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十分大师-小号篇,十分钟前:小号响起,十分钟,年华老去(上)

主演:冯远征,耿乐,张晋,李易祥,马库·佩尔托拉,卡蒂·奥廷宁,Marko Haavisto,Ana Sofia Liaño,Pelayo Suarez,Celia Poo,José Antonio Amieva,Fernando García Toriello,科洛·塞维尼,查尔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英国,德国,芬兰,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加拿大语言:英语,德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0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的姊妹篇,由七位知名导演各自执导摄制而成,共同讲述发生在短暂十分钟里的人情冷暖。 《狗没有地狱》里刑满出狱的男人带着女友一起远走故乡莫斯科,是坚贞的爱情与灵魂的回归;《生命线》中由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讲起,平静安详;《几千年前》讲述的是现代文明带给原始部落的冲击跟入侵;《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借休息的女演员视角,透视着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距离托那12英里》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宝贵十分钟;《我们将被掠夺》发生在戈尔竞选总统失败的最后十分钟里;《百花深处》向我们讲述一段“模拟搬家”的荒唐闹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婚姻背后哥特式杀手大圣重生之斗战逆天如影随形新婚乐逃逃孕期惊魂给桃子的信本·霍尔传奇与人为恶只属于我的女神悲喜交加穿越宇宙的少女超人和露易丝第四季要过好日子家和万事兴之我爱我车名门劫西游记之锁妖封魔塔越囧本X罪案终结第五季一起又看流星雨入侵第二季点对点蓝百万2左利军塑料大棚阿蒂米德的膝盖地狱女子洞窟哈尔滨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长篇影评

 1 ) 民族空间的回溯性生产

本文认为,在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部分导演都采取了一种去民族化的空间生产思路,他们对于电影空间的生产多集中于宇宙空间、漂浮空间与超验空间三种,呈现出资本主义扩张逻辑的空间生产模式。

而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则通过一种回溯性的第三空间生产,表达了他对旧有民族空间的怀念。

一、前言:空间转向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空间取代时间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就是空间化的文化,因为“后现代主义现象的最终的、最一般的特征,那就是,仿佛把一切都彻底空间化了,把思维、存在的经验和文化的产品都空间化了”[1]。

空间逐渐浮现于历史地表,实现理论上的“空间转向”,并成为文化研究的新范式。

这一转向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指出:“尽管‘空间’到处被提及,但很显然的是,在所谓的最基本的认识论的层面上,所缺席的不仅是人的概念,而且还有空间的概念。

”[2]福柯也几乎同时意识到了空间问题的重要性,他在《规训与惩罚》中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

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

”[3]福柯是从社会权力角度来对空间概念进行阐发的,相继的,许多学者都分别从地理学、文化研究等角度对空间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二、《十分钟年华老去》:全球化语境下的空间生产思路列斐伏尔认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主导性空间”(亦即技术所造成的空间)取代“共享的空间”(亦即用来满足族群需要和可能性的自然空间)。

[4]他给出了人类革命的一个“新的面向”,即“空间革命”,它包括了“地下空间、地面空间、大气层空间、星球空间,以及甚至是星际空间”的革命[5]。

这些“空间革命”意在通过观影空间的塑造打造一种新的共同空间,以顺应全球化的逻辑与脉络。

我们可以看出,在21世纪初的集锦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中,资本主义扩张逻辑的空间生产模式是有所呈现的。

影片的大部分导演采取的都是一种去民族化的空间展示思路,他们对于电影空间的生产多集中于宇宙空间、漂浮空间与超验空间三种。

迈克尔·雷德福的《沉溺于星》是生产宇宙空间的典型案例。

导演在该片中搭建了一个未来世界,宇航员托马斯上校在这个世界中不断经历时空飞行。

回到地球后,他迫切地想要与儿子重逢,但重逢时儿子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了。

上校继续着他的时空旅行,将儿子的照片放在了宇宙空间的某片土地之上。

这种时间的错位和永恒的穿梭意味着男主角的永久流动——永不为哪个空间所接纳,成为了宇宙的流浪者。

这一类对于宇宙空间的生产把当下现代人群主体迷失的普遍恐惧投射到了想象的科幻世界之中,而宇宙实则在现代语境下取代了上帝的他者地位,成为确认主体的凭据。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有不少对于漂浮空间的生产,比如克莱尔·丹尼斯的《面对南茜》、阿基·郭利斯马基的《狗没有地狱》和吉姆·贾木许的《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在这些影片中,导演似乎有意识地想要营造一个封闭的、悬置的空间。

《面对南茜》中晃动扭曲的车外风景与超脱于现实、跨越年龄的哲学对话,是一种去社会化、去身份化的空间生产;《国际组织·拖车·夜晚》中对于一个密闭空间频繁进出的铺陈,展现的是私人空间的消失(唯一的私人空间在于无实体的电话),而异性之间随意淡漠的身体接触,也是一种去性别化的空间概念;《狗没有地狱》中的男主角存在着一个由监狱向异地的流动,这是一种禁闭空间向漂浮空间的转向,在这个转向中,男主的位置最终在车厢中定格,漂浮于一切能指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漆黑一片,我们却在这里面。

”(图1)这种去社会化、性别化的漂浮空间生产,显然是为了打造全球共同文化空间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维多·艾里斯的《生命线》虽然并没有有意地塑造漂浮空间,但是全片对于二战历史的讲述是隔离的,被推至了远景的,仅以报纸之类的形式呈现。

