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两集,我特地去看了原著,差别太大,帅是学霸,不是书呆子和偏执狂,他本人也是有职业的,其他人和情节加入的太离谱了。
何况这些故事本都是真实事件,这样去注水改编,已经偏离马王爷成书的真正意义,这本书是从民间视角去反观大明王朝兴衰,而不是杂七杂八的注水,又要娱乐性又要综合反映古今利弊,加工的痕迹太明显,却让故事不真实了。
一、贯穿始终的底色帅家默的人物底色,是先天的选择性关注,这是从娘胎带出来的痴病,他的取景框只容得下他所关注的事。
第一集的遇龙,明明是人潮喧嚣的街道,明明是包子铺腾起的热气,但从帅家默的视野看去,就只是从烟雾缭绕的仙境中探出头尾的神龙。
而从闪回的记忆看去,童年的默默也是在空无人烟的乡野遇龙。
但既然今日的祭奠人潮汹涌,二十年前的神社活动怎会空无一人?
所以,默默不管是视野选景,还是记忆储存,都是选择性的。
具有先天性的缺失。
不管是摄影机的镜头、导演的画面剪切,演员的人物塑造,时时处处都在强调这一点。
全剧开始的代客分田,不理睬主顾两兄弟人脑子打成了猪脑子,帅家默不管不顾的兀自离开,脑子里面还在不停的盘算为什么会有四分的差距?
在公堂上提告辩论完毕,帅家默也是毫不留恋的转身背对大堂,将整个大厅炒的沸反盈天的几个县令抛诸脑后,默默的望天。
身在玉堂,心入蓬莱。
并非故作清高,也不是表现方式的突兀,而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钝,一种天然达到的神游物外。
二、二十年前惨案带来的心理创伤帅家默是如此一个不在意外物的人格,有什么东西能够改变他的这种痴傻状态呢?
答案是他父母的意外死亡。
帅家默天然性的取景框偏移,让他对近在咫尺的父母死亡毫无察觉,所以剧情中提及的:“你叫一声你爹娘就不会死”、“你回个头就能挽救一切”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而正是这个客观存在,给了幼小的默默致命和刻骨铭心的打击!
他先天性的取景缺失无人能懂,他的语言缺失解释不了他的沉默,他的记忆缺失却成了他能够平安长大的保护。
——如果不是这二十年的记忆缺失,幼小的默默可能早就会因为承受不了父母在他身旁死亡,他却毫无作为的事实而崩溃了吧?
但这种伤痛太过于惨烈,以至于他的脑子忘记了,身体却还诚实的记得,所以才有了默默进架格库宛如丧尸的表现,他就是失去了挚爱、苟活人间的一条孤魂野鬼呀!
我觉得在架格库晕倒之后再醒来的帅家默,就已经是帅家默2.0版本了。
这个版本的默默,除了贯穿始终的底色,又因为唤起了部分的记忆,行为开始变得有目的性。
而与之同时苏醒的,还有他对于过往的一些PDST。
前者的具体反应在提告无门后的捶墙,丰姐姐提出支持提告后的手指点床,提告成功磕头时的嘴角翘起。
而后者,则是他在见到打铁花时,犹如小兽一样受伤和防备机制。
三、冲破藩篱的小触角对于帅家默这样的人,最快活的事,莫过于享受这个世上他唯一感兴趣的算学。
因此,他被关于牢狱之中时,却能发出:这与修仙有什么区别的感叹。
——活在自己单纯的小世界,有数学题做,就是他为数不多的幸福了。
既然这样,天下题目千千万,帅家默为什么对于3530的人丁丝绢如此在意呢?
他对算数的差漏确实敏感敏锐,小枝父女的借贷问题,他就忍不住当堂出言反驳。
但在状师和县令的制止下他也不是不会闭嘴。
那为什么人丁丝绢案,在被四县县令胡搅蛮缠将他送入牢狱之后,他还是韧劲十足,不肯轻言放弃呢?
