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导演,《刺青》可以那么的言之无物,而《漂浪青春》却让人看到千帆过尽不明白是周美玲的导功瞬间提升了,还是来自于她新收获的感悟我想起一位朋友她最深远的一段感情也是发生在某个女孩子身上但后来,她因为第三个女孩子转身离开了而第三个女孩子后来也因为第四个女孩子转投男孩子怀抱了第三个女孩子为那个女孩自杀过一次也为后来的男友堕胎一次而我的朋友从纠缠其中再到一路看着这一切发生发展成为过往,10年就过去了所以我看《漂浪青春》的时候,感觉重点不在于“同”字,在青春二字可以调查一下,“拉拉”这个称谓在中国究竟出现于何时,还有T和P应该不超过10年吧青春呢,青春在你心目中是多长的时间范畴,又或是到老亦有的心态?
所有同性相吸的人们,大抵青春年少反之则不然且令人哗然,“所有青春年少的人们,大抵同性相吸”因此我说,G 和 L们,他们是千姿百态的青春之一他们的爱情当然亦是千姿百态的爱情之一,这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见到,把女同生活表述到老死层面。
而一旦谈及殊途同归的“死亡”,所有人无论国界阶层抑或性取向便没有分别了爱情是不是地老天荒至死不渝,古往今来有千千万万的正方反方而中国拉拉们的爱情是否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的确就处在有待检验的时期因为,恐怕还甚少有人去到天命之年无论男女,40岁都绝对还有追逐爱情的精气神儿,也绝对有可能轰轰烈烈但,50岁、60岁呢?
作为女孩子,你和你的爱人50岁的时候,面对着彼此,依旧可以谈笑风生,依旧可以出入消费场所吃饭唱歌喝酒打台球60岁的时候,即便只是每天起床后一起吃早餐看报纸然后出门买菜散步赏花晒太阳聊天,依旧可以出双入对,并且浓情蜜意地笑谈20岁时纠结于彼此之间的、如夏花般绚烂的女孩子们是这样吗?
有可能的。
我相信有人可以做到。
可能也有一部分人会说,她们将在27岁或是30岁自杀升天我有时会想象自己面颊凹陷、皮肤松弛、头发稀疏花白、身体布满老年斑的样子其实《漂浪青春》里,不过只有水莲这一幕在讲述老年拉拉的境况妹狗、竹篙、菁菁,她们这些角色就和其它所有关于拉拉的影视作品一样无非是being以及will be拉拉的青春年华的女孩子们在现如今,这样的女孩子浩如烟海,还有更庞大的队伍处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可是,会不会有一个“将来完成时”的时间点,这些女孩子终究与旁人无异,只是在她们自己心里,回想过往的青春时,她们会用上一个过去式的“was”。
我说的是现实,而不是电影。
电影里,只有水莲这个老年角色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从一而终即便如此,我们看到她从一而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她的爱人先行一步这是命运之不可控的部分,又或者,是导演无法找到一个可以饰演老年T的人又或者,当T活到老年,皆不似T?
我们也可以说阿彦也代表了从一而终的G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她那位爱人先生的背叛行径且,若非把这一切比对现实,艾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代价若非把这一切比对现实,一位老年痴呆的L和一位被劈腿且患上艾滋的G,因曾经假结婚,而携手陌路……这结局如鲠在喉人都是这么矛盾和不纯粹的,我、你、周美玲皆是如此自己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周美玲清醒之中,也一定有着困惑她鼓励青春的纵情,同时也用苍老来恐吓我们放浪形骸或是洁身自好,飞蛾扑火或是谨小慎微,青春再如何千变万化都有意义、都不枉此生、都无需遗憾、都不该怨恨,都是漂亮的一笔漂浪青春,随波逐流只是那随过的波、逐过的流,即便绵延至死,也终将是心底的海,只供自己澎湃。
去年看刺青,毫无感觉,我对于做作有十足的抵抗力,至于为什么这会还看周美玲的新片,毫无理由就是唯一的理由。
凭良心说,即使我看得有些坐如针毡,它至少比刺青好了。
我去百度查了查周导的简历,上面说她不为拍片而拍片,视拍片为修行,并说其作品透露深厚的哲学背景,重视文学氛围,并讲究美学艺术层次;其说故事方式常有“寓言”式的深度与趣味,对生命课题用力之深,令人印象深刻。
这段话她定是当不起的,她作品中的起承转合还相当生涩,火车的象征意味已经老旧到不能承担任何哲学意义,而文本,稍有好转但依然延续着所谓残酷的风格,以第二个故事为最,正如柏拉图所说,孩子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怕光明。
成人有意的营造黑暗,虔诚的与黑暗纠结并以此为美,在我看来已经比剧情更不幸。
这是我坐如针毡的原因。
第一个故事虽然大背景也够凄惨了但至少菁干干净净的,身残志坚,并且终是爱到了底,脸上平和不后悔,第三个故事竹篙也比第一个故事正常了许多许多,哎,第一个故事里她的头还能看么?
