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章剑华案 影片中,”彩桥之家“的院长章健华涉嫌性侵院内智力残障的女性而被检方起诉,最终在开庭时刻检方决定不起诉。
事后记者凌晓琪质问检方律师,律师做出三点回应:第一,环境证据不足以坐实章健华性侵事实;第二,被性侵的小铃在事后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无法出庭;第三,香港不允许”一案两审“,所以为了日后追罪的可能性,这次暂时放弃起诉。
这三点成为了章剑华案必须撤诉的理由。
第二点非常好理解,但关于第一和第三点,必须要涉及一些具体的法律背景。
以下是我咨询一些法律专业的同学整理的答案,如有疏漏和错误欢迎评论补充指正。
二. 环境证据关于环境证据,在刑事案件中可被定义为 是指由行为人作案过程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状况及能够反映现场特定环境的资料而形成的综合性证据 。
参考来源: 利用环境证据断定事实并排除合理怀疑_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spp.gov.cn) 具体可以包括专家证言、证人证言、相关物证等。
环境证据可以对关联事实的证明形成证据链,推理来断定作案结论。
参考来源: 香港这个医学专家瑜伽球谋杀妻女案简直太迷,逼我认真学了一会儿法条_风闻 (guancha.cn) 在章剑华案中的,在影片中着重提及的环境证据有垃圾桶里沾上精液和受害人核酸的废纸以及通伯隔着磨砂玻璃拍摄的案发时段的视频。
那么这些证据能不能证明章剑华犯下了侵犯的罪行呢?
控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行,这个结论我们也可以通过审讯章健华的片段中略知一二。
在章剑华的口供中,他将废纸上的精液解释为自己的梦遗,将受害人的核酸解释为经常来办公室玩耍和翻垃圾桶;而那段案发视频只能清晰辨认出章剑华和受害人在办公室单独相处,并且二人有比较多的互动(通过磨砂玻璃的影像)。
尽管这些证据能够作为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但并不足以完全排除疑点,关键在于无法证明二者的互动是性行为。
因此,受害人的口供就至关重要。
但因为前面所提及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无法出庭导致无法坐实章健华性侵行为。
三. 一案两审(一罪两审)影片中出现的”一案两审“的说法并不严谨,在香港法律中应该叫做“一罪两审”。
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因为同一项罪行重复起诉被告。
现有的禁止一罪两审规则,作用在于禁止控方在某人已获判无罪或被定罪的情况下,以同一项罪行再次检控此人。
这项规则所源于的理念,是已受刑事审讯之苦的人,在最终裁决之后不应再受困扰;获判无罪的人应可重过正常生活,而被定罪的人则应面对适当惩罚。
参考来源: 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 - 法改会刊物 - 报告书 (hkreform.gov.hk) 香港法律和大陆法律并不一样,香港沿袭的是英美法系的普通法,“一罪两审”的英文原称是“double jeopardy”,大陆经常将其译为“一事不再理”。
关于这个设定的历史由来和合理性,可以参考文章: 【TOP100】张卫平 | 重复诉讼规制研究:兼论“一事不再理” (qq.com) 在章剑华案中,控方律师在笃定无法胜诉的情况下,为了保存未来胜诉的可能性,而不得不撤诉。
因为在环境证据不充分和受害人无法出庭作证的情况下,控方很有可能败诉,而一旦败诉,控方就不得再重复控告章剑华,这起案件就彻底无法翻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陆法律中,控方在庭审过程中如果感到证据不足,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重新侦察,将案件移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参考来源: 补充侦查_百度百科 (baidu.com) 四. 章剑华案原型:康桥之家院长张健华最后,希望大家关注一下这起案件的原型,可以阅读: 「康橋之家」院長兼社工涉嫌與智障女非法性交事件 - 香港弱智人士家長聯會 (hkjcpmh.org.hk) 我觉得影片中最尖锐的一句质问来自智力残障的少年对记者的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以后都会来?
这句话或许是在问记者,问律师,问警察,问政客,但这其实更是在拷问观众:舆论的潮水终将褪去,正义的目光还会持久落在阴暗的角落吗?