我觉得这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打破。
从到省城进行更高一级别的提告开始,帅家默的参与主动性,明显的增加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他从来不是不聪明,他只是不关心。
一旦他愿意投注精力,他比任何人都敏锐。
他是三人小团队唯一听懂黄知府话的人。
他在省城找中介的时候,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沉默,但在关节之处,他会一针见血的点出要害,以至于他青梅竹马的小伙伴,都要震惊的看着他。
却不知,这是帅家默在和自己天生天养的性情做斗争。
他怯怯的伸出了一对触角,努力的学习和感知着世界。
我想,除了对于算学的执念,还有的,便是察知父母死亡真相的执念吧。
终于有一部男女主角都是平民的古装剧了,没有满屏的皇子王爷将军贵妃,光凭这一点就值得我先给一个星。
同样也难得看到民间与官府的斗法,地方小吏和各级官员的为官众生相,而主人公还是一个有心理缺陷被人看成呆子的数学天才,视角很独到再给一星。
服化道必须再给一个星,不是花里胡哨的现代古装,仔细看细节满满。
叙事流畅节奏也超快,最后就是演员,没想到个别不太看好的演员也演得很到位,帅家默这样的男主人公人设恐怕绝无仅有了,目前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带感,期待后续的故事发展,先放个5星,看完再来评价。
之前看过不少人说马伯庸的作品影视化都只有华丽的包装故事却晦涩乏味所以对这部戏多少有点抵触,但是几集下来意外觉得超乎想象的好看,这真是马伯庸吗?
底层平民视角,有点复古又自然的画风,没有故作高深没有过度的渲染,剧情流畅节奏明快,服化古朴真实,整个就是一个舒服。
戏剧冲突相当强还带点喜剧效果,一口气看到现在越看越有意思,公堂辩论每个人的戏都很精彩,老演员们不必说,张若昀和王阳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张若昀的人物,好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5星鼓励,后续再评价。
如果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是写历史,那这部改编剧是--- 全庸武侠书!
注意,是全庸!
在历史丝绢案的骨架上面,穿上了 言情\武侠\官斗\港剧大律师风\以及成百上千的烂桥段和破丝绸.同时,历史原貌的帅家默本身就是某种利益集团的前台发言人,所谓丝绢案无非是张居正为首的新政推行方与旧土豪地主的对峙.帅家默背后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张首辅派的想法是,利用这位能说会写,被当年历史文献称呼为当时当地讼师的"学霸",巧妙地,也是非常偶然地从县城架阁库找出丝绢线索,再推演到全县全府的土地清丈工作.从而由试点到推广“一条鞭法”。
通过重新清丈土地,抑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同时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而当年推行新法.从帝王到权贵,最想利用的真正大手套,不是帅家默,而是海瑞.可惜海刚峰太硬,太刚.结果呢?这次改革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有着很好的效果,根据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太仓银库收入的总数,不过只有149万两,隆庆元年也只有23万两,但是到了万历15年就有435.94万两。
天启年间更是有327万余两。
张若昀主演的剧,好像总是未播先热。
如果再加一个马伯庸呢?
如果再加一个王阳呢?
古装历史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还未播出,网友们已经将期待值拉满!
自从该剧官宣定档2月9日播出,该剧在爱奇艺的预约人数,现在已达到了474.6万人!
足可见大家对这部剧有多期待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根据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历史读本的第一卷,“丝绢案”改编而成。
该剧一共14集。
而且更令我们高兴的是,该剧首日播出4集,之后每天1集,11天不停更,直至大结局!
这样,观众追起来就更畅快了,不会觉得期待太难受,也不会因为长时间断更而遗忘前边的剧情。
该剧的演员,汇集了12位中青年实力派,下面露珠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该剧的领衔主演有3位,张若昀、王阳、戚薇。
张若昀凭借一部《庆余年》火出圈,之后主演的武侠剧《雪中悍刀行》也收获了很多好评,去年播出的大热剧《警察荣誉》,更让张若昀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之前,张若昀饰演的角色,大多是聪明、鬼心眼多、为人洒脱不羁的,但这一次,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张若昀饰演的帅家默,却是一个“呆子”,一个精通算学、过目不忘,对数字和计算极有天赋的算学天才。
之所以说他“呆”,是因为这位帅家默,不通人情世故,为人耿直率真,而且,死较真,认死理,有错必纠。
王阳,这位大众喜欢的实力派演员,去年,凭借《人世间》中的蔡晓光一角,成为许多人念念不忘的好男友“白月光”,在之后的悬疑剧《罚罪》中,又因为戏份过少早早下线,成为众多人(包括我在内)追剧过程中的憾事。
如今,终于可以在新剧中见到王阳了,而且,这次还是领衔主演之一!
