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是烂片大王的凯奇近年来少有佳作,遥想当年,那时他可是真正的影帝,也曾是票房的保证。
但古人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凯奇的风评也如这泼出去的水一般——“浪子回头,为时已晚”。
其实电影本身是那种与@《湮灭》一样的超现实科幻题材,里面探讨的外星生命与传统意义上的克苏鲁风格不太一样,它更多的是探讨一种超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故事。
从这个方向来看,这些外星生命体通过进入某个被选中对象的环境,然后开始了以局部影响整体的超速进化。
电影中无论是配色还是剧情,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整个画面和气氛的营造引人入胜,甚至还有不少致敬经典的镜头和拍摄。
比如:
怪形 (1982)8.21982 / 美国 / 科幻 悬疑 恐怖 / 约翰·卡朋特 / 库尔特·拉塞尔 威尔福德·布利姆雷羊驼变异的场景与怪形中雪橇犬的变异类似不得不说,无论是《湮灭》还是《星之彩》,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搭配,只不过《湮灭》展现了变异生物多样性,但《星之彩》则落脚于变异对一家人的影响。
一家五口,儿女双全,是很多电影中完美家庭的配置,但就是这种完美,在破碎和肢解时才更引人入胜。
设定中男主对妻子的爱,女儿对巫术的痴迷,大儿子的唯唯诺诺,小儿子的神神叨叨,在星彩不断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让人感觉起伏跌宕的小高潮。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个情节:
这里为什么会提到杰克,让人觉得疑惑又毛骨悚然因为按照电影的设定,自从星彩降落后,加德纳一家便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只能进入星彩所在的范围,并不能逃离这里。
但当警长将情况与沃德探讨时,他却提起了加德纳的小儿子杰克,这种说辞不由得让我觉得电影中藏了不少值得深挖的地方。
我猜测,因为星彩落入水井,当地人应该都饮下了这些被污染的水,所以他们应该向一个整体一样,能与杰克沟通。
而在电影开头,从杰克的反应最先开始也最强烈来看,他应该是最先变异但不明显的那种,但他却成为了星彩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之一。
美妙的《星之彩》,却成为了加德纳家的恶梦,正如网友所言,那些可怕的侵入和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而当你察觉的刹那,却也为时已晚。
同样是未知的光芒,《湮灭》五彩斑斓,本片中导演特意只选择了一种颜色:恶趣味的死亡芭比粉,虽不像彩色那么诡异,也没有红色那么恶心,却让人不禁与血与肉联系起来,血腥至极,充满了邪恶与不祥。
正好前几天看了“普罗米亚”,里面的外星生物是一种来自其他平行空间的火焰,看来人们厌倦了外星人大眼秃头的呆萌形象,开始向风火雷电等能量转变。
本片中的外星人设定颇有新意:这种“生物”的设定是一种“颜色”,具体表现为一种粉色的亮光;但凯奇却形容为“一种无法形容的颜色”(多半还十分壮观美丽,美到蛊惑心智)。
有的人会闻到臭味。
受到“颜色”的污染后,时间,空间和生物都会出现异常:天空会出现粉红色闪电,电视、手机会“罢工”,并接收到来自异界?
其他时空?
的噪音。
生物会变得畸形、生长迅速、扎堆互相吸收同化,精神上逐渐走向癫狂。
时间也会错乱,不分白天黑夜,人死后可以复生;空间会扭曲,人身处其中会迷路。
这种“颜色”似乎具有放射性,会烧伤生物的皮肤,所以畸形人类和动物都看起来白花花的,毛发会脱落,露出里面的骨头和血肉,我感觉也有点像被吞下去没有完全消化的残渣,参见蟒蛇(动物世界看多了)。
“颜色”还与水息息相关,似乎会栖身于此,还会污染水源,不过本片中污染程度和表现不明。
“颜色”来自宇宙深处,一个只有触手(或被改造成触手?