我们是真正在乎这个社会的不公,还是只是满足我们自己的猎奇之心。
(首发公众号湖南文联) 前几天刚读完人物公众号刊发的文章《那些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的人》,之后来看电影,有一种被台风尾扫过的感觉,个人也许没有《白日之下》里的状况那么悲惨,却可能住进私立养老院,忍受着读完大学便不再有的陌生人同住一室,宿舍门不能关上,因为会有其他舍友和护工进进出出,每天的日程表除了吃就是睡,其余活动无,好像在吃和睡的间隙坐等所有人都明了的终局,太没意思。
电影里最让人动容的人物是姜大卫饰演的通伯,他苟且在彩桥之家残疾院舍,装疯卖傻,既能够求得管理者的几分宽容,也能糊弄自己,活得不那么清醒,就不会那么痛。
在货轮上辛苦工作几十年,每日望天,期待上岸,等上了岸又怎么样呢,人都老了,比起流落街头,不如在彩桥之家呆着,那时候期待上岸,后来祈祷能够舒舒服服没有痛苦的死去。
水哥是他的老朋友,得一老友足以。
虽然没有拍到他被护工捆在轮椅上,裸着身子冲水的残酷画面,周三是洗澡日,有一日也会轮到他。
残疾院舍的残酷,揭示了人被当成耗材的真相,年轻的时候忙忙碌碌,期待退休,退休潇洒几十年,等到老眼昏花,需要人照料时,就被盖上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烙印,无人搭理,无人倾听,被心安理得扔进养老院,等待生命的终结。
消费主义社会只是将这一进程更显明化而已,以前农村老人怕孩子负担重,服毒自尽。
电影《楢山节考》中的大儿子将六十九岁的婆婆背到山上,放归山林,任其自生自灭。
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社会,街边的环卫阿姨、绿化工人全是老年人。
该如何让老年人体面地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zhengfu,是如今还正值壮年的年轻人都该为之共同努力的事情,而不是播报时有惊心,改变从未发生。
电影还探讨了关于追求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的另一个话题。
通伯的晚年生活唯一的变数,是记者晓琪。
她一出场,假装通伯孙女,移民加拿大数十年,回来探望爷爷。
通伯乐得不知,有人带他和水哥出去放风,再一次看看外面的天,与当年工作的货轮挥手道别,给他拍卡通照,冬至送来鸡腿大餐,细微小事,都是年轻人肯为你花的心思。
老年人其实特别明白,不会多说,怕说多了她们心烦,不开口,怕年轻人给她们佝偻的背贴上啰嗦的标签,不来探望了。
“是不是老人和年轻人在一起,都会扮演这样程序化、简单化的角色,因为老人有顾虑,觉得任何更诚恳的表现都会耗尽我们的耐心,或者,老人们这么做是出于圆滑,不过是填满社交时间而已,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离我们实在太远了,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交流。
”水哥去了孙女婚宴,被赶出来也觉得值,他和通伯两个人躺在各自的床铺上,通伯羡慕水哥能见证孙女的婚礼,水哥羡慕通伯有晓琪这么孝顺的孙女,通伯心里明白是假的,回味起来,仍然喜滋滋的。
温暖人心的善良是相通的,人到老了,有人疼就会格外珍惜。
彩桥之家因为被晓琪的报道告发,失去了社会福利署的豁免权,不能正常营业。
所有失去残疾院舍庇护的人们都对晓琪怒目而视,晓琪像做错事一样,冒着大雨跑来,站在通伯对面。
通伯像晓琪真正的爷爷,教育她,做了正确的事就是对的,不用哭。
他同样被迫搬家,跟着大巴颠沛流离,反正都是忍受,这种程度的忍受和其他的又有什么两样。
但是他不会怪自己的“孙女”,他还要站在她那边,帮她偷拍章剑华性侵小玲的证据,告诉她别委屈,鼓励她做得对。
人物的文章提到,“他们(老人)会尽量压抑自己的需求,真心盼望子女幸福。
” 晓琪不施粉黛,长相普通,性格坚毅,她嘲笑上司向新人宣传的新闻理想,是不服管的刺头,对新人毫不客气,同事尊敬她,上司爱才,挽留不了,想推荐她去另一个好职位,她是在残疾院舍里忙碌奔走,付出最多,最忠实于真相与报道的人。
确实新闻给不了她想要的结果,无论是给章剑华判刑,还是永远关停彩桥之家,抑或是社会福利署扩大公立福利院投入,严格私立福利院监管,提高养老标准和待遇。
新闻的噱头是一时的,晓琪的上司沉浸其中,看透了,告诫她结局最可能是“好人没有得到好报,坏人也没有得到坏报”。
果然如他所预言的,章剑华逃脱了刑罚的制裁,彩桥之家换一个招牌,还能继续开张,社会福利署的资金投入依然捉襟见肘。
晓琪从公司离职,不做新闻了。
似乎社会审判的终局,坏人赢了牌面,好人输掉了牌局。
回到通伯对晓琪的最后一句告诫,“对了就是对了”,谁都无法颠倒黑白,当新闻的真相无法通过眼下的境况去追寻时,人们总得跟随自己的良心,走出自己的路。
林保怡饰演的章剑华,演技出神入化,没有循着常规的路子,演出一个刻板的坏人。
他直接找上门,对着记者晓琪的那番独白,寥寥几句,却显出他从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残疾福利院艰难长大,谋得社会一席之地的艰辛,正是因为这份经历,他比普通人更懂残疾人,也正因如此,他更懂狡黠地利用残障孩子,成为自己的泄欲工具。
如果说此时的他,还在示弱扮可怜。
那么在警察和法院门口面对一众采访记者的他,则显出有恃无恐的张狂本色,他不仅为自己脱罪,还扬言要控告诬陷他的律政司和无良记者,他懂得利用zhengfu和媒体。
平常唯唯诺诺,和善可亲,寻得一丝机会,便会瞬间出手,一击致命,扮猪吃老虎之人,最最可怖。
晓琪离开了新闻行业,关于真相和遮蔽的疑问,永不停歇,养老院的标准远够不上生活的尊严,外部环境严峻恶劣,个人该如何抉择,仍然记得村上春树出席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发出的一则讯息,“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
昨天下班就赶去电影院看了片子,小县城排片都是国语,没有粤语,小时候看TVB的剧都是国语配音的,本以为影响不大,但是看完之后才觉得,可能粤语版本的能真正感受到演员们的情绪和表达,国语配音还是差点儿事。
为了表示支持,也只能这样了。
大家都知道,《白日之下》是根据社会事实改编的,导演拍得还是很克制的,但看的过程中,还是感觉很压抑,可能本身是悲观主义者,一想到这样的现实,肯定还在各处都存在,就有种绝望感一直涌上来,很心痛。
电影其实包含了很多方面,首先是记者以及新闻这类的媒体存在的现状,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载体,在娱乐至上,铺天盖地都是娱乐新闻的现如今,追求真相,关注社会现状的记者和媒体也存在,但是相对还是少了很多,就算现在坚持存在的,也像影片中的记者一样,处境并不好过,而且就算通过自身努力,报道了,也并不能改变多少现实,是种悲哀。
不过相信还是有人像凌晓琪一样,就算人们只能关注两天,也是值得的理想主义者在坚持着他们心中的正义。
记者的卧底取材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目的是为了揭露彩桥之家对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的虐待和非人的对待。
在彩桥之家,餐餐都是过期的烧麦和米饭;老年人双手被绑在轮椅上,在屋顶上,光着身体被水管上的水没有尊严地冲洗着,护工戴着橡胶手套的手就在老人皮肤上摩擦;存在其中动不动的打骂行为以及院长拿着冰激凌引诱性侵智障女孩。
这些都是发生在彩桥之家魔鬼般的事情,然而在香港,这样的“彩桥之家”有无数个。
彩桥之家里面的恶人当然有恶,但是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对于对此采取漠视的社署以及背后的制度愤怒不已,都是因为这些灰色地带的存在,那些无辜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才有此遭遇。
电影中凌晓琪采访的张议员说的一句话也挺值得人思考的,他说的大概内容就是因为这些类似彩桥之家私营院舍的存在,大部分的人才会能坐在有冷气的茶餐厅沙发上喝咖啡。
这句话无非是说出了一点现在社会现实中的发展与福利设施健全的冲突,但虽然现实如此,也并不能是他们对此漠视以及默许的借口。
关于老年人,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了“老了就是包袱”这句话,如何照顾好老年人是个大问题,除了子女本身个人的善与恶,更多的是社会整体制度的支持和改善。
在对待一个为了家庭和生活努力了一辈子的老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有义务去保留他们的尊严,保证他们相应的权利。
里面明仔和小玲的遭遇以及他们的两个妈妈,也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在儿子死后,又难过又感觉自己终于解脱的母亲;一个在女儿受到侵害后,才下定决心自己爱护和照顾自己的母亲。
当时看到那里,爆哭,就都太心疼了,都太惨了,每个人都太惨了,到底是为什么?
