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里,曾经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向观众调侃了一个在真实和虚幻中挣扎的好莱坞人。
芬克是虚构的,但他的身上集合了众多编剧无奈的影子。
过了近二十年,如今的好莱坞光鲜背后依然如此,曾经执导过《雨人》大获成功,此后又沉浮不惊的巴瑞·莱文森再度刻画了这么一个‘成功’的制片人。
影片在德尼罗演来,仅仅一周的生活,全是圈里的鸡毛蒜皮,风光红地毯背后,划出明星,经纪人,导演,制片之间错综纠结的关系。
在与西恩·潘、布鲁斯·威利斯等明星,狄克所代表的经纪人,露所代表的资方等每天的纠缠中,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本显得筋疲力尽,只有开车独自行驶在公路上时,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家庭和妻女。
每当这短短的几分钟安静过后,背景(前景)音乐就会被打断,他回到现实的繁杂中,继续与他们周旋。
影片中也确有个耍小聪明的提示,剧情一开始内部试映样片后,德尼罗征求狄克的意见,他的回答是:“我很喜欢这音乐,印象深刻”,这也是我看完《即时发生》后的第一感觉:貌似琐碎无趣的生活,总能在自嘲中找到一点点动力。
嘲讽的姿态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一票明星在其中扮演他人和自己,莱文森最绝的选角,莫过于找来了当年的小编剧芬克,约翰·特托罗如今成了大明星的经纪人,同样被威利斯和德尼罗挤兑的焦头烂额,差点还被炒了鱿鱼。
影片在这条线索上的戏剧冲突点,不过是围绕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胡子,而深层次的归咎则是明星与老板之间的话语权,为了整个体系的利益,明星也不过是个工资高,脾气大的雇员罢了。
这就是如今的好莱坞,已经成熟稳定的不允许个体的挑战,假如你敢不听话,从上层资方到外围影评人都会毫不客气的踩在脚下。
作为混迹多年的导演,莱文森当然清楚其中的利弊轻重,西恩·潘主演的那部影片,就是一个妄图跳脱体制束缚,剑走偏锋想通过戛纳电影节的肯所做的尝试。
当然,做为制片人的本是不敢冒这个险的,只有嗑药的导演才欲图挽回创作自由。
一条狗的死活,关系到影片是不是被好莱坞接纳,这或许是莱文森自我调侃的写照,更像是当年科恩兄弟寻觅独立精神的老路。
可不幸且无奈的是,德尼罗饰演的本,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圈内三十年的老行家,一旦‘出轨’,等待他的只能是惩罚。
影片结尾处的两计处罚,颇具象征意义,露的飞机把他扔下,《名利场》的群照刻意边缘化,就连前妻和女儿都对他的工作无法理解,孤独的本剩下的只有自嘲,仿佛一个看似强壮的野兽在丢失猎物后,讪讪的流着口水自舔创伤。
在这种讽刺的基调下,一切的努力和失败都显得喜剧化,导演用花哨的镜头语言调侃那些深入好莱坞漩涡无法自拔的人们。
在葬礼上动手打架,在前妻被约会后仍然互相安慰,这就是些‘破事儿’,给观众们看看电影光鲜背后的无奈缠斗,博取一笑的同情。
Luc,2009年3月于法国 媒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是选错电影看了,冲着德尼罗来的,看完却让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电影中的好莱坞规则,却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焦虑和忧郁,度过好好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中午却要考虑去预约心理医生。
《即时发生》讲叙了好莱坞一众人等的各种嘴脸,就故事上有点像《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都是以一个男性视角来讲叙,男主人公也都同时在为家庭和事业所烦恼,而且两者也都曾经有着辉煌的过去,一个事监制,一个是导演,尤其是《即》中那段夫妻两寻求心理治疗的情节,几乎和《情》中寻求帮助是一模一样的设计。。。
《即》这片子台前幕后阵容太耀眼了,就连男主角女儿都是由当红青春偶像《暮光之城》的克里斯 汀·斯图尔特来饰演,但相比阵容而言,电影却显得太平淡。。。
这部片子被翻译做《颠覆风云》,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我不认为片子中的任何activity能称得上是颠覆,他至多颠覆了我们对好莱坞制片人过去的看法,还有一般翻译叫做《即将发生》,这个时态仿佛弄错了,更别提片子说的是嘎纳前两周的事情。
找不到一个好的翻译,暂且还是放做what just happened吧。