)的可怕星球。
如果要问什么生物会这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只能说,克苏鲁世界的设定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用理性和逻辑去分析的世界,这里充满了可怕的未知,有着永远无法揭示的真相。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星之彩”的解释,来感受H.P.LOVECRAFT的脑洞吧:星之彩是一种有知觉的生物,但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却像是一种纯粹的颜色。
它不是气体,也根本没有物质化的实体;当它移动时,看起来就像是一块闪闪发光的、无定形的颜色在四处流动,在它淡色遮蔽的阴影中闪闪发光。
它发出的色彩与已知光谱中的任何颜色都不同;这块特殊的颜色能在地面上流动,也能像生物一样在空中飞翔。
当它进食时,其猎物的皮肤与面部都会散发出和星之彩颜色相同的微光。
[1]
星之彩虽然星之彩是无形的,但它从人体上经过时仍然能被察觉。
那感觉就像是触碰了粘湿、有害的蒸汽;在盖革计量器上,它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辐射爆发现象。
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光源强化设备监视时,它表现为一块明亮的发光体。
但红外线监视器对其无效。
星之彩来自宇宙深空,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则。
成熟的星之彩能产生胚芽,它是一个三英寸大小的球体,看上去像是中空的;当被放在营养丰富的土壤或浅水洼中时,胚芽就会开始发育。
数天后,胚芽的外壳就会分解,并出现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幼虫的新生物。
这些像果冻一样的幼虫能长得非常大。
当它开始渗入生态系统时,当地的植物就会开始病态地疯长;果实的味道会变苦,昆虫和动物会产下畸形的后代。
到了夜间,所有的植物都会散发出星之彩的微光,草木会扭曲、缠结在一起,像被强风吹打一样猛烈摇晃,甚至连人类都会发出幽灵般的光辉。
数月后,幼虫就会转化成幼年期的星之彩。
幼年期的星之彩会离开自己的巢穴,在附近觅食,并开始消耗在它身为幼虫时曾影响过的地区中所蕴含的生命力。
当它吸取了足够的能量后,就会离开这颗行星、前往太空,并最终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此区域拥有大量生物,星之彩能吸干大约五英亩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力;如果是一片荒野或草原,星之彩能吸干十到二十英亩内所有的生命力。
土地一旦被吸干,就会从此荒废,没有任何植物能继续生长。
明亮的光线能抑制星之彩的活动。
在白天,它会待在阴暗、凉爽的藏身处,最好是某种水底:池塘、井、湖、蓄水池甚至海洋,都是理想的地点。
除了令人惊掉下巴的二人合体,片中把那种“难以名状的恐怖”气氛演绎得比较到位,不同于其他恐怖片,主角们几乎没怎么想要去逃避或反抗,这也和克苏鲁的设定是一致的:反抗是没有用的,面对远超人类认知、来自宇宙深处的远古巨神,渺小的人类只有怀着巨大的恐惧等待死亡的降临。
“我们哪也去不了”小哥透过女孩的眼睛看到了虚空异界的可怖景象,其中一个景象和女孩头上的符号重合,是否意味着这种生物早就收割过地球(我不禁想起了异形,哈哈)?
片头也说过“......这里充斥着女巫的传说...邪恶的事情一定是数个世纪流传下来的”。
从这种意义上,女孩终于成了“女巫”,透过那一双疯狂的恶魔之眼向主角展现了分不清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预言:既然“颜色”会扭曲时间与空间,那么小哥看到的是什么呢?
可能是“色彩”的起源,可能是其他星球生灵涂炭的末日景象,也可能是被改造了的地球的未来。
想象这么一种只依照本能漂浮于宇宙之中的生物,收割过一茬又一茬的智慧生命,地球不过是它的一盘菜,光想想就觉得要疯啊。
片尾也很有意思,按理说按照前期发展的套路展开就好,怎么吓人怎么来,怎么莫名其妙怎么来,片尾却强行解释一波,什么一个世界迁徙到另一个世界,生灵涂炭神马的,刚以为这片子又落入了套路,接下来要上演一部警长和水文哥摧毁外星卵,拯救人类免于灭绝的老套桥段,关键来了:警察迅速领了便当,小哥鬼爬回了怪物的巢穴,按照克苏鲁的一贯尿性,这种亦鬼亦神的生物不是应该“看一眼就让人发狂”的吗!
