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火锅

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火上锅(台),味游心窝(港),多丹·布法内的欲望,The Taste of Things,Le Pot-au-feu de Dodin Bouffant,Pot Au Feu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伯努瓦·马吉梅尔,埃马努埃尔·萨兰热,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加拉泰亚·贝露琪,扬·哈梅内克,弗雷德里克·菲斯巴赫,邦妮·夏诺-拉瓦尔,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3

《法式火锅》剧照

法式火锅 剧照 NO.1法式火锅 剧照 NO.2法式火锅 剧照 NO.3法式火锅 剧照 NO.4法式火锅 剧照 NO.5法式火锅 剧照 NO.6法式火锅 剧照 NO.13法式火锅 剧照 NO.14法式火锅 剧照 NO.15法式火锅 剧照 NO.16法式火锅 剧照 NO.17法式火锅 剧照 NO.18法式火锅 剧照 NO.19法式火锅 剧照 NO.20

《法式火锅》剧情介绍

《法式火锅》长篇影评

 1 ) 欧仁妮--她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

你是不是早上起来匆匆忙忙往嘴巴里塞点东西填饱肚子就行;你是不是工作的时候敷衍了事,认为那些认真工作的人才是最大的蠢蛋;你是不是因为感到孤独,或者年龄大了,又或者怕外界的眼光才终于选了一个“合适”的人去结婚。

你是不是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做过一件事?

因为生活中所有的事都不值得。

吃早饭这种事,太琐碎,谁会在意?

工作这种事,不都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我拼命岂不是中了他们的计?

结婚啊,不就是搭伙过日子,所谓灵魂伴侣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传达出的生活态度就是我一直践行的生活态度。

当然,电影中的主人公对生活态度的践行比我的还要认真、还要专注、还要诗意,还要美 通过这部电影,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通过朱丽叶 比诺什完美的演绎,我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羡慕电影的女主角-- 欧仁妮。

一个人,一个女人,她将生活、事业、爱情这三个人类最难调和(平衡)的关键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她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

朱丽叶 比诺什,简直,是,太美了! 正如欧仁妮所呈现的一样,她们的美不再是春天的懵懂稚嫩,也不是夏天的热烈躁动,当然也不是冬天的静谧萧索,她是秋天的丰厚与喜悦。

当她做饭时,眼神中流露出一个人沉浸在热爱的事物中忘我的喜悦;当她看向宝琳时,眼神中流露出发现天才并愿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喜悦;当她看向多丹时,眼神中流露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甜蜜幸福的喜悦 十九世纪的法国我不太了解,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市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多少还有点发言权。

正如我文章一开始所说,有多少人在认真的活着?!

除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多数人的烦恼又何尝不是自找的。

有了90平米的房子,还想要140平的,于是贷款越加越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想要更高的职务,于是加班越来越多;有了携手相伴的爱人,还想追求更刺激的体验,于是有了情人。

看看我们电影女主欧仁妮吧,明明可以和男人们坐在一起用餐,但是这份“殊荣”她不要,她要的就是尽情享受做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本身。

面对男主一而再再而三的求婚,她也不为所动,她对男主说,我们这样朝夕相处已经非常幸福了,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是啊,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结婚能为欧仁妮带来更多的什么吗?

她依然是多丹最好的工作伙伴, 她依然是多丹最爱慕的灵魂伴侣,她依然是多丹最敬重的厨师!

其实为自己活的人才是最无私的,也是最快乐的,因为为自己活,所以不会将目光向外,才能有自信不索取, 才能有能量去给予!

 2 ) 最佳导演的privilege尽显

陈英雄真是…强悍如斯!

今天又是没怎么见过世面所以吃点好的开心得脑花变烟花的一天[抓狂]镜头和拍摄太惊艳,室外场景里是一种清透流动的暧昧,是一种南方彻底被雨浇透后凉风习习的质感,室内的烛光搭建出一种世外桃源但格外庄重的氛围,戛纳最佳导演的privilege已然尽显再次证明就跟没有我讨厌的小说题材只有没用的作者一个道理,没有我讨厌的电影题材只有废柴的导演…故事性很弱一样可以被光影诠释成很伟大且信息量巨丰富的作品,这几乎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了,而且到底是怎么想到梨和女体的…完全是天才但是我又觉得其实这部非常需要在影院环境观看,2小时多的片长没有bgm放在现在是很少见的事,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环境音:篝火噼啪作响、鸟鸣、犬吠、猫叫、厨房里忙乱的脚步、刀叉与盘子碰触(但应该有柔化所以不显得刺耳)、人类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在某个重要但完全昏暗的环境下这种呼吸的声音几乎承担了主要传递信息的作用)、手掌抚摸身体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体温。

