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十集KK劝薏心选择文贵,自己在3年后选择了给夏老板和月婷一个家。
在看7-8集的时候,吉桑在监狱里问KK愿意娶薏心吗?
KK说自己配不上,我就纳闷了,KK对薏心又是出力又是出主意,到头来竟然拒绝了,这不是喜欢?!
逗我吗?!
是喜欢啊,但不是占有欲的喜欢,而是希望对方做自己的喜欢。
“同类”之间的心心相惜。
KK是一个在当时的“异类”,他是出生成长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他是日本人,甚至去当了日本兵在缅甸打了国民党的军队,做了美国的战俘帮美国人做事,而他的家人却死在了美军的台北大空袭中。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台湾是个本省人,却又帮美国人做事,台湾主流社会不接受他,美国也只是利用他,他是个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异类”,而他真正想做的,只是帮台湾的农民而已。
薏心是性转的“KK”,一个女人在50年代做生意,而不是嫁人。
就算她把茶厂做成了台湾第一,在别人眼中依然是个丢脸的被退货嫁不出去的女人。
她也是个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异类”。
当KK看到这样一个年轻努力不服输的同类,当然会想帮一把,会想她过得容易一些,但他更多把她当成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小姑娘,而不是女人。
所以,他对她好,是出于一个成熟男人的温柔与宽厚。
但KK经历过战争、家破人亡、身不由己,他太清楚自己想要的只是“下班回家有盏灯,吃饭有人陪”的有妻小的现实温暖,这些夏老板和月婷能够给他,他也可以给她们乱世里一个安稳的家。
在剧里,每个人对KK都是有所求的,薏心求他指点,总编求他写文,美国人求他办事,农民求他化肥。
只有夏老板主动地无私地帮助他,动用关系去监狱里救他出来,会默默地说我们需要你,会让月婷去找他给他温暖,会带着大家给他家增人气,给他想要的家。
也会理解他的不容易与安静地陪伴,两个身不由己又互相理解的苦命人在这乱世里,给彼此一个依靠,给月婷一个家,理所当然。
KK知道,薏心需要的伴侣是一个生活和生意上的伙伴,全心全意爱着薏心的文贵是最佳人选。
每一次薏心对KK的挽留与表白都是和生意有关,我以后有生意的问题来找你?
你要不要来茶场,缺了一个翻译,薪水更高。
薏心害怕被拒绝,她不敢像夏老板一样说我们需要你,只敢默默用着生意靠近。
而KK需要一个能够给他家的人,夏老板和月婷才是最适合他的人。
文贵才是最适合薏心的人,他能给她尊重和理解,以及生意上的帮助。
不喜欢“追”剧,特别是这种周更的,但因为对《一把青》太喜欢了,对公视的剧质量还是有把握的,所以就忍不住,点开啦!
挺好的质感,看到炒茶的机器,感觉都能闻到满屏的粗茶的味道,小时候在一些茶厂见过炒茶的场面,真的是飘香十里,哈哈哈哈,夸张了,反正整个屋子都是好闻的味道就是啦!
在第二集开头看到了采茶的场面,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样摘茶整个胳膊都得累死吧,而且效率好低啊,每摘一次都要完成一个摘、回、扔的连贯动作。。。。
我记得小时候摘茶,是用一个小竹篓(可单手持),而且每次手里也是积蓄一些茶叶的时候再一次性放回竹篓里,这样减少了回放的动作,效率才高呀。
当然,哈哈哈,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指教哈。
最后说一下哈,虽然每个人都有打分的权利,但希望大家宽容一些,每个时代都是有大背景的,多看一点就多了解一些,而且本身也是一个需要慢慢品的剧。
茶是要细品的,没必要呼朋唤友,扯大旗扣帽子。
故事的开头,娓娓道来;故事的结尾,意犹未尽。
有无奈,悲悯,政治洪流中的无力,男女主人公的克制,隐忍。
昏暗的色彩,冗杂多国的语言,是那个多变的时代。
[“东方美人茶是被虫咬过的茶,它天生就是受过伤的茶”“这不是完美的茶么?
