演繹這個最佳原創故事就好了。
只要諸位對正號入場,本片絕對不如外間所說的爛;要不,大家都來找我算帳好了。
P.S.無歡如果認同《無極》是一個神話化的故事,那小時候的一個被騙經歷成為童年陰影以至慢慢形成了無信無歡的性格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至少中間並沒有不合理,而只是略欠了一點說服力的實感。
滿神這個角色確然無助於情節推展,甚至開場傾城的選擇也不過是個晃子。
滿神只是個冷眼眾生的旁觀者,她並沒有改變別人命運的能力,所以傾城是否遇上滿神有否作出又如何選擇其實斷無分別,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宿命。
她的兩次出現主要是透過前設的敘述或預演提高故事的宿命感,本來這是編劇方面一個不錯的設定,奈何編導們最終沒有讓其他的主要角色都碰上滿神,整個宿命糾葛也就因此失衡了。
大片三至尊第一名:《无极》第二名:《满城尽带黄金甲》第三名:《夜宴》注:其实黄金甲和夜宴基本上不分伯仲,只有无极当之无愧地荣登榜首,并远远地把其他两部影片甩在了身后。
以上按烂的程度排名。。。
实话说了吧,其实我们老百姓就喜欢这个,所以大导演们争先恐后地去拍大烂片。
其实不是我们怎么老被耍着玩儿,而是我们也总耍着他们玩儿,所以那么多钱拍这么烂的片子,拿钱骗钱,人尽皆欢。
看完黄金甲我是彻底HIGH了,发自内心地狂笑。
中国大片,古代版雷雨,中国宫廷版哈姆雷特,多么有创意挖。
一年一度烂片,谁说我们是因为抱着太大的期望去看所以才会失望的?
我们根本就是抱着看它到底有多烂去的。
中国人不都有看热闹的心理吗,人家导演就是抓住了我们这种心理,烂要烂得专业,才叫烂得好看。
如果无极=无聊×2,那么说中国大片=中国烂片一点都不过分。
咱们老百姓就那么傻,就心甘情愿的让人家骗钱?
NO,我们老百姓不仅仅喜欢在茶余饭后讨论谁家孩子倍儿优秀倍儿好看,我们老百姓更热衷于在茶余饭后讨论哪家孩子长得跟猴子似的,哪家孩子智商低得内个叫人心酸。
生活太无趣了,生存压力太大了。
于是捏,长期被压抑的人们需要找一个出口。
看中国大片吧,如果当初只是为了放松一下心情,打破一下枯燥无味的生活,那么后来还起到了情绪宣泄的作用。
怎么个宣泄法?
骂呀,看的时候笑,看完了以后骂,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一下子就增加了活着的勇气。
如此,我们要感谢中国大片,要不是因为看了那么多大片,我们怎么能够清楚地知道国人与外面的差距,我们怎么能够看到那些被包装得目眩神迷的演员原来也会跟疯子似的满屏幕呲牙咧嘴,满天空飞来飞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绝对是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一件事情。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比无极火,比无极好看。
我觉得陈凯歌骂胡戈的那句“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比他拍的电影要经典。
所以,假设陈凯歌当初就把《无极》定位成喜剧,那么保不准中国大陆就诞生了一部相当于《大话西游》一样的经典影片。
但是也没关系啊,无极之做作,黄金甲之空洞,夜宴之不知所云,这些恰好构成了中国大片一幅恢弘的场面,描绘了一出祖国山河无限好,甘为大片尽折腰的宏伟蓝图。
疯了。
你看我多么不厚道,竟说出了很多人心中的话,好吧,我本来就是一个炮筒式人物。
内谁谁因为《夜宴》而产生的心理阴影,这是十分不对的,说实话我现在都不大记得《夜宴》到底演了什么,我记得的《无极》还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里面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城楼上张柏芝不停地脱衣服穿衣服,我记得的黄金甲就是满城尽是大波妹和满城尽是小金人儿。
乐和不,乐和。
别太把大片当真,你要是当真,那你就是被耍了。
想想当初,人家张导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你能说那不好看吗,你能说那烂吗?
别总拿群众不懂艺术当借口,说话的人也不嫌寒掺。
中国人穷啊,中国需要发展经济,中国人喜欢钱,需要钱。
你拿烂片子赚钱,观众拿大砖头砸你,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咱都理解,互相理解,理解万岁啊。
马未都在锵锵上说为什么不拍文天祥,那么有戏的一个人物。
我觉得拍昭君出塞肯定也能营造出一大片儿氛围,一大片广漠无垠啊。
无极的清晰版等了很久,其实这部片子1月18号就在法国公映了,但等不得,抑或是在遭遇过《七剑》的失望之后,不敢以毫无准备的心情坐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等待灯光亮起时,旁座的人以奇异的目光打量我。
于是,千辛万苦,终于等来了清晰版。
看片之前,网上所到之处,无不骂浪滔天,仿佛陈凯歌用那3.5亿,堆起来足可以砸死人的RMB,造就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靶子,把中国人对于一部电影能尽的羞辱打击之终极言词,全都一根根戳上去,还带着飘飘的红缨子,向世人昭显。
因此等片的过程,实在说不上是个什么滋味。
一方面,凯歌叔叔那一辈的导演身上总是留着那样这样的痕迹,在他们是过去的记号,在我们这一代却是一道文化的鸿沟,所以他们拍的电影可能有几部喜欢的,至于导演本人么,我一个也看不上。
尤其看过《温柔地杀死我》之后,第一个冲动,就是凶狠地杀死凯歌叔叔,这人丟得……都已经飘洋过海了。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导演,特别是内地导演这些年普遍不景气,看着韩国电影在世界影展上摧城拔寨,又免不了希望这些进军好莱坞叔叔哥哥们能借着人家的财力物力,创一个辉煌出来,不用如烟花般灿烂,萤萤之火足慰人心。
就这么来去地被绝望和希望折腾了够本,开片十分钟之后,就跑到朋友的个人空间上嚷嚷我喜欢《无极》。
对于奇特和美丽的东西,我向来没有抵抗力,我喜欢满神的造型,喜欢水墨似的背景,更喜欢那个因馒头而起的故事,喜欢那个关于真爱的选择。
The Promise,这是《无极》的英文名字,就像《东邪西毒》的英文片名一样,也许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
很多女人一生中总有一次甚至几次机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要爱情还是面包?