王阳,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饰演程仁清,一位精通律法的状师。
一开始,程仁清是帅家默的对手,后来,逐渐被帅家默的赤子之心感动,于是,转变立场,和帅家默联手为民请命。
戚薇,在剧中饰演丰碧玉,是一个经商天才,也是一位“宠弟狂魔”。
对于戚薇,我的印象里,觉得她特别适合演绎职场女性,古装角色不知她会演绎得如何呢?
该剧的主演同样有3位,吴刚、高亚麟和费启鸣。
其中,吴刚和高亚麟特别让人期待。
吴刚,在《狂飙》中因为疑似整容的脸和眼睛,被观众狠狠吐槽了一把。
但也有人说,吴刚的脸,是因为拍电影《铁人》时受伤了所以才做的医疗整容,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要体谅他。
吴刚的演技是很棒的,古装剧、现代剧、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吴刚都能很好地驾驭。
此番,在《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吴刚饰演范渊,一位曾经的御史,退休后回到老家,又成为富户乡绅中的老大。
应该是一位反面角色。
高亚麟,也是一位实力派中年演员,近几年,很少拍戏,可能主要担当影视制片人和出品人了。
当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就是高亚麟担任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
很少看到高亚麟演绎古装角色,这次,在新剧中,高亚麟饰演黄凝道,一位官场失败的野心家,也是个反面角色。
青年演员费启鸣,在该剧中饰演戚薇(丰碧玉)的弟弟丰宝玉。
丰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但是他是帅家默的发小,当帅家默有难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提供帮助,甚至不惧危险。
除了6位主演,该剧还有侯岩松、翟小兴、房子斌、王同辉、张帆、钱漪,6位中年实力派甘当绿叶,倾力加盟助阵。
比起节奏缓慢、平淡无奇的生活家庭剧来,悬疑剧,总是会带给观众更多的好奇与期待。
刚播完不久的《狂飙》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除了演员给力之外,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悬疑未知、好人坏人的面孔难以辨别,都是观众们喜爱追剧的原因。
《狂飙》播完后,大家纷纷感叹“剧荒了”。
如今,古装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即将开播,《狂飙》亲自下场为该剧打call。
希望这部让数百万人等待已久的古装悬疑短剧,能够不负所望!
今晚8点(2月9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将在爱奇艺独播,首更4集!
期待《显微镜下的大明》!
期待张若昀王阳吴刚高亚麟!
(文/第一滴露珠)
这剧官场戏有意思!
明朝的官僚机构的特色就是“党争”,自下而上,一层层一圈圈各种利益团体抱团,一个200多年的税负漏洞,牵出一大串利益链,从主角平民视角来看一场“官场文化”,好剧!
话说这节奏真是马伯庸自己编剧的吗?
咋感觉不像他的风格呢?
张若昀演技真心不错,他演的角色设定有心理问题,这个好难演哦,感觉他演技又有突破了
改编得很惊喜,本来已经做好很枯燥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整体节奏轻快,语言设计诙谐。
而且里面人物塑造更是值得细品。
就算是主角一派也都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主角一方在团结得表面下各取所需。
丰碧玉&丰宝玉戚薇那个角色开始还以为是感情戏路线,但很快剧里就很直白的开始表示丰姐支持男主的原因就是借着男主来给自己弟弟搏功名,铺仕途。
往好了听叫互帮互助,往难听说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包括看似男主的好哥们,铁磁丰宝玉也是在明白姐姐用心后马上配合,也体现了丰宝玉自己也有往上爬得野心。
这种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往影视剧总是喜欢把反面人物设置得矛盾立体,来凸显人性。
而正派往往单薄只有一面。
而本剧对正方得设计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人得趣味。
而官家更是暗流涌动,从前三集(第四集攒到周末回家投屏看)就最少能看出4派。
知府大人可以说这是目前看起来最简单得派系。
在国企干过的应该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换自己的人。
这不光是为了帮自己的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把原来的团队打散。
让他们不能团建一致的对付自己。
否则下面的人在原来的体系捆绑,你怎么来执行自己的政策?
