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学期看过的众多影片中,如果要我选择一部让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南国野兽》。
印象深刻,不是因为它摇晃的画面,而是因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一份触及心底的感动。
SlashFilm网站的编辑格曼•路西尔曾经这样评价这部电影:“这部影片实现了很多电影所追求却未能达到的目标。
它带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着你的智识,并促成了对话。
”正如评价中所说,每一次看《南国野兽》时,自己都会不自主地跟随着影片去进行一些思考和反思。
一影片很巧妙地以小女孩Hushpuppy坐在地板上,将小鸡放在耳边倾听其心跳的动人画面开头。
而类似的镜头在片中也屡次出现:她用手感受猪的心跳,用耳朵聆听鸽子的声音,甚至还将树叶放在耳边……而与这些动作相随的是女孩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和一副认真的表情。
这样的神态,会让你羡慕,因为这是你很难拥有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失去了儿童般的好奇心,变得漠视身边的一切。
正因为此,我们再也找不回童年时的快乐,而我们的笑也再不像儿童时的纯粹。
身边的事物在我们眼中,变得再平凡不过,因而我们无心去探索它们的奇妙之处。
而这种改变是危险的。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漠视之中,渐渐地漠视生命。
我们变得自大,将人类放在制高点上,认为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其他动物永远低于我们。
但正如片中的贝丝茜芭老师对孩子们所说,所有的动物都是血肉之躯。
人类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我们永远是这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当末日降临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像其他动物一样默默等死或苟延残喘。
人类与动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永远是平等的,但我们早已忘记了这一点。
在这一点上,我们远不及孩子。
他们拥有最纯真的一面,他们用他们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就像Hushpuppy,她称身边的动物都是她的朋友,她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事物分给这些动物们。
一幅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就这样自然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突兀感,因为它们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唯有对大自然怀有敬畏,我们才能真正放下我们骄傲的姿态,感受生命的不同与美好。
二另一个看似悠闲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父亲带着Hushpuppy坐着用汽车后备箱改装成的汽船来到堤坝,靠着夕阳,用冷漠的眼光注视着远方的钢铁和白色烟雾。
父亲对孩子说:“对面是不是特别难看,而我们拥有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这种骄傲,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显得可笑。
因为堤坝的那一边是现代文明下的世界,拥有先进的工业化设备,而堤坝的这一边,即主人公生活的“Bathtub”, 可以说是一片蛮荒之地,生活极其简陋。
堤坝将这两个世界隔开,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而这样的对比冲击,正是导演意图达到的。
堤坝那一边的人,因为无法从Bathtub中得到利益而放弃对它的开发,他们筑起一道墙,将自己与Bathtub的人隔离开,试图让他们自生自灭。
但堤坝这边的人,却让他们失望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并用生命守护着他们的家园。
而这,让我想起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一句话:如果你的文明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带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这样一群看似野蛮的人,却依然保留着现代文明下的我们早已丢失的东西。
Bathtub里的节日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这里的人庆祝节日是从内心里去庆祝,他们放肆地大笑,他们拨弄着班卓琴,他们肆意地喝着啤酒。
节日带给他们的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但你永远也无法去质疑他们的真。
但现代文明下的我们呢?
节日的意义对我们来说已经变淡了,变得跟其他的日子没有区别。
最多就是商场折扣,一群人冲进商场进行大抢购。
我们很少在一个节日里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我们的笑显得无比做作。
节日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老人,只是一年的某个时候被我们请出来,告诉世界,我们并没有忘记他!
现代文明,让我们渐渐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我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对家的感情也渐渐变淡。
因此,我们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对家的责任感。
而Bathtub的那群人,即使暴风雨将他们的家园拍打地支离破碎,让他们生活举步维艰,但他们依然誓死守护着这片土地,不愿离开。
这份坚定,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同时又会有莫名的羞愧感。
另一方面,我们常常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并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很高尚的事。
但,真的是这样吗?
