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4*是因为这片水准确实够4*,不能说因为故事比较平淡就说是烂片,确实,比起《七宗罪》《社交网络》冲突性和爽感要差不少,期望落差大可能是评分低的主要原因,但大卫芬奇的水准还是在的。
法鲨是最近活跃男演员里看着最顺眼的了,囧,蒂尔达斯文顿演技也在线。
风格化的东西不多说了。
大卫芬奇其实算不上讲故事的大师,剧情一平淡可能更明显一点。
故事本身加上它表达的东西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我是看到某人推荐说做股票按计划投资和杀手自律类似过来看这片子的,说实话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为什么最后不杀富豪,个人理解一是觉得富豪确实没想治他于死地,从富豪的表现可以看出来(除非富豪是影帝),这是主因。
第二是自己确实搞砸了,第三是“风险高”,这章一开头就说了,进公寓的时候还给了电梯监控摄像机一个镜头,如果真有深仇大恨就算了,但明显富豪没想治死他,只不过按照律师建议多给了15w,而且还不知目的,这种情况下法鲨就肯定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了。
在临走威胁富豪之后肯定也做了相应的防范,才到了最后一章。
到最后一句 One of the many(芸芸众生)的时候,我觉得芬奇想表达的是:大家都是芸芸众生而已 ?
是的,虽然在最开始就说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是文明的基石,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成为少数人,但这片子最后一句是One of the many(芸芸众生),那意思再是少数人也会犯错,生命总有缺憾,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
芬奇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么?
也可能是我过度解读吧,不过,就像我前面说得,芬奇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大师,他的电影也不善于讲这种微妙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年纪大了转性了?
谁知道呢。
总之最喜欢的三导演之一还没太让我失望。
btw:谁说不杀富豪就是不按计划,开始的“看眼神”台词就提示了他根据不同情况会有不同应对,这就是计划的一部分,另外这和“同情”也没什么关系,同情是看他可怜该杀的不杀,富豪的表现明显要被判定可以不杀。
00:20:02,750 --> 00:20:04,750坚持按计划行事做好预先准备 不要临时应变不相信任何人绝不让出优势只做份内之事绝不能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弱点弱点就是漏洞每走一步都要问问自己:“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
”必须做到这些必须让你自己投身于此你才能获得成功很简单
美国电影《杀手》2023: “与其他城市都不同,巴黎的清晨,是缓缓醒来的,没有柏林或大马士革的隆隆柴油车声,也没有东京永不停息的嘈杂声” “大力水手可能表达得最恰当,“我就是我”,我并非杰出非凡,我只是与众不同”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交集,算你幸运,只不过运气并不真实存在,业力也一样,可悲的是正义也如此。
哪怕我很想假装这些概念确实存在,它们就是不存在。
一个人出生,过完自己的人生,最终死去。
” “每年有一亿四千万人出生,或多或少吧,全球人口约为78亿,每秒有1.8人死亡,而同一秒内又有4.2人出生。
无论我做过什么,都不会对这些数字产生影响” “怀疑主义常被误认为是愤世嫉俗,大多数人拒绝相信生命的彼岸,只不过是冰冷、无限的虚空,但我接受了,也接受了承认真相所带来的自由。
我开始意识到采取行动的那一刻,并不是风险最高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任务开始前的几天、几小时和几分钟里,以及结束后的几分钟、几小时和几天里。
归根结底,重点在于准备,对细节的注重,有备无患,有备无患,万事有备无患” “别给小警察们留下任何线索,别让他们的镊子、取证袋和DNA检测工具派上用场” “避免被人看到,这一点在21世纪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至少不能给人留下印象,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每个人都各自为战,杀或被杀,适者生存,这不就是人性吗。
对于那些愿意相信人性本善的人们,我得问问,这种想法到底基于什么” “让人欣慰的是,法庭中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错判,都是目击者证词直接导致的。
不过只需看几集《日界线》便可知,人犯错的方式有无数种,如果你能想到十来个,你就是个天才” “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这正是文明的基石,是灰浆里的血液将所有砖块粘合在一起。