平平常常的青春期疑惑,女生能爱女生么?
我是正常的么?
诸如此类,无功无过,只是想到年轻时风骚的水莲老后变成了那个样子,无关性向,全然是人格的倒塌,依然坐如针毡。
我根本不想领会火车咣当咣当的像把铁铲一样挖出或埋掉的时间有多让人心醉或是心碎,也不会被他们彼此在时间的途中遇见时空旷的神情打动,我只会因为第二个故事那样的猥琐而生气。
好的悲剧冲突来源于人自身的向上和社会的冷漠规律的摩擦,而不是来自于个体之间的软弱与缺陷的碰撞。
当我看见阿彦居然能就穿着那样的衣服坐在公园里自如聊天的时候我真想骂娘,并且他还有脸在被打了以后骂那个他明知有着痴呆的水莲,只能说自尊自爱这件事在艾滋来临之际顺利被遗忘了。
想起荒人手记,朱天文的开头我很喜欢,要是能像弘一法师那样,用他前半生繁华旖旎的色境做成水露,供养他後半生了寂无色的花枝,尊严不与疾病同生同减故事便会不一样。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什么时候能真正的具备哲学观念,什么时候能不像上瘾一样的捏造残酷就好了,中国的电影什么时候噱头能再少一点,内容独立支撑影片的机会能再多一点就好了。
竹篙真是年少时喜欢的少年模样 白衬衫 凌乱的短发 不太精致 却干净又阳光 懵懵懂懂 喜欢 又不敢说出口 对未来的世界憧憬又无望 多像那时我爱的你啊 长大了的竹篙 还是没变 还是喜欢女孩儿 还是男士打扮 只是原本的阳光更加的沉淀 多了丝忧郁 喜欢的人就在身边即使有些窘迫你拉琴她唱歌也是人们所说的神仙眷侣吧她们的青春也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她们的人生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简单却不单调 烟火气三个故事打乱时间轴 却很有新意喜欢这样朴实无华 却让人忍不住回忆的电影
《漂浪青春》是一部女同性恋电影,朋友推荐我看的,叫我看完谈谈感受,几天前写完文字,没有发出来。
电影是3段穿梭时空的故事,我个人认为 影片的基调 是悲伤的,片名,结合片子,认为应该是 漂零流浪的青春凋落看过之后,突然觉得其实是国家的法制不健全,才导致影片人物的悲惨结局。
我希望大家都应该先看这个片子再读我写的字,3个段落中,应该是后2个更彰显片子的意义,特别是中间(老年阶段),全部看下来,人一生,很快年华老去,青春枯萎,漂零流浪。
影片中有幽默好笑的地方,但更多的是让年轻的同志朋友们立志,不管你是小拉拉,还是小gay男,不要哀叹,要积极想办法,不要自私,要更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争取同志群体的合法权利,你可能有很多精力用不完,那没为什么不投入进来,献身于(现身于)同志群体公益事业呢?
现在大家都还年轻,不能疯够,玩够就算了事,只要你想做,是有途径的, 通过各种方式,一点一滴做。
第一个情节:老年的les水莲和gay阿彦在城市公园的座椅上休息,两位中老年人静静地坐着休闲看风景,路过的3个打篮球的少年看到阿彦穿着女装,以变态为借口开始殴打阿彦,在公园玩耍的人们看着阿彦被殴打,居然不管,不但不帮忙,反而露出鄙视的表情,走了,同性恋该死,打死了,连白眼都不看一眼,这还有天理吗?
