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看木乃伊二部曲(实在无法承认第三部的正统性),最近疫情关禁闭又拿出来反复刷了多遍。
长久以来观众一直对伊莫特与安苏娜结局起争议,甚至有两个灵魂的说法。
其实我们大多都忘了这两人两世的恋情是同时构建于他们的权欲基础上。
一旦魔法与权力消失,关系注定面临土崩瓦解。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伊莫特与安苏娜的死后经历。
尽管伊莫特受虫噬之苦,但他的灵魂是永久封闭停顿在时间与空间中。
而安苏娜在地狱中三千年历劫,见尽众生刑罚惨状。
加上数次复活失败,她又怎舍得再次陷入深渊?
以下我们把这对情侣分开表述:伊莫特伊莫特的致命伤是很简单:自大和贪婪。
从木乃伊1起,正如网友所说,伊莫特狡智有余定力不足,他与安苏娜杀塞提一世属于为逃罪的激情杀人。
他从法老后面出来时,安苏娜表情讶异,只是后面一不做二不休她顺势加入杀戮。
虽然弑君夺位的事在古埃及时有发生,但当时法老儿女众多,伊莫特单靠自身法力和侍从夺权会十分困难。
到后来重生得外挂,伊仍然自大轻敌,有了第一部阿蒙拉书的教训还不够。
第二部博物馆监护人明显谨慎许多,提醒要夺 俄西里斯之矛,要安苏娜带上死亡之书。
最后失去法力后安苏娜劝阻不要去夺权。
三次机会给足,伊莫特还是败给了自大。
假如他不贪图权欲,只要收起阿蒙拉之书(生命之书)和安苏娜退出金字塔逃离。
就算没有恢复法力,也能隐姓埋名长相厮守。
他爱安苏娜,但当初为什么爱上她?
美貌,才华,性格,地位,还有呢?
是安苏娜作为法老情人的尤物存在,男人总被位高者的女人吸引,是对权力与美色的象征崇拜。
伊莫特由始至终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求,只不过貌似齐驱并进的爱欲与权欲中,爱情在他心神中比例更重。
要知道,伊莫特从未向安苏娜倾诉过自己受虫噬诅咒之苦,每次安苏娜都是在他恢复原来样子时苏醒,时时刻刻保护着她,不透露任何软弱。
在拼命一博时,也留她在后方独自前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命运面对伊莫特,把他所愿景的,权力与爱情,无情地掷碎在他面前,次次如是,世世如是。
只不过最后一次,最彻底。
安苏娜安苏娜原因则更为复杂:1)转世后经历的性格改变 2) 艾弗琳兄妹对她自信的打击 3)对死后世界的恐惧。
我们先分析下安苏娜前世今生,转世前的她虽然也狠绝,却坏得点到即止,是个有风度的反角。
与艾弗琳前世娜芙蒂莉公主对战分寸十足,杀法老只为逃命,动机没有本分多余。
岔远点说,她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当时古埃及宫廷制度森严(近现代可参考泰国后宫制度)。
安苏娜最可能是庶出旁支的宗室王女(或者权臣的女儿),而娜芙蒂莉绝对是身为嫡出公主的大皇后(The Great Royal Wife)所生。
根据考古发掘,无论庙宇墓葬,古埃及对后宫女性的出身铭文特别考究。
哪位后宫死时是法老姐妹,法老女儿都会在她位份后缀详细列清,绝不含糊。
(庶出公主会被法老列为次妃居于嫡出王后之下,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在她夫婿与继子两朝能把持朝政就是因为她是嫡女,硬生生压过她兄弟兼丈夫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他的母妃就是庶公主出身的次妃。