据说此剧是纪念好莱坞一位特立独行的制片人,不知道是谁,因为仿佛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任何一部片子的制片人,除非那个人是塔伦蒂诺昆丁,或者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之类的大导演或者名演员。
好像我一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制片人是干什么的,而且那时候也停留在制片人就是拉钱拍电影的这一概念当中。
其实至今我也不是特明白这个工作具体的responsibility。
这部戏在我看来,讲的是一部中年危机。
近几年来,我发现有关中年危机的片子很多,从那个american beauty到迷失东京,再到这部片子,这些四十多岁,职场上已经风光无限的男人们,原来各有各难念的经。
本剧的主角Robert De Niro扮演一位大制片人,随着竞争的激烈,他的事业有些江河日下。
他要努力的保住自己的事业,地位,金钱还有家庭,在各样的纷繁事务中挣扎着生活。
人在 20多岁的时候,有活力有冲劲儿,最重要的是懂得谦虚,懂得学习,不怕被奚落被排斥被蔑视,因为可能没有腰缠万贯,可能没有显赫声名,在某个地方做一个小职员,默默无闻的,每天擦桌子扫地给老板泡咖啡,但有的是时间和理想。
20多岁的时候,常常会想,坚持一下,等我30岁40岁就能做到某某的位置,那时候什么都有了。
到了30岁,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位,你又要开始谋算怎样才能更上一层,好像有种自己的人生开始步入正轨的感觉。
到了40多岁,五十岁的时候,半生的打拼总算换来了一定的地位和年薪,这时候,孩子也渐渐大了,不用你操太多的心,而你也发现自己仿佛被孩子,被社会甩开了,有更多的新东西新观念,不管你看得惯看不惯,不管在伦理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脚,一股脑的全都向你袭来。
你没有发言权,只有去接受,看你周围的社会,如果你不向前走,那就是倒退,然而从精力到体力你也不如一个20,30岁的小伙子能拼能冲,你却不能甘心半生心血打造的名声地位毁于一旦。
面对这样的危机,一些人豁出去了,假装重新年轻一把,一些人沉沦了,被淘汰了,最多的人是迷惘了,不知所措了。
这就是中年危机吧。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有希望,什么都有了的时候,你有的只是恐惧,恐惧失去。
有时候我宁愿没有得到也不愿陷入深深的恐惧中。
罗伯特德尼诺在这种恐惧中挣扎,尽量的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一切都不易。
这里说到制片人的工作,简直是horrible啊。
我以为好莱坞的制片人,都是住大house,周围的美女天天换,对明星喝来喝去,对导演毫不客气,老子给你钱让你拍电影你还废话个什么劲儿,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看了这位老兄还真是不易,人家好歹也是能参加嘎纳能在名利场上当封面的角儿啊。
导演,演员,投资方,电影公司,每一个都需要你去搞定。
当他们跟你在同一个利益集团的时候还好搞,当大家都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时候,或者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制片人果然死的很惨。
投资方和电影公司,都盯着票房,我才不管你拍的什么烂片呢,我想要是没有广电总局之类的单位拦着,他们肯定会把A片推进影院,再加上包间一条龙服务,那影版的效果一定惊天地泣鬼神了吧。
作为导演,反正有人给钱拍电影,那就要拍我自己认为是艺术的东东,每一个名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也不想随便的破坏自己的风格,更何况如果你自不量力破坏了,常常砸了自己的牌子。
从红高粱到黄金甲的故事,充分证明了一个导演应当走自己的那条路这个道理,走别人的路,不小心会被臭鸡蛋和西红柿砸死的。
这部电影中的那个叫做jemmy的导演感觉挺昆丁的那种风格,暴力美学,那只狗被杀的血腥画面甚至让我想起杀死比尔里的那种血液喷溅的场面,导演也挺不易的,还要考虑你的风格观众是否能接受,现在想起来我以前看过一些特别无聊的独立电影,看完了骂导演真是太不厚道了。
演员也不容易,让你瘦就不许胖,让你剃须就不能看到胡茬。
有人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彻底被打到,自杀以求回归天堂,也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维护自己已经有的东西,苟延残喘。
我们都说这社会残酷,现实的残酷,你意气风发的时候,名利场里站在最中间,有朝一日,一着不慎,你发现已经被排在了P的旁边,P是隐喻past吗?
