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有个轮回。
一开始,布华泉的生母因为养不活布华泉,把他卖掉,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甩掉了一个成本中心。
后来,布华泉的养父死了,布家陷入了困顿,他家是没有捕鱼执照的,借钱买了有执照人的船,打鱼生活。
养父死了,船被收走,还要还债。
算上布华泉,七个孩子根本养不活,他养母真的是个快刀斩乱麻的,不愧是买过孩子的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个娃全送人了,如果不这样,他们家就彻底完了啊。
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说白了其实就是自我剥削,自己在养活自己之外多出来的产出供养一家人,实现了低水平的家族延续,但如果没有外财,永远翻不了身。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才能像布华泉一样过上相对闲适的生活。
如果说从电影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布华泉从他养母身上学到的,做事要专注。
专注于生存,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郭富城有句独白说得好,菲奥娜这个女人见过更大的世界,从她眼里,看到另外一个我看不到的自己。
布华泉非常的清醒,他没有被华丽的世界迷惑,而是把她当作了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没法判断的自己的部分,然后懂得分辨,哪些是值得专注的,哪些不是。
他21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一年级教育,就学的这么好,可见,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共勉。
很多年前,曾在海南坐跨海索道去南湾猴岛,半空中俯瞰大海,岸边的渔船连成一大片,蔚为壮观。
同行导游说,那是疍家人,生在海上长在海上,从不上岸。
有些恐高照片拍的不好回来时特意去看了,疍家人在船与船的缝隙间拉起渔网,做的是海鲜生意,随便点了鱼虾蟹,买单时将近两千。
彼时船上的孩子已经开始念书识字,除了没有电,一艘船就是一个家庭,疍家人业已开始随波逐流。
没有什么传统不能颠覆,正如没有什么文明不能被同化,人始终是被命运推着向前走。
不过有一点,疍家人真的非常不喜欢穿鞋。
仔细看,电影中的疍家人,确实是光着脚的。
半年后我又去了香港,专程到大澳玩,再一次看到了疍家人。
不知道这里的疍家人与海南是否同宗同源。
香港的疍家人已不住船上,而是逐海而居。
本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布华泉的大半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人叫这个名字还是本片是以其他人为原型改编而成的。
本片基本上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即讲述主人公富有传奇的人生。
布华泉出生的时候香港还是一片小渔村,他根据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逐渐晋升为香港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
从布华泉的成长历程中也能看到香港在那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一步步从小渔村变成国际金融中心。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成长是与时俱进的,布华泉就是那几十年中无数香港人民人生发展的真实写照。
片中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等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精湛,表演都相当地出色。
1978年,26岁的严浩执导《茄哩啡》,成为香港新浪潮的开山之作,从此,香港电影开始真正关注这块小小岛屿里的人世镜像和酸甜苦辣。
34年过去了,当年的新浪潮主将们或息影转做他事,或积极北上开辟新战场。
而当曾经的旗手重出江湖之时,我们看到,在严浩的心里,当初的新浪潮依然没有退去,他的情怀仍然执着于香港这片土地,执着于它尴尬的身份。
如果单单只是对香港以及个人尴尬身份的图解,那么严浩导演的《浮城大亨》将会失去大陆部分观众的注意。
对于如何吸引更多人认同感的问题,严浩很是智慧的采用了家庭伦理的模式,通过对家庭人物关系和情感的书写,沟通起华语各地观众的认同,同时又降低了拍摄成本。
多种文化的交汇固然成就了香港,使它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也造就了香港的迷失,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始终找不到一个安全的港湾,《浮城大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香港与香港文化。
或许,大陆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是香港人更宽广的文化渊源,也更能获得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香港人自我印记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归属感同样也有着文化上的隔膜,布华泉固然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在大陆人眼里,他依然是一个香港外宾,所以在剧情的铺陈中,一切隐喻都向着家与国。
在中华传统语境中,家与国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共同体。
影片中,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犹如一叶小舟,在暗流激涌的大海上航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布华泉以及身后一堆弟弟妹妹早早的知道了“家”的含义。
对于这条小船上的一家人而言,家就是母亲识字写字,然后一次次想通过船主资格考试;就是非亲生的长子要无怨无悔的照顾弟弟妹妹;就是二姐知道心疼大姐,弟弟知道心疼二姐;就是母亲老去之时,一个家族知道如何哄老人开心。
影片里的家庭故事,不再带有尴尬的色彩,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情感精神,也正因为家庭的出现,才让影片超越了香港身份,而成为华语人的电影。
而仔细想来,这番对家庭史的表述,难道不是国家史的镜像表达吗?