简直是世态炎凉。
这和《遭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被几个小孩子用石头打破头,死在干枯的河边。
很相似。
难道同性恋就该被歧视和殴打吗?
被殴打了该怎么办?
这是法制社会,依法治国,国家应该颁布《同性恋人群保护法》,以及《同性恋反歧视法》。
同性恋人群是少数人口,弱势群体,遭到殴打,应该有法可依。
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国家政府,学校,从小就要教育学生,把《同性恋人群保护法》,以及《同性恋反歧视法》写进国家宪法和各级学校的校规和学生手册。
良心何存,看谁不顺眼就打人,社会不乱套了吗?
第2个情节:老年的les水莲,失去了同志伴侣阿海,一个人得了痴呆症,老年的gay阿彦,染上艾滋,遭到同志伴侣阿翰的遗弃,两人都没有子女,晚景凄凉。
看到这里,同志群体都在想,我老了怎么办?
于是,哀叹,悲惨等等情绪都来了,这不是个人遭遇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应该颁布政策。
有了《同性恋婚姻法》的出台,我们就应该看不到 年轻时代的一对gay情侣和les情侣假结婚的场面。
老年的gay阿彦被遗弃后也可以得到一般法律夫妇的赔偿安置费,老年的les水莲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慰问金。
最重要的是同志群体的养老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农村的异性恋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国家会对异性恋夫妇(年满退休年龄)每个月发放照顾金,一个中国影迷问刘晓庆,“你是和林青霞同时代的人,她们都相夫教子,你为什么到了这个年龄没有孩子,遗憾吗?
刘晓庆说自己曾经在法国住过几年,一度喜欢小孩子,法国一家杂志的总编辑说,中国有这么多人口了,你为什么还要生,刘晓庆说,我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总编辑反问刘晓庆(什么是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个法国人就和刘晓庆一起讨论孩子的问题,刘晓庆说自己没有生小孩一部分原因是想给中国人口减压。
以此可推,同性恋夫妇没有后代,国家可否进行照顾呢?
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为什么要照顾同性恋夫妇?
因为同志群体为人类人口压力做了贡献,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过多,很多问题都出现。
第一个是医疗,教育,社会治安,就业,衣食住行,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料。
地球母亲承受不了无限制的人口增长。
交通堵车,私家车太多,汽车尾气,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吸二手烟都很痛苦,何况成千上万的车辆的废气,对地球环境的伤害无穷大。
长此以往,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大大下降,我们看不见蓝蓝的天。
中国大陆应该有公益事业型的同性恋组织和团体,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组织和团体筹集资金,企业捐助资金,建立同性恋养老院,同性恋自己也有积蓄,这样就是多重保险。
《同性恋反歧视法》《同性恋人群保护法》《同性恋婚姻法》这些还没有诞生的法律,全社会的人都是受益者,不仅仅是同志群体 ,大家中学应该学过《生物》,应该知道(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
地球需要同性恋。
Directed By Zero+Hoho,About Les刺青,也是她拍的还有艳光四射歌舞团,据说是一个系列刺青,当时看完了很有印象并非是因为有杨当时就有种感觉,这人的片子很对味是脱落于其本身的另一种游离态的物质,很以太关于这部片子,也许是想到了也或许,没想到,是预料之间的喜欢轰轰而过的火车载着她们久远的心事还有,爱,及那温润的呢喃恍惚,迷茫,却也不断寻觅着,如此执着那样空灵寂寞的声音,安静地抚过很美丽地徘徊着,旋转着揉进耳蜗穿过隧道,遑遑而逝时间走得那样缓,那么喘她们的迷惘,她们的失措,她们的偏执用华美的生命奏了一阕爱的篇章竹篙对菁说着,你还有我啊看见最爱的她们双手紧扣喜欢就是喜欢啊,是男生是女生又有什么关系,妹狗在教室里这样说着坦然而毫不掩饰得让人心痛我也在等你们回来,妹狗这样说着,幸福在眼底流连是最真挚,最美丽的初恋因世俗的眼光,隐瞒了自己的性向她们结婚了带着自己的爱人远走高飞多年后她的海,已不在他的,不再她,仍在寻觅失去的爱他,已是无去无从的人却成为了彼此下半生中的人这也是因为爱,让他们可以安然的相依为命少年的少女,绑得平平的正在觉醒的胸部一种少年的迷惑我到底是男还是女旁人一次又一次的疑惑她,亦然直到,有那样一个夜晚一个不喜欢自己身体的女生,水莲告诉她可是女生可以爱女生吗,她困扰着不解当然可以,爱就爱了啊然后亲昵的吻,好像有这么一种安全感释然的开怀着,手风琴也快乐着,那是一种心境疑惑,而已,等待天更明今天很早去电影社活动教室,给高一的放片跟着他们一点一点地看,好像是第一次看 