片中,搜索队的人把Bathtub的幸存者送到收容所,给他们提供干净的衣服,不算差的事物,明亮的住所等等。
看起来,真的让他们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他们说把我们带到这里是为我们好,”小女孩说到,“但这个地方却像个没有水的鱼缸。
”Bathtub的居民不喜欢这个地方,他们千方百计地想逃走,回到自己的破旧不堪的家。
Hushpuppy宁愿穿着宽松的背心,也不愿意穿上漂亮的裙子。
在他们眼里,施予者做的不是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而是让他们变得痛苦。
他们向往自由,他们随性而活,他们不愿被这些所谓的“文明”的东西束缚,而我们给予给他们的那些我们认为对他们好的东西,恰恰是让他们变得更加痛苦。
因此,我们不禁要去反思,我们做的善真的是为了他们好吗?
还是最终是为了自己?
这样的道德问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在我们帮助别人时,始终应该以尊重对方为前提。
三这部影片永远不能不提的就是父亲Wink和女孩Hushpuppy之间的情感。
当我在看这部影片时,会忍不住想起另外一部电影《美丽人生》。
两部影片体现的父爱太截然不同了。
《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即使在纳粹集中营这样一个残忍的地方,却始终编织着一个游戏,让儿子看不到这个世界的黑暗,永远生活在快乐之中。
但,《南国野兽》中的父亲,却是一个看上去冷血的父亲。
他对女儿永远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父亲和女儿一直是各自居住在不同的房子里,唯有吃饭的时候,女孩才能到父亲那,但却不能坐在一起吃。
父亲似乎一直在试图与女儿划清界限。
父亲Wink很少流露出温情,除了影片最后父亲眼角的一行泪水。
父亲始终用一种非常态的方式教育女儿,激发她的勇气,教会她生存的法则。
我们无法去判断这两种父爱哪种更好,因为爱是无法去衡量的。
太多的因素影响着父爱的表达。
父亲Wink唯有用这样一种方式,才能真正让Hushpuppy强大起来,才能放心地离开。
其实,很多镜头都体现出父亲是痛苦的,但他却必须抑制住这种痛苦,扮演“黑脸”的形象。
当他一次次地向女孩喊“不许哭”的时候,他是痛苦的;当他让女孩离开收容所,自己留下来时,他是痛苦的。
不得不说这种爱是伟大的。
而Hushpuppy对于这样严厉的父亲,并没有怨恨。
她始终陪在父亲身边,照顾着他。
即使她本可以留在那艘船上,和那个爱她的女人一起生活下去,但她最终还是选择陪在父亲身边。
女孩的行为着实让我感动。
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在女老师教导孩子们要学会照顾比自己弱小的人之后,Hushpuppy把属于母亲的球衣盖在了沉睡的父亲身上。
这样一个动作,反映了在她的心里,父亲渐渐从一个照顾自己,自己可以依赖的人变成了需要自己照顾,需要依赖自己的人。
也看到了一个本不属于6岁孩子的成熟。
《南国野兽》这部影片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但,在这里,我只选取了印象最深的几点来阐述。
在6岁小女孩一步步成为真正的“小野兽”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感动,同时也看到了我们逐渐失去的东西。
我希望,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们能真正付出行动,去捡拾那些我们曾经丢掉的部分。
不论怎么说 南国野兽不算是一部佳片,仅仅能算是一部看起来很过瘾,总有那么一个情节能够吸引你的感觉吧,如果不是在看颁奖典礼的时候听到这部电影的宣传我也不会如此有兴趣的去看它,那么在颁奖典礼的时候,南国野兽在其中是怎么样的魅力呢。
颁奖典礼中的原话我想不起来了,现在回去找的话也太麻烦了,我在百度上面找到了类似的一句影评“把写实的片往超现实里带,让影片呈现独特的诗意。
这是一场孩子的成人礼,却包裹着神秘主义的外衣,看起来好像创世的神话。
还有那种荒蛮感,以勇气对抗这个恶劣的世界,所以这里有成长。
小女孩气鼓鼓的样子太可爱了。
配乐超赞,尤其结尾处甚至听得很热血”。
听到尾处,不惊震撼,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而竖然起敬。
记得当时跟你说,片中的小女孩生气的烧了房子,然后一拳打在爸爸的身上,老爸应声而倒。
可谓这些都是玩笑话,这些玩笑话,也类似于片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一样,让我琢磨不出前后,也只有在最后时刻才能明白个大概,然后回味这种手法,这种不告诉你前因后果,让你去找让你去发现,当然观者可能看起来会累,会莫名其妙,这也是一种选择,你选择看下去你才会知道你想要知道的东西。
且不说这个孩子本身具有的天籁般的画外音吧,单看她的样子,就觉得这样的主角,肯定是那种一沉不变的拥有坚定的心的,那种眼神,那种顽稚的外貌中,都能狗透露出她的认真,也真是这种认真,让我觉得这不是孩子的瞎胡闹,这就是创造的一种吧!