”“不是,但正因为这个伤口,让它变成独特口味的茶”茶跟人一样,伤口,可以让人脆弱,也可以使人坚强,正是伤口,让你变得跟别人不同。
]女主薏心是台湾茶商首富的独女,在那个年代,她需要做的事招赘一个男人来继承家族事业。
她却在一次被退亲,一次自己退亲中,脱离了那个时代。
温暖之处在于,父亲会在爷爷面前回护她,会尊重她的心意,会支持她的梦想。
男主KK是出生在日据时代的台湾,为日本上战场,却又被美国俘虏去印度开化肥厂。
男主多舛的命运决定了他的向往,当他作为美国公司的职员回到日本,父母妻小在战争中通通去世,他对女主的呵护,像是对另一个想要挣脱时代桎梏的自己的呵护,又在不经意间随手写的一个“心”字里,泄露了自己对薏心的感情不仅仅是对一个小女生的教导而已。
他选择了那个跟他说,“我们需要你”的夏老板。
我私以为,男主想要跟夏老板在一起,有一半原因是因为月婷,那个夏老板在黄浦江边捡到的女儿。
那个女孩跟他的女儿一样的年纪,会缠着他问东问西,给他家的温暖。
而女主更多的是商业的角逐,她想要做那个时代新的女性。
他支持她的梦想,也有自己的期望。
这个故事,没有一丝俗套的感情纠纷。
全是普通人,商人,政客,在政治面前的无力,卑微。
女主爱男主,男主的神秘,谦逊,为农民谋福利的仁义,为她一次次出谋划策中渐渐被他吸引,为他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绿豆汤,他告诉她 ,要自己学会游泳,告诉她有机会去世界看看,他用一张华盛顿换走了她的心。
男女主却从未捅破窗户纸,隐忍克制,女主无数次在试探,男主无数次在逃离。
最终女主也没有选择,从卑躬屈膝的在父亲身边讨生活,到趋炎附势在政治中谋利益的男二范文贵。
她尊重了父亲的选择,散尽家财,也不愿丧失本心。
女主独自带着红茶去英国参加茶博会让世界尝到了东方的茶叶,不负众望的拿到了冠军,回来后也偏安于一隅,带着月婷和父亲一起生活。
男主与夏老板双双没有再回来。
茶师傅山妹做出了最好的日光茶却没有选择嫁人安度余生,选择去日本深造。
故事的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血肉。
编剧的文字功底细腻,深入人心。
但是,全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商业的描述毫无逻辑。
全台最大的茶商对茶叶的行情不了解,不知道当日的市场茶价,对欠债利息不做纸上约定。
女主竟然自己去偷底价,女主开始做茶叶生意以后竟然不知道红茶和绿茶用的茶叶品种不同。
但是瑕不掩瑜,一部优秀的作品的缺陷不影响它本身的优秀。
像是片头一样,金色的茶水流淌,茶金,它是黄金,亦是茶水,回味无穷。
“它永远陪着你环游世界,打开眼界,直到你找到自己为止。
我们都在等待,自己能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
时代洪流中浮沉的一瓣馨香…不对比不引申单纯就这部剧集来说,12集的体量,12个小时,故事看似轻慢却又不紧不慢,故事主线清晰却又层次丰富,尤其是结尾的处理含蓄隽永却又蕴藏千钧力道。
语言上,闽南语,日语,英语,国语,多种语言把当时台湾的整个时局状况了几百年的历史缘由交待的清清楚楚却又不蔓不枝,甚至是对于当时台湾所谓的"本地人"和"外省人"之间的隔阂都触及一二。
人物塑造上,看似慢镜头讲述中却又信息量爆炸,人物性格绝对没有"旁白式"说明,都是通过事件,冲突而展现开来。
故事架构上,开篇的张家祭祀等待"三房"到结尾处的张家祭祀等待"三房",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却又回首物是人非,中间茶厂的几起几落,都暗暗切中当时台湾局势的起起落落,可以说,在商言商却又太多的禁忌和无奈…抛开故事中男性角色的塑造,毫无疑问这部剧中女性的塑造分外成功。
女茶师,山妹。
从初出茅庐时候的懵懂赤诚到后来的成熟干练,可以说,之前的阿土师傅,后来的阿土徒弟,在男性茶师之后的山妹,故事中并没有刻意渲染和突出其女性身份,但也正因为如此,女性茶师的优秀润物无声的渲染了出来…戏曲女老板,其实从第一集开始她暗暗支持着进步思想刊物,就给她和KK两个人最后的命运定下了基调,埋下了种子,难能可贵的是剧中从来没有正面说出多少那个时候的局势信息,单纯的一个敲门的剪影,一个没有露出面部的按下快门的手,就把太多背景讲的清清楚楚(当然不清楚的可以找一些资料去了解一下)…最后是真正的女主,张家小姐,从她的婚姻,到她数次冲锋陷阵,多次力挽狂澜,无数次敢为人先,她是一个合格的女商人,却也是个天真的小女孩,聪慧隐忍,胆大心细,锲而不舍,她的成长故事之中暗含了台湾的茶叶近五十年在世界舞台上的起起落落,不得不说,这个构思和讲述方式是不错的…毫无疑问,这部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无论是KK对于女主的情感还是对于女老板的情感刻画,而女主对于KK的情感表达更是普通"打哑谜"一样,甚至配角里面那个天天坐在戏院第一排的挺拔背影都让人唏嘘不已…服装,道具上十分精良,单单找到了几十年前的还可以使用的茶叶烘干机这样的物件就让人佩服,无论是看似传统却又蕴藏现代元素的张家宅院,还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各种票据各种建筑,乃至家具器物,十分具有说服力。