也许未来的某天你再也不会出现在名利场上。
这残酷的社会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呢?
我们的眼光总是盯着那些舞台中心绚烂夺目的人,某一天他们不在中心了,甚至也在台下了,他们就被我们永远的抛弃了,仿佛曾经那些绚烂夺目从未有过。
我们为了一只狗狗的惨死撕心裂肺,却可以看着sean penn被一次次的射杀?
这现实的社会,是拜我们所有人所赐的残酷社会,这里我们又有何抱怨呢?
替狗狗难过,因为他无辜,不会替人类难过,因为是他们自找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学会了 变相的自虐呢?
唉,无论如何,这年头儿,谁都不易。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更宽容一点,对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件衣服,一顿饭。
因为我也是苟延残喘的为了自己已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还未有的东西奔波忙碌的自作孽者。
看完电影才知道,原来制片人是处理这种狗屎问题的西恩.潘就演着西恩.潘,布鲁斯.威利斯就演着布鲁斯.威利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可怜的小制片人在电影里努力想控制个性强烈导演、控制得罪不起的投资商、控制臭脾气的大牌明星、控制已经分居的妻子、控制表面很听话的女儿、控制杂志拍合影的位置结果到头来一切都不尽如人意先是在戛纳首映被导演耍、投资商的航班没等他就起飞、又被布鲁斯.威利斯的大胡子涮了一把、自己想要复合的分居妻子忙着寻找新的情人、乖女儿竟然和“把自己脑袋打穿了"的经纪人关系亲密、连原来说好的合影的中心位置也被甩在了照片左上角看着罗伯特.德尼罗那无奈的表情挺有意思还有一群人在那眼巴巴的盼着布鲁斯.威利斯剪掉大胡子也挺搞的
看点一:Robert De Niro + Sean Penn + Bruce Willis 组合结论:Robert De Niro一人的独角戏,另外两人充其量是友情客串。
受喜剧题材的限制,表演上都只属于小打小闹。
看点二:behind-the-scenes,如果你对好莱坞电影幕后推手——制作人的工作内容,以及投资片方与导演、明星之间的角力合作关系感兴趣的话,这部片子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乐趣。
结论:并没有真正的大爆料,影片所反映的早已是观众所熟知的“公开的秘密”,加上只是点到为止的吐槽打趣,并没有深度地挖掘,使得影片的现实意义和批判力度都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喜剧难拍。
一向擅长讽刺喜剧的导演Barry Levinson还是没能交出一份上乘的成绩单。
刚刚写好凯特的《革命之路〉〉, 在飞机上又看了三个老戏骨的《即时发生》,什么资本运作,什么潜规则统统来了,觉得真是讽刺。
到底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
归根结底:卖座的就是好电影,大牌明星才是文艺青年追求的!
总之,有钱才是硬道理!
电影作为一个工业,在好莱坞已有极其健全的体制,谁该干什么,谁说话算数,某个人可以牛到什么地步都是可以量化的。
所以,试映不好,导演要重新剪辑,出资人不喜欢BRUCE 留胡子,再牛他也得刮!