为啥小哥没有死?
也没有发狂呢?
若干年后,大坝建起来了,小哥也沧桑了,世界却没有走向既定的灭亡,是“星之彩”吃饱了回到宇宙去了,还是潜伏在水里准备在蓄力槽满后给人类来个大清洗?
如果这不是导演编剧上的疏忽,可见结局也没有按套路出牌,这正是克苏鲁电影的设定:导演将这种非理性、难以名状(缺乏逻辑?
)贯彻了全片的始终,细思极恐。
我只能说,这很“克苏鲁”!
10年代的好莱坞格外地喜新厌旧。
面对特效大片的逐渐成熟,在制片方和粉丝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演员被系列电影的形象强行捆绑,传统的明星制开始走形,甚至有了些偶像化的特征。
就5060后男星而言,除了汤姆·克鲁斯和威尔·史密斯,能够成功突围和续命的似乎屈指可数。
曾经的奥斯卡宠儿们年龄迈上或即将迈上60大关,适合的角色也从中年(白种)男人向老年(白种)男人过渡。
新一代的观众已经对他们不再感冒。
眼见科学教入髓的约翰·特拉沃尔塔自甘堕落,数十年如一日的约翰尼·德普扶不上墙,打到打不动的布鲁斯·威利斯恨不得年轻时候转型演文戏,却依然有几个反例在顽强地逆流划水。
其一便是能文能武,能编能导的梅尔·吉普森,以一年一部的速率,低调稳健地从反犹深坑里爬上了“钢锯岭”;其二,便是卖身还债,越卖越贱的尼古拉斯·凯奇。
2018年的《曼蒂》,在B级片领域里意外地为他充满魔性的疯狂气质找到了宣泄口。
从温情脉脉到鲜血铺面,在他不过信手拈来,也让这部电影瞬间成为了年度邪典之一。
而同一制片公司也趁热打铁,推出了“凯奇恐怖秀”的第二弹,《星之彩》。
【概览】尽管位列2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恐怖小说家之一,H·P·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克苏鲁怪奇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时代限制。
“不可名状之恐怖”和“残酷陌生之宇宙”的概念有着无与伦比的前瞻性和开创性,但在现代语境下,依靠第三方“调查员”开展的洛氏故事缺乏足够的代入感,也欠缺与之相衬的可读性。
多年以来,洛氏故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启发了许多电影,其中多数也都没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洛氏故事往往专注于对不可名状的渲染,以模糊的暗示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这往往是不受限制和因人而异的。
在影像化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大的敌人:当你想要将超越想象的恐怖体验展示给人看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超越想象了。
要想成功改编洛氏作品,或需要烧掉大量预算来让有形的恐怖栩栩如生,或需要等量齐观的想象力,让电影沿着洛氏规划的方向前进。
因此,尽管有不少电影和小说都借鉴了洛氏故事的元素,但真正出色的洛氏电影依旧屈指可数:《活跳尸》《战栗黑洞》可作两例,甚至《黑洞表面》可作半例。
【制作】《星之彩》自然不是第一部外星入侵小说,但其独特的设定至今仍有不少效仿者:如2018年的《湮灭》,如2019年新版《阴阳魔界》中臭名昭著的“Not All Men”。
就连《星之彩》本身,也有4版以上的直接改编电影,最早的一版出现在久远的1965年。
老牌B级片导演理查德·斯坦利曾以1990年的cult片《Hardware》名噪一时,也因1996年的《拦截人魔岛》而声名狼藉。
而在他自编自导的新版《星之彩》中,他将故事进行的现代化改造不可谓不成功,更巧妙地利用了cult片常备的迷幻要素来描绘精神世界的扭曲,在还原洛氏气质上相当卓有成效。
换句话说,就是电波完全对上了。
与《曼蒂》的狂野豪放不同,《星之彩》无论是配色方案还是视觉特效,显然都要更加深思熟虑,与配乐的搭配也相得益彰。
理查德·斯坦利与斯嘉丽·阿马里斯共同写就的剧本可谓相当地极简主义,依靠超现实的画面保持了足够的吸引力。
