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追到20集,剧情过半。
男女主关系也趋于明朗,忍不住来做一些剧评。
很多年不看唐人,暌违许久,多年后又见拍明代背景的故事,且终于抛弃帝王叙事,从朝堂走向社会众生,走入了市井民间,走入了底层视角。
个人喜闻乐见,社会芸芸众生,喜怒哀乐,三教九流,烟火饮食,才是明代的魅力。
制片人蔡艺侬在微博上发的临汾县衙,是棚内搭景,却做出了可以媲美实景的效果,工作区,生活区,娱乐区,功能分明,男2的书房,明亮雅致。
女主的卧室,还有炕,确实是山西特色。
服饰也非常有明风,尤其是男装。
这就是进步,一种认真做考据写实的态度。
下面分几方面来说说锦囊给我的印象:1 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山西临汾,一个县城。
很像之前我看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同样也是讲一个县城生态,但显微镜讲税赋,锦囊则讲破案。
这个故事的背景应该是万历后期,约为1600年以后。
线索如下:男主听《惊梦》出自牡丹亭,县衙唱《紫钗记》,这两部都是汤显祖的戏曲,确实诞生于晚明。
煤矿案中提到张公公征收矿税,中饱私囊,符合万历后期宦官督查矿业开采的情况。
男主提到了利玛窦的鼻烟壶,利玛窦也是万历时期的西洋传教士。
种种线索,串联起来,可证,这是万历时期的故事。
2 案情分析目前为止,道观求子,寡妇被杀,赘婿杀人,彩礼杀人,煤矿案,顶包案这些其实都不算特别高深的案子,但非常有深意。
案情下其实是世情,几乎每个案子都会看到底层女性的不幸,女性生育,招赘,名节被污,彩礼,被拐卖,抚养儿女之累,每一个案子,都能看到封建社会下底层女性的悲情与压迫。
女主破案的动机一个是为自己脱籍,一个也是为与自己相似处境的女性伸冤。
这些故事很有三言二拍的味道,警世警心。
另外祝贺女主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脱籍文书!
3 县衙内的众生县衙是最基层的治理单位,知县,县丞,捕快,仵作,厨娘,官媒婆们组成了一个单位。
很多人可能觉得知县是七品芝麻官,但在明代,知县几乎都是进士出身才能担任的。
科举一次出三四百名进士,只有一小部分会进入翰林院。
其他的则外放到各地做基层官员。
男2韩慕之是南方人,官北地,也符合做官回避制。
他做知县,掌管着一个县的事务,不仅是破案,还有税赋,水利,考试,农事,赈济,他都得管,所以外出探案,都是男主女主的事情。
目前看来,韩慕之是有能力的,也有理想。
他的副手陈梅卿则是本地万事通,像个人型资料库,辅助良多,后面也放下对女主的成见,对她产生敬佩。
以及虽然男主男2是情敌,但大家在工作上都是非常合作的,各司其职,每个案子都有大家的功劳。
当然,我个人觉得,男主前期确实靠爹,动不动说自己的爹是总督,自己的官职也不是科举得来的。
他开头一出手就是501两银子买女主,明代一个大官的一年花销也不过600-700两,对比冯二郎200两彩礼都拿不出,可见贫富差距。
当然这也说明,锦囊的物价也是写实的。
不像古偶剧动辄成千上万的银子。
4 剧情后续走向原著可知,男主齐家最后被抄家,男主流放。
而目前可知,男2的准岳父刘巡抚提到了男主的父亲齐总督,态度令人怀疑。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
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剧情后续走向就是巡抚要弹劾总督,男主男2就得站队了,友情岌岌可危。
这也是明代政斗的一个特色,党争。
言尽于此,知无不尽。
如有意见,评论随意。
#锦囊妙录# 带个话题,实在太糊了。
看到这部剧真是喜忧参半,喜唐人又带着好作品杀回来了,忧的是这种良心剧杀不出一条血路,就真成内娱古装剧的回光返照了。