)回到安苏娜,所以除非安苏娜从法老那得到殊恩盛宠(如先祖娜芙蒂蒂或者后世娜芙塔莉王后,两位皆非王族出身),否则她只会得次妃(royal wife or king's wife)的名号。
要知道盛宠外,非直系公主的大王后还要政治宗教等综合能力出色才可能获得破格, 因此安苏娜武艺了得并不是偶然。
另一方,艾弗琳前世的公主,无论嫁给哪位法老都是大王后,在安苏娜之上。
宗教礼制允许甚至鼓励父女,兄弟姐妹模仿诸神,近亲成婚。
公主有恋父情结是可以成立的。
(题外话,主配两对情侣四人中唯独男主的前世没有直接出镜,这其实细思极恐。
毕竟嫡公主是不外嫁出王室的。
图坦卡门死后,其王后兼姐妹,真正的安苏娜公主,致信给赫梯皇帝让他送个王子赘婿,理由是绝对不能受辱嫁给非王室的臣民。
据此,瑞克前世恐怕不只是神圣侍卫那么简单,电影迎合市场委婉地跳过近亲婚姻的历史背景。
)站在安苏娜的立场,中老年法老把公主当心头肉,自己只是情妇玩物,多个名分封号,羽翼不丰,自身儿女都没什么前程可言。
伊莫特年富力强,既位高权重又一腔热情,安苏娜自然爱好重视自己的他。
成功夺权最好,再不济做地下情人有权臣帮扶日子也不会太潦倒。
最不济事发,也有伊莫特的法力让自己复活。
所以看似真爱至上,多少有权欲催生情欲的基调,安苏娜第一世自裁得如此干脆,除了爱更多是有伊莫特这道魔法保险让她重生。
第二部的转世安苏娜展现出类似精神变态的恶和天真。
新安苏娜喜欢作游戏般的捉弄虐杀,挑弱者下手,仿佛是一只在玩老鼠的猫。
前世那份堂堂正正和干净利落都被时间冲刷干净。
同时,她又有种涉世未深的天真,对伊莫特呈现的幻象与对夺取权力的向往毫无抵抗力,盲目地信奉。
要知道真安苏娜是不会对重生完毕的伊莫特行礼低头,在旅途里作小鸟依人态。
他们爱上的是对方旗鼓相当的灵魂,是平等的关系。
这在伊莫特的对白里阐述得很清晰。
觉醒后的安苏娜混合前后两世记忆,无意识地保留了后世欺软怕硬性格。
在金字塔中遭遇层层把她前世带来的自信消耗殆尽。
第一次是伊莫特再次被夺去法力,她退缩了。
法力与权力是相辅相成。
没了保护,她的命,爱人与爱情成了首要,权力反而成为累赘。
无奈伊莫特得陇望蜀,一意孤行。
第二次是被艾弗琳兄妹的打击,尤其是脸上一刀,彻底击垮了安苏娜作为埃及贵女的自尊心。
现代安苏娜的性格逐渐占了上风。
第三次就是面对伊莫特求救的时候,安苏娜死后在地狱数千年,加上数次失败的复活,想必不愿再回那见不得人的去处。
去救伊莫特,两人成功生还的几率微乎其微。
更可能被砸死,又或者二人殉情,结局都是回到地狱。
没了伊莫特,就算有死亡之书,世间也不会有人复活她了。
她也再难起尸救人,这次是整个绿洲收回冥界,是人类不可到达的地方。
少了复活这层关键保险,两世混合的安苏娜选择独自逃命无可厚非。
最后被蝎子群吞噬也算是她回报给伊莫特的一个循环。
安苏娜与伊莫特的爱某层面上很现实,并不如浪漫的我们希望得那么纯粹且荡气回肠。
权欲与爱欲交织,是引发悲剧的齿轮。
爱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百转千回,有道是死生契阔,终躲不过大难临头各自飞。
正因为结局如此遗憾,才让我们大家经年意难平。
额外聊聊艾弗琳,她为什么可以舍命救夫?是因为她如初生牛犊的勇气和见识生死的笃定。
艾弗琳是打开魔盒的潘多拉,也是收拾残局的女武神。
毫无节制的好奇心外,片中的她一直有种绝境中爆发的孤勇镇定。
不仅如此,她被安苏娜捅死后去过天国,所以艾弗琳复生救瑞克时可以没有顾虑。
大不了再死过,救了埃及几次的夫妇二人肉身逝去会自动升入天国。
既然不堕地狱,又有何惧?