刚刚给你发的那句影评中,说电影如诗,是不是很可笑,怎么会有电影能够表现出诗的意境,而且想表现出诗的意境的话,不就找个演员唸首诗就行了么。
当然,这就是如果我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的话,脑子会奔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会觉得这个影评好装逼,然后报以呵呵。
但是回味影片中给人的韵味,真的如诗一般的琢磨不透,也许这就是影片中没有透露出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才表现出来的长处,如诗一般的意境,如比喻一样的象征,壮如铁笼的大豪猪,侵蚀同类,一路奔跑,压迫楼房,穿越海岸,不断的向前不断的向前,这样的镜头转换,就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线索。
总给人自己想象的抉择。
而且这部电影有非常浓重的西方色彩,这也是韩国电影,中国电影,日本电影所没有的那种,作为爸爸这个角色,是怎么样去爱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去启发自己的孩子的。
这种爱就是我所说的某个情节让我为之一振,这种关系,与温柔治愈无关,与权钱势力无关,与矫揉造作无关,就是这么明摆的摆在你的面前,然后就这样的吸引观者,最后就把身心留在回味其中艰苦的生活,落后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水边乡镇吧
在一个叫巴斯特普的河口地区,6岁的小姑娘“小玉米饼”(奎文赞妮·瓦利斯 Quvenzhané Wallis 饰)和她的爸爸温克(德怀特·亨利 Dwight Henry 饰)生活在此地。
一座大坝将巴斯特普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人们在这里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
命不久矣的温克对女儿很严厉,一心希望她早日学会自己生存。
一次可怕的飓风席卷了这个小村庄,他们的家园被野兽般的洪水吞噬。
大灾难过后,幸存的人都团结在一起,开始重建家园。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洪水一直没有退去,小村庄的一切都开始衰败,动物尸体随处可见。
而另一方面,外面世界已经将此地划为强制撤离区域,相关人员进入村庄,强制把他们带去避难所。
面对残酷得如一头野兽的世界,小姑娘并没有害怕,她相信宇宙有某种和谐的平衡。
在爸爸独特的教育下,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并且学会理解这个世界……
《南国野兽》是一部出自年仅30岁导演之手的处女作电影,可以说是2012年甚至近几年来少有的真正激动人心之作。
影片原始、粗糙、活力四溢、充满童真与诗意。
《南国野兽》可以看做是奇幻甚至科幻电影,整个故事背景都似乎建立在陌生的近未来基础上:低洼的南方有一片随时会被洪水吞没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不愿放弃自由的生活方式,拒绝现代都市人的“救助”。
但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类型化的奇幻、科幻电影。
影片用手持摄影机拍摄,以小女孩Hushpuppy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于是,数百万年前的原牛始祖、可怕的风暴、妈妈的呼唤、远方的大坝,伴着优美的配乐和漂亮的镜头,真实、幻想、神话、现实,各种意向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影片既可以看做是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某种情绪的表现,又暗合了美国电影传统中对南方那种顽强、原始、粗粝生命力的礼赞,还能看到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少年成长心路的梦幻表现。
因为内涵过于丰盈,影片在叙事与象征主义表现上都还有所欠缺,但它散发出的那种新鲜气质在今天十足珍贵。
这是献给生命、家园、人类的赞歌,是电影永远不缺乏想象与创新的最好证明!