所以知府大人就是一个单纯想借着帅家默把各县衙原本牢靠的联系搞松动甚至搞垮,让自己能顺利掌权,而不是个空架子。
仁化知县(男主的那个县)为什么把他单独和其他县分开。
虽然都是反对帅家默查丝绢税,但是他的原因跟其他各县却明显不一样。
他不怕查自己,仁化的资料跟州府放在一起,早就查的底儿朝天,他只是怕麻烦,怕知府借着这个事儿后面瞎折腾。
所以不如保持原状,“无为而治”。
其他几县同为反对查案的知县,他们反对的原因从一开始不想掏钱,到最后不想打开架格库。
架格库中是否还有辛密目前情报太少,画个问号。
个人觉得这几个知县都不像是大奸大恶之辈。
毛潘峰,明显脑容量不足,这种人直肠子,太弯弯绕的贪fu感觉也做不出来。
邓思齐,孤傲清高,满腹学识,观感也不像。
至于任意,目前看觉得快入土了,还折腾啥。
当上以上都是我一家之言。
帅家默关于男主,我个人认为剧放在宣传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男主精通算学,不通人情",而演员得表演也似乎让观众确认了这个形象。
但是仔细品味,帅家默他真的不通人情吗?
显然不是。
从他坦然又自然得等宝玉一起起诉,风淡云清得说宝玉要用这搏功名。
从他在呈堂辩诉时专门留了一手挖了个坑,让县老爷自己掉入一条鞭法改革前后的陷阱。
都体现了男主并非不通人情,甚至已经到了人情练达得地步。
但是为什么又表现得如此呆木。
这点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角色,无限恐怖里的楚轩。
智商逆天,洞悉人情却又表现得情商有些低。
从某种角度,我认为原因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不懂人情,只是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到人情上。
但是如果需要用人性布局算计时,却能把队友(郑吒挠头)和对手得心里算的分毫不差。
帅家默也如此。
看似是丰家姐弟再利用帅搏功名,其实帅也在利用丰家姐弟帮自己提诉。
不然以自己的白丁身份,就是投诉无门。
而帅利用提诉让各县分摊人丁丝绢也只是表面,而深层里面暗流涌动得黑暗,导致了自己家破人亡得黑手才是他真正想揭露出来。
而且所带来的风险,帅家默心里我认为也是清楚的,但是也并没有告知丰家姐弟。
最后我想问帅家默大堂上把知府大人拖下水,真的只是耿直吗?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能看得出马伯庸很不擅长写人物关系,所有人物都像脸谱化的棋子在移动。
原著是真实事件,是一个田野调查,但搬上荧幕得有故事,相当于要从原著里抽一个人物来带事件,他选了起事的帅嘉谟,并安排了呆子的特点,这其实没啥毛病,但一深入人物,马伯庸的短板就暴露得很明显。
先不提张若昀演成了傻子,既然有故事,就得有起伏,他老是写帅嘉谟的起伏转折,搞得地方赋税纠纷下的明朝生态,大失色彩。
观众们的内心提前就被帅嘉谟嘴设了评价标准:“错了就得纠正”。
这预设的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主角都是正义的,面对错误不纠正的官员,都是道德的反对面,这其实跟原著内核大相径庭。
《丝绢全书》作为历史真实事件的一大悲剧就是,漩涡里的当事人都明白赋税这里头有毛病,是一笔糊涂账,但每方势力都在繁重的赋税下“求生”,为了“求生”无所不用极其,可以在赋税标准上搅稀泥,可以找同乡在朝廷里的大官疏通,可以聚民生事,这里头没有正反派,更没所谓的道德评价,就是为了展现明朝的赋税制度积弊已久。
丝绢案里,所有人都无法抵抗明朝巨大的、糊涂的赋税机器向前滚,碾压过每一个人。
即使最后皆大欢喜,丝绢案,作为一窥明朝灭亡的一角,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具有巨大的历史悲剧性的。
但剧里明朝官员生态的展现真简单,正反派搬救兵如同斗地主,你出一对二,我就出一对王,看谁官大。
他又塞了很多原著中其他故事的内容,为了丰富明朝的生态。
比如“流官忌惮胥吏”“土地赋税两本账”,视听上也做的特别热闹,服化道精致,创作者很有诚意,无所不用极其想帮助观众进入大明,但没有了巨大的悲剧性,人物就变得很工具化,也就是个景搭得好的故事而已。
只看一集的时候,我觉得这部剧非常一般,一方面进入主线情节太慢,另一方面,把原著中还算机敏的帅家默(原著中叫帅嘉谟)刻画成了一个呆子,这是对学霸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到第二集时我的看法就发生了转变,看完前六集,越来越觉得好看了。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剧。
我觉得这部剧注定是不会让原著党满意的,因为剧作只是保留了原著的核,故事已经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如果是原著党,我的建议是,看这部剧,要抛开原著。