漂 似的很好奇,很开心,其实之前已经看过不下三遍了第一次觉得作起了社长给不解的小孩们讲着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造出这种感觉,怎么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很蒙太奇这是对这片子的另一种祭奠长镜头,会有种时间的延伸感,给人以思考品味的空间,而让片子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张力,遂于一部好片子,是不应该缩略着看的,会稀释很多影片原有的味道,变得淡然无味而无趣电影里之所以会拍阿彦在出走时看到了街边贴满了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海报,是为了对比“水莲”刚开头的婚礼,举办婚礼的原因是为了掩饰对方是同性恋的身份,也正说明了当时社会对这种现象的排斥及鄙视,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与真正恋人的恋情,才会如此下策,而多年后,却在街头上看到满目的同性恋题材电影的海报,也正说明了,时代的变化,人们将不再用世俗的目光谴责同性之间的爱,而他们也不再因此而被压抑电话亭的玻璃上映着《刺青》的影子,阿彦踟蹰地按下熟稔于心的号码,等待着恋人欣喜地唤名,最终,使不出所料的结果,现实得伤人,刚得来的,可以被人认可的勇气,殆尽我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他穿着她的女装,逆着风景流过的方向,寻寻觅觅,镜头前的她,茫然而不知所往阿海啊,你是跑哪去了,同是寻觅,却是有所想念的,那种远去的无力感,在带走的风中飘摇两人坐在石椅上,望着远方的霓,等待着,那迟到的列车也正是在那列火车上,妹狗长大了,同在风中消逝的信还有单薄得背着手风琴的少年,站在车尾,望着压过的轨迹,枕木很乖地躺在那Some say,这片子是因题材的敏感而存在的,我则认为不然,虽然情节不多,却很细腻地把握了人的心理,镜头很意识流,也正因为不多的对白,才更有韵味,而所谓同性恋,也许有点侥幸,但并非真正的重点,我想导演也本无意用这样的方式颖取观众的眼球,未免太龌龊,而是一种结合社会现实的特殊的人设,从这样特殊的视角,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去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并非易事,光是剖开最有吸引力的表皮,就已让人苍老,不抱着发现的心情去对待她,怎么会注意到人性中的美丽窗外的风景,非呵飞,勿停留,飞也似的,明晃晃的,始终留恋,但也无悔她们的爱,很温暖
看《漂浪青春》,听那悠悠余回的声音在时空里回荡,那首歌叫《香香》。
影片中房思瑜的版本扣人心弦,片尾许景淳老师的演唱更是感人肺腑。
好的影片亦可造就好的音乐。
我们都在成长,周美玲惯用的唯美主义,却跳脱出了《刺青》中刻意的矫情。
《漂浪青春》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电影的影像中处处透露着怀旧的味道,火车轰隆隆驶向远方。
竹篙回望来时的路,驶向前方又走入回忆。
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就是完美的整体。
周美玲是个好导演,她像男版的杨凡。
相信看过《刺青》也看过《漂浪青春》的人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她的进步是明显的,她用人的眼光是独到的,她安排的故事会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在影像中看到无奈的同时又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一个好的导演应该让观影人看到希望。
生命的美好恩赐在于完成,这一路虽然坎坷,我却能独自走过,并面带微笑回味它的坎坷。
刚刚看完就开始回味起剧中的情节、人物、音乐、情爱然后忍不住的想微笑只有我这样认为吗?
