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性维系文明的灯火: 无论是自以为是的正常人,还是千夫所指的神经病,都应该被一视同仁,身份没有高贵,能高贵的只有人性,比如后者,他一样该被尊重,享有荣誉,这不是人道的伸张,而是人类都本然就具备的人性。
电影《教授与疯子》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一个把陌生人错杀的人,被送到法庭,被认定存在精神问题,属于精神错乱的情况下杀了人,所以判决让他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其实也是终生监禁。
疯子是美国人,过去是一名军医,参加过内战,战争让他得了抑郁症,他来英国也是一种逃避。
他因为自己错杀了无辜而深深自责,愧疚,痛苦,把自己的退休金都让人送给了死者的妻子,现在已经变成了寡妇,对如何照顾儿女而一筹莫展。
开始寡妇对杀害丈夫的凶手恨之入骨,拒绝了他的钱,但是后来寡妇原谅了他,因为自己见证了真相,加上这个军医还为编辑字典所做的贡献,字典的编辑就是便利下一代的学习,也是这个英语文明的骄傲。
英国是一个很有绅士风度的民族,后来二战中,许多贵族儿女都义无反顾的参加战斗,抵抗德军,可在此刻,一场全民参与的编辑字典却波澜壮阔的拉开序幕,那个疯子军医一个人就编辑了一万多的词汇,这让负责编辑工作的默里教授喜出望外。
教授其实文化很低,很早就辍学在外干活谋生,不过他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自学很多语言,学术,一批经院大师们也叹为观止。
教授没有私心,他把灵魂交给了工作,而非生意人的工具,他的性格,血统也受到了嫉妒,排挤。
教授得知军医的贡献后,毅然的选择去拜访对方,一个和自己年龄相符的新朋友,也是知音人。
教授的妻子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的身上一样散发出人性,良知,最终还是鼓励丈夫去解救那个被人认定的疯子。
她说过“有时候当我们推开之时,正是需要我们被抵抗之时。
”人活着,一些尊严必须捍卫,一些真理必须维系,良知也必须保护,朋友必须摆脱痛苦,人活着不仅是在战斗,也是在救赎。
为了救出疯子朋友,教授和朋友一块去找丘吉尔,终于出现了契机,丘吉尔同意救出疯子,并亲自下笔签发文件,让教授回到原先的工作室,与其说是英国需要教授的工作能力,还不如说是整个英语世界的文明需要教授。
有了丘吉尔的文件,本来就打算对教授过河拆桥的伪君子们只能止步,被迫接受这一现实,并放逐虾兵蟹将,以作为自己的清白。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人若丧失理智就和禽兽画像没有区别。
”英国没有沦为希特勒的殖民,也没有成为苏联的实验室,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他们都丧失了理智,因为他们都在搞偶像崇拜。
我们的生活当中,总有许多下愚之人,自己不懂文艺却诽谤文艺,把别人的美术,歌剧,诗歌都当成了神经病。
可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总是满口脏话,低俗卑劣,比如乱丢垃圾,或随地大小便,甚至背后诽谤,却自以为是很正常,这些人都是丧失理智。
我们真的看到了好电影吗?
1作为业余教授,默雷Murray精通多国语言,而且有一个好妻子。
在贵族的帮助下,他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英文字典主编的职务,做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当时人的估算是,至少得编五十年。
事实上他本人花了二十多年也没编完。
他试图采取GOOGLE式的知识众筹,但都是低水平重复。
这时,他碰到了杀人犯,由潘恩扮。
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好妻子的概率就很低。
找到性趣相投、性命以之的同道,概率估计是零吧。
这两人,一在大学的办公室里屈沉下僚,一在终生监禁的牢狱中搞艺术创作。
本来八杆子打不着,但默雷的求救信找到了他。
对于在历时间的范畴中寻找英词的意义,他们二人心有戚戚,见面时那个开心呵。
碰到困难词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寻求《失乐园》的帮助,弥尔顿想重新定义英语,所以是语言的变革。
2我不知道这样的友情在世界上存在过多少回,但他们这一次也几为世俗所不容。
公众无法忍受这样一本博学精审的英文字典,竟然出于杀人犯之手。
让我想起中国女牢里的大型纺织厂,外国老板常抱怨,中国出口到我国的东西都出于犯人之手,这我们不能接受。
其实,女犯也多是财会、或女干部,经济犯罪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编织上。
人生的重新开始。
我们又何尝不是罪人?
为什么对他人如此较真?
我们难道真的高人一等?