一切以钱为指引。
ROBERT 整天挂着的电话和《革命之路〉〉里LEONADO 的黑西装一样压抑。
BRUCE这样的腕儿,一个胡子的决定关系一个组几十号人的饭碗,不是一句“爱谁谁'这么简单。
好莱坞的《革命之路》, 究竟有什么不同?
艺术人生,究竟幸福在哪里?
我看不出, 还是留给APRIL这样的文艺青年看吧。。。
值得一提的是《暮色》的女主在片中演ROBERT的女儿,还是那副谁都欠她的表情,真是越看越讨厌!
good movie,good acting,good story,but sad lives!
f++k it!!!
where you stand at these things,or who you may be standing next to...,may not seem lik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but is really matters.
片子不错。
节奏、对白、穿插很舒服,老面孔都是我喜欢的。
那个女制片不晓得是谁,声音暗哑,之前在《及诺娃》里看到过,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喜欢。
虽然有些喜剧化,导演或者演员有没有可能大牌到电影中的程度,很值得怀疑,但是,那种被各种大小角色夹击的感受,却是通的。
人到中年,真他妈的倒霉,上司欺负也就算了,连他妈下属都要踩上一脚。
要说贴心,是德尼罗遇到倒霉的事情也没撒泼,也没暗淡,也没哭泣。
连感慨都好像很少,或者是没工夫。
电影结束时,机场里德尼罗追不上飞机,狼狈不堪中给老婆打越洋电话,说的是法国好风光。
老婆说,我都嫉妒你。
哦shit,人到中年就只有被这么嫉妒的份。
电影中很多场面非常好耍。
威利的胡子算一个,德尼罗给名利场拍封面也算一个。
一点点的被那个不晓得被多少男人搞过、前几天还低三下四要采访的杂志社婊子挤到最边上去,还要配合做表情,表示仍在名利场里打滚。
德尼罗表情之淡定,不减志得意满时。
咔嚓。
他妈的谁爽谁知道。
感觉像好莱坞版食神,人的巅峰-低谷-低潮-高峰.成功难免飘,低潮就被边缘化.事业 感情 关系的处理这些东西仍然附着在身体周围,随着你起伏不断变换着形制姿态.
生活就像一团乱麻。
德尼罗的表演还是非常到位。成年男人的无奈,被生活和事业撕裂,但是除了挺住,还能如何呢?
拿演艺圈的现实导演的对外妥协与自我妥协演员的傲气与屈从整了这么一出喜剧...最现实的问题,一旦成名,还能保持住几分自我?
with Ran
What a mass
看过了.不知道在拍什么,罗伯特德尼罗也在里面参合什么热闹
What just happened
开场的试映上,观众为吵闹不休的狗被枪击而失声惊呼,而对男主角的中枪无动于衷,甚至因为主角的两句废话而引来了"I think they should kill him".于是狗被枪杀的剪辑成了贯穿电影的矛盾.电影首映上的狗被导演Jeremy报复式的多挨了几枪.不是主题,但我很爽。
喜欢那种主人公焦头烂额的感觉,最后是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有点跟《情非得已》相似
什么黑色幽默 好莱坞制片人地狱的一周
让人了解了好莱坞一个制片人的艰辛。但觉得这部电影。主题太过沉重。没有太多喜剧,被归类到喜剧真是太偏了。6
2009.03.27N多大牌奉献了一部无聊的电影,一点都笑不出来,我都要睡着了。
20090328:boring
死循环!
2020.2.16 21:36
everywhere! 哈哈哈
娱乐圈是残酷的,现实是残酷的……干啥用老布的真名还把他搞得这么难伺候哇……话说老布最近跑了很多龙套,客串?
总而言之.我发现我并不欢喜如今身处的这个行业.半边身子逃离的状态.
最近唯一一部让我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