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第一集,画面华丽,服侍华彩,很难带入时代感。
悲壮的爱国情怀,无奈与执着,在第一集里没有铺垫好,倒好像是一个明智的君王和一个能作的狂妄诗人的故事,最无奈女主好严肃啊!
小屈原倒是有几分英气。
希望往下能好看吧,到时候再把分数改回来,毕竟是文化部门大力支持的么,希望接下来能回归正轨。
如果剧情一直这样玛丽苏的话,像我这样上岁数的还好,只是在害青少年啊!
本来是期待了很久的电视剧,现在感觉挺失望的。
首先特效太渣。
前十分钟里的那只豹子凤凰和鹰依稀让我想起于正《云中歌》中的那个特效狼。
最后山鬼“骑”上那只豹子,整个人是以一种平移的姿态消失在屏幕尽头的……喂喂你真的是在骑豹子吗?
其次那五颜六色的衣服真是亮瞎我等双眼......即使楚国流行色彩鲜艳的衣服,色泽饱和度也不至于到美图秀秀的高度吧?
浓浓的廉价浮夸画风充斥着电视屏幕,《芈月传》都比不上你!
话说打扮成花鹦鹉真的好看么?
然后道具太差。
详情参见山鬼头上的那个塑料花环玉塑料长笛。
一个花环而已,就算是用真花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难不成剧组已经缺钱到连一个不到二十元钱的花环都买不起了?
这种塑料质感扑鼻而来的感觉不仅拉低了整个剧的水准,而且是真的是很令人不爽啊……最后再让我吐槽一下张仪。
那个一脸妖娆gay里gay气的男同胞真的是张仪?
exm???
这些其实都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令人不能忍受的有以下7点:1 关于《橘颂》。
屈原在观看莫愁女玩杂耍时,莫愁女唱《橘颂》是不合适的。
毕竟这个橘颂还是为了表达屈原个人高洁的志向。
在这种农民百姓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莫愁女不唱欢快明亮的“楚风”反而唱深沉的《橘颂》,就如同春节时商场里不放《恭喜发财》的背景乐,而是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样违和……2 关于称呼。
屈原说:“你不过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如何能读懂屈原的诗?
”先不论这句话有多么阶级歧视。
原,是屈子的字。
屈原应该是谦称自己的名才对。
自称自己的字,放古代会被当神经病的。
不过这一点在剧里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万一屈原想隐瞒自己的身份呢?
虽然我并没有觉得他想隐瞒自己......但屈原的哥哥称其为“原儿”简直就是天雷滚滚。
古人称对方的字本来就是为了表示尊重,哪有为了表达尊敬时,还要加上一个亲昵的儿化音的?
编剧在编剧本时就不会查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吗?
3 还是称呼。
在剧里,屈原被称作“屈公子”。
首先佩服那位历史顾问。
先秦时期,人们一般不会以“姬公子”“妫公子”来称呼某个人。
常见的如公子小白,公子虔等。
更何况,以屈原的身份,在当时根本不能被称为公子。
《仪礼·丧服》载:“诸侯之子称公子。
”屈原可不是诸侯之子吧!
4 关于莫愁女。
莫愁女以贫贱之身却穿丝绸衣服很可疑。
反正我是不相信楚国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全民穿绸缎的地步,更何况那时平民并没有穿丝和绸的权利。
而且莫愁女作为一个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交替阶段的普通女子,竟然具有男女平等等超越历史阶段的先进思想。
同志觉悟很高啊,穿越来的吧?
5 关于山鬼。
关于山鬼的身份,中国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
但没有一种说法是指屈原的梦中情人。
这是否有带坏青少年的危险呢?
6 关于张仪与范雎。
范雎是秦昭王时期的臣子,而张仪是秦惠王时期的臣子。
张仪于公元前309年逝去,而范雎前266年才被拜相。
难道这又是一个穿越来的?
7 关于头发。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屈原不仅戴着发冠,而且还留着一头披肩长发。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古装剧里的穿帮镜头,你看懂了多少》中的一段话:“自先秦至明代,没有一个正常汉人会在正常情况下披发的。
什么人会呢?
一是上古之人,如马麟所绘《伏羲图》;二是蛮夷,如《礼记》说东夷人不仅披发而且纹身;三是嵇康那样的非主流狂士“冬以被发自覆”。
孔子教导我们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说明他老人家把披头散发当成没开化的象征。
至于古装剧里常见的披发同时还戴冠或结髻的,你要是在古代能看见,可基本确定此人精神分裂。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可以体谅一下剧组的,毕竟如果不让屈原披发的话,鼓风机还有什么用呢?