活下去自然最好,死了也不必忧心,同生共死的他俩是难得幸运一对。
瑞克自己是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老兵痞,只要老婆孩子没事,生死实在寻常。
不同的考量和遭遇让主配两对情侣的结局编排合理,也就没传闻中那种突兀。
反反复复看了这两部曲那么多年,道理大抵如此:爱可舍生忘死,贪欲可夺去一切。
不知节制,便不是情深不寿,而是因果轮回。
闲来无事,在report的deadline之前将木乃伊一二都看了一遍,虽然以前也看过多次,但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对第二部Imhotep和Anck-su-namun的爱情感触颇深。
(内有剧透)Imhotep,这个把美艳的Anck-su-namun爱到骨子里的男人,作为法老的大祭司,爱上了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人。
在被法老发现的夜晚,Anck-su-namun为了爱人杀死了法老。
在那个君主集权的古埃及,死去法老的爱妻结果是令人咂舌的-五脏六腑放于不同的器皿中,制成木乃伊安放于法老墓中。
[开始很难理解为什么她在被发现后要自杀,再细细品味过后,我猜测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对爱人有信心,自己复活的几率是百分之百;二是已经预知自己的殉葬命运,但是不想已属于爱人的身体被他人控制.]痴情的mhotep,不顾天条,使用亡灵圣经将已经下到地府的爱人灵魂呼唤回来。
可是在最后关头,侍卫闯入,打断了仪式。
接受虫噬的他,灵魂生生世世密封于石棺内。
第一部里,他复活后第一个想法是让自己的她重返身边,再次复活,即使看到Anck-su-namun的转世,却也不惊喜,只是因为灵魂不是自己的爱人。
Anck-su-namun回到人间,好奇的打量身边事物与新的躯体时,默默看着她的Imhotep是幸福的,眼中的深情恨不得将爱人融化,并且叫出了那个印在脑海,刻在心上,融入灵魂的名字-“Anck-su-namun”。
Ahmshere把身旁仓皇逃窜的仆人吞噬,这个骄傲的男人带着不可一世的微笑,护着心爱的人,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走去。
无奈天公不作美,这段令人感概的爱情,在Anck-su-namun无情的离开需要帮助的Imhotep时,呢喃着爱人的名字,带着泪水,看了一眼被Evelyn不顾一切救上来rick两人,眼中满是羡慕,嘴角露出自嘲的微笑,最后望着爱人离开的位置,缓缓沉入未知的深渊...很多人对于那个曾经可以“为了”(上文有提)Imhotep自杀的女人,为什么在最后关头离开很费解,我想,她只是爱自己胜过爱Imhotep。
抛弃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人,Anck-su-namun慌乱的逃跑中跌入充满蝎子的池子,活活被吞噬,可能也尝到了Imhotep为她受到的疼痛吧,虽然不及他的万分之一。
不得不说,结尾并不是自己中意的,总有种仓促的感觉,但是对于Imhotep和Anck-su-namun的爱情,这个不讨喜的悲剧结尾,还是表示认同。
并且第二部将二人的性格刻画的更为生动,那场精彩的比赛,不论从观看斗武时为Anck-su-namun在场上状况的紧张,亦或看到胜利眼角眉梢都流露出来的骄傲赞许时,这个男人的爱意显露无疑。
二人相视一笑,甚是美好。
是不是不由想起了不允许早恋的学生时代,对那个特别的人默默的对视?