对疯子来说,是用其能不用其德。
对于教授詹姆斯·“大胡子”默雷来说,既能忠君之事又能忠于友人。
他尽一切可能将疯子遣返美国,人生重新挂帆。
而好妻子也理解他,让教授继续做他应该做的事。
我坚信人类的相遇,坚信人类的结合可以超越一切世俗的眼光。
“我已经太久沉浸在黑暗里了。
”死者妻子接受了他的钱,本是理所应当,但是她却表示了感谢。
死者女儿打他一巴掌,本是理所应当,但是她却特意回来道歉。
“我恨过你,那么恨,恨了那么久。
但现在我认识你,我知道你是怎样的人,我知道你也同样责备自己。
我第一天来是为了更加恨你,拿你的钱,看你带着镣铐,永无天日。
但是现在不再恨了。
”好的制度保护人道与人性,文明带来宽恕与伟大。
迈纳医生在美国内战期间受到精神创伤,后来误杀一位路人,被法庭判无责,于是被带去精神病院。
在那间狭小的囚房里,他可以看想看的书,可以做生产智识财富的工作,可以让守卫帮助向外传递信件。
精神病院院长说:“我开始觉得,他越了解高墙之外的世界,他的恢复就会越迅速……我们都得抱有希望,哪怕是最不堪的灵魂。
”而在坏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拯救的恰是人性——不是犬儒,而是对他者主体性的尊重。
坏的制度下,人的尊严被剥夺,这离人性被剥夺只有一步之遥。
人们已经习惯生活在强权世俗里固守利益,容忍人对他人施行权势。
这种过于孤立的个人主义,一面以自由之名却变成人们本能欲望的厮杀,一面谁的权势大谁的身份高,人们就争相倚仗与寄生。
两位男主角都不属于社会中被尊称为“教授”的体面阶层。
默里博士大概倚仗的是天赋。
在片头表明,他擅长这么多语种、语系——绝不只是勤奋用功可以解释的,“我的生命就是为此存在。
”这样的人,不管他以前在社会中是什么阶层,当他日以继夜、拼命而持续地做一件事——假如他果真如此勤奋,没有浪费主给予他的偏爱,他就必定能做成伟大的事。
而另一位男主迈纳医生根本不能称得上有天赋。
迈纳在精神病院的狭小囚房里,恰巧在打开那本书时,收到了命运的礼物。
当一个没有天赋的人,在经历极端的人性困境之时,他必须通过重复而繁劳的工作拯救自己。
人类最高贵的事业——精神财富的生产活动,总是需要一些负有特定使命的人来完成。
“没有生命的创造何谈语言。
”这些被挑中了的天才与疯子,于是在命运所作的残酷安排中踽踽独行。
可以说,“疯狂给予了我们文字。
”我们在学术中经历人性困境,又在经历人性困境之后做学术。
我们所有关乎精神智识的工作,都将以此为灵感,并在这些工整的语言和思想中,让我们的爱、恨永恒存在。
for a moment, I dared to hope your words ,her forgiveness.“希望我也能感受到主的圣光。
”但迈纳又说,“你的上帝是非常苛刻的。
”因为上帝给了他爱。
他所负罪的女人——死者的妻子,居然因缘巧合地爱上了他。
因为他误杀了她的丈夫,所以他知道,这是一段无法修成正果的爱。
那么,爱就会变成恨。
在画像上,女人仇视着他。
可是在现实中,女人明明勇敢地爱着他。
他不愿承认这一点,他宁愿扭曲现实、伪造现实。
那么,上帝给他一个女人的爱难道是一种怜悯吗?