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便是疍家人。
我的妈妈小时候一家人生活在艇仔上。
戏中的语言,服装还原的很真实。
我的爷爷从小就最跟孙子们说:“成绩好不好啊?
以后要坐办公室揸笔吃饭,不要再开头(出海)啦。
”一个男人从海到地到天的成长,学会了亲情和爱情。
这是我第二次哭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哭了数次的电影,感谢严浩。
感谢郭富城。
浮城原来是floating city,漂浮的城市。
時隔多年,我們又看見了嚴浩。
這位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人物,沒有大打什麼強勢迴歸的旗號,他只是靜靜地帶來了一部叫《浮城》的電影。
在大陸地區,也許是出於商業的考慮,電影名改為了《浮城大亨》,看上去很像《Wall Street》(Oliver Stone, 1987)一類的商戰片,但事實上,這部電影沒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商場暗戰,有的只是一座大時代下的「浮城」,和一個浮城里所謂的「大亨」。
如果說《歲月神偷》(羅啟銳,2010)是側面抒發了香港情懷,那這部《浮城》則是直接勾出了近半個多世紀香港的痛與傷。
電影以長期生活在水上的漁民為中心,構建了一個不安定的世界,這些漁民漂浮在海上,隨著海水的浪波而活,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出海打漁,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們隨時會被海浪大潮吞沒。
這種背景架構,其實是一個暗喻,它正指代了香港這座在風浪不斷的歷史大潮上漂浮的「浮城」。
能把歷史大潮拍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對於嚴浩這位拍慣大時代故事的導演來說,則是遊刃有餘。
他通過把故事放在與英國殖民密切相關的帝國東印度公司,把六七暴動,中英談判和香港迴歸這些香港殖民史上影響極大的事件都流暢地展現了出來。
英國殖民統治這一段歷史,衍生了一個「我是誰」的歸屬問題,這也是《浮城》著力探討的主題。
在電影里面,嚴浩通過塑造一個番仔作為主角,把這種矛盾推到了一個較為激烈的高處。
電影雖以主角布華泉(郭富城飾)在帝國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小人物奮鬥到成為一位業界年輕才俊的成長過程作為故事的線索,但其如何奮鬥如何勵志倒不是電影的重點,貫穿其中的,其實是布華泉如何在動蕩的成長歷程中拋棄自己以往的身份而去改尋另一個身份。
在刻畫布華泉這個角色的時候,嚴浩通過大量獨白的方式直接把布華泉的內心勾畫出來。
在我看來,這些直白露骨的內心詰問,讓布華泉這個角色變得十分平面,單單通過這些不痛不癢的獨白來傳達信息,難免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游離戲外的感覺。
雖然嚴浩也有設置一些含蓄的細節來展現布華泉的內心(例如布華泉曾用國語來說自己的姓名),但在大量蒼白無力的獨白映照下,其作用只是杯水車薪,若嚴浩能捨棄部分獨白,改用更多的細節來豐富布華泉的內心,也許會讓這部電影在人物刻畫上提升一個層次。
幸好,嚴浩在創作電影的時候並非單單把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的探討投射在布華泉在帝國東印度公司的奮鬥歷程上,他在布華泉的故事中加入了很多輔助的元素(例如親情和愛情),這些支線與主線的有機結合,在總體結構上豐富了人物,也令故事更顯真實。
更重要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我是誰」這個主線漸漸變成了支線,親情和愛情則成為了主線,到故事最後,兩條线融為一體,無分彼此,也許布華泉在他與母親(鮑起靜飾)和妻子阿娣(楊采妮飾)的感情中,終於找到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無論布華泉母親如何努力通過耳環來尋找布華泉的親生母親,在布華泉眼中,他是喝著他母親奶水大的,他就是他母親的兒子,能否找到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個問題已經不再重要;他也明白,無論如何,陪他走過很長一段日子還是阿娣,而他放棄了Fion(劉心悠飾),正暗示了他已不再關心自己能否進入上流社會或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人。