————————————————————————唐人的低成本小破剧,出乎意料地还不错,毕竟这家影视公司没落那么久了,能拍出来老剧的味道,我还是有点想哭的,小时候看过他们太多剧了。
希望不是昙花一现。
装造布景不说了,其他帖子都有说,总之规避了现下很多古装剧那种浮夸的精致感。
说说演员,从主演到配角都比较出彩,男主少见的扮可爱不油腻,非常讨喜,之前我觉得能演活泼又讨喜的男主的演员还是胡歌(真是暴露年龄);女主属于越看越顺眼型,清丽冷静坚韧有包容心。
两人的互动戏份真是太自然了,适配度百分百。
什么叫“长了一双会爱人的眼睛”,我可以说我这些年看剧只从男主身上充分理解了。
(放图4了)戏份分配方面,唐人拍群像戏一如既往的很在行(不像某些虚假的群像戏),配角都有高光,连路人也都是有点子演技在身上的,剧本和演员赋予他们情感,而不只是让他们充当呆滞的背景板。
这些年看过多少面瘫npc路人我真是无力吐槽。
比如这几张图里,男女主逃跑的时候,受过男主一饼之恩的无名小贩很果断地推倒货架帮他们挡住敌人,就这三个转瞬即逝的镜头,足以看到让我们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角色了。
能如此注重小人物塑造的剧,它的立意是绝不会低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公司做剧是有情怀的,在物欲横流的快餐影视时代,这点实在难能可贵。
还有这部剧的氛围我目前觉得很好。
悬疑氛围到位,拿于波出演的这个单元故事来说,凶手很好猜,但依旧让人觉得好看。
就是很会拍,镜头语言很妙,结合演员的表演,大部分时间都透着阴森感,像在看聊斋,很好地诠释了人心险恶远胜于鬼。
喜剧氛围也到位,演员们笑的时候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能把观众带着一起笑,不像有些剧净整一些矫情的干笑式幽默。
总之,这部剧把探案、喜剧、爱情元素融合得恰到好处,喜欢奇幻式悬疑和强烈戏剧冲突的人可能不喜欢看,喜欢落地剧或者甜蜜爱情的都可以去看。
没达到这个分数,但是给个鼓励分。
就是看不惯有些纯烂剧演员演技不行导演镜头不行编剧水平不行还能有那么多人说好看上头然后七分多,谁用心了谁不用心很明显很明显。
看完了,达不到五星但依然给五星。
只有山西人知道这部剧里的生活气息够不够。
包子端上一碗莜面鱼的时候,大家围坐吃什锦锅的时候,罗疏说想吃过油肉的时候,齐梦麟说“个挨刀货”的时候,过年大街上游社火的时候,而且每家每户都是炕和大通铺,看得我代入感很强。
大家演技都不错,而且原声好评,建议硬用原声的“演员”来看看别人的原声。
没有那些什么明星脸,正正经经的演员,正正经经的电视剧,偶尔还能看到几个唐人剧熟人彩蛋。
有些地方和设定有bug,但是我都可以原谅,毕竟从剧本到导演到演员,大家都很努力,不是在喂💩给我,也不是在刻意制造一些工业糖按住我的头说快嗑,主角有主角要干的事,我也不是性缘脑,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看谁和谁配。
实在是太久太久没有看过让人揪心的古偶了,唐人不愧是唐人,人死得干脆利落,不会因为和主角团关系好就能永远安全,一个接一个角色死掉的时候让我想起过去被唐人支配的恐惧。
有笑点也有泪点,群像虽然不多但大多数人都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
剧有要传达的主旨,那种不屈的,坚韧的,平等的,立足于“人”的概念,像是生长在黄土地里的老树根,深深地扎在最贴近地面的地方,没有灌输,也没有拎着耳朵说教,不让我尴尬地感知到了“大义”。
真好,唐人,算我跪下来求你,翻翻你的履历本,看看你生产过多少优质内容,内娱需要你啊我哭死,看看我的id,救救我吧,我吃好的长大的,现在内娱的猪食我实在难以下咽啊😭😭😭
提前声明,因为只看了剧,不知道此剧人设和细节的合理性更多来源于小说原著还是编剧,姑且算作编剧的。
如果我说的优点大都来自于原著,那么这篇马屁送给作者。
