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梦想来到纽约,想从事着有关作家的工作,结果是书籍代理人的助理,有点小聪明,对待上司以及客户,有点人情,会处理寄给塞林格的信不忍心读者的心意放进搅碎机里,在丹尼尔去世后给予上司安慰并给她拥抱。
对待喜欢的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共情能力强,面对塞林格读者的来信,自我坦言她也时常情绪化,但总忍着不把自己的情绪泄露,但不知道如何坚持下去,因为总是想哭泣。
素未谋面的塞林格一直鼓励她,每天坚持写作,最后在她终于想要辞职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时,终于见上塞林格一面,还偷偷把那个读者的信塞到他的大衣里。
关于一个普通的走上职场之路的又怀揣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的女性的心路历程。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是乔安娜把那封信塞进塞林格的大衣的那一刻。
我觉得塞林格会喜欢这封信的,因为写信人,这个没有名字的男孩懂塞林格。
电影里这个男孩泡在泳池里,沐浴在阳光下,嘴里说着:“我常常想起霍尔顿。
刚开始觉得好笑,然后又很抑郁。
”他不是在想霍尔顿,他在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个男孩想知道为什么他不高兴,塞林格也时常觉得不高兴,于是他一五一十的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并给自己取名霍尔顿,书名就叫《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个男孩读了,觉得塞林格写的是他,塞林格是全世界最懂他的人,塞林格成了男孩最好的朋友。
朱迪布鲁姆来机构,她也是想找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那个从书页中看到她本人的人。
可是玛格丽特不读儿童文学,她关心书怎么才能卖出去。
这不是艺术和商业孰高孰低,电影没有贬低玛格丽特只懂赚钱牟利---看她有多爱丹尼尔吧,那是属于她的作家;电影想指出来这种读者与作家之间的“心灵感应”的重要性。
对作家来说,他很清楚,你爱我的书,不代表你爱我这个人,因为文学可以有无数种诠释,但作家自己只有一种诠释(说不定他自己都不明白),但是他希望有人读了他的书,能和他想到一起去,明白他没写出来的东西。
累了,就写这么多,电影本身像另一部弗兰西斯哈,在一定程度上比弗兰西斯哈更对我胃口,特别是对塞林格的神秘化处理,和女主一副青葱大学生的长相和穿衣搭配,她傻乎乎的对着镜头的独白对我来说非常珍贵,非常真实,细腻。
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这类“攀附名人名作”的自传式创作,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碰瓷运动。
作者们像寄生藤蔓般缠绕在文化巨擘的躯干上,用名人的骸骨搭建自己的星光大道,堪称当代文坛最狡黠的投机主义行为。
**1. 名人效应榨汁机:文化血包的无耻抽取** 她们深谙大众对名流的窥私癖如同毒瘾,于是将自我平庸的人生切片,蘸着名人隐私的酱汁端上餐桌。
《Julie & Julia》里二流厨娘硬蹭美食教母Julia Child的棺材板,《My Salinger Year》里文学小职员把塞林格的书信当入场券,活脱脱上演了一出“文学乞丐举着大师的残羹冷炙敲打时代广场聚光灯”的荒诞剧。
当自我叙事贫瘠到需要盗取他人光环供电时,所谓的“致敬”不过是文化盗猎的遮羞布。
**2.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镀金方程式** 这类作品本质上遵循着“1%亲身经历+99%名人周边=100%商业价值”的暴利公式。
《穿普拉达的女王》把时尚女魔头安娜·温图尔剁碎了拌进职场小白兔的鸡汤里,既消费了顶级IP的剩余价值,又巧妙规避了诽谤诉讼——毕竟谁会承认自己就是那个“穿Prada的恶魔”?