雖然這部電影在大陸地區喚作《浮城大亨》,但在大時代的浪潮下,每個人都是小人物。
電影的最後,是一艘駛向動蕩大海的小船,但橙黃的色調,為這個鏡頭注入了一種沉穩。
也許親情和愛情,就是每一個在大時代漂浮的小人物安定自己內心的不二法門。
有哪一种深情,可以抵挡岁月无声的侵蚀,有哪一种平静淡漠,可以将50年沧桑缓缓道来,由来谁也没有根,浮城人家又怎么样,皇天厚土,海阔天空,其实,说到底,没有差别......几年以前就看过这部《浮城大亨》,其实我更愿意叫她《百年浮城》,前者的重点在布华泉,而后者的重点在不上岸的蛋家、在光脚丫的渔民、在风雨飘摇的香港、在一个时代的印象里。
我几乎每年都会看这部电影至少两次,有时候觉得很upset的时候还会再看,以至于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之深刻到每一句国语粤语的台词几乎都记得......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时代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一个人都驾着一艘小帆,在时代里裹挟着,翻滚着,有时候被推向海浪的高处,有时候被砸到海底的深处。
个人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多么渺小,以至于个人的努力多么难得与可敬。
步华泉,我尝试解读一下这个名字。
步,主角的成功从来都是走过来的,有时候甚至是爬过来的;华,看到国旗记得上岸以后第一次认字认的是“中国”;泉,第一层含义是阿娘养他,知道涌“泉”报恩,第二层意思是“像泉水一样秉性干净”。
步华泉,是香港50年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心安是归处——郭富城出演福音大电影《浮城大亨》作者 | 一依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从福音影视的角度简评《浮城大亨》《浮城大亨》这部大电影,如果从福音影视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几个重要的看点。
▼1 牧师接济苦难,擦干他人眼泪在华布泉全家人遭受苦难的日子,牧师出现了。
不仅把救恩带给这个家庭,并且和这个家庭同甘共苦一辈子。
他又为华布泉指出一条学习识字的道路。
因此引导渔民一家脱离苦难的困境,特别是布妈妈最终也是通过识字读书取得船牌照,在教会中也因此更多地认识上帝,更多地投入服事之中。
影片开始,阿泉通过友人刘超力(梁祖尧)的引领,考进了帝国东印度公司做杂役,阿泉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布华泉(郭富城)才四十岁,就已经擢升至英国香港帝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风头直盖洋人,可谓一时无两。
布华泉的一生虽有苦难,但是大有恩典。
这就是本影片见证福音的底稿。
福音,临到一个地方,从苦难的现实介入,从救赎开始,继而上升到福音在人智慧悟性上的开启,引导人进入知识领域,在救恩上有成长,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也带来翻转整个社会的作用。
▼2 苦难带给人谦卑的情怀,一生秉持怜悯布华泉出生于渔民家庭,二十岁才念小学一年级,他去面试的时候,学历一栏上只填上“识字”二字,但他因为从小受过苦难的熬炼,因此在职场经历中,他体恤他人,他敢为人先提出公司发展的问题,虽然在往后的日子中挣扎成为华人大班,这里面确实有他一己的努力,但是还因为他瞅准了机会,配合英国将管治香港殖民地的主权交回中国的时间因素 。
旧约圣经中的雅各,他从小认识耶和华,因此他把自己得到的好处,都归给上帝亲自为他预备的“好机会”。
而旧约诗人常常感恩“你是我的主“,因此常说:“我一切的好处都不在你以外。
”(《诗篇》16:2)此时的布家把布华泉所得的荣耀和恩典全部归给耶和华。
阿泉正在上升期间,认识了一位由外国回来的时尚职业女性 – Fion(刘心悠),在职场上,这位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士切切实实帮了阿泉不少。