更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既有着现代恐怖电影(如《怪形》)的类型化元素,也牢牢抓住了洛氏怪奇故事的本质:无法用逻辑应对也无法逃离的,逐渐升级的恐怖。
【表现】曾经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一向以高产著称,但自2009年税务危机爆发以来,他参与的电影项目数量就开始迅速飙升,甚至一年会出现6部由他担当主演的电影。
这些电影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实早已在同一个类型中疯狂透支:不仅质量堪忧,也无表演可言。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曼蒂》一部《星之彩》,反而让被好莱坞抛弃了近十年的尼古拉斯·凯奇,在自暴自弃之中奇迹般地杀回了主流视野。
尽管在《星之彩》中并非完全处于中心地位,但尼古拉斯·凯奇再一次以其老练的演技奉上了一出格外有趣的好戏。
由于故事本身比《曼蒂》更体面,凯奇的表演也比彼时的神经刀更容易令人接受。
《星之彩》的基础来自于洛氏原著,框架来自导演理查德·斯坦利,个性则来自尼古拉斯·凯奇。
他早年间躁狂和亢奋的表演风格,在疯狂接片的这十年来有了令人瞩目的收敛。
能级降低之后的凯奇所饰演的角色,反而更加具有实感,而非来自一个习惯性张扬的表演者。
尽管如此,他依然能够稳稳地将其他演员纳入他的表演空间,与他一起慢慢地陨入疯狂和扭曲。
对于克苏鲁神话的粉丝们来说,尼古拉斯·凯奇就是san值狂掉的完美代言人。
【总结】尽管有些支线情节浅尝辄止,但作为理查德·斯坦利和尼古拉斯·凯奇重回主流视野的一次尝试,《星之彩》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是对洛氏怪奇故事的一次成功改编,既有了现代化的外表和叙事手段,又保证了洛氏恐怖的精髓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流失。
洛氏故事和克苏鲁神话一向是影像化改编的巨大挑战:吉尔莫·德尔·托罗筹备多年的《疯狂山脉》,最终也难免流产的命运。
作为尼古拉斯·凯奇与制片公司SpectreVision二次合作的结果,如果搭配得当的话——比如让《星之彩》制片人之一的伊利亚·伍德出镜,饰演一个类似《罪恶之城》的变态杀手角色——更多异色的“凯奇恐怖秀”也并不是个坏点子。
开头是不是被星之彩照射过这一家子就已经不正常了?..如果不是就感觉很不自然.首先反应不应该是惊慌不敢出门吗..然后开始谈论陨石?ET?会不会有辐射??但是几个人出去后的反应.....尤其是凯奇...大家都似乎见过...显得不真实..表演就很尬...整部电影想表达未知?恐惧?对不起都不合格!有人说主角是星之彩这个外星生物....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聊聊几个恐怖镜头和几个变异生物..至少我认为不够刺激精彩..并没有对这个生物捕食或者说同化详细的交待...最后突然离开地球...是因为怕枪?我个人臆测是来捕食的,水质学家看到的景象是在表示地球最后会变被蚕食殆尽?
以下内容来自一个只看过半本《克苏鲁的呼唤》的文盲,系列里的其他内容一概不知。
注意⚠️本影评含有大量剧透和迷思,请谨慎食用。
先说说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内森从失灵的汽车下来后,站在房子门口环视庭院的远景镜头。
星之彩带来的紫色溢满了花园,开出的异形花朵作为前景,背景是模糊不清的原始森林,美得像身处爱丽丝仙境,但这个仙境却更为诡谲凶险。
影片整体风格还是把握住了不可名状的恐惧的调子,不过前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未知又令人心悸的气氛更足一些,从沃德带警长来内森家那部分就开始无厘头了,看到警长被卷走了我甚至笑出了声,配上那种紧张兮兮的音乐真的很脱节。
而且内森这个角色的设定也很无趣,和好多恐怖片里的固执脑袋一样,思维方式莫名其妙的,后期的崩溃也是来得好突然。
女主角也差不多,看她第一次献祭还以为她这技能到后期会有什么精彩的表演,结果等到末尾就只再举行了一次仪式,如果说第一次是召唤了星之彩,那第二次到底是啥作用啊?