很多人一生中总是有很多次机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失去。
面对命运,选择一旦做出,承诺一经许下,以后的人生不能说便注定,但至少数万计的路途中,已经走了其中的一条不能回头。
但假如,假如上天会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呢?
同命运赌是不赌,争是不争?
没有在人生中失去过的顺意者,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过的人随意人,是不能体会那个馒头于我,于无欢的意义。
在人生最单纯轻信的时候被伤害,无欢或者是夸大了结果,但我这个现实中的好孩子却能明白他的感受。
太过完美的人,能得着世人的心,所以不怕少了我这一份偏爱。
就像在三国中,独独喜欢周喻;在《无极》独独爱上了无欢,明明知道他犯下了错,最后一定会用死偿还,但是那么任性孤独孩子,执著地寻找第一个骗他的人,是以为杀了她便能回到最初的时候,会重新相信爱吗?
聪明如他,说到底还是个傻孩子啊……。
如果片子就依这样的路线走下去,假如凯歌叔叔把主题固定在无欢和倾城两个人身上,这部电影可能会成为我的年度之选。
它有如此完整的想像力,这在中国电影人里已经非常非罕见了,应该说,已经绝了迹了。
那个时候被《花都大战》气得半厥过去的失望怨气,这下都能在《无极》身上得到补偿。
它还有如此鲜明的人物,光明的骄傲,无欢的乖唳,昆仑奴的单纯,鬼狼的怯懦,难得的群像。
但是不得不痛心地承认,我喜欢的东西,它未必就是个好东西,甚至我对于“好”的定义,可能都是得不到大众认同的。
这部片子本质上是失败的。
凯歌叔叔根本不会拍武打片——就像王家卫不会拍农村题材,侯孝贤不会拍塞车题材,李安不会拍暴力题材一样,没什么可丢脸的,人无全人嘛。
如果不会拍,找个懂行的导演帮个手就得了,偏偏要自己来,片中的花拳绣腿一句都不想再提。
打架的场地倒是都蛮有创意的,可惜打不出效果来。
尤其是开片的马蹄谷一战,应该是想表达光明的神勇,但是感觉拍儿童片似的,远景——大特写——中景——再远景——中景,为了顾全大局的同时交待打斗细节,一般都会这么拍,但是……镜头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得胜后士兵抛光明的那一段,而且同一个角度,整整抛了三下——有这种必要吗?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看一件艺术品在快成功的时候被人毁掉。
本片的摄影和剪辑对本片的影响,打个比方,就好像《最后的晚餐》画出了草稿之后叫我去上色一样。
冗余的镜头弯腰就能捡着一个,比如那根有点像《阿甘正传》的羽毛等等,而在该交待仔细的地方,例如光明和鬼狼的首次遭遇战,就那么马虎过去了。
导致全片的激斗无一亮点。
而片子最大的失败之处并非在于“不足”,而是“太多”。
凯歌叔叔的心太大,当光明、鬼狼、昆仑奴一个个出场时,这部戏的线索乱了,焦点也模糊了,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一个女人还是为了一个馒头,这个女人赢得的到底是命运还是爱情?
看的人糊涂了,拍片的人心里可还清楚吗?
我于宗教没有什么兴趣,诸神之中,唯有佛可算得哲学。
有位禅师说过,舍得舍得,先舍方能得,然而得易舍难,这是人贪之故,而越贪便越觉得不着,因此要得越多。
如果把这部片子里的种种象征元素拆碎拆散了,也许可以拍一部堂堂的中国版十二国记,但是选择、人性、爱情、信任、命运……哪是区区一部电影负担得起的。
除了象征太多,主题不明之外,过多依赖特技也是一大败笔。
要创造梦想中的王国,不一定就要拍中国版的《魔戒》,Tim Burton以近魔幻的故事见长,但他就是出了名不看借助电脑特技的人,《断头谷》和《大鱼》都是以现实场景加上独特的拍摄手法完成的,别有一番趣味。
毕竟我们同人家相比的优势就在“地大物博”,有很多场面明明可以通过临时演员和实物完成的,烧的钱也不会比3D特技来得多。
况且那个为电影做动画的公司,究竟知不知道这是一部魔幻电影,不是一款3D游戏,种种粗制滥造之处,我在电脑上都看得一清二楚,大屏幕?
不敢想像。
另外,凯歌叔叔毕竟是文人气质甩不掉,其实这本是一个很有童趣的寓言故事,里面有神,有古怪的国家,有奇特的人和故事,无欢虽然是个悲剧人物,却是带着喜剧色彩的,比如他那根搞笑的权杖,夸张的装扮,还有神经质的说话方式,其实是可以拍得很趣致的,如同神话故事一般。
但却被太多的说教给毁了,影片最后一段的大表白,那么烂的对白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如果现在我面前,绝对要把他的屁股踢开花!!!
