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古旧窗棂普通人家的窗口,挂着黄地素花的朴素窗帘,平视出去,近景是鳞次栉比的上海老旧建筑和街景,有人在其间流动,远景是逆光中的上海摩天大楼的剪影,里边有着著名的东方明珠,很具东方色彩的中国红的两个字“团圆”出现在银幕画面的正中。
这是一个新旧共存并交替着的上海,这是一个冷静客观的视角——上海人的普通家庭,这里正发生着《团圆》这一古老而又千百年来不变的、寄托着中国人美好幸福观的人间故事。
导演王全安一开篇就用非常安静的一桢画面,将他冷静客观的立场、观察社会的角度和关注的文化命题,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一封来自海峡对岸外婆月娥年轻时的恋人回大陆寻亲的信,就像一块巨石,掉入了这个普通的上海人家,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在王全安的电影里,你却在表面上看不到任何浪花,石头并没有沉到大海,它在自己激起的深层浪花漩涡里旋转,变成一股股的暗涌,冲击着这个普通上海人家里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
月娥年轻时的恋人刘燕生,在1949年,与月娥失散分离,现在台湾的妻子过世,他随台湾老兵返乡团回到上海。
失散那年月娥已有身孕,就是现在这个家庭的大儿子,其他孩子都是月娥与后来收留月娥的共产党员陆善民所生。
刘燕生的归来,让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面临着一种选择,大女儿选择了直接的不解和愤怒,大儿子内心复杂持观望态度,孙女选择了对外婆最贴心的关注和同情。
而和这个事件最直接相关的陆善民和月娥,却选择了缄默不语,这就是中国人,非常中国式的反应和表达。
王全安在讲述这个平凡上海人家情感故事的时候,安静得就像卧在镜头后的一只灵豹,时刻通过冷静地观察,让他的电影猎物随人物情节的自然的发展,客观地呈现出一种与故事环境相匹配的,必然的而又颇富人情味的生机画面。
画面的构图极其唯美,而且静止不动,让我想到塞尚的静物画,但你却觉得有什么在动,非常的心理,那是一种心灵的流动,在每一个人物之间,对应流转,构成一个很大的心理场,或剑拔驽张,或伤心失意,或尴尬难堪,或温馨缠绵,或是很多情绪的杂糅……而这种情绪心理之复杂微妙,如中国人的曲水长廊。
东方式的典雅,在《团圆》里被一点一滴地通过王全安的电影表达温情脉脉地流泻了出来,而这种富有安静客观之美感的电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繁华中,在文明的进展中已经越来越少了,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力量,这就是安静的力量!王全安,在回归,整个中国人民都在回归,回归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认知发扬着我们身上的东方之美!在这个东方文明崛起的时代场里边,王全安的电影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团圆》中的月娥、陆善民、刘燕生、大儿子建国等,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表达都是那么的克制、含蓄和隐忍,就像王全安的情感节制、不动的镜头一样。
刘燕生的到来,全家忙碌准备酒席接待客人,当窗外乐声响起,画外一声客人来了,全体家人和楼道的居民都跑出去迎接,锅台前的月娥,却陷入一种很自然的无语状态,诺大的厨房里只剩下她一个人默默地摘着围裙和套袖,一生的等待抽空了她所有的力气,她缓缓地坐了下去,坐在了厨房的板凳上,一束温暖的阳光倾泻到她的脸上。
接下来的一幕是我在这部电影中最喜欢的,极富张力,可爱得很的欢迎场面。
家人们陆续冲到了楼外站满观看人群的最前端,画面右侧是吹着小号敲着鼓、穿着色彩鲜艳服装的儿童鼓乐队,代表着街道,用民间隆重的方式欢迎着归来的台湾老兵,凌峰饰演的刘燕生饱含沧桑的一张脸,委委屈屈的身形站在出租车门口,对面卢燕饰演的月娥带着犹存的大家闺秀的风韵,带着一生的情感在身上,在眼中,分开众人走到最前面,这一幕团圆,情感饱满,意味深远,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完完全全是一种东方独有的景致,而且是海峡两岸分隔的大环境背景下,平民所有的独有景致。