作者们像华尔街操盘手般精准计算着真实与虚构的杠杆比例,最终将他人的人生勋章熔铸成自己的文学提款机。
**3. 伪女性叙事的糖衣炮弹** 它们披着“女性成长”的华袍,内核却是对权力结构的谄媚模仿。
当《My Salinger Year》女主摸着塞林格的信封陶醉于“触碰伟大”的幻觉时,恰暴露了这类创作最虚伪的悖论:一边表演着独立女性的觉醒戏码,一边跪舔父权制下的文化权威。
那些被她们架上神坛的男性大师,不过是用来佐证“看啊,我曾离伟大如此之近”的活体奖杯。
**4. 文学降维打击:从互文到互蹭的堕落** 当纳博科夫让《洛丽塔》吞噬爱伦·坡,当帕慕克用细密画重构波斯史诗,那是真正的文学对话。
而如今这些“名人周边文学”却将互文性降级为互蹭性——就像在卢浮宫蒙娜丽莎面前自拍的游客,用大师真迹当自己朋友圈的滤镜。
更讽刺的是,当她们抱怨“被名人阴影笼罩”时,手里还死死攥着从阴影里偷来的聚光镜。
**结语:** 这类创作宛如文化界的转基因作物:借传统名作的基因片段催熟自己的速食果实,表面饱满光鲜,内里充斥着功利主义的空洞。
当我们的书架被这些“名人寄生虫文学”占领时,或许该给每个碰瓷者发张警示牌:此处有文化碰瓷,阅读需注射独立思维疫苗。
Dear Salinger, I know you would have the least interest to read all the following, but I’d like to confess that my Salinger year is 2023, which is personally, a year of great significance. Your characters, plots, thoughts do stir up some unspoken longing and fear, at least in my heart, or perhaps two. They were wrapped up in the waves or whatever it was that linked words and eyes across the dark fields and the mountain and the water of Yangtze River and the lonely roads and the separate and interminable suburbs surrounding two places that strung so far away. I ask for no reply.Best,Z
终于在一个周末午睡醒来的下午和工作日午休的时间看完了这部被安利很久的电影。
“哪怕只是早上写个十五分钟”,的确是直击灵魂的一句话,总是说着热爱,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为热爱付出什么行动,多久没有完整写过一篇文章都已经记不清楚了,大脑似乎逐渐习惯接受外界的影评、外界的信息等,甚至不习惯写不是“鉴于”或者“一是,二是”作为开头的文章,想想也是怪好笑的。
每当自己想要开始写点什么的时候,就会开始搜索“键盘推荐”“写作推荐”,最终沉迷在一个又一个的挑选中,如此也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想来也是一种深层的恐惧吧,恐惧自己真的写不出来什么东西了,也恐惧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所谓“灵气”或者说“才华”了,不得不面对也许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写出高中周记那种真实又略带忧伤的文字了。
或许真的可以从每天一点点简短的写作训练开始吧。
这里所指的“出轨”,不是世俗意义上人人喊打的婚姻关系中的出轨,而是一个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对他常规、习以为常、按部就班的生活轨迹的主动脱轨。
后又回到新的轨道上的故事。
因为,a writer should back to his life to write.为了留在纽约,离成为作家的梦想近一点,女主选择成为了玛格丽特的助理,一家文学代理公司的打字员。
不同寻常的是,她可以超越很多书粉,接到来自塞林格的电话。
很有趣的是,被无数人艳羡、可以和塞林格直接对话的她,在电影的前一半篇幅里,竟然连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都没有读过。
用她纽约男友的话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没关系,屏幕前的我也没读过,在这一刻,我和女主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连接,我就像是屏幕里的她,忍不住幻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编剧借剧中一位作家之口,告诉想要成为作家的人,要拒绝男友,拒绝衣柜里的漂亮衣服,拒绝优厚的工作,在别人喊你去派对的时候坚定说no。
但现实中哪有这么容易。
另外一点印象深刻的是,长笛和钢琴的搭配真的很好听,笛声悠扬中,女主学会和初恋告别:I am leaving.然后学有所用,麻利地跟自私的纽约男友告别。
不好意思,真的觉得纽约男友的Booba很恶心,仿佛是束缚在女主身上的枷锁。
我喊你宝贝,所以我爱你。
这个道理成立吗?
故事的最后,女主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见到了塞林格,偷偷把粉丝的信塞到了他的大衣口袋里。
也解除了她一直以来身上所背负的粉丝对塞林格作品的爱。
爱是有分量的,落到不对的人身上时,便成了负担。
女主辞去了代理的工作,像之前所言,独居在小房子里,每天写作,然后将自己的诗投到了纽约客。
她的诗会被录用吗?
她会成为像塞林格一样成功的作家吗?