最后,我觉得剧组可能对思美人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
从电视剧里看,剧组的想法大概就是网友说的“梦内梦美人,梦醒思美人”。
如果真是这样,我不得不说一句,美人借代的是楚怀王,不是什么莫愁女也不是什么山鬼。
思美人更不是对美人的相思,而是对君主的劝谏。
话说你们剧组这样对待屈原,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好啦好啦我知道你们仙女不需要良心。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已经是第三次修改剧评了,心好累......这次修改依然是为了添加剧中部分历史错误。
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本剧不和历史之处!
战国时期,群雄争锋。
生于名门的屈原,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
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
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二人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
与此同时,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
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
题材上选择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方式上则贯彻包含青春挫折、成长励志等元素的青春概念,坚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合纵连横的政治谋略、风流浪漫的楚辞文化、步步惊心的后宫权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思美人》创作团队为求尽量精准地还原战国时期的社会及人文风貌,搜集阅读了两千余万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内容涵盖楚国文学、风俗、纺织、服饰、艺术、经济、官制、军事等诸多门类;剧中不仅有战国风貌、楚巫元素以及屈原的想象世界,对屈原与怀王相知相杀的关系下了重笔,融入了诸多古楚国民俗风情和民间气息。
哈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还是请耐心看一看此剧评,不说多么精彩,权当长个见识。
对于该剧的优劣,已经不想多说,广大人民已经替我发声,虽然屈原被该剧黑得很惨,不过好歹看看弹幕、评论也能增长点历史知识。
昨天看到屈原围观吃瓜群众过端午节的剧情时,弹幕一片骂声:“我历史体育老师教的?
端午节不是屈原死后用来纪念他的吗?
”“屈原过端午节,听听就很诡异。
”“是我瞎了还是编剧脑残了,屈原在过端午节?
”于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百度了一番。
一看吓一跳,编剧还真没有脑残。
百度告诉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春秋之前?
这么说,在屈原死之前就真的已经有了端午节?
不仅如此,更有说法是,对于诸“屈原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这么说来,端午节并不是屈原死后为纪念他而创造出来的节日,而是早就存在只不过是在屈原死后多了一重纪念意义罢了。
好的,我承认我孤陋寡闻了。
惊吓不止一点,因为我们的学者胡适先生甚至还质疑过屈原存在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
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写了《屈原列传》。
同时,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另外,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
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
假如屈原真的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
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而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这样一来,有人跟我一样疑问了,如果不存在屈原这个人,那么《离骚》是谁写的?
别说,还真有人作出了解答:“离骚的作者据考证是淮南王刘安。
” 以下为其参考内容:受廖季平、胡适影响,上世纪30年代出现不少持“屈原否定论”观点的学者,如何天行、丁迪豪、卫聚贤等。
1938年,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否认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否定屈原存在。
何认为:一,屈原是《楚辞》编者刘向或刘歆虚构出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是刘向或刘歆;二,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等涉及屈原的作品都是西汉末年的伪托;三,《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
丁迪豪主要围绕《离骚》作者展开论述,他认为《离骚》创作年代约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或稍后,作者为汉代楚地人。
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文学史家朱东润连发四篇文章,再一次就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不同看法。
朱认为,《离骚》有两种文本,一为刘安创作,一为屈原所作。
现存《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天问》很可能是战国时楚人的作品,但不是屈原的。
以上言论是否可信我们也无法深究,权当增长见识,屈原作为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毕竟,端午三天假不是白放的。
作为一个路人,我不粉任何人,不黑任何人,单纯就一部讲述历史的剧而言,导演以及编剧真的太不走心了,你们把历史剧拍成偶像剧,台词尴尬,特效辣眼,用点心何以至于才开播几集就这么多一星,我现在在外面做家教,那个小孩子跟我说他要看思美人,我心里都吓了一跳,生怕电视剧误导了他,中国现在用心做影视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量使用流量小鲜肉而不是用心的拍好的东西就是中国大部分影视公司的现状,可现在的观众不像前两年那么好糊弄了,时代在发展进步可有些导演编剧的思想觉悟一点都没进步,得让达康书记给你们上上课了!!(敲黑板!)我是一个资深的追剧党这么多年来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追了不少,从开始的只看脸到后来开始看剧中的台词功底,文化底蕴,服装设计,人物配置演技,我们不是不鼓励创新可历史剧的创新也得基于历史啊,夸张的表演,俗套的剧情,让我一个热爱历史的人完全没眼看,我忍痛看了一集,就为了来豆瓣劝说大家不要看这种东西,从导演到演员都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知道广电审批怎么过的,这种东西早点撤下去,别误导青少年了!坦白讲这部剧我一星也不想给,但是没有零星这个选法…于是这一星给你们的偶像。
……………………………………分割线……………………………既然有喷子说我没说这部剧有什么bug,那我现在就说说,免得有人说我没读过历史。
1.称呼问题:历史上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剧中出现了“我们屈家”这种东东,不想说话…还有“公子”与现代汉语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诸侯称之为“公”,诸侯之子称之为“公子”,汉代之后才演变为读书人或达官贵人的尊称。
他能不能被称为公子尚有待商榷,即使被称为公子也不是“屈公子”而是“公子原”或者“公子平”此处参照“公子小白”就可知道。
还有楚怀王的娘亲一出场就被一干人等称为“太后”,这个时候的芈月还是芈八子还在给秦惠文王当妾,是不能被称为太后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错误!2.年代问题:历史上秦相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范睢死于公元前255年,你把这俩人放一个朝堂上你在搞笑?