总的来说,时代剧味道对了就如同一杯久泡却香味不减反增的香茗一样,让人回甘绵长,人物刻画不生硬不套路话不脸谱化,故事讲述流畅却又不平铺直叙,单纯的女主和KK几次的绿豆汤谈话还有一英镑投资,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举重若轻却又不着痕迹,人物情感上含蓄隽永颇有说服力,服装道具化妆十分还原,对于那段历史的讲述个人觉得是比较中肯十分克制的,作为讲述茶叶的时代剧剧情有接近三分之二场景是冲茶泡茶茶厂茶园采茶做茶卖茶比赛茶王,可以说不挂羊头买爱情是货真价实,甚至你看几十秒的片头就能看到起用心程度,甚至本人对于茶叶,红茶,绿茶,乌龙茶,的了解看完这部剧,增加了不少惹,个人评分9.4分,推荐指数五星。
第一次看这个时代背景的剧也是第一次看茶叶家族的故事,很新颖,了解了很多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茶叶制作的知识。
可能我们幸福的太容易,会忘记曾经战争、政乱给老百姓生活可以带来多么大的影响,我们都是浮萍在时代大背景下拼尽全力,也许也很难如愿。
但特别感动吉桑的选择,他在最后心里还记挂着北埔人,他没法护住自己没法护住自己的家,但他守护了很多人的家!
还有KK和夏老板,他们向往平凡,却又冒险着为百姓发声,他们明明可以安逸一世却为别人送掉了自己。
人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傻气和不理智,让我们区别于AI,心中牵挂甚多不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小姐是女性独立的代表,她开始是顺从父亲对婚姻的安排,但因为KK的出现,因为中间的变故,她独自撑起半边天,某种程度上说第一次危机时如果不是小姐,当时的吉桑也可能就此沉沦,再无后面的高光时刻。
小姐没有父亲,也不可能在生意中有原则有坚持有信仰。
人,无论年龄都需要旗鼓相当相互救赎,才能一起向前。
感情方面,小姐和KK之间太美好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含蓄深情,何须多余,一切尽在不言中。
看到有网友吐槽政治不正确,我确实没有看出来。
我只觉得这部剧吐槽了那时的台湾政府,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化肥厂,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与民争利。
看到有人质疑“四万元旧台币换一元新台币”,编剧团队居心叵测,其实这种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
汉武帝刘彻和匈奴打了十来年后,国库空空,然后实行了货币改革,废除原先的货币,采用新的货币,譬如一皮币换四十万钱,其实就是一种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一个手段。
喜欢这个剧的片头,非常有纪录片的感觉,流水,丘陵,叶脉,阳光,短短几十秒,感觉讲了茶的一生。
片子的拍摄手法很舒缓,画面很舒服,很有质感。
剧里贯穿着闽南语、客家话、英语、日语、上海话,汉语,通过男女主的经历,可以看出民主思潮,女性意识的崛起,这一系列,很能反应当时台湾政治时局的复杂,剧中有句话,“时局,政治,生意人有道看不见的天险”确实,女主一家扩充品种,扩大市场,紧随政策更改经营方式,却还是败给了政治,一道政令,就让全台湾最大的茶商一夕破产,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成长与无奈。
女主的父亲吉桑真的是个很好的人,一个生意人,大情怀,想把台湾茶出口到全世界,想照顾着乡里的小茶农们,剧里说,英国不生产茶,可是却做出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看到了这里不禁想,台湾和大陆果然是同源同根,早期都没有什么品牌观念,一直做着代工厂。
然后说说缺点吧,这部剧的戏剧冲突不够,女主拿到订单也太简单了,以及剧中的经商手段放在现在看感觉经不起推敲,最后,男主真的不喜欢女主么?!