在《团圆》中我读出了王全安以家庭为主体,以外在大的不可变更的历史事件和现代社会的变迁为背景,客观地呈现民族性和文化感的意图,这让我想起了两位有着异曲同工的电影大师,他们的视角甚至不动的镜头,都相当的一致,或者说我在王全安的电影里,看到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一般的东方独有的美和雅致!还有我国的电影大师费穆《小城之春》所呈现的中国式的写意诗话的美感。
王全安和这两位大师一样,用他们卓越的电影艺术完美地体现了东方的美学思想。
可是王全安又有着与这两位大师的不同,这种不同在西化了的外部形式美和色彩美上,这是时代技术进步了的结果。
《团圆》的美术和摄影在王全安导演的控制下,都内敛含蓄不张扬,用有丰富层次的构图、色彩、光线恰到好处地传扬了王全安想传扬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王全安一直是个对社会环境的变迁有着超极敏感的导演,他目光深邃,表达细腻含蓄,很具东方气质,他的作品也总是以大地基调最根本的代表——女性为主角,不论是《月蚀》里的雅男/佳娘,《惊蛰》里的关二妹,还有《图雅的婚事》里的图雅,还有这部《团圆》里的月娥,这些新中国的女性们都在通过自身的性格命运带动着王全安想呈现的时间和空间,社会环境的变迁通过王全安冷静的双眼,节制的表达,以一部部电影的方式,一帧帧一幅幅画面的形式客观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人物命运与环境交融。
可以这样说,王全安的宏大环境观,和刻画入微的细腻电影表达的统一,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当代电影世界少有的极其宽广的格局。
除了形式的美感和宏大的格局下的显微,一个几乎走过一生的女性与国民党老兵和收留了她和儿子一辈子的共产党老兵之间的情感流动、心理冲突,又宛若溪流江河时缓时急。
当了一辈子好人的陆善民在外来的台湾老兵刘燕生要带自己相伴一生的妻子月娥回台湾时,他呈现了一种看似奇怪,但是却是非常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的东西,礼让为先,他克制自己,努力成人之美,这种隐忍让他自己呈现出一种像喝了酒似的亢奋状态。
他积极地带着月娥去办理离婚手续,结果得先办结婚证后再办离婚证,折腾一圈,两个人的事实婚姻终于在多年后变成了一个合法的结婚证,再离婚时却因财产分割而那么复杂难办,两位老人拿着红映映的结婚证这个场面真让人哭笑不得。
终于,陆善民这位善良的老人挺不住了,他在酒席间异常的亢奋中说:如果你们俩之间是感情的话,那我们这么多年又算是什么呢?他娶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可怜的国民党遗属之后历经磨难的委屈全涌了让来,让这位坚强的老人因情绪抑郁亢奋与他人在酒桌干仗,倒下了。
陆善民的中风,让月娥和刘燕生反思自己想成全一辈子因历史而撕裂的感情的处理。
“发乎情止乎礼”,不光1948年拍摄的费穆的《小城之春》是这样,中国人一直都这样,发展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有着这样的传统的美德。
当月娥和刘燕生反思后,都有了自己暗暗的决定,老人们的情感就只能用一首首的旧歌老曲来抒发了。
酒后唱歌是中国人惯有的娱乐方式,当三位老人在饭桌上唱起那个年代的“香槟酒,满场飞”,回忆着转移的那一天的天气,月娥是爱人失散,便觉雷电交加,国民党老兵兵败转移,便觉是阴云密布,共产党老兵是解放了,是大大的艳阳天。
人生所共有的就是回忆,但人们的回忆里有着多少的情感色彩,到此刻,我不觉得泪含眼眶。
逝去的怆然,那不可挽回的历史的创伤和隔离,负载在百姓的身上,却又被王全安处理得如此轻描淡写,这就是生活的最真实!王全安是一个能够去掉外界渲染,露出生活真容的导演,但王全安决不让你哭,他只是无数次地让你含泪不掉下来而已。
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笑中含泪,不大喜大悲是中国人的品性。
刘燕生和月娥,最终都选择月娥留下,这“发乎情止乎礼”的结果是那么的自然。
刘燕生离去后,月娥和中了风的陆善民的日子又复归平静,但是他们在搬迁后的楼房新居里又见证着孙女和孙女婿的再度分离,孙女婿要出国留学,让孙女成为无奈的留守人士。