不重要,写作的人只是想把故事写出来,文字在笔尖流淌,情绪在无声宣泄。
no more quiet emotional.写作是一件私密的事情,被人认可最好,无人认可也罢,对于有的人来说是teenage dream,对于有的人来说,却是dream forever。
写作是会上瘾的。
我更喜欢《我的塞格林年》这个翻译。
电影里非常多乔安娜看书的镜头,无论是特写,近景还是全景中景,都拍得非常文艺好看。
墨绿色的墙,简单的法式书生气,出版社的读书人对女主的宽容,塞林格读者的来信,塞林格本人的电话,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幕幕,实际上却把女主一步步的往文学梦的路上牵引。
很喜欢塞林格来电问女主是不是一个作家那一段,与其说女主在跟塞林格通话,不如说是她在跟内心都自己对话。
那些读者来信也是,一封封都说出女主的困惑与迷茫。
还有女主跟男主争执时她穿的黑色旗袍,女主辞职时出版社主理人穿的黄色丝绸旗袍,也都非常让人有感觉。
最后女主跟主理人辞职,出现两个人对话的全景,仿佛在暗示,如果女主没能走掉,她的未来会成为像是出版社主理人这样优秀的出版社人,但却不是一个作家。
女主在即将踏入出版社门槛时,选择了跟主理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说不定也是在完成主理人年轻时没能完成的作家梦。
开放式的结局也很棒,如果结局直接说女主实现文学梦了就会显得庸俗,但结局只是说女主准备投稿了,感觉好像她只是开始尝试,谁也不知道她会走到哪,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作家,但是她的那种对文学的激情,却会鼓舞她一直走下去。
只能说这部电影,是所有有作家梦的年轻人看完会感同身受的电影。
拍得很棒。
如果你知道塞林格,看这部电影吧。
如果你不知道塞林格,看这部电影吧。
因为看完后,你们可能会做同一件事:去搜索塞林格和他的作品,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从这个角度说,这部电影还是有点好书推荐作用的,但也仅止于此了。
(看到这里的朋友,温馨提示,烂片,赶!
紧!
跑!!!
因为有个为了写观影笔记警示别人不要看、而自己忍着恶心愤怒一遍一遍拉片的人,已经内伤了。
是的,就是正在写这篇观影笔记的我。
如果无所谓好片烂片的,您随意就好。
)这本来是一部看完了会感觉有点诈骗,再也不会看第二遍的电影,但是因为在看之前,收到太多的安利和推荐,导致我看完后满脑袋“???
”,诈骗感拉满,愤怒值拉满,再一看豆瓣,好家伙,居然高达7.2分?!
我不理解!
2星顶天了,1星给这部电影非常养眼的画面,半星给女主的颜值和知识份子穿搭,半星给开放式结局,因为总算是在更烂的道路上刹车停止了。
(我以为是,其实并没有,后面会说到)接下来我会撕开这部电影金玉其外的伪装,揪出藏在内核里的败絮,以下内容会非常非常非常主观,大家自行判断取舍哈。
1、文学梦?
人设单品,白日做梦而已!
在电影一开始,女主乔安娜就说出了她的“文学梦”:“我想写小说,讲五门外语还有旅行,我不想变得平庸,我想出人头地。
”这应该是很多文学青年梦想过的吧,有本事有钱有闲有名有品味有格调,谁不想呢?
但是请稍微停顿一下,仔细看这句话,“我想写小说”只是这句话的四分之一,而且注意,她说的是“想”,那就是说这件事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写小说,或者还没有写出一本完整的小说,不然她可以说“我会继续写小说”,或者曾经写了哪些小说之类的。
另外,这句话后面四分之三讲的是出人头地,“五门外语还有旅行”需要的是很多的空余的时间和足够的钱,这些是出人头地的一部分。
综上,可以推测,乔安娜真正的的“文学梦”并非“写小说”,而是希望靠自己擅长的文学出人头地,比如写小说。
这也很正常,毕竟梦想不能当饭吃,还是要生活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乔安娜一直写小说,但一直都不能靠写小说出人头地,那该怎么办呢?
电影里,乔安娜是这样回答的:“有抱负的作家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住着廉价的公寓,在咖啡馆里写作,我知道啦,但是这是我想要的。
”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乔安娜好像已经做好了最坏的结果准备,好像还挺有决心的,但回顾电影里她讲话时,那种漂浮不定、慌慌张张的状态,可以猜测这完全是她个人的想象,是一种根植于象牙塔、完全脱离现实的幻想。
毕竟她住的是1995年一周560美金(一周约4676元人民币,1.87万/月)的公寓,虽然她一周还赚不到560美金,虽然她每天换不同的美丽衣服,虽然她偶尔会去吃10美元(综合闺蜜说的10美元甜品推测的)的高级甜品。
(1995年:1美元=8.3507元人民币)一句话,就是还没被社会和现实毒打过。
为什么这么说?