因为原著本来是历史纪实,不是虚构小说,而剧需要塑造人物,制造剧情冲突。
抛开原著,其实它是一部品质不错的历史剧。
故事打乱重组,历史变成了戏说,但内核不变《显微镜下的大明》有六个故事,这部剧拍的只是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名是《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原著中的故事是根据历史史实写的,事件发生在徽州,主角帅嘉谟是徽州府歙县人,他精通算术,且是个算痴,为了发泄自己做数学题的欲望,他进入歙县架阁库拿徽州的税赋账本做起了数学题。
做着做着他发现了个问题,就是歙县每年要多交8780匹生绢,而这些生绢按理说应该是徽州六个县一起交的,但是歙县却单独交,而且已经从洪武年交到了隆庆年,交了两百来年,他觉得非常不公平,就写了一份文书交到了应天府巡按那儿去,自此便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纠纷。
徽州治下的歙县和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围绕此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打足了笔墨官司,甚至引发民变。
这是一场裹挟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巨大风波,暴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朝廷与地方的博弈等种种问题。
剧也是围绕着“人丁丝绢”税展开,也揭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民生疾苦等问题,但是在人物和故事脉络上和书中记录的历史已经全然不同了。
就拿这笔“人丁丝绢”税而言,其实书中写的,是因为土地税而产生的一种税,在剧中,将其改成了“协饷”。
而“协饷”恰恰是在原著中最后和稀泥解决“人丁丝绢”税时才用到的。
我想之所以做这样的改动,也许是因为书中的“人丁丝绢”税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不容易理解,而改动之后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人物也和原著大相径庭,原著中的帅嘉谟不仅痴迷算术,很可能还是一名讼师,从职业属性上而言,他应该是能言善辩的,包括他就“人丁丝绢”税写的文书,也是逻辑清晰,且富有情商。
而剧中的帅家默是算呆子一个,毫无情商可言,连配合黄知府演戏都演不好,但至于他是真呆假呆,是一个玄学问题,这个后面详细说。
剧中的程仁清在原著中是个传奇人物,他原名叫程任卿,是婺源县的司理署印。
但是在徽州因为“人丁丝绢”税而引起巨大风波时,他趁势而起,还组建了民间政府组织,差点就揭竿而起了。
剧中他的职业是讼师,相当于把帅家默的职业安在了他的身上,他相当于帅家默的影分身。
丰宝玉和丰碧玉是原著中不存在的人物,加入他们,一方面的是增加矛盾冲突,丰富剧情。
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帅嘉谟为什么要推动“人丁丝绢”税案其实一直是个谜,马伯庸在书中也提到,说“到底是正义感还是乡土情结使然,还是借机炒作自己?
史料不全,不敢妄自揣度。
”而在剧中,丰氏姐弟,其实有借帅家默炒作扬名之嫌,他们也是推动帅家默死磕“人丁丝绢”税的一股重要力量。
当然,剧中帅家默挑起“人丁丝绢”案风波,也许还有另一层原因,他的父母是因此而死,他要通过挑起“人丁丝绢”案揪出幕后真凶。
仅仅是人物,就将原著中一个人物的属性,分割到了四个角色身上,可见改动之大。
而在故事上,也根本没有遵从原著的故事脉络,改动更加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看《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要抛开原著,如果按照原著的故事看,会发现哪儿哪儿都不对劲儿。
所以作为读者和观众,需要把历史和“历史剧”区分开,允许虚构和改编。
当然,在故事内核上,我认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还是没怎么变的,它还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管中窥豹,带观众看到明朝从上层建筑到底层的种种问题。
而主角帅家默一样是个为追求正义或者说“公平”,被时代和大人物牺牲的小人物。
也就是说,讲故事的方式变了,但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差不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不错的历史剧。