中国人祈望的团圆里又能有多少圆满?这老少的新一轮轮回又让人心悲怆伤感!这就是人生!王全安是冷静的,他的情感含得很深,《团圆》里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中国韵味;王全安是客观的,《团圆》里,你看不到任何对政治人性的评说,他只是客观地呈现;王全安是宿命的,他的《团圆》,其实只是中国人的一个愿望,而生活却有着它自有规律和宿命。
这种冷静、客观和宿命让他的电影展开了翅膀,让他的电影有了一种安静的力量,让他的电影很东方。
《团圆》,安静的力量,东方的美!作者:紫语 2010/2/18
随便说两句周五晚上去看的,已经不是首映。
这部电影是作为新的"BERLINALE GOES KIEZ"的环节上映的,翻译过来就是柏林电影节去小区,KIEZ是柏林的土话,直接翻译是社区,但是它本身没有任何行政上含义,地域上则没有特别严格,有点自然形成的意思。
柏林的每个区(这个是行政意义上的,BEZIRK)的一家电影院放映这次参加柏林影节的两部电影。
而这些影院都是特点的。
比如说我去的就是50年代修建的,并是柏林最早放映英语原声电影的电影院。
导演王全安,摄影,制片人,还有女主演卢燕有到现场。
放电影前有上台接受主持的采访。
吕80多岁了,可是容貌气质超好,一头的银发,绝对是全场的明星。
采访大部分是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唯一有趣的问题是,因为摄影是德国人,于是被问到拍的时候是不是有想起东西德问题。
他回答说,南北朝鲜更让他想起东西德。
而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互动其实是很多的。
下面说说电影本身吧。
题材故事很简单,就是台湾老兵返乡上海找他失散的妻子。
去年台湾文化届的热点就是两本书的出版,龙应台的新书和齐邦媛的巨流河,焦点都是在1949那个动荡的年代的个体遭遇。
不知道这部电影算不算是大陆这边关于这段历史的一次婉转的回应呢。
叙事与镜头叙事非常的矜持,小到家庭的争吵,中到三个老人的感情波动,大到对历史的回忆, 都没有过多的渲染。
镜头也以长镜头和中焦为主。
让我想起台湾的新电影.吃饭片中有大量的吃饭场景,推动情节发展的事件也大多是在饭桌上发生的。
一开始,老兵的信在饭桌上读的;老太太因为丈夫多买了几个螃蟹犹豫;上海的丈夫在饭桌上同意老太太跟前夫回台湾;上海丈夫在饭桌上中风;老兵和老太太一起决定让老太太留下来也是在饭桌上告诉上海丈夫的。
饭桌上的一些细节也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性格的特点,甚至文化(海峡两岸)的差异,这里就不一一解读了。
当然简单的解读就是,中国人以食为天。
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记忆饭桌上三个老人回忆往事,对老兵来说是他们撤退的一天,对老太太来说是她和丈夫失散的一天,对老太太现任丈夫来说是他们部队入驻上海的一天,三个人对那天天气的回忆竟然完全不同。
历史的轻与重记得龙应台的新书里曾经提到过,在那些至为剧烈的历史变革之时,让人记得深刻的却都是一些不起眼甚至荒谬的小事。
这片子的最精彩的片段,是上海丈夫和老太太决定离婚以方便她去台湾。
结果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正式的结婚,于是他们只能先去结婚。
那段如此之重的历史造成的是几十年之后如此之轻的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小总结影片是真实故事改编,一段很短的电视纪录片给了王全安的灵感。
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包括演子女的配角。
家国,家国,这部电影的重点放在了家上,导演的拍摄也化重为轻,于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例如<斯瓦格医生>那样的苦大仇深,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里面很多的小细节也让人玩味。
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是multitasking,一边要给同去的德国朋友解释一些细节,一边凭着自己仅存的上海话知识加上德语字幕给不会德语的台湾朋友翻译,一定错过了这部充满了细节电影的很多细节,希望有机会再认真的看一次。