爱、恨彼此互为形式。
所以,上帝对他十分残酷。
他在黑暗中以为的充满偶然机运的微光,原来只是让他陷入更漫长黑暗之前的一缕虚影。
迈纳医生的病情恶化后,他的朋友、伙伴默里博士来探望他。
那时,迈纳已经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他坐在囚房的地上,绝望地说,“感谢你,我可以相信我的思想……我不是任何人的朋友。
我是一个杀人犯……离开吧……别再回来,我不想见到你。
如果你想说你是我真正的朋友,你会尊重我这个简单的愿望。
”当默里夫人知道迈纳的存在——丈夫居然在与一个杀人犯合作时,她歇斯底里地崩溃了。
为了支持丈夫编纂词典的事业,她带着孩子放弃体面的生活,搬家,忍受贫穷。
但几乎可以肯定,这更多是出于一种功利计算。
在计算里,当然包含了她对丈夫的爱。
但她更爱的是体面的丈夫,爱的是暂时忍受贫穷却可以在未来获得更体面的生活。
得知丈夫与迈纳的合作,并由此带来了事业上的挫折,一向沉静的默里夫人对丈夫崩溃、嘶吼了起来。
她不能忍受丈夫身边任何不体面的因素,尤其这种不体面已经威胁了她和孩子们将要享受的体面的未来。
这事一旦曝光,她为此已经牺牲的一切都将不能如期换来回馈。
因此,默里夫人哭了。
当丈夫为他挚友病情的恶化而哭泣的时候,她为即将失去的体面而哭泣。
人的感情都是十分复杂的。
我想强调的是,默里夫人当然是爱丈夫的。
只不过很多人的爱,是经由一种“中间前提”产生了爱的感情。
这种爱当然不纯粹,当然在我看来不纯粹的爱是不能忍受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无论纯粹或不纯粹的爱,如果最后都会演化为亲情,那么又有什么区别?
还不如使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把自己不配得到真挚的爱的现实,扭曲为对这种爱的指责。
这对于保存人们已经固有的、不想失去,但也不想争取更多的——利益,当然是很重要的方法。
默里把那张纸条递给妻子看,“if love ,then what.”这是爱着迈纳的那个女人——那个不识字的女人,努力写出来的文字,然后交给迈纳的。
“那是什么?
我不明白。
”默里夫人说。
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到黑暗里。
我尊重但绝不赞美默里夫人的爱。
因为不管爱一个人本身,还是爱他能带来的体面——这种界限难以分清——有或者无利益动机的爱,都不妨碍她对丈夫事业的勇敢的支持。
只可惜,我所拥有的信念里容不得沙子。
因此,我仍然轻蔑这种活在男人序言致谢里的女人。
尽管为了活在致谢里,她真的很努力,也很勇敢。
人性之复杂,有时会让我们在唾弃这个人的同时,由衷地同情和敬佩这个人。
影片中的“疯子”迈纳本是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
他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来参与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段当兵的经历让他从此以后噩梦连连,精神出现问题。
他在幻觉的折磨下,杀了一个无辜的路人,但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法官判处他在精神病院永久监禁。
他在杀人方面罪无可恕,令人唾弃。
可当我们深入他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个内心非常善良的可怜人。
他备受良心的谴责,出现各种幻觉的原因也是出于极端的愧疚。
他无法做到自私地活着,只能通过折磨自己来得到救赎。
在他清醒的时候,他想尽方法补偿无辜路人的家属。
偶然看到“教授”莫里在书中留下的纸条,他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希望能够尽他所能做贡献。
于是他和莫里成为了最佳拍档,两人合作默契,共同为编撰词典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时候的他是快乐的,最释然的,因为他可以短暂的忘记自己内心的愧疚,集中精力在书海之中。
后来他和无辜路人的遗孀之间悄然滋长的感情又将他推向了无尽深渊。
他更加难以从良心谴责中抽离出来,所以只能折磨自己,惩罚自己,不见任何人。
莫里和他虽然见面次数不多,但两人早已是最默契的拍档和一生挚友。
莫里是个没有偏见,心怀大爱的人,他不会因为迈纳的遭遇就歧视他,莫里也是个有原则的人,不愿接受委员会删除迈纳名字的要求,为此不惜主动请辞离开。
无论身处何地,善良都会为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监狱长,莫里教授,寡妇等人都在过程中被迈纳的善良打动,所以愿意去理解他,帮助他。
这也是他能被释放,回到美国的重要原因。
迈纳是个杀人犯,疯子,同时也是个有良心,学识渊博的绅士。
我不会原谅他,但我敬重他。
做为词典从业者,几年前我就在关注这部电影了,每季度给公司新人做new staff orientation时,我都要提《编舟记》和《教授与疯子》,然后感叹这电影命运多舛,拍都拍完了各种诉讼纠纷、迟迟不见上映,连原著作者都怀疑自己死之前能不能看到这部电影。
还好今年终于面世了。
不过终于看完之后,我非常不想把它和《编舟记》归为一类,反而觉得它和《天才捕手》更像兄弟篇。
《编舟记》是真的在讲词典业者的工作与生活,lexicographers,而《教授与疯子》和《天才捕手》一样,只是以词典/小说出版业为背景,讲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兄弟情whatever情,关乎传奇。
我最不满意的是爱情这一节。
我把原著翻来翻去,有这么两段交待迈纳与梅里特太太的交集(两人1879年末第一次会面,当时迈纳45岁,梅里特太太年纪不明,不过梅里特先生那一年如果没死应该是41岁,暂且认为梅里特太太和梅里特先生年纪相仿)。
我很想知道从这两段文字,电影编剧是如何循章敷衍出这纠结的情感?