你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自己成为少数人之一,而非芸芸众生” “安妮·奥克利型任务中,距离是唯一的优势,其他一切如烟花般的爆裂声,破碎的玻璃,还有尖叫声,都是劣势” “若涉及到旁人,一切都会变得模糊,退伍军人称之为隧道视野,我称之为职业好运” “无所事事最常导致一个人走向毁灭,这话并不是狄兰·托马斯说的,但本该是” “美国军工集团说过的众多谎言之中,我最爱的依旧是,他们坚称剥夺睡眠并不算酷刑” “保持警惕至关重要,哪怕最自律的大脑也会变得疲倦。
失去耐性,匆忙草率,粗心大意” “我发现音乐是很有用的消遣,助我集中精力的工具,让内心的声音不再游荡。
我的流程很纯粹,只按照逻辑办事。
有意为之,心无旁骛。
我不是来选边站的,我无权发表任何意见。
能请得起我的人,都无需浪费时间来说服我,我不为上帝或国家服务,不拥护任何人” “在这个范围内,亚音速子弹的坠落并不是问题,我只需要脉搏降至60以内,然后慎重地扣下扳机,这样古董玻璃就无法改变弹道轨迹” “坚持按计划行事,做好预先准备,不要临时应变,不相信任何人,绝不让出优势,只做份内之事,绝不能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弱点,弱点就是漏洞” “就连我都得提醒自己,唯一的人生道路,是你已走过的路” “我们只有一个名字,一个地址,不涉及私人恩怨,我们偶尔都不得已去处理,挡在我们和战利品之间的无辜平民” “刚开始的时候,我惊讶于我可以做得出来那些事,太轻松了,简单到令人震惊,但我依然向自己保证,有些事我永远都不会做。
钱是动力,那些钱,一旦攒够了足以用来换取另一个人生,这也是我们自欺欺人的一个谎言” “一个猎人走进森林看到一只灰熊,是他见过体型最大的,他举起枪然后开火,熊倒下了,猎人向前冲去,却没想到那里什么都没有,没有熊,没有折断的树枝,没有血。
然后突然间,灰熊伸出粗壮的手臂,搂住他的肩膀解释道:“你开了枪,没打中,所以要么让我大餐一顿,要么你选清楚了,要么让我兽奸你。
”猎人当然选择了生命,第二天,猎人又回到了树林里,拿着一把更大的枪,然后又看到那只熊,他瞄准,开火,熊倒下。
猎人冲了过去,没找到熊的踪迹,直到熊站在他的身旁,说:“还是老规矩”,他又一次选择了侮辱。
第二天猎人长途跋涉回到树林,这次带了一个火箭筒,他看到熊,用准星瞄准它,然后开火,火箭筒的后坐力把他甩了出去。
等浓烟散去时,他抬起头,那只熊高高站在那里,双臂交叉,然后眯起眼睛“你来这里不是为了打猎的吧。
”” “对于真正富有的人来说,拥有的财富越多,就越难掩人耳目,当然,浮华的车牌更是帮了倒忙” “不要留下任何悬念,不能有后顾之忧” “唯一的人生道路,是你已走过的路”
我曾经和一个康巴藏族的酒蒙子喝过酒,对方很健谈,聊了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基本都是他说我听。
聊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有一段让我记忆很深,他问我:“你打架中过刀么?
”我摇头,于是他继续说:“有一次被刺中之后流好多血,血流出来没有愤怒或者害怕,只觉得身上的力气很快就被抽光了,然后越来越冷,人整个就软下去了。
”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杀手》给我一种贴近杀手,似乎成为杀手的体验感,很像是听到那个藏族酒蒙子讲述的经验,流血的体感仿佛是我自己。
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居然完全没觉得无聊,或者困倦,完全跟着杀手的一举一动,同时思考着,我是否能做到像真正的行家,做一个称职的,甚至是顶尖的杀手呢。
计划周密,与寂寞为伴,像个苦行僧在修行,盯紧目标,直接睡在桌子上,不让自己深度沉睡,不留下线索,不临时起意,经常提醒自己“按计划行事,不要临时应变,绝不相信任何人”。
杀手的自言自语,杀手的不断自我提醒,都在引领我,带我进入这个角色,体会他感受到的紧张,时刻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和理智。
行家里手大多临危不变,杀手也一样。
可杀手也会心跳加速,也会慌神,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像刺杀林肯总统的那个约翰·威尔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那么蠢,逃脱的过程中被国旗绊倒。
刺杀任务失败了,杀手感到慌张,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啊。
但他仍然按照早已计划好的逃跑路线快速离开,同时心里还不忘打趣嘲讽一下,千万别被慌张抓住,否则就跟约翰·威尔克斯·布斯一样是个蠢蛋了。
大卫·芬奇在电影的前二十分钟让法鲨(迈克尔·法斯宾德)有条不紊地准备,他冷静观察一切行动,他几乎毫无变化表情,做瑜伽和保持自律似乎都预示着一场完美暗杀即将上演,可谁知,杀手失手了。
杀手完全没有自责,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不要胡思乱想,用药水清洗过手脸之后抵达机场,很快他将逃离法国,远离危险。
如果他逃走时慌张了会发生什么?