电影本质在探讨的关于爱情与婚姻,事业上的灵魂伴侣以及一些其他比较隐晦from female gaze的角度我觉得得等我睡一觉再盘一盘,这些又不得不联系到导演和他的缪斯aka妻子aka合作对象的故事…总之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3 ) Pot-au-feu法式浪漫

法式火锅 (2023)7.72023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历史 / 陈英雄 / 朱丽叶·比诺什 伯努瓦·马吉梅尔Pot-au-feu法式浪漫🥘 饮食为题,饲以长镜头烹饪前菜,不免联想到《饮食男女》。

同样,《法式火锅》并非仅停留于饮食层面,关于「情感」的思考,才是叙事内核。

长镜头过后,留给观众的真问题是「是过程?

还是结果?

或许,注入情感元素的烹饪,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品味着熬制而成的勃艮第酱汁时,若能细味其中香料,就能在思绪中回溯料理的全过程。

「人类真是唯一一种不口渴也要喝水的物种。

」品鉴葡萄酿制而成的红酒,代表着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待饮食,人类永远乐此不疲,当然也不止于饮食。

多丹的人生哲学在于「细味」。

冗长乏味的王子宴请,「煞有介事,但细看杂乱。

菜品丰富但含糊,既无强调,又无内在逻辑。

徒有大餐之表,却缺了该有的行规,正如无序的长队。

」。

于是,多丹决定以「法式火锅」这道法国平民家宴回请。

在多丹看来,无意义的堆砌没能为细味留白。

欧仁妮与多丹的情感贯穿主线。

不偏爱这金黄的秋色,欧仁妮喜欢所有的季节。

那「第一滴冰涼的雨,第一片雪花。

第一次燃起的炉火和第一朵初春的嫩芽。

」这些每年回归的第一次都让她欣喜不已。

有人说「婚姻是一顿以甜点为主菜的晚餐」,多丹说那未免太可悲了。

他愿意永远当欧仁妮的厨师,分享彼此的美味。

「幸福就是,持续渴望自己所拥有的。

」 烹饪这些小确幸,值得人们“浪费”时间。

看着看着,香味似乎隔着屏幕散发,这让匆忙中未能吃晚饭的我,陷入一种享受的“折磨”。

 4 ) 他比任何一个中国导演都懂东方美学

这部电影跟我看的陈英雄的第一部电影《青木瓜之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比起《青木瓜之味》这部《法式火锅》(我是真不理解这个好劝退人的名字,如果不是陈英雄,我看着名字我就放弃观影了)叙事性更弱一些,光影更精致一些。

这部片子的人物调度 镜头调度都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画卷式的镜头调度现在很多中国导演都不做了,或者说,做的没那么好。

上一个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贾樟柯《三峡好人》里那个镜头。

其实这样的镜头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但是现在的导演不会用,也用不好。

光线打的非常舒服,连发丝都好美好美。

整部电影不仅声,光,画面让人沉醉,你甚至可以感受到“气味”欧仁妮和多丹两个人的感情也非常符合东方的含蓄,细腻,内敛的特点,虽然拍摄的是一个欧洲社会的故事,但是内核和《青木瓜之味》一样是极其东方的。

 5 ) 厨子还是妻子

月下,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平日会做的练习画里那样,多丹数不清第几次向欧也妮求婚,也不知道第几次欧也妮拒绝了。

他们已有夫妻之实,不仅互相陪伴二十余年,也一起工作。

这样不就很好吗?

或许寻常夫妻都做不到这样。

欧也妮觉得。

欧也妮作为厨子的二十余年总是在厨房里忙活,不仅要做日常的一日三餐,还与多丹一起工作将纸上的食谱变成现实的美味佳肴。

这天从下午开始她就一直在处理食材指挥女仆为私人晚宴准备,卡好每一道菜上菜的时间,令人无从指摘。

多丹的朋友渴望见到她,可要是要准备一桌为人称道的饭菜,厨房里怎么能没有人呢?