莫非是求星之彩早点超度他们家?
我是真的想不明白🤔再说说全片的故事叙述者沃德,可能他就真的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设定吧,因为从头到尾他真的没起到任何剧情推动作用啊!
这倒也没啥,总要有个引子让故事开头嘛。
而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体格那么强健啊,从附身的女主那里逃走就算了,影片结束还毫发未伤。
还是说那个地窖其实是内森他爹留下来的地下堡垒,星之彩把周围树都吸收光了,他在那个地窖里呆着,就啥事儿都没有啊?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翻拍克苏鲁系列到这个程度还算不错的,希望有更多的类似电影出现吧。
以上就是我没营养的影评,浪费大家宝贵的十五秒钟,感谢阅读。
可以看做一部克苏鲁合格片吧,抛去人设,环境的设定,仅拿克苏鲁元素说话,在星之彩出现后,没有具体的体现,但人物的SAN值不断下降,从一个温柔的爸爸(凯奇饰)到后面的紧张,疯狂;妈妈的理性到精神恍惚;女儿的中二到非常中二,都能看出星之彩的作用——让人物,动物疯狂掉SAN值,影响生物的生长,导致变异,这些东西影片都在冥冥之中体现出了——注意是冥冥之中,太不明显了!
导致剧情恍惚,推动过慢,且结尾还有未被影响的人,哇!
这一下就违背了克苏鲁原则,为什么地质探测员没事呀,没喝水吗,明明星之彩就是有意始主动的好吧,放过他了?
影片没说原因,令人疑惑不解,且剧情太慢了,推动不够紧张,明明被影响了,却没有靠人物侧面描写体现出来,就只有自己割手指呀,愤怒呀,疯狂呀,没有人物之间的矛盾,这题材就应该把矛盾夸张用人物矛盾体现
谈论电影其实应该定个原则就是抛开原著,毕竟不是《水浒传》的电视剧。
这里不是攻击原著党,只是视听语言的电影,是面向广大受众的。
在电影中搞砸了就是搞砸了。
不能用小说来找补。
小说长短不一,节奏不定,有文字叙事本身的节奏。
但电影只有两个小时。
说不说清楚不能怪原著,只能看编剧和导演的把握。
克苏鲁题材是定了的,对标《湮灭》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
因为你电影定性的外来陨石。
往科幻跑偏也就顺理成章,其实里面没有那么多科幻的成分是真的。
这是跟《湮灭》最大的区别。
将这个外星生命体的特性跟湮灭里的气泡对比的话,相似性非常多。
但是不够完整和详细,他要快速的带恐怖片的节奏,来不及解释全面细致。
既是水平问题,也是在所难免。
因为电影的定性就不是一个科幻片,只是勉强沾一点科幻的外壳。
文本的缺点还是有很多,那个荒野老先知全知全能是怎么来的?