只要一个小错误就能毁掉一切,比方说他排队即将检票上飞机前发现缉毒犬,如果自己手上开过枪的火药味被警犬发现,那就完蛋了。
他当机立断转身离开,钻进厕所又洗一遍,毁掉刚才使用的手机和SIM卡,重新用新手机购买最近的另一个航班,另一个目的地,安全登上飞机。
在飞机上他也不敢放松警惕,他像一只机警的鹰,作为杀手必须是猎手,而绝不能成为猎物。
他回到异国他乡的家,发现自己老婆重伤住院。
侥幸,对方派来的人不够专业,可能是打手而不是杀手。
如果是和自己相似的杀手绝不会失手,但是,足以激怒自己。
于是杀手安顿好老婆,再次出发,他要干掉威胁自己和家人的所有人。
接下来我们将见证,杀手究竟是个假把式,还是个货真价实的一流杀手。
杀手反复背诵自己的信条,开始复仇了。
“绝不相信任何人”“同情心是弱点”“弱点就是漏洞”……这几天看到不少人说大导演大卫·芬奇这次翻车了,新片《杀手》上映时电影院里一片鼾声,本片特别催眠,剧情也完全不符合期待,似乎大导演拍了个烂片。
我看过之后觉得《杀手》很棒,尤其近期连续看过多部平平无奇令人厌倦的奈飞大片和动画之后,终于有一部同样是奈飞出品大卫·芬奇导演,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佳片。
《杀手》是一部反大制作、反轰轰作响的爆炸、反一个打一千个的约翰·威克、反爽片、反套路的作品。
《杀手》只不过给一个见不得光的职业祛魅,做一个杀手很严密,很危险,更重要的是,很无聊!
大卫芬奇带观众真正进入一个杀手的内心,分享他的兴奋点和他的无聊,他内心的话痨。
他不断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要跨线,不要临时起意,可还是失误了。
对于失误很抱歉,突发偶然,我很遗憾,但是你们这群蠢蛋怀疑我不够专业就尝尝我的行家本色吧!
杀手复仇,他除了最后的客户,所有中间人一个不留。
这就是行家,这才是真正的杀手。
这才叫专业。
这,才叫真正的「一爽到底」的爽片。
按照好莱坞现有的模式拍一部水平线以上的动作爽片很简单,大卫·芬奇很明白放弃现有爽片制作模式很难,很需要胆量,压力会非常大,因为偏离成功经验就意味着可能会票房失败,或者让自己大导演的名誉受损。
我觉得《杀手》十分独特,法斯宾德的表演很棒,完全符合杀手的性格,蒂尔达·斯文顿喝酒想办法反击和逃走的那段戏也精彩,棒得很,我忍不住想鼓掌!