咱们先来看看乔安娜的履历。
23岁,伦敦大学学院英国文学硕士毕业,在巴黎评论发表了2篇诗歌并赢得了他们的学生竞赛,毕业后来到纽约,进了一家资深的文学代理机构做文学经纪人助理。
这家文学代理机构服务了很多大牌作家,比如得了诺贝尔奖的阿加莎,西方文坛一怪塞林格等等。
很不错的履历了,而且有点才华,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从学校一步跨到跟文学相关的工作,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乔安娜自己也很满意:“我还不知道文学代理机构是什么,但是我感觉已经离作家的世界更近了一步,我将被神一般的文学化名所包围,毫无疑问,与他们的亲近将激发我写作的灵感。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很快现实就给了她迎头一击:她的工作是听写各种工作录音,处理书迷写给塞林格的信件,她并没有机会直接跟作家们深度对谈,也没有激发出更多写作灵感,工作占用了她很多时间,甚至电影前半段,她几乎都没有再专注写作了,回复信件不算。
在这个过程中,她无数次地强调:我想写小说,听过的人都知道她想写小说的“文学梦”了,电影中的塞林格多次鼓励她写作,哪怕只是早上写个15分钟,但请看下她为写小说这个“文学梦”做了什么?
毫不客气地说,nothing。
大家都写过语文作文,写小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写好,写作技巧得分析吧,经典著作得看吧,好词好句得多背吧,人物、故事素材得多积累吧,随时记录脑洞想法得有吧……我记得有作家为了记录地铁里两个人的对话,一路跟着坐了好多个站,还有人去采访各种人物原型、大量阅读文献做功课。
那么,想写小说的乔安娜做了什么呢?
嗯,光说不做,尽喊口号了。
她真的想写小说吗?
不,她不想,至少没她以为的那么想。
电影借已经成名的作家蕾切尔·库斯克之口点出了“文学梦”的另一个版本:“你得非常热爱,你得对它的渴望超过这世上的一切,超过一个男朋友或一个挂满漂亮裙子的衣柜,或一份令人嫉妒的光鲜工作。
你得在被邀请去派对的时候,能轻松地说出拒绝;你也真的需要,在你父母讨厌你的时候能淡然。
”乔安娜在听这段话时,整个人很不安,脸上写着逃避、心虚、怯懦,因为她没有她强调的那样想写小说,她几乎是这段话的反面:她对每天穿漂亮衣服、梳漂亮发型的渴望,对书迷写给塞林格信件表现出的强烈兴趣,对回复这些信件的渴望,对阅读作家手稿的渴望,对一个男朋友的渴望,对参加派对的渴望,都超过了想写小说的渴望,因为除了写小说,其他那些她渴望的事她都主动去行动、去争取了。
她没有那么热爱写小说这件事,甚至她男朋友唐都比她有行动力,毕竟在他们做完生理运动后,唐继续去写小说,而她还在琢磨那些信件。
所以接下来,现实给她的第二个打击来了,她那个在书店兼职的男朋友唐完成了自己的小说,而她,这个在文学代理机构工作经常和名作家接触的人,没写出自己的小说,或者说根本没写。
她在看唐的小说时,红色笔在纸上用力地圈画、修改,有些失控有力的样子,将她在这场“文学梦”里的苍白、漂浮、虚弱、自私、怯懦表露无遗。
101分钟的电影,在最后9分钟,她终于开始专注写作,她似乎下定了决心,要认真写小说,甚至为此放弃了这份看起来很体面、似乎前途也不错的工作,我几乎相信她终于开始走上自己的道路,写她自己的小说时,电影再次告诉我,怎么可能?!
她写的是poetry,诗歌啊!
也就是说,从电影开始,一直到电影结束,她都没有写小说!!!
“我想写小说”,就像她的一个人设单品,可以显示她与众不同、有才华,和那些没有梦想、放弃梦想的人不一样;同时也有点像是她自我逃避的一个借口:我只是没有时间,没做好准备,只要我想写我到时候肯定能写出来。
就像那些说“要是我认真……肯定能……”的,其实说到底是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同时害怕全力以赴后还是失败,没有办法面对这样的结果,于是干脆一直处于准备状态,这样就不会失败,还可以安慰自己我想做这件事,我只是还没准备好,我只是没有灵感……她可能是想写小说,但这种“想”又没激烈到让她魂牵梦萦、排除万难非做不可,说到底就是,不够喜欢,动力不足。
整部电影,她写的诗歌从来没有读出来过,那么多她单人在各种氛围场景下的思考镜头,不放诗歌真的好可惜。
是忘记用了,还是根本拿不出手?!