显然,导演想要营造的也是一种去历史化的空间。

图1影片中还有一种较为典型的空间生产模式——超验空间生产。

比如,麦克·菲吉斯的《关于时间2》、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以及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这些影片都共同采用了宗教式的讲述话语,将先验空间实体化了。

魂灵与生灵的对话、上帝关于时间的启迪、关于时间永恒性的思考都是颇为形而上学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种超验空间的生产或许是为了引入一个更为高层的概念以统摄低层的空间挤压、变迁与侵占,使得低层的空间界限得以消弭,目的也在于形成一种光滑而统一的空间观。

在影片中,沃纳·赫尔佐格的《几千年前》或许点醒了一种新的空间生产思路。

影片塑造的是一种“异域空间”,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巴西亚马逊河流于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残留居民的生活。

影片中的“闹钟”隐喻着乌哈乌呼族存在的倒计时,乌哈乌呼族正在被时间所遗弃,被主导空间所侵占(图2)。

而导演对于该族群生活习俗不加以评判的长片段展示(尽管仪式看似荒谬而原始),以及他全片使用的平视视点,都可以看出他在努力通过异域空间的生产建构民族化的逻辑,以反抗资本主义体系的普遍扩张逻辑。

图2三、《百花深处》:回溯于民族历史的第三空间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似乎展现了一种不同的空间生产模式——他打造的是一种回溯于民族历史的第三空间。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6],应该从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三个层面去理解空间,与之对应的是,存在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和实际的空间三种空间。

受到列斐伏尔这种思路的启发,索亚将空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空间“主要是列斐伏尔所说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可以采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手段来直接把握。

我们的家庭、建筑、邻里、村落、城市、地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和全球地理政治等等,便是这种空间认识论的典型考察对象”[7];第二空间即想象的空间,这种空间的构成是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取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经验世界,它是哲学家、艺术家研究的领域,其目的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8];第三空间是索亚建构并着力阐述的空间,索亚认为第三空间具有如下特征:“一个可知与不可知、真实与想象的生活世界,这是由经验、情感、事件和政治选择所构成的生活世界。

它是在中心与边缘的相互作用(既具生产性又制造问题)下形成的,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充满热情的、观念的与实际的空间,是在空间实践中,即在(空间)权力不平衡发展的领域,(空间)知识向(空间)行动的转变过程中,在实在意义和隐喻意义上区别出来的。

”[9]“第三空间”的理论应和了列斐伏尔的著名论断——“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10]。

也就是说,索亚在列斐伏尔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新的空间生产模式,即以空间为切入点,对物质空间和想象空间详加分析,同时又超越两者,完成对二元空间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形成一个三元的、开放的空间体系,一个虚实交替的、历史-社会-空间三维的复合体。

在《百花深处》中,陈凯歌无疑采用了第三空间的思路——通过音效与动画的穿插以模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在搭建旧有空间的同时融入了历史、社会与民族的观念。

陈凯歌同样使用了数字化的手法来生产空间(图3),但是他生产的空间存在于滞后的时间和古老的民族,是一种向内的生产。

图3陈凯歌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的手法呈现了旧有空间,一方面又通过冯先生对于老北京胡同的讲述表现了对于旧有空间的怀念。

他通过电影文本和电影技术上对于旧有空间的双重回溯,展现了他对传统中国想象的执念。

影片通过断壁残垣式的胡同景观和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的对比,体现了传统城市向现代都市的转型,而传统城市在转型的时间序列中退化为都市的“回溯性民族空间”。

对于回溯性民族空间的反复想象、反复建构,或许是由于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历史站位所决定的。

第五代典型的历史困境就在于,他们要为个人的震惊体验寻找到一种历史的经验表述,而他们的个人的震惊体验却正是在历史经验话语的碎裂与消散中获得的。

所以他们必须超越真实层面的历史,才能将他们的创伤性体验组织起来,表达为历史中的有机经验,但超越历史的图谋,却注定使他们陷于表达与语言的真空之中。

所以陈凯歌对于旧有空间的想象是一种神话式的,已经充满了裂隙和异质体,但是这种建构出来的想象,或许才贴合第三空间生产的意图——通过空间的生产,建立起空间内部的族群认同,因为民族认同永远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四、结语:空间生产的民族路径“如何在后现代的虚拟现实中安排和处置生产空间的在场感与空间生产的本土化,进一步激活与强调民族想象的共同体与国家形象的宏大叙事,是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中国电影必须正视但又在目前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便是全球化语境和好莱坞霸权下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11]”。

或许,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提供了这样一种民族路径——在运用数字化手法生产空间的同时,融入文化、社会与历史的认知概念,通过回溯性的民族空间生产替换资本主义扩张式的主导空间生产。

只有越来越多的民族电影自觉塑造这种回溯性的第三空间,并通过技术手段等方式不断扩张其被认知的可能,才可以抵御主导空间的压迫与清洗,恢复不同民族意识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1]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福柯.规训与惩罚[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孟君.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8.[4]马聪敏.去往他处的旅程:新中国电影空间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5]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8]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李道新.电影叙事的空间革命与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J].当代文坛,2011.[10]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11]陈旭光.中国电影的“空间生产”:理论、格局与现状——以贵州电影的空间生产为个案[J].当代电影,2019.[12]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节译[J].建筑师,2005. [1]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293.[2]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节译[J].建筑师,2005.[3] 福柯.规训与惩罚[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4] 李道新.电影叙事的空间革命与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J].当代文坛,2011,p13.[5]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47-58.[6]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p359.[7]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8] 同上。

[9] 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p12.[10]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47.[11] 李道新.电影叙事的空间革命与中国电影的地域悖论[J].当代文坛,2011.