两人的眼里只有彼此,即使没有任何的语言,各自的想法对方都知晓。
无奈美好的只能珍藏,细细品味,变成了朱砂痣和明月光。
我觉得,命运的安排是让人惊叹的,不属于你,即使最后冲破重重阻碍得到又怎样,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不会变,最后的结果可能只是让自己悔不当初或者伤心欲绝,亲手将可珍藏的回忆污染,盼望永久删除。
很多人应该都不明白为什么三千年前愿意为伊莫顿牺牲的安苏娜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会弃情郎于不顾而自个逃跑。
其实我觉得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三千年前她知道只要伊莫顿能逃就有办法让她死后复活,虽然后来失败了,但伊莫顿不是又在三千年之后再次将她复活了嘛,可惜在第一部中又失败了,但在这第二部中却成功了(投胎之体找回了灵魂也算复活了)。
而结尾这次她知道进去救的话非常大概率会一起死掉,跟三千年前那次相比根本就是没把握的事情,毕竟,她现在是活着的啊,没道理过去送死啊。
伊莫顿会死?
关我屁事,反正这次还活着用不着他了。
他是情郎?
哈,男人嘛,死了一个再找过,你大概忘了我是坏人了吧?
老娘可是非常心狠手辣的,当年法老王我都敢狂刺,更别说不救伊莫顿了,跟他演了这么多感情戏算便宜他了。
次之就是,安苏娜在死亡复活的折腾中循环了好几次,也就是说,本来受尽煎熬的你正准备逃出生天呢,结果又被拉回去轮奸了,后来好不容易又逃出来一会,没想到又被抓住重新开始轮奸,经历了三次超级痛苦经历的你最后终于真正逃出来了,难道你还想再回去被轮奸吗?
最后安苏娜抛弃伊莫顿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她有可能还是想救伊莫顿的,但是一想到如果再死的话就要回到以前那种痛苦煎熬的阴间恐怖地方了,超级巨大的恐惧阴影跟那救得到伊莫顿的超微小希望相比,还有比自己逃命更合理的选择吗?
综上所述,千年之恋只是人们的意淫结果(当然你如果说伊莫顿是真心的我不怀疑,但要说安苏娜是真心的我持大大怀疑态度)。
如果你还不信,那就好好研究一下伊莫顿最后那复杂的表情吧,那是一种绝望中带着觉悟的超级复杂情感之表达。
也就是说,大家都以为这是段超级感动人心的千年之恋,而伊莫顿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现在他总算明白,他还是那么深情,而她,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个机会主义者。
其他的不说什么了 反正那些好莱坞元素都有就是女主角的转世身份有点牵强 安妃的转世模糊不清作为一部续集 基本没什么大过 也无功
在我儿时记忆中,深刻的印象之一要属埃及题材的电影了,那个时候还没学过什么世界史,对埃及的了解也仅仅限制在四大文明古国的范畴中。
家里的电视常常都会准时收看辽宁教育电视台播出的《佳片赏析》,该节目每晚都会介绍一部电影,放映一些精彩的镜头。
大概就是这个节目播出了《木乃伊》这部影片,间接地让我产生了对埃及浓厚的兴趣。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作为一名中国人对埃及的兴趣,是不是就如同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呢?
吴哥窟、古巴比伦、庞贝等等等等,这些神秘莫测的古老国度,上演一幕幕着扑朔迷离的传奇,吸引着我。
图片来源网上,侵删 说到埃及,一定会想到金字塔和法老的诅咒。
B站有一部BBC的埃及纪录片,女主持人有一头红色头发,很有特征性的标志,名字暂时想不起来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找。
观众能跟着主持人的脚步了解这个失落的国家——古埃及的方方面面。
话说这部电影,本身这个题材就带有很大程度上的神秘性,再加上整部影片的还原度都很高,木乃伊的特效亦让人不寒而栗,再加上一点笑料,难得可贵的是,第二部的台词还关联第一部,所谓“官方吐槽,最为致命”,整个就是一个爆笑了。
虽然有一点点不合理之处(比如安娜苏丢下阿莫达逃跑),但我认为功是远远大于过的。
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我想当年这部电影一定票房很高吧,不知道有没有豆友统计过这方面的数据。
最近,一直想看《埃及艳后》,无奈总是播放失败,只能再找个有缘分的时机才能欣赏伊丽莎白泰勒的精湛演出了。
败笔很多胜笔很少。
不过作为一个特效片还是不错的。
继续胡改历史,Imhotep的法力被大幅削弱,蝎子王出场过晚,最后双方军队没有正面交锋。
这些还不算,喷的多的还是1中Anksunamun为了Imhotep慷慨赴死,等待3000年,终于复活后,居然为了一点点危险舍3000年前为之慷慨赴死的情人而去,这哪个编剧写的?