其实影片从头至尾充斥着莫名其妙,前言不搭后语的对白,好像写剧本的人生平没有跟人讲过话一样,但这还只是一点点的堵塞,到了片尾终于撑不住,流了一泡脓出来,忒恶心人。
既然要搞象征,就不要把话讲那么明,连耍深沉都不懂~~~肯定没看过王家卫GG的电影。
最后,明星太多了……记得以前赵宝刚说他喜欢捧新人,那样才有成就感。
我想想也是,现在的导演不知怎么想的,好像比谁一部电影明星多似的,弄到连《阿嫂》这种根本不需要什么演技来撑的片子也要出动N位影帝,杀鸡焉用牛刀,白白浪费人家的演技,还有观众的情绪。
现在流行搞国际化,为了市场电影人可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我看电影是看重台词的,不然人家有声电影的发明者冤也冤死了。
台词说得好了,是一种艺术,想想我们汉尼拔教授,唯一可以自由活动的也就一张嘴巴,除了吃人时间以外都被用来讲话了,《沉默的羔羊》之所以那么恐怖,一多半都是被他“说”出来的,这是何等水平。
你再看看那两个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的外国人,能按着罗马拼音把中文讲这样,我也该谢谢他们用功了,但是这话哪儿还有人味啊,我哭倒。
把从明星身上省下来的钱,投资到动画特技的部分多好啊,木桶原理不是只有在经济学上适用的。
既然说到明星,索性把各位角色一起评了。
早说过,无欢是心头至爱,他小时候其实很像光明和昆仑奴的结合体,骄傲却单纯。
倾城MM抢走了他的馒头,从此让无欢不再信任别人甚至自己,他得不到爱也得不到快乐,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无欢”。
为了报复,也为了平抚童年的阴影,无欢四处破坏,一心一意要捉住倾城,让她也尝一尝得不到爱的痛苦。
小谢尽管不是我那杯茶,长得确实漂亮,结合了父母五官之精华,算是男生女相的那种吧,再加上他那种阴柔的演法,虽然有模仿吴镇宇的嫌疑,但吴GG不大对焦的眼睛会蛮可怕的,而放在小谢身上的效果则是顿时把无欢的性别给模糊了,因此从一开始无欢围城劫王妃开始,就知道他不是出于“色”,而是另有目的。
也许刚刚看过《情癫大圣》的缘故,觉得小谢在两部戏里的演法差别不大,于角色的把握还不够自由,但基本任务完成(如果不是小谢这种演法,无欢就不是委屈而是BT了)。
法国人尊重女性,因此法国版海报的主题全是倾城。
这个MM在爱情和面包之间最初坚定地选择了面包,因为那里她正饿着,又死了妈妈,像是战后的Scalette,需要物质的安全感。
但是当她得到一切时,她后悔了,因为她发现真爱原来更加重要。
三个千方百计想得到他的男人,一个是恨她,一个是爱她,一个却是在骗她。
倾城MM的命运虽然可悲,但是个性却是没有的。
张柏芝胜在漂亮,凭良心说,她那张精致的脸,在2字头的中国女星当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可惜她一哭起来就完全没有形象了,在这部戏里表现得又有点嬉笑无常的样子并不出彩……不知道是角色问题,还是导演指定这么演。
另外那两个外国人根本是语言不通的,能做个表情就算到位了。
真田广之表现得稍微夸张了点,不过好像更切合这部戏的氛围,张东健眼神很到位,可惜演得太现实,有点沉重的感觉。
昆仑奴其实是个挺天真的角色。
如果夏娃吃掉的那个苹果带给人类最初的自我意识,那么第一次奔跑让昆仑奴有了自我意识,而当光明禁止他把头盔交给鬼狼时,他擅自决定放弃头盔先救光明,这是他第一次有自主意识。
为了倾城跳下悬崖,这时的昆仑奴才开始告别伊甸园,不只为一块肉而生存,做回一个人类,然而也是最单纯的人类,他不会骗人,同时也轻信,张GG略显年纪大了,那清澈的眼神看得我汗毛一阵阵的。
刘烨是值得大赞一把的,我就不明白他从背后抱住昆仑奴的那个动作有什么好笑的。
鬼狼是个很复杂的角色,他虽然是个怪物,但在个性上却是最普通的人类。
刘烨一遍遍说“我没有伤害任何人,我只是想活下去“时,那么惊恐而不自信的表情应该让很多人的“忠诚”观动摇了吧,昆仑奴叫倾城活下去,却责备为了活下去而穿上袍子的鬼狼,这本身就是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悖论。
满神这个角色,网上很多人以为是不必要的,但若是没有这个神,谁来决定倾诚的命运,谁来同光明打那个赌。
只是这个角色出现的次数和时候不对,她遇到光明的次数太多了,而在结局处竟然没有出现,好像被编剧遗忘似了。
由于这个角色戏份不多,谁演都无所谓,找陈红大概是自家人,片酬可以少要点。
陈JJ的演技不见长进,倒是显老了许多。
数落了半天,真觉得自己喜欢这片子纯属BT。
但是我想此片的舞美应该入得大多数人的眼,当然服装真的真的真的很像很像很像日本人,在“服装”一栏上看到“正子公也”的名字,我一下明白原来不是叶锦添突然“哈日”起来了,这恐怕又是“国际化”的结果。
但是抛开民族偏见,只以“美”的角度来说,还是很过关的,起码有东方意境。
“东方”一直是中国导演拿来蒙好莱坞的法宝,凯歌叔叔铁了心要拿这片子去奥斯卡show show,猜猜看大概也只有“美指”可以入围了。
———————— 高中的时候CCTV放这部片,当时是和我哥一起看的。
片中有一段柏芝的激情戏,当时觉得尺度太大,便产生了许多不适。
以至于最后结局时产生的一点感动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看完之后便给了一个简短的评价:拍的这是什么啊!
前几天逛豆瓣的时候看到一句话:无极是一部被观众埋没的片。
于是又看了一遍,现在觉得这是一部接近完美的电影。
一开始,神就告诉倾城:你永远也得不到真爱,即使得到了也会马上失去。
那时,她便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选择:活下去。
之后活在命运诅咒里的她选择不快乐但同时又抱有一线希望,渴望那几秒马上失去的真爱降临。
神的预言没错,果真如此。
当张东健顶着一头几个世纪没洗的头发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我预感这真爱的另一半出现了,这头发,这长相肯定是第一男主角了。
个人觉得,他跟霆锋的表演是最出彩的。
他演出了昆仑的命运感与奴隶骨子里的那份奴性:主人是第一位的。
(真想有一个昆仑)当光明因为他不听话,要赶他走时,他问:你不要我了?
