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99年,发生在科斯沃战场的真实一幕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个六个特种兵,因护送俘虏途中,首领将杀了队友的俘虏扔下飞机,被迫开除国籍,流亡塞尔维亚🇷🇸为了死去战友复仇,被国家抛弃,解除军籍,流亡塞尔维亚🇷🇸分散多年后,又为了那腔爱国情怀回到一起战斗的日子,来了个机场✈️保卫战,8个人面对恐怖分子的一百多号强火力攻击,守住机场,任务完成,默默离开,战果留给了军队……
俄式主旋律战争片,波黑内战为塞族站台。
和18年前的《深入敌后》刚好是对立面。
顺带一提可怜的大使馆。
如果换做是现在,不知道会不会炸回去。
这世界上也就只有毛子敢硬刚美国和北约了。
虽然特效场面也是好莱坞式的,属于真香系列,可冲着血腥战争场景和多处爆头画面,还是五星推荐了。
特别是最后1小时的机场大战,各种热兵器轮番上场,肾上腺爆表了。
类似这种小分队对抗大部队的情节,在《危机13小时》中,已有淋漓精致的表现。
只是本片更粗犷一些。
同时因为夹杂了民族情绪,情感线更复杂些。
战争是痛苦的,内战更是手足相残,所以用无底线的手段来维护疆域的完整,没错。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战斗片。
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几个流落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前特种兵攒在一起,趁乱占领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机场,等着第二天到达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来接收。
在此之前,他们八个人与科索沃的一帮子闹独立的土匪们打了一晚上,筋疲力尽,双方伤亡惨重。
终于守住了机场。
那场战争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游戏。
原南斯拉夫在动乱之时未能幸免,本来和睦相处的人民,就因为民族和宗教那点事,分了个七零八落,打了个昏天黑地。
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美国希望把前苏联的各种残余赶紧清除干净;俄罗斯看着自己的斯拉夫人被欺负,无力回天却不甘心认怂;欧洲希望巴尔干这个被点着的火药桶赶紧平熄;塞尔维亚希望国家别灭亡了;阿尔巴尼亚巴不得赶快把科索沃归为己有。
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去看电影,就会越看越糊涂。
这个占领机场的行动确有其事。
百度上是这样记载的:“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
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
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
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
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
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而在此之前的那场夜战,不一定真的有过。
别管那么多,咱们看热闹看故事就好了。
这几个前特种兵,个个都是拼命三郎的角色,以八个人对付一百多个乌合之众,仍能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可谓身手了得。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小分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的。
如他们自己所说,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塔尔人,还有两个塞尔维亚警察也参与其中。
单从信仰看,虽然没有明确其它几个人的宗教,至少是东正教或无神论者吧,但其中的那个塔塔尔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在战斗前,和那个有同样信仰的塞尔维亚警察共同祈祷真主。
从动机上看,那两个塞尔维亚警察是因为国恨家仇,亲人死于北约的轰炸,受人尊敬的老警长死于“科索沃解放军”的枪下,这仇恨使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
而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中,指挥员贝克授命于俄军,自然有政治目的。
他所招募的四个战士中,长期生活在塞尔维亚族群中,共同的民族情感,眼看着北约驱使下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残酷杀戮,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彰显出战斗民族的力量。
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沙塔耶夫解救贾斯娜,以及巴尔亚看到对方让一个小孩子来侦查时,说:“他们用孩子来侦查,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举动。
每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否则,他们的人生就结束了。
”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八个人团结在一起。
而对方的阵营中,却是四分五裂彼此猜疑的。
拆弹专家巴尔亚看到法国制造的哑弹后说:“感谢法国人,他们并不是想要我们死,他们扔了一颗空的炸弹。
”一颗炸弹未炸虽然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编导却用它来表现北约中各国的不同算计。
敌方的头目斯穆克是个嗜血的狂徒,不仅贩毒,还随意杀人。
他所谓为独立而战的口号,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幌子。
在他劫持的人质中,有个牧师,对他说:“你相信真主,我们相信基督,让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吧。
”斯穆克则轻蔑的回答:“我应该尊重什么?
除了真主,没有上帝。
”最终杀害了牧师。
还有更恶劣的,北约和“科索沃解放军”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
影片中,那个代表北约的法国医生对斯穆克稍不恭敬,斯穆克立马就杀了他。
可是在塞族人这边,有另外的一个场面。
当普苏杰要杀死那个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敌人时,老警长阻止他,说:“住手!