回顾整部电影,那个写信的男孩、巴拿马咖啡馆的爱情诗,不说有多么好,但至少赤城、可爱,让人动容,她有拿得出手的句子、或者让人秒赞观点吗?
没有!
都没有!
那个以“我想写小说”开场的“文学梦”,与其说是“文学梦”,不如说是能力支撑不起野心的白日做梦,青春期做这种梦还能让人觉得有梦想有想法,步入社会还这样就只剩尴尬了。
不走出象牙塔,不脚踏实地行动,不直面惨淡的现实,梦想怎么会落地成真呢?
2、铁打的流量生意,蹭不完的“塞林格”这部电影目前看到3个译名,《职场心计文学梦》,《我的塞林格之年》,《当我成为塞林格》,认识不认识塞林格的,都会觉得第一个译名没有后两个吸引人吧。
作为一个没读过塞林格任何作品、不了解他的人,在观看整部电影时,唯有跟塞林格有关的那条线一直吸引着我:塞林格是谁?
他是个怎样的人?
塞林格有机会看到这些信吗?
如果看到了他会回复吗?
塞林格和女主之间会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塞林格和那个小出版社后面会顺利合作吗……在看完电影后,我第一时间搜索了塞林格和他的作品,原来他当时那么出名,那句“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就是他写的,百度介绍“塞林格是西方文坛一怪,成名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使许多‘塞林格迷’欲罢不能”。
这让我想到了张爱玲,如果把这部电影里的“塞林格”换成“张爱玲”,《我的张爱玲之年》、《当我成为张爱玲》,一切就很容易理解了。
像张爱玲、塞林格这样的作家,本身就自带巨大的流量,超级IP,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人还很有个性,又因为长年避世隐居,任何与他们有关的一丁点消息都能马上引发热度,可以说受众多,商业价值拉满,任何书、任何影视作品,冠上这样的名字,都不愁热度和观看的人。
毕竟曾经有个狂热“张迷”戴文采,跑去纽约,住到张爱玲隔壁,本来说是见一面,后面不甘心,就翻张爱玲扔掉的垃圾,还做了分析和研究,写了一篇《我的邻居张爱玲》,从此她的名字就留在研究张爱玲的资料里,这不,我现在写张爱玲,还会写到戴文采这个名字,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流量生意经吗?!
同样的道理,恶毒一点地说,《我的塞林格之年》这部电影,或者说从原著《My Salinger Year》开始,就已经算好了这笔流量账,说到底,就是在消费塞林格,这一点从电影里乔安娜对待信件的态度和做法就可以窥见一二。
乔安娜在阅读那些狂热书迷的来信时,她被信里的那种真挚、热爱打动,上司玛格丽特说她混淆了同理心和判断力,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产生了移情作用,把自己当成了塞林格,共享了塞林格背后的光环和关注,达成一种好像自己实现梦想的成就感,毕竟她曾模仿塞林格的口气给书迷回信,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不停地跟书迷产生对话,这里我猜测是她想象的,因为她的同事说相信她只做过一次自作主张的回信,就是回给那个学生。
(又或者是回了一批人,算一次?
这里电影交代得不是很清晰,有确认的朋友麻烦帮忙补充下。
)仔细想想,乔安娜回信的背后,固然有被信打动忍不住想回复的动机,但更深一层想,难道她就没有想借此扬名立万或者变得与众不同吗?
以塞林格当时的盛名和热度,只要塞林格对这件事有一点点回应,那么她,作为这些信件的中间人,想必也会借着塞林格的光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吧,这不就是她那个“文学梦”出人头地的一部分吗?!
在广告营销里,有一种营销就是把不知名品牌和知名品牌放在一起,这样借着知名品牌的光环和关注,不知名品牌一下被拔高,好像有了和知名品牌分庭抗礼的实力,这招很好用,但非常危险,一旦这个不知名品牌实力不够硬,得到的反噬是双倍的,在消费者这里就是一锤子买卖,以后看到这个不知名品牌一定绕着走。
看了电影制作幕后,这部电影关于塞林格的书和照片没有得到塞林格家属的授权,从侧面反映了塞林格家属对电影的态度,不信任,不支持。
所以那个译名《职场心计文学梦》,某种程度上真是神了!
电影说了的没说的,这个译名都说了!