《茶金》的真人藍本,原來是廖運潘回憶錄《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
他寫作才華驚人,精細具體呈現民間適應政府掠奪的策略。
廖運潘是桃園觀音雜貨店之子。
因為日治臺灣總督府打壓中醫,中藥店牌照不准傳世,他阿公過世便斷絕;他父親只好把雜貨店生意擴張到石油、南北貨、棺材,甚至賣豬肉。
是說,這已經不是雜貨店,是百貨商城了吧?
十年間,就把家產由十三甲地增為三十甲。
廖運潘讀台大經濟系,寄居母親好友阿姨家。
阿姨說,她的女婿是北埔富商姜阿新,良田百餘甲,千甲林場與製材所,開了茶廠、糖廠,有新竹客運六分之一股份,想招他入贅繼承事業。
廖運潘見過待嫁美少女姜麗芝,但連話也沒說過半句,而且入贅置姜家養子於何地呢?
他推說大學畢業再說,只想去美國闖天下。
可是高三的姜麗芝不問兩個舅舅,卻問他,《罪與罰》是不是托爾斯泰寫的?
廖運潘受寵若驚,照實說不知道。
內心捶胸頓足,不顧課業繁重,以後一年半讀完圖書館日本托爾斯泰全集、杜斯妥也夫斯基全集、大仲馬全集、雨果全集。
因為麗芝彈鋼琴、愛古典音樂,他又苦讀貝多芬、莫札特、舒伯特等傳記,每季去中山堂聽省交公演活受罪,忍耐到中場休息就逃跑,但仍不斷到親友家借聽唱片學習。
固定算準麗芝上學時間趕到台北車站,在雨季大排長龍中,等著好幾班車過去,只為三次能有一次遇到麗芝。
完全是個深情的韓劇歐巴。
廖運潘畢業考上臺灣銀行左營分行,本來不必入贅,而他個性剛毅木訥也不適合,但為了娶麗芝只好入贅。
可是這家長輩擁有絕對的權威,岳父少時到東京讀大學,放假回臺灣,離別時祖母抱著他大哭,於是他就輟學不回去念了。
這時麗芝生下長女,岳母、外婆因為抱嬰不想放手,也直接要他辭職回北埔繼承家業。
廖運潘原本立志要當上臺銀總經理,看岳父寫信來催,也只好辭職回岳家了。
●岳父誇耀自家永光茶臺灣第一,臺灣茶七成是低級貨,所以外商買臺灣茶就得買永光茶摻入來提高等級。
戰前日本三井農林株式會社包下永光全部產量,戰後是英國怡和洋行現金預購,可見永光有多威。
但岳父卻不讓女婿上班,只帶他每天日夜巡視糖廠。
兩個巨漢走在街上引人注目,誰也不知道是因為岳父怕鬼,夜間要他作伴壯膽。
等怡和洋行訂單只要岳父一半產量,女婿才發現,其實怡和洋行視永光為可有可無。
臺灣茶在戰前內銷日本,戰後日本政策保護本國茶業自給自足,限制進口。
因為戰後歐洲恢復消費茶葉,但印度等地受戰爭破壞,來不及供應,臺灣趁虛而入。
北非戰前向中國買綠茶,戰後因為中美冷戰,抵制中國,所以轉向台灣採購。
「茶金」代表臺灣茶暢銷如黃金的短暫榮景。
但一九五○年印度茶業恢復後,大吉嶺紅茶產量大、品質高,臺灣品質、價格競爭不過印度,國際地位很快就被遠遠超越。
為此岳家已秘密負債兩百五十萬,等於現今二十億,已經無力償還。
公司庫存大量赤糖,看似盆滿缽滿;結果是替蔗農代工寄放,六成都是蔗農的財產。
外人以為嫁入豪門麻雀變鳳凰,誰知女婿從此扛起千斤重擔。
岳父年輕時養賽馬就玩掉三萬圓,廖家父親財產六萬圓,已經是觀音上位人家。
臺灣有外匯管制,攔截廠商出口所得貨款;岳父的適應就是低報貨款,然後去日本旅遊一個月,用於家族私人消費,花光買家三井在日本交付的差額一百萬圓,行前就興致勃勃計畫買名犬玩賞。
讀者為之愕然,覺得公私不分,像是黨庫通國庫的微型翻版。
茶業一年工作七個月,小廠可以放無薪假,永光茶廠、運輸、管理卻要全年發薪。
台北分公司編制九人全是親友,沒任何業績,還有廚房廚師煮飯,每逢岳父來台北,就千客萬來蹭免費飯。
女婿知道其實公司是搞不起這些排場了。
●廖運潘以父親失去中藥店時雜貨店連石油、棺材、豬肉也要賣的意志,身為學習王苦讀經典小說、音樂家傳記與唱片的洪荒之力,靠著苦讀資料、問人就能學會技術知識,不斷開發異業。
應用閒置的人力設備,利用烘茶機器烘蔬菜乾,盛產蒜頭就研發蒜粉外銷,賣茶粉給人煉咖啡因,將茶梗分裝小包內銷等。
但都難敵惡性競爭。
因為日治時期限制茶廠執照,戰後日本也依產量限制設廠數量。