明仔自杀之前,想象在阳光下摇荡秋千的他是多么美好啊,可惜,他没有真正感受过阳光,一直生活在被虐待的阴影中。
关于演员,确实都很厉害,从通伯和水哥在车里看外面世界开始就忍不住哭了,老演员的感染力真的是很厉害。
林保怡演得也确实很好,把院长的复杂性演出来了,除了他是个恶人以外,他本身也是个残障人士,确实很出彩。
虽然影片拍摄的是残疾院舍的黑暗,但它不仅仅是单纯个人作恶,背后的成因是更复杂社会各个方面造成的,所以也从侧面看出它很难从根本上去解决,但就像导演说的“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
现在起码有人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因此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关注他们,总能有些许的改变。
(让一个天生悲观主义者说出这些话还是多少有点艰难),当然还要记住一句话:永远不要为做对了一件事,心怀内疚!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香港电影真的很敢拍。
《白日之下》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讲述了新闻社接到有关残疾院虐待院友的线报,记者凌晓琪潜入院舍追查真相,想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残疾院舍的非人道生活,寻找日光之下的残酷真相,希望改变社会改变现状的故事。
这部电影由尔冬升监制,简君晋导演并参与了编剧。
能发现这样的题材,其实是国产电影的幸运。
社会上,有太多的真相值得被揭露了。
《白日之下》豆瓣评呢烦恼8.0,除了题材能够刺痛观众以外,该剧的导演、编剧、摄影都非常厉害,在有趣的人物之下,含蓄的镜头表达下,这部电影的主题和内涵意蕴在观众的脑海里久久不能逝去。
欣慰的是,在这部电影结束之后,在场的观众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坐在影院等待,等着全部的字幕放映完毕后才有序离场,这是对所有主创团队的关注,也是对所有电影人的信任。
1、何为“家人”?
表面上看,电影探讨的是香港法律的纵容,是制度的不健全,是社会的阴暗面,是发生在一家残疾院里的惨不忍睹的事件。
然而,抛开所有的有色眼镜和质疑,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人性最根本的问题——养老问题,家人的问题。
当你的家人出现了问题,比如智障、残疾,你选择抛弃?
还是选择陪伴?
之所以这家残疾院发生了虐待老人和残疾人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亲情的淡漠导致的。
“彩桥之家”的院长章剑华,天生视力有问题,所以家人将他送去了一家盲人学校,从此对他不闻不问。
而他后来一直从事残疾人救助的工作,做过盲人游泳教练,又做了多家残疾院的院长。
看上去很体面,很有爱心的人,实际上是衣冠禽兽。
他口口声声说给了这些残疾人爱,因为他确实对他们亲力亲为,他们的家人不管他们,而这位院长却亲自帮助他们吃饭,给他们住的地方,又陪那些智障儿童玩耍。
可是,天使与恶魔只有一步之遥。
他也同时纵容了社工虐待残疾人,他还性侵了多名智障少女。
是家人的失陪导致了这个悲剧的发生。
“老人就是包袱。
”这是电影里经常说的台词。
水哥被家人抛弃,想要参加孙女的婚礼也被赶了出来。
女主角凌晓琪的爷爷也被家人嫌弃,而凌晓琪的母亲却觉得对这位公公仁至义尽了,谁让凌晓琪的父亲早逝呢。
相反,凌晓琪和通伯却组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爷孙。
通伯是一个精明的老头,他知道要想在这家残疾院活下去就要装傻,于是他明明知道凌晓琪不是自己的孙女,还是装疯卖傻。
通伯应该从来没有结过婚,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孙女,但是他没有揭穿凌晓琪,因为他心里知道,凌晓琪的目的是来揭露真相。
最后凌晓琪拿到的关键证据也是通伯给她的,最后,当这家残疾院被停业整顿,所有人都在骂凌晓琪的时候,只有通伯安慰她,并且对她说“不要因为做对了一件事情就内疚”。
这个电影里最糊涂的老头,其实是最清醒的那个。
说完,通伯又装疯卖傻地上了大巴车,准备去下一个疗养院。
电影其实揭露的不仅仅是真相,更是香港社会对老人和弱势群体的忽视。
家人们都在忙于工作和生活,以为花点钱把这些“包袱”交给社会组织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是把他们推向了深渊。
2、记者能改变世界吗?