觉得索性让Anksunamun和Imhotep一起死在那里要好的多,人家虽然是反派,不过好歹苦命鸳鸯一对。
死时再来点俗套的煽情,比如Anksunamun先翘,Imhotep抱着丫目送男女主角离去,宫殿塌下.......够俗, 总比丫那具本强点。
蝎子王是古埃及纪元传说中的帝王,第一王朝之前,所谓的前王朝时期,类似于中国的三皇五帝那个类型。
接受不了这个结局。
电影一如既往地精彩,男主聪明勇敢,女主开发了体术和枪法,两人的儿子古灵精怪,女主的哥哥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搞笑担当。
蝎子王、反派角色,还有守墓人首领的表演都激动人心,虽然蝎子王的特效比较差,但是蝎子大军和守墓人军团的的战斗惊心动魄,尤其是最后悬念迭起,看完之后意犹未尽。
音乐和配乐依然特别出色,旋律和电影情节完美融合。
蝎子王的出场,和伊莫顿的结局,音乐都庄严沉郁。
金字塔再次被流沙淹没时,绿洲土著的表现也非常有趣,它们怪异的叫声给电影增色不少。
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还是伦敦的大桥和博物馆,都很真实。
片中主角的儿子无意中拯救父母的桥段,致敬了第一部电影中的多诺米骨牌效应,可以看出制作团队精心的设计。
不过,为什么结局这么突兀?!
跨越三千年的爱恋,生生死死的轮回转世,即使不能同生,至少也可以共死吧。
导演一定没有读过汤显祖的《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不过,连汤显祖都说过了: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嗟夫!
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尽。
唉!
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
有女主那样舍生为爱的女子,也有失意如伊莫顿那样的男子。
还有守墓人首领那样,为了别人的生命,愿意付出自己生命的人。
人性是复杂的,爱是不会断绝的。
回看二十多年前的老电影。
伊莫顿真的是为数不多的恋爱脑反派了,一开始为爱受刑,意外被复活后又心心念念救自己的爱人,如果只是这样我只会觉得平常,但是第二部增加的细节让我发现他,堂堂大祭司还是个纯情的恋爱脑诶!
当看见恋人的转世站在自己面前,他说你的灵魂还不完整;当骷髅形态与恋人接吻,他会运用法力营造浪漫的氛围让爱人不害怕;当爱人抛弃自己而去,他会眼含泪水自己投身向地狱。
搞得人都有点心疼他了。
可惜他早就永远失去了安苏娜。
一直觉得轮回之后承载着新的记忆有新的生活,所谓的转世便不能再算作同一个人。
安苏娜身体里有两个灵魂,电影对王后安苏娜的心理描写没有,所以很难判断她是否真的深爱伊莫顿,如果是原本的她,是否还会舍弃伊莫顿离去。
不过古代版安苏娜太有风情太好看了,伊莫顿被迷得神魂颠倒也很正常;现代版安苏娜一出场我就觉得她没有多爱伊莫顿。
很奇怪明明是一个冒险故事最后我却把目光放在了伊莫顿身上,如果他没有爱人或许他不会失败,因为他前期作为法师展现的实力太过惊人,可惜每次最后决战法师都变成了战士。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
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
然而,400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拐点,穿过漫漫的历史烟尘,400年前,那个叫布克的小小钟表匠,究竟凭什么否定了伟大的希罗多德?