但在臺灣,戰後國民政府濫發執照,結果榮景時茶園沒增加、一百家茶廠變成三百家,紅茶偷加黃土加米漿以增加重量,或自家人不領薪賠錢做工,或高價收茶葉被迫賤賣,各種殺雞取卵,劣幣驅逐良幣,茶廠十之八九都在掙扎度日。
不管廖運潘如何創新產品,再賺錢都只有一年,就會被海量對手削價競爭淹沒。
他也面對管理人的怠惰、員工的偷竊。
岳父視林場為金礦,但竹南木行主持人在任多年都沒去過林班現場,伐木包給原住民,以鋸多少樹計算工資。
結果工人輕鬆站著鋸,留下值錢的根株。
太遠的不鋸,滾下山谷的不撿。
別人出錢包下殘株,光是鋸殘株、砍偏僻樹木、撿回滾落山谷的原木,以其收入就買下岳父四分之一經營權。
岳父賣掉四分之三股分,換人經營,三年內盈餘馬上超過六百萬。
組織全聽董事長的個人意志領導,榮景時是老闆英明,衰退時老闆凡事不置可否,群龍無首。
茶農賣茶葉原料,左派岳父要公司抬價收購,但右派女婿堅持降價收購,保住公司。
《茶金》讚美岳父對茶農的仁慈,而這種仁慈在公司治理上,卻是高層拒絕授權經理人管理,對員工生計不負責任。
農產出口,應該是美金一元換台幣四十元,銀行匯率卻是台幣十五.五元,糖稅更課到十五%。
政府對永光等製造商重稅盤剝,永光要生存,就將成本轉嫁給茶農。
農會「肥料換穀」賤價購米,配給軍人、公務員,代價都是農民承受。
怡和洋行的交易條件太差,岳父無法屈尊接受。
於是派女婿到怡和洋行乞恩般簽下訂單,終於張羅到五萬元預付款,只因若不還債就無法開工。
不夠還積欠薪資,只能分期付款。
這時岳父居然吩咐匯出鉅款,資助朋友競選省議員。
女婿爭論之後仍然服從,把錢匯出,認定岳父「在如此逆境中為保住無謂的虛榮而不惜糟蹋寶貴的資金,害得無米之炊的出納先生焦頭爛額」。
我沒有作者心胸光明磊落,既然中小企業普遍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只能用高利息向私人借貸,全書就是賺錢連利息都來不及還,好公司被債壓垮的遺恨紀錄;那麼中小企業主當然會透過地方派系去爭奪政府工程、採購標案、新竹客運等特許事業,尤其是掌握農會金庫、批准信用合作社貸款的主導權。
上有黨國暴力,下有地方派系分贓。
如果你是顏清標,那借錢就不用還。
我願相信岳父姜阿新得到特權沒使用,公司倒閉證明他清白。
但他會追逐權力,是因為上層頭人普遍這樣做,而他們沒有姜阿新手腳乾淨。
《茶金》視呆帳為劫富濟貧的英雄壯舉,對此我悲觀視之。
●廖運潘精采的茶業冒險史,描繪出暴政下階級相殘的食物鏈,造成腐敗投機、惡性競爭的文化。
政策、法規與制度長期的破壞,不是招商免稅、低租金、低廉水電就能恢復。
而需要如小說《茶金》這樣野心宏偉的溝通,向大眾揭露歷史沉痾,討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企業治理,實現轉型正義。
《茶金歲月》呈現臺灣企業奠基於原本的社會、家庭型態,大不同於西方。
鄉人嘲笑岳父企業利潤微薄,不賺錢就賺個玩。
女婿說岳父是為了救失業,亦即實為社會企業。
岳父經營家族企業公私不分,既是繼承家族長輩權威,也因為志在救濟鄉里、贍養親友。
所以不接受任何人監督制衡,別人只能尊重,使他的成長就到為安慰祖母而輟學東京為止。
國際貿易競爭,高度依賴資訊、研究,但連學習王廖運潘也是到日本出差參觀靜岡三井的茶園、試驗所,才解答為何日本茶單位面積產量超過臺灣四倍以上。
因為臺灣平地、有水源一定種稻,陡坡才種茶,不重肥效管理、水土保持,所以瘦小難以茂盛。
日本茶園在平原、緩坡,專業茶農耕耘施肥,剪枝除草,所以發育成枝粗稍旺的蓊鬱大茶叢。
茶廠產能既符合茶園產量,沒有惡性搶購原料,也沒有偷工減料。
臺灣農商達不到的天花板,是日本農商的起跑點。
臺灣政府、企業對國際商戰的研究意識低落,受到政策鎖國等極大限制。
一張台日來回頭等機票七千八是公務員一年多薪水、普通票也要五千元以上時,就過濾了極少數的人才有出國進修學習的機會。
但有錢出國的人,可能志在觀光購物。
而在國際貿易市場,哪個國家能學,就決定了誰能贏。
女婿決心扶翼岳父的鴻鵠之志,但成為公司唯一敢於阻擋岳父暴走的異議者。
因為他人品高潔,相信水鳥起飛不攪濁溪水,企業也要對員工負責,倒閉也要對債主負責。