作为一个厨子,欧也妮呆在厨房一直忙活也很合理。

也许成为妻子之后,就无法再拒绝敲门和做饭了。

虽然二十几年来一直是妻子的角色,但是妻职似乎还是让欧也妮害怕。

不知道有多少人困于婚姻中,困于一地鸡毛中,而像他们这样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相伴似乎更好,双方都给彼此一点距离和尊重,距离产生美。

也许他们真的不适合结为夫妻,即使他们终于在多丹的秋天和欧也妮的盛夏有了这个想法,最后也没有成功。

是厨子还是妻子重要吗?

空荡荡的厨房里,爱仍在流动。

(今年百丽宫法国影展看的唯一一部,在巨幕上看什么片都不会难看吧(奶油煮万物的大特写看得我些许不适

 6 ) 短评,和一些台词

“比饥饿更糟糕的是不知道何时进食”“有人三岁就有绝对音准,五岁就能成读出第一次看到的乐谱,但没人能在四十岁前成为美食家”“婚姻就像一次把甜点当头盘的晚餐,亚当夏娃这第一对夫妻,就是从甜点开始的”“我的人生还在盛夏,哪怕我离开也是盛夏”“这么多年,只有两次,我想象着你推开我的门时,门真的被推开了”“形成品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记忆力”“我喜欢体内的那种灼热,就像我每天处理的余烬”“幸福就是我们持续渴望已经拥有的东西,可你,我拥有过吗?

”“你究竟把我当成厨子,还是看做你的妻子?

” “厨子” “谢谢你”与精致相反,火锅这个简单到代表粗鄙的平民料理,传承支撑着百姓几百年。

一如二人复杂又简单的亲与友交融的关系,依偎向前:默契无间,灵感无限。

画面如此美妙动人,食物有着触手可及的细腻质感,美食的气息同感请一起,几乎透出银幕。

好似《青木瓜之味》的法国镜像,不过这次不是清新爽口,而是香醇浓郁。

身处两个空间,却总通吃一口锅里煮出来的饭菜,是属于陈英雄的独特风味。

 7 ) 生活、美食、爱、无需多言。

原汁原味的法国电影,画面质感丰盈,光影考究,每一帧都像雷诺阿的油画,兼具古典与浪漫的风格。

情节缓慢的推进,二个多小时没有电影配乐,完全用环境音营造氛围,在烹割调理中表达炙热的情感。

片尾马斯奈的钢琴《沉思曲》响起的时候泪流满面。

在十九世纪那个女性还没有选举权的年代,欧仁妮已经知道在平等的关系中保持独立,并用精益求精的美食技艺俘获“美食界拿破仑”多丁的心,多丁热爱美食,欧仁妮烹制的美食是这浓烈的爱的源泉,两人的心有灵犀贯穿在全片她做他吃和他做她吃的视觉流动中,超长的美食烹煮镜头充满法式性感的张力。

全片的男性贵族们单纯的沉浸在分享美食红酒之中,所有话题没有对女性的妄议,但处处看出对欧仁妮的赞美、尊敬和怀念,宝琳是欧仁妮精神的延续,这个长着双精灵眼睛的女孩会在多丁的教养下成为另一个凭厨艺获得爱与尊敬的女性。

影片名字翻译成《法式火锅》令人想起另一部美食电影《Ratatouille》,一道朴素的普罗旺斯烤蔬菜代表着记忆里妈妈的爱,或许法式火锅是代表感情如食材慢火炖煮才会风味悠长口感醇厚吧。

陈英雄的视觉美学绝对值得信赖,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沉静松弛自带高贵气质。

这种传统的电影表现才是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最能抚慰人心的方法。

 8 ) “对于你来说我到底是厨师还是妻子”

法式火锅到底想说个什么……我也很想问男主到底是在找厨师还是在找妻子,还是那会法国的习俗就是必须要找女厨师,怎么面试的全是女性,但最后又找到了新的能够创造出合他口味的女厨师,最后还一个闪回以你是我的厨师为结尾,那你们当初结什么婚啊……好困惑啊这到底想说个什么,又用女主的死来渲染某种悲情,塑造成某种白月光,但事实上却是总有能代替她的?

爱意和美食相互融合相互成就?

还有那群朋友在替男主愁没新厨师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来一句“有句话我们讲的还是不够多,欧仁妮真是个美丽的女人”……这是在干嘛,毫无重点,也毫无深意,更毫无新趣,老实讲全篇看下来依旧时不时被那种特别陈词滥调的女凝给恶心到,包装以绅士和长情也依旧难掩把女性客体化的臭味,这种男的自我陶醉的爱情故事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又要点名我非常唾弃的《对她说》。

前段时间看完爱的曝光也是这么觉得,女性连爱都是被动的,女主最终实现这份爱的形式依旧选择妥协向了男主那套婚姻,她本来还想守着哪份至少可以不开门的权力,虽然这份权力似乎在婚后以他们在女主的房间睡做了变形,但这在我看来很别扭,还有就是无意义的女性裸体,想表达其实无论什么关系女主都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男主、属于了男主?