何以一眼就能洞穿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对布克产生了强烈兴趣,他一定要破解这个谜团。
真相一步步被揭开: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锒铛入狱。
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制作大师,囚禁期间,被安排制作钟表。
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布克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而在入狱之前,在自家的作坊里,布克能轻松制造出误差低于1/100秒的钟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布克苦苦思索。
起先,布克以为是制造钟表的环境太差,后来布克越狱逃跑,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在更糟糕的环境里,布克制造钟表的水准,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此时,布克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在布克的资料中,多玛斯发现了这么两段话:“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正因为如此,布克才能大胆推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
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绝不可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布克后来成为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与开创者。
瑞士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
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
也就是说: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电光石火,石破天惊,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当前,我们的教育生态,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
我们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
我们只有制造,没有教育。
我们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绝不可能在恐惧中产生。
恐惧会让学生失去生命的安全感,在这种倾斜之下,学生的心灵只有小心翼翼地自我保全,没有活泼泼地主动发展。
这样的制造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心灵,既不会完整,更不会幸福。
最要命的是,久而久之,一种平和的,充满好奇心的教育禀赋逐渐沦丧了。
世界一片黑暗。
而真的教育必须是:你的心不再被恐惧占领,不再被理想、符号、词语所裹挟,你必须敞开你所有的心灵和毛孔,直接和世界肌肤接触。
你能闻见世界的味道和气息,触摸到它的柔软和质地,你的所见才是真实、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
当然,你要真正的实现它,还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领悟力以及坚忍力,你得永远保持你的敏感,并且和惯常的习性赛跑。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
我们必须杜绝依赖,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个观念,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
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事都能激励人。
叶片的落下、鸟儿的死亡,人们的行为举止。
如果你注意这一切,你就一直在学习。
保持永不停息的探索的心灵,从观察、挣扎、快乐与眼泪中学习。
当我们永远处在发问之中,做一个世界的探询者,并且努力寻找事情的真相,我们就永远处在发展之中。
人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但却知道自己不完美,并努力使自己完美的一种生物。
不断地累积,不断地丰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是人的局限,也是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都知道了,那么他已经是死人了;如果一个人认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只问攀登不问高。
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这样的人生就是真理。
金字塔必须由自由人建造,教育,也必须在自由中产生。
唯有自由的人,才有感悟的闲暇,创造的快乐。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我们为自己的创造而感动,我们独立赋予自己学习的意义,选择我们自以为有价值的生命质感。
这个时候,我们的灵感在飞扬,思维在穿越,微笑和友谊都在潜滋暗长。
为了自由,我们还必须摒弃经验。
经验不能使人自由,透过经验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子,这个模子会阻碍人找到真正的自由。
榜样有时候也是。
自由是对自己的不断认识,从而达成的对人和世界的认识。
遗憾的是,现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
对自由最大的压制就是教训,我们只有教训,没有教育。
教训和教育,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我们往往把“教”与“训”混为一谈;但是在儒家两大作品《论语》和《学记》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甚至连“教”字也用得极为少见。
“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主动地“学”比被动地“教”更为有效,因此《论语》中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远远超过“教”字出现的频率。
教育,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
为了提倡主动学习,反对强加于人,孔子不仅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主动学习的愉悦感受,还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谆谆告诫。
真正的教育不应有也不会有训的成分;舍此,我们何以解释“教学相长”?
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经历或者重新经历原初发现的伟大喜悦。
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强迫教育的危害。
她说:“一个儿童,如果没有学会独自一个人行动,自主地控制他的作为,自动地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别人指挥,并且遇事非依赖别人不可。
一个学校里的儿童,如果不断地受教师干涉,禁止,呵斥,以至于诟骂,结果会变成一种性格上很复杂的可怜虫。
”而一个可怜虫注定是教育的残次品。
如何制造出金字塔,注定是那些自由的人。
教育,如何真正地发生?
