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就是那种看似有意思、实则很无聊的精英影像。构图意识大过电影意识,4:3画幅捕捉生活里细节,为庸常的空间找到一些小清新的构图方法,胶片质感,场景都还挺漂亮的,很适合🍠图文用户学一下用来发稿引流。他假装对微小的苔藓感兴趣,但镜头又没耐心拍出苔藓的律动,挺矛盾的。
笑cry,刚看完《地狱解剖》,男主“我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这里,姨妈问女主“他叫什么名字”,女主愣住。女主好像周韵喔。这汉语台湾腔里带儿化音,新鲜了。胶片拍摄?看完了,也没听到短评里植物生长的声音...谁给个空降坐标
好一个小世界,画面很美,也确实容易打瞌睡,但算是拍得轻盈又舒服。男女主实在是太可爱了,整个互动我都心心眼。一个建筑工人,一个苔藓植物学家。一大一小,苔藓和建筑截然不同,但同时又能相互依存。特别喜欢片尾credits,所有人的名字打在屏幕上,慢慢加注每个人的信息,有如小小苔藓撑起整个世界。
人与人的契合,要用自然手段慢慢缓和,人走入自然,搭配着文明,人观察者自然,人达到契合。浪漫的很
在阿彼察邦的《记忆》面前就是个弟弟,即使单说声音部分也没有开发完善,而作为漫游电影又陷入了“从城市迈入森林”的自然主义窠臼。一部简单恬淡的标准影展艺术电影,仅此而已。
为什么是华裔女性?为什么是罗马尼亚移民工人?
故弄玄虚
我对于此般晃晃悠悠45分钟才进入正题的情绪流向来是没什么好感的。但看着看着还是觉得有点难过,我也想这样看看世界,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生活”死死绑住了。
北影节之前的海报是一男一女在森林里做样方 让这部片子成为我当时最想看的 但是根本没抢到后来有余票也错过了。终于看完了,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长镜头和空境我都偷偷开倍速了。主题很简单但是拍摄对象什么的都选的很好,其他的也就是这种片子的常见水准吧。最后片尾的字幕我很喜欢!从电影里看我们这种工作真的蛮酷哈。
游荡者,挺经典的母题,但游荡的质量不算高。华人女子的中文已经很生疏了,还要内心独白,太勉强。
#SRIFF 文本弱了些,视听还是挺愉悦的。没有阿彼察邦那么催眠。看完出影院感觉阳光好美好静谧,时间都慢下来了,类似冥想🧘过后的感觉。如果影片承载着导演的要表达的观点的话,有些电影从片名,或者在影片前几分钟就可窥见。《小世界》却在最后一句台词里。
非常注重视听设计,全程看得很舒服。有一段是从画面与自然音的同步过渡到固定镜头与被放大的自然音,再到渐渐被抽去音效,只留下画面,这种影音前后交替的节奏也很像两位主角时而停滞时而一前一后步行的感觉。都市童话。
作为保护从业的伪植物学家看这片感觉好微妙哦,一方面觉得像之前带上山的艺术家朋友一样,都爱从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一种返古18世纪的朴实自然主义方式,将客体自然投射以无尽的自我意识,擅自寄以浪漫化想象。但另一方面作为愚蠢人类也确实有很多类似经验,比如以前走路上基本是低着头看植物的,自从开始观鸟后,会更多地抬起脑袋向上看。知识是我们与客体世界发生联系的窗口,你会因为了解某个事物而打开未曾了解的世界,但知识也是语言的陷阱。正如多年来一直有质疑分类学意义的声音,把生物无尽细分命名,反复更新分类方法,构建的到底是科学系统还是语言系统?整日与分类学和物种名打交道的女主,某天醒来突然忘记所有事物的名字,到最后也同样不知道男主名字。语言失能,能指消失的世界,我们还剩下什么?是光,是声音,是面前的人。
连看几部,导演非常钟爱空镜。以及戛然而止和突发奇想的感觉。极具探索价值
我们太过于依赖名字,以认知外界的事物和人,但有时「短裤男孩」的称呼也没什么不妥,而有时命名的举动根本是徒劳的,因为我们需要时间去播种、养育,才能知道不知不觉落进口袋里的种子是什么。喝汤是人主动让烹饪者的一部分流过自己,使肉身获得他者的滋养。对于移民来说,「这里」对应着「远方」,也呼唤着「故土」。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超级喜欢这样的感觉,希望每个人有自己的小世界
3.5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小世界》将要离家一段时间的男人试图清空他的冰箱,用不能保存的蔬菜做了一锅汤,然后将汤分给了朋友和家人。这部电影就是关于这些打包起来的汤,关于种子和根,关于我们脚下柔软的苔藓。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就是那种看似有意思、实则很无聊的精英影像。构图意识大过电影意识,4:3画幅捕捉生活里细节,为庸常的空间找到一些小清新的构图方法,胶片质感,场景都还挺漂亮的,很适合🍠图文用户学一下用来发稿引流。他假装对微小的苔藓感兴趣,但镜头又没耐心拍出苔藓的律动,挺矛盾的。
笑cry,刚看完《地狱解剖》,男主“我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这里,姨妈问女主“他叫什么名字”,女主愣住。女主好像周韵喔。这汉语台湾腔里带儿化音,新鲜了。胶片拍摄?看完了,也没听到短评里植物生长的声音...谁给个空降坐标
好一个小世界,画面很美,也确实容易打瞌睡,但算是拍得轻盈又舒服。男女主实在是太可爱了,整个互动我都心心眼。一个建筑工人,一个苔藓植物学家。一大一小,苔藓和建筑截然不同,但同时又能相互依存。特别喜欢片尾credits,所有人的名字打在屏幕上,慢慢加注每个人的信息,有如小小苔藓撑起整个世界。
人与人的契合,要用自然手段慢慢缓和,人走入自然,搭配着文明,人观察者自然,人达到契合。浪漫的很
在阿彼察邦的《记忆》面前就是个弟弟,即使单说声音部分也没有开发完善,而作为漫游电影又陷入了“从城市迈入森林”的自然主义窠臼。一部简单恬淡的标准影展艺术电影,仅此而已。
为什么是华裔女性?为什么是罗马尼亚移民工人?