再说句题外话,希望朋友去看看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两岸的经济交流虽由来已久,可是互相的了解,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年迈旧情人的重逢与“私奔”由于在某表演综艺看过片段,所以剧情先入为主给了印象,打7分。
是平淡细腻的生活剧,题材也比较新。
聚焦在祖辈的情感问题上,年轻人看了会有种疏离感。
开头对燕生回来的讨论,紧接着一系列对他热情的款待有一种过分虚假的礼貌了。
到老陆买螃蟹以及笑着接受燕生带玉娥走,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
这个老人家太好了,但是又气他好的卑微。
到后面老陆玉娥去办结婚证,酒席上酒后吐真言。
我才笑着想,原来这小老头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他不甘心委屈,想留住玉娥。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摊牌以后当着子女的面,玉娥说和老陆是恩情,和燕生是感情。
老太太拎得可真清,夫妻相处久了,哪里分的清什么亲情爱情。
依赖,需要,默契,离不开或许更重要。
燕生走的时候玉娥哭的很伤心,一瞬间像是回到他们年轻时小情侣分别的场景。
或许整部片子在说孩子们不要觉得自己年轻时飞蛾扑火的爱你死我活的爱有多么了不起,爷爷奶奶们也年轻过。
人物上,老戏骨的演技真是深刻。
燕生标准的普通话和其他人的上海话一下子就形成了对比。
外来者和其乐融融的一家子的对比。
玉娥的外孙女,在片中属于一个中立旁观者的地位,开头让她念信,后面燕生来以后她也一直在招待。
起着一个在剧中联系辈与辈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总体来说她对这个外来的外公辈的人物是好奇接纳的。
后面也受其影响决定结婚等男朋友出国回来。
子女从长辈的情感悲剧中得到了启示。
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大概和玉娥外孙女的情感相一致。
别说是外祖父母那一辈了,父母这一辈都让我感觉到夫妻之间是没有什么真切的爱情的。
可能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好感就在一起了。
而外祖父母那一辈完全就是包办婚姻,他们一样相守一生,很和谐。
要说没有爱而觉得遗憾的话倒也不必,现在年轻人的婚姻中有几对能像以前包办婚姻那样的。
如果不是有缘分的人,要一起过一辈子也是很难的。
玉娥很幸运,到有孙女的年纪还可以回首爱,相信爱。
很动人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
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夏天的遗憾终归被秋风温柔化解🍂我想在秋天储存浪漫 好在冬天馈赠给你•ᴗ•
王全安是尊重叙事传统的导演,他的电影一般讲述在特定环境里的特殊人群,有封闭感,有猎奇性。
但这次《团圆》却突破了他的以往,他将视角放大,描述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的族群的离散,以三个老人、一个家庭为核心来呈现。
全文看这里吧,豆瓣老是要审:(http://ent.sina.com.cn/r/m/2010-02-13/09042875818.shtml
人的感情真是久的很,几十年的分离,让刘燕生失落了母语上海话,却没能磨灭他对少时爱人玉娥的感情。
对玉娥来说,跟老陆几十年的恩情还是抵不过跟刘燕生只有一年的感情。
我们会觉得奇怪吗?
不,正如玉娥说的,跟老陆的几十年不过是为了过日子、养孩子,不过是为了活而活,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她断然选择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
玉娥的现任丈夫老陆自始至终没有反对玉娥跟刘燕生走,甚至主动提出去打离婚证,只要玉娥开心。
但他的内心又很矛盾,对于那一辈人来说,能像他那样牺牲自己的前途跟玉娥在一起,事事为她着想,不就是感情么?