无论是厨艺还是身体?

怎么看都是男的又在自己梦想的爱情神话里神游了,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无法被打动一点。

 9 ) 陈英雄访谈:影像之味

记者:csh编辑:dmc本文首发于NOWNESS二十年前,在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1993)里,在那些精准的构图、精美的楼阁与精致的饭食间,徘徊着陈女氤溪的身影,她是成年后的梅,是大户人家的女佣,却与主人间暗生情愫。

有人说她是幸运之女,有人说她是悲惨的囚徒。

在影片的后半段,她诠释了一个至今看来依旧暧昧的角色。

二十年后,陈女氤溪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法式火锅》(2023)中。

如今她是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也是这部影片所致敬的人,导演的爱人。

这部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食物与情感的故事,它也映射着陈英雄与陈女氤溪数十年来的默契与爱。

在我们的访谈中,陈女氤溪指出片中引用的圣奥古斯丁名句,足以概括她与导演的相处模式:“幸福就是继续追寻本就拥有的东西。

”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雷诺阿(Frédéric Lenoir)曾把圣奥古斯丁的这个观点,与斯多葛学说相结合,两者都强调人生存在的限制,以及接纳这种限制的智慧。

或许陈英雄的接纳观,不止存在于爱情中。

作为一位十二岁便流亡法国的创作者,他不同于许多偏爱展现历史变迁与冲突的流亡导演或作家,他常常用精确的影像,描绘着平静的越南。

只要接触到感兴趣的文化,他会自然地进行钻研与探索。

除了在法国拍摄的《法式火锅》《爱在永恒》(2016)之外,他还曾在日本拍摄了《伴雨行》(2009)与《挪威的森林》(2010)。

今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期间,他还与同为评委的周迅、梁家辉相约在未来合作。

属于全人类的语言对陈英雄与陈女氤溪来说,电影语言是联结世界的桥梁,也是全人类都能理解的语言。

作为这门语言的探索者,陈英雄的影像相当多变。

从《青木瓜之味》画卷般的长镜,到《三轮车夫》(1995)里凌厉的剪辑,再到《爱是永恒》中情境化的表达,他与是枝裕和等创作者一样,不会遵循既定的风格,他总会针对不同的主题,以及不同的现场遇到的问题,提供不同的答案。

不过,对于电影风格,陈英雄没有技巧上的偏好,却有功能上的偏好。

许多观众称他的影片为“慢电影”,但他敏锐地指出,这“慢”仅仅是叙事上的慢,而叙事只是风格的其中一种功能。

在他看来,如果谈到电影表达情感、传递象征等其他功能,他其实拍的恰恰是“快电影”。

因为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以非常高的效率,传达大量的概念与感情,这些东西在主流电影里的传达,反而效率很低。

或许正因如此,常有人批评他的影片对历史的扁平表现,在许多观众看来,历史需要用绵密的叙事脉络来传达。

但是,我们不仅需要构筑故事的历史,也需要记录情感的历史。

我们需要身体劳作的画面,需要锅碗瓢盆的声音,需要镜头摇移时那段真实的时间。

所以我们才需要电影。

唤醒所有感官的影像NOWNESS:无论是在最新的《法式火锅》里,还是在早期的《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电影中,您都很关注做饭和吃饭的场景。

您可以谈谈自己对食物的理解吗?

陈英雄:我其实很喜欢强调吃东西的动作。

电影里经常有人会说话,但很少有人真的拍摄吃东西的过程。

在我看来,说话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而吃东西是非常具体的动作,可以体现许多生活中真实的细节。

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围绕着做饭和吃饭的活动,可以展示很多东西。

比如各种烹饪的动作手势,像是用手切食材,端着锅烧食物等等,用电影画面呈现出来都非常漂亮。

此外,烹饪的过程中有水、有火、有刀,有各种自然元素和特殊的工具,都能表现不同的魅力。

所以我很喜欢在电影里描绘饮食活动。

此外,我小时候在越南长大,当时家境比较贫困。

我一切美学理念的起源,可能都来自我父母的厨房。

平时我生活的空间、周围看到的一切,似乎都不是那么美,但我母亲从集市上回来的时候,会带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或是刚买的鲜虾。

相比之下,这些食物对我来说显得非常鲜艳,也是它们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关于美的印象,对我的影响很深远。

NOWNESS:在《法式火锅》中,食物的嗅觉和味觉属性很重要,而电影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您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感官结合在一起的?