当时的眼神是最悲凉的。
或许对于一个奴隶来说,最可怕的不是主人杀了他而是不要他吧。
昆仑的爱情,就像大多数爱上大少爷的丫鬟一样,只能为她铺床。
即使最后倾城明白自己爱错了人转而走近时,他还是没忘记他的主人。
因为:跟着他,有肉吃。
昆仑对倾城的爱,是最原始的,像小孩子一般的保护。
为了倾城,他毫不犹豫的从悬崖上跳下去,是第一次跟着自己的心做事。
后来去救倾城时(这段不得不佩服导演想象力,能把人像风筝一样方飞起来),他只得到了一片从他身上掉下的羽毛。
对他来说,这是爱击中他了。
他死命的抓住羽毛,生怕任何人夺走,可还是敌不过无欢。
无欢对他说,一个奴隶连命都不是自己的,羽毛怎么会是他的。
这里,他被无欢评价为:疯子。
无欢这时,是有一些羡慕他的。
因为昆仑有勇气,既敢为她去拼,又能在误会发生时给她祝福,极其默默无闻的爱,只能为之惋惜。
无欢,最悲剧的一个人物。
他太容易受伤了,只因为小时候的一个谎言,一生都活在自己编织的虚假世界里。
他不相信别人,更不敢相信自己。
但最悲剧的是,他竟然爱上了当初的那个女骗子。
还不敢去爱。
更无人能懂他内心的无奈与寂寞,导演对他实在是太残忍了。
他看起来最无情,但是倾城在他的心底存在了十几年。
无欢对倾城的爱,比较符合我的口味:阴谋与爱情。
这样的剧情看起来更戏剧化,更无奈一些。
就像霆锋之前在玉观音中演的毛杰,现实就是不让你安稳的喜欢一个人。
无欢最痛苦的时候,该是看到昆仑杀了王,带倾城离开时。
那一刻,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他一直不敢承认的弱点。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决定要去找心上人,一年时间到王城。
对他来说这是十几年积累的一点点勇气,但这只是昆仑几秒内就能决定的事。
太悲哀了。
记得最清楚的一个场景是他诈降光明时,他看到光明的装束,颤声问:好漂亮的衣服,是倾城的手笔吧。
虽是欺骗,但是这时他眼神里的伤心与羡慕却是真的。
结局时,他哭着对倾城说:你是第一个欺骗我的人。
那种痛让人目不忍视。
光明,他是这里面最大的骗子。
他利用了昆仑,骗来倾城的爱情。
也不怪他,倾城穿着黑衣时太美了,也太傻了,这么轻易就信了光明。
但也不怪她,她渴望的转瞬即逝的爱已经来了,她是那么的想要抓住唯一的真爱。
然而悲哀的是,光明并不懂倾城对他的爱。
当昆仑救他们逃出王城后,倾城感叹:他救了我们的命,但光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这是一个奴隶应该做的。
第二天,她要走。
光明要留他,那时的他像是发了疯一样。
因为,倾城对他来说是胜利,是作为将军的他无法放手的东西。
更何况,因为她,光明已经失去了将军的身份,他只有倾城了。
这时候,他选择等待。
但是。
他等的不是爱人,而是胜利。
我想将军最失败的时候便是去追倾城时。
那时的他,已经输了。
他输给了自己,输给了命运。
即使追了回来,即使骗到了爱情,即使他抱倾城多紧,感觉不对,也只有白费臂力。
他的心中没有爱,只有胜利与得到。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与爱情的片子。
对光明来说,这两样,他只得低头。
即使最后懂的了:不要死,要好好活下去。
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我最佩服光明的地方,是他后来已经意识到自己输了。
他告诉昆仑他已经败了,他要被处死,那时候的他还保留着将军的尊严,就像巴顿将军说的一个职业军人的最好归宿是在最后一战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的死去。
他算做到了。
鬼狼,这个善良的雪国人。
从他穿上那身黑羽时,他便开始生活在自卑与自责里。
幸好,他遇到了昆仑,他的同类。
对于昆仑,鬼狼给了他最大的忠告:要跑,而不是逃,心中要有渴望,才能真正学会奔跑。
这也激发了昆仑心中对爱的渴望,他带他跑出了超过光速的距离,跑出了水上漂的效果。
无欢说,只有怕死的人才会当奴隶。
鬼狼替自己辩护:他只想活下去。
昆仑虽不是这样,但是他理解,他能懂鬼狼心中的无奈。
最后他死的时候,他说他从来没害过人,他没做坏事。
但是他却发现最对不起的是自己,他一直在为别人卖命,委屈自己。
昆仑给了他做好人的机会,他没有放弃。
个人觉得,最荒唐的剧情是最后的元老审判。
(这让我想到了港剧中黑社会选坐馆,几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子们在那指手画脚) 导演实在是太用心在拍这部电影了,可是回应却很少。
豆瓣上这部片的评分是4点几,一星的最多。
真想吐槽,一部电影,不是你的菜,最起码也有人家的辛苦工作分。
像我这种爱看独立电影的人来说,这部大制作算是大片中的佼佼者,也很合我的口味,也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海报。
这部电影的优点,也确实被埋没了。
大的方面说;剧情;结构合理,没有任何拖沓,画面表现上,对比强度特别大,黑白红绿配堪称我看过电影中的最美,场景选择也很高质量,还有配乐以及所衬托处的气氛恰到好处,人物表达方面也很到位。
台词也大都短小精悍,充满宿命感。
对于演员的口音,我觉得还蛮搭的。
无欢的孤单,倾城的妖娆,昆仑的无奈,光明的狡诈,鬼狼的自卑。
这些都很为电影添色。
抛开网上的各种恶搞和毒舍评论,有一条算是正确的:整部影片如果从镜头的角度来说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
这部电影,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陈凯歌。
他跟娄烨有一点很像,虽然有时不被人理解。
但他们绝不是费力去讨好观众的角儿。
时隔7年,再次在电影频道看到这部戏,我可以用“深有感触”四个字来形容。
虽然最后一幕仍不免想起当年大众对它的恶评与奚落,却很难再因此否定它的艺术和精神价值。
是的,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片,但就像被岁月酝酿出的醇酒,只有经年后的我们,才配来静静品尝。
“作为人类,我们是能按自己的意愿,依据自己的意志活在宿命之外,还是我们只能做受命运控制的傀儡?
这是一个大难题,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让我们所有人面对,有时候甚至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我确实相信人命天注定。
然而矛盾的是,我却不认為这样就能免除我们努力使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责任,也不相信命运就是最终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我们本身就是自己命运大作的合著者。
” 在《无极》英文版的宣传册上,陈凯歌这样阐述他拍摄《无极》的心路历程。
很显然,这段话已经足够交代陈凯歌当年拍摄的缘由。
给出一个命运与人类的命题,然后让它无限延伸成为一个故事。
张柏芝饰演的小女孩儿倾城,经历的是“人命天注定”。
而张东健饰演的雪奴昆仑,经历的则是“人命自把握”。
自然,两人的生活因此变成了两条方向不同的列车。
因为倾城自己的选择,很早,满神已经预言,她一生将无法得到真爱。
而实际上她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直至她发觉自己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无比渴望那个人能陪在她身边,才终于明白,命运无时无刻都缠绕在她身上,成为了束缚她最残酷的枷锁。
这时,“命运”两个字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顺应天命时,总不会觉得上天赋予的种种好处是“枷锁”。
而只有在自我的意识真正觉醒的时候,才会质疑,才会感到痛苦,才会发觉“命运”是如此残忍,也才会出现种种“逆天”的思想和行为。
而昆仑的生命则更为悲惨些。
起初,他的愿望仅是能够找到一个一生愿意要他的主人,在他看来这就是莫大的恩赐。
作为奴隶,他为了主人甚至愿意舍弃自己的性命。
而他的回答不过是“我生来就是一个奴隶。
”同样,这样宿命的认可早已不是新鲜的事情。
生死对于他而言不过就是奴隶本应交付的,但感情呢?