玉娥将他们的几十年归为恩情,第一次跟他结婚却是为了打离婚证,老陆的委屈和爆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个老人,其实都没有错。
刘燕生要把全副身家补偿给老陆,玉娥不过是想跟结发丈夫再续前缘,老陆只是因为几十年付出化作泡影而心有不甘。
三个老人都是重情重义的善良人,而且有意思的是,刘燕生的国军撤退的那天,也正是老陆的共军进上海城的那天,曾经的不共戴天之敌,几十年之后却把酒言欢,令人感慨沧海桑田。
令人寒心的反而是这帮子女。
建国作为刘燕生的亲生子,却对父亲最为冷漠,他把那个时代的无奈记成父亲的过错。
女儿和女婿对母亲玉娥和刘燕生竞相指责,嘲笑刘燕生带来的十万块太少,在最后的送别宴上打断了刘燕生的歌声,他们压根不理解也不在乎两位老人。
而刘燕生走后一年的团圆饭,这些口口声声在乎父亲老陆感受的子女没有一个人来。
至此,玉娥放弃跟刘燕生团圆的机会,选择跟老陆和子女团圆,却终成缺憾。
设想玉娥跟刘燕生走了的话,对老陆和子女的牵挂同样会让她感到缺憾。
在这道双选题里,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最优解。
片名‘团圆’,对三位老人来说,实际上是反语,甚至是诅咒。
孙女在这个家庭中对三位老人最为客观,她不卑不亢地陪刘燕生观光、买食材,也是最后唯一陪玉娥和老陆吃团圆饭的那个,但她也要嫁人了,而且对方要去美国两年。
世事轮回,玉娥经历过的分离之苦和不确定,也要发生在孙女身上。
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给予观众想要的慰藉,而是波澜不惊地预示了下一代人的命运,残酷而真实。
观看《图雅的婚事》时,我就深深感受到王全安导演人物塑造的能力之强。
《团圆》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要将三位老人的经历、形象和情感勾勒得如此生动难忘,而又不插入回忆的画面,这要求导演在情节、台词的安排上必须巧妙圆融。
例如三位老人一起唱歌喝酒、回忆往事的那一段,观众仿佛亲身见证了1949年2月14日那改变命运的一天。
方言一直是中国现代电影的短板,但《团圆》做的很好。
成就之高如谢晋导演,《芙蓉镇》中也是清一色的标准普通话。
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方言电影,也大多是北方官话。
《团圆》以上海话为主要语言,十分难得,与上海老房子场景以及往事话题相得益彰。
在电影行业日益学院派、流水线化的时代,这部在语言上的强烈个性值得敬佩。
这年头,已经很难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沪语电影了,也难怪,电影作为强势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然要考虑跨地域传播的效果。
就大中华地区的情况而言,由于官方语言建立在北方语系的基础之上,吴侬软语在电影对白中的地位也就日趋下降——这跟春晚其实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银幕上听到字正腔圆的上海市井方言时,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由于《团圆》的小成本文艺片性质,已经基本断了在商业院线里公映的念想——就目前内地的电影放映制度而言,不能在商业院线里公映,也就意味着没办法跟广大观众见面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上海观众是看不到《团圆》的(当然《团圆》真公映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看)。
于是,位于北京一隅的某个文艺电影放映场所便成了能一睹《团圆》真容的稀罕地界。
其实《团圆》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国民党老兵从台湾回沪探亲,想跟失散多年的妻子团聚的故事——不过当你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着操持沪语对白讲述上海老弄堂故事的胶片时,那种感觉无疑有点穿越。
《团圆》是有意反商业化叙事的,影片被导演王全安处理得很恬淡,不过德国摄影师卢茨很显功力,在一个个节奏平稳的长镜头中,卢茨把王全安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出来。
故事的发生地被安置在上海,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安排。
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醒目符号,但凡与发达、时尚、开放沾边的意象,上海都是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
不过上海又是多面的,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不管怎么说,《团圆》把镜头聚焦在了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弄堂里,对于习惯了在影像中捕捉上海“繁华”一面的我们,这当然有些视觉挑战。
你不能指责王全安遮蔽了上海,事实上,上海的锦绣身段在《团圆》中仍能被我们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这些时尚地标在电影中仍是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绵长的弄堂远端,东方明珠的身影婀娜多姿的矗立在蓝天下……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是实景拍摄——上海就像一个百变女郎,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片中的戏剧冲突完全集中在家庭内部,当台湾老兵提出想接妻子去台湾颐养天年时,这个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台湾老兵带来的“巨额赔偿费”,几个子女为如何分割而大打出手。
应当说,这是家庭伦理剧的常用路数,看电视剧多的观众都有经验,矛盾就是郁积到这一刻才能爆发的。