陈英雄:确实它们激发着不同的感官,不过,我们想达成的效果,就是让观众接受视听的信息后,能够激发其他的感官,在心中唤醒食物的香气和味道。

之前有过一种设想,就是在影院里播放饮食影像的同时,散播食物的气味,我记得有人提过这种建议吧?

但我觉得这种技术很恐怖,也没有什么意义。

影像的作用就是让你的大脑去自己补充信息,去感受那些你无法直接体验到的感官,去激发你内心的欲望。

我的电影很注重美感,我认为如果呈现了构图准确的画面、时机准确的音效,或是某种恰到好处的颜色,就能够产生一种“味道”。

这是所有观众都能体会的味道。

我们在剪辑的过程中,也会在音效上花很多时间,因为对我来说,它和画面一样重要。

以《法式火锅》为例,这部电影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无处不与美食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影片基本没有使用配乐。

因为我们已经呈现了许多器具碰撞、搅拌食物的声音,已经用整体的声效营造了充足的美感,不需要额外再用音乐来推动情感。

NOWNESS:您曾在访谈中提过,电影里的风格很重要。

您每部电影的风格其实都有差异,您选择不同的技巧时的核心思路是什么?

陈英雄:我一般会先根据故事的内容,思考我到底要阐述什么?

每个故事的定位不同,导演的工作就是如何适应不同的故事,呈现特定的概念。

我不会预先把某种“陈英雄的风格”强加到影片上,我会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寻找更好的方案。

每部影片最后呈现的很多效果,其实都是我在现场的新发现。

所以每次拍摄结束后,我也会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和我拍电影的人都知道,我不会提前告诉剧组成员,今天这场戏应该怎么拍,你又应该怎么做。

基本上我不会做太多准备,演员肯定有台本,但落实到具体的拍法,我都是在拍摄前一天或当天才回通知。

我也会根据天气、场景等各种因素来调整。

但是,我最后的成片又不能草草了事,让人觉得很仓促,只是拍法有些不同,表达还是需要非常精确。

举例来说,有些导演会拍摄未经剪辑的长镜头,然后用这种长度去表达一些东西。

但对我来说这样还不够。

我虽然也会拍长镜头,但我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对画面会始终保持很高的要求,我需要在不间断的镜头里,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

所有的布景、每个单独的元素,都有特定的意义。

此外,我之所以使用长镜头,是因为剪辑会创造断裂感,观众会直觉地意识到,你剪辑后的镜头,可能是十分钟或一小时后拍的。

而延续的镜头拥有一种真实的时间感。

譬如我拍摄一个三分钟的做饭长镜头,大家就能感觉到这三分钟是很真实的。

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NOWNESS:您的电影中常常会偏离常规的叙事,比如您的《爱是永恒》甚至抛弃了场景,只使用了简短的情境。

对您来说,情绪和感官体验好像比故事更重要,您可以谈谈这种偏好的来由吗?

陈英雄:没错,你看到的90%的影片,它们的目标就是展示演员最精妙的表演,同时用电影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但对我来说,这不是真正的电影。

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我们在切换、移动镜头的时候,除了讲故事之外,还能表达一些别的东西。

对于导演来说,如何表达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就是最艰难的任务,这其实正是电影艺术的内容。

我再做一个对比。

在很多电影里,演员会发挥自己的演技、动作和语言诠释一个又一个场景,让故事进展得很快,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故事内在的主题表达和情感变化,其实是个很慢的过程。

而我做的是相反的工作。

我可以用很慢的速度去讲述故事,但我的目标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传达更多的概念或情感,让观众揣摩更多的东西。

再以《法式火锅》为例,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女主角去世以后,男主角变得非常暴躁,在一场戏里,不愿接受别人举荐再找个厨师,他厨房里小学徒的父母宝莲刚好来找他,问他是否愿意继续让宝莲当学徒,他也拒绝了。

但在下一个场景中,我们看见小学徒就坐在他身旁,接受男主角的指导。

这种从拒绝到接受的思想变化,其实本来需要很长的过程。

但在我的影像里,我只用了一场戏。

大多数人阐述这种变化,可能需要拍三五天的时间,又需要补很多镜头,来展现男主角挣扎的过程。

而我会直接略过,但观众依然能够琢磨明白。

(此时陈英雄的夫人陈女氤溪也走进了访谈室,她也是陈英雄多部作品的主演、艺术指导或服装设计。

陈英雄为夫人取茶水时,她回答了下一个问题。

)NOWNESS:两位同为合作伙伴与亲密伴侣,可以谈谈对创作模式的感受吗?