破產一貧如洗後,女婿請債主朋友來登記債權,這位朋友不但拋棄債權,反而給他五千,囑咐願意再幫他,此事說明了雙方的品格。
他且關心每位舊員工的去處,對後來遭逢厄運者時時自咎。
他們之間的信賴,今人恐怕無以想像。
寫到破產多年後,猝發的岳母喪禮,逢銀行不營業,女婿不知道去哪籌錢。
幸好岳父早有準備,給女婿兩萬元發落。
女婿在舊職員人群中看到鍾秀枝,就把兩萬元交給他保管支付。
書裡好像沒寫到鍾秀枝很多事跡,我也不知道為何女婿這麼信得過鍾秀枝。
但我想女婿不是知道這個人會不會辦事,而是知道這個人的全部。
所以他信賴這個人。
這種信賴關係,是多年信用互相累積的。
●破產後,廖運潘離開岳家到台北上班,要妻子結束賣瓦斯、新娘化妝、縫製電視蓋布代工,帶六個孩子北上團聚。
結束了祖母叫岳父從東京大學回家、岳父叫女婿從左營辭職回北埔的歷史循環,逆向展開小家庭獨立的一頁。
當中五個孩子,成家後也分別旅居世界各地。
他筆下生動,栩栩如生。
兒子顯文五歲,女兒三歲,妻子在舅舅開的小學福利社上班,兒子就站在櫃台內看學生買零食,也會賣冰棒一枝兩角。
作者的母親從觀音來探望媳婦,聽到孫兒女齊聲叫阿婆,廖母就哭了。
「我下班時,顯文問我阿婆為什麼哭,我答不出來。
」女兒廖惠慶寫道,北埔洋樓被拍賣,她鬱鬱寡歡,覺得前途未知,只要假期便回北埔住在橫屋老家臥薪嘗膽,想考便宜的公立學校。
一次遇到一群台大學生在北埔洋樓外張望,她告訴一位和善的大哥哥「這是我的老家,但因為已經成為銀行資產,所以無法進去」。
「他的臉上出現了替我悲傷的表情」。
廖運潘只要寫到與兒女相處,從出生到養育,無不使人動容。
他說二十八歲赴日時,在淺草看電影。
看到女主角帶兩個幼兒雪中逃難,幼兒剛好和他的兩個女兒同年紀,他立刻淚如泉湧,逃離戲院。
第二次赴日一個月,「我心窩裡時時在想家人,恨不得第二天就飛回家」。
離開北埔後,一家在台北廈門街租房,省下六個孩子車票錢,也分租給三妹一家人減輕房租重擔,克勤克儉,針頭削鐵。
他回憶麵攤米粉湯一碗五角,無味無香,但六個孩子正是很會吃飯的年紀,最愛這味。
還有騎樓下的水餃攤,二十元一百個,他捨不得吃。
看六個孩子瞬間把堆積如山的餃子納入肚中一臉滿足,父親就心曠神怡。
如果臺灣能從困境中有所突破,能擺脫過去政府不把人當人看、所以政商強豪權貴也毫不在意踐踏弱勢的局面,使政府、企業負起責任,我認為支持像廖運潘這樣的人實踐信念的力量,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依戀與羈絆。
小說《茶金》創造一個英俊憂鬱浪子與千金的羅曼史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在沉痛歷史傷口敷上個人英雄發揮過人才能一一解鎖難關的歡樂,來安慰讀者。
《茶金歲月》則更為挫敗與深沉,因此也更為堅定、溫暖,其力量在讀者心中久久不散。
看完了《茶金》,还是很回味无穷。
福吉、薏心、文贵、kk这些人,都不愿意认命,靠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扛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但是,就算是像他们那样经过千万次捶打、见多识广的人,面对大环境的转变之时,依旧会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无可奈何。
不过就像福吉最后说的那样,即便最后失败了,但自己至少努力尝试过,也可以无悔了。
个体的力量虽不足以与大环境抗争,但是却如石掷水中,激起一层又一层涟漪。
《茶金》的结局,福吉的日光公司破产了,而kk也被抓起来,但是因日光公司兴起的北埔茶园还在,被kk的自由言论影响的人也还在。
即便福吉和kk不再是主导者,他们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所以功不唐捐。
片中最喜欢的人物是山妹。