没有一个人,能够以任何方式,逼迫另一个人将感情也同时作为臣服的附属品,哪怕是命运。
在昆仑看到了过去,望见了自己的亲人遭受的种种伤害,他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让他承受的是比顺应天命更痛苦百千倍的——心灵的折磨。
因此,在他身上,“命运”的另一个转折点也渐露端倪。
强烈的不忿与深深的恨意。
要知道,任何过多追逐的情感都是“命运”所不愿意见到的。
而实际上,在人类的历史中,所有标榜“命运”的主题,都被另一种“命运”所取代。
无论是朝代的更替,或是人们信念的变迁,亦仅仅只是一个众人眼中的“应该”……如果说,“命运”真的有那么大的力量,那首先它赋予人类的命运就是:适时的去思索它真正的意义,休整自己的心绪,做出认为对的选择,继而,任运自成。
《无极》的众多人物中,各个都有鲜明的意义。
执着可怜的“无欢”,懦弱善良的“鬼狼”,自负深情的“光明”。
每一个,都是把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优缺点放大的人物。
几年前,我们看不懂,或是觉得这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乱弹,可能仅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当年,是一场几乎引发对簿公堂的笑话。
而现在,“一把气枪引发的血案”,“一场视频引发的血案”,“一个笑话引发的血案”……多的数不胜数的“血案”,仍旧在发生。
“馒头”,不过是众多缘由中的一个,一个孩子对于它的执着,现在看来,并非难以理解。
要知道,许多大人,仍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挣得头破血流。
世人皆醉,谁又有资格评断他人的“执着”呢?
最后,仍旧要肯定“命运”的意义。
肯定它在顺境中,让我们感慨世间的美好与豁达;同样,也要肯定它在逆境中,让我们反省自己的问题与真正的渴望。
或许,这才是“命运”两个字,最精准的含义吧……
奔或逃——《无极》电影文化赏析在中国强大的和谐(河蟹横行?
)面前,敢于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大多数都是小投资的独立电影。
其中最为抢眼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悲剧的大多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此时中国电影界的中坚力量——第五代导演开始学习好莱坞,玩“大片”。
《无极》却是众多“大片”中的一个特例,它在大俗与大雅之间游离,试图借此摆脱“中国大片”千篇一律的主旋律。
陈凯歌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成功的避开了严格的审查(洗脑?
)制度。
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对草根阶层的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对现时草根阶层公民意识的启蒙影响甚微。
就像一把双刃剑,魔幻现实主义却能在极权政治的中国,这一片大同的半密闭空间内,借用时间的掩饰,为陈凯歌发出了最为个性化,最为深沉,最为嘹亮的声音。
大声赞颂爱情和自由,呼吁我们不惜以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奔向我们的渴望,奔向我们的自由!
一、奴隶“奴隶是不会站起来的,只会跪,只会爬。
”——奴隶这是第一种奴隶,代表的是处于最底层的农民,打仗时冲在最前面,死在最前面,更为悲哀的是战争中还会被自己方的统治者无情的杀害,战争胜利后被剥夺胜利的果实继续被奴役。
一辈子就知道吃,与低级动物无异。
“在他们杀害我们同族的时候,我没有伤害任何人,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
但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其实我一直对不起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
” ——鬼狼第二种奴隶,他们不再是愚昧的代表,他们代表的是以出卖自己的自由来换取些许权力,借以维继的一群人,就像整个官僚体系。
统治者利用他们的本能之一求生,来奴役他们。
这是一群活的不知所谓的“走狗”,在统治者的呵斥中疲于奔命,早就忘记了生活的初衷,早就忘记了最初该奔向的目标。
除了麻木一面,他们还有善良的一面,他们会醒悟。
但是“寄生”的生活让他们无力放开手,去寻找自己的渴望。
有尊严的死去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你不要死,要好好活着。
”——昆仑第三种奴隶,出生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天资聪颖,经过学习可以找到内心深处的渴望,并放弃一切的奔向渴望。
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因为他们无所顾忌。
一旦明确渴望,他们能够被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冲破层层阻隔,完成目标。
这样的人应该是占社会大多数的所谓中产阶级,应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悲哀的是敢于追求渴望中国的中产阶级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蜗居在统治者的牢笼中自慰。
二、统治者光明,象征着所谓的正义,受众人膜拜,在战争中,却假借正义的名义滥杀无辜,践踏生命。
迷失在名利场的光明只会盲目的奔跑,找不到出口。
爱情是会有的,但是名的诱惑使得他不能完全的付出,在真爱的角逐中注定会败下阵来。
无欢,象征着人性中的恶,现实社会中权力的操纵者。
不管是在原始丛林,还是现代社会,利益冲突总会存在,尔虞我诈不会消失。
统治者中表现尤为明显,无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无欢踩着奴隶与前辈堆积的尸体,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一个彻底无情无义的猛兽是虚伪的光明所不能抵挡的,因为光明还有情感的软肋。
但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肯定是一个无欢的人,人性裂变了。
王,一个傀儡,一种用来愚弄百姓的图腾。
三、女人在父系社会,女人大多不能逃脱男人的禁锢。
柔弱的、无知的少年倾城以放弃真爱的代价换取必须的食物和虚幻的崇拜。
在这之后,对真爱的渴望使她陷入了无尽虚无。
这时候的倾城急需真爱来拯救。
昆仑的出现恰好融化了她那冰封的心,放飞了这只被禁锢的鸟。
四、羽毛羽毛是象征自由。
如果说白色的羽毛象征着纯洁的、炽热的对自由的追求,那么黑袍上黑色的羽毛象征着理智的、隐忍的对自由的追,毕竟权力不能被狂热的利用。
五、雪之国雪之国是一个纯洁,能力强甚至孤傲的国度。
他们愿意牺牲性命来守护自己的尊严,但是这样的牺牲不能改变命运,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