考究的服化道说实话,我对《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看法发生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的服化道相对而言非常考究。
首先场景就具有时代气息,比如府衙,不是想象中的富丽堂皇,而是陈旧甚至于有些破败的。
服装也是一样,一看就是穿过很久的。
仪仗和轿子也富有时代气息,仪仗的旗帜颜色也旧,看来是用了很多次的,而轿子就是木头的,看起来也朴素。
这只是举几个例子,实际上无论是从场景、服饰、道具,都做到最大程度还原,可以看出剧组是用心了的,这便使得这部剧具有了不错的质感。
至少在这方面,这部剧可以跻身优秀历史剧之列了。
鲜明的群像人物塑造——明朝的官场现形记人物塑造上,主角帅家默确实是太呆了,哪怕它是借此伪装自己,也过分的呆了,这也是我对第一集观感不佳的缘故,他在走进架阁库时宛若丧尸。
但我觉得这个人物后期应该有反转。
而在配角的塑造上相当出彩,尤其是对各级官员以及程仁清的塑造,立体、鲜明。
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就是仁华县的方知县,他是一个天天喊着“无为而治”的官员,所谓无为而治,就是“躺平”、糊弄、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赌坊老板鹿飞龙和农民陈大山的案件中,很明显鹿飞龙是放高利贷坑普通百姓的,而且贷款的利息算法有问题,即便帅家默当场给算出了问题,他也不予采纳,反而听任讼师的一面之词,任由讼师道德绑架陈大山,让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他也不是糊涂,也不是不知是非,而是单纯因为嫌声张正义麻烦,所以断案时如何简单便如何裁决,而不管谁有理,更不管百姓生死。
作为一县之长,心中不存正义,不主持公道,可以说是典型的尸位素餐。
在处理“人丁丝绢”案时也是一样,帅家默发现了问题,提了出来,师爷告诉他之后,他一听与税相关,不由分说找了个由头就把帅家默给打了板子,试图让他知难而退。
即便丰碧玉和丰宝玉策划了一个殴伤案,在述说案情时提出了“人丁丝绢”税的事儿,方知县依然百般推诿。
因为他知道“人丁丝绢”税是烫手山芋,所以即便关乎本县每一个百姓的利益,他也置之不理。
到了后来捅到黄知府那儿,他倒事先给其他几个县的人通风报信,合伙设计阻止了帅家默的提告,别的县官都在为自己的县争取利益,而他却全然不顾本县利益,只在乎自己是否会遇到麻烦。
所以方知县是典型的混日子的懒官,他只在乎自己的日子是否过得滋润、清闲,全然不顾民生疾苦。
帅家默一个小老百姓都想把一笔糊涂账搞清楚,为一方百姓争利,而一个父母官,却揣着明白装糊涂,真是讽刺。
而相比之下,黄知府倒是难得一遇的好官,帅家默提告之后,他千方百计试图想搞清“人丁丝绢”税的原委,想要分摊出去,替仁华县减轻负担,但是奈何各方都有阻力,寸步难行。
他最后不得不让帅家默往上一级告。
其他几个知县也是各有特色,邓知县也精通算术,而且沉着稳重、逻辑清晰、善于机辩。
而毛知县则是率性耿直,那半句“这苛政猛如虎”,差点把我笑喷了。
任主簿则是老谋深算,也颇懂如何跟上级哭穷。
当然,前几集中也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讼师程仁清这个角色,他号称“给多少银子,就讨多少公道”,巧舌如簧,一件事儿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说成黑的,唯利是图,心中无公理、无公道。
而到后期,倒出了个反转,原来他也曾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应试时遭人陷害,三观从此改变,变成了一个看似只在乎钱的人。
实际上,这些官员的刻画,基本呈现了明朝的官场图谱。
有理想者被倾轧,当权者混日子,想伸张正义者左支右绌施展不开,哀民生者也无力改变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现实……原著中,各县知县推诿“人丁丝绢”税,是因为苛捐杂税让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所以再多加一点也会让百姓苦不堪言,剧中的也通过几个知县之口表现了出来。
“人丁丝绢”税的博弈,其实不仅只是地方上各级官员的博弈,更暗藏着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试水”,所以帅家默一介草民,才会得到上面的支持。
帅家默一个升斗小民却卷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争斗旋涡之中。
原著中,他的卷入是不知不觉的,而在剧中,他的卷入也许是有意为之的,因为他的父母就是因此案而死。
帅家默是真呆还是假呆?