她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永远都是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
她从不回应别人对女性无法做茶师的质疑,而是不断精进,用实力证明自己。
她全身心投注在制茶上,即便心有所属,也不会为了一份唾手可得的爱情,一个稳赚不赔的婚姻而放弃对制茶技术的追求,远渡重洋去到日本交流。
对于她这样的一个家境贫困的女性而言,这个决定是非常勇敢的。
当然比起山妹,女主薏心显然思想上更为激进,不满父亲为自己安排婚姻,也不满丈夫将来继承家业,不让自己参与。
在事业上,她很野心勃勃;但是在爱情上,她又不敢向心上人吐露心声,只敢旁敲侧击,悄悄试探,最后得到失望的回答。
她和kk的感情是我比较惋惜的环节。
全剧最令人心疼的应该就是文贵了。
虽然这个角色应该是比较痴情专一也懂得感恩回报的,但是演员表情就很尖酸小气,奸险狡诈,让我无数次误以为他就是个上位了就屁股翘上天的渣男,其实他不过就是工具人罢了。
先是被老爸利用,后来又被女主利用,最后对两人还没啥怨艾,实在是老实得过分了。
好在上天还是给了他翻身的机会,不然一直那么卑微地活着不得熬出个心理变态啊……
2024年3月8日看完的台剧,是因为连俞涵注意到的这部电视剧,开始看了之后完全被吸引住了,演员的表演、台词、服装、音乐、工作和生活的场景都非常有魅力,与其说是大女主剧,不如说是群像剧,看到最后才理解了片头,其实片头就交代了这部剧;我一个立场坚定的人真的不认为这部是Td剧,是大时代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的烙印,那确实存在的几十年的历史没办法否认,更多的是大时代下人的不甘、遗憾、和伤痛,这种创伤经历了几个世代,有种伤痕文学的味道;这出戏刚开始看的时候是有些吃力的,因为大部分是客语,看到采访的时候也才知道,演员也是现学的海陆腔客语,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强,并不需要多余的旁白大家就能理解剧情,这出戏真真就像一杯茶一样,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片尾放的是洋楼里的场景,刚开始没理解,以为就像外语片一样播播精美的道具,看完也才理解了,因为到最后跟这出戏的原型一样,他们破产卖掉了洋楼还债,而且就是在旧址拍摄的,没有天降神兵,没有霸道总裁搭救,各种危机、局势、政策、剥削、掠夺终是把他们打趴下了,庞然大物倒下是长期的,也是一瞬间的事情,有良心的企业家把债还完了,离开大洋楼搬到了小居室,落差真的大,作为观众感到非常遗憾,幸而人物原型的第三代买回了洋楼,这种家族精神的继续传承,他们怎么可能不出色,就暂时写到这里了,这部剧值得继续慢慢品味。
《茶金》涉及的语言包括海陆腔客家话、普通话、闽南语、上海话、英语、日语等。
其中大量对白以海陆腔客家话为主,所谓的海陆腔,是广东海丰县(五条人的故乡)和陆丰县的客家话腔调。
我在剧中了解到许多与茶有关的知识,如“包种”指轻发酵的茶,“乌龙”指重发酵的茶。
还有用“青心大冇”茶树做东方美人,以及“膨风茶”味道甘醇甜美,有熟果香和蜂蜜香。
对于商战来说,茶商和市场、以及与政局动荡变化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影响剧情走向,茶厂和茶农之间的博弈且共存的关系,也是值得玩味。
看《茶金》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吉桑和他女儿薏心之间讲的话,我不禁联想到我和我爸爸。
阿爸总是说对我说,没有哪个女孩子会像你这样(不乖、不听话)。
为此,我们经常会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样,争执不下。
后来,懂得多了,自己也就知道我这脾气像谁了。
(就是像我阿爸)
我和薏心一样,都是受到父亲的精神传承的影响很深,也都不想这样认命。