阿泉为了事业上的拼搏忽略了家庭,新的地位带来了新的烦恼,青梅竹马的妻子阿娣(杨采妮)承受了很多内心的煎熬。
而布华泉虽然身居要职,但是他没有陷入婚外情的漩涡,反倒以正直的品性仍然爱他自己青梅竹马的妻子。
婚姻中的爱情,不是谁可怜谁,而是基于怜悯本于同情,更是基于怜悯所生成的恩典。
就连Fion没有得到布华泉的接吻的时候,她对布华泉说:“你一定要回去告诉你的妻子,你是怎样地爱她。
”让与你交手的人认识你,才是你品格的真相。
或许在布华泉的心里也曾感动着Fion的出现,他说:“是上天派来的。
”他心里由衷地受感动。
但是他也仅仅止于感动,没有任何的冲动。
从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圣洁婚约神圣性的制约,在婚姻以外的女性,他没有贪心,一直保持着清楚的界限。
仔细探究,你会发现,凡是在婚姻中接受制约的,多多少少都容含着对婚姻中另一方极深的怜悯和同情,更深可以说是敬重。
这一点在布华泉拒绝Fion 的行为上体现得非常清楚。
当他用心来照顾结发之妻,给她买上助听器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无力到无奈的那个女人。
现实处境中,凡是被强势的女人夺去丈夫失去尊严的妻子们,一般都很无奈、无力、绝望、无助......布华泉的妻子就在戴上助听器的那一刻,一切的焦躁不安就在那一瞬间全部化成了眼泪--其实,她并不求取布华泉的接纳。
只因为她深知自己不配,根本配不上现在的丈夫,所以她宁愿把主权让给Fion,希望她更好地照顾和帮助自己的丈夫,怎样成全都她都毫无怨言。
她学习习惯孤单,习惯锁住自己,甚至是屏蔽一切的声音乃至丧失听力,把自己关在界外,任凭遗忘,任凭抛弃。
但是布华泉没有忘记婚姻的盟约,在他的眼中甚至是在我们所有人的眼中,布华泉既然是一个受过极重苦难的人,是从生死苦难的煎熬中走出来的人,他就拥有了一生都不能更改的对生命的怜悯,远超过知识、今世的财富和风华,即使他已经身列精英阶层,他仍然是挚爱他的结发之妻。
这是他常常祷告,常常感恩的结果。
也是基督徒正常生命的表现。
▼3 生为谁家,为谁活本影片中有几处导演预设的重复提示:“我是谁?
”九零年代,普及二十世纪的康德哲学体系普遍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人,就是存在论的问题。
本影片之所以如此重构,目的是让人看到自然存在与神性存在的对峙。
正是如此真实的对峙,“我是谁?
”这成了人性必然提及的问题。
无论是从布华泉实际的长相不像是纯种中国人,到整个渔民生活状态的苦难实存,人们都很诧异为什么在避风塘会出现一个像外国人的渔民,甚至叫他“洋杂”,从老人到孩童都这样叫他?
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阿泉很想知道自己身世的秘密,他有六个弟妹全跟他的长相都不一样;他很想问明原委,但双亲总不肯透露端倪,每次总落得捱打的下场。
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为人,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生身之父母与家世,虽然我们阿泉好一点,都有自己亲生的父母,但是上帝恩准那些蒙祂所爱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出身与苦难都不能减少上帝在一个见证人身上所施行的厚恩,这正是福音所到之处所彰显出来的权能,因此势必破除疾病捆绑、穷苦困厄、家族因果报应的魔咒。
因着外国人叫他“半生熟”,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包括大东家船行都在否定他在痛苦极深的渔民之间的存在是一种错误,泉妈含忍着水上人家的漂流之苦,流泪说到:“你是吃我的奶长大的,你是我养育的,你是我布家的人,你就是水上人家首生的孩子。
”妈妈含泪坚定的话语才给了布华泉更深坚定的意识,也彻底打消了布华泉对自己身世的疑惑或困惑,因此承受从母命而来的使命,一生为水上人家而活。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
”(《腓利比书》2:13)这样的定位,在我们基督人来看,这是非常成功的身份定位法则:一个人从小到大经过更长时间的思考“我是谁?