大卫·芬奇的《杀手》并未失败,只不过和我们已经熟悉的刺激爽片不一样,有个友邻评价恰好说中了“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讨厌的人会很讨厌”。
我就是喜欢的那个观众。
杀手2023 35/100看完了这电影告诉我的就是这个说法按计划行事,不要有怜悯之心怜悯之心一定会害死了自己这个杀手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超级严格的自律,有耐心的等待,知道自己要什么结果还是因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多看了美女一眼就导致任务失败了然后就给报复了,女友伤的很严重,然后他就复仇去了在复仇的路上还杀了不少人,其中我觉得最无辜的是出租车司机后面就真的挺无聊的,不是一部爽片。
#RFH#LFF #Galas 风格与内核算比较统一的,整体看算是一种反传统,以内心独白和高效叙事结合推进并伴随着黑色幽默呈现出杀手这个职业的孤寂感,属于很不像芬奇的作品了(那一身衣服确实很像《独行杀手》,然而行为上有着《老无所依》蘑菇头的决绝,甚至到最后我都在想会不会出现什么奇怪的反转),全片刚开场的等候猎杀戏是非常喜欢的部分,与结尾处可以呼应,而那场搏斗戏可能是我最近几年看过质量比较高的搏斗戏了(john wick和碟中谍都太弱太弱了),有些当年谍影重重的感觉。
视觉上,大量变焦镜头属于他的风格,焦距掌握得非常好,光影和整体调色也比较喜欢,平时调查阶段镜头数量还挺少的。
听觉上,内心独白和内心波动的音效结合一起效果非常好,尤其是还有外部的飞机,火车和汽车的轰鸣呈现的杀手内心与外界近乎无边界的感觉。
他家的设计好像我看过阿基多《黑暗》中的一个犯罪现场,甚至那个玻璃的破碎也让我想起《夜深血红》。
不喜欢的点可能是以配乐同时呈现内心独白时的一种错乱感,还有非常框架式的结构,就如同跟朋友讨论时他说的“像是一部闯关游戏”。
这是个无意义的电影,对的,无意义就是它的意义。
杀手偶然失手,其实没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暴露也没有留下线索,这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啥也不做,不做不错,多做多错。
但是,中介律师偏要自作聪明,多要15万美金去灭口,但是两个杀手男的战斗力强,女的逼格高,却完全没有脑子,没有蹲到正主就打草惊蛇,还让草溜了。
也是,才15万美金就要跨海杀人,中介律师也不知道抽成了多少,电影里说的:多少钱干多少活。
最后,杀手应该是领悟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不为”,放过了甲方,也放过了自己,毕竟杀同行没啥,杀了顶尖富豪就难以善了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中介为了赚差价,搞出一堆事,死的一点不冤。
月初看了两部动作爽片,惊天营救1和2。
说实话可能我是有点天真的,总觉得自从出了John Wick以后,动作片的整体素质都会上一个台阶。
结果近两周看了Nic Cage的《退休计划》和这部《杀手》,才发现原来蛮不是这么回事。
惊天营救 (2020)7.22020 / 美国 / 动作 惊悚 犯罪 / 山姆·哈格雷夫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格什菲·法拉哈尼第一部最好看
惊天营救2 (2023)7.42023 / 美国 / 动作 惊悚 / 山姆·哈格雷夫 / 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格什菲·法拉哈尼这部稍微差点但也挺爽
退休计划 (2023)4.62023 / 加拿大 / 喜剧 动作 惊悚 犯罪 / 蒂姆·布莱恩 / 尼古拉斯·凯奇 杰基·厄尔·哈利凯奇摆明了不会拿枪,而且武替切换非常明显这两部片子各有各的烂法。
《退休计划》是剧本弱智,演员表演缺乏说服力。
本来咱对动作片的剧情也没什么太大期望,孤胆英雄救女儿或者复仇这一类的都能接受。
但是《退休计划》连枪战片都拍得乱七八糟,就很让人失望。
凯奇一看就没受过枪械训练,而且哪些镜头是他哪些镜头是武替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部《杀手》就更夸张。
可能芬奇打定主意要拍一部与众不同的“文艺动作片”,所以影片更多的是充满小资情调的画面和独白,枪战为零,打斗只有一场。
不要说John Wick了,即使是和《退休计划》相比,动作戏的缺席也是很让人匪夷所思的。
据说这片是漫画改编,我真的很想知道是哪一部漫画,原作里的男主也是这么叨逼叨逼叨但是又没什么本事吗?
看他一开始碎碎念了那么长时间,以为有多牛,结果在没有clean shot的情况下居然出!
手!
了!
你不打偏佛祖都饶不了你。
接下去的情节就是主角一边周游世界一边杀手无寸铁的人。
最后查到幕后的“主使”,一顿交谈过后,居然什么事也没有就走了!
走了!