被探案的剧情吸引来,如预料般案情本身并不悬疑复杂,但难得的是本剧把过于常见而易落入窠臼的角色都塑造得真实而立体。
女主不再是从来只存在内娱剧宣口中的“独立大女主”,而是真的不靠男人而自立,甚至向来用来装点“大女主”的男主高官之子的身份最后也是可以丢掉的。
结局女主经商大获成功,男主洗手做羹汤,这也确实更符合人设走向,毕竟男主善良纯真,然而在人情世故方面是不如女主的。
常见的宅斗戏也不是一味的坏人陷害好人,无论正妻还是小妾,不过都是被夫权压迫的受害者罢了。
这其中体现的对夫权的彻底祛魅,才是成就大女主的根本。
实在厌弃“独立女主”的成功必须少不了嫁给一个比她更成功的“男人”,这样的女主即使让她天天喊口号,本质还是这些早已被驯化而不自知的编剧,觉得女人不嫁给优质男人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女强男更强不过是升级版的霸总文学罢了。
最难得的是,哪怕是配角甚或没有姓名的群演也是被当做真实的人来塑造的,而不是一件工具。
为亲情自小卧底的反派弟弟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反派,但也会因真实的主仆情谊而对多年的主人心存不忍;救男二的可以不是配角,而仅仅是械斗中仗义出手的普通村老;民众可以被反派安插其中的带头者煽动,但同样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这个人之前的作为来进行自我判断。
所有人都是有行为逻辑的,而不是根据主角需要信手拈来,仿若只有主角团有脑子,其他所有人都只是NPC。
整个世界也是落地而不悬浮的,政敌厮杀是不会走到明面的,作为得到巡抚背书的大反派再嚣张也是不能仅凭口信就可以闯入县衙抓人的。
就明明只是这个世界的合理逻辑,但已经多年没有在内娱古装剧中见到过了,简直感动。
总之,整部剧有种早些年常见的古装剧的风格与水平,而不是现在的悬浮古偶,不禁让人感慨: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部剧是一个成人世界的故事,总体来说挺好看的,除了男二有点丑。
女主人设是一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因在鸣柯坊中学会了察言观色保自己生存,所以女主是个很务实的人,她坚毅勇敢,为了自由拼尽全力,第一目标明确,且不会因为道路险阻就轻易放弃。
当官媒婆嘲讽鄙视她,她选择忍让,因为她知道以现在她身份想在县衙生存就不能跟这个小人计较,女主很务实。
巡抚女儿当众欺辱她,为什么她顺从,因为不想给男主和自己找麻烦,且她也不会因为这些人的欺辱而自怨自艾,她内心坚强。
当看清男主不能娶她时,她选择放手,虽然心痛不已,当齐大少爷说男主坏话时候女主很生气,她懂他难处知道他以尽力,这才是一个坚毅勇敢目标明确的成年人应该有的表现。
而不是像有些评论说的那样,什么女主就应该上去怼呀,她是有当巡抚的爹还是咋的,无脑爽剧才这么拍。
补充一点,电视剧服化道很精良用心还原,让我由衷感到我们祖宗的穿衣审美品味真的太棒太高级了,尤其你中姐妹的那身紫衣服,还有齐公子的衣服,真的太好看的
过去几年看古装剧,厚的失真的滤镜不知道是演员没自信还是导演没自信,男的都被滤成太监,终于可以正常看个电视剧了,几个演员也还行,没有特别差的,中规中矩的。
现在的古偶,短xx、x舟x的滤镜给我恶心坏了,剧情狗血,什么时候回归常识,哪怕没那么好,正常就好。
这几年看的上眼的古剧也就x城x下,x华x,大部分的滤镜就劝退我了
没有为爽而爽的主角光环,没有为了立人设放弃剧情的链接与逻辑,前期小案中都将几个大线索巧妙的融入而不牵强,到后面点连成线线画出面后真正令人回味的巧思,这部剧从框架上就胜过了同期一众大制作。
且真正的女本位叙事,不是立大女主人设,而是通过现代语境来表达女性自古以来的情感生活困境,既不脱离现实又达成了立意,比口号式的男性叙事伪造的“大女主”更有力量。
短评里细说了这部剧我最爱的两个点。