总有些人,望着一本万利的流量生意经,厚着脸皮冲破底线,不用白不用,名声算啥,钱赚了就行,蹭完这个“塞林格”,还有下一个“塞林格”,总之就是铁打的流量生意,蹭不完的“塞林格”。
3、没有了“塞林格”,乔安娜是谁?
电影改编自乔安娜·拉科夫发表的同名畅销小说,取材自作家90年代在纽约文学机构哈罗德·奥伯协会工作的真实经历,也就是说电影里的乔安娜后面是写了一本小说《My Salinger Year》,目前也只有这本。
作为电影的主角,剥离“塞林格”的光环,乔安娜这个人基本没啥人格魅力,更像是一个脑子不清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在事业上,她好高骛远,一开始听写全错,不好好搞好本职工作,尽想着找机会跟大作家接触、看作家手稿,上司提醒她才反应过来;她负责处理塞林格的信件,竟然一直到电影结尾了才开始看塞林格的作品,这执行力和敏锐度,一言难尽啊。
这也许可以用那个借口,她想写小说,又不是做这份工。
但是说到写小说,她又名不副实,不想着修炼自己的本领,靠着塞林格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她那个出人头地的“文学梦”,但不是自己的就是不是自己的,实力有多少,看过的人都知道,躲在别人的光环下,那这个“自己”还剩下多少呢?!
在爱情上,她拖泥带水,自私自利。
为了“文学梦”自作主张留在纽约,不跟从高中到大学相恋多年的恋人卡尔说,也没有跟人家分手;说是想写小说,结果小说没写,跟一个写小说的唐在一起了。
看不出她有任何喜欢或者爱这个唐的点,好像就是孤单寂寞了,把这个唐当过度,而她选了个什么人呢?
一个一直叫她boobie(胸部),她反对这个称呼N次对方也不改,根本不在乎她的感受和意见,经常打压她的男人,这个唐说就喜欢她单纯可爱(其实就是蠢好操控),几乎就是把她当成分摊房租、家务的室友、性伴侣、可以带出去展现男性魅力的性资源等等,没看到爱意,只看到算盘珠子蹦出来的算计。
后面乔安娜瞒着唐和前男友卡尔见面,纠纠缠缠,看得很无语啊,总之,两人都是一言难尽啊。
在友情上,她也很让人无语。
本来是来纽约闺蜜家小住几天,结果她自作主张为了追“文学梦”找了工作留在纽约,按一般的逻辑,闺蜜有男友,而且闺蜜家也不是很大,自己找了工作就是要长期留在纽约,那肯定得出去另外租房子啊,结果她倒好,人家不说,她就不动,还把新男友唐带过去,直到闺蜜主动开口,她才搬出去。
咋说呢,她是真的一点边界感都没有,也不为自己的闺蜜着想,只管自己占到便宜就行,现实中真不想跟这种人当朋友。
在看的过程中,好几次她的行为都让我很无语,不知道是不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
到她的部分,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看演员的脸、比例和穿搭,会忘记她是主角,因为一直吸引我看下去的是塞林格。
据说原著作者也参与编剧了,并且同意了导演的改编,这样乏善可陈的主角,这样糟糕的人设,这样平庸的故事,除了利用塞林格的光环赚钱,我想不出其他能达成共识的理由。
4、电影和原著背后真正的“文学梦”
电影里的蕾切尔·卡斯克:左边深棕色长发女性电影里提到一个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就是她说了前面写小说的渴望超过其他任何一切的渴望那段话,这个作家是真实存在的,她出版了12本小说,最新一本是2020年出版的,也就是说她一直在写作。
而反观《My Salinger Year》的作者乔安娜·拉科夫,豆瓣上对她的简介只有很短的一句:小说家和传记作家,而且她在全网能搜到也只有这本书,也就是说,她到目前为止没有其他的像样的作品,至于是否还在写作不得而知。
根据百度资料,塞林格2010年过世,本片导演也是编剧2014年看到这本原著,查了下豆瓣的出版信息,2014年6月3日出版,按照3-5个月的出版时间间隔,那可以推测,原著作者乔安娜·拉科夫大约是在2013年底完成这本书的。
(截图来自知乎用户:常州海星文化杨编)272页,按一般小说16开(170X240cm)算,每页约990-1120字,除去封面、扉页、配图这些,大约20多万字,按照电影里乔安娜那几乎不存在的文学才华,大概也不用一字一句打磨,从1995年遇到塞林格开始就写到现在吧。
所以,请允许我大胆地怀疑,原著作者很可能就是在塞林格过世后开始写这本书的,想蹭着“塞林格”的流量,在文学界留下她的名字,哪怕是厚颜无耻地躲在“塞林格”的光坏下。
2014年,乔安娜出版这本书,彼时她大约42岁,终于实现了她想要出人头地的“文学梦”,但到目前为止再没有其他作品出版,这大概可以算是电影的另一个结局,也是那个掩盖在“塞林格”光环背后真正的“文学梦”的样子,孱弱、空洞、苍白,沙子堆起的城堡,风一吹就散了。
本来还想分析下几个情节的问题,比如:乔安娜的上司玛格丽特和那台买了没人用的电脑;塞林格和乔安娜的通话内容,是真的,还是存在她杜撰的部分?