记者可以改变世界吗?
这当然是天方夜谭。
当新人记者第一天上班,高举“使命感”大旗的时候,凌晓琪和其他记者都嘲笑她。
凌晓琪说,自己做新闻只是为了升职加薪。
但实际上呢?
当她发现了残疾院所做出的一切,她想要改变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钱包和职位了,而是她想要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到被性侵的小玲,被迫跳楼自杀的明哥……事实往往事与愿违,记者在制度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纸媒有太多的束缚,很多事情不能报道,很多真相要等到证据非常充足的时候才能报道。
好不容易证据充足了,警方介入调查了,但是恶魔还是可以脱身。
原因在于,被性侵的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少女,她已经PTSD了,为了保护她,原告决定撤诉。
在制度和法律面前,受害人真的可以获得保护吗?
无罪释放的章剑华还在媒体面前毫不脸红地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当在记者的努力之下,“彩桥之家”终于关门大吉的时候,那些曾经遭受过虐待的老人和家属,竟然是一味指责凌晓琪,因为是这位记者的报道让自己无家可归,家属们认为是这位记者的报道让他们多了负担。
所有真相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记者想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实际上,是受害者自己造成了自己的处境。
虽然在“彩桥之家”仿佛身在炼狱,但是如果没有“彩桥之家”,他们在社会上也无法立足,还是会被抛弃。
这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他描写了一位流浪汉总是故意犯罪,等到刑满释放又会继续犯罪,因为这名罪犯觉得,在拘留所里至少有口吃的,也饿不死,但是在外面就要风餐露宿。
《白日之下》和这篇小说一样讽刺,庇护所与炼狱是一种相对关系,我们觉得“彩桥之家”是炼狱,但是也许香港社会才是真正的炼狱。
3、含蓄的镜头语言当我走入电影院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删减问题。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有很多揭露社会现实的镜头,那么一定很劲爆,比如性侵……然而,这部电影的镜头拍的很隐喻,大量的特写,使整部电影又含蓄又有质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意化的镜头,比如明哥跳楼那一段,他撕掉了窗户上的黑色塑料袋,打开窗户,看着漫天的纸屑。
当时我还在想,这漫天飞舞的白色不明物体到底是什么?
雪花吗?
香港怎么会下雪?
看到后面才明白,那不是雪花,是烧纸后飞上去的灰尘。
明哥打开窗户的时候,他往外探出头,其实是一种向往光明的表现,撕掉黑色塑料袋就是与他黑暗的生活告别,打开窗户的那一刻,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他看到了光明。
而漫天飞舞的纸灰其实是一种死亡征兆,之后,明哥跳楼,凌晓琪与明哥的母亲一边祭奠明哥一边聊天,烧火的桶里飞出来的纸灰和明哥看到的一模一样。
电影也有一些转场很有趣,比如当水哥死了以后,一个升格镜头拍摄了工作人员往地上浇水,水缓缓漫过镜头,然后转场到了工作人员在收拾明哥的床铺,很快又有新的老头高高兴兴地入住了进来。
小玲被性侵的那一段视频也很有趣,先是特写镜头拍摄小玲的痛苦表情,之后隔着磨砂玻璃拍影子,全程没有任何不堪入目的镜头,但是观众都懂。
导演简君晋在豆瓣上写了一篇文章,他指出电影也许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向社会提出问题。
这部电影反映了香港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问题,由于社会资金不足以及土地面积不足,导致了这种社会型公益福利院并没有办法支撑香港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于是大家选择了私立组织。
不挣钱又压力大,私立组织的工作人员也不会对老年人太好,所以就存在了各种虐待的问题,而香港的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没有办法真正保护有需要的人。
电影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能够引起社会反思,便是一部电影的价值了。
收听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6193fa65dae7932c61d0e47本期主播:小s蜂鸟剪辑:西红是番茄主播打分:蜂鸟 6.5 小s 7.5镜面计划是一档由独立影迷共同创作的电影评论播客。
我们试图用拆解一部电影的过程来重构与它的连接。
节目每周一、三、五更新,分为「解剖」和「速通」两种类型。
镜面计划会坚持鼓励所有真实的表达,用观点激发观点,也欢迎一切讨论和批评。
时间轴:00:18 影片信息01:33 主播打分02:48 缺点环节07:22 对导演立场的看法10:00 女主原型12:24 结尾过于煽情14:10 优点环节14:16 议题选择准确15:21 比《熔炉》好在哪里17:04 案件原型25:53 外延环节 金像奖音乐片头:曝光 - 朱云编转场:你记者嚟㗎咋 - 朱云编片尾:日光漂白 - 黄妍提及片目:《年少日记》《熔炉》《不止不休》《热搜》《毒舌律师》《命案》《金手指》《周处除三害》
这不是一个单纯讲老年和残障群体的故事,这是一部给新闻从业者、法律从业者、电影从业者……给所有理想主义者的电影。
这部电影一直站在女记者的视角,对老年和残障群体的呈现,都是通过女记者的眼睛。
这就决定了,对这个社会现象的探讨是不成熟的,不全面的,而且看起来是无解的。
我们看到的人是复杂的,我们自身是迷茫的。
最后,电影就弱势群体困境的解决,无法给出答案,但对我们给了答案——「不要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而内疚」。
没有晚辈照顾的老人,就是无辜的吗?
水哥参加孙女婚礼被赶出来,通过孙女妈妈的只言片语,可以猜测事情不那么简单。
偷拿院舍奶粉去卖的阿琛,是坏人吗?
作为为数不多有认知和行动能力的人,他为院舍打扫卫生,做饭。
为了防止记者告发自己,收了钱告诉记者一些真相的他,也借衣服给水哥去参加婚礼。
最后也因为失去了住所而大骂记者。
失去了智力障碍儿子的母亲,感受到了解脱,我们应该指责她吗?