这是一部温暖又美丽的片子。
我想,这要归功于三段故事巧妙的顺序编排第一段故事,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让人静默期待、观看第二段故事,是花朵盛开到凋谢的过程,让人屏息皱眉第三段故事,是种子的阳光下的成长,让人甜蜜微笑不得不承认,片中有着很多同性爱在面对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的无奈,让人觉得压抑难过尤其是第二段的故事这是三个片段种让我觉得最动容的一段暖暖的爱和若隐若现的忧伤像无限长的麻绳一样缠绕着不断的延展而第三段中的竹篙是最让我喜爱的那样的干净和美好尽管整部影片通过三段不同人生年龄段的故事道尽了他们、她们在勇敢的选择了同性爱之后所要面临的诸多近乎凄绝的状况和结局可,看完之后的回味,我仍愿意认为它是温暖又美丽的这样认为,仅仅是因为片中满满的爱的气息尽管是同性之间尽管这份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尽管她们、他们,最终面临的会是孤独终老的结局可,只要勇敢的爱过,已算值回人生的票价了吧
同志好友,看完个个说酸楚,说震撼,那么我们在因何酸楚,因何震撼。
同志片的导演不太愿意在作品里表现“生活”这么沉重的话题。
同志两个字本身就重千斤,同志的生活更是很难想像和把握好的。
那么就只讨论爱情好不好,复制异性恋的模式,谁都想得出,拍得来。
两人正当青春年华,衣食无忧,现实因素概被忽略,相爱就好了,爱就是全世界。
但是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当然是爱的动物,否则不会强迫自己面对这超越性别的爱。
我们亦是最无措的一群——当透过爱情的面孔,看到比异性恋更加复杂与沉重的现实压力时:父母的疑虑,出柜后的冲突,甚至与家庭的决裂、出走;朋友的不理解,同事的议论和猜测;更加尖锐的,谁都不愿想的,老了以后怎么办?
我们不是超人,我们想躲,想逃,周美玲拉我们回来,揭开幕布,和我们谈论这个话题。
赤裸裸地,甚至是残忍,但的确是现实的未来一种。
青春的轻狂,中年的迷茫,老年的艰难,都在片中淋漓尽致。
年轻的我们啊,爱上一个女孩是那么容易,轻扶她的腰共歌一曲,带她骑机车去兜兜风,在雨里替她挡寒遮湿,朱唇相碰,炽热难挡。
那时所憧憬的未来,难道不是简单和美妙的吗,“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嗯,我也要找到一个可以爱我的人。
”独立生活啊,不顾一切的相爱啊,嗯,还有什么吗?
这就是我们所能够想象的一切,所想要拼命到达的最终美好了。
假结婚是最无奈的选择,大概最初谁也不会主动愿走这条路的。
假结婚不等于是对异性恋的妥协,对口口声声要抗争的传统爱情的屈服吗?
可是为了不分开,这是矢志相爱的同志们最低底限了。
(这个桥段我记得无人用过,李安在《喜宴》里也只是安排gay和直女假结婚,但其实真正选择假结婚的通常是一对拉拉和一对gay,这样两方都有对家庭和社会的交待。
)同志们爱得再烈,也不会有结晶——孩子。
相依为命的两个人,若你先走了,我怎么办?
若我先走了,你又该怎么办?