剧中帅家默确实过于呆了,但他真呆还是假呆却是存疑的。
一开始我认为他是真呆,但是渐渐发现有点不对劲儿,他在第二集之后的种种表现,又仿佛是假呆。
后来觉得他呆可能真呆,但不傻。
之所以觉得他假呆,是因为他看起来虽然很呆,但在一些关键时刻,还是很机灵的。
比如在争论“人丁丝绢”是否对得上数目时,邓知县认为数目对不上,因为还有运输的费用要算进去。
而帅家默临场思考了一会儿,就找出了对不上的原因,因为嘉靖年间就开始实行官收官解,所以运输的费用就不用县里出。
数目是对得上的,临场反应能力很强,而且条理清晰,讲起话来也不呆。
如果说这只能说明他的算术能力和逻辑强,那么下面的例子,就足以说明他不呆了。
第一处是,帅家默被关押后,丰宝玉去牢狱里看他,问程仁清所说的他是为了替父母报仇才提起“人丁丝绢”借以搅乱金安府是不是真的,帅家默本来在算算术的手停了一下,然后又明知故问“哪个?
”手停那一下,说明他明白丰宝玉说的是什么,问“哪个”是故意装傻。
这部分是比较明显的。
后面他又说,他父母的事儿他一件都想不起来了,这很明显也是谎言,他脑海里其实反复出现父母死亡那一天的事儿。
在释放帅家默后,黄知府对他们说了句“在金安府,就别想再提告了”,帅家默反应了一回儿,终于悟透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也就是说可以去金安以外的地方继续提告。
听得懂弦外之音,和他此前似乎听不懂弦外之音,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处是在应天的酒楼里,和讼师说起黄知府让他们越级上告的目的,帅家默就推测出,这是黄知府想要一个理由继续调查。
丰宝玉当场就意识到不对了,他说:“这么精妙的推测,是你想出来的?
”
所以综合来看,帅家默很可能是在扮猪吃老虎。
他以自己对算术的痴迷,塑造了呆的人设,让人以为他很呆很傻,但实际上他是呆而不傻。
呆很可能是他的保护色,而他也真可能像陈仁清所说,是为了替父母报仇,利用“人丁丝绢”税把金安搅合得鸡犬不宁,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查清父母死亡真相,为他们伸冤。
结合帅家默的身世而言,他父亲的死和“人丁丝绢”税应该有着莫大关系。
很可能,他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发现了“人丁丝绢”税的问题才被人栽赃陷害并谋杀的。
因为他父母死那天,有人和他父母喝酒。
而好几个人貌似都对当年的事儿知情,任主簿、宋通判、范渊貌似都是知情人。
原著中,也就是历史上,在帅嘉谟(也就是剧中的帅家默)之前,有两个人都曾发现过“人丁丝绢”税有问题,但这两个人还没扑腾出什么水花,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很有可能,就是被其他县的人给弄死的。
这两个人叫程鹏、王相,和帅嘉谟毫无关系。
但剧中把这两个人死亡的事情安在了帅家默父母身上,让他执着查“人丁丝绢”这件事有了强大驱动力。
帅家默死死咬住“人丁丝绢”税,很可能并非只是执着于税与数字,而是意在为父母伸冤。
毕竟他父母是因为这件事而死,想搞清真相,揪出真凶,还是得从这件事开始。
所以我认为他的呆很可能真的,但是他呆而不傻,就是在搞算术时可能显得呆,但是在需要和人辩论以及需要处理关键问题时,并不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面说了,之所以几个县为一笔几千辆银子的“人丁丝绢”税掐得头破血流,是因为苛捐杂税太多,百姓不堪重负。
原著中提到,明朝有反复征税的情况,这也是赋税繁多的一个原因。
底层生活困苦,比如一开头的陈大山,都被逼到借高利贷、卖女儿,而上层阶级依旧歌舞升平。
剧中有一个细节,程仁清去拜会吴刚老师饰演的退休大官范渊。
范渊正在包书皮,说是回头也送他点书皮,程仁清说了句“书皮比我的书都贵。
”仅仅这一个细节,就可见既得利益者的生活之豪奢程度。
为什么这些既得利益者要反对“人丁丝绢”税的均摊呢?
他们考虑的恐怕不仅仅是当地百姓的利益,应该主要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这也包含着地方的豪绅与朝廷的博弈,而这也是这部剧的看点。
历史上,那笔“人丁丝绢”税最后依然是笔糊涂账,虽然看似解决了,但实际上并没得到实质的解决,这包含了各方的妥协。
“丝绢案”引发了巨大风波,导致了东南地区动荡,所以最终,为民请命的帅嘉谟成为了平民愤的背锅侠,被抓捕惩处。
对,问题虽然也得到了和稀泥式的解决,但提出问题的人,也被处理了,他最终被发配戍边,再无消息。
帅嘉谟作为一个小人物,最终背的却是时代和大人物们的锅。
而剧中的帅家默也同样如此,他的父母被裹挟进了官场斗争博弈的旋涡,而他自己也卷了进去,很可能,也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而一笔糊涂账最终糊涂的解决,也是时代的悲剧。
小人物就不配追求正义和公平吗?