就算他天赋异禀,他的话也没起什么作用,这些人最后该怎么惨死还是怎么惨死。
最后那个水质专家也是尬活,警长尬死。
有些点挺好的,不干净的水给大家喝的黑心公司与政府机构。
都没怎么展开,但比没有强。
同意连体婴,连体羊的桥段是好的。
就是要体现这个怪力量的未知性和不可控性。
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才最可怕。
用另一种解读,说这一切都是女孩做法招的也都说得通。
肯定是合格的影片。
作为近几年的烂片之王,凯奇次贷危机欠的钱可能是要还完了。
《曼蒂》之后的又一合格之作。
不容易,有上进心。
比布鲁斯威利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都强,他俩也接烂片,但一点改善的迹象也没有。
这些老一辈的人民艺术家在任性人生的的影视道路上越跑越偏,再也没有回过头来。
原片改编自洛夫克拉夫特小说《来自群星的色彩》作为克苏鲁神话系列的短篇,秉承爱手艺的一贯风格,令人发狂的外星神邸,不可名状的恐怖,以及无力抵抗的普通人说实话我作为一个爱好者是很期待电影本身的,《星之彩》的改编在我看来是出色的,作为一种比较抽象的生物,“世界上不存在的色彩”通过打光和特效,电影尽可能还原了星之彩的形态,诡异的植被和生物,无处不在鲜艳的色彩,恐怖的变异,诡异的母子连体人和堪称精神污染的羊驼肉坨充分演绎了什么是“不可名状”剧情方面,和原著一样电影讲述了一户平常人家在星之彩降临后遭遇厄运的故事,洛式恐怖在与其无能为力的绝望感,很喜欢电影的结局,最后一段星之彩离开地球的高潮,导演用极度饱和的色彩流动和虚化拖长的画面还原了原著及其抽象的视觉恐怖感,世界由正常变为逐渐怪异的色彩,最后变成死寂的黑白,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本片的人物塑造比起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工具人式的主角,则显得更加饱满,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父亲内森,一个固执的一家之主形象,作为一个失意的画家他抗拒科学,一心经营农场确鲜有成效,同样的他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和丈夫,对于儿女鲜有关心,面对妻子变异的惨状只是烦躁“能不能别让她叫了?
”他一方面熟视无睹农场的怪异,一方面又对未知的事物极度恐惧,终于在亲手杀死自己视作希望的羊驼后他彻底发疯,亲手把想逃跑的女儿关进了房间,这种疯狂和《闪灵》中父亲的疯狂如出一辙,是一个饱受中年危机压力失败男人的疯狂,另一个出彩的人物是女儿拉文尼斯,表面上她正处青春期,叛逆不听话,实际却会在暗地里为母亲祈祷,最后时刻,她放弃了逃跑决定留下,可以理解成星之彩此时控制了她的意识,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其实她内心深处也是舍不得这个家的电影评分在豆瓣不理想,很多差评都在质疑电影的剧情问题,认为一家人的举动难以理解,但作为反套路的洛式恐怖,“人类”只不过是充当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因为以常人之力根本无法与超出人类理解的克苏鲁生物抗衡,不同于怪兽电影中能和军方打的有来有回的怪物,如果把克苏鲁生物比做人类,那人类就是蚂蚁,人不会刻意的消灭蚂蚁,因为不在乎,但一旦你铁了心要弄死这窝蚂蚁,则蚂蚁的一切抵抗在你看来都是无谓的,大部分蚂蚁见到你就吓疯了,最强大的蚂蚁也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威胁,你拿粉笔画个圈就能以蚂蚁无法理解的方式困住他们星之彩在原著的设定就是会改变土地上生物的心智,前期不愿意离家是父亲的固执(同样是受了星之彩的影响)后期星之彩几乎控制了一家人的精神,父亲san值掉光直接发疯,哥哥出现幻觉自己送死,母亲和弟弟变成连体人,唯一一直想出逃的姐姐也被父亲抓了回去,最后被星之彩控制,所以“为什么不跑”是个伪命题,比起《闪灵》《鬼哭神嚎》这些鬼片,拥有更加完善世界观的《星之彩》明显更加说得通总的来说,《星之彩》是一部成功的改编电影,不仅有诸多致敬梗,同样有很浓厚的洛式恐怖风格,尼古拉斯凯奇也算是终于打破了多年的烂片诅咒
明明是小预算,却拍出了超过《湮灭》的好质感。
《星之彩》改编自1927年的著名克苏鲁小说,悬疑氛围cult场景都做得非常到位呀。