真的很不错,剧情很紧凑,主角一个个也很踏实,女主一直靠自己的细心谨慎破案,男主虽有一些莽撞,但一直心善,也有成长。
嗯继续看看完了,还是蛮不错的,结局也不错,女主这么聪明做生意挺好,男主自觉当贤内助hhh。
聪明冷静的女主和可爱心善的男主(也是第一次这么形容)都很好,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鲜活,演员也都是很用心的塑造角色,韩知县头铁但一心为民,刘小姐正直善良,蔡铺头仗义,蔡包子可爱,仵作一开始有被他吓到,不过也是尽职友善的人,齐二哥打点家里一切又疼爱弟弟,被秦熠抓住折磨我都哭了😭,太可惜了。
秦熠这个深井冰死有余辜。
整体逻辑也是通畅的,案子推理整体是比较合理的,都是通过细节蛛丝马迹找到真相,女主也没有开金手指啊,她从一开始就是因为聪明被韩知县雇用帮助破案,后来韩知县也好,齐梦麟也好,都是因为女主聪明冷静又善良喜欢的她,我不明白有的人打一星理由说逻辑一团糟还骂女主是什么鬼。
唐人要认真做剧水平还是在的,就是破案这块案情有点薄弱,前面几个案子全和男女那档子事儿有关,案情也比较普通,破案逻辑也有点欠缺,基本靠说,实质证据少,从卧底煤矿山拐卖妇女案开始案情好看起来了,除了案情这块其他方面我觉得都还挺好的,服化道不错,没有流量明星,演技不说多好也够看了,人物塑造我觉得是近几年我最喜欢的,不是说主角就都是优点,配角就一大堆缺点,每个人都很立体鲜活,二哥一开始都以为妥妥的黑化剧本,但其实应该算是本剧里最好的人设,文韬武略,聪明有担当,没黑化很大程度也归功于我们的傻白甜男主的赤诚,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
刘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尽管是女主的情敌,针对过女主,也就逼她弹琴那次有点过分,但她确实胸怀大义,罗疏帮她表姐破案之后她俩那段对话我很喜欢,时间长一点的话我相信她们真的能成为知己。
让我更喜欢的是韩慕之指责她赶走罗疏她说的那段话,不是为自己辩解去争取心上人的爱,而是站在罗疏的角度上抨击韩慕之的自私;后面对于政治民生的态度也很令人赞赏,韩慕之要辞官她劝解的那段话说得好,要不是她在那个时代是个女子,我相信她如果要做出一番事业不会比韩慕之差;而且韩慕之无数次误会她她也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韩慕之不算帅哥,但我觉得长得好像历史书上古画里的人,很有古韵。
一开始普通办案的时候我觉得还好,毕竟案子主要都是女主办的,他镶边😂刚和女主私定终生就遇上未婚妻和未来岳丈的态度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蝗灾来临的时候他的处理果决,去找刘巡抚要赈灾粮不断放下尊严,想尽一切办法筹集粮食的时候开始让人动容了,后来和刘婉解除误会一次次的交谈也蛮美好的。
陈县丞这个人一开始挺招人烦的,比较接近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审时度势,万物先利己,但他是万物先利韩慕之,甚至有点像习惯性反驳,无论谁提出什么提议,他先来句不同意😂煤矿山那段展现了他的工作能力,随着和男女主关系的亲近也越体现出重情义,不那么迂腐了。
作为女主绝对视角出发的剧罗疏的优点显而易见,聪明善良,重情义,坚韧,处理感情问题上没有那么成熟但也绝没有到弹幕骂的那个程度,这个剧弹幕氛围确实很差,蔡大饼蔡包子两兄妹是绝对的气氛担当,特别是蔡大饼太可乐了🤣我对这剧中间转变看法他功不可没。
男主绝对算是近些年最特立独行的了,前面咋咋呼呼的吵得热闹但也可能让有些人头疼,中间女主男二感情危机的时候他的感情观态度又还蛮让人欣赏,直到回家了你又发现他还蛮像贾宝玉的,金尊玉贵的生活在姑娘堆里,家里从上到下对他都宠爱得很,也没啥事业上的要求,养得真是无忧无虑,单纯赤忱。