看完立即想说的一个词是质感,英文的那个Texture。
电影的胶片感(画面中的噪点我揣测是胶片的颗粒感?
),几次场景中悬浮的灰尘的味道,音乐的节奏以及“Beast it!”的力量,都是极具质感的表达。
安静却表达了力量,在Hushpuppy被Wink逼着长大的过程中,这种力量在最后火/水葬的仪式中变得催人泪下。
看到最后也只是看懂了Beast和Wild。
生命的野性美丽对一个个心中的野兽的归属感如此强烈,好像真真地感受到了活着是什么感觉。
影评看了艾小柯的,提到了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后提到的新奥尔良人们。
他们对于故乡的怀念和坚守,才是这部影片最本真的灵感源头。
这样的解释让人恍然大悟——原来Southern是这样来的。
The Beast of Southern Wild. 这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坚守、必要的成长、苦难面前的亲情和面对世界的自知微小却毫不畏惧。
We are all pieces of the world. To make this right, we are going to live, really live.注: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 Katrina)是2005年8月出现的一个五级飓风,在美国新奥尔良造成了严重破坏。
2005年8月25日,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8月29日破晓时分,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
登陆超过12小时后,才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
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生活是一头温柔的野兽,我们每个人都和Hushpuppy一样,或温柔或粗暴地被慢慢变成了一头野兽。
2012年,29岁的本恩•泽特林因《南国野兽》摘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等多项大奖。
这部无拘无束、大胆随性的作品就是一部十足的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导演驾轻就熟的功力正如他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年龄,这让他受到限制,却也成就他。
同时,这部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近乎手工作坊式的独立制作的影片,也以实际行动呼应了court 13这只filmmaking army的口号:tell huge stories out of small parts.在《南国野兽》之前,贝恩•泽特林有两部短片作品:The Origins of Electricity(动画,2006)和《海上荣耀》(Glory at Sea),其中,《海》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泽特林喜欢用真实的环境来展现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
而这部《南国野兽》也是他在飓风过后的旅行中产生灵感的。
他无意中来到这个屡遭飓风袭击的叫做泰勒伯恩(Terrebonne Parish)的小渔村,这个封闭的、原始的、未开发的落后地区正是泽特林感兴趣的“真实的美国”。
在和当地村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泽特林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说:“因为我热爱着那里的一切,喜欢那里的人们,欣赏那种没有污染、原始、传统的生活,所以我就萌生了要用那里的人拍摄一部电影的想法。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和外界社会并无太多联系、封闭偏僻却又乌托邦气息很浓的地方,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对这里冲击甚小,人们的生活方式依旧简单、原始。
已失去母亲的6岁小女孩Hushpuppy依旧满脑子奇思妙想,有时还会分不清幻想和现实。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浇灭了她荒诞迷人的美梦,在生病的父亲也逐渐离她远去的情况下,她得独自一人面对生活这头残酷的“野兽”。
当手持摄影遇到魔幻现实主义,当粗糙暴虐打破小女孩的童真视角,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其他美国电影明显区分开来。