把枪放下。
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有法律。
”普苏杰:“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
他们在合法杀我们吗?
你说的是什么法律?
”老警长:“但你无权决定他的生死。
”就这样,编导将观众追求道德正义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到塞族人这边了。
实际上,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各种杀戮随处可见,最恶劣的当然是北约的无差别轰炸,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家庭。
其次,塞族与其它各族之间的残忍都是不相上下的。
当时我曾经看过一些录像,各方的杀人比赛令人发指。
影片中斯穆克割头的场面也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多次出现过。
事后,各方都拿这些杀害无辜平民的场面说事,以证明自己战争的正义和道德的高尚。
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人一旦成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当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叶利钦的软骨病以及俄罗斯社会的衰败,没有可能去正面对抗强大的北约和美国。
影片中,塞族人说:“隐形战机每天都在袭击我们,我们相信你们,‘俄罗斯人是兄弟’。
可是俄罗斯却保持沉默,屁都不放。
”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屁放。
受尽屈辱之后,只好动点小心思,占领机场确实是一手妙棋,即取得了精神胜利,也安抚了一下塞族人那颗受伤的玻璃心。
时至今日,美国的各种欺凌使得国际战线逐渐明晰,俄罗斯在疗伤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
咱们这里韬光了许多年,也苏醒了。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思考的对话。
巴尔亚:“我想念苏联时期,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维拉:“苏联时代的你应该更年轻更瘦弱。
”巴尔亚:“也许。
我们希望能平静的活着。
”维拉:“是的。
”这也许是人们在以后很长时间中都会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
你到底要什么?
你到底要舍弃什么?
追求自由很好,但是没有脱离时代的自由。
如果你说:我为了下一代的自由,宁可现在做出牺牲,那么好吧,看看影片中的那些受苦的人们吧。
他们缺吃少穿,他们生死不定,他们忍受屈辱和杀戮,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
即便如此,他们下一代也未必能享受到那种理想化的绝对的自由,那种“自由”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你越向它走去,它离你越远。
影片拍摄的很好,展现了现代战斗的真实场面。
构图、光线和镜头调度都很到位。
汽车在塞尔维亚山路上行走的景色美极了。
夜战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出色。
镜头在时间线上前后交叉也很新颖。
结尾更是很好,留出小小的悬念。
在情节上尚有些小瑕疵。
如俄军车队的行动中途被命令停止,后又开始推进,这其中的过程交代的不太清楚。
影片出品方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挺奇怪的。
怎么不考虑政治正确啦?
本人评分:7.5。
2019年,动作战争电影《巴尔干边界 | Балканский рубеж》本来以为是一个比较主旋律电影,没想到却真的是在讲述战争与和平。
战争电影,还是不要加入太多的感情内容,女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只是单纯的为了片长?还是只为了秀一下巨神峰?
配音非常糟糕。。
原声应该很好。
俄国装甲兵的剧情线比较迷茫,最后违背命令的将军也并没有再提。
迷剧情线。。
水深火热的塞尔维亚。。
电影还是不禁让我想起 南斯拉夫大使馆。。
其实苏联的感觉很奇妙,也是很多民族聚在一起,拧成一个国家。。
但是现在分开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永远也分不开了。
这个电影没有对于宗教的偏见,只是讨论战争。
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槽点也是有,开始的战斗很迷,队友迷之操作死亡很迷,丢下飞机很迷。。
最后200+人,又有迫击炮都攻不下机场。。
漂亮。。
真的就差 一个人都不死全歼敌军了。
反派很棒,如果坏人不坏,那惩治坏人怎么能过瘾呢?
总体来说 还是挺好看的电影。
-我是毛子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战争,没有赢家。
既然俄军大部队就要来了,小分队何必拼了老命对付一群土匪?
如果英军提前来了,这几个人也挡不住。
如果就是对付这一群土匪,俄罗斯装甲车队还打不过么?
再说,话说俄军占领一个小机场又有啥用,整个塞尔维亚还不是兵败如山倒?
整个这场防御战,也就体现一下民族友谊吧?
好像这几年俄国喜欢拍这种电影,类似布列斯特要塞?
投资方包括美国公司,20 世纪福克斯,难道是美国人在渗透俄国电影产业,专门拍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电影,打击俄国人自尊心?