这是值得大人物好好思考的问题
回看生产力的上升和历史的循环,大概会对共产主义灰心一些吧。
从大明赋税引发的案件,选题足够新颖,但也仅限于此。张若昀僵硬无神的演技,戚薇夸张乱飞的五官,加上男二恼人且弱智的设定,把一场好好的案件弄成了四不像;四集弃
从第一分钟精彩到最后一分钟,节奏特别紧凑!质感很好,演员们台词也很厉害,各个都在说rap~期待第二部!!快给我拍!!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张若昀的演技是怎么被吹起来的?
看了大家吐槽的点都是演技上,其实感觉中规中矩吧,没有差到影响观看,评论一个片的好坏还得是故事。看完全集得出结论,这是一部十分成熟的爽剧,有笑点,有爽点,有悬疑,有洗清冤屈翻身做人,打败大地主,甚至感觉结尾爽到有种不真实感。加上服化道,人物台词,都挺有功底,既贴合历史,又没那么沉闷。总之是很容易看进去的电视剧,而且也能看得出制作人员的用心,因为一个一般般的演技就否认了这部剧,确实对这部剧有点不公平。
水平不像这几年拍的,戚薇挤眉弄眼五官乱飞,张若昀疯疯癫癫装神弄鬼,到底用显微镜看大明什么东西啊……
丑,且没有演技!
情节紧凑,很有质感,环环相扣,所有伏笔都有回收,剧情改编的非常有意思,张若昀这次和往常很不一样,真是演啥像啥!这部剧完成度非常高!方方面面都很完美!我真的太喜欢了!!
今年神剧!应该上星啊!和爹爹的几次互动我都哭死了 先牵经纬引衡量 我都会了! 官场的推盏太精彩了!
目前篇幅略显尴尬,要么更短更紧凑,要么更长更深入。大明“扫黑反腐”味儿还是有点冲,感觉写得很别扭分裂,一方面要分解体制运行,一方面又要不时来几下“上面意图是好的,是底下执行出了问题”。申冤告状,千百年来仍只能寄望于天降青天大老爷。2.5
很久没有这么担心过一部电视剧里主角的安危了,毕竟真的是谁来都能弄死他,一个毫无主角光环的工具人。谢谢编剧,给了一个普通平民主角圆满。没有完全的坏人,也没有除恶必尽,谢谢认真的剧组,明代的税法、官场、民生、人情,涨了不少知识。古装剧太久没出过这种精品正剧了。
良心好剧。运气不好,跟在《狂飙》之后,影响了流量。这剧挑观众,它不是全家乐的爽剧,适合独自沉浸式观看,分神就会迷糊,跟不上剧情。主旨和话题不宜展开,也影响了流播。最爱王阳庭辩大段大段台词,服气!
剧情紧揍,张若昀表演帅家默得心应手。
地方知县互相勾连,胥吏阳奉阴违,乡绅犹同恶霸,主持公道的巡按巡抚不过是为了履历风光,为官之人不为民而为己,这是比扫黑除恶更高级的官场现形记。
不行啊,张若昀
张若昀真是演啥都一样,这部剧直接五官乱飞了,剧情生硬地让我尴尬😅
桃超爱马伯庸
美术惊艳,摄影考究,满满电影感,肉眼可见投资不小。故事相对原著等于重写,也必须重写,加了悬疑、喜剧和动作戏份,节奏也可,就是张若昀演得奇怪,书呆子又不是二傻子,当然他在剧里也是扮傻。
看到第四集了,不好看,服化道>叙事水平,确定只有男主“低智”吗,我怎么觉得里面每个人都很低智?二流剧本的通病了。看得出来,每个角色的每一次出场,编剧都试图制造戏剧点立住角色的人设,但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王倦在大宋少年志里的表现手法,而不是高高拿起最后只是轻轻放下,留下观众满心疑问“然后呢?就这?没了?”国产剧现在是发现一眼粗制滥造骗不了观众了,就开始生产一些看起来服化道不错又有所谓老戏骨熟面孔的“伪质感剧”,但这种伪装出来的精致感经不起任何推敲,不如先多花功夫磨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