更何况张仪是一代名相,你弄这个男不男女不女的造型是几个意思?
3.服饰问题:虽然编剧号称先秦时期的衣服就是如此花花绿绿但是我还是不信在科技如此不发达的时期能染出这么五彩斑斓的衣服来!还有莫愁女作为一个街边艺人能穿着丝绸制的衣服?
不太符合她的身份吧。
4.网友们所谓的“梦内梦美人,梦醒思美人”其中的“美人”指的是“君王”之,“思美人”也不是思念美人而是劝谏君王的意思。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诗人,不忧心国政反而跟莫愁谈起了恋爱,excuse me?我可没有站在什么道德的制高点,说的都是事实,可能还有没说全的后续补充,说剧好看的,麻烦睁大你的眼睛看一下豆瓣评分好么,麻烦翻一下这部剧的导演编剧都导过写过些什么“大作”好么?
别上来就喷,我不黑你们爱豆,只针对这部剧,连实话都不让说了么?
先声明一下,我不是任何人的黑,甚至前面还为了乔美人想看这部剧。
但是微博上种种乌烟瘴气,包括甚至豆瓣上都有了思美人家的水军?
真是好笑,拍的烂演的差还不让别人说了?
导演买个营销写篇文章讲讲服装设计就尼玛是用心了?
良心呢?
恕我直言,这部剧就说它是古偶都特么说不过去。
知道为什么中国电视剧行业几乎都是烂剧吗?
不光导演,编剧他们的错,还有一堆堆脑残粉智障水军成天刷好评?
本来只是不喜欢这部剧,现在变成了恶心人。
别一个个打着路人的旗号戴着圣母的光环在我的剧评下叨叨叨,就是烂剧,拒绝反驳。
甚至脑残粉人品都有问题。
我相信豆瓣上水军还是会被大多数的真正观众压倒的。
期待着脑残粉来人身攻击哦,康忙baby?
昭碧霞本心许苍云, 奈何苍云为自家门客, 父亲轻视, 并将其逐出家门. 碧霞不惜与父亲翻脸, 陪他考取功名, 不离不弃. 奈何才华一般, 考取功名屡次失败, 赌博借酒以浇愁.天意弄人, 不曾想苍云谎言相向, 早已有家室, 心中期许尽失. 意欲投河, 却得屈原一救. 为报屈原救命之恩,应允圣上赐婚, 嫁予屈原. 苍云白狗, 白驹过隙, 碧霞因了解屈原为人而爱上屈原. 而屈原也因其贤良淑德而爱上她. 有儿有女, 本是恩爱幸福一家, 奈何造化弄人. 屈原因执意推行变法, 得罪权贵, 遭到报复. 碧霞为救屈原, 为其挡箭而死. 从此两人阴阳相隔. 世事无常, 当初真心付错了人, 而今挚爱在身旁, 奈何其回应太晚!
烂片害人,遗祸无穷。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对得起观众?
对得起投资者?
对得起合作方?
对得起谁?