 2 ) 由陈凯歌《百花深处》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

陈凯歌的微电影《百花深处》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讲述了搬家公司帮“疯先生”在一个早已夷为平地,被高楼耸立所代替的百花深处胡同搬家的故事,那看似滑稽可笑的“搬家”无一不是陈凯歌在提醒人们“北京的迷失”和“寻找遗失的家园”,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在影片的开始,就以仰拍的形式拍摄了耸入云端,好似望不到尽头的高楼巨厦。

这是现代气息的意象。

在有冯远征饰演的“疯先生”告诉搬家公司百花深处的具体位置,而“疯先生”自己却不认识时,一句“您是北京人吗?

”道出了在他们眼中,现在他们所在的北京就是原貌的北京。

陈凯歌由此感慨:“小时候站在景山上,他能感觉到故宫和周围建筑的关系,看到的是个以红、黄为主色的和谐城市;现在再上景山,看到的故宫被淹没在灰色的建筑中。

”这也正是陈凯歌让“疯先生”在一身红色的衣服外又套上了一件灰色的外套的原因。

人类在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这种变化中却潜藏着巨大的人文危机;对失去的家园,大众都存在着深深的依恋。

这种感念、怀旧,以及由此而生的“提醒人们”的意识,正是《百花深处》要表现的主题。

在人物的描写来看,“疯先生”就是中国古文化的捍卫者,是旧的代表。

而搬家公司就是现代新文化,新人类的代表。

搬家公司不断的拆掉旧北京的建筑,从而立起新的高楼。

在“新”与“旧”的对决中,“旧”似乎被现代的新人类所摒弃。

而只存在于“疯先生”眼中的“家”却是老一辈人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他们活在那个被认为“旧”的老北京里,却不认为那是应该摒弃的。

“疯”真的是疯了吗?

答案似乎是模棱两可的。

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

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导演在说明我们中国古文化的丢失,那些曾经的美好,现在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心中。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捍卫中华文明不受欺辱,而却在内部渐渐迷失了。

什么是中华古文明?

什么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

现在的我们或许只能从教科书上才了解到了吧。

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被充满现代的科技所包围着,通讯便捷的3G手机,能查知任何事物的电脑等等,这些科技在带给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同时也隐藏了一个巨大的人文危机。

文化的意识被渐渐抹去,人们甚至开始质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究竟是不是我们国家的?

别国奋力抢注一个个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看起来有点文化底蕴,而我们却茫然不知所以。

由此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被外人抢走?

我想《百花深处》这部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

百花深处》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陈凯歌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所以在搬家公司的汽车里设置了一个中国结这样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符号。

而后来搬家公司因为打碎了“花瓶”而不收“疯先生”的钱到眼前浮现了一幅水墨风格的四合院,都是导演想要表述:新文化中是可以包容旧文化的存在的。

况且这并不是真正的“旧”文化,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们这些被称作“祖国未来的栋梁”的人如果不屑一顾的话,那么中华的精神将如何传承下去?

如果我们的精神上不在有中华的色彩,我们又将如何生存下去呢?

麻木!

我们已经对传统文化麻木了,如若这般下去,我可以想象得出,我们的后代将不会知道《西游记》《宝莲灯》等文学著作,而只知道“奥特曼”“变形金刚”。

人是要依托精神活下去的,我看过一个报道:某日,一大群日本人自发组织来到东京樱花电视台门口游行,声称樱花电视台过多播放韩国电视剧,影响着他们国家的文化观念,要求电视台停止播放一切韩国电视剧,坚决反抗外国文化侵略。

看到这个报道,我沉默了许久。

我终于发现,如果是同样的情形,换成我们中国人,绝不会这么做,反而还会从茶几上抽出几大包纸,来擦眼泪,进而“哈日”“哈韩”。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看自己国家拍的文艺电视剧电影毫无感触,反而骂声滔天,而看了日本韩国甚至是美国的粗制滥造的所谓的“大片”却拍手叫好。

精神上的对传统文化的丢失,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意识。

政治高层对此事的不重视,下层民众长期受外国文化侵略而不知。

才导致了社会上有了“冯先生”那样的人,而更多的人却是搬家公司的角色……人是要依托精神活下去的,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无疑是一个不知为什么而活着的痛苦的人。

所以,还在迷失的人们,请捡起曾经丢下的枝枝蔓蔓吧,强国首在强心,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民族,军事和经济的实力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3 ) 百花深处,年华已逝

老北京城中,一条已经不复存在的老胡同,在导演陈凯歌的镜头下重新勾起了人们对于已逝年华的回忆。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唯一受邀的中国导演,陈凯歌的确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用一条百花深处胡同为当代人寻找丢失的时间。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冯先生到处请人搬家,而他所谓要搬的家在百花深处胡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搬家工人在冯先生的指引之下来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这里早已成了一片废墟,也根本不存在冯先生的家,但是为了要回出车费,只得上演了一场模拟搬家秀,紫檀木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灯座,这一切在冯先生的眼中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而在工人们眼中不过是空气罢了,当一个工人失手将冯先生心爱的却又是虚无的花瓶打碎了之后,冯先生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在回去的路上,搬运车陷进了一条沟里,搬运工人却意外地挖到了一只挂在屋檐下的古旧的铃铛,冯先生高兴地举着铃铛在一样下蹦跳着,大声喊着“搬新家了!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主人公冯先生实际上还是一位疯先生,但是其中想要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却远没有如此的简单。