六、鲜花盔甲与黑袍鲜花盔甲象征着愚民崇拜的虚无的名,穿在虚伪的光明身上更显其荒谬。
他的主人应该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昆仑。
黑袍象征着权力。
黑袍上也有羽毛,权力与自由应该是相辅相成。
有史以来权力都是为少数人所摆弄,大多数人为其奴役。
穿着黑袍鬼狼只是统治者行使权力的工具。
诚然这样的社会是极度不平等的,大部分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物化了。
影片结尾,昆仑一穿上黑袍所有的伤痛都退去了,并且能够带领倾城穿越时间,打破这残酷的轮回,是暗示只有权力掌握在大多数公民手中,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公民才能追求自己的渴望。
结语面对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一的人手中这一数据,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奴性已经深入民心。
唉,中国急需公民意识的启蒙,但是强大的河蟹横行在民主之路上。
生活在这样一个毫无信仰、毫无追求的国度,压抑至极。
是大多数人的逃避导致这样的结果。
他们都各自逃避,目睹同胞被残害却无动于衷。
我们应该奔向我们的渴望,而不是逃避。
最后引用一句和谐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上一次列出的线条,虽然自认为是把《无极》的故事主线理清了,但线条穿插在事件中,不容易看出来。
今天再做一个事件的顺序排列,把上一篇讲线条的文章作为补充。
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了。
《无极》影片中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战争之后的场面,但是故事情节最开始的发展还在这之前。
战争之后,随军出征的小无欢存活了下来,可以猜测是满神救下了无欢,并且跟他订立了赌约。
从以后的情节发展看来,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赌约。
小无欢开始并不相信这个赌约,他通过小倾城来试探,结果,第一次被骗了。
(北公爵的军队在这次战争中惨败,北公爵本人也战死——不死也是重伤。
小无欢继位北公爵,并对王产生仇恨。
)小倾城逃出来之后遇到满神,满神帮她捡起馒头,并订立赌约。
倾城的赌约是关于爱情的。
几年之后,倾城被接到王宫,成为王妃。
十年之后,无欢长大,开始实施他的夺权计划。
王身边有一个常胜将军光明,这是无欢必须先解决的。
解决光明的方式很简单——刺杀。
杀手必须要有速度,于是他想到了雪国人。
无欢带兵攻打雪国,寻找那个属于他的奴隶——穿上他的不死之袍就终身成为他的奴隶。
满神帮助雪国人免除灭族之灾(救下小昆仑),以此和鬼狼订立赌约。
鬼狼穿上不死之袍,成为无欢的奴隶。
穿上不死之袍有正反两面作用。
正面是可以让人跑得更快,甚至让时间逆转。
反面是袍子不能脱下,脱下的时候,穿袍的人就会灰飞烟灭。
无欢训练他的杀手,并做攻打王城的准备。
又过十年,昆仑在奴隶中长大。
马蹄谷之战,昆仑学会奔跑,帮助光明取胜。
昆仑成为光明的奴隶。
趁着光明出战的时机,无欢攻打王城,并将其包围。
无欢自称攻打王城是为了王妃,这是无欢在影片中的第一个谎言。
光明单骑回王城救援,在芭蕉林迷路。
满神给光明指路,并订立赌约。
光明订立的是关于胜利的赌约。
鬼狼刺杀光明,因为遇到本族人昆仑,便自行取消了刺杀行动。
但光明受伤不能骑马,便将鲜花盔甲交给昆仑,让昆仑单骑回王城救援。
并说“手上没有武器的人就是王”昆仑回王城,看见王正在追杀倾城,杀了王,救出倾城。
无欢率亲卫追至大瀑布,告诉昆仑,他跳下去就放了倾城,这是无欢的第二个谎言。
昆仑跳下瀑布,无欢将倾城囚禁于金鸟笼。
光明因为被认为杀了王,失去军心,一败涂地。
这是光明的第二次失败,第一次是芭蕉林败于鬼狼。
满神将光明救下来。
光明要回鲜花盔甲,命昆仑去救倾城,自己随后穿着盔甲把倾城“救”出来。
无欢命鬼狼杀昆仑,鬼狼反而把昆仑救出王城。
这是无欢第二次被骗。
倾城想到自己的命运(赌约),独自离开。
光明为了能在赌约中取胜(得到倾城)把她追回来。
期间,光明让昆仑恢复自由身份。
倾城以为光明为自己付出了一切,把自己的心交给光明(爱错了人)。
无欢设计,光明为了胜利抛弃倾城回王城,结果被擒。
这是光明第三次失败。
鬼狼让昆仑明白自己的身份。
倾城让昆仑去王城救光明,随后倾城被擒。
昆仑去王城。
鬼狼为了昆仑的自由,脱下不死之袍。
无欢骗了鬼狼,把昆仑囚禁在王城。
这是无欢第三次说谎。
(最后一次是他和光明决战,互不信任)王族的审判,光明承认是自己杀王,想以此最终赢得倾城的心;昆仑承认是自己杀王,想以此来救光明。
通过一句话,“不要死,好好活着”倾城明白了真相。
这是光明第四次失败。
(最后一次失败是与无欢的单打独斗中失败)通过一系列的斗争,无欢获得空前的胜利。
最后他想让光明成为自己的奴隶,被光明骗了,无欢杀了光明。
这是无欢第三次被骗。
昆仑和无欢两败俱伤,无欢死去。
昆仑让倾城去看光明,光明流下伤心泪死去。
昆仑穿上不死之袍,带着倾城让时间逆转,给倾城重新选择的机会。
同时,昆仑也永远成为奴隶。
关于几个主角的命运:1、倾城没有得到过真爱。
昆仑杀王和跳下瀑布不是因为爱,是因为要救倾城,这是主人的命令。
光明把倾城追回来是为了在赌约中取胜,不是因为爱(后来在审判中承认自己杀了王也是这个原因)。
昆仑后来不知不觉爱上倾城但并没有对她表露出来,所以倾城还是没有得到。
2、光明从马蹄谷之战后,就再没有得到胜利。
他曾经得到过倾城的心,但因为念念不忘战场的胜利,终于抛下倾城走进无欢的圈套,自己丢了到手的胜利。
3、无欢没有得到过信任。
4、鬼狼没有得到过解脱。
他以为脱下袍子就可以换得昆仑的自由,自己就解脱了,结果被无欢骗了。
5、昆仑没有得到过自由,他出来就是奴隶,到最后又自愿成为奴隶,至始至终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别人。
整个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的确有点多,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电影就拍不好。
实际上《无极》这部电影就很好——剧情非常棒,其他各方面都很好,只不过台词有点粗糙。
满神作为命运的使者在影片中直接出现了三次,这三次出现除了引导情节发展以外,还作为一种提醒——命运经常捉弄世人(每一个人)。
导演想通过这几次提醒,让观众想到满神与影片中的其他人都有赌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但是观众没有想到,因为除了情节的提示外没有其他更明显的提示。
满神没有再出现,其他人的语言中也没有提到。
如果让满神在每次赌约都出现,那么提醒就太多了,太拖沓了,影片会显得很糟糕。
所以这种提示应该若有若无地放在人物的语言当中。
比如,鬼狼灰飞烟灭之前对昆仑说的话中,可以加一句这样的提示“……你自由了,雪国人不是永远的奴隶”(大概是这个意思)。
最后那个场景,在光明祈求无欢把他放下来,无欢很犹豫的时候,可以加一句台词“有人和我打赌,说我永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我应该相信你吗?