孩子被性侵的父母家人,选择不上诉和躲避,想要得到一些宁静,是错的吗?
那么多年,八十多个人,肯定有很多像通伯一样装傻的人。
他们对别人遭受的苦难视若不见,但也从不害人,只想有一个可以住的地方,不够吗?
八十多个院友,只有两三个护工,有限的时间,复杂的情况,如果我在护工位子上,我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的爱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老年人是包袱?
残疾孩子是包袱?
人的价值在丧失劳动力后就失去?
生育的目的就是供养老人?
年轻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
没有了院舍,谁管这些人?
谁该为这些人负责?
……
当我们仔细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发现没有答案,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我们什么都无法改变。
那就什么都不去做吗?
但我们又知道不去做才真正什么都改变不了,没有什么是白得的。
那我们要做什么?
不管做什么,都会伤害到一部分人。
「不要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而内疚。
」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些安慰,也给了我们一个方向。
我们已经太善良,太为别人着想,站在太多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我们不需要这样,我们只需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自己认为对的事。
记者就去报道真相,不要管真相揭露之后哪部分人利益会受损。
律师那就维护法律尊严,不要管道德层面是不是一样的结论。
电影人就去呈现,去表达,不要管会不会有用……不是说过程中不要有反思和改进,而是在当下,就在现有条件做自己能做的最大努力就好了。
后果不是你该承担的,你也不需要负责解决所有问题。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在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事就好。
有人说《白日之下》是港版《熔炉》,我觉得也是也不是。
《熔炉》的故事,发生在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里面的犯罪者,是让我们一想起来就毛骨悚然的程度。
《白日之下》呢,即使是发生在白天,即使案件已经被暴露出来,即使是现在的我们,都无法简单地得出什么结论。
每一个真实的人都是如此复杂。
离开旁观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代入,我很难说自己会怎么做。
有的人要的仅仅只有生存。
值得欣慰的是,《熔炉》促进了韩国“熔炉法”的出台。
《白日之下》的案件原型,残疾院舍「康桥之家」前院长张健华被指十年前,在院舍性侵女院友。
十年后,今年3月25日,院友索偿案获判胜诉,可获赔偿119.4万元,其中七成(约83.5万)会由张健华承担。
当时间跨度拉长,我们真的看到了世界是发生了改变的。
“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
现实中“康桥之家院长涉嫌性侵院友”这一案件因为受害人家属坚持上诉,2024年3月25日通过民事诉讼获得了法庭裁定胜诉,等到了正义的裁决。
小时候看影视剧,每当正派出场,总有一句针对反派的标志性台词:“光天化日之下,你岂敢作恶?!
”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白天是安全的,只有黑夜才是滋生罪恶的时刻。
现在长大了,才明白“太阳底下无新事”才是社会的常态,罪恶并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没有因为朗朗乾坤而减少半分。
正如即将上映的港片《白日之下》(2023年)所昭示的,在天天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等口号挂在嘴边的法治社会,也并不意味着虐待老人、性侵有智力障碍的年轻女性的残酷事件就不会发生。
而更重要的是,一旦恶劣事件发生,如影片中的社会福利署、法院、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是否能够积极作为,选择惩治加害者而不是选择将舆论压下去或者隐瞒下去。
那么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体制内的公众人物,要如何去惩罚一个作恶者呢?
站在道德制高点引爆舆论就能保护受害者了吗?
依法起诉但法律本身并不完美就能将加害者送进监牢了吗?
很明显,答案并不唯一。
或许这也是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里的以暴制暴让观众觉得爽的原因。
因为太多人不想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善恶分明,为什么加害者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为什么选择善良之路总是这么艰难。
好在港片还是继承了这种深度思考的传统,从《浊水漂流》《麦路人》《流水落花》到《白日之下》,他们努力将镜头转向了社会议题中的“少数人”,并坚持相信:努力的意义,就是无论什么职业和身份,如果能够持续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始终保持愤怒和善良,那么阳光下的黑暗一角总有被撕开的一天,社会也总有进步的那一刻。
更值得庆贺的是电影还是照进了现实,让影片中的原型人物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这种时候,我总是愿意相信,电影很有用。
这个片子必须在影史留名,也许注定会在影史留名。
感觉明年会拿大奖。
很多人都在说香港电影的没落。
其实我并不觉得。
大家所关注到的所谓的没落的部分更多的是商业电影和商业电影市场。
虽然这一部分不可能再有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快速来钱的电影少了,却让更多的电影人会放弃这一部分,转向拍更多的非商业题材的电影。
从讲香港因为人口问题大批学校关闭的《五个小孩的校长》,到独居底层人士的《幸运是我》,到关注情绪病患者的《一念无明》,再到描写在香港工作的女佣群体的《沦落人》,讲述残障运动员的《妈妈的神奇小子》,以及香港和内地青年现状的《金都》,还有关注老年人的《杀出个黄昏》,再到关注联合国难民的《白日青春》,以及現在的这一部《白日之下》(我还漏掉了很多)。