当原来的百花深处胡同变成了一推废墟,只有一颗老槐树静静的立在那里;当过去的古旧建筑被推土机推倒,被鱼鳞栉比的地现代化高楼大厦所取代;当老北京城里的路变得连老北京都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如此的漠然的看着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却没有人考虑过这一切见证了我们的过往,凝集了我们的回忆,如今,却是年华已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冯先生是我们中的一位异类,他深切的回忆的过去,在他的眼里,他的家还在那里,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花瓶和灯座,一切都历历在目,这一切我们却看不到,因为冯先生是疯子,所以这一切都是他臆想所得的,但却也是我们被蒙蔽了双眼,看得不如他那么通透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堆黄土。

而我们唯一看到的不过是那只被搬家工人打碎的花瓶,看到了,但却是破碎的,真是极尽讽刺之能事,一只破碎的花瓶,正如那一去不复返的老北京的韵味,老北京的回忆,老北京的浓重的文化内涵。

碎了,再也拼不回来了,就算粘起来,也不是原来的那个花瓶了;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就算找回来了,那在感觉也已经不在了……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并且真实存在的器物应该是冯先生在土堆里发现的一个铃铛中的档子,这个档子在冯先生眼中是如此的弥足珍贵,它是过去的悠悠岁月的唯一的见证者,可是在搬家工人眼中却一文不名,只不过是土堆中的垃圾,是啊,这些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们,他们对于百花深处胡同如此的陌生,又怎么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小小的档子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所见证的沧桑岁月。

当搬家工人从土堆里挖出那个被黄土所掩埋,同时也是被岁月所掩埋的铃的时候,这个铃和原来冯先生的铛子配成了一对,于是,整个胡同被还原了。

原子里的屋檐下,这只铃铛在风中摇曳,朵朵白花随风飘落,勾起了人们的无尽回忆……冯先生举着这只铃铛在落日的余辉里高兴得蹦着、跳着,和那颗静静的站立在那里的老槐树显得如此的融洽,此刻,一定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他的回忆和他的百花深处一起回来了……短短的十分钟,陈凯歌在让我们发笑之余,也留给了我们深深地思考。

当那一条条的胡同变成了一幢幢的高楼,我们再也找不到历史的印迹了,是选择忘却还是选择回忆……当传统与现代产生激烈碰撞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是推倒还是保留传统……百花深处,年华悠悠。

 4 ) 与过去同在

看这个片子纯属意外。

今天晚上本来是该写论文,但在拖延症的倒霉作用下听了不少赵季平老师和他家公子赵麟的配乐作品。

非常喜欢,于是试图搜到更多。

结果就是在赵麟公子的百度百科列出的配乐作品表里发现了这个电影条目《十分钟年华老去》。

导演陈凯歌。

第一反应是,哎?

陈大导的这个作品没看过啊。

于是就点开看了起来,反正就只有十分钟的事儿。

看完感觉片子真心不错。

起承转合很分明,结尾的尤其动人,铃铛的外壳和铛子复归一体的瞬间,仿佛开启了通向往昔的闸门,旧日北京的影像和声音一齐重现。

真实的铃铛声和虚幻的笛声重合了,夕阳下孤零零的槐树和虚幻的百花深处旧民居叠化了,冯先生举着铃铛奔向那棵树,嘴里喊着“搬新家喽”,真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

过去与现在,真实与想象,一下子变得不再对立,不再泾渭分明。

真正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啊。

其实我在那时想到的是关于另一部短片的记忆。

去年夏天,学校的马哲教学组搞了一个很扯淡的课堂实验,全大二的学生都被抓到一千五百报听讲座,连听四场,分别由四个老师来给我们谈人生。

完了之后要交五千字人生感悟。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动画学院路盛章老师那场。

路老师经历丰富,六十多岁的人依然充满热情。

他给我们讲他当年怎样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怎样进了印钞厂工作,怎样开始搞广告,怎样做了福娃……样样说的妙趣横生。

最后放了一个他做的动画短片,也是十分钟,名叫《墙——献给母亲》。

那个短片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爬北京的某个城墙,但因为爬的太高不能下来了。

孩子们便把他的母亲找来。

在母亲的帮助下,幼年的路老师终于顺利且安然无恙地回归地面。

其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讲解这片子时,路老师提及他母亲的称呼一直都不是“我的母亲”如何如何,而是特别口语的“我妈妈”。

他给我们模仿着他妈妈几十年前对着挂在城墙上的他说过的话“儿子!

你真了不起!

只有我儿子才能爬这么高!

”,那神情骄傲又容光焕发,和任何一个跟其他家孩子吹嘘自己妈妈又多么了不起的小孩儿别无二致。

其实我们都知道路老师的母亲应该早已仙逝,但是当时看到路老师提起妈妈的那种语气和神态,仿佛他的妈妈就在他家里等着他,仿佛一会儿他讲座完了之后回家,又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跟妈妈撒娇。

看上去很有趣,其实细想起来,是很让人心疼的。

在看《十分钟年华老去》时突然就想起了路老师。

路老师对待母亲的方式难道不是很像冯先生对待他早已不存在的家吗?