”,在极其痛苦的心理纠结中,可以因着生命的互感将责任与身份因此而分割得一清二楚。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他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但是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是谁的时候,就是在本体论和存在论重叠的时候,人会以极性,即使是矛盾两极的纠结与磨合来面对自己人生一切的苦难,立意敬畏上帝,因此而止息矛盾,找着准确的定位。
其实,这是本影片塑造主角非常成功的地方,自然存在因着人性善意的舒展,因着神性的介入,因此得享永世的平安。
基督徒的人生因着救赎已经成功处理了纠结和矛盾,因此基督徒的人生是没有矛盾的人生。
是就是是,因此承担了是的作为;不是就是不是,因此没有困惑捆住承担责任的时机和能力,以至于耽延。
反倒是凡事殷勤,因此成就了上帝预设好的那一个自己。
在这一部影片当中,这是更细致一点的指向,我们可以慢慢咀嚼品鉴。
吃谁的奶长大,就报恩于谁。
布华泉定位好了自己,就一心为着水上人家而活。
中国古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当阿泉长大的时候,他的上司英国总督第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感恩的人。
阿泉确实也是这样为人处世。
生为水上人家的孩子,长在飘泊之中,常常深知平安的宝贵,和睦相顾的重要。
因此,作为布涌泉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取得高阶的地位。
同时使用赢来的薪金待遇,帮助弟弟妹妹们成家立业,离开飘泊的生活,生为哪家人,活也为哪家。
忠贞可鉴!
即使到了1997,香港政权交接前连日暴雨,在英国国旗降下之前,阿泉发现了自己样子像外国人的秘密。
但是只因为他已经深知自己为人的使命,其实知道真实的身份与由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时候的布华泉,他是从心灵里面放弃寻找生母的那个冲动了,至少在他心灵的天平中,对于自己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的天问,所以这个做法也不占有任何的分量,束之高阁便可。
他深知他的一生都在上帝的手中,他已经可以交权给上帝,因为他的人生已经毫无困惑,英籍与否又如何呢?
▼4 有妈妈的爱,这就是家最后,我们要来看一下本影片所映射的那一个主角泉妈。
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是渊面黑暗,混沌疯狂的大海,以及泉妈在与大风浪进行抗争时,竟然流产,泉妈失声痛哭。
导演使用大海上无定的风浪来预表人生苦难无常、冷酷无情,似乎是伸手不见五指。
“黑夜虽然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苦难是否有划上句号的那一天,何时终止?
正如旷野40年以色列人终于走到了约旦河旁,这叫终结。
只是被苦难留住的这些日子,苦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
坐在黑暗死荫里的人岂敢期盼真光?
真到会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母性慈怜,就在接触到阿泉的那一刻,是阿泉饿急了的哭声,重新唤起了刚刚流产的泉妈对幼小生命的珍惜和看重。
家,是因为生命相互的感动而存在,而坚固,而传承。
母性被牵引出来的慈怜,是承受生命成长最稳固的摇篮。
布华泉正是在这种处境中成长起来的。
有妈妈在,那就是家。
泉妈用自己生命延伸出来的恩慈眷顾着布华泉,被泉妈宝爱,被泉妈珍惜,被泉妈委以责任,“原来耶和华看我为尊贵,我的神也成为我的力量。
”(《以赛亚书》49:5)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母亲对待孩子,仅仅有满腔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他们。
阿泉在他品性成长的过程中,他所受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直面并参与了现实残酷的苦难生活。
而在生活中给他留下榜样以及感动的眼泪的正是泉妈。
她为布华泉留下了现实版的言传身教。
泉父因出海遇到颱风,葬身大海,从此泉妈(何超仪/鲍起静)肩负重责,除了照顾孩子们,还负上很多债项,逼到最后把子女有的送进孤儿院,有的送给亲戚,自己到别人船上做工。
看到这里,所有观影者都不能不屏住呼吸:她不卖掉布华泉,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是卖掉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却一分钱都不收取。
人,在有限的能力和范围内可以作的事情,在不伤及亲情的状况下,一定会为亲情和事情排出优先次序。
布华泉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雨中的奔跑更激励了他一定要走出人生似乎闭环的苦难。
因为泉妈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骨肉团聚的希望,她努力认字,誓要考取船主牌,争取让孩子回到船上一家团聚。
最后,她真的做到了。
在泉妈的葬礼追思录像中,我们看到了泉妈的宝贵,因为布华泉热泪盈眶,似乎明明地在告诉我们:这是我真正的妈妈!