这么多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是过去这十年香港电影发展到另一个时期或阶段的印证。
《白日之下》里讲述的真实案件被报道出来的时候,我正好是确诊抑郁症的时候。
看到了新闻,却不敢点开来阅读全文。
会让我想起来香港的第二年,在地铁上和表妹闲聊。
就读社工专业的她告诉我她跟随老师和同学去探访笼屋的居民的见闻。
只是听她寥寥几句描述,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再到后来,专门又看了许鞍华导演的《投奔怒海》,尔冬升导演的《癫佬正传》,还有一部讲述避风塘渔民上岸电影,不记得什么名字了。
感觉现在这个时期,虽然像许导《投奔怒海》这样艳惊四座的电影也许没那么多,但是,以上提到的这些电影和《白日之下》都是对现下香港最好的记录和反思。
这部电影尔导是监制。
还是挺有他的风格的。
直白,不弯弯绕绕不过度煽情,也从不遮遮掩掩。
电影的配乐很不错,我的表达有限,能想到的词是“恰如其分”,给电影加分但不喧宾夺主。
存票根
看到前面,也就是章院长准备性侵前这部分时候,我的感觉是主角应该还会跟踪报道,甚至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深挖吧。
所以当时脑子里闪过《不止不休》的时候,我觉得《白日之下》应该会讲个更不错的故事。
但后面落到了性侵案,甚至视角从香港整个疗养院制度转到了彩虹之家资质和个人问题时候,我突然觉得,导演格局小了,尔冬升监制应该也不是单纯想拍个这样的着眼于一小处的题材吧。
其实主题和矛盾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来了,不过貌似没看到有这类题材电影出现:老人是否是这个社会的负担。
而这个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答案也正在向我们不愿接受的那个方向接近。
所以在看电影前半部分的时候,无论是彩虹之家中护工短缺、护工中善良的阿姨、狠毒的护长以及帮助照顾护工,同样在彩虹之家的明仔以及章院长。
除了护长的塑造脸谱化外,个人觉得都是性格复杂的角色,同时也有着小人物的无奈。
也正是此,当琛哥说报道要讲到制度问题时候我觉得可笑,可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跟议员的采访,包括给老人毫无尊严的洗澡这块,在报道出来后,我真的觉得电影要继续往制度这块深挖。
但可惜,随着章院长个人的被调查后,故事开始往彩虹之家这个小家庭的视角展示,而模糊了疗养院资源紧缺、私人疗养院化问题以及社署是否该收回监督权等问题。
短评里有人提到《不止不休》,所以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不止不休》和《白日之下》谁在哪方面做得好,谁又在另一些方面做得好。
《不止不休》中血牛帮助伪造乙肝体检证明后,在电影快结束的部分医生交代了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些,包括自己的无奈、也包括后面这些群体的苦、也有乙肝体检证明的不合理问题等。
而后便是白客的调查,采访众多乙肝患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传染性。
而在《白日之下》,这部分也仅仅在与议员的采访中有提到,(以及有一处不太明白的就是死人为什么不叫救护车和警察,这段可能是要算人头还是什么的,不太理解)但后面几乎就不再讲了。
而《白日之下》尽管被批评格局太小,但却落在了真实的个体身上,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老人的处境。
这里面包括水哥参加孙女婚礼被赶出来、妈妈吐槽人老了就没用了以及周老爷子装糊涂大智若愚。
哦对了,不得不夸的还有电影里色彩处理和音乐所调动的感情。
水哥去参加婚礼,三人带出来看海,画面从冷色调的疗养院到海边夕阳下的暖色调转换,以及周老叼着烟让拍照,都告诉观众他们此时的放松。
而院长性侵小玲时候的房间、阴冷中透着浅浅的绿色,加上掏耳朵时候的诡异音乐,就算一开始不相信是要准备性侵了,在此刻已经确信接下来要做这些畜生事了。
也正是拍摄和音乐的功劳,整部影片虽然让人觉得失望,但情绪调动拉满,比起《不止不休》端着的样子反而更加真实。
也因此后面爷孙女两人假戏真做后将要离别时候的悲伤,以及晓琪最后开车时候的哭感到合情合理。
黑暗中坚守理想与道义这部电影后劲十足,直到走出影院,那些画面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故事吸引人,演员演得好,内容直白深刻,还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大于影像自身价值),那么可以说这就是一部较为成功的电影。
《白日之下》便是如此。
电影从开篇就聚焦于一起“残疾院舍虐待事件”,通过媒体记者的卧底调查抽丝剥茧层层还原真相,最终在梦想照进现实之后发起灵魂拷问——为什么?
怎么办?
本片据说改编自几个曾经发生在香港的真实事件(2015年剑桥护老院虐待院友,2016年康桥之家院长涉嫌性侵院友,以及自闭症男孩跳楼事件,多位院友在半年间离奇死亡等),创作者把这几个事件糅合串联放在同一部电影里面。
这是那种我们只要上网,每天几乎都可以看到的那种社会新闻,除了专门的调查记者,一般的“吃瓜群众”大概不会去主动深究事件背后发生的悲剧根源……毕竟这个流量时代从不缺这种“耸人听闻”的新闻,缺的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敢于质疑与探究真相的精神。
无论如何,虐待与性侵病人罪大恶极,作恶者当受法律惩罚,无辜受害者本该被救助脱离苦海。
但比起单纯为受害的弱者发声,本片的野心显然更大(想要的更多),主创在努力完整客观呈现每一方的反应(责任院方,媒体记者,律师,受害者),并且电影有一个“反套路”的结局——恶人逍遥法外,好人被无端误解,受害者没能等到正义,结尾处迎面而来的绝望无力感(这才是真正的残酷现实?
)。
假如代入女记者凌晓琪的视角,那就太让人绝望了,在努力一番之后却没有得到理想结局时的深深挫败,让人不禁开始怀疑人生——恶人未必就有恶报,正义未必总是战胜邪恶。
毕竟现实不是电影,不需要上下通顺起承转合,追求某种逻辑上的自洽与合理性。
恰恰相反,现实生活从来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发生了就发生了,不公道就不公道了,它简单粗暴无序,充满各种荒诞离奇不可理喻,结局也未必皆大欢喜,最终只剩一堆“破烂事实”摆在面前等着你去消化……某种意义上,生活才是电影的老师。
所以电影里面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画面——控方律师因为证据原因主动放弃起诉,多次侵犯病人的“人渣”院长被无罪释放,法官发出这是“受害者的不幸”的感叹后退庭,残疾院舍的病人们大雨中流落街头,一心想要帮助受害者的记者却遭到受害者的责难……这样的结局并不像电影里经常发生的事,但它却合情合理合乎现实。
“就算恶未必有恶报,我还是选择公义与善良!