台湾老兵就像一个闯入者,而上海弄堂里的平静家庭则被这个不速之客搅得天翻地覆——这实在有些吊诡,当两岸度尽数十年劫波,失散的亲人终于相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又集中通过老兵的旧妻传达了出来:一方面,她跟台湾老兵生离死别,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并度过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但另一方面,她又是这个家庭的妻子、母亲,她是这个家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此,导演王全安精心设置了一场台湾老兵和上海夫妇共饮的戏,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里,旧妻坐在中间,台湾老兵和旧妻现在的丈夫(一位解放军老兵)分坐两端,两人共同抒发着大半生的国仇家怨,所说是血浓于水,但多年的隔阂不仅让二人的现在有了分隔,这种分隔甚至波及到了二人的记忆中:台湾老兵说他离开上海那天狂风暴雨,解放军老兵则说上海解放的那天是艳阳高照。
的确是艳阳高照,如今的上海,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盛世阶段,全社会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繁花似锦、发展如涛,但正午的阳光下,也挥不掉那一绺深埋的乡愁。
最后,台湾老兵只好孑然一身返回台湾。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1年10月14日B9版)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
” 阔别数十年再相逢,可谓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可相逢即可,团圆亦难,两个人之间的事却不能由两个人说了算。
片中两首歌印象深刻,一首是刘燕生驻守金门时思乡之曲,“这是孩子们年轻的故乡,也是我们最后的家园,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它收藏了我的梦,我的爱,我的伤痛,我的希望”。
听到此歌让我想起了当年为台湾老兵创作的《爸爸的草鞋》,背井离乡,故园难回的悲伤是痛彻心扉的。
另一首是卢燕的《天涯歌女》,她与刘燕生当日码头一别,几乎已成永别,“天涯海角觅知音……”几十年来的酸甜苦辣在推杯换盏中缓缓流出。
徐才根也把老陆的形象演绎的入木三分,颇有味道。
世上又有几件事能称心如意呢,就如电影中一家人终于团圆地在一起吃个饭,突然天降大雨,众人齐在屋檐下看雨水瓢泼,令人心酸。
想来导演让凌峰在《团圆》中扮演台湾老兵别有深意,凌峰生于青岛,长于台湾,1985年获得台湾第二十届金钟奖最佳男歌手奖,恰走红之际,1987年转行拍摄电视系列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历尽磨难,最终于1987年11月11日开拍此电视系列片,并亲自担任主持,成为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撞开了两岸近40年的封冻,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摆渡者,历尽艰辛,但百折不挠。
希望那艘倦航的船儿早日靠港……
我的好朋友说,她母亲前段时间去了台湾,拜访了从未见过的远房亲戚。
那位爷爷在当年的背景下,去了台湾,可是仍思念故乡的亲人。
寻寻觅觅甚至登报寻亲,终于抓到了线索。
故人已不在,但血脉仍亲。
我问他们见面是怎样的感觉,她说他们就像两个陌生人相遇一样,见面、送礼、坐下来聊天喝茶,彼此看看对方,问候几句,心安。
那年,像这样的分别故事太多。
两岸相隔的不是海,是时间。
每个人都因同一个缘由分开,而每个人的“再见”故事却千差万别。
《团圆》就讲述着这样一个“再见”的故事。
台湾老兵刘燕生在1949年撤退台湾时和已孕的妻子玉娥失散,未能一起登船。
这样一别就是几十年。
燕生再娶,玉娥也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两岸关系好转后,燕生终于有机会跟着返乡旅游团回到上海。
他终于见到了玉娥。
他不仅见到了她,还想带她去台湾。
就这样一个念头,打破了一个家庭原有的平衡,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整部影片的情节和演绎极其细腻,好几场戏我都看哭了,但我最受不了地是徐才根演的老陆,在得知老婆要跟初恋回家后决定离婚,去民政局那天的早晨他一个人坐在位置上,放空地默默地,好像如平常日一样吃着早餐。
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心疼。
我实在太喜欢这部影片,也想把我所理解到的“细微之处见真情”记录下来。
隔阂在燕生抵沪的那一天,玉娥一家人全员出动帮忙准备菜肴。
他们见面的第一顿饭,玉娥一个一个介绍她现在的家人:这位是丈夫陆善民,这位是大女儿……每个人的名字都带着姓,而轮到刘燕生自己的儿子,玉娥说“他叫建国”,没有提姓。
儿子人已中年头发渐秃,沉默地坐着不理燕生。
“姓”的缺失和无言,就如同他对儿子的爱和养育一样,是空白。
玉娥一家人讲着上海话,而老刘从台湾来,讲着一口台湾口音的普通话。
语言的不同非常直白地挑明着一件事,燕生和玉娥的生活在时间的洗刷下,已完全不同。
影片甚至很细腻地用泡脚来强化这种不同。
老陆每晚泡脚,上海的冬天很阴冷,脚暖人暖;而燕生从来不这样做。
他们自当年入伍开始,就注定面临不同的境遇,而却因为玉娥的羁绊,彼此牵扯。
离婚玉娥与燕生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们俩在老地方依旧能很欢快哼起当年的小曲,眉来眼去满是真情流动。
玉娥很快就答应了燕生回台湾的请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想为自己做个主,“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 老陆听说后,不假思索地答应着。
不是他想压住内心的暗涌,而是几十年的点点滴滴都不重要?