唉对了,真本事也不能说没有,那就是被一个像海王一样粗大的哥们儿一顿胖揍(脸挨了好几拳),居然还能保持住法鲨的清秀面容。
用光和配乐也挺莫名其妙的。
比如第一场戏在租来的公寓里,法鲨睡的床下面打了一盏很大的黄光灯,让床有种悬浮的感觉,我还以为是不是暗示最后他要挂了,或者有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升华。
结果搞了个大团圆结局,主角P事没有。
那你开头搞那么神秘兮兮的光干嘛。
我个人对九寸钉没有什么偏见,但是我真觉得他那种工业风跟芬奇的小清新文艺调子不搭,有时候男主就走几步路你也配个超重低音的失真合成器,实在没必要。
剧情也没有什么连贯性,法鲨自我吹嘘的那一大段独白,基本上被他自己的行为统统推翻了。
比如他说Anticipate, do not improvise,但是他后面基本上每一个杀的人都是靠自己improvise的方式。
还有他说只做what you get paid to do,其他的一律不管。
问题是他第一次回到多米尼哥之后的一系列杀戮都是没有钱拿的,纯纯的个人恩怨。
他的律师说他冒险抛头露面会有后果,我觉得如果片子的结局是他死了其实是最合理的,而且最好通过他的死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升华,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那种的——毕竟他全片杀了这么多手无寸铁的人,应该赎罪不是吗?
结果没有,来了个烂俗大团圆。
总之2023年就这样结束了。
今年学业繁忙,加上家里一些七七八八的糟心事,导致没看多少电影。
连最爱的纪录片都没看几部。
希望接下来的两天能找到好电影洗洗眼睛(电视剧现在在看《碧眼》,感觉还不错),不然23年就以这部烂片结尾,有点对不住自己。
蓝眼武士 第一季 (2023)8.72023 / 美国 法国 加拿大 / 剧情 动作 动画 冒险 / 厄尔·A·希伯特 简·吴 瑞安·奥洛林 迈克尔·格林 孙诺 阿兰·泰勒 艾伦·万 / 玛雅·厄斯金 田川洋行
法漫风格 今年老导演都不怎么吃香了,老马丁的《花月杀手》,雷爵爷的《拿破仑》,还有芬奇的《杀手》,都被指责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可是创新这种事情,向来不都是年轻人干的吗?
这三位老人家年轻气盛的时候,都是创新的排头兵啊,现在早已一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老人家到了岁月静好的年纪,拍了些取悦自己的岁月静好的作品,年轻人看不上了,可能因为他们的岁月,没这么静好。
有一点我是同意的,这是一部没有什么企图心的小品,芬奇毫无包袱的呈现了某位晚期控制狂,强迫症患者的一段生活切片,为了更好地体现控制狂和强迫症的特性,将这位患者的职业设定为职业杀手。
为了拍好这部描述控制狂强迫症患者影片,本身是控制狂和强迫症患者的导演找来同样是强迫症和控制狂患者的法鲨来扮演片中的职业杀手,二人本着认认真真地调侃的精神,拍了部关于强迫症和控制狂的电影,是介于黑色和喜剧之间,嘲讽和幽默之间的夫子自道。
原著序幕 第一帧开始就是那个味儿,像不认真又像认真,伴随奈飞厂标出现了一双戴黑胶皮手套的手,然后是模仿《杀手代号47》的一段前情往事,毫无新意但又一丝不苟,四个字形容:刻板印象。
第一章 巴黎,目标 从第一句旁白:“什么也不干其实真的很累人”,你应该就能猜得出来,人家是来玩黑色幽默的,这个看似沉默不语的杀手有着一副喋喋不休的灵魂,拉拉杂杂唠叨个没完没了,从吃什么喝什么,到怎么订房间,怎么回避摄像头,从杀手的处世哲学到一万小时法则,海量的警句与金句,貌似干货满满,然而那句没有出处的神谕,暴露了煞有介事的假招子。
原著漫画里精心构筑的内心独白,应该是为了让杀手的形象更有深度,就像《独行杀手》和《罪恶之城》一样,可是芬奇给颠覆了,后来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旁白都是放屁,一句有用的都没有。
譬如说反复说万全的准备是制胜的关键,结果准备工作都很完美,关键时刻一搂火,捅娄子了。