陈女氤溪:我十七岁时就认识陈英雄了,所以我们已经一起生活了很多很多年,这意味着我们也在关系中不断成长。

我们会慢慢地培养默契,慢慢完善两人对于美的定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我们也在不断改变。

我不在他的影片中担任演员时,也会做一些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的工作。

如今,我们对美保持着相似的认知。

比如我在《法式火锅》中也负责了艺术指导,但我们不会讨论很多东西,因为他本来就需要一直和演员、摄影讨论,如果还要跟我争论,那就太累了。

相应地,我也拥有了百分之百的自由度,可以落实我的各种构思。

他完全相信我,我也很感谢他。

但这种模式其实很少,我们的默契也是在生活中渐渐磨合的。

其实他这部《法式火锅》,也是在致敬他的妻子(笑)。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一起生活二十多年的伴侣,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但他们的相处模式也和真实的夫妇没有区别,影片也让我们不断体会到爱的欲望。

共处二十年的夫妇,该如何重新激发对彼此的爱?

大家其实很少谈论这种话题。

但我们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感情的观点,一对伴侣就算年龄不断增长,也依然要学会分享,依然要保持自我的更新。

为什么很多关系到了一定的长度,就像花一样凋零了?

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去呵护,觉得顺其自然就行了。

如果彼此没有不断给对方惊喜,自然就渐渐没有情感了。

举例来说,我和他有时会互相读些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自然就有话题、有感情了,对吧?

感情不是自然延续的,你是需要努力,需要不断做功课的。

这也是《法式火锅》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在影片结尾的时候,男主角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幸福就是继续追寻本就拥有的东西”。

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想说的概念,你虽然已经拥有,但你依然要不断地想要去拥有,依然要保持这种欲望,这就是幸福。

在跨越国境以后NOWNESS:导演在法国最初学的是哲学,您曾提过是布列松的《死囚越狱》让您想要学习电影。

可以谈谈这部影片打动您的原因吗?

陈英雄: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做衣服的,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阶层的原因,看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香港的功夫片,对于真正的电影艺术不是很了解。

到法国之后,我看到了这部布列松的电影。

我当时很惊讶,原来电影不止是打打杀杀,它也可以讲述很深刻的东西,也可以带给我这么强烈的情感体验。

后来我就开始读哲学,但我只读了一年,就觉得哲学不适合我读(笑)。

我回想到《死囚越狱》,就下定决心想要拍电影。

后来,我又看了很多别的电影,最后也终于拍成了电影。

NOWNESS:许多被迫离开家乡的导演或作家,都会在一些作品中呈现乡愁,或类似的冲突感。

但您作品里的越南影像,似乎相对都比较平静。

可以谈谈这种现象吗?

陈英雄:或许每个人经历不同,我不觉得离开故乡就一定会感受冲突。

我是一个很开放、很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到了法国以后,虽然我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但我觉得都很自然。

当然,即便我接纳了法国的文化,我对其他国家的知识文化也很感兴趣,也会去了解。

比如我也曾翻拍过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

我不会因为自己来自越南,就以越南文化来定义自己的兴趣与作品。

NOWNESS:两位确实在越南、法国、日本等地创作过许多不同的作品。

两位认为在创作跨文化背景的故事时,会根据不同文化的情感表达,做不同的设计吗?

陈英雄:或许在不同的国家会遇到不同的人,但电影是一种共同的语言。

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无论在法国、越南还是日本,大家不需要太多的交流,就能明白电影的语言。

就我个人而言,没有感受到本质性的文化差异,拍摄过程都是比较顺畅的。

陈女氤溪:其实如果导演心里不清楚,那怎么说都没用;但如果他明白该做什么,事情就容易很多。

比如在《三轮车夫》的剧组里,有越南人、中国香港人、法国人、斯里兰卡人等等,但他们都可以执行导演的指令。

因为导演选择的人,都是经过筛选的合作伙伴,也都是懂电影语言的人。

此外,大家可以发现,导演拍了很多影片,但在这些作品里,对话都不是最重要的,而画面的呈现与表达,大家无需语言就能领会。

陈英雄:不仅是拍电影,在电影节做评委也是类似的。

比如我今年在上影节作为评审团主席,也会遇到不同成员对于不同影片的看法。

但我们最后也会一起讨论观点,一起投票,最终给出共同的结果。

虽然工作过程都比较严肃,但毕竟大家都能理解电影的语言,在评审结束后,所有的评委还是缔结了一种友情,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再见面。