两个半小时,故事主线慢慢聚焦,到中期开始血脉喷张,基本到了机场守卫战那一段开始就没法停下来了。
相对国内一些战争片来说,俄罗斯的战争片更有独特的味道,抛开背景和国际形势不说,该故事把人性剖析的也很到位,无论是70岁仍然坚守小镇的老警长,还是坚守信仰的牧师,两个年轻的爱国警察,再到特种分队……都有血有肉,尤其是女主和男主两人在恐怖分子的枪口下热情相拥那一瞬间,这部影片也达到了极点。
没有想到这部战争片能够拍出这种效果,实在令人吃惊!
细节刻画也非常到位,前期种种场景,恐怖分子的险恶屠杀,小分队的拼死一搏,整个机场夜间守卫战,虽然是混战,但是有条有理,没有刻意展现英雄主义,场面悲壮、揪心,借此把每个人物雕刻出了独特的立体感,塞尔维亚警察最终血刃恐怖分子头目,比较有意思。
爱情线也十分简单明显,相遇,英雄救美,然后保护女主,男主中枪,大结局的彩蛋,男主复活……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唯一不足就是带有俄语的重音,可能有的人不太习惯,但是看到中间应该就差不多了。
尤其是最后两分钟,俄军的车队占领机场后,特种部队撤离,指挥官见到女主那句:我们是俄军。
把俄罗斯人霸气、硬气的一面展现淋漓尽致。
《巴尔干边界》。
7分。
安德烈·沃金导演,安东·庞布施尼、米莱纳拉·德诺维奇主演作品。
故事聚焦科索沃事件,小部分结合真实历史,所以全片不停穿插纪录片、新闻片段。
原则上这是个虚构的故事,据说俄罗斯导演喜欢把片子拍得很长,剪辑也很随心,所以偶尔看到这些片段插入,会觉得很无必要。
一支志愿军特遣部队奉命守住机场,战士之一的沙塔洛夫极富个人魅力,他喜爱的一个女孩也在这座机场做人质。
恐怖分子的队伍和沙塔洛夫交过手,头目对他恨之入骨,发现他们在机场后,立刻纠结所有人前往机场——恶战在所难免,基本可以肯定是死亡之战。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基本都是在做铺垫,虽有交战桥段,但整体还算克制。
所有的残酷全部留给了最后一小时,尤其是恐怖分子带着迫击炮对志愿军藏身之处开始轰炸后。
片中有不少桥段在歌颂俄罗斯的美好,甚至怀念苏联时代的荣耀,都在所难免。
先是在某平台上刷到了这个片子的介绍,昨晚看了2个多小时,时间有点长,前面的铺垫比较多。
总体感觉还不错。
看这个片子需要懂一点历史和地理。
比喻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科索沃战争,黑山族,塞尔维亚族,阿尔巴尼亚族的矛盾,还有各种宗教等等这些常识。
否则的话就当看战争片了。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更是如此,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医院被轰炸医院那一段相当的惨烈。
孕妇和丈夫穿过枪林弹雨,终于进了医院,观众刚松一口气,结果突然降落的炸弹将医院被炸成四分五裂。
丈夫冒死进冲医院,却发现妻子已没了吸引,婴儿还在哭泣,观众的心还未落下,又有几枚炸弹爆炸,丈夫被炸死,只剩下一名护士带着婴儿站在的阳台,只剩下一堵墙的阳台。
最后守卫机场的一段战斗最为激烈。
8人对200人。
面对叛军有组织的进攻,特种兵各种战术、爆炸、枪械运用的淋漓尽致。
有些镜头过于血腥。
战争中,输家永远是普通老百姓。
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人民免受战争之灾。
最后男主和女主那里的背景音乐和星际穿越的cornfield chase 简直一模一样有人注意到没有。
不知道算不算抄袭,或者就是那段背景乐,没有太去研究。
刚刚看完来说一下,如果有人能有更详细的回答就更好了。
原先看了很多遍星际穿越,所以对那段背景乐印象很深刻。
ノ☀无效分界线再来一个才能发
影片中所讲述的对科索沃机场的远程突袭,在当时是震惊世界的新闻,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例。
影片给我们讲述的是经典战例背后的惨烈事实。
从战术运用上讲,毛子的作战手法确实是糙了些,与以色列的突袭贝鲁特和恩德培七天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从俄国国内政治斗争到前线作战这一整套体系来看,战斗民族的习惯,决定了战斗民族会遇到的问题,也只能由战斗民族的作风来解决。
还行
感觉俄罗斯是个渣男。