因为他看到了视频中妈妈拿着他亲生母亲的耳环四处打听他生母的消息。
只有妈妈才深知孩子的心,只有妈妈才愿意成全孩子尚未完成的那一个梦想,只有妈妈才愿意舍己舍命为着孩子的现实存在留下一个完满的句号。
人生尚有叹息,便是不安之理由。
狄仁杰暂时离开武则天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心安是归处。
”也是给予当时那一个混战的时代唯一智慧的指向。
本影片中的布华泉心安于妈妈的爱,家,便因此而有了真实的存在意义,一生不再游弋。
大海若安歇,没有风浪,没有死亡。
人性经过苦难的熬炼,除掉了渣滓,处处都是闪光的品格和山上之城的明亮见证!
1/作为阿王的粉丝,很开心看到这部传记式的《浮城大亨》把他作为主角的魅力限缩得恰好,毫无自恋做作之感。
好演员不止于好偶像的地方或许就在于能适时地把自己放低、缩小,成为宏大叙事和动荡年代的一个注脚。
冲着他来,却带着这个故事给人的感动离开。
某个意义上说他真是很适合布华泉这个角色,将五十岁的熟男,演二十多岁辛苦养家发奋工读的少年居然都不违和。
可能导演真的都看出那对大眼睛里能承载多么丰盈的热望和向往。
努力的人永远不老。
2/完全能理解有人说这部电影流水账,却真的很喜欢它里面那种好像编织一样一点一点纺出来的质地,平淡无华但朴实厚重。
就是喜欢这样骨子里有温度的叙事。
看布华泉陪伴他一生里最重要的女人,帮阿奶戴上耳环,帮阿娣戴上助听器,只能说,很开心真实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也很希望真实的人生是像故事里这样的。
希望爱和温暖照亮一个人的远航,希望过尽千帆的人还记得出发时的真心。
3/才知道杨采妮和城演了那么多次couple.Phoenix,下辈子希望你为自己活……4/就是很爱看阿王泪眼汪汪的样子,谁懂,应该谁都懂吧🥺5/看这部电影前不认识刘心悠,但以后都会记得她把Fiona演得好明艳好生动。
那句“记得向你妻子表达爱,还有记得是谁这么教你的”又潇洒又隐忍。
爱可能会有对错,但看她你就是会觉得,她要做什么都是对的。
#小卷儿2018电影清单# 23/60《浮城大亨》一部跟我的设想完全不一样的电影,看名字原以为是一部浮夸的商业片,没想到跟《桃姐》一样,是一部很温情很动人的影片。
但个人觉得比桃姐更有历史意义。
天王郭富城的演技真好,普通话和英文都说的很地道,声音也很具有感染力,特别适合影片中娓娓道来的旁白,四大天王论演技,我站队郭天王。
关于身份困惑从一个被收养的打鱼人家的长子,一路打拼到香港上流社会,他一路遭遇了数不清的白眼,无数的艰难困苦,也遇到了帮助他的牧师,赏识他的英国上司,不过始终困扰他的还是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
自己的生母被英国水手凌辱生下了他,而后又把他送给了他的养母,小的时候在渔船上被人称作洋杂,在帝国东印度公司被傲慢的英国人称作半熟,因为混血身份,中国人认为他是外国人,英国人又不承认他是纯种的英国人,无数个夜晚,他问自己:我是谁?