 10 ) 我所中意的陈英雄秋天的味道

好久不见陈英雄。

影片最后也不见法式火锅,只有怅然若失的秋天的味道。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横空出世的陈英雄越南三部曲,那些中南半岛特有氤氲生猛黏腻汗津的夏天的滋味,突然发现不仅陈英雄已经年过花甲,连那么美好的朱丽叶比诺什也60岁了…距离上一部错位之作《挪威的森林》已经十多年过去,终于又看到久违而熟悉且渐进的陈英雄风情,就像片尾照进厨房的那道渐渐暖黄温亮的追光,打在那对计划在秋天来临前缔结连理却天人永隔,仍魂牵梦萦并肩执手作羹汤,促膝共享同品美食的拍档身上。

或许对于去年戛纳这个最佳导演奖有很多负面评价,于我,这就是中意的那款陈英雄。

《法式火锅》短评

(很怀疑朱丽叶比诺什是被男主那一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人类食物精华给激死的庸医害人啊。

6分钟前
  • 梦角八做
  • 较差

就是说真挺无聊的,这种剧情我真不能理解

8分钟前
  • paj
  • 较差

真的看的又饿又想笑,做饭的长镜头还是很赏心悦目的,但也仅此而已了,最佳导演奖真的???

13分钟前
  • JC
  • 较差

一个简简单单的omelette都能让我魂牵梦萦,这就是它的魅力。美食电影at its finest。烹饪戏运镜高级,看在这样的厨房行云流水简直置身天堂。Bourgeois又不造作,充满诗意,可爱至极,又充满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美酒配佳肴,法餐魂被点燃,代表法国冲奥一点也不过分,完全就是法式精神的体现。梨•比诺什的转镜太有意思了。

15分钟前
  • 逢澶Ty
  • 力荐

英雄陈末路 美人朱迟暮

20分钟前
  • 魏四鄰
  • 很差

注意力全在那道吃得像邪恶仪式的圃鹀,看着又怪又好吃!

24分钟前
  • 十六
  • 还行

爱在厨房烹饪时。太敢拍了,有90%的篇幅都用来呈现做菜过程,另外10%的情感线完全在烹饪的点滴里浸润。最后一个安哲长镜头转换时空,好温暖的时刻。

27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一个越南人把法式大餐拍得如此美味,真是令人感动,然而好像除了美食段落外再无优点,尤其看一群法国白男围起来评价美食实在扫兴,男主对亡妻的怀念也很表面。搞不懂陈英雄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如果只是为了拍美食,好像纪录片会更好。

3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开场近半小时的做饭戏,既是具象的劳动状态,亦是在默契的协作中即可被迅速确立的情感厚度。如油画般具有通透光泽的摄影,以及丰富的声音系统:脚步声、锅碗撞击声、火炉燃烧声、和从始至终来自画外的鸟鸣虫叫。想不到陈英雄会做如此大胆的极简处理,全无跌宕奇情,爱的获得与失去被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生命节点,像创作菜谱一般:记录、诵读、传递。(看片过程中一直在想如果王菲和谢霆锋来演这部电影……

3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很久没看陈英雄 脱离了越南潮湿的空气在法国继续写情诗 以一种极其暧昧和游离的方式构建电影//这个19世纪末的小厨房 仿佛一间乐队礼堂 金属器具的碰撞的声音和汤汁翻滚的声音互相配合 食物摆成有趣的样子构成造型 餐具和进食的声响组成声部 层次丰富的口感则为情感 指挥家却因为烹饪耗费的心血而体力不支//因为类似的追求和理想 在一次次精心又复杂的烹饪流程中生出一种独属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浪漫 能体验到的总能体验到这种隐秘又浓郁的爱意//虽然会想吐槽多丹作为男性失去爱人和伙伴之后的行为和感觉 但是欧仁妮一开始拒绝他的求婚时有句台词好打动我 她几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然后说“如果我们结婚 我就不能再锁上自己的房门了”(大意//比诺什在镜头里有种疲惫又专业的美 好迷人

32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泪流满面。依赖和爱这两种情感本就是难舍难分和杂糅不清的,世间太多人都陷入了爱的谜语里。如果爱不是崇拜,不是依赖,那爱是什么?