乔安娜既然一直在写诗,为什么还要说“我想写小说”……但是我真的写累了,因为这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也就是编剧的问题,实在懒得吐槽了,人家摆明了就是做的流量生意,我现在已经是他们play的一环了。
但是,不管这部电影有多少赞誉,我都要说一声:烂片!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都能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放一首周杰伦的歌《红模仿》,就此结尾吧。
“我常常在想宇宙只有一颗太阳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多 这么像战胜幻象 和我一样喜欢模仿的朋友们崇拜是件好事 欣赏是种美德但走在我后面 我很担心别人会看不见你到最后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分身这样的鼓励 是否太直接 太讽刺老师在讲 到底有没有在听啊我告诉你 做自己胜于跟太紧最大的敌人就是那内心的自己
还是那句话,好的电影你是一定可以看到人物的成长的,是真的成长,能让你感受到粗糙的成长痛。
或许现在谈及梦想,大家会觉得很可笑,很天真。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给我们想做的事情冠以这么重的厚帽,就是很朴素的你想做成什么事,它一定是具体的,而非模糊混沌的。
然后你就每天每分每秒都去想怎么完成就好了。
这个直人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人生不如意,ta觉得我的人生应该是那样的而非这样的,因为他们都是间人(字面意思非骂人),从一开始没有奔着那样的去,你问ta为什么要选这样的,ta会说选这个的优点,但做完选择也意味着放弃另一方,那就坦坦荡荡的接受这样的好处,想好放弃的那样的代价。
我还是相信所有经历都有它要经历的意义,只要没有伤害到我们,就让万物穿过我们,流淌过去,顺应时势。
毕竟都是体验罢了,只是要尽量去做想到就会觉得心跳加速的事啊!
睡醒半夜爬起来看了《我的塞林格之年》(我比较喜欢当我成为塞林格的译名),我正儿八经开始阅读是是初一看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绝对算得上最早对我有影响的之一,所以只是突然醒了想到就把这个片子看了,它是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故事很简单,我可以立刻举出好几部这种调调的剧和影片。
说说为什么让我喜欢,这可能是我看过所有片子里女主角色最贴近我性格的一部,让我产生了更多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共鸣,不是我明白她怎么样行动理解这种共鸣,而是如果我在影片中我会和她焦虑烦琐一样的东西做出一样的选择,我是认真的,我能get到很多她独自思考的眼神,或者是自我的放空,也许恰巧相同的是我也正在写点东西,也许恰巧我也想成为一名作家编剧,我感受到了她的渴望,没让我失望的是她望向了自己。
最让我记忆的点是幻想中的起舞,我也常常独自起舞,在现实中也在脑海中,还有镜头拉远拉进的变焦,我时刻处于这样的感觉,敏感的人不是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无法言表的共情,只是在某一刻,你真的明白它在表达什么,你真的有为这个角色或者某件事情而感到真正的情感和触动,让你流下眼泪,写东西最难的是真正直面自己,把最隐藏的情绪自己拿出来,女主最喜欢诗,我觉得诗是灵魂,我自己也曾给杂志社投稿过我写的东西。
Jo虽然经常在思考上面看似游离但她让自己时刻“在场”,她生活于生活中,关于内心丰富还有一个体现,我想女主一个人坐在台下用自己才能听得见的声音说出那句“我也想你”是她内心思念的高潮,尽管看似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幻想中一起起舞的那段达到了真正的释放。
同样女主也是孤独的,最好的朋友也只是站在安慰的角度,没有人真正理解你是常态,我们确实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寻求继续下午的鼓励和勇气,这些内驱力最该来源于自己,女主看过太多人的来信和手稿,她也是真正出于对作家的喜爱,才能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