来自外星的一种力量不可描述,直接拍摄那个本体是吃力不讨好的,失去了神秘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湮灭》)。
那么咱就拍拍它对人类做了什么吧。
在这个层面上,导演和美术做得很具独创性。
不放图了,你自己去感受下。
很久没看到制作这么精良又直给的克苏鲁了。
看后表示痛快。
星之彩是我在洛老作品里最喜欢的几篇之一,今天发现竟然有电影于是看看,看完感觉很失望看之前没有抱很大期望,毕竟洛氏恐怖的核心就是“未知”,不可名状不可言说之物,电影要拍出这些显然不太可能。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观感还是低于我的预期。
首先是整体的氛围塑造。
电影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提及星之彩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陨石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种种异象。
能理解导演的想法是通过这种未知让观众感到恐惧,但是事实上因为氛围塑造的不够加上角色难以代入,观众感到的更多的是迷惑以及好奇...整体的节奏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部分跟着原作走就可以,陨石砸落,异象渐显,一家人也渐渐被影响,想逃离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试图拯救他们却晚来一步的男主。
每个小部分看起来都还不错,但是之间的连接太过生硬突兀,一个部分好不容易到达高潮,突然又突兀的转接到下一个。
对原作的改编我个人很不喜欢。
我觉得最败笔的是改变了一家人的职业。
原作里这家人主要靠种地收入,因此星之彩带来的植物变异,作物味道奇怪对他们来说是灭顶之灾,相比之下电影里父亲因为番茄的问题突然大发雷霆就显得奇怪。
(虽然也可以解释为星之彩让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
还有就是星之彩带来的一步步的变异。
原作里提及了植物的诡异色彩,形态的变异,提前发芽的树。
他们在后期又慢慢变得又干又脆,变灰,萎缩死掉。
我觉得这些对于塑造诡异氛围是很重要的,然而这些在电影里都未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变异的昆虫,变成怪物的母子和羊驼。
(唯一算提及的是作物的早熟和难闻的味道)在原作中所有因星之彩而死亡的生物只有一种表现:发干,变脆,碎裂而死,伴随可疑的恶臭。
但是在电影里却没有一个人因这个原因而死...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了方便理解做出的妥协,但是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洛氏恐怖的感觉,洛氏恐怖强调的从来不是怪物,而是祂们作为人类认知之外存在的不可名状,仅仅是概念的叙述就足以让人发狂。
关于母女的死亡方式,我实在不解为什么要改成怪物的形态,原作中两个人精神逐渐崩溃步入疯狂的遭遇我觉得能更好的塑造氛围...好吧也可以理解为电影篇幅所限没有多余精力表现这些变化。
还有一个改动我觉得也属于无奈之举,原作是调查员(姑且先这么称呼)找到了阿米,了解到了这一切。
一切都是基于阿米的描述,所以阿米的主观感受和选择性表述让文章的恐怖程度大大加深。
洛氏小说的第一人称为作品提供了不少代入感和恐怖元素,作为电影,要做到这点比较难,只能做到把客观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并辅以角色的感受。
关于电影的特效和配音部分,平平无奇。
最让我失望的是一部洛氏恐怖的片中竟然出现了jump scare...完全不符合洛氏美学....很失望很失望。
特效方面我觉得还好,没有让我感到很不适,配音中规中矩。
或许是我对原作过于执着,如果是对克系作品稍有了解但不深入的人看或许会有更好的感受。
整部给我的感觉是:能理解想表达什么,但是就是没内味。
如果按照原著拍肯定会乏味一些,毕竟未知的东西不好视觉化,改编具象化了异星之彩,对生灵的侵蚀也偏怪物化,剧情效果增强了不少,如果让克苏鲁迷弟卡朋特操刀开拍估计会更精彩!