语言之外,男主的行为是同样的逻辑,一个注意细节到变态的家伙,在开枪时机这个细节上砸锅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职业杀手,最最专业的技能是抹去自己的犯罪痕迹和执行逃生计划,在刺杀这件事情上,不是那么专业。
另外,芬奇的视听真是行云流水啊,法鲨那么多神经质的重复动作,在芬奇的剪辑和运镜下,依然感到很舒适,刺杀失败后的逃生,险象环生又一气呵成,巴黎迷离的夜色笼罩下,黑衣黑骑,绝尘而去的场景,让人有美的享受。
第二章 多米尼加 藏身处 从这里开始旁白越来越不知所云了,反复强调要照着计划了,不要随机应变,可现实是女友重伤的突发状况早就没了计划,法鲨一直在靠着本能和经验来决定下一步干什么,而且杀神附体,完全是由着性子来。
开出租的司机小哥之死,晕开了一抹黑色的意味,法鲨毫无必要的爆了他的头,究竟是为了遵从了旁白里不要有恻隐之心的信条,还是出于怒火,我们不得而知,但男主第一次发威,是施加给一个绝对的弱者,这是非常反英雄的,芬奇发了一点力,让观众有点不适。
第三章 新奥尔良 律师 故弄玄虚的旁白继续扇法鲨的脸,法鲨拷问律师时,鲁莽地射对方一胸口铁钉,然后傲娇地计算按照年龄体重职业习惯等等,对方可以撑多少秒钟,结果对方直接挂了。
法鲨大喇喇断言想要的信息肯定在办公室里,结果秘书说在她的家里。
这时你回想法鲨为了进入办公室的那些大费周章的桥段,是不是有点扶额了?
到了毁尸灭迹的段落,法鲨的专业素养立刻上来了,加上芬奇的流程剪辑,简直是丝滑无比。
杀手47既视感第四章 佛罗里达 猛男 电影发展到这里,法鲨这位职业杀手,在射出第一枪后,误杀的妓女,灭口的司机小哥,逼供的律师,求饶的秘书,杀的都是不该杀的人,而且杀得蜻蜓点水,举重若轻,毫不费力。
这次的对象是伤害爱人的凶手,有了正义的成分,却状况频出,狼狈不堪,如果不是凶手运气不好,被桌子腿捅穿了菊花,被爆菊的很可能是法鲨。
死里逃生的法鲨拖着受伤的身体乘上了去往纽约的班机,前面塑造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觉,干练的形象一毁到底,坐在经济舱里呼呼大睡。
当然旁白是没闲着的,紧着找补:这就是成功的代价。
有没有成功学那味儿?
第五章 纽约 专家 旁白又来了,神秘兮兮地营造一个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人:某位银装素裹的高挑的银发丽人,在银色的月光下,驾驶着一辆银色的高定凯迪拉克招摇过市,来到一座逼格满满的小众餐厅,享用全纽约最好厨师的招牌菜。
法鲨现身后,高人意识到是死神与自己隔桌而坐,恐惧刺激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开启了口炮模式,层层叠叠看似高深实则毫无意义的废话泉水般涌现。
法鲨的话痨灵魂大喜过望,如同找到了soulmate。
高人连珠炮式的输出,法鲨的目光灼灼,分明是友谊的火苗在曈曈燃烧,可惜,该还的还是要还,蹩脚的花招迎来了冰冷的子弹,痛失soulmate的旁白又来了句:这就是成功的代价。
第六章 芝加哥 客户 富豪客户花天价购买的高科技安全公寓,法鲨靠一张淘宝包邮的电子钥匙复制器就如入无人之境了。
更离谱的是,法鲨杀了这么多人,废了这么大劲,站到了富豪的面前,富豪压根儿想不起来法鲨是谁,这一刻,法鲨终于明白,自己是the many(少数人),人家才是the few(少数人),双方没有交集,人家对自己没有威胁,因为,自己对人家来说,毫无存在感。
法鲨留下几句撑面子的恐吓,灰溜溜地走了。
终章 多米尼加 法鲨回到了自己的安乐窝,椰林树影,水清沙白,好一个世外桃源,除了女友脸上那又长又深的伤疤,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明白了自己属于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的法鲨,萌生退意,毕竟,意识到自己并非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死神,而不过是真正上层人士随用随抛的工具,不免幻灭的同时,又有些解脱,可以安之若素地过下半生了,就像是芬奇和法鲨这一对璧人,他们安然接受了自己是强迫症和控制狂患者的事实,生活得依然挺好,而且别我们大多数人都好,不是吗?