我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希望现在拍电视剧的,特别拍历史人物的,能正视存在的问题,用点心,批评是为了剧的进步。
看了两集,我从细细分析一下。
首先声明这部剧是爱情剧、历史剧。
我不用正剧标准来评,时间越早的古装剧台词中的用语越难把握,很多现在常用语的典故都没出来,实在难度大,所以这个我就不挑了,关键地方编剧还是很注意了,比如张仪言志吟的是《诗经》中的:“知我者为我心忧”。
关于服装、宫殿、礼器等很多细节的东西我觉得剧组还是用心的,从楚庄王时代开始楚国的物质力量持续上升,文化厚积薄发,虽然有“吴师入郢”但后来经过昭王惠王宣王威王历代明君,到楚怀王执政时楚国应该算得上世界第一大国,楚宫宏伟、服装华丽、礼器精美瑰丽是能够做到的,可以看《楚国八百年》了解。
不过我是感觉色彩太鲜艳了,可能当时审美就这样,历史上如何我有点懒没查资料。
下面开始找问题了,我主要分析屈原本身和《思美人》这部爱情、历史剧两个大方面来看。
我发现几个问题:一、关于屈原作品的创作时间好像有点问题,前两集中出现的《东君》《山鬼》出自《九歌》,现在多认为作于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期,剧中屈原尚未入仕途,只是文学侍从,好像有问题,还有从他教育两位王子,我不清楚这是不是文学侍从的事 二、在大君寿辰上吟诗时为何插播的是屈原和莫愁女和山鬼的故事,他吟的是橘诵和爱情怕是无关吧!
怎么触景生情,由诗抒情这样的场景也生不出爱情之类的情吧,而且有些混乱。
三、关于人物塑造。
对于屈原,我想说,剧组给的人物性格设定是挺好,青年时的屈原有放荡不羁、年少轻狂的一面,聪慧有才学,家境又好,还有父母兄弟疼爱,他是一步步成长为爱国诗人,改革家的,我看得出剧组这样设定,但是问题就在于没有表现好,人物个性、性格特点是从语言、行为体现,不是靠口号式的话或者过于直白概括的评价。
还有一点虽然他诗感情直白但不代表平时说话这样。
从台词来看,觉得剧中人物情商普遍很低,对话实在听不下去了,直白不说逻辑还乱,哪里有点权利上层人的特点,这只能解释为编剧太不用心,懒得雕琢。
和《琅琊榜》对比就知道,以大太监为例:老天,这样的人也能做大太监,那张嘴、那情商我也是无语了,随口批评议论文学侍从,看看高湛,虽然有年龄差,但是我觉得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不至于成这样吧!
其它人也好不到哪。
目前看秦国的人物塑造好一点,张仪和秦王还算可以。
我想说既然拍宫廷权谋,能不能学学《琅琊榜》剧组,人家拍架空都能这么用心,拍实际历史人物,不毁可以吗?
四、关于剧情安排。
关于屈原和莫愁女的认识是不是太狗血了?
男女主矛盾,男主深情送药,在外等着下雨,后来救了女主父亲。
还有两个人的相处方式有点不合正常理逻辑,有点夸张了,特别是女主的性格,其实那几次一点矛盾很好解释清的,只是发现他们解释都没有重点,屈原只会说:误会误会,听他们讲话好累,使拍爱情剧也不是这么拍。
关于后妃和大臣乱搞,这种对白怕是看了几十回了,不动脑的剧都这么演的。
动脑的会拍出二人的真情与无奈,而不是偷情场景。
五、关于莫愁女对屈原诗的解读,她老问悲不悲,我总觉得尴尬,我总觉得编剧在敷衍观众,毕竟楚辞确实难懂。
但是既然拍屈原,连楚辞都不好好解读几首,说不过去吧?
不分析了,总结一下就是:人物平面化、简单化、剧情幼稚化,人物和剧情逻辑都混乱,该花心思的地方都没花。
精力花太多太形式上了(形式也重要)我真的很心累,剧是真的很无聊,还是低头读点《楚辞》更有趣。
我眼中的屈原是这样,政治眼界立于时代最前,但是政治手段权谋不行,他是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这其实很难得的,历史上政治才能与诗才兼备的人真的不多),他的聪慧、机智,博学决定了他的政治眼界、他的情感真挚,性格正直决定了他的诗才,以上决定了他的高傲,也觉定了他不懂权术,也不屑去懂(这和他所受的贵族式教育也有关)。
这不是缺点,是优点,但是在当时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和他辅佐的怀王个人能力不足,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我看了知乎一位答主的回答,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我非常喜欢楚辞,对《思美人》期待了一年,说实话我也挺心痛的,但是还是理智的打了三星,现在还是改一星吧,因为心痛!!!
你们真的知道你们在糟蹋什么吗?!