和电影海报的唯美、梦幻不同,影片以小女孩Hushpuppy的视角讲述了儿童眼中逐渐清晰的残酷世界。
Hushpuppy在现实面前被迫快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严酷的生存环境逼迫她过早体验到生存的艰辛与无奈。
在占了画面近四分之三的庞大野兽面前,小女孩毫不示弱地盯着野兽巨大的双眼,此时她内心的力量已经能让它与生活这头野兽抗衡。
从胆小怯懦到能够直面野兽,她渐渐变成残酷生活中的一头小野兽。
独特的视觉体验,画面色调的瑰丽和厚重,导演原创的后摇味十足的配乐和独立影像特有的潇洒气质以及与人物内部节奏相呼应的晃动摄影,让影片生机勃勃同时又别具一格,尽显美国南部地区的潮湿、浓烈和混沌。
恰如影片的片名,粗糙、肆意、野蛮的它正如越来越精致、讨巧的美国电影中的一头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野兽,一头特立独行的野兽,一头冲着安全的主流美国电影低声咆哮的叛逆的野兽。
因此,“野兽”对于这部影片有四个维度层面的意义:除了画面中已经出现的巨大野兽外,它还象征着残酷的生活、逐渐能和生活抗衡的小女孩(小野兽)、同时还象征这部叛逆但并无实际攻击力的影片。
影片前半部分采取半纪录式的、情节与情绪糅合、冲突淡薄的叙述手法,不时插入Hushpuppy的想象,让梦幻色彩游离于真实的情绪中,导演对这两种极端的完美融合也正是影片的迷人之处。
Hushpuppy情绪的变化与极不稳定的影像相呼应,随着节奏感愈加分明有力的配乐,让影片终于在情绪的最高点安静地爆发,自然真切,没有刻意渲染,没有用力过度,有的只是震撼与坚定。
结尾部分这群坚强的、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的勇士们走在即将被雨水吞没的公路上,颇有几分公路片式的叛逆坚韧和不顾一切范儿,打头的Hushpuppy昂首挺胸、神态坚毅,镜头逐渐拉开,激昂顿挫的配乐让人热血沸腾,他们找到了出口,那就是顽强的如野兽般的生命力,并始终坚持用它来自救。
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客观、平实的视角,没有刻意渲染任何一条情感主线,而采用相对非常规的、近乎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没有刻意强调这群贫穷的、被边缘化的当地人生活的艰难程度,也不着重表现他们的不幸与绝望,相反他们坦然、乐观,还有着与之不符的洒脱的狂欢气质,他们大口吃蟹大口喝酒,他们以最直接的方式与所谓的先进文明抗争,他们是残酷生活中的真正勇者。
同时,影片中的演员大都为泽特林在2006年搬到新奥尔良后认识的朋友,他说:“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扮演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
一切情节和人物,都来自于真实。
虽然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拍摄方法,但我还是要这么做,因为只有真实的生活和感情,才能打动人。
电影中出现的东西,没有不是我热爱的。
”真实,为这位年轻导演带来创作灵感,所有的情绪与感触均来源于此,它不是某种特定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它是一种态度。
它危险,同时也充满魅力。
“整个世界,只有万物和谐才能正常的运转”,这是6岁黑人女孩“小玉米饼”深信不疑的生存法则。
面对洪水猛兽般的生活,她没有害怕。
在爸爸最原始的粗暴教育下,她越来越坚强,并慢慢开始理解这个世界,从中寻找自救的出口。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巴斯特鲁的美国南方腹地,一座大坝将这里与外界的现代都市文明隔绝。
“小玉米饼”和爸爸温克长居于此,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
一场可怕的风暴席卷了这里,洪水吞噬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幸存下来的人们决定团结起来,重建家园。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那么简单。
一方面,肆虐的洪水迟迟不退,家园的一切走向衰败,动物尸体随处可见;另一方面,外界将巴斯特鲁划为强制撤离区,温克等人的炸堤行为暴露了他们的行径,相关人员来到此地,强制把他们带到避难集中营......面对这个失衡的世界,小女孩以她孩子气的乐观态度和想象力相信。
只要能修好其中崩溃的一环,那么一切就会恢复原状。
《南国野兽》是美国年轻导演贝赫·泽特林的长片处女作。
全片多用手提式摄影机拍摄,以“小玉米饼”的视角来讲述一段游走于现实与魔幻间的故事。
将真实与幻想、现实与神话揉合在一起,把抽象情绪具体影像化。
数万年的原始猛兽伴随汹涌的洪水萌动;日渐荒蛮的土地配以猛兽肆意的前行、践踏;死亡将至则是与猛兽直面交接较量之时;而伴随每次“小玉米饼”对妈妈的召唤,事情必会出现转机。