不能因为年纪差不多就不能不相爱吧?
If love...then what 这样的桥段和台词简直恶俗。
如果略去所有这些原著中没有的跌宕(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这部一拖几十年的项目里确实不太高兴,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可悲地成为彻头彻尾的反派boss)与情感纠缠,依照我同为词典从业者的同事的话,这么boring的主题怎么会有票房?
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以外行人的兴趣而言词典的话题是不是真的boring,因为我读原著的时候是真的只对讲述词典编纂的部分充满兴趣……我猜大家看的版本的字幕是一样的,纠正一个小小的错误:
Romance languages 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语言,指的是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贴一下维基百科:
语系语族语支是语言学研究里的概念,全球几千种语言被划分在一百多个语族中,
咱们汉语是归在汉藏语系,有兴趣的不妨查看汉语及方言的系族支分布,或者直观地看中国的语言地图分布。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另一部词典相关的韩国电影《词典》,这部就连词典业、出版业统统没关系了,纯粹的抗日爱国剧,二战日据时代的一帮有志人士为了留存朝鲜文字偷偷摸摸收集方言要编成词典,然后死了一大批人,期间还有朝奸出没。
貌似还是依据真实史实……
医生是内战中的联邦军军医,被迫用残酷的方式惩戒爱尔兰裔叛徒,加上战场的惨烈,过度自责以致出现精神分裂,本来远走他乡是求内心平静,却因为被害妄想而杀错人,再穷尽力量求死者太太原谅,与对方产生情愫之后,更用自残的方式求取心理平衡,以免更对不起死者(在此抨击一下"司马迁"说,那只能当笑话,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医生没有这么强的道德感,可以自我开解:惩罚叛徒不是自愿,错杀人也非初衷,和Eliza暧昧也是人之常情。。。。
便不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极端尴尬到以几乎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孽缘(不极端就不是疯子) 如果不是医生发疯,两个位阶差异极大的男女几乎不可能产生交集。
她是他唯一能接触到的女性,善良且美丽;Eliza丧夫之后尊严扫尽,医生是这个艰难时刻唯一尊重她,甚至表示出卑微的“上等人”。
Eliza本以为让医生直面自己,能害他自责下半生,却低估了一段时间来的空虚、寂寞等等各种情感需要,她并不了解自己内心在渴望什么,从送书开始,这段关系开始失控,Eliza每次的匆匆离去,欲迎还拒,欲说还休,到第三次接受医生教她识字,某种程度是向自己的欲望妥协。
后来已经不是他能不能面对她的眼神,而是她不敢直视他的双眸。
她的前半生恐怕从来没有接触过知识分子,何况医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内涵,博览群书,知性的人,深邃复杂的目光可以瞬间俘虏异性。
而Eliza两次被触动又都是提到“孩子们”——”孩子们不会挨饿了”,“您认识字再去教给孩子们”。。。。
记得第一场法庭戏,Eliza有个特写镜头,神色复杂,并未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情绪,她不是受过教育的淑女,不一定懂得克制和含蓄,或许她和亡夫没有特别浓的情感,就是简单的搭伙过日子,人是自利和经济的动物,之所以强烈的怨恨医生,在于他毁灭了她和孩子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对象。
而医生的自赎,有意无意扮演起缺失的父职和夫职,她难以克制的产生了依赖感,毕竟面包火腿、孩子们的生存比爱恨情仇更现实。
所以这段关系不仅是单纯的男欢女爱,编剧很懂人性。
编剧在这段小说中轻轻带过的男女戏上大做文章,的确让电影更有戏剧张力,人性更加细腻和饱满,却显然游离了编纂字典的主题,造成整体结构头重脚轻,前松后紧。
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无论两个男主,还是两个女主,甚至配角,每个人物都想“立”起来,有点主次轻重不分,无论编书还是两男主的友谊,都显得寡淡无味,非常关键的合作着墨不多,思想火花的碰撞也蜻蜓点水,明显没有医生和Eliza的爱恨纠葛更具冲击力,电影看完,触动心灵的就是爱情戏。
个人觉得爱情不应该成为本剧的重心(改名叫《牛奶和玫瑰》(看过米尔克和权游的懂)算了),更希望看到他们在辞典上付出的努力。