看思美人,身死国灭,不可阻挡。
屈大大确为灵均之才,他追求美,爱美,惜美,确为楚国第一美玉。
他身边有最美的两个女人,一个是百年之好的妻子,一个是求而不得的知音兼粉丝。
他被所有爱美的人欣赏,这其中就包括楚国君王——熊槐。
这个极大的决定了整部剧悲剧的人物。
我相信这部剧已经极大的美化了这个历史上昏庸不堪的昏君,然而,历史的轨迹不可更改,楚国终将走向倾覆。
他被嫉妒蒙了眼,他们本能心意相通,生死之交,然而最终越走越远,亦步亦趋。
在这部剧里,田姬对太多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相信历史上应该没有这样的一个人,然而我又在想,作为君王,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他昏庸不堪。
他是相信屈原的,也是爱惜屈原的,他们相伴半世,生死之交。
然而,君王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他不容许任何人践踏,屈原太直了,永远以美自居,并且也确实美得一身正气,容易让身边的人相形见绌,当然受到挤兑,排斥。
作为君王他是可惜而悲痛的。
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要权衡的东西也太多,并且他很明白屈原能流芳万年,而他必将遗臭万年。
每一个君王身处高位,他身边的人太多了,太容易受到影响,各股势力明争暗斗。
他想平衡,并且,保全屈原。
一步错步步错,没有眼界,缺乏全局观。
而屈原,就是传统意义上美的化身,文采斐然,赤胆忠心,不与世俗为伍。
这样的人,都有思想上的超前性,就像昭碧霞所言:我多么希望君子生活在千年之后,世事安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是,他有确实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所追求的世界,人心太美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愿意看到这样美的东西,对人性,他知道,却只是一味的抵触,排斥,没有想过去怎么平衡,怎么去利用来成大事。
不过,这也确是他的可贵之处,赤子之心,九死不悔。
其实,他生活得应该更加单纯,容易。
不用考虑那么多,只用跟随自己的本心,浩义凛然的去面对一切,无惧死亡,然而终世愤慨,忧国而不得。
有时候我在想,屈原绝不比张仪差,楚国灭国灭于楚王昏庸,还有什么呢?
屈原与楚王结于‘义’,张仪与秦王结于‘利’(至少剧中是这样)是否因为利益而结成的关系真的强过因为情义结成的关系?感情太易波动,太容易受到影响。
琅琊榜中梅长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得,谋臣死。
苏秦死得不明不白,就算是最后成功了的张仪,也逃不过被唾弃,客死异乡的结局。
是不是我们对待他们太过严苛……风过留痕,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
啦啦啦,完美,喜欢( •̀∀•́ )~千玺弟弟好帅,哈哈哈,萌萌的~
打低分的有几个人完整看过这部剧?作为一部电视剧肯定有创作的部分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剧组请了最顶级的楚史专家作为顾问,找了大量史料制作成小课堂在微博进行科普,有好多看了剧的学生因此爱上了楚辞和传统文化,应该给高分
为什么没人看....好吧确实烂....别的不提 就男主长相真的不忍心看下去了
终于有屈原题材的电视剧了,还算是新鲜的题材吧,两位主角的颜值都在线。
预告片真的是一部剧所有的精华了,看了预告说真心话有期待,但是正片一出,第一集,我就觉得五雷轰顶。马可真是一言难尽,易烊千玺也拯救不了了。
剧情狗血,演员实力也不够硬,应该会气活屈原。
思美人的编剧还有脸发那么长的播前檄文,这烂剧。
妈咪换台的时候瞟了一眼 乔振宇为什么一直布谷布谷 这个角色难道是个时钟🐦??? 还有杀姐姐这是干哈?端午节前为什么黑屈原???
1分
历史,想穿越看一下,历史
屈原在历史的长河中好歹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怎么到了这里就成了玛丽苏男主了呢,即便如此找个靠谱点的演员不行吗,马可的演绎一身的腐味,求你们别再黑屈原了行吗?
这部小鲜肉颜值剧真是亮眼睛,就张馨予的选角来讲,就已经够了,实在太美了。真正拍好一部历史剧也非常的不容易,很多细节需要考究。复原历史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为了剧情需要,还要改编。穿越的妆容,如花的笑靥。俊男美女就是看着舒服,虽说鲜肉剧,但可以看出主创的努力,马可,乔振宇也特别亮眼。
这还是那个语文课本上的屈原吗?拒绝,拒绝,拒绝。
感觉这会是屈原被黑的最惨的一次,还有81集?确定玩的不是九九八十一难吗
这部剧的服装与造型感觉还不错,可以试着看一下
看了两集,真心不行。哎~可怜我大屈原
为四字弟弟多加一颗星,突然长大的小孩儿太招人喜欢😂
配角那些的演技不错,多给一星鼓励。虽然屈原那边的剧情根本看不下去。服饰虽然浮夸了点,但精致,比于正好多了
哎哟哟,快点播欢乐颂,晚上都没电视看了
水军太多,平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