但也就是他这个性格在家里遭难的时候看得让人那叫一个气啊,脑袋里只有女主,家里的危机既分担不了又还不关心,反倒添乱,做事也是横冲直撞,冲动不计后果,但他单纯热烈的心倒也叫你只能一边叹气一边保护他了,最后罗疏顶着一身红骑马回来,还有齐梦麟在家做好饭等着她,一起放鞭炮,真有种幸福来得好不容易的满足。
正印了那句话,我们太迷恋结尾了,只要结局有一刻的救赎,一生的不公和痛苦都可以忽略不计。
是这几年古装里最喜欢的,另一个是小相思。
说到结尾,我觉得没有全员降智,是因为几个主角对政治敏感度太低,且了解信息太少,罗疏是了解不到且不感兴趣,小齐和慕之则因为个人性情一个不愿意了解一个不屑于了解,但是慕之能上来是因为皇帝需要纯臣,需要真清流(当然皇帝也需要浊水来制衡大臣,所以结尾皇帝各打一耙一并敲打,看大家乖了之后再收编继续用)。
巡抚搞的是个大局,我个人觉得齐爹和二哥不算降智,是因为齐爹和二哥之所以小瞧秦也是因为秦一直只是个走狗,觉得还是可以将计就计的,加上二哥心里救弟情切所以才给了连棋烧粮的机会。
而二哥之所以死也是因为第一二哥愧疚;第二,他不死会被刘带走折磨作为搞齐爹的工具,从二哥和秦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二哥手并不干净;第三,二哥死了朝堂更同情齐家,这个我们从之后钦差的态度都可以看出来,毕竟钦差也都是官场里混出来的,谁能确保自己是干净的,只能说刘巡抚做事太过,为人太狠。
关于小齐去火场救罗疏是送命这个看法,我个人理解是慕之是小齐让小乞丐找来的,然后慕之作为县令无法亲入现场,毕竟秦变态不知道会做什么,这件事情只有小齐能做,所以小齐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个,罗疏向百姓说明齐家送粮看上去暴露了小齐,但其实小齐本身就会暴露,一直在临汾县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告知民众的好处更大,争取民心和正名是非常必要的,后面很多事情都铺垫了民心的作用,至于民心刚开始很愚昧,那也是因为百姓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我们本来就是日久见人心的。
关于查案是否有用,如烟是罗疏他们查出来的这个虽然没明说,但可以推断出来,也说明主角团的努力并不是完全没有用,而且罗疏在这样巨大的信息差距下还能立刻找徐仵作保下鹏程也可见其机智,最后其实也起到了作用,钦差们是一步一步动摇的。
关于刘婉,我一直觉得她是因为自己的精神内核选择了慕之,所以并不是她是慕之的思想附庸。
慕之看似突然的喜欢也是因为他们对于圣贤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想的认同,他们是灵魂上的知己。
相较于罗疏,慕之和刘婉的共同语言更多,罗疏对慕之也总有一种仰慕而非平等的态度,对应的,慕之对罗疏也并没有小齐那么平等,这也是有几集慕之被骂的一部分原因。
最后,刘婉大义灭亲,也并不是因为小情小爱。
第一,她这样做会减轻对刘家的刑罚,因为刘巡抚那么发展下去迟早要出问题(刘做事太绝);第二,她心中的道义不能允许,某种程度上她甚至是出于对父亲的爱这么做的,她不希望父亲一直错下去;第三她不想慕之死,这几个原因都很重要。
而她这么做并不突兀,她前面反抗态度的铺垫很多,比如对秦的鄙夷,对父亲的劝告等等。
此外她并不是只靠几句话就捶死了刘巡抚的罪行,她确实有物证,之前有一处特别刻画了她进刘巡抚的书房,其实她举报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再加上物证就更加板上钉钉了。
然后是小齐,有人说他不像男主,他是没有那么聪明,那么有抱负,那么有野心,没有多少学识,可是他善良侠义纯真有小机灵。
我其实觉得现在的作品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好像一个人在与爱无关的条件上优秀才值得被爱,然而爱真的是看这些吗?