但都没有答案。
这个问题在香港由英国殖民地回归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越发显得很有深意。
想起近日黄秋生寻找回生父和自己的哥哥,故事有些莫名的巧合和相似。
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小时候也被别人称作鬼佬,活的一点儿也不快乐。
关于糟糠之妻不可抛面对和自己逐渐有了鸿沟的妻子杨采妮,他的不沟通和沉默给她的心盖了一间地狱;面对可以在事业上帮助她的富家女刘心悠的追求,他选择了坚守原则,但这个女人教会了他要学会和自己的妻子表达情感,你不表达,她永远不会知道,如果你继续沉默,其实你在慢慢凌迟她的心,你不要做制造地狱的人。
关于母亲,养育之恩大于天鲍起静饰演的养母是本片中最值得佩服和敬重的女人。
从小在洋杂被嚼舌根和欺负的时候努力维护他;在洋杂被爸爸爆打时,出手维护,直接顶撞丈夫;丈夫出海意外去世,她带着一家7个孩子去找亲戚借钱,告诉孩子们一定要梳洗干净,我们不是要饭的;东家告诉洋杂你不是你爸爸妈妈亲生的时,母亲告诉他你是喝我的奶水养大的,你和弟弟妹妹在我这是一样的,一样是我的孩子;走投无路时把女儿送去教会福利社,儿子送人收养却不收取任何钱,她不是卖儿子,只是希望他们能活下去;大儿子越来越成功,从没握过笔的她努力学习写字争取考上渔船执照,可以租船出海打鱼;大儿子接他一起去住的时候,她说弟弟妹妹都是你一直照顾着,我养了你是我的幸运,再多拿就是贪心了,上天会惩罚我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她一边在教会做义工,一边帮助大儿子寻找生母,并努力考上了渔船执照。
她是儿子一辈子的榜样!
她是一个有尊严值得子女敬重一辈子的伟大女性。
关于香港不得不承认,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繁华的国际化都市,完全是因为英国和帝国东印度公司的功劳,但是历史证明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它的上空升起中国的国旗,才是最有尊严的。
在一个全是英国人的公司,中国人的职场天花板在哪里?
英国人凭什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当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再,他们又该怎样面对自己的日薄西山?
本片真的有很有意味深长的表达。
总之五颗星推荐,真的很值得一看。
看了浮城,看得出在有限的製作上,導演努力把一個人物與時代轉變及處身定位的故事從劇本文字攝製成電影語言, 那份努力今人尊敬。每場人物處理動人,從對白到口音都細緻呈現人物(國語版可能沒了老廣東音及旦家音這些味道)。
很有感染力的片子 里面的演员塑造人物很成功 你可以彻底的忘记她是谁 刘心悠鲍蕾傻傻的分不清出
历史变迁、华洋之争、疍家百姓、个人奋斗、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内容表现的都不差,但100分钟的长度,让整个电影显得过于单薄了些。
完全没有情节,可以给0星吗?
主线不清晰,且有政府投资的嫌疑,支线繁多纷乱而不深入,且名字起的太大
画面浓墨重彩,人生浮云朝露。船浮于海,情浮于外。
剧情很赞,可惜压缩在一部片子里显得各种交代不清
。。。这。。怎么觉得哪里不对劲。。
很多要表现的主题感觉都没头没尾,煽情煽得太过,有点像流水账了。镜头挺漂亮的
叙事琐碎,没有主线
郭富城升职记+香港渔家情感大戏,通过小人物的经历映射香港变迁大历史。
好左,尤其是五星红旗几段,六七暴动、批判港英,应有尽有。末了,布华泉不在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是感恩阿娘、妻子。然而,《浮城》有很大问题,一是后期,调色烂得一塌糊涂,开头以为是《白蛇传说》。跻身上流社会开始比较有趣。大bug是到了90年代,儿女还十来岁?!结尾一幕同《似水流年》
传记片啊,有点无聊。
镜头没摆好?音乐急缓拿捏大赞
谢特!根本不晓得在演啥子!~
导演你到底想清楚你要拍啥了吗?什么都想说,结果啥都没说清。
点太多了乱七八遭一下这样一下那样 最讨厌旁白旁白旁白
纪念香港回归的无盐无味的罗嗦片
色调看着难受
没有郭富城连个屁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