那些无比珍视的人或是物可能消失了很久,但他们固执地在脑海里用记忆复原所有的相关细节,这样,他们好像就可以继续与那些重要的人或者事物活在一起了。

这样的执念……得来自多大的爱与不舍。

他们本身是现在,可他们也和过去未曾稍离。

 5 ) 是疯吗?

让我想起福柯,让我想起“愚人船”不是我疯了,是我的观念不符合你们的价值判断。

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你疯了应了星爷的戏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6 ) 小号篇比大提琴有戏

上上个礼拜看的大提琴篇,今天看的小号篇。

总体而言,小号篇给我的感觉比大提琴篇好很多,判断标准很简单,后者我拖过的短片比前者多多了。

两部早就有下,但一直没看,当然,除了那部百花深处。

这部2004年的短片,堪称陈导最后一部可以称之为杰作的作品。

无论是节奏掌控、调度、剧本、表演这些硬指标,还是意境这种说起来挺虚的东西,这部短片都做得非常好。

瑕疵也有,一是结尾处的cg,既然知道当时的技术水平,干吗还要用这手呢(同样的话可以对应无极)?

就好像在唐朝的古董花瓶里放朵塑料花。

另外在搬家工假装抬东西的时候,音效可以做得更好点,都已经想到了,何不做精致点。

人群中看到了李易祥,好亲切。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是张炭,此片后他与陈导合作的作品是无极……小号篇里好作品太多。

文德斯的那一部,拍一个高速路上突然发病的人的体验,影像和心情结合得极好,无甚波澜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赫索的那部纪录片,比他的故事长片好看多了,当然,不是或者说不只是因为裸女……他叙事力在短片中似乎发挥得更好;那个西班牙导演Víctor Erice的lifeline我太喜欢了,头几个镜头甚至有点伯格曼的感觉,尽管没有什么具体情节,但些许生活碎片也能将戏撑起来,而且细节处悄悄话无数。

另外的几个——贾木许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13样,琐碎,琐碎,心烦,心烦;尻里撕马鸡同学的音乐和孤独感是有了,但,他到底想说什么呢?

让人欣慰的是,薄暮之光里的Janne Hyytiäinen同学还露了一小脸,那个纠结的眉毛一看就认出来了;斯派克李,你丫的当了教授就nb了就装知识分子是吧?

到这还不忘祥林嫂一把!

跟911短片里的肯罗奇一个操行……大提琴篇imdb的观看人数是前面的一半,分数还少0.5。

贝托鲁奇又在扯半吊子的神秘东方了,看见三哥就烦……迈克菲吉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拍过Timecode,又玩四画面分割一镜到底,你技术牛,我服,行了吧?

拖之……Claire Denis、Volker Schlöndorff你们俩为啥不合拍呢,老子才懒得听你们的哲学讲座……至于高达,你还没死呢?

别看书了,反正你从来翻不过十页,给你个燃烧瓶,自个儿玩去吧……剩下几部感觉稍好,但也显得平庸了点:István Szabó我不知道有没有导过舞台剧,但他拍的段落调度得太好了,当然,剧本其实有点没头脑;Jirí Menzel的段落太没技术含量,换个初哥都能做,但我承认我被打动了,是啊,把一个演员演过的电影片段本身拿出来剪剪,就是很好的回忆了,特别是看到主角的好兵帅克时,真的看得我激动了;Michael Radford的科幻短片,中规中矩,放短片里还行,放科幻里幼稚了,丹尼克莱格一如既往的帅……补完了事,这些年短片集越来越多,但中间好玩的短片却越来越少了。

 7 ) 时光,在交叉组合叙事中流淌

时间是一条河流。

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

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

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马可•奥利里乌斯《冥想》 《十分钟,年华老去》由是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于2002年斥资上亿元人民币拍摄的。

它邀请了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15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著名导演共同以“时间”为题,每人都最多只有10分钟的长度来展现主题,每个导演,都在各自的短片里显示出自己的代表风格,所以影片展示出了当代电影最有代表性的方面。

《生命线》是这个集锦片的其中一段,由西班牙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Victor Erice)执导。

影片交代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宁静的十分种,新生儿熟睡于婴儿床上,母亲定是由于刚刚的生产而疲惫的睡去,男人们也开始东倒西歪的于沙发、板凳上休憩打盹着。

男孩在自己手上画上一只表,打发着这安静的时刻……所有的一切都常规的发生,就在这个太阳高照的午后。

熟睡的婴儿的脐带开始出血,没有人发现,而宁静还在继续。

直到一只黑猫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也唤起了所有的人,一阵手忙脚乱之后,婴儿得到了拯救,一切又归于平静。

一、视听特点:1. 色彩:全片为黑白色调,即符合20世纪四十年代黯淡的时代背景,也交代了安静宁谧的乡村生活。

色调的单一使画面上的变化显得不够清晰,比如刚开头婴儿身上血渍的出现,如果不认真和持续地观影,就可能把这些血印误当成其他。

这样同时也设置了悬念,观众为了弄懂电影,就必须集中注意力于微小的变化上。

2. 景别:除影片中间和结尾的两个全景镜头交代村庄的环境以外,本片的景别多为近景和特写。

这样的景别让观众关注的重点停留在局部动作和细节上.由于画面上人物大小与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是可观察到的大小相似,所以拉近了观众和被摄人物的距离,容易产生交流感.把画面中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元素裁去,让影片中人物的情感更直接地传达给观众。