他还没时间、也没反应过来消化这个事实。
和家里人不悦地“商量”完后,老陆说“我们去离婚”。
去民政所的当天,玉娥特别换上漂亮的衣裳,挽着老陆。
到了民政所才发现,他们当年是没有领证的,属于事实婚姻。
没有结婚证,不能办离婚。
于是荒唐的事来了。
为了办离婚,他们先办了结婚证。
在照相馆的大红布前,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尴尬微笑的结婚合影。
结婚证的盖印,像是时间为他们俩几十年岁月敲下的烙印。
陆善民与乔玉娥是形式上也是夫妻了。
老陆忍不住嘲讽自己,我第一次拍结婚照,是为了离婚!
而此时的刘燕生正在东方明珠,透着望远镜眺望着老陆和玉娥所在的民政所,他们正在结婚。
餐桌家宴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论生死、新婚,还是宴客、团聚、过节,中国人选择坐在一席席餐桌前。
一席人围着坐,伸着筷子尝着满桌子的菜,男人通常还大口大口吞着酒,才能把心里喜的悲的全部掏出来。
每一次吃饭,玉娥都夹坐在燕生和老陆的中间。
老陆喝了点酒,开始停不住说话讲起了往事。
他当年在共产党解放时是副连长,本该有很好的发展,但看到玉娥拖着孩子实在可怜,放弃了大好的前途,在造船厂做了一辈子电焊工,一路陪着国民党兵的遗属,一起度过难关,过了几十年日子。
他说他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情,可他也不理解,玉娥要走这一路走来的几十年算什么名堂?
他不敢说的被孙女喊出来了,一句“不公平”让他激动地站起来,还和隔壁桌吵了起来,结果中风,进了医院。
老陆身体好转,燕生为老陆熬了汤,三个人一起吃晚饭。
左边坐着老陆,中间坐着玉娥,右边坐着燕生。
他们聊起当年撤退时,燕生说当年下着雨,老陆却说当年明明艳阳高照。
这些年,玉娥和老陆培养的是日子里的真情,而燕生只有在歌声中化解思念。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它收藏了我的梦,我的爱,我的伤痛,我的梦啊 年轻的故乡啊 最后的家园末了,他对老陆说,我不打算带玉娥回去了。
欲言又止老陆给燕生欢迎时,买了100元/只的大螃蟹,一买还买了四只。
这个价格就算是放到今天也贵的吓人,可老陆舍得,就是要对人家好。
燕生给生病的老陆熬汤补营养,也是跑遍了整个菜场。
这两场戏最精彩的是买菜回来后他们分别和玉娥的对话。
刚开始玉娥其实还有勇气和老陆开口说要跟他回台湾。
可是她坐在厨房里,看到从菜市场回来的老陆诚心满满地花了大钱想对别人好,就像他不顾一切地对自己好了几十年一样,玉娥想说的话就吞了回去。
而第二次在厨房,玉娥等着燕生煲汤,玉娥说有些话想对他讲。
燕生说,先不用说,吃完饭再说。
她没开口的应该就是她心里想好了,她不会去台湾。
而燕生没有让他说,也没有再和她商量。
回别临行前的最后一顿饭摆在小巷里。
这场戏是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
燕生像第一次见面时一样,站着跟大家致谢道别。
到了兴致还唱起了一首歌,叫毛毛雨。
大家听着,老天也听着,没几句就下起了雨,却不是毛毛雨。
大家为了躲雨,慌乱地散了。
告别结束,跟他当年找不到玉娥一样,突然而凌乱。
玉娥一家人躲到楼里看着外面,燕生跟着尴尬地站在一边。
玉娥和刘燕生第一次失散是在码头,他们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告别,也是在码头。
刘燕生和玉娥终于在一个码头,以“告别”的形式。
燕生关照了很多话,然后拖着行李箱,回头走了。
这一场想好了要带她回台湾的行程,这样结束了。
他摇着手对她说:再见,回去吧,回去吧。
因为《戏精的诞生》找到这部电影,想看看原版是如何演绎的。
中国人家的戏份都是在饭桌上升华的,老戏骨的演技很到位,失散40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有哭哭啼啼,内敛控制地很好。
只不过凌峰和卢燕岁数差了太多,本想到金士杰,可金士杰年龄更小,总觉得找一位和老太太年龄相仿的会更好。