即使她不是一个好的推介人代理商,她绝对是一个最忠诚的读者。
玛格丽特明白她和释怀,是因为她们走过同样的路,而乔选了她没能继续走下去的那一条。
有意思的点在于塞林格并没有我想象的和Jo有直面的交流或者碰撞,唯独两个镜头给了Jo在不同时刻看到他的背影,和墙上的照片,以电话为线索贯穿整个《My Salinger Year》,与其说是塞林格在提醒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记住你是一个诗人,不如说是她自己的意志告诉她我想这么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然而她也勇敢的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现在脑子很乱,这部片子让我感受到了原来还可以站在这种角度看问题,看自己,让我无处安放的情绪有了那些慰藉。
好痛苦的工作 拆信读信却不能按个人意志来回信
看完我只想说,女主的口味挺统一啊,都是大胡子。
本来以为是只有五年前的我会迷恋的文学梦幻想,进度条过了一半欣然发现它比我预想得更加轻盈、细腻,落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最恰当的界线上。bgm几乎铺满整部电影,耳熟能详的曲子编成或欢乐或稚拙的变奏,玛格丽特·库利攥着斜背包的带子,脸上是每一个有梦想的二十代女孩会有的憧憬。去写吧,哪怕只有早上的十五分钟——不要让工作绊住你的脚步。很不切实际的鼓励,但我也是真的需要这一碗鸡汤。
4-中文標題什麼玩意啊...
b解版,看完我决定不能躲在自己的舒适区了,不能为了忙着赶路而忘了自己的初心
是喜欢的类型,给3星。视觉美学,缺乏感动。
想多多少少离文字再靠近一点
看不到女主的任何成长曲线 每天都说要写作没见到有任何动静 平淡且无趣……
文学出版行业的一个小角落职场片,以为得多心机呢,也还好,年轻的女主是挺机灵讨巧,也很懂人情世故,但也很有限。年轻,甜美,看起来天真热忱是年轻女孩混职场的初期利器,有效期很短,要好好利用。
没啥明显缺点 但就是也同样没啥明显优点唯有一场戏做得不错 女主偶然加入饭局谈起一本成功的新小说 结果作者本人和她讨论了两句 最后和她说想成为个(女)作家需要付出承受巴拉巴拉这些那些 最后一句是“你的父母恨你”
“每天都要写作”“哪怕只是早上写个十五分钟”
比起围绕着塞林格展开的工作 更侧重于拉科夫个人的成长 服饰的表现甚至超过了故事本身 玛格丽特库里和西格妮韦弗与她们的造型碰撞出的化学反应也比她们在表演上的收敛更有趣味性
#Berlinale70th 01# 在寒风中排了两小时队买的开幕式票,本来就生病了还被迫看了一场极其无聊的政治开幕式。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以来,我的内心对轻快、昂扬、明亮的电影彻底关上了大门。一部做出来没有任何意义的“女性”电影,除了欣赏服装和韦弗以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毫无章法,重点不明,充满了老掉牙的fantasy和行业偏见。不知道开幕式为何会选择这么一部每年量产的人类怀旧电影。人别活在电影的梦里吧。
看名字可能会错过的好片子。
竟然是时间这么近的电影,却莫名感受到一种老气的传达方式…两个男友实在配不上女主一点,女主的感情线真是一塌糊涂,不如领导的故事轻描淡写来得精彩。
服化道蛮有风格的 不是很fashion但有个人特色 女主内向安静有自己的思考 虽然她不会表达出来观众也无法知道 也很隐忍 面对那个渣男知道最后才直接分手 但是过程中能分的清自己的真是感觉 也有自己的目标 虽然整个故事比较空洞 过于理想化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叙事阻止人更深刻连贯地进入这个故事。影片效果居然如此毫无限制地依托于文艺青年泛滥的对号入座的共情力来实现。唯一触动我的还是那个“他在写作而我没有”的时刻,因为这个时刻也曾无数次地发生在我的身上。
做作的演技 做作的服化道(但挺好看的) 做作的故事 构成一部无聊空洞的电影 肚子里没货不要硬装谢谢
最势力的大城市过着最不追名逐利生活的我们,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成功便成仁。登上Newyorker或者躺进精神病院。@新宿ピカデリー
可以做一时的职场守望者,但别成为人生里永远的守望者,心动不如行动啊!(这只是看完电影后的暂时催化效果,隔天就又会成为没有行动的心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