”面对一败涂地的结局,记者凌晓琪没有灰心丧气,她依然选择站在正义这方,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与底线,因为她相信,就算暂时没有结果,但坚持总会有意义。
无论如何,她还是会继续和黑暗对抗下去,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也大概就是这一刻,余香凝饰演的女记者形象完全立起来了,她在银幕上虽败犹荣闪闪发光,宛如一个与魔鬼不懈搏斗的圣斗士(带有“堂吉诃德式”的悲壮色彩),是的,她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也代表了一种在当下社会里濒临灭绝的英雄主义,或许正因为这些不合时宜的“ 英雄主义理想”,这个堕落的世界才不至于无可救药吧?
德不孤,必有邻。
姜大卫饰演的“老病号”通伯便是凌晓琪的“好拍档”,明知女记者假扮“孙女”当“卧底”,他也故意不戳穿,在这个“集中营”一样的地方,“装傻”是他活下去的诀窍。
当有一天同宿舍的老友猝然去世,他难掩内心失落。
当残疾院院长被法院起诉时,因为缺乏关键证据无法定罪,通伯把自己偷拍的视频交给了记者,当凌晓琪因为没能帮助到大家而感到自责时,通伯安慰她说——人生到处都是选择题,要么做对要么做错,不要因为做对一件事而内疚……这些话成为了鼓励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通伯原本只是一个孤苦无依的“糟老头”,但是此刻他犹如记者的人生导师,在至暗时刻帮她拨云见雾指点迷津,通伯在银幕上的形象瞬间也高大温暖起来了。
虽说调查记者的天职是记录和报道真相,但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支持帮助,真相也很难浮出水面。
常言道,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要想让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受到公正的审判,让恶人最终得到恶报,就决不能让每一位挺身而出主持公道的“猛士”心寒,为了实现正义的目标,不仅需要孤胆英雄的努力,更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团结一心。
鲁迅先生曾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 电影里的残疾院院长自己也是残疾人,他和那些“魔鬼护工”本来也是被主流边缘化的弱者,常年在社会上受歧视不被尊重,但他们没有选择挺身而出对抗不公,反而欺凌比自己更为弱小无助的病人们……这是人性中的卑劣与恶毒,不仅触犯了法律也违背了道义。
扇耳光、关禁闭、性侵犯,用订书针扎胳膊、“集中营”式冲凉水澡……残疾院舍虐待病人的一幕幕触目惊心,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问题更为复杂——比如香港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相关机构的低效不作为,以及老弱病残群体与社会收容机构之间的供需矛盾亟待解决等。
其实这根本上是一个体制问题,假如不改善这种对弱势群体不友好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那么仍然会出现无数类似的惨无人道的案件,悲剧将难以避免。
电影还从侧面刻画了人们冷漠的亲情关系,像老人孤独病死在收容机构里,他身边的亲友子女们竟然无一探望,即使见面也是一脸嫌弃,就像片中的那句台词——“人老了就成了包袱”,堪比人伦惨剧。
话说,一个总是嫌弃老弱病残,把他们视为“包袱”“异类”的社会环境,能够称之为“健康和谐美好”吗?
先被家人遗弃,再被相关机构“踢皮球”,最后“羊入虎口”在所谓福利机构里面惨遭虐待凌辱……假如一个文明社会就是这样对待老弱病残的话,那么简直比野蛮还野蛮万分!
雪中送炭是善,济危扶弱是善,仗义执言是善;恃强凌弱是恶,黑白颠倒是恶,纵容恶人是恶……要让善良人有安全感,恶人就必须要受到应有惩罚。
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取决于它对待弱者的态度。
而非把“面子工程”做的足足的,不遗余力掩盖矛盾粉饰太平,“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社会上推行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有这些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恶”。
只有拒绝歧视伤害贴标签,真正把弱势群体当“人”看,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与保障(起码给他们遮雨片瓦不至于露宿街头),让人有尊严的活着或死去,这才是最起码的“善”,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假如这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人类的文明秩序就值得怀疑。
《白日之下》的时代背景是纸媒的日渐式微,传统报刊即将被新媒体阅读取代,自由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小,披露真相的人被无情打压。
即使传统媒体内部也在不断分裂,从业者们也在纷纷做着艰难抉择——或去,或留,时代洪流滚滚而来,每个人犹如风中之烛朝不保夕……坚守理想道义,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但是,即便阴霾覆盖苍穹,大地滋生罪孽,总要有人挺身而出去记录这个时代的善与恶,真与假,爱与恨,只有让正邪交锋于光天化日之下,让正道的光照进黑屋子里,才能治病救人,才有希望改变现状,才有可能重塑一个公正光明的未来。