在我看来,爱是公平的,会爱的人才值得被爱,而小齐无疑是会爱也愿意爱、付出爱的人,他本身就是值得爱的人,再加上他对罗疏坚定的选择和平等的陪伴,这些都很难得。
在这里我没有比较他和慕之的意思,因为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而慕之也是形势所迫没有办法,他忠于他的理想,这本身就是他杰出的品质,他和罗疏没有在一起只是缘分没有到罢了。
最后我想说罗疏,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主作品。
大女主不是女主要有多高的位置,多大的权力,而是她有她真实的符合人性的人物设定及发展,有自己稳定的思想内核。
这部剧的很多女性也是。
罗疏之所以流离失所依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不是来自天降金手指,剧里她正直的父亲是铺垫,幸福的懵懂时光也是铺垫。
剧里的很多细节都让人物塑造不再是无源之水,包括剧里的很多配角,在此不多赘述了。
当然这部剧并不是尽善尽美,比如罗疏对齐家的态度转换从仇人到爱人的家庭这块虽然有少量交代但确实太少了,虽然罗疏很独立,这一块恐怕很难让她自己说,但可以让小齐来问,但后来小齐自己顾齐家的各种事情没顾上,要是能补上就好了(给太太们递笔)。
还有前头判案有的地方罗疏确实太虎了,有点光环在身上,后面她给小齐拿药不化妆我都觉得很合理了——她前面就很虎,不过有朋友说她要易容的,这个确实做不到,过去是请仵作帮忙的,她自己可能确实不太会。
总之真的很喜欢这部剧,它不是把标签当人物,让标签们按照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死去活来,而是在认真地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些鲜活的有缺陷的人的故事。
感谢这部剧所有的创作者!
服道化真的做的很好,很真实了,明制落地是真好看,剧情案件大部分全是和女性有关,古代版的杀妻案也是看的让人头皮发麻,两个被杀的妻子都是看的让人唏嘘,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难看!!做探案剧就好好讲查案行不行?第一集女主自己送上去被挟持,又换男二被挟持是什么鬼??是为了做他俩感情吗??第二集、第三集前半集又是什么鬼,让男女主逛街发展感情去了吗?一点案子的内容都没有,浪费时间。还有,县尊为什么就答应让女主查案了,衙门里包括他自己都是蠢的查不了案吗?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前面几个单元剧勉强能看,后面开始挖掘女主灭门惨案开始节奏相当慢,逻辑上也难以自洽,很多角色都很工具人。男女主颜值演技很难让观众入戏,女主真的太木了,比早期644还木。服化道滤镜是好看的,片尾曲也可以,但是就是没有以前唐人那个味道了,无心法师就真的回光返照一样。PS张傲月怎么演了这么一个角色?!PS怎么小书童这演员演的戏都会有一群长得差不多的中年男人角色,梦回繁城之下。
没有最后几集还有个三星,最后几集真把我看吐了,剧本让我不适,所有角色都把我演吐了。
这剧找的那些说闲话的大妈们啊,真是把尖酸刻薄说闲话不嫌腰疼的感觉演出来了,这一趴也的确把人性展现出来了,挺有意义的。
你别说,这质感还真不错!温兆和法医是惊喜,当年那两部剧里就很吸引人的演技。额...男主完全上线之后剧情就走向了清奇的方向,这年头流行男主傻白甜了?25集打个卡,小少爷看着看着倒也顺眼了。主要这大多数关键角色的人设都没崩,性格行事都是连贯的,看着就很舒顺。(看片要求越来越低...)后半段在干嘛,突然女主消失,全员恋爱脑+团灭...刘婉在里面正常的显得格格不入...