或者篇幅再长一些,3个小时的长度也许更合适。
再说演员,梅尔吉布森的表演中规中矩,角色本身也没有什么发挥余地。
重点是两度影帝诠释的疯子,人格分裂的表演可圈可点,情感交流戏也拿捏的不错,文人的一面明显底气不足。
西恩潘演出了“疯”,但缺少了“文”。
个人觉得就算演技再好,演员也有因自身气质导致的角色局限,文人气大概就是西恩潘的短板。
1、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2019)原譯教授與瘋子,像赫塞的知識與愛情(Narziß und Goldmund,1930)與卡山札基的希臘左巴(Βίος και πολιτεία του Αλέξη Ζορμπά,1946),展現追求真理的兩條道路:理性與經驗。
2、西恩潘在這個電影中駕馭了集多重身分與性格於一身的角色: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既是學者又是瘋子,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既是醫生也是病人,既是良友、情人又一無所是的多維度角色。
3、電影讓我想起受宮刑的太史公司馬遷如何完成史記,秦始皇如何統一度量衡與文字,許慎說文解字誕生的意義,以及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工程的浩瀚。
首先必须要夸一夸饰演“疯子”的老戏骨西恩·潘。
潘叔的神仙演技完美诠释了这个精神分裂的角色,从弥补寡妇的自我救赎到寡妇由恨生爱的痛彻心扉的绝望。
随着电影情节的起伏,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越发生动,也不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必有一死的追逐战。
“疯子”这时候还不是特别“疯”(手动滑稽),错手开枪杀死了一个家庭的丈夫。
伴随一声惊天枪声,人妻米莉特成了寡妇,孩子们失去了父亲,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电影也以插叙的方式向我们解释着这位“疯子”是一个经历了战争的善良、有才干的医生。
而通过“善良医生杀人”的冲击事件,暗示了迈纳医生患有精神分裂。
另一位主角,默里博士,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社会成功人士。
但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领导编委会进行新版本的《牛津英语字典》的编辑,由于当时人力科技水平的局限,要想完成一整本《牛津英语字典》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无法计算,为了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他辞去了体面的工作。
当然,伟大的男人背后少不了深藏功与名的女人,太太的理解和包容也是驱使他前进的原因之一。
默里豪迈地说:“我们将开启一场语言学最伟大的冒险。
” 两位主角的交集,源于默里博士向社会各界读者征集有关于字典中各个单词的起源与出处。
迈纳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这立刻引起了默里博士的注意,这样的人才必须要结识呀!
果不其然,通过笔信来往,默里博士发现这位迈纳医生简直就是自己的知音,他萌生了与其见面的想法,他想会一会这位了不起的医生。
与此同时,错手杀人的迈纳医生沉浸在自己的过错中,他请求狱警传达自己想要弥补米莉特一家,无论以什么方式。
在狱警的帮助下,米莉特终于愿意见迈纳,一来二去她也开始了解到迈纳医生的真正为人,而迈纳医生开始教她识字。
渐渐的,仇恨从米莉特的心中褪去,迈纳医生的病情也开始好转,仿佛获得了救赎...... 而在这期间,迈纳医生与默里博士的见面了,默里绝不在乎迈纳的身份,两个大胡子,头发都近半花白。
两个人谈书籍、对词语,一见如故。
默里说:“你可能无法想象你援助的有力和及时性。
”迈纳说:“我已经太久沉浸在黑暗中了,谢谢你接过我的火炬,我们将携手传递光明,直至再无黑暗。
” 当我觉得整个电影开始往暖色调发展的时候,米莉特的“爱”和编委会的“质疑”突然把节奏打乱,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电影发展到这里,开始变得阴郁、灰暗起来,迈纳医生的病情突然就开始恶化,因为他根本承受不了米莉特的这份“爱”,他是杀了她丈夫的凶手啊!
她怎么能爱他?!
他对自己的憎恨无以复加:“我从死者那里偷走了她。
”而另一边,编委会发现了迈纳医生杀人的事实,对默里博士施加压力:杀人凶手怎么能加入我们编委会,成为这伟大事业的一员呢?!
他只是个“杀人犯”罢了!