3.声音:对白少,简单精练,音乐舒缓 本片的对白很少,出字幕的时候同时出现了婴儿的哭声,接下来影片正式开始的时候没有任何对白,只有少许音响效果,如鸡鸣,狗吠,滴水声,钟摆走动的声音等。

这样可以让观众集中精力观看画面,注意画面上宁静的环境中细微的变化。

开头婴儿的哭声宣告了新生命的诞生,也交代了故事发展的环境;中间的滴水声,钟摆声,安详的午后,各自做事的人们……,衬托出村庄的宁静,起到一种“鸟鸣山更幽”的烘托效果。

而后来的鸡鸣狗叫声暗示了故事高潮的到来,也是全片节奏紧张的部分,起到很好的转折作用。

二、叙事特点:1.空间化的时间 作为时空合一的视听艺术,电影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独具特色。

时间是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在电影中,时间的流逝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这种变化容易被感知。

而蒙太奇的运用,实现了时间空间化的叙事效果,形成了严谨的叙事结构,呈现出理性化的诗意风格,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

“电影中的蒙太奇的特性在于,它把固定在各个拍好的片断中的时间联结起来。

” 影片中,作者通过剪辑把同一场景的不同画面放在不同的位置来扩展空间,延长时间。

整个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生命的危险与拯救。

第一部分,在婴儿的生命危险逐渐逼近的过程中,婴儿、母亲、男孩画手表、厨娘、割稻人、儿童等画面交替出现,每一组画面都把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活动交代一遍。

这几组几乎相同的画面连续剪辑,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人物的活动,又无形中强化了环境的寂静和时间的漫长,预示了危险的来临。

相似空间的出现使观众的心理逐渐紧张,屏住呼吸等待未知的变故,期待生命的救赎。

第二部分,在厨娘为婴儿缝好脐带,婴儿转危为安后,人们继续自己刚才做的事情,村庄恢复平静。

画面上是第一部分反复出现的镜头。

在这里,时间通过相似空间的多次转换实现其本身的推移,也体现出短短的十分钟在关乎生死的时刻,是多么关键和艰难。

2.相似镜头的交替出现符号学的理论大师克里斯丁•麦茨在他的《散论电影表意》一书中提到,交替组合段是以两个或多个叙事“主题”的轮流交替为依据的,因此,画面分属于两个或数个系列,其中每个系列假若是连续表现出来的,则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段落,而交替组合段恰恰在与拒绝这种连续系列的组合,(为的是表现一定的内涵:追求某种结构,效果),而这种组合的连续性是潜在的。

镜头1是新生的婴儿躺在摇篮里,一个上半身的近景;镜头3的景别、机位、拍摄角度都和镜头一如出一辙。

镜头2是母亲生产后疲倦地熟睡的近景,后来这个镜头在婴儿脐带逐渐出血的过程中多次出现;镜头13出现了婴儿、母亲、桌上的圣母圣子塑像,这个画面在镜头3638中再次出现;镜头2834,厨娘在和面,手边是盛着水的杯子和杯子下面铺的报纸,报纸上的纳粹军官;镜头88,婴儿出事厨娘跑去救婴儿,有着纳粹军官的报纸第二次出现;影片的最后,再次出现了被水浸湿了的报纸和报纸上的纳粹军官;还有稻草人、男孩画手表的画面等。

这些分镜头内容没有多大的差异性,但是经过交叉叙事,却呈现出一种时间的概括性,呈现和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过程,从而使电影的叙述节奏简单明快。

对婴儿的危险和拯救这一事件自然顺序的断切,使连续的过程变成了连续的片段,从而为叙述的创造性重构提供了契机。

这样最经济,最富有暗示性和表现力的画面重新组合出了电影叙事的时间,刻画出了影片文本自身的整体时间流程。

3.画面的高度暗示性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的运用都在为导演要表达的深层意蕴作铺垫。

而这种深层意蕴和导演对时间与生命的独特理解渗透在全片高度暗示性的意象里。

(1)圣母圣子塑像:这个意象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而且是特写镜头。

它暗示了前两个镜头中人物的母子关系:一个母亲刚刚生产,安详睡去。

在西方文化中,圣母玛利亚和圣子耶稣的母抱子像具有很强的暗示意味。

这个因达芬奇的《圣母与圣子》而载入史册,从文艺复兴时期就享誉欧洲的独特意象,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观念与精神皈依。

圣母与圣子之间那种和普通人相同的血脉相承的天然亲情溢于言表,在这里象征生命的诞生和母子连心的温暖,也代表了神对新生生命的护佑。

(2)婴儿的血印:从直观意义上说,血印的出现象征着生命危险的降临。

随着血印的不断扩大,婴儿的生命力逐渐丧失。

其次,影片的结尾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1940年6月28日。

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使生命的珍贵倍受威胁和亵渎,而战争和流血不断上演。

婴儿脐带出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影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暗示了战争中的流血和伤亡。

(3)男孩画手表:影片是以时间为主题的半命题作文。

影片开头男孩在手腕上画手表,并拿在耳边试图倾听钟摆走动的滴答声,这时候,时间出场,作为导演表达时间概念的代名词,和墙上钟表的走动互相印证;影片结尾的时候男孩擦掉了手腕上画的表,婴儿得到救赎。