故弄玄虚
我对于此般晃晃悠悠45分钟才进入正题的情绪流向来是没什么好感的。但看着看着还是觉得有点难过,我也想这样看看世界,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生活”死死绑住了。
北影节之前的海报是一男一女在森林里做样方 让这部片子成为我当时最想看的 但是根本没抢到后来有余票也错过了。终于看完了,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长镜头和空境我都偷偷开倍速了。主题很简单但是拍摄对象什么的都选的很好,其他的也就是这种片子的常见水准吧。最后片尾的字幕我很喜欢!从电影里看我们这种工作真的蛮酷哈。
游荡者,挺经典的母题,但游荡的质量不算高。华人女子的中文已经很生疏了,还要内心独白,太勉强。
#SRIFF 文本弱了些,视听还是挺愉悦的。没有阿彼察邦那么催眠。看完出影院感觉阳光好美好静谧,时间都慢下来了,类似冥想🧘过后的感觉。如果影片承载着导演的要表达的观点的话,有些电影从片名,或者在影片前几分钟就可窥见。《小世界》却在最后一句台词里。
非常注重视听设计,全程看得很舒服。有一段是从画面与自然音的同步过渡到固定镜头与被放大的自然音,再到渐渐被抽去音效,只留下画面,这种影音前后交替的节奏也很像两位主角时而停滞时而一前一后步行的感觉。都市童话。
作为保护从业的伪植物学家看这片感觉好微妙哦,一方面觉得像之前带上山的艺术家朋友一样,都爱从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一种返古18世纪的朴实自然主义方式,将客体自然投射以无尽的自我意识,擅自寄以浪漫化想象。但另一方面作为愚蠢人类也确实有很多类似经验,比如以前走路上基本是低着头看植物的,自从开始观鸟后,会更多地抬起脑袋向上看。知识是我们与客体世界发生联系的窗口,你会因为了解某个事物而打开未曾了解的世界,但知识也是语言的陷阱。正如多年来一直有质疑分类学意义的声音,把生物无尽细分命名,反复更新分类方法,构建的到底是科学系统还是语言系统?整日与分类学和物种名打交道的女主,某天醒来突然忘记所有事物的名字,到最后也同样不知道男主名字。语言失能,能指消失的世界,我们还剩下什么?是光,是声音,是面前的人。
连看几部,导演非常钟爱空镜。以及戛然而止和突发奇想的感觉。极具探索价值
我们太过于依赖名字,以认知外界的事物和人,但有时「短裤男孩」的称呼也没什么不妥,而有时命名的举动根本是徒劳的,因为我们需要时间去播种、养育,才能知道不知不觉落进口袋里的种子是什么。喝汤是人主动让烹饪者的一部分流过自己,使肉身获得他者的滋养。对于移民来说,「这里」对应着「远方」,也呼唤着「故土」。
4:3+胶片摄影+声音设计 共通漫游在一个环境 一个城市
超级喜欢这样的感觉,希望每个人有自己的小世界
3.5
【3.5】依然在城市落足,只是比起前作的“巡礼式影像”,以更加见微知著的方式触摸着世界。对感官的调取不错,但意识介入得稍有点旺盛(比如一些不必要的画外音和浅景深)。
《小世界》将要离家一段时间的男人试图清空他的冰箱,用不能保存的蔬菜做了一锅汤,然后将汤分给了朋友和家人。这部电影就是关于这些打包起来的汤,关于种子和根,关于我们脚下柔软的苔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