双重的压力使得迈纳医生的身体日渐僵硬,他动不了,更开不了口......但是默里博士不愿意放弃他,哪怕连自己的太太也开始质疑自己。
默里博士用尽了办法,找到狱警、找到米莉特,甚至找到首相丘吉尔,一次次的用爱治愈他已脆弱不堪的灵魂。
而更伟大的默里太太,挺身而出去编委会为自己的丈夫、迈纳医生辩解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刚好有两个人找到了彼此,我丈夫和他那疯狂的杀人犯朋友,他们一起,给了我们伟大非凡的东西,人性不该被惩罚,请求你们不要为了人性而惩罚他们。
” 迈纳最终被驱逐出境,回到美国,于1920年去世。
默里博士最终以字母T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于1915年离世。
《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版全部完成,距离首次构思编写,过去了70年。
而教授与疯子之间这份友谊却仍在流传着...... 影片结束后,仍让我回味无穷,这样一份特别的友谊令人为之动容,而《牛津英语词典》在这份爱的救赎下被衬出更为浓厚的色彩。
写个影评非得把故事再复述一遍,观众自己不会看吗?
给你能的,要是显不出自己就不要硬显,令人讨厌。
影片不错,特别是梅尔的表演。
历史的巨轮是由平凡人推动的,一人一生贡献一件事足以,即便无所作为生个孩子也是极好的。
剧透党永远存在,就是那种从小就喜欢接话的人,抄作业的人,1+1喜欢抢答的人。
又是一部五星电影,虽然同题材也有几部,但是这部是所以同题材中,最厚重最让人记忆的。
整部电影演员都是老戏骨,完全靠演技,把一部情节怪诞,内容生硬的文学电影给演绎下来。
虽然电影中大量的笔墨是展示了迈纳的自我救赎,展示了极其高尚的品格,以及人性的矛盾冲突。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所呈现的语言力量。
两个“疯子”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对于文学,对于艺术,对于人性的刻画,相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两个人偶然中走上了同一条路,或者说对于选择的执着,是这部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对于知识的认同,也是当时社会进步和愚昧交替时段,两个执着的人为了英语语言知识的沉淀和记忆,共同编辑了牛津词典,包括背后的故事!
看到最后,已经不去想情节的重要性和合理性了,都会感叹人性的伟大。
太长了,还感觉缺少的什么
根据真实事情改编,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表示它只是个故事,只不过现实给了他灵感,所以和其他的故事没什么区别。既然是故事,那就会存在有意思和没意思,文字也好,语言也罢,就像鲁迅先生写过的话,世上本无路,走过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当然这也是一项浩大极具考验人耐力的工作。另外我在思考怎样会爱上一个杀了你亲人的精神病凶手,除非那不是你爱的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有病与否不能改变,年龄大小也不能作为理由。
【编字典系】电影又一部,编字典绝不仅仅是编字典…… 除了天才、疯子,也许甚至还必须得 "上头有人"。。。人间没有象牙塔,也不要轻信智人任何华丽虚妄的语言。
看睡着了。
两条线并行导致叙事焦点很模糊。编字典非常理论化,不好理论呈现,外部压力的打击也比较一笔带过,这条线较平淡。医生线非常跌宕起伏,但跟编字典联系又非常微弱。
故事节奏太乱了。背景音乐是极好的。
反正洋人永远都是正能量满满,中国人只要是正能量的,都被打的一无是处。
在黑暗之中,找到光照进来的感觉,让人懂得面对别人的苦,伸出一双手。
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
两位影帝上乘的表演,对志同道合友谊的诠释也让人动容。但是不太喜欢描述(好像是杜撰)那段感情戏,常理上太狗血太无法接受了。
3.5 if love, then love.
和被害者妻子的爱情线太怪了,两个主要人物的生平也没讲清楚,音乐太抒情。去搜了一下Dr. William Chester Minor真的自宫了,但不是因为爱上寡妇而是在病情恶化后的妄想里他认为自己被绑架到远东去被迫侵犯儿童…不得不说《葵花宝典》师出有名。好奇一个杀人犯是如何在精神病院里获得这么多物质支持的,不仅有那么多书还能找改造自己的cell,太怪了。
英国人要洗白他们的历史吗?
牛津詞典解密……原來是一個飽學教授和一個精神分裂的醫生開章的。英文不見得是最優美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認英文是當今世界上被最多人使用、研讀、傳頌的文字。這部電影確實如同牛津詞典一樣野心十足,但看到結束,卻不知它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饱满的感情,厚重
小切口,大故事。
想起另一部日本的词典编纂电影《编舟记》,渴望,何时我国也能有人拍摄出,真正让事物沉淀的故事!
稳中求进,俩主角演的真的好,可惜很多情节显得很紧凑。
不疯魔不成活吧
工整而无趣,唯独寡妇与疯子的爱情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