喜欢卢燕讲的上海话,就像是小时候奶奶讲的,自己听不懂,反倒说奶奶是外国人。
淡淡的怀旧吧
故事假,感情浮誇,導演功力不行。白鹿原拍那麼爛很正常。
一般。
《团圆》的说技法是“简陋”的,固定摄影机全景拍摄正面横切段落镜头混搭横摇以及细微的摄影机运动,造就了这部电影“剧院最佳观众席视角”和人物传统相片构图的整体面貌,调度也是极为稀缺,中段家庭会议有两次的再造景别,通过进出人物缩小了画框,虽然第一次是通过摄影机镜头来实现的,但第二次却转换为了跳切,在增加观影者注意力的情况下,却用增加戏剧冲击力的消减了那时的“寂静时刻”。全片唯一一处出彩的调度,来自于室外吃饭下雨的段落,当所有人鱼贯而入门中之时,刘燕生却颇为落寞的站在了门外屋檐下,此刻,分别的苦楚与辛酸跃然纸上。近代史自我的丰富,带给了植根于所有动荡时代背景之上电影丰富的解读意味,但在这一个纠缠的三角故事中,人物对位清晰可见,但表意却因为文本走向而无具体的连贯阐述,只能囿于国共和谈之类的政治调侃。
盼了一年,就看了这么一部无法说好却也无法说不好的情感压抑片。
淡淡的,很真挚~
其实是个半主旋律电影,结局也猜得到,统战自然不能沦为被统战,否则也无法交代,也不可能上映。电影里三位老人也是各有各的困境和难题,无法苛责任何一位。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呀。。天。。大青蟹一出来就哭了
一段历史、两份感情、三位老人,欲说团圆之喜,满眼却是分别之感。
少年夫妻老来伴?出乎意料的重聚,近在咫尺却无法真正团圆。喜欢几个老戏骨
细节处的精彩,很有喜感的片子~~~
我记得那天打雷下雨,那艘大船沉了;我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得了块大奖章
故事并没大问题,甚至相当讨巧(王全安不一向如此么),但是电影真的好作,最可怕的是情绪完全不对死活入不了戏,满屏只见导演的野心与技巧。某些刻意安排的荒诞,倒是颇能让人一笑,但整个电影的情绪就更不对了。PS:不过这片让我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剧本问题出在哪,以后若拿出来改一定要引以为戒
一个是咱们俩是一条心,一个是患难之交恩爱深。一桌吃不完的饭,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母亲的一句话是戏核“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他一年,有感情。”
海峡隔不住情谊,相见化不去羁绊,物是人非的无奈,平庸而故作姿态
非常不错的片子,几年来难得扎实的接地气的作品
什么剧情,看到刘燕生说要带玉娥走,而且玉娥居然答应,就想骂人了,可怜的老陆,徐才根演的真好,很打动人,感觉整部电影就是他
美酒佳肴一桌菜,三人坐,歌声寥寥。忽如一阵细雨来,无人坐,空空如也。本是团圆饭,却见心散乱。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这是孩子们年轻的故乡 也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它收藏了我的梦 我的爱 我的伤痛 我的希望。天涯~海角~觅呀觅知音~
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台湾老兵回大陆寻妻 本应该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玉娥老人轻飘飘说出,"我和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那是感情。"所以什么是感情?什么是恩情?玉娥这个人物立不住 一个自私的人 最后转变回来 我一点也不感动 人物性格最饱满的陆善民 我也真的为他的行为感动 他是真的善良的人 我在他这里才体会到了深厚的情最有意思的应该是 老陆和玉娥为了离婚 只能重新拍结婚照领结婚证 又得等房产证下来才能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