委屈地活着吗,在怜悯和同情里苟活着吗,两人数十年并肩携手,未惧过任何猜忌和眼光,却在此时,人格都坍塌了。
没有后代,彼此就是对方的血脉,走了一个,根就断了。
未来有很多种可能。
这可能是我们的开始,但并不一定是我们的未来。
p.s. 愿天下所有的同志情侣爱情长久,永志相守。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沉浸在前任女友去结婚生子一个人打算孤独终老的心灰意冷里,而第二次看,是跟你一起。
内心诸多感概,爱让人变得勇敢,自信,坚韧。
昨晚上看钱多来的日志,念给她听:不管天塌地陷还是你爹妈我爹妈不愿意还是你丢工作或者我失业还是生病还是中大奖还是捡到钱还是将来你我各自功成名就或默默无闻还是一方发达一方依旧闲散还是你又骗了我我又过分欺负你还是不小心出轨了还是我做糊了菜你忘记烧早晨我要喝的温开水还是彼此有些倦怠还是任何事情将你我伤的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只要活着,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火车在风琴声中驶过,年轻的脸,苍老的脸,女人的脸,男人的脸。
时光在空间里走过,带来自由,带走的却更加多的多。
这是飘浪人的命运不是吗。
在这个时代,放弃被认可的家庭,选择了某种真实或任性,当然也就选择了这种结局。
但是我们看到的压根没有什么酸楚和悲凉,只有影片一直试图传达着的淡淡善意和温暖。
第一个女孩她有一个妹妹,无论多难都不想把她给人领养。
小女孩上学的时候失明的她动作熟练的给她灌水,女孩却赌气先走了。
但是没关系,18年后,遵守了监护人“成年之前不准见面”的约定的她去到那个家里。
妹妹的声音改变了,妹妹的笑容她看不见,但是那声音里面也有笑容,那个声音说:“我也一直在等你们”。
第二个女人她有一个丈夫。
年轻时候活泼快乐的她即使在痴呆以后脸上还留着开朗明媚的痕迹。
她会撒娇,但是更多的时候隐忍而执着;她会忧愁,但是她说:“在外面不要说的这么直接”。
又说:“你不要又这么打扮,会被别人说男人婆。
要是我爸看到了就不好了”。
两个“老太婆”坐在站台上,非常的喜感。
没有一丝一毫爱情的婚姻,荒诞的婚姻,但是成为支撑彼此活下去的唯一归宿。
第三个女人她有一个母亲,一个朋友,还有一个前辈。
她的母亲一边迫切催促她接受自己是个女孩这个事实,一方面又孜孜不倦地为她经营退路。
而她最后踏上了离家的旅程,带着母亲让她学的手风琴。
一个朋友,愣愣的眼镜男,像女孩子一样爱撒娇。
他们彼此打趣,青春的眼睛看着远方的景色。
至于那个前辈,为她打开了这条旅途的前辈,美丽的,热烈的女子。
她们在车里热吻,吻完之后却哈哈大笑。
她问:我们以后会怎样?
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那笑声预示了某种勇敢向前的姿势。
流浪的路途上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一曲低吟,一个笑容,一双手的温度。
更有那些安然生活的女子,怀着对宿命的敬意坚强的生存。
而日子是无论怎样都可以过下去的。
再微弱的人间情谊,再细小的人与人之间的维系。
我最喜欢《水莲》篇的最后,阿彦在黑暗里无声吃药的场景。
一丝淡淡的无奈。
一种沉默的感情。
这也是我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过分脆弱的,却依旧非常美丽闪亮的维系。
第二段看得人确实让人…
学校Ftp下载谁知道是这个题材。
漂浪青春這個名字很扯。但周美玲是明白了還是表用大明星的好。比起刺青是稍強些。趙逸嵐長得像長髮飄飄的韋瑋。音樂監製許景淳啊,我聽過的好聽的閩南歌全都關於她。p.s她還自我kuso弄出個男版刺青,布袋戲充斥著艷光四射歌舞團的影子。
除了有些做作,其他都还不错~ 还有山寨版的刺青海报。。。。。
爱就爱啦!为什么一定要做别人喜欢的那种女孩。赵逸岚蛮可爱的!
姑娘挺帅的,不当t可惜
虽然有点乱...
被part2打动了,想起《如果墙会说话》,没有子女,你就是我所有的血脉,你走之后,老无所依。皮埃斯,难以想象导演同样执导了《刺青》,同类题材,怎么水准差那么多。
拜拜啊,我的爱人!!!
最后一段还好,但也要人耐着性子能走到那里。矫了。
没有看完…
比刺青好看。
没看头
真的很像蓝色大门的节奏 虽然把并不喜欢LES片的我给看困了 也不能否认其中一以贯之的铁道和交错的命运是我喜欢的叙事 水莲一段也不错 好尾巴
让我心痛的不是爱情
又是一部爱的三段式,只不过这部是关于女人的,关于女女的,关于同志的,而且还互相牵连纠缠。。。爱就爱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片子有着台湾那种特有的细腻, 看着很舒服。。。
看着挺无聊的都看不下去了,但是结尾有那么一小段调调蛮让人喜欢的。只是很困惑,水莲和竹篙年纪差那么多么?
還不懂事,感覺很壓抑。
青春就是混乱。漂浪二字我以为用得妙。越到后面越是“漂”越是乱。青春不会离去,只会碎裂成一片一片镶嵌在我们心中。
看完很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