真好,叩问社会,掷地有声。4.9
白日之下无新鲜事,日光终可漂白一切。里面数次问及“未来还有没有”式的问题:未来有被社会“优化”的我们,未来没有新闻和侦查组;未来还会有坚信公义真相的人,未来没有那么多适龄机构。它最开始是一首理想主义的赞歌或者写给传媒的情书,你真的以为“凌晓琪”在揭发各种事情时都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但最后能做的仍然只是一次拷问和聚焦,角色或为所有的无能为力而感触, 或用装傻再苟活。其实最大的震撼点是片尾切进Cath的歌曲时,看的时候仿佛一直憋着一股无法舒出来的气,她却仍然牵着你的手仿佛在说“还有我”“还有无数紧跟其后的人”;想为了这首歌再看一次。Bowie真的可爱可怜又可憎。
和《不止不休》形成的對比過於鮮明,電影本身意義遠高於其完成度,值得鼓勵。無法忽視的是攝影和剪輯存在很大問題,導致節奏欠佳,人物塑造和表演方面也有不足,整體尚存上升空間。然而要說,在港我終於能看到一部誠懇、明確、尖銳、聚焦的現實主義題材了,它將令人噁心、痛心的部分毫無修飾地表達出來、毫不遮掩地裸露出來,沒有藉口,亦不含糊。全片最震撼的場面和鏡頭是殘疾院舍剝光老人,洗刷牲畜一樣清潔他們的身體,我幾乎在瞬間回憶起去年的一篇私人報道:「我在方艙,看見老人們的孤島求生」,當時我寫,难道我们这里的人,随着渐长的年岁而来的,只配是愈发强烈的惶然和恐惧吗?換景移情,社會機制理應給弱勢群體最基礎的保障,新聞與創作最需追求實事求是,而個人必須堅持抗爭和發聲,這不僅關乎維持體面那麼單純,這是為捍衛我們共同的尊嚴。
4.5 期待因GH和金像被拉得很高了,没想到还要比想象中好这么多,继《周处》后又一部直接预订年度级的华语片。也能理解为什么是尔冬升监制,这不正是穿越了近40年的《癫佬正传》——女记者为残障边缘人群发出鲜血淋漓的呐喊,把传媒和司法两条线引入进来,从而痛斥整套体系的无解之疾。只是相较之下,《白日》全方位都更好,更现实刻骨、更触动人心、更发人深省。那些“20多年什么都没变、不要因做对的事而内疚、注意力就两天也好”的台词写得太有力,亦与《癫佬》形成互文。几个主演的表现也都太惊人了:林保怡坏到散发出一种自欺欺人的信念感;余香凝有扎进现实的女性力量和情感流露;而姜大卫最后雨中的一段戏更带来极大震撼,堪称生涯最强音。
上影节看了这么多这部最佳,印象最深的是实习生问阿琪有没有哪个案子让你觉得报道真相之后有大快人心的感觉,阿琪的回答是没有,因为当你拼死拼活卧底找证据最后大白天下以后那些害人的扑街还是能正大光明的走在大街上,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选择正义,而是当我们选择正义的时候换来的是所有人的指责。
希望华语包括粤语电影能够多一些冷峻克制的风格,少一些煽情的东西,尤其是这种社会题材的电影,作品方能更为精炼,更显深度
港版《不止不休》,香港新左翼电影代表作。故事值得一拍,但讲故事的方式过于传统,还是一言不合就BGM煽情的老套路,下大雨不打伞反而路边谈心加油的结尾已然看出功力还是不足,说实话跟《不止不休》半斤八两。高导的新闻理想不能当永恒驱动器,干瘪的故事永远也不会动人。
對白太刻意,高潮太刻意,女記者的正義感略顯浮誇,全靠幾位老戲骨讓我看到最後。因著這題材,以及主題曲《日光漂白》,勉勉強強吧。
绝对不会再看第二遍的电影,导演掌控力还是不足,优势全在题材上,差不多的题材我更喜欢第二十条,余香凝是里面演的最差的,林保怡正常水平发挥,这种角色对他们这种演员来说早就驾轻就熟了,陈湛文的扮相让我差点没认出来他,梁雍婷有一场戏爆发力很强,目测里面演的最好的是姜大卫,以前看tvb剧真没发现演技这么好,另外以后都不想再看这么压抑的片子了,发现自己最喜欢的类型还是喜剧和动作
很难看,前二分之一观感像是PPT电影,每个人物和情感还没立起来就跳到下一场戏,和《不止不休》如出一辙,都有能引起共鸣的社会事件题材,但拍的手法太烂了,节奏拉垮,视听平庸,人物都很脸谱化,浪费了好题材。幸好林保怡救回了整部片,只有他真正演出了复杂又可怜又可恨院长角色,看到他脸总会不寒而栗
这部的视听语言和情节调度不只是让我感到不适,已经可以说是让我感到恶心,十分可恶的地步了,完全可以说是恶意诱导(即使它的本意是“善”)的——这份恶意诱导已经让真相彻底变味,成了虚构的、假惺惺的真相。“天终会亮”?或许吧,但在这部片里只不过是夜以作日造出来的人造光罢了。
尊严是温饱者的灵魂信仰,生存是孤独者的唯一奢求。抱残守缺,屈辱度日。高空中坠落,泥沼里爬行。揭开疮疤时鲜血如注,妙手仁心于湖海浪游。良心被负,何以为家。
我的老天爷呀难看成这样
导演应该是时代的发声者,喜欢这类关注现实的题材!但是到了天台洗澡这类大戏的时候,情绪起不来,感觉铺垫不够,半🌟给结尾
想要讨论的社会议题太沉重,但作为电影,表达太过平庸。
有佳句无佳章!创作是真诚的,但呈现出来的却是靠音乐开大来烘托情绪,剪辑不成熟造成叙事时间上的混乱,结尾泄气的非常厉害,车其实可以开长一点。但是林保怡和梁雍婷的表演真的太有的看了,期待金像横扫!
低配熔炉,莫名其妙的BGM和煽情,人物弧光趋近于0,难以共情
就算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但也不能什么都不做,这大概就是“活着”的全部内容。
连看几部最新的香港电影,共同的感受就是很不舒服,不舒服在于大家在拍一些所谓写实题材的时候,用的都是非常老套的类型叙事技巧,大起大落的情绪表演、过度渲染的音乐、正邪的二元对立(片中护工处理尤其如此,只看到为恶的一面,没有为恶背后的动机以及更大体制所恶的可能)。看到有友邻评论,这部片子比大陆最进步的是跑新闻的主角是女性和男同性恋,真的会笑!
拍出来了,就赢了,能播了,就赢了,上映了,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