二星,只能二星。拍得乱糟糟的,节奏失调。剧情也就那样,以为很火,其实假。耽误了两个小时,半小时快进。这类电影可以有个标签:可以快进的影片。
很精彩,一点也不觉得冗长,前面的铺垫是告诉你这场仗为什么而打,战争戏拍得很好看,最近好迷Milos Bikovic,他作为科索沃战争的亲历者能够演一个塞尔维亚斗士应该也很欣慰吧
同类型以少胜多的要塞攻防片子太多了,从1954年《七武士》开始,《雅多维尔围城战》《十三刺客》《豪勇七蛟龙》《危机13小时》......,战争片就战争片,生硬的加入感情戏是个败笔,150分钟太冗长,把女主出现的部分都删掉会好很多,
虽然俄罗斯对土地,特别东欧就是乌龟一样不撒手,但两害取其轻:科索沃解放军那帮人更绿更垃圾。中国不承认科索沃是正确的,这都是美国造的孽,政治军事上支持科索沃独立,把东欧弄乱就为了侵蚀俄罗斯传统地盘,天道好还,多民族的美国将来一旦衰弱,这些都是要还的,也许内战更惨烈。唐朝为了安宁以夷制夷折腾突厥还情有可原,但李靖一击而定后继续挑动草原、西域各部族纷争就不能说不是为了主导权,后来自己也来了个带民族纷争的安史之乱,殷鉴不远。
低配版《红海行动》,滥用政治背景的廉价商业片,俄罗斯配音不能忍。
剪辑太差劲了,毫无章法
1999年, 南斯拉夫。 俄罗斯特遣部队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纳机场,直到增援部队抵达。但这一战略目标对于阿尔巴尼亚战地指挥官和北约将军来说极为重要。该组织被迫与恐怖分子进行不平等的战斗。俄罗斯维和部队和北约部队正赶往机场。世界再次接近一场大战。但是特别组织的指挥官安德烈 ·沙塔洛夫并不接受政治:在机场,他心爱的女孩亚斯纳是人质之一......
各种烂梗,各种尴尬
很棒 原来练习装甲车是为了防止直升机降落
巴尔干火药桶 地缘政治注定那里不会太平 出生在那只能自求多福了 拳头硬才是话语权 北约才不管联合国呢 南联盟想炸就炸了 毛子给各民族母语配俄语 其实加字幕更好两遍太吵 但至少不像欧美片 全世界都说英语 反杀恐怖分子的戏太绝了 Anton太帅太硬汉了 爱了 不愧是毛子 场面硬核血腥 怪不得欧美怕毛子怕的要死 “我想念苏联时期” 划重点台词 小国惨 必须选边站 任凭大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争权 美俄别扯正义之争 都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 支持不同阵营罢了 只不过现在毛子式微好莱坞会宣传 套上冠冕堂皇的人权自由民主罢了 无脑大胸女拥抱真败笔 战争场面没得说 太硬太劲爆 美军电影根本没这味 缺点太长了 煽情戏和大胸女戏份太多 亲俄宣传太多 而且是放纪录片 这宣传跟好莱坞一比显得太低幼直白 把这些减掉就够四星了
虽然改编自一个同类事件,但剧本有多处逻辑硬伤,为了剧情而剧情的出戏处甚多。战斗场面可圈可点,年轻花瓶傲娇身材很惹眼,结局狗尾续貂,完全可以精简到120分钟之内。
#2021厦门·俄罗斯电影周#既是火爆枪战片,也有点俄军展示片的意思,俄军一出场自带荣耀音乐。战斗小队不玩意识形态,没啥大话,说干就干,枪战格斗都很劲爆,阿尔巴尼亚詹姆斯也非常凶残,都是战斗民族。
还可以吧,没有那么过瘾。
俄罗斯的当代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很奇特的是常见于二战题材影片中的人民夹道欢迎美军的场景,在片中变成了前南人民夹道欢迎俄军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放出现在影片中,首先表现了俄罗斯想要雄霸至少周边地区的雄心,同时也表现出周边地区或多或少的依附于俄罗斯的愿望。说实话,电影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有多少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至今仍被禁演的影片!
美式俄国大片
3.5还挺爽的,也是真事加杜撰。那队装甲车和最高层的情节没太发挥作用。
一个极好的题材被俄拍成一部鸡肋的烂片,情节、桥段与故事线,在2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就能看到,太过老套和陈旧,很有很多蠢情节,无聊至极,至极无聊啊,唯一好的是女主,very beautiful。
俄国版的《红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