”这样的提醒不会破坏情节的流畅性,让人物与情节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可以提醒观众暗线的存在。
王婆卖瓜,也希望别人能吃出香甜的味道来。
加班,于是顺大便看了《无极》,不料比我以为的更惊奇...简直奇妙无极限6个特异人,分别用各自的超技能阐述《无极》意义,论证用时123分钟。
演制人员们用幽默的原声对白(推荐特异人谢霆锋发言时段)和写意CG(推荐牦牛跑步时段)的大场景,告诉大家《无极》是:“我不是你,是我;你不是我,是你;我是你,你就是我,我爱你,其实我就是你,你爱我,你就是我...”淅淅沥沥的海棠肢体和高危禽毛就象卫兵跟着主席一样紧随特异人,其弃而不舍的精神,充分印证它们决非普通身份,是与日月同辉的花瓣和羽毛。
这样想来,贵点也值得,不贵岂能娇,不娇岂能倾城,不倾城了,士兵手上的武器怎么落地眼睛怎么掉出来嘴巴怎么张大呀..鲜花盔甲孔雀黑袍铜管鸟笼扁型馒头项链小刀镀金手指...奇妙《无极》限
刚刚看完《无极》,从电影院里出来,头脑有点乱,仿佛无边无际的“无极世界”。
一片汪洋,无法靠岸;好不容易摸着了岸,无路可行;凑合着走吧,天无尽、地无涯,没个完结。
其实偏要为这部片子理出个哲理似的脉络来,也没有多大意义。
我斗胆揣摩陈导演的意图,觉得他也没打算让我们芸芸众生想得太明白。
国人信命不信神,我将此片姑妄领会为人生的命理分析吧。
无极世界里的四个人,其实包含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不同的人,孰轻孰重而已。
昆仑作为奴隶,没有人把昆仑当人看,但他却是最完满的人。
他的身上充满了人性的闪光点。
他为人忠诚,虽然一开始只是愚忠,但当他学会了独立思考,明白了追逐的真正意义时,他的忠诚也随之升华了。
他敢爱敢恨,对倾城的爱无私无畏,对无欢的恨刻骨铭心。
他周身充满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光亮,在我看来,他代表着人类至高的理想。
无欢在片中,作为先知的满神只提示了两个人的命运:倾城与光明。
他们代表着大多数普通人,在爱恨情仇的折磨下,他们对人生是迷蒙而懵懂的。
他们在知道自己的命运后,所作的选择仍然不知所措,就象大多数人,似乎明白命运的起承转合,懂得人生的方向,却永远无法把握一样。
满神没有提示昆仑,因为他是完人,自己会悟到。
另一个她没有提示的,就是无欢。
因为彻头彻尾的爱与恨,是不需要先知的,从它们诞生起,已知所终。
无欢代表着我们的恨。
他的恨发自心底,如此彻底。
他不需要命运的提示,他的命运就是恨。
片中最后一幕,他揭开了恨的谜底——童年的伤痕情结,结果引起了全体观众的笑场。
但看完之后静静回想,我们的恨也是如此啊,也许一句嘲讽,一声冷笑,也会令我们生恨,要知道原谅本来就不属于人,而是神的事情。
只是我们的恨,没有“升华”到无欢的那个境界。
无欢是个追求完美到极致的人,因为扇子被弄脏就出手杀人,可见他的冷血,这也就不难理解倾城的那个举动对他的伤害有多大了。
无欢的恨在全片中颇值得回味。
他的恨成全了鬼狼的赎罪,他的恨成全了光明的爱情,他的恨成全了昆仑的完满,他的恨成全了倾城的命运。
谁说恨与爱不是硬币的两面?
光明大将军光明,他代表着为数众多的凡人,也是片中性格最复杂的一个人物,可惜真田广之表现不佳,没有完全把握住人物的内心变化。
光明的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弱点及向善的一面,与昆仑的高不可攀相比,他更真实。
影片一开始,光明打了许多胜仗,却不知争胜为何,只是盲目地为了打仗而打,就象每个为了金钱、成功、名誉等等而竭心尽力奋斗的人一样,到头来却不能体会人生的真意。
随着情节的发展,他脱掉了束缚他的鲜花盔甲,身处人生的低潮,看似失落,他却体会到了意想不到的心灵的自由与充实。
在冒名顶替、骗取了倾城的信任之后,他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倾城走后,他痛苦地发现,他爱上了倾城。
被他赶走的昆仑回来了,带着答案回来了:“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就象日升月落,风起云涌。
就象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齿。
就象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
”光明的眼中,闪动着泪光。
但他终究没哭。
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内心的不自由。
由鲜花盔甲所代表的所谓成功,象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他。
他挣不脱。
在取与舍之间,他痛苦地挣扎着。
后来,他自以为是地为爱献出生命,以换取表面上的所谓大义,赢取倾城的心。
他的虚伪展露无遗,他以欺骗建立起来的人生,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空的圆圈。
他最终还是明白了,解开了心灵的枷锁。
临死前,他由衷地对倾城说:“不要死,要好好活着!