注定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免于恐惧。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永远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不会在恐惧和束缚中产生。
如果不能给教育真正松绑,钱学森之问,会永远问下去,并且成为天问。
木乃伊三部曲连起来看,其实是关于一个男人花了三....千多年时光,苦苦追寻他的恋情,结果却被另一个女人活活拆散的故事,,,,悲剧啊,真的是悲剧,,,,三.....千多年前,有一个很强悍的男人(据说还是法老的大祭司),跟王妃相爱了,这可是禁断之爱啊,就在他们幽会的时候,却被国王和公主发现了,接着国王被大祭司砍死了,王妃为情自杀了,大祭司被下了虫噬的诅咒。
一个为情自杀,一个为情被杀.....时光流逝,转眼间,三.....千年后,命运捉弄世人,公主的转世一不小心竟然把大祭司复活了。
俗话说爱江山,更爱美人。
所以大祭司复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王妃复活,但是这个可怜的男人再一次与恋人失之交臂,被公主给搅和了,而且还性命不保,又一次死了....终于,在八.....年后,大祭司又复活啦!
而且这次顺利地把王妃复活啦!
要美人,当然也要江山,所以大祭司去寻找魔蝎王了,但非常不凑巧的是又被公主和他的男人搅和了,,,这个可悲的男人,与王妃经历了三千多年的生生死死,两人的恋情却在最后生死之时,经不住公主强大的爱情攻势,大祭司被王妃弃之不顾,心甘情愿跌如冤魂的深崖,大概再也没办法复活了.....悲哀啊
为嘛我觉得特难看,画面感太...某几个演员太受不了了
这部简直变成公路片了。大祭司带着欧康纳的儿子旅游遍了半个埃及。阿努比斯的军队也贡献了预算炸裂的大型战争戏。还有当时还青涩的巨石强森登场。只是这魔蝎大帝本体实在太弱、死得太容易了点……
美女对打,动作流畅太美了,服化道绝对良心(除了最后金字塔上的那颗大钻石,哈哈)伊莫顿最后痛苦绝望认命放手的那一段绝了,最man大祭司👍
这个系列真的是很无趣。古埃及的神秘文化没体现出来,悬疑感没有,历史厚重感没有,就是几个简单的怪物堆砌,故事结构每次也都差不多。。。两个爱了几年前的人还不如爱了几年的一对,这男的整半天要复活女的就显得主题极其荒诞。。。对主角光环也整的太弱智了……情节也没啥紧张刺激的地方……气氛什么的烘托完全不到位啊……
艺术指导不错,装扮给力,化腐朽为神奇,有几场戏印象深刻,CG的水平和强森的演技一样逐年提升
木乃伊3上映了,看之前先热热身
2001/剧情漏洞过多/6.0
看着很轻松,是个可以叫做大片的片儿
这反派的枪法跟风暴兵有的一拼男主的演技简直就是装逼这一词的化身
编剧能再狗血些么?乔纳森能再SB些么?大祭司能再帅一点么?
续集大退步呈狗尾续貂架势,强加前世渊源莫名其妙,搞坏安苏娜蒙人设,喜剧成分过头了,破坏恐怖气氛,追求场面升级却技术不达标,视效逼真度不如前作。伊莫顿法力越来越废,上部沙暴好歹弄死一人,此番河啸一个没搞死,还帮助主角更快找到目的地...还有,为啥他在火车上忽然就会说英语了?5/10
没感觉
即便当初不怎么看美国片的我,也觉得这部电影真是比第一部太逊色了,狗尾续貂,一点没有前作震撼
标准的好莱坞式作品,看的过瘾,爆米花也有经典;后“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的闪光之作
既然明知道复活还得被弄死,何必一集又一集的复活
恐怖感,压迫感都不如第一部千年的爱情就变成大难临头各自飞了,这塑造很糟糕以及年轻的巨石…话说这人设跟外传差太多吧?
原来看过了,就喜欢看关于埃及金字塔的片子...
看惯了强森近些年的各种大男主角色,再回到这部电影里,看强森酱油般地当了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最终Boss,再看看当年的主角团……瞬间觉得,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真不是说说而已(听说还有部强森为主角的蝎子王外传,我有点感兴趣,😄)
本季剧情逻辑直线下降,全程没看到木!乃!伊!宝宝很不开心~你们喜欢的青葱版无演技巨石强森已上线,台词不超过十句的Boss也是很受伤
就是感觉结局千年之恋崩了,有点说不出来的滋味。。。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