在这性命攸关的紧要的十分钟里,导演通过男孩画的手表,记录了暗含危机和转危为安的关键时刻。

同时,相对于生命来说,时间是客观的,非人力所能控制。

它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冷静地旁观世间发生的一切。

而这样一个客观冰冷的意象和纯真可爱的男孩一起出场,让观众体会到时间温情脉脉的面孔,让人充满希望,为后面的救赎埋下伏笔。

(4)稻草人:这个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景别多次出现。

稻草人原本是农人立在田里用来保护庄稼的,它代表对危险的警戒和对生命的护佑。

片中的第50和第51个镜头之间采取了叠化的手法,直到镜头51中婴儿的面孔完全清晰镜头50的稻草人才逐渐褪去。

银幕上明显出现了稻草人伸开双臂保护婴儿的画面,象征着对生命的守护。

(5)水和报纸上的纳粹军官:这里指的是厨娘和面时杯中的水。

镜头34是水和报纸的特写。

盛水的杯子放在铺有报纸的桌子上,水杯的旁边是笑着的纳粹军官。

影片的末尾,杯中水浸湿了铺在桌上的报纸,模糊了纳粹军官的笑容。

这两个镜头意味深长,水象征着生命,而纳粹象征着战争与杀戮。

这种生命与战争的对立和最后生命对战争的胜利也是导演的着力点所在。

除了上述的典型意象,影片中处处充满了暗示。

比如前面婴儿帽上正在绣的名字和婴儿脱险后母亲叫的名字“路易丝”等,这些高度暗示性的意象和镜头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映衬作用,使整个片子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三、叙事背景和文化意蕴《生命线》是导演Victor Erice蛰伏10年后的又一力作。

以这样的方式抒写时间并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沉淀的结晶。

Victor Erice是西班牙备受推崇的传奇导演,因坚守布烈松的疏离效果与救赎主题而自成一家。

早在1973年的处女作《蜂巢的幽灵》中,导演就运用大量的隐喻影射政治和内战,表达自己对极端与恐怖的政治的批判。

《生命线》中,导演沿袭了自己在《蜂巢的幽灵》(TEl Espiritu de la Colmena)中表现出来的一贯风格,通过风景画一样的镜头和极少的声画合一细说生与死的国家记忆,使电影观众纵然惊鸿一瞥,也无法忘怀。

同时,对政治和战争的批判,也出现在这个关乎时间与生命的短片里。

1940年前后的西班牙处在比较特殊的境地,1939年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建立了独裁政权,但是西班牙并没有参加二战,而是利用中立的地位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政治上偏向纳粹。

Victor Erice痛感西班牙内战带给人民的苦难,对政府在二战中的暧昧态度表示不满。

《生命线》正反映了导演的这种态度,通过对短暂的十分钟内生命的危险与拯救,表明了导演的拍摄意图:时间的珍贵,在于生死攸关的时刻所体现出的非凡意义。

而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生命得到救赎,人性战胜了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线》继承了导演对内战和整个战争的反思和批判,以反战的姿态来维护和平,拯救生命。

煊赫的声名和鲜见的作品使Victor Erice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出场备受关注。

然而,当影片杀青作品问世,期待和关注都幻化为或圆或缺的静止的趋势。

可口与否姑且不论,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关于生命继续和蓬勃生长的温婉而明媚的希望。

我想,对于最广泛的慕名而来观影的大众来说,这希望已足矣。

 8 ) 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开头部分一条像河一样扭曲的白色线条让人一头雾水,随着镜头慢慢向后拉导演陈凯歌的名字出现。

这一画面看似是在介绍导演的名字,实际上也暗示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坐在车上,这是一个二分之一构图的画面。

中间车上所挂的一个装饰品将两人隔开,也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处于对抗的状态。

电影通过一起同期声所带有的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时间背景。

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导演用搬家这件事来引导整部电影。

同时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行程极大的反差,一个在延续古老一个在拼命向前发现。

这样的反差也让我们明白拼命发现也不能忘记我们的那些古老。

 9 ) 《碎了》——评析《百花深处》

《碎了》——评析《百花深处》这是一部片长不过10分18秒的电影,由著名的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片子的名字就叫做《百花深处》。

该影片交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那里已经移为平地,搬家公司在接到上头的电话时才明白,原来这位冯先生竟是一位疯先生。。。。。

而这部只有10分18秒的片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其中演员的表现,影片中的冯先生将一位失去家园的疯先生演绎的十分到位,从影片一开头他那副木纳的表情就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了这位冯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北京,当他坐在搬家公司的车子,看着一路上高楼大厦那副迷茫更加把一个老北京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来到百花深处时,他又把一个半疯半正常的疯先生演的让人赞不绝口,比如:他在搬家公司替他“搬东西”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认真的神情,让搬家公司都为之动容。

另外一位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他就是这部影片的搬家公司的头头,他把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演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冯先生问他可以替自己搬家的时候,他说:“搬,只要有钱就搬”说这句话的表情真的就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搬上了荧幕。

还有在他将车开到‘百花深处’时生气加郁闷而后又因为必须和冯先生讨钱时那两种不同的表情更是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会有这么死要钱的人?