没想到鲜粉红能让人这么恶心。概念一流,外星人化身为绚丽色彩,覆盖一切,吞噬一切,当内森的家变得仿佛外星球一样陌生,一家五口也尽皆覆灭于此。古典派总是有克苏鲁爱好,可惜这里只是妈妈和弟弟变异,儿子女儿只是空泛的GG,还是收敛了口牙。
克苏鲁
某些画面挺美的,但剧情和演技都太尴尬了。视效是最可以做文章的地方,然而却没多少亮点。
自以为承受能力是《撕裂人》那个级别的,但看到片中母子结合那段还是有点微微崩溃了,大约突破伦理的东西会加强令人作呕的感觉吧,尤其女儿被迫关在阁楼上的那段“不可描述”(或是是我想多了),更是有点跨越极限。除此以外氛围和无所不在的未知恐惧还是比较成功的,凯奇初期的表现有点二,但随着剧情发展开始渐入佳境,倒是有点SAN值狂掉的意思。总之如果你是克苏鲁爱好者,相信本片一定能够带给你很多惊喜。
克苏鲁神话啊,其实不适合没啥才华的人寄生。最后弄出来的也无非就是fanboy交作业。搞这个东西还是得看那几位猛人。
尼古拉斯凯奇现在简直是B级片界的阿尔帕西诺,他的癫狂表演方式明显更加适合这种风格化的恐怖电影。Mandy之后,SpectreVision再接再厉,和A24一样非常出色地确立了自己的制片风格。本片就像是卡彭特《怪形》、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库布里克《闪灵》以及嘉兰的《湮灭》的结合,崩坏、同化、重生,以一种极具病态美感的方式,配乐更是精彩至极。
廉价的特效让色彩看起来像是低级蒸汽波,要是给克苏鲁生物们再多些镜头就好
掉san神作
尴尬的对白、弱智的剧情不算大问题,毕竟是此类邪典电影的通病,而且作为卖点的邪灵、血腥元素都算做到位了。真正看的不爽的原因是画面太亮了,不管白天黑夜室内室外都亮,根本就没营造出任何此类电影所需的黑暗氛围,而且最多使用的还是无趣的白色光源,比在不关灯的影厅里看片的体验还差。
迷糊。
其实,大家真不该再把Lovecraft当回事儿了
凯奇翻红1/N,确实是有点克的,但是也能看出来碍于成本特效有点垮,凯奇的表演有点飞,其他确实算是相当喜欢的cult类型
看海报就知道,这片子不简单。
無需談論蛋治了,蛋治已經是種超越了蛋治的化境,竟然是草泥馬擁戴者。
可能是海报挺好看让我产生了一些不该有的期待。凯奇和看着就很鬼片的妻子携带着神神叨叨的女儿和飞得更高儿子以及一群羊驼和一匹白马还有类似阿拉斯加的狗一家住在郊外,某天正要啪,天上掉下了闪光大石头,给前院砸出一个坑,后来奇奇怪怪的一家家就变得更加奇奇怪怪。。。的故事。全片除了恐怖的氛围和气质有些似曾相识的到位,其余皆平平。
制作精良 但人物与剧情改编还是没能跳出B级片设定 还是对原作有过度诠释的致命问题 所以剩下的只有闹剧
冲着克苏鲁来的,还是传统B级片的路子,叙事效率比较低,人物智商越来越谜,前半部分的节奏还很拖沓,差点意思。
7.6分。目前看过的克苏鲁式的影片中,个人认为本片最佳(并非剧作上,一家人的智商简直跌穿谷底,各种反人类行为)。这种最佳是越后面越崩坏,直至彻底疯狂的表现是为数不多的同类型电影中最佳。《战栗黑洞》与《黑洞表面》执着于老派B级怪兽和血浆;《湮灭》有着惊人的美术,却在收尾过于隐晦与沉闷。《星之彩》中各类肢体恐惧模型只是其次,高潮部分更是直接大胆地往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里泼LSD。本片能上到4星,很大的原因靠着Colin Stetson的配乐(他也配了《遗传厄运》,近年以来我最喜欢的恐怖片)。结尾的星河,高频率电子弦乐,浑身的鸡皮疙瘩直接炸开。仿佛真的站在一位仅凭人类肉眼无法窥视的神明面前。引用《遗落南境》的话“深渊的阴影仿似畸形花朵的花瓣盛开于头颅之中,令思维扩展至任谁都难以承受。”
克苏鲁神话改编的电影不多,这部算是很直球的表现方式。变异从人体五感,动植物,信号等点滴日常渗入,母子相连的怪物是五口之家崩坏的转折,最后毁灭性的高潮有被震撼到。比较遗憾的是变异后屋子附近和森林的场景不够诡异