33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还行

沪北会惩罚每一个不信邪的人,观影条件大大降低了对影片的沉浸度

37分钟前
  • 半盒积木
  • 还行

故弄玄虛、矯揉造作的電影,不過看起來確實十分美味,感覺電影院裡都能聞到美食的味道,很羨慕演員們,劇組伙食一定很棒,如果可以真想直飛法國品嚐正宗的法式料理。劇本非常普通,可以說沒什麼亮點,節奏非常非常慢,好聽點是細水長流,難聽點是感覺超級漫長,體感時間是電影時長的兩倍,塞了太多文學、歷史典故還有修飾的形容詞,很藝術但也很做作,炫技成分比較高。攝影非常美,光影和運鏡讓人目眩神迷,不禁懷疑導演是否把心力都花在雕琢這些佳餚上了,才沒精力打磨劇本。Juliette Binoche老了也還是好美,美人、美食、美酒,真可謂美景一幅⋯⋯然後片尾的鋼琴曲非常非常美,一定要聽完再走

42分钟前
  • 🍸
  • 还行

这让人感叹美食无关爱只有关仪式化的性just全程老白男们都在发出不可名状的口腔音和呻吟全程女角色没上正桌吃过饭这不是法式火锅这是山东火锅(比诺什用勺子把奶油㨤到蛋糕上后又换个平铲刮平它这种时刻让我真的很想尖叫一声it is necessary?然后死掉

46分钟前
  • bornhup
  • 较差

第2467部,美食过程确实好看,但一部电影在女主角死后情节完全无用,浪费五十分钟狗尾续绍,只剩男主怨怨自抑得,对着小厨娘施舍那点皮革马利翁式的控制欲,配合着超雄综合症。陈英雄深懂食色性也。美是美,但荤到不行...

49分钟前
  • 热爱生活的番茄
  • 较差

人生理想就是每天在家做饭讨好我家领导和请朋友来吃

52分钟前
  • Anubis
  • 力荐

朱丽叶的角色感觉怪怪的,她的身份和她的气质有些不相符,也有可能是其他角色过于典型相对比所造成的。看时确实全神贯注,水都忘了喝一口;但看完去吃麦当劳,吃得有滋有味,然后突然觉得,在被拍得很诱人的十几世纪的overcooked油腻法餐和麦麦之间,还真不好选。原片名“多丹·布法内的欲望”比“法式火锅”更plain。『圣奥古斯丁说过,幸福就是持续渴望已经拥有的东西。』可是我好想吃没吃过的火焰阿拉斯加啊!

57分钟前
  • andre
  • 还行

【7.5分】【2024法国电影展映·南京站】上影节没抢到导演映后场,南京影展补个大银幕。一部美食与细腻的爱情的片子,对美食的聚焦刻画与温暖的色调也是陈英雄一贯的风格。结局处理的很巧妙,妻子/厨师的身份选择回应了欧仁妮与多丹之间情感的桥梁与纽带。然而,当刻画食物与表现情感叠加在一起时,恰恰显得有喧宾夺主之感,造成了细腻的情感被部分消解,影响了与观众的共情。

59分钟前
  • X.N 0131
  • 还行

法餐果然贵有贵的道理啊,各种费时费料。看的时候精力全在各种菜谱的思考和风味搭配,看完了忽然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生命就是这样在日常细碎中漫长相伴,又是如此骤然若失。

1小时前
  • .
  • 推荐

【8】纯爱战士陈英雄。欧仁妮说她的一生是“Grateful”的,对于我来说是年度最“Joyful”观影体验。真·色香味俱全的电影,得有“色”香才能致“味”全。情色皆味,他们做的每一道法菜都好想吃。贯彻“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原则,赏心悦目地布景与灯光,两个多小时不紧不慢,徐徐缓缓地做饭,吃饭,聊天,做爱,谈恋爱。厨娘爱厨郎,为他操办满汉全席宴宾客,品酒会友。厨郎恋厨娘,为她制羹烩肉独创一人食,独享美味佳肴。 品酒,做菜,聊天,谈恋爱,此情缠缠绵绵20余年,真是羡煞各位姐妹了,片尾字幕“致燕溪”一出,原来是拍情侣写真。遗憾在妻子死后情节太断裂了~~@金鸡深圳万象城

1小时前
  • 酱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