结尾部分,当这群与恶劣生存环境抗衡的小勇士坚毅而无所畏惧的走在泥泞中,镜头拉开,配以激昂的音乐,让人不禁热血振奋,这就是这片荒蛮之地的不屈精神,敢于直面猛兽般残酷的生活,更要以猛兽般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去。
片中父亲温克对女儿也是简单粗暴的动物式教育,从不对女儿展现柔情,言辞激烈暴躁,不断激怒女儿宣泄自身力量,向其灌输原始野性的生存之道。
尽管一坝之外就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但在巴斯特鲁的土地上,人们坚守着最原始的家园,承载着现代文明外的最野性激情。
“影片的故事,几乎就是一个反现代的当代神话”,综艺杂志如是说。
过于形而上的主题、过度旁白引导、非线性的叙事角度、毫无节制的记录性镜头、粗糙低劣的特效……每一项都可能成为被人诟病的因素,但却在这部影片中达到一种境界,仿佛寓言、仿似预言。
作为处女作,在仅有的条件中,寻找到不仅仅是自我电影理解展示,还带着悲天悯人心怀实属不易。
比较期待20岁的导演本恩·泽特林 Benh Zeitlin之后的作品,同时也带着某种担忧,因为这样的感觉只可能存在一次,后面随着自我的成长、技法的成熟、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影片把视角对准了一群钉子户式的当代美国贫民,他们抛弃了都会文明,甘愿生活在孤立、隔绝的“浴盆镇”里——地如其名,一场暴雨让浴盆镇真的成了浴盆,镇民们收拾破败的家园,顽强重生,但就是不肯接受外界“文明”社会的援助(以及规训),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黑人父女,当代表政府的白人男性开始对他们强行救助时,浴盆镇一时充斥着伤膝河的悲情。
父亲着力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拥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强者,片中一再出现的远古野兽意象,似乎正代表了源自自然的生命力,野兽最后臣服在小女孩面前,无疑就是小女孩的“成人仪式”。
影片在圣丹斯收获了评委会大奖,此番又获得奥斯卡提名,凭借的也正是远古野兽般的艺术探索精神。
在粗砺、质朴的影像背后,隐藏着对当代西方文明的某种反思:汤因比把“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单位,用“挑战-因应”来解释文明的起源,并描述了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
《南国野兽》彰显的,乃是一种混杂着印第安土著、阿米什人、嬉皮士等多重身影的生活方式——浴盆镇居民拒绝向当代文明投降,甚至拒绝现代医疗技术的救治,冥顽的重返自己的“贫民窟”家园。
汤因比把“灵魂分裂”和创造精神的衰退,解释成文明衰落的主因,《南国野兽》的内里,正是这种对文明的焦虑,只不过,浴盆镇居民用一种决绝的态度,以放弃物质甚至肉身为代价,回应了“灵魂分裂”的危机——《南国野兽》让汤因比饱蘸着独立电影的精神,驾临了圣丹斯——然后是奥斯卡。
(刊载于《精品购物指南》2013年2月21日第28版)
好多人都说片中的野兽象征小玉米的恐惧,但我觉得不是。
片中小玉米一直反复的类比原始人石洞画像般的提到未来人如何从画像中了解到曾有自己存在。
在这段类比中她从未把自己比作画像中渺小的人类。
所以野兽正是小玉米心目中自己的样子,时刻充满愤怒,破坏一切!
小玉米的这份愤怒最初面向的是他的父亲,同时也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小玉米的父亲看似是一个无畏的人,时刻强调自己对一切的掌控,向自己的女儿传递着用野蛮和力量掌控一切的生活方式。
但是他并不是无畏,而是自己选择了愚昧,他野蛮负具力量却畏惧文明,用力量与野蛮对抗文明,只是因为他不具备用文明掌控生活的能力,最终他死于这种生活方式。
但这种生活方式还是传递给了开始还向往外部世界的小玉米,片尾她与心中的野兽成为了朋友,她成为了一头南国野兽。
选择留在“澡盆”的人都很有趣。
有衣冠整洁的绅士,影片却没有展现他做什么。
有沉浸在酒精里拒绝生活的烂酒鬼。
有孩子们的老师,生活在最糜烂的边缘世界,关心的却是最遥远世界过去和未来发生的事。
他们生活在最原始的世界,拒绝着现代文明,并且单方面的对抗着。
他们宁愿面对洪水也要拒绝文明社会的帮助,面对洪水他们是无畏的,而面对文明社会时却又表现的那样无力。
他们将自己视为自然力量的一部分。
他们将水坝视为文明与他们划下的界限,将水坝视为文明为对抗他们而设下的城墙,在洪水未能退去时把洪水造成的痛苦视作是水坝造成的而炸毁了水坝。
然而洪水退去,痛苦依旧残留。
他们从来不是自然,只是拒绝了文明的人。
自然从未惩罚文明,只是当灾难发生时文明面对了它,所以逃避文明并不能避免灾难的发生,而这些人却不能理解。
Ps.看b站弹幕里有人支持炸水坝,觉得水坝里的人坏……这到底是个什么逻辑?