该热身热身,该失手失手。
1.根据重伤在床的妻子的描述驾车寻找两名杀手离开时所乘坐的绿色出租车运营区域,然后伪装成抢劫进入绿色出租车“老巢”,拿到妻子出事当天时段出车记录找到出租车司机然后干掉。
根据汽车运行时长找出司机2.找到自己的任务分配人。
但如何进入大门才是关键。
楼下大门所以杀手事先在多米尼加就用任务分配人秘书德洛丽丝的名义给任务分配人黑人老头霍奇斯发去一个快递
然后特意不用快送,等两天后快递寄到,在这之前提前做好准备,随后借着快递小哥的掩护进入大楼,干掉霍奇斯,销毁电脑信息(到底有没有备份也不好说啊)劫持德洛丽斯。
进入但就是没大明白这里买油漆桶的用处是什么,后来还在渡轮上扔进大海,可能是用来装霍奇斯的头的吧。。
也许。。
3.找出两名杀手。
劫持德洛丽丝后,德洛丽丝老实交代
电汇号码
560211453
889300295
客户干掉德洛丽丝伪装成下楼摔倒意外死亡根据电汇号码找到俩杀手瘸腿男和棉签女地址,干掉!
知道了客户住址信息4.如何进入客户的“绝对安保”大厦。
跟踪客户的日常出行
通过浮华的车牌确认车主身份然后根据客户的运动包推测出其经常去的健身房地址,准备从健身房入手
Baliquinox到健身房伪造身份装作健身人士进入健身房,然后窃取工作人员身上可打开更衣室寄包柜的万能钥匙。
趁客户走了之后打开客户寄包柜,拿出客户公寓门禁卡,用事先准备好的电子钥匙复制器复制门禁。
等到夜晚守株待兔等待外卖小哥出现,进入大楼内部,剩下的有门禁卡,畅通无阻。
5.进入客户房间,威胁客户,让客户不要轻举妄动。
6.一切解决完毕,万事大吉,回到多米尼加和妻子幸福生活。
顺便一提的是,就是整部电影虽然一直用杀手的心里独白为了体现出杀手做事的严谨偏执,但为啥我还是总感觉杀手每次杀完人后的收尾工作做的那么简单粗暴漏洞百出非常敷衍呢?
就这样真不会留下证据吗?
芬奇总是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主角都是话痨。
法鲨演得这个杀手一直在内心独白。
不停地说。
但是有趣的是,在这里,可以看到芬奇观点的改变。
经历多年,他从一种理念主义优先的主题,转变到了一种荒诞的现实主义上。
我相信,芬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体验或者观察到了某种不可抗力,钞能力。
虽然普通人难以抗拒,只有被碾压的份,但是芬奇不是一般人,他还是想跳脱出这个世界现实的运行规律的。
从法鲨复仇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逐步跳脱出现代资本社会的方式,可能这个方式是芬奇臆想的。
比如本身要严谨的克己修身。
尽量做到毫无漏洞。
事前事后准备充足,有多重预案等。
先能控制自己才是基本。
有趣的是,即便在这么严于律己的情况下,依然会产生意外。
这一层就很高级,明确表示出,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再怎么办也避免不了意外情况。
这个意外充斥着复仇之旅的全过程。
首先到律所,由于估计不足,三根钉子给老黑头老板钉死了。
假设女助理没有联系方式或备份,复仇就此中断,之后一切将不可想象。
这就开始有悖于他总念叨的“计划充分,不随机应变。
”整个过程里,所有的复仇对象中,法鲨的严谨度最高,所以他可以抓住所有人的漏洞。
而其他人则显得手脚尤为不干净。
也就是常说的,不专业。
两个人来了,连他女朋友都没有搞定。
律所之战所说的,应该是第一层胜利,即不相信组织,怀疑一切。
依靠组织,最后只剩绝望。
女助理在车上无法挣脱勒死狗的绝望,应该就是说明这个事。
第二场最激烈的打斗就是他和壮汉,芬奇非常调侃的没有让他杀死狗。
那个壮汉防御意识太差,明明占据优势,还有一次伏击机会,结果沉迷于肉搏优势,最终失败。
他代表了沉迷于某种技术优势,肯定是失败的结果。