剧情太幼稚,抄袭还墨迹,县令太丑,女主又老又丑还18岁,68岁真实些。
别尬夸。。对十八线演员就没要求是吧。女主也担过好几部女主了还是上不得台面,台词眼神木得要死。还有那个男二从哪找来的丑东西。真不知道这个剧组收集了几个木头主演
剧情线两星,爱情线五星(和《唐诡》正相反)。喜欢男主,这个男主是符合当代女性(我)审美的新时代男主(虽然偷运军粮这里过于白痴恋爱脑了),他的家庭关系我也蛮喜欢的,真的是兄友弟恭,没搞宅斗这种脏东西。都这种男主的话,bg也不是不能看。另外,喜欢于垚,可惜这个角色他没有什么发挥余地,希望他能多接好角色。
齐公子跟罗疏真的好嗑,她说的每句话,齐公子都会认真去听,然后细细理解,这就是真爱啊。
低分打给胡冰卿,长得又丑,演得又差。情节还好吧,除了男女主的矫情,反而配角挺正常的,坏也坏得坦荡,男主二哥像个游侠是帅的。
喜欢看罗疏和闺蜜的戏,两个演员的演技也蛮好的,把两种不同的性格演绎得很生动。
以十大单元奇案贯穿,从“送子香棠案”再到“稻皮灭门案”,案件之间脉络复杂、层层反转,该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洞察奇案脉络与莫测人心,更向观众呈现了女性友好互救与自我救赎的动人情感与振奋力量,历经磨难后幡然醒悟坚持改变命运的决心,同时收获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
悬疑爱好者狂喜!好耶是优酷,88VIP有救了😎冲着胡姐美貌来的,怒刷4集节奏清晰,女主智商在线又不是恋爱脑,好评
已看21集。几集一个案子。女主罗疏家道中落落入贱籍,因洞悉人心、善解人意,得花名 “锦囊” 。为改变命运毛遂自荐助力县令韩慕之破案,结识了江西总督的公子齐梦麟(翟子路)。女主破了“无头女尸案”、“汾河裸尸案”、“酒坊杀人案”等奇案,第17集女主和县令官宣,但县令跟巡抚女儿刘婉(丁笑滢)有婚约。
开头很惊艳,到胡冰卿和张傲月开始谈判时,剧情开始拉胯。一,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既然是探案,就算是古代架空也得符合生活逻辑,两个弱女子如何能在两个壮汉攻击下全身而退还能镇定地在对方身上留下印记,衣服缝上就行了?就算你把自己裹成木乃伊也不行啊。二,为了凸显女主,给所有人强行降智,一个淫贼居然轻而易举就被个陌生女子说服(难道不是先奸后挟),堂堂县令破案居然全无章法和后备,全凭女主机智过人(任由她指挥)。三,节奏……算了,前两个大bug在,就别谈啥节奏不节奏了……耐着性子看到35分,看不到任何起色,弃~
县太爷和县丞这俩应该是除了男女主之外的另一种反差,其实挺好玩儿的,俩人虽然做事风格不一样,但是都有古代读书人的风骨,有种为生民立命的意思在
画面色调非常古朴养眼,选角很好,主演几人非常出彩。描翠这个演员真标致,越看越好看。县令四处为百姓求粮而不得,被上级以婚约为由施压报复,被富商以心上人要挟,被算计接收了几倍的灾民,一而再再而三地退让、求人,只能醉酒街头哭诉理想命运,拍得好。结尾圆满,演员演出了苦尽甘来的感觉,雪中拥抱很感人。
女主好看,即是正义!
七分,计中计,连环套,开局一个小案子立住人物,县尊人真不错,几乎无条件信任女主,倒是县丞在操心,加颗星给他们三人商量时候真的压低声音为了不造成二次伤害。至于男主身边的小厮,那可是小陆直,弄不好分分钟掀了桌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