暴风雨前是有预警的,是要求洪区的人撤离的,洪水后是有组织救援的,这叫坏人?
片中的人是单方面的在对抗文明世界,不能站在他们视角拍片子就说他们是对的。
设置防洪坝是为了保护低海拔地区不受洪水侵蚀。
片中的人炸了坝,留下一片盐碱滩涂,自己没讨到好,还祸害了不知道多少人。
是因为他们愚昧。
片外受过教育的人还拍手叫好,我就找不出什么正经理由了。
走不进去
几乎全手持拍摄,九十多分钟,就没有哪怕一分钟镜头是不抖的,如果有负分的话,负五星 尼玛观众买了票是去电影院体验晕车的吗
作为电影不算合格吧啊,乱了点
拍的什么东西,晃得我快看吐了。
如果因为前面结构的松散和虚拟背景的带入感不够就关掉播放器的话 那么很遗憾 你错过了一部好片子
那种西方居高临下视角的诗意也止步于前10分钟
not that striking
一开始感觉跟生命之树似的。。完全看不下去。。。后来又有点pi的意思。。那些犀牛。。人性的觉醒?
把写实的片往超现实里带,让影片呈现独特的诗意。这是一场孩子的成人礼,却包裹着神秘主义的外衣,看起来好像创世的神话。还有那种荒蛮感,以勇气对抗这个恶劣的世界,所以这里有成长。小女孩气鼓鼓的样子太可爱了。配乐超赞,尤其结尾处甚至听得很热血。处女作能拍成这样,真的很强。
代入感不强
原来最年轻奥斯卡影后提名如此文艺......果然是文艺从孩子抓起......
太晃。
喜欢小女孩的倔强和话语中的早熟----那段形容她妈妈的话太传神了:“她一进房间,水就沸腾了。”
文明有文明的阳关道,蛮荒有蛮荒的独木桥。
电影总的感觉很粗糙,成人化儿童,莫名哲思自我洗涤,滥煽的音乐,想要以小见大映射宇宙命理的概念,处处都给人用力过度的感觉,有情怀却表现单薄。几段蒙太奇拼接空镜念白,倒也赋予了几分超现实主义味道。像一把枯柴旺烧,烈火的生命力,却不幸被烟熏迷了眼,很难入戏。
摇摇晃晃,扭扭曲曲,奇奇怪怪。。不过意思倒挺清楚的
好拖沓...对这样类型的励志真心无感...........1人挪活树挪死,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跟树一样。2挫折如野兽,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它也会在你面前跪下。
让人耳目一新的题材,用一群拆迁钉子户的抗争,讲人类与大自然原生态相处的哲学,用夸张的倔强讲勇敢态度。抨击现代化和商业社会的作品很多,这片子用一个近乎超现实的故事正描绘了我心中的一个桃花源。作为导演处女作,实在太不错了。
负分。什么父爱的伟大,充斥着野蛮原始和暴力,这个小女孩多么需要温情和拥抱,可是父亲除了低智商大吼就是教她暴力,她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她在社会怎么生存?父亲拒绝医疗和教育让小女孩获得了什么?一辈子衣食不保沉沦贫民窟?圣母不要说这是教她坚强,真正的坚强该有一颗柔软有韧度的心。
“Everybody loses the thing that made them. It's even how it's supposed to be in nature. The brave men stay and watch it happen. They don't run”彪悍小姑娘的这段独白最最打动我,那有着强壮心脏、矫健身手的南方小兽Hushpuppy。结尾处我看得昏昏欲睡,也许是因为今天实在太累了。20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