”因为重复昆仑的话,又引起全场哄笑。
但细细一想,对光明来说,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懂得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多么悲哀而无奈啊。
人人都想重走人生路,人人都可能重蹈覆辙。
倾城这个串起全片的女人,永远渴望被爱,永远得不到。
却不惜飞蛾扑火,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尝试,永不死心。
结果却总是选错人,最爱的那个人一再错过。
她代表着一切为爱而生的女人。
花容月貌如何?
锦衣玉食又如何?
站在高处,被全世界女人嫉妒的女人,心里却是无底的空洞。
影片最后,倾城终于和他所爱的人一起飞向了天空。
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局——虽然昆仑穿上了那件象征禁锢的黑羽衣,但自由是禁锢不了的。
身体被禁锢,心灵还是会自由飞翔。
看完《无极》,刚开始有点回不过神来。
这是一部我从来没有看过的类型片,象是一篇寓言,有些魔幻因素,某些场景又象是梦境。
片子的硬伤的确不少,电脑特技不够完美,人物也带有程式化的斧凿痕迹,但看完之后,这个被架空了的故事,却给了我反复思考的动力。
有关人物的命运,大而空洞,但思考着,总是好的。
与《指环王》和蒂姆·波顿不同,这部片子只有中国人能拍出来,它的东方意味和虚无玄思,无法复制,也无从比较。
这是一部让我思考的影片。
看完10分钟之后,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看完1个小时之后,我开始剥茧抽丝,寻找陈导演的本意。
剥开华丽的外壳,形式主义的框架,我似乎看到他把手一指——用心去想吧,你心中的无极。
匆匆忙忙关机下楼飞奔到电影院连晚饭都没顾上吃,就为了赶这场《无极》在福州的首映场,等电影演到中场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不吃晚饭来看这片子实在是冒傻气。
影片讲述了一个风骚女人如何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哦,不,如果加上那个出场不到十分钟就挂掉的原配老公就是四个了,算三个半吧——并且得不到真爱的悲惨故事。
影片一开始足足花了十来分钟讲述这个女人的悲惨命运是如何产生的:当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先是从尸体手上掰豆包,再从死人脚上扒鞋子,还成功地骗倒了一个同龄小男孩并且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到头来豆包还是掉到了水里,这时水面上冉冉升起一朵花里胡哨的奇葩,这奇葩就是掌控天地万物命运的满神(萨满?
),满神三言两语就和小女孩达成了用得不到真爱换未来荣华富贵的交易,顺便告诉了小女孩她脚下那潭乱晃的水就象征着无极,你们丫的都在这无极里头打转。
在无极里打转的大部分人都操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楞是将一个看上去很哲理的哲理戏演绎成了一段笑场不断的喜剧,真田广之的脸部表情和念白腔调死活揉不到一块,这种反差造就的喜剧效果在他被谢霆锋吊挂起来还流泪说出“我被他们感动了”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全场暴笑;谢霆锋攻打王城时与站在屋顶上的王一段对话简直就是大小太监在对白。
据说陈大导演在特技方面砸了不少钱,可惜与剧情发展贴合最紧的却是一段不到10分钟的戏——芭蕉林里满神以立体电影的形式向大将军光明演示其未来命运,其余的场景除了渲染就是炫技,看不出不投资这些特技的话会对故事发展有什么影响,也看不出加了这许多银子以后故事会被讲得更精彩,该怎么差还是怎么差。
全片试图说的主题大概是爱可以改变命运,可以突破无极的束缚,但是一路演将下来,张柏芝和满神的交易结果没有改变,王妃倾城还是没有得到真爱,得到了也马上失去,大将军光明的命运也没有改变,流下滑稽的泪水后死期也近了,谢霆锋到死了也没有相信谁,最后张东健穿上可以飞奔穿越时空的黑袍抱起张柏芝冉冉升空更象是魂魄出窍的美好憧憬;什么选择什么改变,在电影院的两个小时里没有完成,出了电影院马上忘得一干二净,这么没有营养的产品都需要投资两三亿白花花的银子,拍《黄土地》的陈凯歌哪去了?
还要“冲奥”,让人想起《十面埋伏》,唉,为陈大导演的才情默哀一个。
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月升,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来,就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爱上一个人……
不追求故事性和艺术性,完全是看个热闹。
害,就是差啊,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陈导一通自夸还讽刺李成儒,什么鬼
才注意到,英文片名居然是《The Promise》。
陈凯歌当年放话时间会证明。快二十年了,时间证明就是地道烂片!
小时候看挺好看的,这么歧视国产?
雷 真是一个馒头啊
没有舆论评的那么无可救药 我觉得
陈凯歌的电影很超前,现在回头看无极在中国电影史 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陈凯歌还是很有底蕴的导演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
大家都打一星,我非要唱反调。无极开创了中国魔幻题材电影的先河,是多国演员合作于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老总还是需要鼓励的。
哈哈哈,大家好严肃,其实我觉得不错。
其实我觉得不算特别差~反正也不好~~
十三年后第一次看,果然看得懂,而且我真的觉得还蛮好的,不烂。陈凯歌真的被误会了,至少不该被骂成这样。加一星把分数拉高零点零零几。
跟着你有肉吃,我晕
色彩感美。想起寒冷的夜晚与剧烈的心跳,静谧的夜路那些往事。
画面很美,废话,一个剧情片找优点都说到画面很美了,那只能说明情节包括演员很烂。现在的影像效果好那是时代科技趋势,和电影内容没什么直接关系。
我挺喜欢的。。。
我就是觉得无极好
十二年前年纪太小,不懂爱不懂诺言;上大学尝过痛滋味后再看有所改观;如今再看,市场化需求下坚持做人生隐喻是冒险尝试,试图构建一个魔幻新世界和秩序,可惜力有不逮,历史感和真情实感缺失以致功亏一篑。当年胡戈的戏谑“解构”放如今也就是谷阿莫之流,怎就引发一场全民挞伐? 20171121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