连余涵评价她说:“她非常勇敢,她想要證明她可以不只是這樣,她不想示弱,所以她的路啊,才會長成這麼艱辛”。
这句话,仿佛也是在评价我一样。
老师对我说过: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太苦,自己心里也觉得苦。
薏心在用能力向吉桑证明,女子也可以顶起半边天,我也是。
故事的结尾我并未看到薏心和吉桑将来的走向如何,但我大概能猜出,他们也一直在努力。
我真的很佩服吉桑,他是个生意人,但他也有大情怀,对外想着把台湾茶出口到全世界,对内照顾着乡里的小茶农们。
我后来很感叹的是吉桑说,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什么政策、局势、现实,都不是我的时代了,人真的不能不服老。
但薏心说,时代是不一样的,我们也要改变了(这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落寞,但同时是另一个时代升起的真实写照)。
《茶金》是部很好的电视剧,我也打算买书来看。
台湾《山海情》了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
看完一把青奔着连俞涵来看的这部剧。非常失望,茶厂的剧情老套。整体节奏较慢。但最后的感情线结局算是不落俗套。唯一有特色的是客家话为主
服化道和制作都在线,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主从千金小姐成长成新社长的过渡过于简单了,给主角抛出的困境也过于简单~导致女主很扁平,演员们表演也很一般,商战部分写得像极过家家,主题也没什么升华表达,难道编剧和导演只想拍那个年代背景而已???……内地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经营布行生意,剧本和角色甩这个《茶金》张薏心的茶厂生意十条街!
anti 1450 gua gua gua
呜呜 小朱青// 但是独立女性!熬夜看完了。呜呜爱情线虽有遗憾,在我眼里不是很虐。动人的是最后一集大家凑上一份心意送薏心去英国。阿爸福吉真的是一心一意考虑民众啊。有伤口的茶不是完美的茶,但却是台茶的独特之处。女茶师也好棒。其实莫名想起那篇关于改开后种茶叶相对果树使得女性地位提高。//方言台词恰到好处 片尾曲好好听 一些文化元素 “风神”书法 西方钢琴巧妙的传达了人物情感…呜呜呜大陆剧什么时候拍个家族企业故事能拍出这个水准啊(
節奏比較慢,但劇本不錯,溫昇豪特別好! 有些地方用力過猛,但還是值得一看。
质感不错 剧情还有待考证 四星观望
野心很大 诚意之作(最近看的每部台剧都有温升豪hhh)
烂片,只为意识形态服务!
画面很美,故事较为一般。。
节奏偏慢,好几次差点看不进,但文化和底蕴在。温昇豪演这种角色还是差一点,连一如既往的稳定。从ww视角看当年的问题也是一个新角度。
人物还是太脸谱化理想化了,商业部分懒得吐槽了。女主好像一点都不懂茶。反正后面蛮无聊的,无限快进。连别扭的小表情太多了,演女学生还可以,不适合落落大方的大小姐
台湾的年代商战剧
一点煽情都没有但让人emo到极致
比較簡略的拍法 商戰不太出彩
做作,难看
日光茶,中文写作「日光」,英文读作「Hoppo」(北埔),是一种被虫子咬过的茶,天生就是受过伤的茶……但正因为这伤口,才使它变得味道独特,变得与别人不同。
不知所云 剧情导演一塌糊涂 看它简直浪费时间
拜托。。。这剧第一二集对国民政府的描写够客气的了,连228都没去碰。光头行政院副院长贾景德的神态以及陈诚的口音,还原得惟妙惟肖,就这个难道不算尊重大陆史观?溫昇豪饰演的男主里面的设定是当过台籍日本兵,但他又没有媚日。1940年代末日本文化在台湾社会的影子,白先勇、朱西甯、张大春都写过,这些都是中华意识极强的文化人了。如果连白描当时的社会文化,都能算历史观错误,那不知道,有多少2012年之前的主旋律剧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