第三场杀蒂尔达斯文顿,应该是表示沉迷于某种意识形态,想玩巧搞点小伎俩,最终也是失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整个组织没有能力摆平,还以不严谨的方式方法去行事,最终招致覆灭,是必然结果。
最后威胁资本家属于超神,在他能力范围之内。
但是打通了关键节点,问题就解决了。
跨越到那一步,等于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
资本家一个保底付费服务,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说明大家都不严谨,都不知道我这边轻轻一动,那边会是什么结果。
反正我这干净了,就整吧。
这是一种整个社会体制运行的粗糙,粗糙到每一个环节,最终结果,那肯定是惊喜。
具有一定实验性,当很多导演还在传统类型片泥泞里桎梏的时候,行业探索者们已经开始去尝试新的思路。期间,阿彼察邦拍了《记忆》,大卫芬奇拍了《杀手》;这部可以和吴宇森无一句台词的新片《静夜厮杀》互为阴阳。原作为法国漫画,此次改编加入了很多芬奇自己的点子:抹去了法鲨身上的传统杀手造型,加入更多内心戏表达;重语法轻结构,所以势必观后反映两极分化。芬奇在声音设计上很会捕捉富有表现力的时刻:在法鲨性感低沉的独白里,无形创造着一种可控的逻辑动力,第一场暗杀戏就通过耳机传递观众了一波声道置换的听觉魔术,《搏击俱乐部》里打火机夸张的爆裂声所产生的效果亦是如此。但不可否认其对配角人物性格的挖掘浅尝辄止,过于冷峻克制的镜头仅贡献出一场足够过瘾的肉搏厮杀。在他以往的作品里确实不够亮眼。
装逼没有成功,但是还好没有太失败。
WeWork 风水确实不行。
台词没超过十句,内心很丰富。
3.5 我爱法鲨但能不能闭嘴
就…有一种很没意思的有意思感……
爹好像真的打算教会我做杀手,in a 社畜 way
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真心希望大卫芬奇是在讽刺这种叨逼叨。几处killer斗智小亮点实在不足以支撑这种平平无奇的剧情。
大卫芬奇试图用其平实至冷峻的调度卸下“杀手”的奇特外衣,腾挪的任务空间/姓名、绵延不绝的独白使心率波动可被触及——现代人的疲劳感。疲劳和虚无积累愈多,“杀手”准则就越像失灵的咒语。当我以为芬奇会让语气延展深挖人物,结尾糟糕的说理毁了一切(正反两面来看都不可理喻),那些琐碎的对现代痼疾的嘲讽,一句也没打出效果。
由高到低,一泻千里,结尾更是泯然。但是声音设计太完美了,声音高于视觉高于表演,一部属于声音的电影。
我尼玛忍受了你长达20分钟的比比,以为你是个一击致命的高手,没想到你居然失手了!
发着烧看完了,法鲨吃一颗布洛芬,我就吃一颗散利痛。
对反类型的理解停留在少说话多思考的初级阶段,更大的失准则在于错将反类型视作某种类型,专注提炼元素、规律及风格,以实现类型的代偿,精确到像要答出一份满分试卷。对Tilda Swinton的使用尤为失败,一种招贴画式的形象挪取。
杀手本来很pro很neat,但唐僧一样的心理活动毫无美感,毁掉了一切。
多米尼加旅游局广告片+麦当劳广告片+法航广告片+Jeep广告片+亚马逊广告片,我估计唯一有意思的配乐也是大数据算出来的,网飞在生产精致垃圾方面真是无人能敌,这故事多看过几部特工电影的小学生都能写吧。
只有大卫·芬奇能把一个杀手拍出打工社畜的感觉。
因吹斯汀,会想看第二遍
短视频的最爱,就是这种低分、小众又充盈着解读空间的影片。我亦是受此影响而来。片头的大段哲学自白,自信满满的“nothing like this will ever be allowed to happen again”,在实践面前仿佛一出完美的讽刺,甚或搞笑。这实践既包括刺杀失败,也包括后面一穿多的下克上,居然还寄寓出了田园over政治塔基的理念,芬奇这就是你的本事?
这是个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