当然除了影片的人物,他的音响效果也很不错。

比如:在冯先生见到自己心爱的铃铛时将铃铛摇的铃铛作响时的那种声音。

让人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连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在听到冯先生‘摇’的铃铛时,也放松了心情,洗涤了心灵,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甚至还让他们看到了“百花深处”。

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那背景音乐把冯先生的悲伤和‘喜悦’渲染的很好。

还有。

该影片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从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从特写镜头一直慢慢的移到看似是蜿蜒小路的图案,当观众以为这是一个呈现地点的时候,镜头突然拉长,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竟是陈凯歌三个字,这着实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又是一个特写镜头,镜头自上而下给了观众一个高楼大厦,让人颇感压抑。

在冯先生跟随搬家公司前往‘百花深处’的路上,给了沿路高楼大厦很多近镜头,当车开到‘百花深处’附近时,镜头又给了沿途被拆迁得一塌糊涂的房子们,这里运用的就是隐喻蒙太奇,它隐喻‘百花深处’也是这个样子,也可以说这些拆迁房是和刚才的高楼大厦的对比。

在冯先生摇晃铃铛时,影片运用了蒙太奇的手发让影片出现了‘百花深处’的幻影,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通篇影片都给人感觉艺术气息浓厚。

再来,这个影片看似只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是其本身所表达的主题却远不止这些,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怀旧的故事,其实这部影片的疯先生他真的疯吗?

不,不是的,他只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肯醒来而已。

还记得那一幕,真是让人记忆深刻,搬家工司的人‘搬’着冯先生的花瓶,中途其中一个人问他几点,搬花瓶的人一时忘了他在‘搬东西’发下‘花瓶’看手机,虽然他很快反应过来,保持了原来的姿势,可是在冯先生眼里,它已经碎了,那一刻冯先生抚摸着‘碎片’哭得像个小孩。

看起来他或许哭得是碎了的花瓶,可是,我想那一刻冯先生其实已经是清醒了,而他哭的感伤的其实是他碎了的梦、碎了的心

 10 ) 有个严重穿帮 大家一起看一下

第九个导演 芬兰的考里斯马基 它的《狗没有地狱》中 乐队总共给了好几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里 我们看到是右边的主音吉他手边弹边抽烟 而在主人公出现 后来的反打镜头中 是左边的节奏吉他手叼了烟 再看右边的吉他手 没有烟了 这个明显有问题 这首乐曲中间没有断 这过程中 怎么可能把烟递过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短评

肤浅

8分钟前
  • Mmoon
  • 很差

这类片子经常让我一头雾水,这部分也不例外。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算是看懂了没。好些了解些导演的用意但又怀疑自己的了解。倒是陈凯歌那部分,看的比较明白。到底是陈的用意太过浅显还是文化所致,我想我仍然搞不懂。这类片子就是即便你完全看不懂也会打上4星

12分钟前
  • Jin
  • 推荐

凯歌陈大师的结尾还真提神,冯远征真是个演不和谐人物的料!

15分钟前
  • Andy
  • 还行

真的勉勉强强 我不觉得好看

20分钟前
  • 很差

消逝的风景,仅此而已。倘不消失,也与你我无关。

22分钟前
  • 凤梨虾
  • 推荐

奇烂无比,真没感觉哪里好!

27分钟前
  • 每天咒李丹丹死
  • 很差

还行,有点太直白

28分钟前
  • 茨瓦凯尔曼
  • 还行

喜欢文德斯,另外,中国爹导每遇到这种题材啊就好像非得教会你些什么似的。

30分钟前
  • 三价拿铁
  • 还行

作品质量参差的厉害~~

33分钟前
  • 龙井虾仁
  • 还行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3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我真的再也不想看拼盘电影了。

36分钟前
  • 成人贩忒儿C儿
  • 较差

陈凯歌全场最烂

37分钟前
  • 左儿
  • 还行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 DOG HAVE NO HELL

39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还行

陈凯歌、吉姆•贾姆什(8)>阿基、文德斯(7)>维多•埃利斯(6) ≥ 沃纳•赫尔措格(6)>斯派克•李(5)/大部分导演执导的短片和自己以往的作品相比都差了一大截 有的甚至不知所云 看来长片导演拍短片不仅篇幅缩短 才华也缩水了/陈凯歌真的用心了 想忘记近年的烂片 只记住这样的他

41分钟前
  • 一静螺旋
  • 还行

凯歌啊凯歌……

42分钟前
  • 小小白药不能停
  • 很差

维克多艾里斯最佳。其余大导的短片基本上都是有一句有意思的台词或炫技展现形式手法。

43分钟前
  • 一个人的雨
  • 还行

最无聊的还是陈凯歌那段

48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较差

就陈凯歌这段还有点意思,意味深长!其他导演拍的都是个啥?纪录片么?访谈录么?

49分钟前
  • 活豪
  • 较差

在赫尔辛基的白雪皑皑中沐浴西贝柳斯,在孔苏埃格拉的风车下想象堂吉诃德,在莱比锡的空旷街市超验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回敬惠特曼的哪里哪里,在北京的百花深处触动着历史的尘埃。十分钟,年华似水,匆匆过客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6/10。言之无物篇。赫尔佐格的原著民和李的激进政治太倾向纪录片,都是乏味素材的随便剪贴。 考里斯马基的底层刑犯、艾里斯的战时乡土、凯子的旧城拆迁,都需要有特定民族情结的人才能体会。贾木许仍然通过极致简陋的内景、连续时空和固定镜头展示疏离。文德斯哈哈镜般眩光变形重影的纯粹视觉最享受。 @2014-07-04 22:42:17

5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